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热血男儿

少年磨难对一个人来说可以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包袱,一是财富。

——华西列夫斯基

出身贫寒的神父之家

1895年9月18日,华西列夫斯基出生在位于伏尔加河流域中部的伊凡诺沃州新戈利奇哈镇。

这里土地十分贫瘠,人们非常贫困,大家只能靠原始的农业耕种来维持生活。人们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得非常艰辛。

伏尔加河流域的森林主要以阔叶类树木,如橡树、椴树、白桦树、欧洲山杨为主,针叶树主要有松树和云杉。

华西列夫斯基在少儿时代,他就开始为贫困的家庭从事简单的劳动。他经常与邻居的小伙伴们进出森林。森林里有许多的野鸟,还有各种各样的蘑菇和野果子。

华西列夫斯基经常和小伙伴们到森林里采蘑菇和摘野果子,享受着大自然给人类的赐予。有时也同哥哥们到田间开荒种地,同农民们一起去割草或打柴。

华西列夫斯基的童年是在贫困中度过的。他经常为了一个能吃饱肚子的面包,而跟着农民们一起到地里去割草,或是干一些别的农活。

华西列夫斯基的父亲叫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米哈伊尔在17岁时,他的父亲就离世了。母亲不久就改嫁给县地方自治局的一个小职员。因为母亲组建了新的家庭,所以已经长大的米哈伊尔就只得自谋生计,过自己的生活了。

此时,米哈伊尔对前途一片渺茫,他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么办,未来的路该怎样走。正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有人劝他到科斯特罗马大教堂的合唱团找个差事,因为米哈伊尔天生有一副好嗓子。

于是,米哈伊尔听从了好心人的指点,到了科斯特罗马大教堂谋职。不久,米哈伊尔从科斯特罗马回到了故乡,在基涅什马县新戈利奇哈村,当了一名合唱团的指挥和诵经士。

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后,米哈伊尔和同县的乌格耶茨村的一位诵经士的女儿娜杰日达·伊凡诺芙娜·索科洛娃结婚了。婚后,夫妻俩很是和睦,养育着孩子们。

到1912年时,家里就已经有了8个孩子。其中,大儿子亚历山大早年不幸夭折了。其他几个孩子长大成人后,都有了自己的事业。二儿子德米特里是一个医生,后来成为了红军军官;大女儿叶卡捷琳娜当了几十年的乡村教师,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她不幸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儿子。

华西列夫斯基是米哈伊尔夫妇的第三个儿子,排行老四。第五个孩子叫叶夫根尼,是弗拉基米尔州的集体农庄主席和农艺师;第六个孩子叫维克托,是空军领航员;妹妹叶列娜和维拉是农村学校的工作人员,马尔加丽达是科学研究所的实验员。

在华西列夫斯基出生两年后,他的父亲米哈伊尔被派到了诺沃波克罗夫斯科耶当神父。

父亲微薄的收入,实在不足以满足这个大家庭的基本需要,所以华西列夫斯基兄妹几个,从小到大,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菜园和田地里度过的,他们要用自己的小手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以减轻父母的压力。

每到冬天,父亲还会有一些额外的收入,那就是做些地方当局定做的学生用的课桌、饭桌和门窗,以及给养蜂场做一些蜂箱,所得的酬金补贴家用。

然而,在这个贫困落后的地方,华西列夫斯基家还不是最困难的。因为这里的土地十分贫瘠,所以生产出来的粮食是极其有限的,居民的生活很难维持。许多男人和一些妇女,就不得不到别处去谋生,村里就剩下了很多的老人和孩子。

留在村里的农民,有的在木材加工劳动组里赚些钱;如果家里有匹瘦马,就给工厂运送燃料;有的则根据厂主的订货,在家里擀毡靴。妇女和姑娘们待在家里,或是三三两两的聚在一些,边聊家常边织手闷子、手套和袜子。

手闷子就是棉手套,这种棉手套是为抵御严寒而发明的特殊样子的手套,不是通常的五指手套,而是只有大拇指一个手指头独立出来的棉手套。

在这块贫瘠的又缺乏向上精神的土地上,华西列夫斯基过着他的童年。 hKuL7aZSzRiP4FR08CATyDNEyZvmo3+gE1vUlJkOGTybdsEr7CjDr7rqD/Qb2kF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