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年轻有为

主将常察士卒饥饱劳逸,强弱勇怯,使之依如父母。则和气生,气和则心齐。兵虽百万,指呼如一人。

——戚继光

蓟门戍防文才飞扬

嘉靖二十三年,戚继光17岁袭职登州卫指挥佥事。19岁时,得到正式分工,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

屯田是中国古代一种军队自给自养的制度,明太祖时开始应用于各个卫所。

凡卫所的军丁,有事则战,无事则耕,既减轻了国家的粮饷负担,又能有足够的兵力驻守边防投入备战。

但是,到戚继光接任登州卫屯田事务时,本卫所的屯田与全国其他地方的屯田一样,早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原该属于屯田的土地,大多被边将和朝中权贵侵夺,卫所的士兵又常常被豪强势力差遣役使,所以大批逃亡,以致卫所的兵力还不到原先的五分之一,其中包括了虚占的名额和老弱病残者。

管理屯田事务是一个要同银粮打交道的官职,但戚继光为官极为清廉,丝毫不染当时弥漫朝野的贪污贿赂的恶习。

由于戚继光对屯田事务的情况十分了解,并且毫不留情地加以清理整顿,所以很快收到了成效,屯务为之一清。

明朝官员的俸禄比较低,当时戚继光的生活还比较清贫,他对自己经手的钱粮为什么能毫不动心呢?

戚继光一次对自己的同僚说:读书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圣贤,但必须经得住处境困难时决不沉沦这一关。

假如没有这一关,那就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了。正因为有这一关,有的人能够抑制自己的私欲而从困境中脱出,就成为君子。

另外一些人,则屈从于自己低下的私欲,而放纵地追求物质利益,最终成为小人鼠辈。

戚继光最后还非常感慨地说,做小人是容易的,所以世界上贪官鼠辈特别多。

戚继光办事认真,廉洁奉公,以及朝气蓬勃的谈吐和行事,给接触过他的人以深刻的印象。

表面上看,戚继光当时的生活是平静的。每天或者处理公务,或者闭门读书。但是,他的内心世界却不平静。

戚继光向往古代建立卓著功勋的英雄豪杰,不甘心于这种安闲的生活。他抱着一颗为国报效的雄心,想趁年轻时轰轰烈烈大干一场,立下不朽的功业。

可是当时边境一直比较太平,戚继光一直没有什么机会。

嘉靖二十七年,戚继光的机会来了,明王朝为抵御蒙古鞑靼部南袭京城,把蓟州列为边镇,由山东、河南抽调官兵戍防。

原来,明朝的外患,不仅仅是沿海倭寇的窜扰,北方边州也时常受到中国北部蒙古族政权的威胁。

当时的蒙古族政权,以东蒙古鞑靼和西蒙古瓦剌两部分势力最强大。鞑靼多次进犯明朝的边州,杀掠人畜,威胁北京。

嘉靖二十七年,明朝政府正式把蓟州列为北方九个边镇之一,防卫鞑靼骑兵从古北口等地侵袭京城。

蓟州的范围很广,从今天河北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以及天津以北一带,都属于蓟州所辖。

这么长的战线,光靠原先守卫蓟州的军队,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朝廷才调山东、河南等地的官军轮番前往戍防。

戚继光的军队在山东,也在被调的范围,因此他得到了一次到前线的机会。

戚继光得到命令,率领卫所士卒远戍蓟门,即今北京的东北。他十分高兴,因为历史上的许多名将,就是在北方建功立业,从而名垂青史的。

戚继光向往那种大漠朔风,铁骑十万,甲兵几十万,纵横千里,征尘滚滚的场面。

这次能到北方戍边,戚继光心中激动万分。他安排了家事,为弟弟继美娶了妻子,踏上了征程。

那时的蓟州是指山海关到居庸关一线,戚继光每年春季要率本部人马来到这一带驻防。连续五年,戚继光每年奔走于登州和蓟州之间。戚继光当时21岁。

年轻的戚继光发挥了自己的军事组织才能,将自己所率领的军队训练得井然有序,获得了部众的信服。

戚继光在“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戎马生涯中,意气风发,高吟着“每经霜露候,报国眼常明”的爱国诗篇,抒发自己胸中的激荡豪情。

一次,戚继光率军抵达永平府,路过一个叫太平寨的地方,登高遥望,北山古刹,林木森森。面对眼前一派宁静悠远的幽描景色,有人劝戚继光访求长生之术。

年轻的戚继光断然回答说:

我身为武将,当战死杀场,舍身殉国,以鼓舞士兵斗志,怎么能跟人学习长生道术呢?

倘若能鞠躬尽瘁,捐躯报国,即使今天就战死,又有何憾!为国家而死的人是永生的,这就是我等将门的长生之术。

年轻的戚继光不仅一身浩然正气,而且注重研究实事,他对蓟门一带的防务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

通过实地调查,戚继光感触很深,他想:保卫疆土,是武臣应尽的义务。蓟门和都城唇齿相依,地位重要,但却缺少精兵,一旦有事,关系非同小可。应趁现在边境暂时安宁,预先做好应敌准备。

戚继光考虑成熟以后,决定把自己的见解写出来。他运笔疾书,文才飞扬,滔滔不绝,很快草就了《备俺答策》。

《备俺答策》写成后,戚继光立即上奏朝廷。虽然当政大臣没有采纳他的献策,但对他在策文中显示出的军事才能仍然十分惊奇。

在驻守蓟门期间的嘉靖二十八年十月,戚继光参加山东乡试。他已经是指挥佥事了,为什么还要参加武举考试呢?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渴望杀敌立功,成为一个真正的将领。另一方面,戚继光一直以为,袭职当上指挥佥事,是凭借祖上的功劳,要自己努力求功名,拼搏升官职,这才符合自己的本愿。

武举科是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通过考武举,在明代是一种升官的方式。

当时明朝政府开武举科已经八十多年。明代中期以后,因外敌的猖獗,愈见边防的虚弱,朝廷尤其需要武备人才,所以也就更加重武举,轻世袭。

这对于有真刀真枪武艺本事的青壮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他们可以凭真本领博取功名,受任军职,然后立功,升级,宜至高级将领。

正是在这种情势下,嘉靖二十八年,22岁的戚继光,以普通人的身份,参加了乡试,结果他以娴熟的刀马技术以及精妙的箭法,中了武举。

戚继光戍守蓟门的那些日子里,明朝北方的形势相当紧张。蒙古族的俺答汗经常率兵南下,不仅威胁明朝的河北、陕西、山西边境,而且经常深入内地。

嘉靖二十九年秋天,戚继光正在北京参加会试,俺答汗率兵十几万,进犯大同。

俺答汗知道当时大同守将勇武,于是将精兵埋伏在山谷里,而以一百来名老弱骑兵往来驰骋,作为诱饵。

大同守将轻率出击,中伏阵亡。

明朝政府任命严嵩的干儿子出守大同。严嵩的干儿子居然以重金贿赂俺答,叫他进攻别处要塞,只要不打大同就好。

俺答得了贿赂,不打大同了,改从东面进攻蓟州等地。兵部尚书得到急报,赶紧调集边兵1.2万骑兵、京营兵2.4万骑兵,前往救援。

按照明朝制度,边兵是屯守要塞,捍卫国土的,京营兵或称京兵则是戍卫京城,保护皇室的。

到嘉靖年间,边兵还勉强能打仗,而京兵大多由市井无赖充数,根本没有战斗力。因此有识之士纷纷议论说,这一战必败无疑。

果然,俺答汗率骑兵一到古北口,京兵就大惊溃散,丢盔弃甲,窜逃山林。

鞑靼骑兵长驱直入,攻占了长城沿线的古北口、密云、顺义、通州,逼近京师。

鞑靼骑兵对北京形成很大的威胁,在长城一线巡按的御史是一位爱国的大臣,发现情况紧急,一边亲率兵马,到通州一带防御,一边发急报到京城,指出从古北口到京城只一百来公里路,要朝廷迅速商议战守对策。

急报送到,京师惊恐。

明朝政府合计京城兵马,一共只四五万人,而且其中有一半是老弱残兵,仓促间又从民间招募了四万义军。

正逢上有1000来名武举到京城会试,武举都是会武艺的,也派上了他们的大用场,分到京师九座城门参与卫戍。

这一千来名武举中,有一位情况又与众不同,他就是登州卫指挥佥事戚继光,因为他是现任军职的。

戚继光戍边两年,还未亲临疆场和蒙古骑兵打过仗,这次有机会,他便积极请战。

戚继光不是那种匹夫之勇的人,凭他几次戍守蓟门的经验,深知要击败敌军,需靠智谋取胜。

于是,戚继光向朝廷上书,陈述御敌策略。他主张面对强兵不能示弱,反对消极防守,主张积极抵抗。

针对各地援兵纷纷前来,戚继光还提出了统一指挥、明确分工合作、抓紧训练士卒、严格部队纪律等十几项措施。

戚继光的上书得到兵部官员的赞同,并把他的建议发到京师各部队,供将士们学习参考。

由于戚继光才华出众,被提拔为传令总旗牌,负责监督京城九门的防卫工作。不久,俺答汗见防备森严,就退兵了。

这次战争,虽然时间不长,但在明朝历史上却影响很大,史称“庚戌之变”。这是蒙古骑兵继“土木堡之变”后,第二次严重威胁明朝的安全。

戚继光在“庚戌之变”中的突出表现,在兵部、京师、山东的一些高级军官中留下深刻印象。

后来,戚继光又向朝廷奏进御敌方策,所提十几条措施,都是克敌取胜的切实良法,被兵部采纳后,奏请朝廷刊布出来,供将士学习,用以退敌制胜。

戚继光这位23岁的有为青年,品德出众,才华横溢,当时已被人们誉为“国士”,由朝廷纪录为“将才”。

明廷中一些主持军务的官员对戚继光的胆识很是赞赏,兵部主事计士元在一封推荐书里说,戚继光“留心韬略,奋迹武闱。管屯而俗弊悉除,奉职而操持不苟”。他认为戚继光将来一定能成大器,为国家作出贡献。

5年的蓟门戍防,使戚继光熟悉了边疆的形势,磨炼了保卫边疆的责任心。这一点,有他所作的《马上作》一诗可以说明。诗是这样写的: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走上山东抗倭前线

嘉靖三十二年六月,戚继光升任署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抗倭事宜,从此走上了抗倭战场,专门防御山东海上倭寇。从这时起,戚继光从蓟门重镇转到抵御倭寇的战线上来。

倭寇就是日本海寇,最早起源于日本的九州以及山阴、山阳二道,主要由日本武人、浪人、海盗商人和破产农民组成。他们以壹岐、对马二岛为根据地,同内陆的奸民相勾结,在中国、朝鲜沿海地区活动猖獗。

倭寇的袭击,早在明朝初年就已发生。只是那时国力强盛,海防巩固,沿海各地都遍修城堡,控制了各处要害。

而且还有专门的官员定期巡视,严加防卫,所以倭寇很少有可乘之机,未酿成大祸。

从元朝末年直到明朝万历年间,倭寇为恶长达300年之久。嘉靖年间倭害最为猖獗。

15世纪后期,日本进入一个群雄割据的时代,各派之间战事不断。各地的诸侯和大地主,为了加强自己的经济力量,解决国内战争带来的财政困难,满足自己的贪欲,他们不满足于那种受到严格限制的日本和明朝两国的正常贸易。

于是,各地的诸侯和大地主们,支持并有时亲自组织自己境内的浪人和商人,渡海来掠夺物资和财富。这样,倭寇便更加猖獗起来。

如果明朝还像初期那样强大,倭寇也不至于成患,最主要的是明朝内部出现了许多问题,给侵略者以可乘之机,客观上纵容了倭寇。

但是,这时明朝已经开始走向没落。大地主兼并农民的土地,农民手中的土地越来越少,而他们的赋税却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农民的处境极其艰难。

当活不下去的时候,百姓们便联合起来,于是爆发许多农民起义,如叶宗留、邓茂七起义,荆襄山区流民起义,刘六、刘七起义。

明政府派兵镇压,消耗了国力,也放松了海防。

政治的腐败黑暗,到明朝中叶进一步完全暴露。皇帝信任宦官,很少亲理朝政,重要政务都交给亲信的宦官和执政大臣。嘉靖年间,奸相严嵩独揽大权。

严嵩把持军政大权和文武官员的升降,不管其有无才能,只看贿赂钱财的多少。

甚至户部发的军饷,也是早晨刚支出去,晚上就进了奸相的家门,发给边关将士的只有四成,六成归了严家。

当时官场,几乎无公道可言,比较正直的官吏,要不是以铁做脊梁,站都站不稳。

以严嵩为首的贪官污吏,使国家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政治腐朽,经济混乱,国防松弛。

明朝的沿海防务空前地废弛。以前属于军队、供给军队粮食的田地都被当地豪强和将校夺走,卫所兵丁也被他们奴役。

有些军官还多方克扣军饷,甚至还向军兵要钱,这必然引起大批兵士逃亡。

正统三年,全国的逃兵数竟占到兵丁数的四分之一。海防前线的辽东、山东、浙江、福建各卫所平均每卫不到两千人,仅占原额的三分之一,这些仅存的兵中,大多数为老弱病残,缺乏战斗力。

至于军械,那更是少得可怜,许多战船早已不能用,有战斗时只好拿渔船充数。倭船一来,就望风而逃,几千公里的海防线,几乎没有防卫力量。

倭寇成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沿海许多奸商、土豪、流民、海盗,甚至一些朝廷命官都与倭寇勾结,或替倭寇带路,或直接参加抢劫。

倭寇的滔天大罪引起许多有正义感的官员和百姓的强烈义愤。一些正直将领,带领部下和倭寇殊死相拼;一些百姓也自动组成农民武装,保卫家乡,打退倭寇。

抗倭问题一直是个很敏感的问题。明政府还未意识到倭患的严重性,对抗倭不很重视,甚至打击一些抗倭将领。

到了16世纪中叶,倭寇之害十分严重。

嘉靖二年,日本足利氏的管领细川氏,以及西海路诸侯大内氏各遣贡使瑞佐、宋素卿和宗设分道来宁波,大内船先达,细川船后至,按照宁波市舶司规定,货物运岸应以入港先后为序。

但是,后至的细川氏宋素卿买通市舶司太监,先办理手续。宴会时又以细川船的瑞佐居上座,大内船的宗设居次座。宗设大怒,和瑞佐发生械斗,追瑞佐到绍兴,沿途烧杀、抢掠。这就是当时震动浙中的所谓“争贡之役”。

明朝政府处理善后也有不当,罢了市舶司,断绝与日本的贸易。本来罢的应是市舶司受贿的内臣,而不是市舶司。

通商的禁止,便招致日本商人大量走私,内地的奸商、流民、海盗和倭寇互相勾结,给他们提供种种方便。于是倭寇便可随意登陆,进行抢劫,掠夺,滥杀中国居民。

倭寇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有意制造恐怖气氛。沿海城乡,大片大片房屋被烧毁,经常是一片火海。

倭寇攻苏州时,大火整整烧了一天。硖镇被焚,3天后火犹未灭。昆山县城被烧房屋20000间,邻近村落几百公里,房屋十毁八九。

倭寇的烧杀抢掠,给东南沿海人民带来无限的痛苦。沿海居民对倭寇产生极度的恐惧,纷纷出外逃难。许多繁华的村镇变成一片荒野,田地无人耕种以致杂草丛生。

倭寇的野蛮行径极大地破坏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对当地人民来说是苦不堪言。因此,激起了沿海居民强烈的愤怒和抵抗。

地方官员和受威胁的地主绅士、商人、文土、生员、农民、医卜,以至于乞丐,都深受倭寇伤害,最终,他们一致行动起来,杀灭可恶的倭寇。

倭寇的抢掠也严重影响到明政府的财政收入,官军经常遭到袭击,大批县城、卫所的沦陷被劫,终于引起了朝廷的忧虑,不能不予以重视,加以对付。

嘉靖二十六年七月,明政府派朱纨任浙江巡抚,负责抗倭事务。朱纨整顿海防,肃清内地与倭寇勾结的奸民,曾指挥都司卢镗等人,攻克了倭寇据点双屿岛,杀死倭寇稽天等数百人。汉奸许栋、王直等遁海逃走。

朱纨连连攻破倭寇巢穴,灭了倭寇的嚣张气焰。同时,他又搜捕处死了一批通倭奸商,严格执行通倭禁令。

当时,闽浙沿海的不少官僚地主,都靠通倭牟取暴利。朱纨的抗倭措施,使这批奸豪“骤失重利”。

浙、闽沿海的官僚大地主,对朱纨恨之入骨,指使两省在京的官吏,联合起来攻击诬陷朱纨,说他任意杀害良民百姓,用他们的首级冒充奸商和海寇报功。

朱纨先是被降职,接着又给关进了监狱。他自己知道,即使不给皇帝处死,也要给闽、浙两地的豪门奸商杀害,就服毒自杀了。

朱纨死后,闽浙防线被撤除,负责抗倭的巡抚官也不设了。从此,朝中很少有人再敢谈抗倭的事。人们摇手不敢言海事,倭寇势力更加猖獗。

海寇拥举号称“五峰船主”的王立为魁首,与倭寇互相勾结,攻扰沿海州县,焚烧房屋,掳掠妇女和财物。

一向被称为鱼米之乡、江南殷富的江浙交界地区,有一半成为废墟。官兵、百姓丧生于倭寇的,多达几十万人。

嘉靖三十一年四月,大批倭寇在王直等勾引下,侵犯浙江台州等地。这一年的七月,明政府又派都御史王忬提督军务,巡视浙江。

王忬再度增强了海防力量,并督促参将俞大猷、汤克宽等,在嘉靖三十二年二月,痛击倭寇,取得了普陀山之捷,浙江抗倭战场出现了转机。

汉奸王直等丧失普陀山老巢后,在海山积聚力量,于这一年四月,又勾结大批倭寇,舟船百余艘,蔽海而来,攻掠沿海诸地。浙江、南直隶诸省沿海州、县、卫、所,被倭寇攻陷二十余处。

从浙江的台州、宁波,中经南直隶的苏、松,直至淮北,沿海数千公里,同时报警。

山东当时也受到倭寇侵袭,他们在靖海卫,即今山东文登县内登陆,大肆抢掠,后来被打退。

山东是个倭患程度轻的地方,这次遭袭击,说明山东的防务也不可放松,倭寇随时都可能来。

戚继光就是在倭寇势力日益猖狂的情况下,于嘉靖三十二年六月,被调到山东抗倭前线,督率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卫所,备御倭寇的。

在戚继光的面前,展现的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他要在这里展开自己人生的壮丽篇章。

整肃军纪兴建海防

山东的防线包括山东半岛北、东、南三面绵长的海岸,南面要到今山东和江苏交界的地方,以及海岸附近许多大大小小的浅滩、礁岩和岛屿。在这道防线后面的,就是人烟稠密、物产丰富的山东腹地。

防守这样一个辽阔、复杂而又重要的地区,对于刚刚26岁的戚继光来说,任务是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何况面对的敌人,又是极其狡猾、顽强而又飘忽不定的倭寇。

出身于将门的戚继光,不仅懂得攻守军事要略,也曾担任过多年登州卫指挥佥事,加上有防戍蓟州的经验,所以戚继光并不畏惧,而是胸有成竹。

戚继光胸怀大志,不会像别的军官似的,整天碌碌无为,只为自己打算。

所以戚继光上任之后,就经常外出巡视海防,调查地形。还去一些被倭寇洗劫过的村庄,和幸存的人交谈,了解倭寇的情况。

戚继光还亲自到靖海卫,访问一年前遭受倭寇之害的老百姓,并向参加过浙江、福建等地御倭战争的老兵,进一步了解倭寇活动的规律和作战特点。

经过不长时间,戚继光已经掌握相当多有关倭寇的知识。

倭寇多来自海上,那时船在海上行驶,必须依靠风力。一定的季节刮一定的风,倭寇什么时候会在沿海登陆,大致会在哪里登陆,是有规律的。

倭寇最活跃的时期,大致在清明节之后即阴历三四五月间和重阳节之后即阴历九十月间。

因为清明节前,风向难测,在此以后才多刮东北风。过了五月,常刮南风,对行船不利。

重阳节之后,有时也经常有东北风,过了十月又刮西风,对行船更加不利。

在东北风猛的季节,倭寇便聚到大小琉球岛,观察风向变化决定何时出行及去哪儿。

当北风多时倭寇就南侵去广东,东风多时就去西扰福建,东北风或正东风多时就骚扰浙江和江苏,东南风多时,便直扑山东的登州和莱州等地。

但其他月份倭寇也时常飘忽骚扰,特别是小股的倭寇,出没不定,简直是说来就来,抢了就跑,谁也说不准那些强盗啥时候到啥地方。

倭寇登岸后,也不尽是瞎碰乱闯的。往往利用当地的奸民做向导,四处抢劫。

他们一般在黎明时开始行动。出发前,倭寇们坐在地上,围成圈子,一同吃饭。

吃完,倭寇头目便在高处坐下,发布命令。今天抢劫哪里,走哪条路,谁和谁一队,由谁带队,都一一布置。

每次出动有好几队,或十几队,每队约二三十人。队伍排成一列,缓步前进。

最强壮的人走在最前面和最后面。队与队之间相隔一公里,以吹海螺、扬白旗作为联络信号,遇到警报,就相互救援。

每洗劫一处,临走都放火烧屋,制造恐怖气氛,使人不敢追击。如遇官兵,估计不能战胜,便故意将抢得的一部分财物抛弃在路上,以此为饵,在追兵争夺财物时,趁机逃跑。

摸清了倭寇的活动规律,戚继光便按时按地段设防,心里也有了底。不过,这还不行,沿海卫所薄弱的防御力量,是很难打败倭寇的,这也是戚继光最担心的。

按照规定,山东的军兵总额,应为30000余人,但实际上远远达不到这个数目。许多年轻力壮的兵士逃走了,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

另外,再加上防务设施也有不少漏洞,沿海岛屿许多没有设防,岸上的守军大多麻痹大意,倭寇随时可能乘虚而入。

各卫所的警报与联络工作也非常糟糕,常常等倭寇抢够了烧光了,已经跑了老半天,明军才得到消息,这时再整队赶去,倭寇早就没了踪影。

戚继光巡视了山东全部的海防线,不能不皱起眉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卫所年久失修,残破不堪;军队缺乏训练,纪律松弛。

戚继光经常手按海防地图,陷入深深的思考,国家、军队、倭寇等都相继出现在他的脑子里。他想了很多很多。在这种思考中,许多治军的策略便出来了。

戚继光从整顿纪律、训练士兵入手,全面治理军队,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戚继光首先严肃军纪,整饬风俗,及时果断地处理了徇私枉法案件。当时登州等卫所有一些官兵勾结地方不法之徒,私设赌场,聚众滋事,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戚继光到任后即令巡捕严厉查办,指示“如有豪强有势之家,该卫难于拿处者,即便速呈有司拿缉”,刹住了这种聚赌风气。

对于卫所一些官员挪用银两,戚继光也认真加以整治,对挪用银两的官员一律从俸禄中扣除,并视情节分别予以处理。

在戚继光督促下,登州卫10天之内将千户李武臣等人历年所挪用的银两大部追回,保证了卫所的正常开支。

戚继光还协助主官对沿海卫所的官员队伍进行了整顿,撤换了一批因年老、有病而不能胜任的官员,提拔了一批年轻力壮、富有朝气的官员走上防倭第一线。

戚继光先后提名栾煦、王泮等人为千户,负责赴京操备领班事宜,并告诫他们“不许推病拖延,致误军务未便”,要他们为官兵起到表率作用。

当戚继光接到登州卫报告,得知千户所官员马纲因为背部有病,不能任事,要求辞职时,立即加以批准。

戚继光亲自考察了登州卫推荐接替马纲职务的3人,选择了最年轻但在官兵中有威望的蒋经为千户,从中也可看出戚继光重能力而不重资历的用人思想。

对于沿海卫所少数玩忽职守的官员,戚继光毫不留情,根据情节轻重予以查处。

登州卫听事吏刘希奉玩忽职守,被立即革职查办。戚继光还专门批示,对其过错严格审查,按律治罪。这表明了戚继光整顿吏治的决心和雷厉风行的作风。

不过,由于戚继光太年轻,又是新官上任,许多老兵倚老卖老,都瞧不起这位年轻的军官,暗地里议论他,在某些事上,故意跟他过不去,使他难堪。

这让戚继光的许多命令不能贯彻执行,于是他下决心,给他们些厉害瞧瞧。

戚继光下属有个军官,论辈分是他舅父。戚继光很懂长幼礼节,很尊重他。而这位舅父却有些不通事理,以为外甥在这里,便有了靠山,说话、做事都很傲气。

有一次,戚继光布置任务,给他舅父的是苦差事。

戚继光是这样想的:将苦差事交给自己的亲属,别人才不会有意见。哪知舅父不但不理解他的苦心,还当场摆出长辈的架子,和戚继光顶撞起来。

戚继光很生气,当时心中非常复杂。他从小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对“礼”字看得很重,长辈犯了错,晚辈可以责罚吗?

这不仅仅关系到军纪问题,还牵扯到习俗和封建道德方面,戚继光十分为难。

当时帐下很静,一些和戚继光关系好的人都替他捏把汗,那些素来对戚继光不以为然的人,更是在偷偷地乐,心想,这下可有笑话看了,看这个年轻的将军怎么办。

戚继光的舅父也不说话,看起来很从容,甚至有些得意。

“啪”的一声,戚继光打破了寂静,他大喝一声:“你好大胆,军中不是家中,违抗军令,定要重罚。”

几个士兵上来,把他舅父架住,朝外拉。这下他才慌了,急忙告饶。众将以为只是吓一吓,求一下情,就不会打了,便出来几个为他求情。

戚继光面沉似水,他毫不迟疑地说:“军法如山,谁也不准求情,推下去,给我打。”

士兵们一拥而上,把他舅父拉出去,打了20军棍,打得都起不了身了,戚继光让人把他送回去。

戚继光的舅父心里可怨透恨透了。他想:卫所的军纪又不是我一个人在玩忽职守,大家都这么稀稀拉拉,你小子干吗偏拿我开刀!

再说,你小子不看僧面也得看佛面,我是你舅舅,哪能拉下了脸儿就处分!

处分也就处分吧!竟打老子的棍子!这军营里谁不知道我是你的舅舅,叫我今后怎么当将官?

回到家里,戚继光的舅父还骂骂咧咧的没个完。

当天晚上,有人来访,真没想到,竟是他的外甥戚继光!

更没想到的是,外甥是来向他赔礼的。

戚继光去找舅父,舅父正生他的气,见他进来,理都不理。戚继光脱去头冠,双膝跪倒,坦率而诚恳地说:

“舅父大人,尊长之礼,我不能不考虑。但这是军中,我们都是军中将校,要领兵作战。你也清楚,如果军队没有纪律,一切都是白说,军队也就不是军队了。”

舅舅听着,低下了头。其实戚继光还没来,他已经有点后悔自己的行为了。他想,干吗存心不听号令呢?

从心里讲,还不是倚仗自己是主将的舅舅,故意对外甥拿大,向众人示骄!可是,这是在军中啊!我既然是部下,岂能不服军令,不从军纪呢?

戚继光见舅舅有所悔悟,进一步说:“现在倭寇到处抢劫,我心急如焚。你应该能体谅晚辈的难处。如果不处罚你,难服众人之心。万望舅父能宽恕我。”

舅父听了这番话,心中有些愧疚,他说:“继光啊!现在我知道你秉公执法,今后再也不敢违抗你的将令了。这事也不能全怪你。算了,算了,咱们别提这事了。”

“舅舅,我年纪轻轻的担负起这么重要的军职,是多么希望您老人家多给我指点帮助。况且,军中好多人都瞧着您的榜样,倘若舅舅支持我,起好的作用,我对舅舅真是说不尽的感谢呢!”戚继光继续说。

舅舅大为感动,不由自主地双膝着地说:“我错了!”

戚继光连忙下跪,扶起舅舅:“舅舅既已知错,也就是了。”

这件事传扬开去,官兵们纷纷议论:“戚将军执法不讳私亲,说明他秉公断事;先按国法从事,而后自己戴罪道歉,说明他敬长谦让。对自己的舅父都不讲情面,何况是其他部下呢?如果再不约己守法,将会自招惩处了。”

从此,人们对戚继光的印象有了很大变化。有识之士都称赞他,说他大公无私,有大将风度。

经过戚继光的一番整顿,军中的风气从此有了很大的转变。百姓们都十分高兴,觉得有这样的将官抗倭,倭寇怎能不败?

那些以前瞧不起戚继光的人,也对他另眼相看,违法乱纪的事渐渐少了。

很快,卫所的风气有了改变,过去的那种闲散怠惰的习气逐渐没有了,一种令人振奋的风气日益形成。

另外,戚继光还参预处理了一些地方民事或刑事案件,在这些案件中,他能详察明断,秉公执法,反对刑讯逼供。

戚继光在山东备倭任上,也曾受理过一些相关的民事案件,均表现出细致慎重的作风。

该卫还曾上报当地一个民女自缢身亡案,戚继光就让负责治安和刑法的地方官员反复查验,确认是自缢后才结案。

该州卫还曾发生过盗窃案,人犯被抓后,戚继光为防止一些官员邀功心切,诬良为盗,要求主办官员切实查证,并在登州卫报的公文上批示:“仰该卫复查,有无官吏酷拷致死情由。”

戚继光坚决反对刑讯逼供,主张依法断案,既不放过坏人,也不冤枉好人。这种秉公处事、一丝不苟的精神,是他获得百姓爱戴的原因之一。

在山东备倭任上,戚继光重点是负责沿海卫所官兵的军事训练、军屯及沿海防倭设施的兴建工作。

戚继光整顿了卫所屯田,补充了卫所缺员,并且积极组织和训练当地民兵,以代替客兵。

戚继光提出以鲁人守鲁土,让民兵吃官粮,民兵除农忙季节参加农业生产外,平时进行军事训练,一遇敌情即可上阵,以减轻沿海卫所士兵的防御压力。

在沿海防御设施建设上,戚继光也投入了许多精力。他要求卫所在沿海每15公里设一个驿站,中间设烽火台,以加强各卫所联络,防备倭寇从海上偷袭。

戚继光在山东备倭署都指挥佥事任上两年多时间内,足迹遍及山东沿海。

每到一个卫所,戚继光都要仔细检查防倭设施,发现损坏的及时加以维修和扩建。

戚继光对于卫所官兵在训练、生活、组织纪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

戚继光担负起防御山东方面倭寇的责任后,山东沿海一带的防务比以前巩固了。

狡猾的倭寇看到北犯山东吃亏太大,便经常在江苏、浙江沿海州县劫掠。

固守山东沿海的戚继光,并不以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为满足,也一直不放松对倭寇的警惕性。

戚继光深知,现在的一切不过是自己事业的起点,倭寇尚未消灭,以后的路还很长。

相对而言,当时山东远不如南直隶、浙江诸地富庶,故没有成为倭寇攻掠的首要目标。

眼前虽然没有发生激烈的战争,戚继光身处海防前哨,仍然严密注视着倭寇的动向。

戚继光曾在诗中写道:“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岁华。”正是他当时心境的具体体现,也表现出戚继光居安思危、高度警惕倭寇的民族责任感。

戚继光时而巡视海上卫所,时而训练陆地军队,紧张地进行战斗准备,以便一旦有事,就能痛击来犯之敌。

戚继光在山东备倭两年多,将营伍中的积弊,渐渐革去。废弛的海防,经过整顿之后,逐渐得到加强。这些都充分显示出戚继光的卓越军事才华,深受朝廷的赞誉和器重。

赴任浙江出谋退敌

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戚继光被调往抗倭最为激烈的浙江,升任浙江都司佥事,管屯田的事。

就在戚继光在山东备倭之时,浙江的御倭战争在时断时续地进行着。王忬是当时浙江抗倭的主要领导人,他率领自己的人马取得了有名的普陀山大捷。

由于权贵们的排挤,嘉靖三十三年六月,王忬被调离浙江,沿海的倭寇势力重又猖獗起来。明政府改命南京兵部尚书张经为总督,升李天宠巡抚浙江,前往灭倭。

张经曾经是两广总督,以为两广一带的土兵骁勇善战,便奏请朝廷调来剿倭。

嘉靖三十四年二月,明政府又派严嵩亲信工部侍郎赵文华,到浙江祭祀东海海神,企图依靠神灵镇服倭寇。

赵文华是严嵩的义子,是靠巴结上去的官,哪里有什么真本事,所以他到达浙江之后,只会作威作福,疯狂敛钱。

当时浙江当地领导人张经、李天宠不愿趋附赵文华。只有浙江巡按御史胡宗宪巴结赵文华,赵文华也对胡宗宪另眼相待,两人一拍即合,狼狈为奸。

据史书上载,胡宗宪是奸猾之徒,办事圆滑,善于溜须拍马。他巴结严嵩,献媚皇帝,在官场上一帆风顺,后来做到兵部尚书。

但是,这个胡宗宪也不是一无是处,只是求官心切,本身还是有一些本领的。

而且后来他任浙江总督任时,还做了许多好事。他任用了俞大猷等一些抗倭名将,使浙江抗倭出现了新局面。

这一年五月,张经督率副总兵俞大猷、参将卢镗、汤克宽等率兵大败倭寇,取得王江泾大捷。胡宗宪也在谋划之列。

由于严嵩、赵文华的陷害,张经、李天宠虽获大胜,却被陷害致死。赵文华则将王江泾之捷的功劳,全部归于自己和胡宗宪,而且胡宗宪还被超擢为浙江巡抚。

代替张经的新总督也很快罢职调走,南京户部侍郎杨宜代职行事。张经死后,他请来的狼土兵不受节制,杨宜不得已又请募山东、河南、福建、湖广等省的兵。

一时间客兵大集,杨宜却驾驭不了这些客兵,使得各省客兵之间竞相争斗,一盘散沙,这些客兵不打倭寇,却专门掳掠百姓。

嘉靖三十五年初,杨宜又被罢职,赵文华便推荐胡宗宪以兵部侍郎兼任浙江总督。阮鹗被委任为巡抚。

胡宗宪、阮鹗两个人地位差不多,但他们的意见却不一样,所以在怎样对付倭寇这个问题上,发生分歧,阮鹗主张剿杀,胡宗宪主张招抚。

这时,侵扰浙江一带的倭寇主要头目是汉奸王直,他被倭寇们称为“老船主”。

胡宗宪和王直是同乡,为了表示招抚的诚心,他将王直的母亲和妻子从狱中放出,厚情款待。

同时,胡宗宪又派幕僚蒋洲、陈可愿下海劝说王直。王直得知母亲、妻子都安然无恙,便有心归降,并派养子王激即毛海峰随陈可愿登陆,告知徐海等不久将入犯。

这一年的四月,徐海果然串同陈东、麻叶率10000多倭寇来犯,从乍浦侵入,将巡抚阮鹗包围在桐乡。胡宗宪又遣中书罗龙文带着大量金银财宝劝说徐海归降。

就在这时,戚继光来到了浙江抗倭前线。戚继光在山东的时候,倭寇并不严重,在任的几年,他干得很出色。

浙江是倭寇活动极其猖獗的地方,他本希望这次来浙江,能够委以重任,与倭寇大战一场,实现杀敌报国的夙愿,这次让他管屯田,他有些失望。

但是,戚继光并不过多抱怨,对于他的职责,仍然十分认真。他废除许多陈规陋习,办了许多有利军队的事,将浙江屯田事务管理得井井有条,博得许多人的称赞。

戚继光广泛活动,结交了许多朋友。他们经常在一块,讨论国家大事。他慷慨激昂、语气浑厚,很有感染力。

戚继光对时局深入的看法,丰富的兵法知识,丰富的治军经验,炽热的战斗激情,更是使朋友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戚继光的名声就传开了。

这时的浙江总督胡宗宪,早就听说戚继光的名声,私下召见了他。他想看看戚继光是否真有才华,是否可以委以重任。

胡宗宪热情地迎接了戚继光,他说:“久仰,久仰,戚将军请坐。”

“大人先坐。”戚继光说。

两人客气一番,分宾主落座,胡宗宪说:“这次请将军前来,是想听听您对抗倭的高见。”

戚继光说:“多谢大人抬爱,说高见不敢当,抗击倭寇是我们这些武将的基本职责所在。”

“近几年来,倭患越来越严重。江浙一带官兵、百姓被倭寇杀死的已不下数十万了。前不久,乍浦、海宁一带倭寇为患,他们攻进崇德,抢劫了塘西、新市等地,使杭州城外数十公里血流成河。”胡宗宪继续说。

“卑职也有耳闻,倭寇杀我同胞,犯下滔天罪行,我早有扫平倭寇的想法。”戚继光义愤填膺地说。

“倭寇可不是说扫平就扫平的。两百年了,平了两百年,倭寇还不是照样为害,并且近来,越来越厉害了。想我浙江,人才不可谓不多,将士不可谓不勇,可为何总拿这伙强盗没办法,总打败仗呢?不知戚将军有何高见。”胡宗宪抬头盯着戚继光,等待他的回答。

戚继光见胡宗宪态度还算诚恳,就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他说:“卑职以为,倭寇长期为害,关键在于我们自己。我们如果强,敌人就会弱下去;我们弱,敌人才敢猖獗。”

“我们军队人数多,又在家门口作战,这是咱们的优势,可是为什么老打败仗呢?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一是咱们只强调防守,不强调进攻。倭寇比较狡猾,他们的阵法,他们的编制都有利于灵活作战。你强大时,他们不来理你;你弱时,他们蜂拥而来。”

“倭寇还有根据地,形势不利时,便躲在根据地里,有充足的粮食,有很多抢去的人供他们奴役,这样,即使形势多么不利,他们也可以安安稳稳地生活。”

“形势有利时,休整好了,倭寇便又出来骚扰。所以我主张主动出击,一举消灭敌巢,将敌人根据地占领了,他们就成了无家的狗,到了慌不择路的时候了。”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指挥不当,分散了兵力。倭寇很会用兵,他们将队伍分成二三十人的队,以队为单位行军,各队之间分散作战,但也不过于分散,互相有很好的联络。”

“而咱们军队战斗力差,相互联络也差,称不上灵活。这时我们本应合兵,合力消灭敌人,而我们却也分散兵力,这更易被倭寇分而击之。”

“因此,我认为我们要做的是集中兵力,快速出击,每战必胜,每战必歼,定能灭掉倭寇的锐气。”

“第三个原因是我们不会发动老百姓,不会用将。现在许多抗倭战斗中,一些老百姓组织的武装反而常常取胜。”

“比如常熟知县王铁率领民众,打退了倭寇的进攻;汤克宽将军前几年,也曾率领施大鲸为首的民兵,把进入吴淞江的倭寇一网打尽。这可见民众组织的战斗力。”

“这些武装在倭寇后退后,便自动解散了,如果将这些人发动起来,加强训练,肯定能打败倭寇。”

“这三个方面都十分关键,如果能克服那些缺点,能够集中兵力,主动出击,能够发动民众,重用名将,倭寇怎能不被消灭。”

胡宗宪听了,心中十分惊奇,他连连点头说:“高论,高论!”他十分喜欢这个年轻的军官。与他又谈了许多,很高兴地道别。

当时的浙江将领之中,总兵俞大猷反对胡宗宪招抚,参将卢镗则赞成招抚。

戚继光赴任后,表面上并没有反对胡宗宪,而且还帮助胡宗宪出谋划策,使包围桐乡的敌兵撤退。

戚继光在浙江先任都指挥使司佥书,专门管理有关屯田等后勤事务。戚继光对自己负责的事务,尽心尽职,励精图治,督造军器,成绩卓著。

不仅如此,戚继光还帮助胡宗宪出谋退敌,他所表现出来的多方面军事才能,深得胡宗宪的赏识。

嘉靖三十五年,朝廷决定在定海一带靠近倭寇盘踞的舟山岛,添设专官镇守。

因为这一武职责任重大,必须慎选良将,于是经总督胡宗宪举荐,在这一年的七月,戚继光受命担任参将,分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之地。

从此,戚继光走上了抗倭的最前线,揭开了他指挥抗倭作战的序幕,开始实施他多年来报国杀敌的壮志。

龙山所三箭破敌胆

当时江浙的抗倭形势不容乐观,就在张经、李天宠被严嵩奸党陷害致死的这年夏天,有一股不过六七十人的倭寇,从浙江上虞附近登陆,由浙东跑到浙西,与其他倭寇合流,窜入安徽,流劫皖南,折入江苏境内,直犯南京。守城的明军居然不敢出击。

倭寇渐渐向东,听说明军俞大猷等部将要由太湖出击,方才害怕起来,一天一夜狂奔90多公里,最后被明军爱国将士围歼。

然而,这支倭寇居然能在80多天中,行经三省几千里地,攻掠州县近20个,并公然侵犯明朝的留都南京,杀伤百姓四五千人,也就可见其猖獗的程度了。

所以,尽管赵文华向嘉靖皇帝谎报平倭水陆成功,江南太平无事,实质上倭患却只有加重。

尽管胡宗宪拥有许多精兵强将,却只知侵吞军饷,贪污纳贿,被人称作“总督银山”,又因他虚报战功,泄露军情,被人讥讽为“军门倭主”。

对于浙江前线的御倭情况,戚继光是非常熟悉的。被任命为镇守浙江的参将,是戚继光生活中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他平倭寇建奇功的新的开端。

参将的任务,平时负责拣选和训练士卒,有战事则率军作战。但刚刚担任参将的戚继光,首要任务是整饬前任参将遗留下的烂摊子。

开始率军抗倭之时,戚继光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为了抗击倭寇,戚继光经常和自己的人马枕戈待旦,虎视而动,马不解鞍,人不解衣。

常常一有寇信,即疾驰而至,与敌搏击,这样食物就无法得到保证,所以饥饿的将士们有的就地取食,拿地里的蚕豆作食物充饥。

有的为了方便,就让老百姓把煮熟的蚕豆穿在一起,围在脖子上,这样行军打仗就两不误了。

打完仗,还要论功行赏,战场上,你杀了多少敌人,俘虏了多少倭寇,这是一个事后难以说清的事情,这样就造成了统计的混乱与不正确,也增加了评定奖励的难度。

怎样才能既正确又实用地解决这一难题呢?聪明的戚继光将军想到了一个办法,就地取材,蚕豆记数。

这样,在杀敌的便空之际,顺便捋一粒蚕豆装入口袋中,而等到战斗一结束,倒出来“哗啦啦”一数,就很容易地计算出到底消灭了多少倭寇。

每个士兵到底消灭了几个,俘虏了几个,所以当时一到这样的时候,营中到处都是“十个倭头”“八个倭头”的报数声,然后等记录官验过,就放在口中嚼食,仿佛又消灭了一回倭寇。

有一年初夏,正是蚕豆成熟的季节,戚继光在山上望见,有很多很多的倭寇扬帆袭来。

戚继光便立即策马来到沿海阵地,并发布告“杀倭寇以蚕豆计数,杀死一名,蚕豆一粒,待打败倭寇,以蚕豆多少,论功行赏。”

沿海军民对倭寇早已恨之入骨,听到戚继光说杀倭寇还可论功行赏,个个摩拳擦掌。

待到倭寇由泥涂登上海塘,早已埋伏在塘后的军民,随着戚继光“杀!”的一声令下,大刀、长矛、锄头扑向倭寇,杀得倭寇哭爹喊娘,魂飞魄散,丢下一大批死尸,侥幸的赶紧驾船逃命而去。

待到战斗结束,军民上缴“蚕豆”,戚继光不仅给予重赏,还以那些“蚕豆”赏给杀倭寇的军民。

那些以杀死倭寇得到重赏为荣的军民,就把这些蚕豆用线穿了,挂在胸前以示光荣。

挂的越多,越显得英雄。不知底细的人问挂蚕豆干什么,他便会自豪的回答:“这一颗颗都是倭寇的头啊!”宁波话的“倭头”和“倭豆”同音,渐渐地人们就把蚕豆叫作“倭豆”了。

不过,因为戚继光还是个年轻将领,领导经验并不丰富,而且很多士兵在作战的时候也并不积极。所以有时他只能完全凭借自己精湛的武艺和勇猛精神,团结军中勇武之士才得以杀敌制胜。

嘉靖三十五年四月,徐海、陈东、麻叶等率万余倭寇,侵犯浙江。由于各个头目之间分赃不匀而发生争斗。

胡宗宪利用倭寇内部的矛盾使用离间之计,杀死徐海,俘获陈东、麻叶等。

这支倭寇在平湖的沈庄、梁庄一带,被俞大猷率领的明军击溃。不久,剩下的倭寇八百余人窜至慈溪,进攻龙山所。

龙山所属于宁波府,恰好是戚继光负责的范围。胡宗宪命令他率领3000人马,火速增援龙山所。戚继光接到命令,马上调兵前往高家楼待敌。

龙山所,北面临海,东面是烈港和伏龙山,是通往杭州的要道。一旦失守,会危及杭州。

胡宗宪在考虑龙山所作战方案时,采纳了戚继光的建议,调集优势兵力,围歼敌人。

除调动戚继光3000人马外,还命令参将卢镗、副使许东望、王询,把总卢锜各率兵2000人,游击尹秉衡率兵3000人,共同对敌,以确保龙山所战役的万无一失。

当时明朝官军应战人数超过万人,但这些军队还没来得及进行整顿,所以各军都想保存各自的实力,军心自然不齐,致使明军的战斗力极弱。

倭寇继续进犯,已杀到龙山所的高家楼。戚继光下令,火速行军。远望高家楼,已一片火光。

戚继光下令军队稍加休息。这时哨兵来报,侦知倭寇大约有900名。明军10倍于敌军,戚继光有些放心。

明军正在休息,却见一群群倭寇杀了过来。他们胆子奇大,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明军,丝毫不放在眼里。倭寇在3个头目的率领之下,兵分3路,冲向明军各部。

戚继光下令,“弓箭手、鸟铳手准备应战。”几百名弓箭手、鸟铳手很快排成横队,站在队伍最前面。

倭寇们越来越近。他们大多不戴帽子,头发梳得很奇怪。有的光着膀子,有的穿着盔甲,盔甲上装饰着金银牛角或者各种颜色的丝,活像小说中的魔鬼。

倭寇们都使刀,这种刀和中国的大刀不同,长而且窄,被称为“倭刀”。他们气势汹汹,以一些手持盾牌的做先锋,向明军冲了过来。

戚继光下令:“开火!”

阵前的弓箭手、鸟铳手的箭和鸟铳齐发。倭寇群中立刻倒下几个,但他们野蛮异常,仍如狼似虎地向前冲。

戚继光一看,前面快顶不住了,就下令:“擂鼓冲锋!”

鼓声立即响起,明军大队冲了上去。短兵相接,明军的弱点全部暴露出来,面对人数远不如自己的倭寇,明军一下子被冲散,阵脚大乱,纷纷溃退。

运筹作战时,胡宗宪调动了1.2万名军兵,戚继光还有些不解,打不到一千人的倭寇,怎么用这么多兵力。

现在戚继光明白了,他亲眼看到了明军的战斗力,以这样的部队打倭寇,怎能不败?

戚继光当时很生气,他简直想活剐了这些不中用的部下,天时地利人和全占了,竟然还能一触即溃!

但是此刻不是发泄的时候,戚继光强迫自己迅速冷静下来,命亲兵将他的铁胎强弓取来。

只见戚继光凝聚全身的力气,将一张硬弓拉得如满月一般,怒火熊熊的双目紧盯着当先一个红衣黄盖的倭寇。

继戚光心里说,我戚继光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第一次出鞘,绝对不能接受失败!绝不!

只听“嗡”的一声,弓弦响处,一道黑色的流星直射那倭寇的头颅,那倭寇甚至没有反应过来,便被直挺挺的射倒在地。

戚继光伸手又抽出第二支箭,毫不迟疑的射了出去,又一个红衣黄盖的倭寇应声倒地。

那几个红衣黄盖的家伙吓坏了,想不到自以为很帅的装束,竟然成了对方瞄准的好帮手。

正当倭寇们四处张望时,又一支利箭射来,又一个红衣黄盖的家伙被射倒在地,锋利的倭刀还划伤了身边同伴。

这下彻底吓破了浪人们的胆,他们纷纷摘掉黄色的斗笠,脱下红色的袍子,仅穿着白色的“丁”字裤衩,撒开脚丫子往后跑去。

一见最厉害的日本浪人都跑了,倭寇们面面相觑,裹足不前。

戚继光厉声喊道:“再后退者斩。”

戚继光威严地挡在后退的明军面前,愤怒地盯着惊慌失措的明军。军兵见主帅这个样子,稍稍定了下神,回头看三个倭寇头目已经死了,才有了信心,回转枪头,向敌军冲去。

明军稳定了阵脚,溃散的军兵重又集合起来,那些原本鸟兽四散的官军,转过头向倭寇冲去。

倭寇们一看,不得了,我们也跑吧!

刹那之间,双方攻守易位,官军在倭寇后面开始撵起来。

战斗结束后,当地百姓把这座小山称为“苦战岭”,戚继光“三箭射三酋,扭转战局”的故事也在民间传扬开了。

敬前辈讨教平倭方略

嘉靖三十五年九月,又有一股倭寇进攻龙山。当倭寇攻来之时,浙江巡抚阮鹗亲督俞大猷和戚继光率军阻敌。

双方在龙山附近展开了激战,明朝官兵奋勇抵抗,三战三捷。倭寇遭到意想不到的打击,开始意识到遇上强敌了,便趁夜幕降临的时候,迅速撤退。

明军乘胜追击,追到缙云,倭寇勉强应战,被打得大败。败寇继续逃命,明军追到桐岭,倭寇返身再战,又被打得大败。倭寇边战边逃,明军跟踪追击。

但是,倭寇十分狡猾,退至桐岭之后,又一次战败,他们便在雁门岭设下埋伏。

当明朝官军乘胜追击时,进入了倭寇的埋伏圈。倭寇突然自两边夹击,明朝官员遭到突然袭击。平时很少认真打仗的明军突然遭到意外的打击,不免惊慌失措。军纪这时失去作用,许多士兵不听号令,纷纷丢下武器逃跑。

只有台州知府谭纶与戚继光所率领的两部官兵临危不惧,密切注视倭寇动向,适时出击。倭寇见这两路明军处变不惊,不敢轻易来攻,便向东退去,从而避免了明军的全军覆没。

戚继光、谭纶因为后无援兵,也不敢再穷追不舍,倭寇便由乐清从容逃往海上。

在这次战斗中,三位抗倭名将谭纶、俞大猷、戚继光第一次并肩作战。他们一见如故,建立起亲密的战斗友谊。而且随着以后的协同作战,友谊也越来越巩固。

谭纶比俞大猷小16岁而比戚继光大8岁,他一向将平定倭寇认定为是自己的责任,只是苦于缺乏相同志向的朋友互相讨论帮助。

三人见面后,谭纶先是兴奋地表示了自己的仰慕之意,又叹息马上就要回到台州防地去,接着便匆匆告辞了。

回师途中,戚继光与俞大猷按辔徐行,一边谈起了御倭的方略。

这一年俞大猷已53岁,不仅曾是戚继光的前任,即当过宁波、台州参将,而且是一员智勇双全久经沙场的老将。

戚继光对俞大猷很尊敬,以老将军相称,他说:“老将军是末将的前辈,对于同倭寇作战,更是经验丰富,还望老将军多加指点,以期共同努力,早日荡平倭患。”

俞大猷为人正直,说话也干脆,他回答说:“戚将军,咱们都是军人,也不要讲什么客气话了。你的才能本领,我也早有所闻,谈不上什么指点。要说的话,我倒想听听,你对于今天这场战斗,有什么看法呢?”

戚继光叹了口气,摇头说:“部队纪律不行,还是得训练啊!”

对此,俞大猷也颇有同感,当即呼应说:“确实是这样,我早说过,浙江的兵额虽多,可是教练无法,终究无补于实用。”

“老将军认为练兵应着重在哪个方面呢?”

“练艺。”

“练武艺?”

“是的。教兵之法,练胆为先;练胆之法,习艺为先。”

戚继光反复念叨了几遍,说:“老将军言之有理。士兵上阵打仗,首先要讲一个勇字,不勇,见了敌人就逃跑,就溃退,还打什么仗!”

俞大猷接着说:“所以教兵之法,是应当练胆为先。胆又怎么练得大呢?”

“那就要反过来问:士兵为什么胆小?士兵胆小,绝大多数是怕打不过倭寇,丢了性命啊!”戚继光慨叹道。

“假如武艺高强,上了阵有必胜的信心,那胆子自然也就大了,正如俗话说的,艺高人胆大嘛!”

俞大猷说到这里,摸着胡子笑了。然后,他又补充道:“士兵是艺精则胆壮,部队呢!又因为士兵胆壮,战斗力也就强。”

“说得好,太好了,教兵先练胆,练胆先习艺;艺精则胆壮,胆壮则兵强。”

戚继光领会了俞大猷的意思,心里酝酿起了关于招收新兵加以训练的想法。

但是,因为戚继光的想法还没有成熟,所以转了个话题问:“练兵是增强我方军队战斗力的大事。那另一方面,同倭寇具体作战的战术,老将军可有什么高见?”

俞大猷想了一会儿说:“如果把我们自己的兵练好了,陆上战斗就足以打败倭寇,难的是水上的战斗,那就要设法造船了。”

戚继光想,对啊!上个月龙山所之战,最后倭寇是从水路跑掉的。这一次从龙山所追击倭寇直到雁门岭,不谈倭寇设埋伏明军溃退这件事,倭寇最后也还是从海上逃跑的。

明军光从陆上打击倭寇,实际上远没有真正掌握主动权。是应当造船,从水陆两方面御倭。

对于造船,戚继光十足是外行,于是问:“从末将任职以来两次战斗看,老将军说的造船,果然重要。但就不知该造些什么船,船又该怎么造?”

“水上的战斗,有海洋和内河的不同,海上之战,必须造楼船这样的大海船,内河之战,必须造三橹快船和鹰船。”

“为什么海上之战要造大海船呢?”

“其实海上作战的战术很简单,无非是大船胜小船,多船胜少船。假如把炮的对比也算上,那就加一句:大炮胜小炮,多炮胜少炮。”

俞大猷接着又说:“大海船最好的是福建福清出的楼船,也叫福船。福清当地的人造船很有本事,由官府在那里招募民工造船,比官府自己造船坚固得多。”

“这个我知道,嘉靖三十二年的普陀山之捷,福船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戚继光接着说。

“那内河之战,又为什么要造三橹快船和鹰船呢?”戚继光连连发问。

“因为大海船无法驶入内河,所以内河之战需要中小哨船。中小哨船可以收买民间的船只改制,也可以自己打造,那就是三橹快船和鹰船了。”

“老将军,这两种船有些什么不同?”

“三橹快船装有三条大橹,速度快疾,适用于追击倭寇;鹰船上装有较多的障蔽物,摇橹操桨的士兵都伏藏不露,适用于同倭寇作战。这两种船配合运用,倭寇在内河就无可逃生了!”

说着说着,走到一个三岔路口,两支部队该分道回营了,对俞大猷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戚继光,一再致礼道谢。

最后,两个人相约,今后在御倭的战场上,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直到把倭寇消灭干净,万里海疆永保平安。 7wOS215aF6fk8TugEcv6KSByLSmTQzR0/2ICM+ov+wRDRexQXFDu7TVhj1jWmRK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