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二画

博士买驴

【释义】讽刺写文章废话连篇,不得要领。

【出处】《颜氏家训·勉学》。

古时候,有个非常自负的读书人,认为自己熟读四书五经,就算学识渊博了,平时与人说话就之乎者也,所以人们称他为博士。

有一天,博士到集市上去买驴。他在集市上走了一圈,终于选中了一头驴。付钱以后,他叫卖驴的人写个凭据给他,可卖驴的人不识字,就让他代写。

博士于是就借来纸笔,磨好墨,构思了一阵,就提笔写了起来。写呀写呀,写了好长时间,写了密密麻麻三大张纸,博士还没有写完。卖驴的等得不耐烦了,就问博士:“你怎么还没写好啊?”博士说:“快了,快了。”又过了一会儿,博士终于写完了。

卖驴的请博士把写好的凭据念一遍,博士清了清嗓子,抑扬顿挫地念了起来。卖驴的站在旁边,瞪起眼睛听着,都听博士念了三张纸了,还没有听到一个“驴”字,就忍不住问博士:“你都念了三张纸了,怎么连个‘驴’字都没有啊?”

原来博士满篇都是写了些之乎者也之类的空话,半天都没有扯到实质上去。这件事传开后,有人编了个顺口溜,说:“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落花流水

【释义】本指残春时的景象,后多用来比喻衰败零落的情形或哀愁无奈的情绪,打败仗后的狼狈状态。

【出处】南唐·李煜《浪淘沙》

赵匡胤陈桥兵变称帝建立北宋,几年后灭掉南唐,唐后主李煜被俘后安置在一处冷宫里,亡国后的李煜忧郁消极之余写了一首《浪淘沙》。里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后人根据此名引申出“落花流水”的成语。

后来,一般人都以“落花流水”比喻衰败零落的情形,旧小说中更常用它来形容吃了败仗的狼狈状态,例如《红楼梦》第四回:“那薛公子便喝令下人,将冯公子打了个落花流水。”

有时,人们把“落花”和“流水”分别比作一个有意,一个无情的双方,说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就成了另一个意思、另一句成语了。这句成语,最早见之于文字的,大概要算是宋代词人贺铸的《南柯子》中的两句:“有恨花空萎,无情水自流。”在旧小说和戏曲中,引用这句成语的很多,一般都用它来比喻单相思。有时也用它来表示对不义之人的不可信赖。例如京剧《捉放曹》有这么一段戏:曹操多疑,竟把好意款待他的吕伯奢全家杀害。当他发现错杀了好人的时候,还要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心想:原来这是个“不义之人”,怎能信赖和跟随他。于是他偷偷离去,临走,唱道:

这是我陈宫作事差,悔不该与他走天涯;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

落井下石

【释义】井:同阱,掘地为坑以陷野兽。乘人之危,加以陷害。

【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柳宗元是唐朝时的文学家,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他少年时就以文章优美著称,名声很大。成年后,学识渊博,中了进士。当御史大夫时,因有过失而被贬到永州去做司马,后又调到柳州去当刺史。韩愈是柳宗元同时的大文豪,他眼见好友柳宗元后来被小人所诬,郁郁不得志地死去,就替柳宗元写了一篇墓志铭。其中有段话的大意是:“唉!读书人要等到穷困的时候,才能看出他的气节。现在有些人平常居住在里巷时,大家互相爱慕,用酒食来做游戏追逐,很和睦地谈笑着,还指着天地,流着眼泪,发誓要生死与共,绝不背弃,那样子就像真的一样。但是如果有一天遇到小小的利害,便冲突起来翻脸不认人了,甚至落井下石,这种事情应该是连禽兽或野蛮人都不如,但是他们却自以为做得高明。这些人如果知道柳子厚宽大为怀的风度,也应该有点惭愧吧!”

割席断交

【释义】指朋友之间因意趣不合而断绝交往。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管宁,是东汉末年有名的隐士,他在辽东隐居了三十多年,三国时的魏文帝曾请他出来做官,他一直不肯答应。

管宁年轻时,曾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名叫华歆,他们在一起种地,一起读书,过着很平淡的生活。

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在菜地里锄草。忽然,管宁的锄头挖在一块坚硬的东西上,发出很响的声音。管宁以为是块石头,就把它挖出来,却原来是块黄灿灿的金子。管宁好像根本就不知道这是块金子,顺手捡起来丢到了地边。

华歆听见了响声,扭头一看,见是块金子,忙跑过去把它拾了起来,脸上露出了贪婪的神色。他正要把金子收起来,却看见了管宁一副不屑一顾的表情,顿时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他又看了金子两眼,只好把它又丢到了地上。

还有一次,管宁和华歆正坐在书房里读书。那时候,人们都是席地而坐。他们俩坐在一条席子上正读着,忽然从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声。原来是有一位当官的乘着马车路过,前呼后拥,十分气派。

管宁只顾读着书,根本没有听见外面的吵闹声。而华歆却读不下去了,他忍耐不住,就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热闹。他看了好一阵,直到那位当官的走远了才回来。

华歆坐下以后,心里却还是静不下来。他忍不住对管宁说起刚才那位官员来,说他的场面是如何阔气,气派是如何大。他说得眉飞色舞,脸上流露出非常羡慕的神情。

管宁听着,心里非常厌恶。他这时已看清了华歆的真实面目,知道他向往的是荣华富贵,与自己的志向完全不一样,就拿刀把两人同坐的席子从中间割成两截,对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从今以后,我们互不相识!”

“割席断交”又作“割席分坐”。

揭竿而起

【释义】原意为没有兵器,揭竿起义。后用于奋然起义的意思。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

秦二世胡亥时,朝廷横征暴敛,对百姓进行忍无可忍地压迫。陈胜即陈涉,年轻时终年像牛马一样苦干,有一次与几个雇工谈论时充满了对统治者的仇恨。

这一年,陈胜被征去守边防,同行的共有900多人。行军途中,碰上连绵的雨天,道路泥泞不堪,十分难走,赶路赶得精疲力尽,但还是不能按期到达。秦朝的法律非常严酷,超过规定期限就要被砍头。陈胜认为,不按期到达边防,要被杀死;就是按期到达,也会被活活累死。反正都是死,不如造反,便毅然决定举行起义,反抗秦王朝。

起义的农民们赤手空拳,没有兵器,于是,他们砍下树枝充当兵器,高举竹竿作为义旗(揭竿而起)。天下百姓早就痛恨秦王朝的残酷统治,所以陈胜义军振臂一呼,各地英雄马上就云集响应。原来六国的诸侯贵族,也趁此机会起兵抗秦。经过几年战争,秦朝终于被推翻了。

握手言欢

【释义】双方握手,非常欢洽。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李通传》。

东汉时的外戚王莽篡夺皇位,建立大新政权,更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民怨四起。李守喜、李通父子在朝为官,一次谈论谶记时,李守喜曾说:“刘氏复兴,李氏辅佐。”李通认为时机已到,就辞职归田,以待势而动。

李通听说下江、新市起兵,南阳动乱,那时,刘秀在宛县躲避官吏追捕,李通立即派李轶去迎候刘秀。

于是,李通和刘秀两人相会,谈得非常投机,握手言欢。李通设计在武试的日子,劫走南阳郡的长官,这样就可以号召民众。于是,李通让刘秀和李轶回到舂陵,以便派兵呼应;并派堂兄之子李季到长安,将这件事告诉父亲李守喜。

没想到李季途中病死,李守喜发觉情况不好,连忙逃走。王莽听说后,就把李守喜抓起来关在牢中。正巧这时传来李通起兵的消息,王莽大怒,将李守喜及在长安的家人全部杀死。南阳也诛杀李通的兄弟、族人共64人。李通悲痛欲绝,更坚定了要推翻王莽残暴统治的决心。

后来李通和刘秀、李轶在棘阳县汇合在一起,大军一鼓作气攻破南阳。并在姚期等大将辅助下推翻大新建立东汉。刘秀登基,就是光武帝。李通则忠心耿耿,尽职辅佐刘秀。

喜形于色

【释义】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高兴的心情表现在脸上。

【出处】北朝·北齐·魏收《魏书·高允传》。

南北朝时的高允是北魏国的重臣。他病重时高祖和文明太后派御医李修去探望他。高允强打精神,故意若无其事地下床谢恩,而且对李修说:“别看我年纪是有些大了,可身体强壮敏捷不减当年。请皇上放心,我还能为国家继续效劳。”李修回到宫内,向皇上复命探视的结果。他悄悄地对皇上说:“高允表面上看没什么病,但身体内有异常情况,恐怕是不久于人世了。”皇上让李修保密,派使臣赐给高允许多御用的珍奇宝贝、美味佳肴,以至酒米油盐醋等应有尽有,大约有100多样,都是些上好的货色。皇上还经常派人到高允家去慰问,嘱咐高允好好照顾自己。高允喜形于色,对别人说:“上天对我恩重如山,照顾得真是无微不至,让我很好地安度晚年。”

这样过了许多天,高允在一个深夜去世。就在全家人为高允操办丧事的时候,皇上下诏赏给了1000绢、2000匹布、500斤棉、50匹锦、100匹朵采、1000斗的谷子,用来帮助高允的家属操办丧事之用。如此的机遇,魏国从来没有的。在下葬那天,皇上又赐高允侍中同空冀州剌史、将官等官职。并给他“文”的谥号,使他得到极高的赏赐和荣耀。

焚骨扬灰

【释义】对人极端仇恨,严厉惩罚,即使死了也不放过。

【出处】唐·姚思廉《梁书·侯景传》。

南北朝时,朔方人侯景带领部下投靠了尔朱荣,尔朱荣当时正在攻打北魏,当尔朱荣被北魏丞相高欢杀死后,侯景就转而投降高欢,并被封为吏部尚书的官职。

一天,侯景要求高欢给他3万军队,说这样就能渡过长江,把南朝的梁朝皇帝萧衍活捉过来,高欢就给了他10万军队。侯景为人残忍冷酷,但每逢打了胜仗,便把抢掠到的财物分给手下将士,手下人既惧其威,又贪其赏,打仗时肯卖命,因此他常能打胜仗。

高欢病重时,对儿子高澄说:侯景诡计多端,居心叵测,你要提防他。高澄于是用高欢的名义写信给侯景,想把他召回。但侯景担心高欢怀疑他,就投降萧衍,萧衍便封他为河南王。

高澄承袭父位后,派大将军慕容绍宗攻打侯景,侯景全军溃散,仅800多人逃过淮河。后来侯景使计占得梁地寿春。

公元548年八月,侯景开始了反叛行动。九月间渡过了长江,很快便打到了建康城下。十一月间,侯景立萧正国为帝,自任相国、天柱将军。侯景攻破东府城后,城内二三千名文武官员被赤身裸体杀害在城门两边。

梁军与叛军数番交战,叛军已近弹尽粮绝,侯景派人进入台城上表伪降,施展缓兵之计,萧衍在其儿子萧纲劝说下,只得同意讲和。和议成功后,梁朝的援军后撤了,叛军的军粮运到了,侯景立即背弃盟约,昼夜攻城不息,台城终于陷落,侯景自任为大都督、大丞相。他把城内尚存之人堆积起来焚烧,臭气十里之外都可闻到。萧衍见城被攻破,忧愤成疾而死。

公元550年七月,侯景自任相国,封汉王。他吩咐手下将领,每攻破一座城池,一定要把所有的人都杀死,以树立其所谓的“威名”。第二年侯景自己称帝,改年号为太始元年。

次年三月,侯景的军队被萧绎的军队打败。侯景死后,身首分家,其肚子装上五斗盐后送到建康城示众。老百姓都争着去吃他的肉,他的骨头也被烧成了灰,有的人还把灰弄到酒中喝掉,(焚骨扬灰)。

焚书坑儒

【释义】毁灭古老文化,杀害文人。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统一天下称帝后,又打败了强大的匈奴,非常高兴。就吩咐犒赏三军,大宴群臣。席间,有个博士说道:“殷、周两朝的王位传了一千多年,是因为分封子弟功臣得到各地诸侯辅佐的缘故。如今陛下有了天下,皇室子弟却都是普通人。一旦出了事,靠谁来援救呢?凡事都效法古代才能长久。”

丞相李斯马上接着说:“黄帝等五帝办事不相重复,夏、商、周三代制度也不因袭守旧,所以能兴旺安定,并不是故意要同前代相反,而是因为时代不同,不能不有所改变。如今陛下开创了大业,建立了万世功业,怎么能再去效法三代的做法?现在天下太平,法令统一,百姓理应好好经商,种田,儒生也要好好学习和遵守法令制度。但是,就是有一些儒生不学今而专学古,他们纠集起来,向百姓造谣,制造混乱,如果不禁止这种风气,皇帝的权威就会降落。为此,我请陛下下达一个法令:凡不是秦国记载的历史,都把它焚烧掉,凡不是博士所掌管的典籍,包括藏有的《诗》、《书》、诸子百家的著作,由官府人员全部集中起来,堆在一起烧掉。凡是几个人在一起谈论《诗》和《书》的,处以死刑;凡是引用古书反对时政的,全族处死。官吏有知情不检举的,与犯人同罪。法令下达后30天内不把这些书交出来焚烧的,处以黥刑,并罚四年劳役。医药、算卦、种植等方面的书,可以不焚烧。”

秦始皇同意李斯的建议,命他起草法令。不久,就公布了焚书的法令。

当时,秦始皇正在寻找所谓长生不老之药,结果花了许多钱财,还是没能弄到。后来,他又听信了专搞迷信的侯生与卢生两人的谎言,让他们再去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这两人知道不可能找到这种仙药,私下议论说:“始皇帝的为人,残暴专横,自以为是。他出身于诸侯,并吞天下后,为所欲为,以为自古以来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他喜欢用刑罚、杀戮来树立威信。大家唯恐获罪,只图保持俸禄官位,无人敢效忠进谏。秦法规定,一个人不能兼有两种以上的方技:如果方技试验无效,往往要处死。观测天象的多达30人,都是很好的读书人。他们害怕触犯忌讳,只是一味奉承,不敢直言他的过失……”

两人合计了好久,最后决定逃走。秦始皇知道后大怒道:“卢生等人我很信任他们,还赐给他们许多东西,如今却说我的坏话并逃跑,在咸阳的许多儒生,我派人侦察下来,他们中有的竟在散布妖言,惑乱百姓,真是可恶!”

于是,秦始皇让御史对所有的儒生都进行考察审问,又让儒生们互相检举揭发。他亲自圈定把违犯禁条的460多人全部活埋在咸阳。

后来,人们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形成了“焚书坑儒”这条成语。

趋炎附势

【释义】趋:迎合。炎:热。比喻迎合依附有权势的人。

【出处】元·脱脱等《宋史·季垂传》。

北宋真宗时的丁谓用阿谀奉承的手段,讨得真宗的欢心,卑劣地爬上了宰相的位置。然后他玩弄权术,排挤异己独揽朝政。别人只要想升官就必须吹捧、巴结他。

当时有个名叫李垂的人,他对官场中奉迎拍马的庸俗作风非常反感,所以一直得不到重用。有人问他为何从未去拜谒丁谓,李垂说:“丁谓身为宰相,不公正处理事务,有负朝廷对他的重托和百姓对他的期望。这样的人,我怎么能去拜谒他呢?”

这话传到了丁谓那里,丁谓非常恼火,借故把李垂贬到外地去以示报复。

宋仁宗即位后,丁谓倒台,被贬到遥远的地方去任职,而李垂却被召回京都。一些关心他的朋友对他说:“朝廷里有些大臣知道你才学过人,想推举你当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官员)。不过,当今宰相还不认识你,你何不去拜谒一下他呢?”

李垂回答说:“如果我30年前就去拜谒当时的宰相丁谓,可能早就当上翰林学士(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可升任宰相)了,我现在年纪大了,怎么能趋炎附势,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借以换取他们的荐引和提携呢?”

他的这番话不久传到了宰相耳里。结果,他再次被排挤出京都,到外地去当州官。

朝三暮四

【释义】朝:早上。暮:晚上。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原指善于使用手段愚弄人。后用来比喻变换手法,欺骗别人,或主意不定,反复无常。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齐物论》

战国时,宋国有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人们称他为“狙公”。他家境并不好,但非常喜爱猴子,宁可省吃俭用,腾出钱来给猴子买吃的,从不让它们饿肚子。

狙公和猴子们朝夕相处,双方极为融洽。猴子们想什么狙公一看就知道;他说什么,猴子也能理解。

猴子很贪食,没完没了地吃,时间长了狙公实在供应不起。他准备减少它们的食物,又怕它们不顺从自己,因此想了一个办法。

一天,狙公对猴子们说:

“从明天起给你们吃栗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了吗?”

猴子们听了,又跳又叫地发起怒来。

狙公改口说:

“好吧,那就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这样够吃了吗?”

猴子们听了,都高兴得在地上翻跟头。

其实,狙公给猴子栗子总数没有变化。后来人们从中演变出“朝三暮四”这句成语。

逼上梁山

【释义】比喻被迫起来反抗,或指被迫不得不办某种事。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

北宋年间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武艺高强,为人正直,处事谨慎。一天,林冲带着美丽的妻子去岳庙进香。中途遇见花和尚鲁智深在耍一把60多斤重的浑铁禅杖,众人齐声叫好,林冲也被吸引过去观看。两个好汉一见如故,结义为兄弟。正在这时,侍女慌忙跑来报信说,林娘子在路上被歹徒拦截了。林冲急忙向鲁智深告辞,去岳庙追赶歹徒。当林冲抓住歹徒举拳要打时,发现原来是他的顶头上司——太尉高俅的义子高衙内。他怕得罪高俅,又不想与这无赖一般见识,便强忍下了这口恶气。

高衙内为了夺取林娘子,设计将林冲骗进太尉府,诬陷林冲持刀闯进白虎节堂是想谋刺太尉,将他投入大狱严刑拷打。高俅一伙不便在京公开杀害林冲,于是,将林冲发配沧州充军,买通差人董超、薛霸,想在路经野猪林时将他杀害。鲁智深暗中保护林冲,大闹野猪林,要杀董薛二人被林冲劝阻,高俅的阴谋未能得逞。

到沧州后,由于小旋风柴进暗中疏通。林冲被分配看管大军草料场。高俅父子贼心不死,又派心腹之人陆谦前往沧州,放火烧毁草料场。这样,即使林冲不被烧死,也会因草料场失火而被处死。当草料场起火燃烧时,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谦等人得意地谈论暗害他的计谋。这时,他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冲上去将仇人一个个杀掉。就这样,林冲被逼上梁山,毅然参加了农民起义军的队伍。

堤溃蚁穴

【释义】千里大堤往往崩溃于一个小小的蚁穴。比喻小问题不解决,就会发展成大问题。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喻老篇》。

战国时魏国丞相白圭防洪治水很有成绩。主要在于他对防洪方法和态度是勤查随补,即使发现一个蚂蚁洞般微小的洞,也要马上堵好。从而没有使它发展成更大的洞而造成管涌、决堤。

的确,大祸往往是由小患引起的,《韩非子》中因此说:“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意即:千丈的大堤,会因蚂蚁钻的小洞而终至崩溃;百尺的高楼,会因烟囱的小裂缝里的烟而起火焚毁。

量才录用

【释义】根据才学能力的大小来分配合适的工作。

【出处】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发愤励精图治,以再现“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便下明诏让各州府及王公大臣向朝廷荐贤。一时许多有才学的人被推荐到武帝面前,其中就有后来的大政治家董仲舒。对各地推荐来的人才,汉武帝亲自考查他们的学问,让他们每人写一篇如何治理天下的文章,再亲自查看他们的文章,认为董仲舒那篇最符合他的心意。于是,汉武帝召见了董仲舒。

董仲舒见了汉武帝,侃侃而谈:“贤明的国君治理天下靠的不是刑罚,而是靠仁义礼乐去教化百姓,使正气上升,把邪气压下去,老百姓就不会犯法作乱。朝廷要选拔各种人才,对各种人才要量才录用,而各式各样的人才需要培养,要培养人才就得兴办学校,要有一套统一的理论去教化人民,这一理论就是孔子的儒学,而对其他学说应该一律加以禁止。”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封建社会几千年以儒家为正统的局面开始了。

嗟来之食

【释义】比喻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出处】汉·戴圣《礼记·檀弓下》。

春秋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们都吃不上饭,有许多人饿死了,没死的也是饿得皮包骨头,到外面去逃荒要饭。

有个叫黔敖的财主,家里积囤了许多粮食。看到今年的灾情这么严重,他手下有个人就向他提议说:“外面的饥民都是好多天没有饭吃的,您要是熬点稀粥给他们喝,他们就会对您感恩戴德,您一定能得到一个好名声。”

黔敖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真的在路旁架了口大锅,熬了稀粥,施舍给那些路过的饥民。那些饥民们一个个都饿得受不了了,见黔敖施舍稀粥,对他都是千恩万谢的。黔敖心中非常得意,觉得自己简直就是这些人的救命恩人,忍不住就趾高气扬起来。

这时,又有一饿汉走了过来,只见他用破烂的衣袖掩着脸,脚上拖着一双破鞋,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浑身没有一点力气。一看就知道,他肯定也是好几天没有吃过东西了。

黔敖见了,就用勺子敲着锅沿,对那个人叫道:“喂!过来吃吧!”语气中充满了居高临下的得意。

奇怪的是,饿汉对锅里的稀粥看都不看一眼,只是扬起脸,注视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轻蔑地呼唤别人来吃的东西,才饿成这个样子的。我宁可饿死,也不会吃的。”

饿汉说完,蹒跚地向前走了。最后,这个人真的饿死了,不过,一直到死,他也没有吃一口那些轻蔑地让他去吃的施舍之食。

凿壁偷光

【释义】凿开墙壁借来光亮。形容人刻苦好学。

【出处】晋·葛洪《西京杂记》

西汉时的丞相,著名文学家匡衡,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来供他晚上读书。勤奋好学的匡衡不想虚度了晚上的时光。

匡衡的邻居家里日子过得挺好,每天晚上都点起蜡烛,屋里照得通亮。他想到邻居家里去读书,可是遭到了拒绝。后来,匡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偷偷地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邻居家里的亮光就透过来了,他把书本对着这光,读起来也挺方便。

匡衡读的书愈来愈多,可是他没有钱去买书,怎么办呢?有一天,他发现县里有一个财主,家里堆放了许多书,他就去帮助财主家干活,不要工钱。财主很奇怪,问他:“小伙子,你为啥白白给我家干活呀!”匡衡也不隐瞒,就说:“我给你干活,不想得到工钱,只想借你家里的书看看,不知你答应不?”

财主非常高兴,就把家里的书,全都借给他。后来,匡衡终于成就了学业,并被汉文帝拜为丞相。

赏罚分明

【释义】分明:严正分明。赏与罚做到严正、分明。

【出处】汉·王符《潜夫论·实贡》。

春秋战国时,曹国被楚国所灭。因为曹国的僖负羁曾对晋文公有救命之恩,所以晋文公下令三军,谁若动僖负羁家一砖一瓦就必斩不饶。但晋国大将魏犨、颠颉却一心想杀死僖负羁。于是颠颉埋伏在院外,而魏犨爬上房顶。不料房顶突然塌掉。魏犨被一根大梁压住胸口,幸而颠颉及时救起了他。晋文公知道后大怒,要杀二人。大臣赵衰觉得不妥,便对晋文公说:“他们都立了功,杀了太可惜吧!”

晋文公说:“功是功,过是过。赏罚必须分明。”

他又说:“魏犨看来是残废了,就杀了他吧!”

赵衰说:“让我去看看,如果没有残废,还是让他戴罪立功吧!”赵衰走后,晋文公便下令杀了颠颉。

魏犨听说赵衰来看他,便忍着痛楚,爬起来装着没什么事的样子迎接赵衰。赵衰问他觉得怎么样,魏犨笑着说没什么,说着还施展功夫,跳上屋去又跳下来。赵衰回去报告了晋文公。晋文公说:“他没残废是好事,但他犯法却不能不办。”便下令革去他的军职,叫他戴罪立功。上下三军全知道了国君赏罚分明,谁也不敢任意妄为了。

蛟龙得水

【释义】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了施展的机会。就像蛟龙在水中可以自由游动。

【出处】唐·李延寿《北史·杨大眼传》。

杨大眼是北魏时名将,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力大无比,身手敏捷,但很长时间无人向上举荐、提拔他,所以一直是一个小官吏。

不久,朝廷将南下讨伐,急需将才。尚书李冲受命挑选带兵出征的各级将领。杨大眼向李冲请求出征,李冲认为他职位低而不予同意。杨大眼说:“尚书不知道我的本事,现在请让我表演一下技艺。”说完,他从身上抽出一条三丈多长的绳子,系在自己的头发上,然后飞也似地向前跑去,只见那条长绳子,在他脑后形成箭一般的直线,狂奔的骏马也追赶不上。观看的人都惊叹不已。李冲当即任命他为南征的主将。

杨大眼受封后,得意地对他往日的同僚说:“现在的我,正像人们说的蛟龙得水,可以兴云作雾了(吾之今日,所谓蛟得水之秋,自此一举,不复与诸君齐列矣)!”杨大眼率军南下,经历了很多次战斗,每一次都显出他勇冠三军的杰出才能。

集思广益

【释义】形容善于集中众人智慧和意见,办事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出处】三国·蜀汉·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椽属》。

刘备病死白帝城后,后主刘禅即位,蜀国中大小事务全由丞相诸葛亮一人主持。当时诸葛亮在蜀国威望极高,可他并不傲慢,常能虚心听取下属的建议。

丞相府里有一个办理文书事务的主簿官杨甬,对诸葛亮什么事都要亲自过问的工作作风提出意见。他对诸葛亮说,处理国家军政大事,上下之间应有不同的分工;并举出一些历史上著名的例子,来劝导诸葛亮不必亲自处理一切文书,少插手一些琐碎的小事,对下属应有所分工,自己应着重抓军政大事。

诸葛亮很感谢杨甬的劝告和关心,但他总觉得重任在身,许多事情不得不亲自处理。后来杨甬病死,他非常难过,痛哭了好几天。为了鼓励下属参与政事,诸葛亮写了一篇文告,号召大家主动发表政见,反复争议,这篇文告就是《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椽属》。他在文告中写道:“丞相府里让大家都来参与议论国家大事,是为了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意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有益的建议,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循规蹈矩

【释义】原指遵守规矩,不轻举妄动。现多形容一举一动都按照旧准则行动,拘泥保守,不敢稍有变动。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李纨、宝钗赞成探春的主意:把姑娘们住的大花园交给园中老妈妈料理。老婆子当众被召集来以后,李纨对她们说明探春的意见,大家都很愿意干这活儿,当下就争相“承包”了。有的说:把那片竹子给我,明年又是一片,除供家里吃笋,一年还可交些钱粮;有的说:把那片稻地交给我……

宝钗说:若管园子的人把收入拿去了,那没有管上的人一定不高兴,她们一年也很辛苦,因此你们每人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分给她们!这么一所大花园都交给你们照管了,这是信得过你们。因为你们是三四代的老妈妈,你们是最循规蹈矩的,希望你们大家都要好好去干。

当下众老妈妈表态说:请姑娘奶奶只管放心吧。

惩前毖后

【释义】惩:警戒;毖:谨慎。要从以前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谨慎从事,不致再犯类似错误。

【出处】春秋·佚名《诗经·周颂·小毖》

周武王登基时间不长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周成王继位。由于成王年纪太小,由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协助处理国家大事。

对此,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很为不满。他们到处造谣,诬蔑周公助理成王是想伺机废除成王,夺取王位。

周公是个待人忠心诚实、豁达大度的人,听了这些谣言后,为了不招惹是非,便离开京都,住到外地去避嫌。

成王年小不懂事,还真的以为周公要抢权,便也不加挽留,让他去了外地。

管叔鲜和蔡叔度见周公离开了成王,便暗中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一起发动叛乱,企图篡夺王位。

周成王得到密告,急忙召集大臣商议,可谁也拿不出办法来。成王急得在宫中团团转,不知如何才好。

一个大臣见了,说:“这事只有周公才有办法处理!”

成王听了,眼前一亮:是啊!应该快去把周公请回来。

周公来了,成王马上命令周公带兵东征,讨伐叛贼。

经过三年的艰苦征战,叛乱终于被周公平息了。

接着,周公又忠心耿耿地替成王料理了几年国家大事,到成王长大成人后,便把政权交还给他,让他自理朝政。

正式接管朝政这一天,成王前往宗庙典祭祀先。在祭祀仪式上。成王回顾了以往的历史教训,并说:“我一定要从以前所受的惩戒中吸取教训,小心谨慎地办事,以免再遭祸害。”(予其惩,而毖后患)

惩一警百

【释义】惩:惩罚。警:警戒。惩罚一人来警戒众人。

【出处】汉·班固《汉书·尹翁归传》

西汉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尹翁归,武艺超群犹长剑术,又精通法律。年轻时做过监狱的小官。后河东太守发现他有才能,就调他担任自己下属,协助审理案件。尹翁归审案时不畏权贵,公正严明。后被朝廷查得他政绩显著,就把他升为东海太守。

尹翁归到任以后,发布公告,禁止官吏腐败,了解当地的治安情况,并到各地去视察,对各地的恶棍都了解得很清楚。

当时,东海的郑县(今山东郯城)有个名叫许仲孙的土豪,贪婪无比,残暴异常,经常横行霸道,为非作歹。因为他势力大,关系多,历任太守都拿他没有办法。曾经有一个书生,家里有几十亩良田,还娶了个美貌的妻子。许仲孙依仗势力,打死了书生,强夺了他的妻子和良田。书生的弟弟到县里告状,许仲孙依靠关系,又花了些钱去上下打点,案子居然就化解了,许仲孙也更加嚣张起来。

尹翁归查到了许仲孙作恶多端的证据,决定惩一警百,采取果断措施逮捕了他并在闹市场公开处决。

老百姓得知消息以后,都拍手称快,其他豪强恶霸都吓得胆战心惊,再也不敢继续作恶了。从此,东海地区的治安稳定,尹翁归的名声也到处传扬。

“惩一警百”也作“惩一儆百”或“惩一戒百”。

智囊人物

【释义】智囊:即智谋的口袋,比喻内装很多计谋办法,需要什么就能拿出什么。比喻足智多谋的人物。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战国时的樗里子是秦惠王同父异母的弟弟。

樗里子为人滑稽,很有智谋,所以国人很赞赏他的智谋,称他为“智囊”。樗里子因屡建战功,被封爵号“严君”,秦武王时,与甘茂并列为左右丞相。

秦昭王七年,樗里子去世,埋葬在渭水南岸章台的东边,他在死前曾预言说:“一百年以后,在这里一定会有天子的宫殿夹着我的坟墓。”到了汉朝兴起,果真有长乐宫建在它的东面,未央宫建在它的西面,储藏军械的府库正对着他的坟墓。他的这些预言都被应验,成为事实。由于樗里子足智善谋,也确实为秦王朝出了许多好主意,所以受到秦国百姓的爱戴和器重。当时秦国人有句谚语说:“论武力要算任鄙,论智谋则数樗里子。”于是,樗里子被称为“智囊人物”。

销声匿迹

【释义】把声音消除,隐藏行踪。让人找不到。比喻隐藏得很好或消失得很快。

【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

传说唐朝时期,在京都长安城有个姓宗的小伙子。会提炼金银。最初,他和卖烧饼的陈敬渲十分要好,两人往来密切,经常在一起游玩。后来,两人为争夺一个美貌女子,因而闹翻,相互成为仇人。

两人绝交之后,陈敬渲步步高升,官运亨通,当上四川节度使,在蜀地做官。

后来,京都长安发生叛乱,僖宗皇帝逃离长安,到蜀地避乱。这时,姓宗的年轻人和大家一起逃往蜀地锦江。他知道这里归陈敬渲管辖,害怕陈敬渲找到他报仇。于是不敢定居,只好在资中郡四处游荡,隐姓埋名,不露声色,不留行踪,惟恐让人发现。

但是,陈敬渲早已料到姓宗的年轻人要来蜀地避难,于是派人四下察访,终于在内江县把他找到杀掉。

锐不可当

【释义】锐:锋利。当:阻挡。锋利得无法阻挡。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出处】宋·欧阳修《五代史记·王峻传》。

五代时,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姪率兵攻打晋州来扩充自己。当时晋属后周,周太祖郭威刚即位不长时间,就派王峻去率兵抗击。王峻到达陕州后,就下令安营休整,可一呆就是十多天。

周太祖心里着急,就派了使者翟守素快马加鞭赶到陕州,对王峻说:“你再按兵不动,太祖就要亲自出征了。”

王峻悄悄地对翟守素说:“急什么?晋州城防守坚固,刘姪是攻不进的;而且刘姪的军队来势汹汹,锐不可当,我若正面迎击,难免损兵折将。我之所以留在这里,不是我怕他,而是避开锋芒,观察形势,伺机反击。再说,太祖刚刚即位,立足未稳,应该先对各方藩镇施以威德。你回去告诉太祖,据我观察,兖州节度使慕容彦超已有谋反的迹象,太祖如果出征离京,万一慕容彦超攻入京师,那多危险!”

周太祖接到使者的报告,恍然明白王峻的智谋确实不凡,又很忠诚于自己,于是对他更是礼遇有加。

翟守素走后,王峻下令军队向晋州进发,一下就推进到离晋州30里处才安营扎寨。刘姪本来怕晋州不易攻下,又见来了后周的常胜将军王峻,就赶忙撤军了。

貂裘换酒

【释义】拿名贵的貂皮衣服去换酒喝。指富贵者放荡不羁。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阮孚传》。

晋朝“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有个嗜酒如命的儿子叫阮孚。当时皇帝整顿朝纲,依靠申韩等精干大臣,但对阮孚等狂傲不羁之士也给予一定的地位。然而阮孚一点也不把皇帝的“恩宠”放在心上,不管担任什么官职,酒照喝不误,而且总是一醉方休。尽管他这样玩忽职守,但有意思的是,皇帝总是很宽容他,还不断地委以重任。

有一次,皇帝委派琅屘王做车骑将军,镇守广陵一带,并让阮孚作为长史去辅助他。临行前,皇帝劝告阮孚说:“你此去军务繁忙,要少喝点酒了。”

阮孚表面应承:“皇上不认为我无能,委我重任,我自当勤勉于政事,不好再说什么。”接着他话头一转,巧言辩解说,“普天之下,皇恩浩荡,盗贼敛迹,日月朗照,百姓乐业。我为什么不乘此良机饱餐美味佳肴,来它个一醉方休呢?”

皇帝听了这一番歌功颂德的话,自然心里美滋滋的,不久又提升他为黄门侍郎和散骑常侍。

从此阮孚更加恣意豪饮,有一次他竟拿了一件名贵的貂裘衣服用来换酒。有人上书弹劾他,但皇帝仍然宽容地没有追究。

程门立雪

【释义】程:指宋代学者程颐。立雪:原指佛教徒站在雪中虔诚求道。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

【出处】元·脱脱等《宋史·杨时传》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去世,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有一天,他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请教一个问题,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打盹。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地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你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痛心疾首

【释义】痛:怨恨。疾:痛恨。对人或事憎恨到了极点的意思。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三年》。

春秋时代,在晋厉公即位以后,秦、晋两国又为边界问题而发生了纠纷。于是两国国君就约好在令狐会面,订立了盟约,解决了边界纠纷。

可是秦桓公回国后,马上就背叛了盟约。他邀楚国一起攻打自己边界上的一个小国白狄。白狄是秦国的敌国,却和晋国有着姻亲关系,楚国畏惧秦国,无可奈何地答应了。

可是这时候秦国却派人去向白狄国说:“晋国要出兵攻打你们!你们应该归附我们秦国!和我们一起对付晋国。”

楚国也派人对晋国说:“秦国背约和楚国合起来对付晋国,但白狄和楚国对秦国的背信弃义痛心疾首。”

晋厉公于是派吕相去和秦国绝交,并对秦桓公说:“现在每个诸侯国都知道你们秦国是一个唯利是图、背信弃义的国家,所以,大家都愿意和晋国维持友好关系,而对秦国痛心疾首。现在,我们和各诸侯国都作好了和秦国交战的准备,你们秦国如果愿意遵守盟约的话,我国便负责劝诸候国退兵,否则,我们只有在战场上见。”

后来晋国率领各诸侯国在麻隧和秦国大战,秦军大败。

痛饮黄龙

【释义】比喻收复国土失地的雄心壮志。

【出处】元·脱脱《宋史·岳飞传》

金在靖康年间,掳了宋徽、钦二帝后,又于1140年兵侵南宋。高宗急令大将岳飞率“岳家军”抗金。岳飞在郾城把金兀术的10万大军打得落花流水,损失过半。这就是著名的“郾城大捷”。岳飞随即命人联络太行山等地义军联合抗金。各路豪杰纷纷打出“岳家军”的旗号来响应。

北方的百姓早就恨透了金军,日夜盼望岳飞的军队早日前来,义军打起“岳”字旗号以后,百姓都急着牵牛、送粮给义军;还有些百姓头上顶着盆,盆中燃着香,等在路上迎接义军。

那时候,金国发布的命令,在燕山以南已经没人理睬了。金军统帅兀术想征发军队抵抗岳飞,不料命令下达后,黄河以北竟没有一人前来。他只好叹口气,说:

“自从我起兵北方以来,还没有像今天这样惨败过,真是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啊!”

全军的将领也惶惶不安,不断有人向宋军投降。有个叫韩常的将军,准备带领五万人马归降岳飞。

岳飞看到形势非常有利,高兴极了,对部下说:

“我们很快就要直捣金人的老巢黄龙府了。到那时候,我一定同大家痛饮一番!”(“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痛定思痛

【释义】形容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追思当时所遭受的痛苦,倍加伤心。

【出处】宋·文天样《指南录后序》。

元军灭金以后,便挥师直下进攻南宋。南宋却在投降派的主张下步步妥协、退让。1275年,元军逼近都城临安。就连逃跑也来不及了。一时朝中大臣束手无策。

为了缓解危急的局势,同时考虑到先前使者来往从未有被扣留在元营的,更想窥察一下元国的情况,回来后找出挽救国家危亡的计策,文天祥毅然辞去右丞相的职务,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元营。到元营后,文天祥以激昂慷慨的言辞痛斥了元军南侵的罪行。面对大义凛然的文天样,元帅伯颜非常惊慌,却又钦佩他的才识,企图引诱他投降,文天祥严词拒绝;以死相威胁,文天祥也毫不动摇。

不久,元军让继文天祥任右丞相的贾余庆以祈请使的身份,前往元朝的京城大都,伯颜强迫文天祥随同前往。

文天祥认为,按照常理他应当自杀。但他抑制住自己的心情,忍耐着所受的屈辱,还是随贾余庆去了。船驶到京口,文天祥乘敌人不备,与同去的幕客乘上一条小船脱身。接着,一行人来到了真州。文天祥把敌人的军情虚实告诉了真州守将苗再成;同时写信给淮东、淮西两位边帅,约他们联合行动。

不料,驻扬州的淮东边帅李庭芝以为文天祥已投降元军,这回是来代敌人骗取扬州城的,命令苗再成除掉他。苗再成不同意这样做,也不忍下手,于是送文天祥出城,劝他逃到淮西去。文天祥不得已,只好改名换姓,隐蔽行踪,在荒野里赶路,在露天下歇宿,每天与敌人的骑兵周旋于淮河地区。

为了消除李庭芝的误会,文天祥前往扬州,准备当面与他说清楚。但凌晨时抵达扬州城下,听一守门人说李庭芝已下令逮捕文天祥,觉得一时难以解释明白,不得已再离开扬州。后来得到一只船,避开被敌人占据的小岛,绕过扬子江口,入进苏州,来回转移在四明、天台一带,终于到达了永嘉。

早在通州的时候,文天祥就听说恭帝的弟弟赵昰在福州即位。因此到永嘉后,又乘海船去福州。

文天祥在从元军手中逃脱到渡海南下途中,写了许多记录自己危急遭遇和抒发自己爱国之情的诗篇。后来他把这些诗作汇成一个集子。命名为《指南录》。“指南”是表示他像磁针一样,永远指向南方,表明了他对宋王朝的一片忠心。(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死不休。)

在《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概述了自己去元营谈判,被驱北行,中途逃脱,经过流亡到福州的遭遇。其中的第四段,列数了自己遭遇的险境,几乎没有一天不遭遇到死亡的威胁。他叹道:生与死是像昼夜转移一样平淡的事,死了也就算了;但是艰危险恶的处境反复错杂地出现,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得了的。痛苦的事情过了之后,再回想起当时的痛苦,这种痛楚又是多么深啊!

道听途说

【释义】在路上听来的话,就在路上传播。现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阳货》

孔子曾经说过:“从道路上听来了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从道德作风来说是要不得的。”

战国时期,艾子从楚国回到齐国。刚进都城,便遇到爱说空话的毛空。毛空极其神秘地告诉艾子,说有家人家的一只鸭子,一次生了一百个蛋。

艾子不信,说:“不会有这样的事吧!”

毛空说:“那可能是两个鸭子。”

艾子摇摇头:“这也不可能。”

毛空又改口说:“那末大概是三个鸭子生的。”艾子还是不信。

“那也可能是四个、八个、十个。”毛空就是不愿意减少已说出的鸭蛋的数目,艾子当然无法相信。

过了一会儿,毛空又对艾子说:“上个月,天上掉下一块肉来,有三十丈长,十丈宽。”

艾子又不信,毛空急忙改口说:“那么是二十丈长。”艾子还是不信。

毛空说:“那就算十丈吧!”

艾子实在忍不住了,再也不愿意听毛空瞎吹了,便反问道:“世界上哪有十丈长,十丈宽的肉?还会从天上掉下来?是你亲眼所见吗?刚才你说的鸭子是哪一家的?现在你说的大肉又掉在什么地方?”

毛空被问得答不出话来,只好吱吱唔唔地说:“那都是在路上听人家说的。”

艾子听后,笑了。他转身对站在身后的学生们说:“你们可不要像他那样的‘道听途说’啊!”

上面这则故事出在明代屠本暖编著的笑话集《艾子外语》中。这则笑话故事正好是对孔子所说的“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的注释。

道合志同

【释义】彼此志趣相投,理想一致。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

魏文帝曹丕的弟弟曹植(曹操第四子),很有才华,十多岁就能吟诗作赋。曹丕却很妒忌曹植,做了皇帝以后,常常对曹植进行打击。

先是由滥国使者诬告曹植酗酒怠慢皇使,企图罗织他亵渎朝廷尊严的罪名,好在曹植得到太后的庇护,才仅以降爵为安乡侯而了结此案。按着是不断变换曹植的封地,叫他不得安宁。就在封安乡侯那年,又改封他为鄄城侯,第二年名义上还封为鄄城侯。太和元年将其封地改封在浚义,后又还封雍丘,以后又封到东阿。再者是限制他的行动,甚至连母亲也不能让他轻易见到。

为此,曹植常常抱怨空有满腹学问却无用武之地。他曾经多次上书给魏文帝,畅谈自己的看法,却始终得不到重视。有一次,他上书说:“过去伊尹作为陪嫁的小臣,是低贱到了极点;姜尚在当屠夫钓叟的时候,也是敝陋到极点。等到他们被推举到商汤和周文王那里的时候,实在因为‘道合志同’的缘故,决不是靠了左右近臣的引荐。”

“道合志同”通常也称作“志同道合”。

道旁苦李

【释义】比喻被人抛弃的东西或者表示因被弃置反而能够保存下来。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西晋时的一天,一群孩子在大路边上玩耍,玩着玩着都觉得渴得难受。

可路边哪有水喝呢?有个孩子东张西望,发现路边有些李树,树上还挂着不少果子。他马上叫嚷着招呼小伙伴们:“快看哪,那边李树上有好多李子,大家快去摘呀!”

孩子们全都爬起来,喊着叫着:“摘李子喽!快摘李子去哟!”一哄而上。

可是,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却站在原地不动,冲着小伙伴们喊:“别去,别去!那李子肯定是苦的!”

可孩子们谁听他的呢!

不一会儿,小伙伴们都采了李子回来了,可是当他们张嘴咬了一口的时候,全部龇牙咧嘴,连忙把李子吐了出来:“哇!又苦又涩,一点不好吃!”

这时,那个没去摘李子的孩子说话了:“你们也不想想,李树长在大路旁,这大路上人来车往的,要是李子好吃,早就被人摘光了,还轮得到你们吗?”

这个孩子叫王戎,他后来成为“竹林七贤”之一。

道不拾遗

【释义】指路上有失物也无人捡为己有,形容民风淳朴,社会风气良好。

【出处】战国·朝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春秋时,郑国有个名叫子产的人。当时,弱小的郑国夹在楚、晋之间,常常受到大国的欺负,搞得国内很不安定。

公元前543年,郑简公起用子产当正卿,掌握执政大权。当时,郑国旧贵族的势力很强大,他们可以随意用刑罚来压迫老百姓,任意兼并强占土地。子产上台以后,进行改革,下令划定田界,不准侵占、掠夺别人的土地。他还下令把郑国的刑法铸在鼎上,放在外面公布于众,规定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犯了法都要按鼎上公布的刑法条文处置。

子产还在各地设立乡校,允许人们在乡校里议论国家大事,还可以批评朝政。有人就建议子产别设立乡校,子产不同意,说,“让人们议论政事不是很好吗?他们喜欢的事情,我们就多做,他们反对的事情,我们就改正不做。不让人们说话,就好比堵截河水,一旦决了口,洪水冲出来就很危险了,不如留个小口子,让水慢慢流出来。”

子产的强国富民政策很受老百姓的拥护。经过子产的治理,郑国政局稳定,生产也发展了,民风更加淳朴,树上结的果子没有人偷摘,路上别人丢失的东西也没有人去拾取,到处都是太平景象。

“道不拾遗”也作“路不拾遗”。

善始善终

【释义】善:好的。形容事情有好的开端,好的结局,自始至终都很圆满。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赞》。

陈平是汉代的三朝宰相,他之所以能连做三朝重臣,皆因他会见机行事。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发动民众兴兵起义,陈平见秦二世胡亥已民心尽失,秦朝大势已去,就转身投奔了魏王咎。后来,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骄傲轻敌,独断专行,而刘邦却能任人唯贤,深得民心,于是他又转而投奔了刘邦。他还向刘邦建议使用反间计离间项羽和范增,使项羽身边损失了一位忠心智勇的谋士,并让刘邦以爵位笼络大将韩信,利用他为汉室打下一片江山。吕后专政时,重用吕家族人,使吕家势力空前强大。吕后死后,陈平协助汉文帝,共同对付吕家势力,重新夺得刘氏天下,又被汉文帝重用。陈平凭借他审时度势的才智,稳居惠帝、吕后、文帝三朝宰相,荣耀而平稳地度过了一生。后来,司马迁在《史记》中根据他的生平评价他是“善始善终”。

强弩之末

【释义】弩:古代用机械发箭的弓。强弩所发的箭,飞行已达末程。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竭,不能再起作用。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韩长孺列传》。

韩安国是西汉时梁王刘武的中大夫。后来触犯国法。本来应该杀头,可考虑到他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有功,就革职为民。他就一直在家闲居。

直到汉武帝做了皇帝,知道韩安国很有才能,便起用他担任北地都尉的职务,不久又升迁为大司农。

后来,由于韩安国平定战乱有功,汉武帝又让他作了御史大夫。这时,汉朝和匈奴的关系时而交战,时而议和。一次,匈奴方面突然派了一位使者来议和,武帝一时之间也难以决定,便召集朝廷的文武大官,共同来讨论这件事。

大臣中有个叫王恢的,过去曾在边疆做过几年官,对于匈奴的情况相当了解,他认为凭汉朝的军事实力,一定能扫平匈奴,因此他反对和匈奴议和;而且建议汉武帝立即采取行动,发兵到边疆去征伐匈奴。

在场的官员听了,大都保持沉默,只有韩安国站出来大声反对说:“现在匈奴的兵力日益壮大,而且又神出鬼没,流窜不定,如果我们要出兵千里去围剿他,那不但很难成功而且人马到那就疲惫不堪,会给匈奴以逸待劳、得以致胜的机会。这情形就像是射出的箭矢飞行到最后没有力量的时候,连最薄的绸缎也无法穿破;狂风的尾巴,连很轻的羽毛也无法吹动一样。这并不是因为开始时力量不强,而是因为到了最后,力量哀竭,起不了什么作用了。(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我们现在如果发兵征讨匈奴,实在是不智之举。依我的看法,倒不如和他们缔约谈和。”

大家都觉得他的见解很有道理,汉武帝便采纳了韩安国的意见,同意和匈奴议和。于是,一场可能发生的战争,就此冰消瓦解。

强词夺理

【释义】强词:强辩之词;夺:争。强行狡辩,无理硬说有理。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高阳应是战国时代宋国的大夫。他很爱与人辩论。有理没理都要强辩一番。有时别人有理,但嘴上说不过他只好认屈。

有一次,高阳应要建一座房子。一位有经验的木匠看了盖房子的材料对他说:“用这么湿的木头做柱子,不久便会生出裂痕。木头一有裂痕,就会支撑不住房子了,将来房子会倒塌的。还是等木头风干以后再动工吧。”

高阳应却反驳说:“正好相反,用湿木头做柱子,房屋不仅不会倒塌,反而会更坚固。你看,木头越干就越有力,砖瓦混土越干就越轻。现在木头还湿的时候,对湿屋顶都能支架得住,过了些时候,砖瓦干了,压力减少了,木头风干了,不是更能支持得了吗?怎么会倒下来呢?”

木匠被他这么一驳,无话回答,只好依着他的意思去做,房屋很快盖起来了,但是不出木匠所料,没有多久房子果然倒塌了。

故事中的高阳应,可谓强词夺理。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中,也有“强词夺理”的说法,云:“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缘木求鱼

【释义】缘:攀援。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方法错误,不可能达到目的。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看出齐宣王想称霸天下,每天操练兵马,就问齐宣王说:“大王动员全国的军队,让将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攻打别的国家,难道只有打败了别的国家,你的心里才痛快吗?”

“不!不是打败了别的国家我才感到痛快。我这样做,不过是为了满足我最大的欲望罢了。”齐宣王说。

“那大王最大的欲望是什么呢?”孟子问。

齐宣王笑了一笑,没有回答。孟子便又说:“是因为好东西不够吃,还是好衣服不够穿呢?是因为宫中的艺术品太差呢,还是宫中的音乐不动听呢?是因为侍候你的人太少呢,还是……?”齐宣王听了,摇头说:“不,都不是!”

“噢,那我明白了,大王的最大欲望是想征服天下,称霸诸侯。使秦、楚那样的大国都来朝贡您,四方的外族都向您臣服。但是,如果用你的办法去满足你的欲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那肯定是徒劳的。”

“事情竟有这样严重吗?”齐宣王问。

“恐怕比这还要严重呢!爬到树上去捉鱼,最多就是抓不到鱼,还不至于有什么祸害。如果想用武力来满足自己称霸天下的欲望,不但达不到目的,相反还会招致祸害。”

隋侯之珠

【释义】比喻珍贵的物品。

【出处】《淮南子·览冥训》汉高诱注。

传说,隋侯是春秋时姬姓小国的国君。有一次,他带着随从们外出,准备去打猎。走到一个小山丘的脚下,隋侯突然发现路边躺着一条大蛇,大约有一丈多长。隋侯吓了一跳,立刻停了下来。

那条蛇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只是看着隋候,眼睛里流露出求救的神色。隋侯仔细看了看蛇,原来这条蛇受了重伤,身子差不多已经被刀砍断,血还在不断地往外流。

隋侯见了,觉得这条蛇挺可怜的,赶紧叫随从取来治伤的药,亲自为大蛇治疗。他在蛇的伤口上敷上药,然后用白布仔细地包扎伤口。大蛇用感激的眼光看了看隋侯,然后就慢慢地游走了。

一年以后,隋侯又来到了这座小山丘,突然看到山丘旁边的江中有一条大蛇往岸上游来。大蛇上了岸,游到隋侯的身边,隋侯仔细一看,这正是去年他救过的那条蛇,它的身上还有一圈疤痕。大蛇抬起头,原来它口里衔着一颗夜明珠,这颗珠子是纯白色的,直径足有一寸。它晶莹透亮,放射出异样的光彩,是稀世珍宝。

蛇把夜明珠吐到隋侯手中,然后又慢慢地游回了江中。隋侯非常高兴,把夜明珠拿在手上看了又看,然后小心翼翼地揣在怀里回去了。

到了晚上,隋侯把夜明珠拿出来放在屋里,原先漆黑的屋子里顿时一片明亮。

后来,人们就把这颗宝珠叫做“隋侯珠”,把隋侯救蛇的那个小山丘称为“断蛇丘”。 5xI8VIoR25S+5QPGpI+69eNitO6JcwXHHE/nWesJDxUieQBRTyq0d/Mex867cPW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