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三画

蓝田生玉

【释义】蓝田县盛产美玉。比喻名门出才子。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三国时,诸葛亮、诸葛谨兄弟二人各事其主:诸葛谨在吴,诸葛亮在蜀,其实他们还有个兄弟诸葛诞在魏,当时人都说:蜀得龙,吴得凤,魏得狗。诸葛谨的儿子诸葛恪,字元逊,后为吴主孙亮的大将军。他从小就很聪明,很受孙权喜爱。诸葛恪六岁那年,有一次孙权在宫中设宴,诸葛谨自然要参加,孙权让他把诸葛恪也带上。诸葛谨的脸比较长,孙权乘着酒兴想开他一个玩笑,就叫人牵来一头驴,在驴脸上写了“诸葛子瑜”四个字。“子瑜”是诸葛谨的字,大家见了,都捧腹大笑起来。

诸葛谨觉得很难堪,但孙权是国君,他也不敢说什么。这时,诸葛恪走到孙权面前,要求让他在驴脸上再加上两个字。孙权就让人拿来笔墨,诸葛恪在“诸葛子瑜”后面加上“之驴”两个字,这样,驴脸上的字就成了“诸葛子瑜之驴”。

当时参加宴会的有满朝的文武大臣,大家见诸葛恪才六岁,就有这样的才能,都十分惊叹,孙权也非常高兴,就把毛驴赏给了诸葛恪。

后来又有一次,诸葛恪到孙权那儿去玩耍,孙权问他:“你说说看,你的父亲和你的叔叔谁更高明一些?”诸葛恪回答说:“当然是我的父亲更高明。”孙权就让他说出道理来,他说:“我的父亲更懂得去侍奉贤明的国君。”

诸葛恪的话表面上是夸父亲,实际上是在夸孙权贤明,所以,孙权听了以后十分高兴,对他更加疼爱。孙权曾经对诸葛谨说:“人们都说蓝田盛产美玉,名门多出贤良,真是一点都不虚呀!”

蓝田在古代以出产美玉而闻名,“蓝田生玉”比喻贤父生贤子。也作“蓝田出玉”。

蓝桥遇仙

【释义】源于神话故事。比喻青年男女约会地点。

【出处】唐·裴铏《裴航传奇》。

唐朝有个名叫裴航的秀才。传说他有一次航行时在船上遇到一个仙人,仙人在临别时赠诗一首于裴航,上曰:“喝下美酒生妙感,好似捣药的玉兔见云英仙女。她居住在蓝桥而非清宫,她的美貌似嫦娥。”裴航看罢一笑置之。

后来他到了蓝桥附近,便觉口渴起来。环顾四周,见前面三四间茅屋,就前去很有礼貌地向一位正在织麻的老妇行礼后讨口水喝,老妇人未抬头,只向内喊道:“云英,拿杯水来,公子要饮。”

裴航突然想起了仙人赠他的诗,不觉有些惊奇。这时,从芦苇帘内伸出一只洁白如玉似的小手,递来一杯清香扑鼻的茶水。他接过茶水一饮而尽,心里想,里面的女子肯定漂亮,忍不住揭开芦苇帘向里观看,只见一女子亭亭玉立,艳丽照人,美似天仙。裴航不禁一见钟情,当即向老妇人求婚,老妇人提出许多苛刻的条件,裴航都一一答应。

裴航历经千辛万苦才把老妇人的条件全都做到,老妇人就把裴航、云英一起带入山中,都成了仙。

蓬头垢面

【释义】面容很脏、头发很乱的模样。

【出处】北朝·北齐·魏收《魏书·封轨传》。

高绰和封轨都是南北朝时北魏的著名学者。封轨是回民,但他对儒家研究颇深。当时国舅高肇贪赃枉法,专横跋扈。后来他做了大司徒,高绰就约封轨去拜见他。但封轨为人正直,不愿依附权贵,再加上他瞧不上高肇那副嘴脸,所以没有去。

封轨容貌英俊,身材高大,平时还十分注意修饰打扮。有个不修边幅的文人问他:“读书人大都不喜欢打扮自己,你为什么在这方面特别讲究?”

封轨说:“品行好的人,戴帽子要戴得端正,穿衣服要穿得整洁。看人看东西要注意仪态,为什么非要蓬头垢面的人,才能做贤人呢!”

那人惭愧地走了。

蓬生麻中

【释义】蓬草生在大麻之中,不用扶持,也能挺直。比喻人在好的环境中能变好,在坏的环境中则变坏。

【出处】战国·荀况《荀子·劝学》。

广陵王刘胥是汉武帝的第五个儿子。他生性粗野,勇力过人,能力拔巨鼎徒手搏熊,但汉武帝并不十分喜欢他。

武帝去世,传位给他最宠爱的小儿子。年仅8岁的刘弗陵,即汉昭帝,由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等辅政。刘胥虽然没有什么才学,但野心倒不小,见昭帝年少无子,就希望他早日死去,好轮到他当皇帝。

刘胥请来一个女巫,叫她诅咒昭帝早死。那女巫装神弄鬼,说是武帝的阴魂附到了她的身上,传话要让广陵王做皇帝。刘胥听了很高兴。

碰巧的是昭帝寿命不长,只活了21岁就死了,刘胥以为是女巫的诅咒起了作用,高兴地等待着由他继位。不料霍光等大臣决定迎立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为帝。刘胥非常恼怒,又命女巫诅咒刘贺早死。

又恰巧刘贺也很快被废掉了。原来他一听说朝中大臣要迎立他为帝,就滥用权力,强抢民女,甚至不顾国丧期间的规矩礼仪,整天玩乐。于是霍光采取果断措施,将他驱逐出宫。这样,他只当了27天的皇帝就被废去。

刘胥以为,这回总可以轮到他当皇帝了。不料,霍光等又另立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史称汉宣帝。于是,刘胥一方面命女巫诅咒宣帝死,一方面与楚王刘延寿暗中勾结,阴谋以武力夺取皇位。后来事败,刘延寿畏罪自杀,刘胥则被免去死罪。

刘胥不甘心,又让女巫诅咒皇帝。这件事后来终于败露,朝廷决定查究。刘胥惊恐万状,将女巫及知情宫女20余人全部毒死。

刘胥杀人灭口的消息传开后,朝廷公卿大臣都要求皇帝诛杀刘胥。宣帝特地派大臣去审理这个案子。

刘胥自知罪行严重,难逃制裁,索性在王府摆开宴席,将儿子叫来,并命宠姬来献歌献舞陪饮,直闹到天明,与大儿子诀别后,上吊自杀。

西汉的史学家诸少孙引用了《荀子》中的话并加以评论说:“蓬草生在直挺挺的大麻秆当中(蓬生麻中),不用扶它自然会挺直;白色的沙子掺在黑色的泥中,混合起来都会成黑色的,这是土地的影响才使它们这样的啊!”

蓬莱仙境

【释义】蓬莱是相传中的仙境,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

归墟是渤海之中的一个很大的无底深渊,它离陆地很远。天下所有江河海洋之水都向归墟汇集,可归墟的水并不见增加,水面始终是那么高。人们都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多深。

归墟中有五座神山,它们分别名叫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每座山的高下周围各三万里,山顶上平坦之处也有九千里,山与山之间的距离约七万里。山上有黄金、白玉造成的殿台楼阁;飞禽走兽都是纯白的;到处长着珍珠宝石的树,结的果吃了可以长生不死。

这五座神山,都是仙人的住处,他们每天飞来飞去,从这座山飞到那座山,又从那座山飞到这座山,真是自由自在,快乐逍遥。可是有一件事情,却使仙人们颇为不满,就是:五座神山都漂浮在大海里,随波逐流,不能固定,仙人们彼此往来,常常感到不便。于是他们向天帝请求,要求解决这个问题。

天帝也认为这样不妥当:五座神山万一漂走了,叫仙人们都住到哪里去呢!于是命令北海的海神禹强,赶快替五座神山上的诸仙想个妥善的处置办法。

禹强就调遣了十五只巨鳌,到归墟去分管五座神山。每三只巨鳌管一座山:由一只鳌在水下把山顶住,其余两只,在旁守候,准备替换,规定每六万年换一次班。这样,神山才算固定不动了。

后来,大人国有一个人来到这里,他的腿可真长,不几步,就把五座神山都走遍了。他发现这里有鳌,就放下钓竿去钓。这一钓,钓起了六只巨鳌,一下子都被他背着走了。他把巨鳌带着回家去,把硬壳剥下来,作为占卦之用。这样,岱舆员峤两座神山便漂流到北极去,终于沉没在大海里了。害得这两座神山上的许许多多的仙人们,忙着搬家。

由于此五座神山中有一座叫蓬莱,后来就产生了“篷莱仙境”这一成语。

勤能补拙

【释义】勤:勤劳。能:可以。补:弥补。拙:笨拙。勤劳能补笨拙,用以表示自谦。

【出处】唐·白居易《偷闲走笔题二十四韵》。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杰出的诗人,在公元825年,他被封为苏州刺史。

这年阳春三月,白居易乘船离开洛阳,经过千山万水之后,来到苏州。当地居民隆重地迎接新的地方官吏来临,这使得白居易感动不已。他对苏州早已神往,知道不少的名山胜水很值得游玩,但因到任后事情繁多,无暇抽空散心,日以继夜埋首于政务公文中,甚至通宵不眠,也不以为意。

白居易勤于政事,在寄给朋友的书信中,曾有一句是:“补拙莫如勤”,意思是再愚钝的人,只要勤勉亦能弥补不足了。后来这句话就演变成成语“勤能补拙”。

感恩图报

【释义】感受别人的恩情而想报答。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

春秋时吴国大将伍子胥文武双全,勇而有谋,常令敌人闻风丧胆。有一次去攻打郑国。郑国大乱,郑定公想用丰厚的奖赏来招募勇士抗击。但三天过后,竟无人来应征。

到了第四天的早上,有个打鱼的小伙子来见郑定公,说他有方法使伍子胥退兵。郑定公问他要多少兵车。他说:“不用兵车,也不用粮草,光凭我这支划船的桨,就能够把好几万的吴国兵马打退。”

郑定公也只得“死马当活马医”,让他去试试。那个打鱼的人胳肢窝里夹着一根桨,到吴国兵营里去见伍子胥。他一边唱着,一边敲着那根桨打着拍子。他唱着:

芦中人,芦中人;

渡过江,谁的恩?

宝剑上,七星文;

还给你,还在身。

你今天,得意了;

可记得,渔丈人。

伍子胥吓了一跳问他:“你是谁呀?”

打鱼的人说:“你没瞧见我手里拿着的玩意儿吗?我父亲全靠这根桨过日子,他当初也是靠这根桨救了你的命。”

伍子胥这时才想起当年自己芦花渡口逃难的情形,十分感激那个打鱼的老大爷救命之恩,不由得掉下眼泪来。

打鱼人又说:“我们国君下了命令说:‘谁能够请将军退兵,就有重赏。’不知将军肯不肯看在我死去父亲的情面上,饶了郑国,也让我能得些奖赏。”

伍子胥说:“我非常感谢你父亲的大恩,一直想找机会报答你们家。我有今天全是你父亲的恩德,我怎不感恩图报呢?”说完就下令退兵了。

靦颜人世

【释义】靦颜:厚脸。比喻丧失气节,厚着脸皮活在世上。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郗鉴传》。

晋朝郗鉴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岳父。他原先在赵王司马伦的手下为官,后来郗鉴发现司马伦图谋不轨,将来必受连累。于是以身体有病为由,辞官离去。不久,司马伦果然篡位称帝,投靠他的人都做了大官。郗鉴并不以为然。不久发生了“八王之乱”,最后,皇族司马睿在建康(令南京)重建政权,史称东晋元帝。郗鉴因一直忠于朝廷而被拜为辅国将军。

后来,大权掌握在大将军王敦手中。明帝时调任郗鉴为安西将军,统兵驻守在阴谋篡权的大将军王敦驻地的旁边。王敦看出对自己不利,立即上奏明帝,推荐郗鉴为尚书令,明帝就将郗鉴召回。

郗鉴回京,路过王敦的驻地,专程前去拜谒王敦。王敦故意对他说:“当年满武秋当机立断效忠贾后,倒称得上是有见识的俊杰之士。”

郗鉴想,惠帝时贾后弄权,明明是暗使诡计谋废愍怀太子,便说:“人活在世上,保持节操最为重要,满武秋助贾后为虐,是个失节的人,不值得称道。”

“惠帝痴呆无能,贾后势大,人在危急关头,岂能不知变通?依我看,他还是个明白人。”王敦说。

郗鉴反驳说:“堂堂男子汉大丈夫怎能忍辱偷生,靦颜人世呢!”

王敦诱劝不成,反被讥讽一顿,恼羞成怒,便把郗鉴软禁起来。因郗鉴是朝廷重臣,几天后,王敦又只得将郗鉴放了。

回京后,郗鉴积极组建人马加紧操练,后来王敦谋反,被郗鉴战败而亡。

感激涕零

【释义】形容极为感动的样子。

【出处】唐·刘禹锡《平蔡行》。

唐明皇李隆基晚年倦于朝政,一心只想纵欲享乐,每天与贵妃杨玉环缠绵嬉戏,又重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所以很快国风日下,二奸又加紧横征暴敛,暴乱终于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公元755年,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杀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击败唐军,攻下洛阳。安禄山被杀后,部将史思明再度攻下洛阳。前后历时七年多,叛乱才平定。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阴死去,他的儿子吴元济因未能如愿继承其父职位,便自领军务,纵兵焚烧、抢掠舞阳、叶等县。

为了解除叛军对洛阳的威胁,朝廷多次派兵去讨伐吴元济,但是未能取胜。吴元济因此更加嚣张,不可一世。

公元816年,宰相裴度督师讨伐吴元济。李屍自告奋勇,表示愿意担当平定淮西叛乱的重任。于是,朝廷让他担任前线指挥。

李屍是位很有谋略的大将。他接受任命后,没有急于出兵,而是花很大力气整顿军队,鼓舞将士士气。他非常关心士卒,他们中有生病受伤的,他总是亲自去看望、慰问;对于来降的军士,他也尊重他们的选择或是留下,或是发给粮食布帛让其回家。结果,来降的人都自愿留下,并且主动积极地向他提供敌营情况。

过了半年,李屍率军出发。由于他善于观察形势,选择战机,调动将士的积极性,与叛军接触后,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在一次战斗中,讨伐军俘获了吴元济“左臂”的将领吴秀林。李屍不仅不杀他,而且亲自给他松梆,并让他继续带兵,为朝廷出力。已俘获的其他将领和官吏,他也是以诚相待,好好安抚,使他们转过来为朝廷效力。

次年冬天,李屍亲自率领一支骑兵队伍,冒着风雪,夜行一百余里,奔袭吴元济盘踞的巢穴蔡州。

李屍的骑兵突然抵达蔡州城下,守敌慌忙向吴元济作了报告。还在睡梦中的吴元济,不相信官军会这么快抵达,未作明确抵抗指示,翻了个身又睡熟了。

黎明时分,雪停了下来。李屍指挥的官军破城而入,直冲吴元济的宅第。吴元济直到亲耳听到讨伐军的喊杀声,才从睡楚中惊醒过来。他在侍卫的帮助下,爬上墙头准备逃跑。但一露面就被抓住,只得束手就擒。

老百姓听说蔡州被官军收复,吴元济被活捉,都纷纷走上街头。老人们一面互相回忆许多年来所吃的藩镇割据的苦,一面对收复蔡州的官军感激得掉下泪来。(路旁老人忆旧事与感激皆涕零。)

楚材晋用

【释义】楚国的人才被晋国使用,泛指引用别国的人才,或自己的人才外流。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楚国是春秋时期实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但楚国对人才不怎么重视,有许多有才干的人因为怕遭受迫害而跑到别的国家去,也有的因为在楚国得不到重用而到别国去,因此,楚国的人才就流失了很多,而楚国的当权者还没有意识到这种现象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楚国有个大夫名叫伍举,他的朋友王子牟犯了法,逃到别的国家去了。楚国就有人散布谣言,说伍举跟王子牟是同伙,是他护送王子牟逃跑的。伍举害怕楚王冤枉他,就带着家人逃到郑国,准备再逃到晋国去。因为晋国很重视人才,而且很重用这些人才。

伍举到了郑国,遇到了他的一个好朋友,蔡国大夫声子。声子正要出使晋国,就问伍举:“你怎么跑到郑国来了?”伍举就把情况讲了一遍,并表露了想回楚国的愿望。声子说:“你先到晋国去,我一定想办法让你回到楚国。”

声子在晋国办完了事,就到楚国去为伍举伸冤。楚国令尹子木接见了他,向他打听晋国的情况。子木问声子:“晋国的大夫与楚国的大夫相比,哪国的大夫更贤德?”

声子回答说:“晋国的卿不如楚国的卿。但晋国的大夫却很贤德,都是当卿的人才,如杞梓、皮革等,都是从楚国过去的。楚国虽然有许多人才,但实际上却是为晋国培养的。”声子又说:“善于治国的人,赏罚分明,如果刑罚太滥,就会使善良的人都惧怕。”然后又列举了许多楚国的人才到晋国,帮助晋国打败楚国的例子,说明楚国不珍惜人才,让人才外流所带来的恶果。

声子最后又说:“现在伍举因为有谣言说他护送王子牟逃跑,非常恐惧,逃到晋国去了,但他希望楚国能赦免他,因为他与王子牟事件毫无关系。目前他将被晋国重用,要是他真的与楚国为敌,那不是一大祸患吗?”

子木听了声子的话,省悟过来,感到很害怕,就去向楚王说明了情况。楚王就派人到晋国去把伍举请回来,并答应给他封赏。

楚弓楚得

【释义】楚国人丢失了弓,又被楚国人获得。形容你丢失的东西,他人得到了,不必耿耿于怀。

【出处】汉·刘向《说苑·至公》。

春秋时的楚共王最喜打猎骑射。有一天他打马如飞追赶野兽,跑了很久后,眼看越追越近,他就想用箭射野兽,可用手一挥就傻眼了。他那张心爱的弓不知被颠簸掉到哪儿了。

这是一张制作得非常精美的好弓,随从人员都觉得丢了十分可惜,向楚共王请求说:“让我们回头沿路寻找吧。”

楚共王阻止说:“不要去寻找了。我是一个楚国人,这弓让楚国人拾去了,还是在楚国人手里。楚国人丢失了弓,仍旧由楚国人得到(楚弓楚得),有什么必要去寻找呢?”

孔子知道此事后,说:“楚共王所讲表现了胸怀广大,但他还不够广大。应该这样说,一个人丢失了弓,另一个人得到了,为什么一定要是楚国人呢?”

人们都称赞说:“孔子的话,才真正达到大公的地步了。”

颐指气使

【释义】颐:下巴。用下巴和神色来指挥别人,形容盛气凌人。

【出处】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梁史·李振传》。

唐朝汴州节度使朱温因镇压黄巢起义而名闻天下,公元900年,宦官刘季述乘昭宗大醉之时发动政变,立太子李裕为帝而废黜了昭帝。他派人去联络朱温来支持他,以便控制朝局。朱温手下李振建议朱温何不趁机以勤王为名消灭宦官,独揽大权。

朱温采纳了李振的意见,派他去京城长安联络宰相崔胤共谋大事。崔胤答应后便调兵冲进宫中杀了刘季述,恢复了昭宗的帝位。朱温因功被封为梁王,从此更加信任李振。

公元904年,朱温又杀了崔胤并胁迫昭宗迁都洛阳,从此昭宗便成了傀儡天子。李振作为朱温的心腹亲信,常被派去洛阳窥察昭宗和其他大臣的动静。

李振小人得志,趾高气扬,目中无人,颐指气使。每次他到洛阳,总要把自己看不顺眼的人贬掉几个。因此,朝臣们在背后都称他为“鸱袅”(猫头鹰)。

公元905年,朱温指使李振勾结宰相柳璨把30多名大臣降职贬往外地,残暴成性的李振给他们扣上浮薄的罪名,全部投人黄河中淹死。

后来朱温灭掉大唐自立为梁王,封李振为户部尚书。17年后后唐灭掉后梁把李振满门抄斩。

暗渡陈仓

【释义】渡:越过;陈仓:古代县名。比喻暗中行事。

【出处】元·无名氏《气英布》。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实力大增,胜过刘邦,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可刘邦很不客气。

刘邦心里不服气,但又没有办法,只好接受封号。他知道,项羽封他到这样偏远落后的地方去,目的是想扼制他的势力发展。他采纳了谋土萧何、张良的建议,率军到达汉中,并把进入汉中的惟一通道上的几百里栈道也放火烧掉。烧掉栈道的用意是好让项羽放松警惕,觉得刘邦不想再回关中了。

刘邦到了汉中以后,任用善于指挥兵马作战的韩信为大将,加强训练,筹备粮草,为打回关中作准备。他又采取韩信的计策,派了几百人去修复栈道,装出还要从栈道出兵的样子。其实,那栈道是在悬崖峭壁上搭架木板修成的,修建非常困难。受项羽指派驻守关中的是雍王章邯,他了解到刘邦在派人修栈道,冷笑着说:“修栈道有那么容易?不知要修到那一年才修得好!”根本就没放在心上。

实际上,刘邦明里修栈道,正是为了麻痹对方。他暗中派韩信率领大军绕道进发,到达了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章邯得知韩信攻占陈仓的消息,大吃一惊,才知道自己上了大当,急忙领兵去救。这时韩信早已占据有利地形,双方交战,章邯打了大败仗,逃回自己的都城废邱(今陕西兴平县)。

刘邦也正是在这一战的基础上,才打败项羽,统一天下的。

暗渡陈仓也作“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暗箭伤人

【释义】采取卑劣的手段,暗地里伤害别人。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

春秋时,郑国的颖考叔虽已年迈但仍勇力过人。这一年,郑庄公在鲁国和齐国支持下讨伐许国,在发派兵车时颖考叔为了争夺兵车与青年将军公孙子都发生争吵,颖考叔依老卖老拉起兵车就跑。公孙子都由此对他心生怨恨。

七月间,郑军逼近许国都城。攻城的时候,颖考叔奋勇当先,高举大旗,爬上了城头。公孙子都眼看颖考叔就要立下大功,心里更加嫉妒,便抽出箭来,对准颖考叔射了出去,只见这位勇敢的老将军,顿时一个跟斗摔了下来。另一位将军拨箭还以为颖考叔是被许国兵杀死的,连忙拾起大旗,继续指挥士兵,投入战斗,终于把城攻破,郑军全部入城。许国的国君许庄公逃到了卫国去,许国的土地于是并入了郑国的版图。

像公孙子都那样,趁人不备,暗放冷箭,就叫做“暗箭伤人”。

罪不容诛

【释义】判处死刑还抵偿不了他的罪恶。

【出处】汉·班固《汉书·游侠传序》

西汉时,河内轵县人郭解生性凶悍以“侠义”自居。但他却结交亡命之徒,纠众抢劫杀人,并私藏罪犯无恶不作,甚至私铸钱币,成为中原一霸。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为了抑制地主豪强,缓和农民的反抗,下令将各郡国的豪强大族以及家产在三百万钱以上的吏民,迁居到京城长安北面的茂陵去居住。郭解的家产虽不到三百万钱,但他势力大,影响广泛,所以也得迁居。

地方上的官吏对这件事很难处理,郭解也托人到京都去打通关节。最后大将军卫青出面向武帝奏告说,轵县的郭解家境贫困,似乎不应迁居。不料,武帝对郭解的情况早有所闻,当即回答说,他的权力大到可以驱使将军,由此可见他家境并不贫困。

由于武帝表了态,郭解只得举家迁居。各地来送行的人络绎不绝,赠给他的钱竟达一千多万。有个官员怕朝廷追究为什么这么多人向郭解送了这么多钱,便把这些钱暂时封存起来。不料,郭解的侄子当天就把那个官员杀了。不久,那个官员的父亲也被暗杀。家里派人去京城上书,结果派去的人也被谋杀。

武帝很快知道了这件事,下令立即捉拿郭解归案,并调查他的罪状。郭解被捉入监后,办案的官员找了一些人来询问,询问中,有人说郭解是贤人,但也有人说他非常奸诈,不配称贤人。第二天一早,人们就在街上发现了那说郭解坏话人的尸体。

办案的官员把几件谋杀联系起来审问郭解,郭解否认自己参与这些谋杀事件。由于找不到确凿的证据,办案的官员只好向朝廷称郭解无罪,请求开释。

御史大夫公孙弘,是个精明能干的官员。他仔细看了奏书和有关文书材料后认为,虽然没有材料证明郭解知道或参与这些谋杀事件,但它确实是由郭解引起的,祸根就出在他身上,他犯的罪比杀人罪还大,理应处死。在公孙弘的坚持下,郭解终于被满门抄斩。

路不拾遗

【释义】社会秩序好,在路上丢失了东西没有人拾。

【出处】后晋·刘昫等《旧唐书》。

唐朝时,有一行人经过武阳,在路上遗失了一件衣服,走了几十里以后才发觉,心中很是着急。有人劝慰他道:“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一定可以找到原物。”那人就赶回去,果然找到了他丢失的衣服。

人们形容社会风气好,路上遗失了东西也没有人拾,就叫“路不拾遗”,也作“道不拾遗”。

“路不拾遗”往往与“夜不闭户”同时使用,这两个成语,表达同一个意思。

蜗角虚名

【释义】蜗角:蜗牛之角,微小的意思。比喻人们微不足道。毫无作用的名声。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则阳》。

战国时齐威王背叛了与魏惠王缔结的盟约。使魏王震怒,打算募勇士去暗杀齐威王。公孙衍听说后来劝阻道:“大王不能用一般百姓打架的方式。您给我20万军队,我去把齐国踏平,然后活捉了齐威王。到时候你可以任意侮辱他。”

季子在一旁听了,耻笑说:“魏国有七年不打仗了,这可是一件好事,是大王立国之本。现在公孙衍这个捣蛋的家伙,却想无端挑动战争,大王不要听他的。”

惠子知道了这场争论,弄不清究竟哪一方对,就请教一个叫戴晋人的读书人,并将他引荐给魏王。戴晋人并未直接回答问题,而是说:“蜗牛的左角上有一个国家叫触氏,右角上有一个国家叫蛮氏。有一次两国为了争夺地盘而发生战争,双方大战了半个月,死亡好几万,一时间弄得遍地都是尸体。后来触氏国打胜,乘胜追击,占领了蛮氏国不少的地方。”

魏王说:“哎,你也太夸张了,世界上哪有这样的事!”

戴晋人解释说:“事情虽然有些夸张,但道理是一样的。蜗角两国所争夺的地盘,人类看到不过是针尖大;同样,人类所争夺的地盘,在一个真正完美的人看来,也不过针尖大。他们完全是为了蜗角的虚名在进行战争!”

戴晋人走后,魏王先是怅然若失,以后又佩服地说:“这见解太新鲜了!这人真了不起!”

愚公移山

【释义】愚公:寓言中的一个人物,愚公移走两座山。比喻不怕困难,有宏大的志愿和坚强的毅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落在冀州以南、河阳以北。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方圆700里。北山下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快90岁了。他每次到南面去很不方便,要绕一个大圈子才能到达。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

“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你们说好吗!”

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

“你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

讨论下来大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渤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觉得愚公很可笑,特地来劝愚公说:

“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你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几天?”

愚公回答说:

“你这个人自以为聪明,其实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

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锦囊妙计

【释义】放在锦囊之中的计谋。泛指好计谋。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赤壁大战结束,曹操八十万大军被烧得所剩无几,只好回到许昌去了。孙权觉得东吴出了很大力量,荆州却被刘备唾手而得,因此耿耿于怀。正在这时,忽传刘备夫人甘夫人病逝。于是周瑜便向孙权献计,打算用孙权之妹孙尚香为饵,诱刘备前来招亲,然后扣下刘备,向诸葛亮讨还荆州。

诸葛亮识破了周瑜之计,作了周密妥善的安排,要让刘备既娶到亲又能保住荆州。

刘备临行前,诸葛亮给随行的大将赵云三个锦囊说:“锦囊中有三条妙计,你按我的吩咐,依计行事,必可保主公无虞。”

赵云领受任务后,带了500名兵士随同刘备来到东吴。

到达东吴后,赵云拆开第一个锦囊,按计让500士兵上街采办喜庆礼物,使满城皆知刘备前来招亲之事;同时又陪同刘备带厚礼去见孙权的舅父乔国老,说明招亲之事。乔国老高兴地进宫向他的姐姐吴国太贺喜,结果由吴国太作主,弄假成真,刘备和郡主结了亲。

孙权见一计不成,又采用周瑜的另一个计谋,让刘备沉湎于优裕的生活中,乐而忘返,与诸葛亮等疏远,届时再取荆州。这时刘备新婚,果然不想回归。于是,赵云打开第二个锦囊,依计向刘备谎报曹操领兵讨伐荆州。刘备和孙夫人商量后,决定夫妻一起私下返回荆州。

但他们的行动被周瑜发现,周瑜派将领阻拦。赵云拆开第三个锦囊,依计要刘备请孙夫人出面斥退阻拦的将领,等将领报告孙权,孙权派人持上方宝剑来阻止时,刘备已和孙夫人登上了诸葛亮接应的小船,直驶荆州而去。

由于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致使孙权和周瑜陪了夫人又折兵。

觥筹交错

【释义】觥:盛酒的器具。筹:行酒令时使用的码子。形容众人聚饮场面喧杂和热闹的情景。

【出处】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写的。滁州琅琊山上有“酿泉”,泉旁有亭。欧阳修常与宾客在此亭中饮酒,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因此把它叫做“醉翁亭”。

《醉翁亭记》描写宾客们游宴的欢乐情景道:“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觥筹交错”和“杯盘狼藉”的意思相仿。

解铃还须系铃人

【释义】要解铃铛,最好还是由当初系铃铛的人来做。比喻谁搞的事情谁负责解决。

【出处】明·瞿汝稷《指目录·法灯》

法灯禅师年轻时,在南京的一所寺院里出家。寺院依据佛法制定不少戒规,要求和尚必须遵守。出家人戒杀害生灵、戒偷盗、戒女色,戒胡说八道,戒饮酒。此外,早晨必须敲钟,黄昏要击鼓,工作之余就打坐诵经。

法灯禅师经常喝酒,而且每喝必醉,往往太阳高挂,他还酣睡不起,连钟都不敲。当和尚而不敲钟,比猫不抓老鼠还让人难以容忍,以致庙里的和尚对法灯不仅瞧不起,还有很大意见,常常到住持那去告他的状。

住持听了和尚们的反映,毫不在意,他说:“你们太注意表面了,我看法灯对佛法有独持的领悟。他的修行在内心,而不在表面,由他去吧。”

和尚们听了很不服气。

寺庙建在半山腰,只有一条路通往山下。一天,一块巨石从山顶滚落,正好掉在山路中间,和尚们下不了山,香客进不了庙。于是和尚们七手八脚,想把巨石推走。十几个和尚累得汗流浃背,巨石仍然纹丝不动。法灯懒懒地走过来看了一眼,对众和尚说:“你们闪开一点,让我试试。”

和尚们见法灯懒洋洋,睡不醒的样子,一起笑了起来,说:“我们十几个人都推不动,你一个人想把它搬走,该不是喝醉了吧?还是没睡醒,说梦话?”

法灯说:“我只说试试,试不成,你们再笑话也不迟嘛。”

和尚们想看法灯的笑话。便向四周闪开。法灯走到巨石前,左右端详几眼,挽起袖子,抱起巨石,轻轻一送,巨石便滚下山去,发出轰隆隆的响声,和尚和众人们都看得目瞪口呆。

一次,住持把和尚们召集在一起,问道:“老虎的脖子上系着个金铃,谁能把它解下来?”

和尚们你看我,我看你,觉得无法回答。法灯慢条斯理地说:“谁系上去的,就让谁解下来好了。”

众和尚听了法灯的回答觉得茅塞顿开,非常佩服法灯对答得如此机智、聪明。

住持说:“怎么样,还是法灯的悟性比你们高吧。”从此,法灯的形象在众人的眼里高大,神圣起来。

满招损,谦受益

【释义】意指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

【出处】春秋·孔丘《尚书·大禹谟》。

上古时代,虞舜执政时期,苗人十分横行,经常骚扰汉族地区,还不愿归顺,虞舜便召来有才能的禹,让他率兵前往征服苗人。

出发之前,禹对这次出征充满信心。他想:苗人兵寡,我方兵多,只要勇敢作战,就一定能够取胜。于是满怀自信的禹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直逼苗人部落,与苗人展开了激战。

意外的是,一个月后,苗人不但没被降服,反而抵抗得更厉害了。此时,禹十分着急,甚至对胜利失去了信心,一时惊慌失措,不知该如何是好。这时,有个叫益的人找到禹说:“只有仁德才能感动天,远道征伐并不是最终的解决办法。‘满招损,谦受益’,应该以德服人啊!”禹一听,当下茅塞顿开,对益拱手谢道:“多谢先生教诲!”。然后立即整顿队伍,撤回了军队。

满城风雨

【释义】原指秋天的景象,后比喻消息一经传出,很快传开来,人们议论纷纷。

【出处】宋·释惠洪《冷斋夜话》

北宋时的诗人谢无逸与潘大临是好朋友。只是家境都非常贫寒。两人都很有才华,又情投意合。但因一个在江西临川,一个位于湖北黄州,所以只好鸿雁往来,以叙友情和诗趣。

有一次,谢无逸惦念潘大临,就去信问候,并问他近来是不是又作了什么新诗,可让他一饱眼福。

对于好友的慰问,潘大临十分感激,立即给他写了回信,信中说:“近来秋高气爽,景物宜人,很能引发作诗的雅兴。可恨的是常有庸俗鄙陋的事情搅乱心绪,败坏诗兴。昨天闲卧床上,耳中听着窗外风涛阵阵,雨打秋林,顿觉诗兴大发,连忙起身,浓墨饱蘸,在白壁上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的佳句。谁知刚写了这一句,一个催收田租的官吏忽然闯了进来,勃发的诗兴顿时全被打消。所以,现在只能将这一句诗奉寄给你了。”

由于这句诗准确生动地描绘了秋天风雨萧索、万物易色的景象,所以它虽未成篇,却同样脍炙人口,备受称颂。

后来,“满城风雨近重阳”演化为成语“满城风雨”。

滥竽充数

【释义】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滥: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一种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出处】呀国·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寻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吹竽队伍,便设法来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

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他自己也很得意,以为真的可以混在里面充个数了。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湣王继位。湣王同样爱听吹竽,不过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们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湣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快逃之夭夭了。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得出“滥竽充数”这则成语。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释义】暂时的损失,说不定还会带来好处。祸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出处】汉·刘安等《淮南子·人间圳》。

古时候,有一个老头,因为他住在边塞上,人们都叫他塞翁。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忽然跑到塞外去了。邻居们都来安慰他。可是塞翁一点也不着急,反而高兴地说:“丢失了一匹马没有关系,怎知道这不会成为一件好事呢?”

过了一段时间,那匹马自己跑了回来,并且还带来一匹匈奴的骏马。邻人们赶来向他庆贺,可是塞翁并不为此感到高兴,说:“虽然白白得到一匹好马,怎知道这不会变成一件坏事呢?”

塞翁的儿子很喜欢骑马。一天,他骑上那匹骏马出去游玩,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腿摔断了。邻居们又来安慰,可是塞翁并不难过,他说:“这没什么,孩子的腿虽然摔断了,怎知道这不会成为一件好事呢?”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边塞上的青壮年都被征去当兵,大部分人死在战场上。塞翁的儿子却因为伤了腿,不能去当兵打仗,保全了性命。塞翁的故事后来引申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成语。

谬种流传

【释义】一错再错,代代相传。

【出处】元·脱脱等《宋史·选举志》。

封建社会一般都经过科举考试来取官吏。宋朝的何谵曾向朝廷建议严格考试制度,他说:“如不严格人才选取,就会有庸才选进来,几年后这个庸才就可能做主考官,那就有可能再被他取中蠢才,那么是非颠倒,愚良不辨的情况就会严重。当时就把这种现象叫做‘谬种流传’,谬误的根子将要代代相传而不绝。”

此成语出自《宋史·选举志》,原文是:“数年之后,复俾之主文,是非颠倒愈甚,时谓之缪种流传。”现把“缪种流传”,称为“谬种流传”。

数典忘祖

【释义】数:数说着,典:典籍。查找着典籍,却忘了自己祖宗的职责。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

公元前527年,周景王的夫人穆后去世。按照方仪,天子的夫人去世,各诸侯国都要派使者携带礼物前往京城去参加葬礼。

晋国的籍谈作为荀砾的副使前往京城参加葬礼。但晋王却没让他们带礼物去。周景王因此很不痛快,葬礼后设宴款待客人时,周景王故意用鲁国进贡的宝壶来斟酒,并别有用心地问荀砾:“别的诸侯国都进贡了礼物,为什么惟独你们晋国没有礼物?”

荀砾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就向副使籍谈作了一个揖,示意让他来回答这个问题。籍谈是晋国掌管典籍文书的官吏,对晋国的历史和典籍制度等都非常熟悉。籍谈就回答说:“当初各诸侯受封时都得到了王室赏赐的宝器,而晋国没有得到。加上晋国处在深山僻壤,与戎狄等少数民族为邻,离王室又远,天子的威灵不能达到晋国,我们顺服戎狄都来不及,还怎么向王室贡献礼器?”

周景王听了籍谈的话,感到很生气,说:“你忘记了吗?晋国的唐叔是周成王的弟弟,怎么会不赏赐礼器给他呢?唐叔接受了文王赏赐的鼓和车子,还接受了武王赏赐的皮甲,后来周襄王还赏赐了斧钺、香酒、弓箭和勇士给晋文公,晋文公还用它们来征服了东夏,这些不是赏赐是什么?你的祖先就是晋国掌管文物典籍的官员,你是掌管典籍的人的后代,现在也掌管着晋国的文物典籍,怎么会把这些都忘了?”

籍谈听了,无法回答。宾客们都走了以后,周景王对左右侍臣说:“籍谈恐怕会没有后代吧!他列举祖上的典章制度,却忘记了祖先的职守。”

叠床架屋

【释义】多余的重复,原指文字的重复,现泛指组织机构。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南北朝时南齐的毛惠远是著名的画家,他最擅画马和人物,与当时以画妇女闻名的刘镇,并称“当代第一”。当时南齐画论家谢赫称赞毛惠远的画景物完美,想象力丰富,尤其画面布局极少有人能与之媲美。毛惠远的弟弟毛惠秀在绘画上也有很高造诣,后来毛惠远的儿子毛棱在父亲和叔父的熏陶指导下,也具备了卓越超凡的画技。

评论家说他们三人也还是各有优缺点,而并非完全不分高下。例如,有人说:惠远随意挥洒的作品,达到了极其完美的境界,而经心着意的细致作品却不如惠秀;惠秀的精工细绘,比毛棱强得多,但是要和惠远豪放大胆的创作比较,就显得拘谨呆板;从布局来说,毛棱就远不如他的父亲和叔父,下笔敏捷有余而奇巧不足,虽然也善于构图布局,但比起惠远、惠秀来,则还只是“床上安床”的水平。

“床上安床”,比喻作品多余、重复,不够精练。《世说新语》说,晋人庾仲初作《扬都赋》,当时的名人谢安给它的评语是:“屋下架屋。”“屋下架屋”和“床上安床”的意思一样,经过演变,就产生了成语“叠床架屋”。

群策群力

【释义】发动大家一起想办法,共同出力量。

【出处】汉·扬雄《法言·重黎》。

西汉的哲学家、文学家扬雄,有口吃的毛病,不能与人长久谈话,但写文章却非常出名。早年爱作诗赋词,后来转而精研哲学。模仿孔子的《论语》写出了《法言》。扬雄在《法言》的《重黎》篇中,论述了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争斗的情况。项羽兵多将广,但在楚汉战争中却被刘邦的军队包围起来,后来他虽然突出重围,但到乌江边时,跟随他的只有28名骑兵,而追上来的汉军却有好几千。项羽自知末日已到,感叹地说,这是老天爷要我灭亡,而不是我不会打仗的罪过,说罢,拔出宝剑自杀。

项羽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此天之亡我”,这是一种天命观。扬雄反对这种观点,他在《重黎》篇中假托一个人问自己:“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临死时还说:‘此天之亡我’,这话对吗?”

扬雄回答说:“汉王刘邦能群策群力,而项羽不采纳大家的计策,只靠自己的勇猛行事。凡是善于采纳别人计策的就能胜利,而只靠自己个人勇猛之力的就会失败,这与天有什么关系呢?”

成语“群策群力”就来自扬雄的这段论述。

嫁祸于人

【释义】表示把祸害推到别人身上。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

公元前262年,韩国上党的太守冯亭派使者到赵国,对孝成王说:“我们韩国已经守不住上党,看来它就要并入秦国了。但是,那里的官吏和百姓都愿意归属赵国,而不愿意归属秦国。上党共有十七座城池,希望大王来管辖。”

赵孝成王非常高兴,马上召见平阳君赵豹,问他的意见。赵豹回答说:“圣人把无缘无故的得利看作是大的祸害。”

孝成王反问道:“人们都被我的恩德感召,怎么能说这是无缘无故的得利呢?”

赵豹想了想说:“秦国一直在蚕食韩国的土地,并早已认为会很方便地得到上党这块地方。韩国现在不想把上党交给秦国而交给赵国,是打算把祸害转到我们赵国身上。秦国付出了辛苦,没有得到上党,而我赵国却白白得到了,这怎能说不是无缘无故就得到了利呢?大王一定不要接受!”

孝成王不高兴地说:“如今派百万大军去进攻,一年半载也不一定能得到一座城池,现在人家把十六座城地当作礼物送给我国,这可是大利呀!”孝成王又找平原君赵胜商量,赵胜却很同意赵王的意见。

后来,孝成王接受了土地,却引起了秦赵之间的一场大战。结果赵军大败,40万大军全军覆没。 Sh6ukanDkQtR3o1+pi/qf/x/EXf7WyYtq0DDYJeCvp3UWGL8DRrIGbWBCgo22if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