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适逢氏羌叛乱,朝廷命令解系与征西将军赵王司马伦一起前去征讨。赵王司马伦当时特别信任一个名叫孙秀的奸邪小人。此人在军中横行霸道,寻找各种机会打击解系,朝廷为了防止内部摩擦,调回了赵王司马伦。
解系深知孙秀是个祸害,上表皇帝,主张杀掉孙秀,可是没有获准。后来,赵王司马伦和孙秀乘机在皇上面前说了解系不少坏话,皇帝听信谗言,不辨忠奸,把解系削职为民。
但是,这还没有解除司马伦与孙秀对他的仇恨。认为这还远远不够,必须置解系一死,他们苦心积虑,寻找各种机会。终于借张华、裴之的事把解系关入大牢,但是,梁王司马彤,想方设法救他们出狱。
赵王司马伦听说后,恶狠狠地说:“我在水中见蟹,尚且厌恶它,何况这兄弟二人是那样地看不起我,如果这两个人可以容忍,还有谁不能容忍(此可忍,孰不可忍)!”
梁王力争,未能奏效。解系被投入井中淹死,妻子、儿女也都被杀害。
光彩夺目
【释义】用来形容光彩耀人眼目,使人为之眼花。
【出处】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解开来,只见一团锦裹着寸许大一颗夜明珠,光彩夺目。”
石崇是西晋时有名的大富豪,他当过很多官,先是县令后出任武帝的侍从官,在51岁时又出任荆州刺史,为了敛取财富他让士兵抢劫路经的客商,这样终于取得了大量财富。
而当时的后军将军王恺,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他也是个大富豪。
石崇和王恺都要争做第一富豪。于是,两人都竭力用最华丽贵重的东西来装饰自己的车辆和衣冠。
晋武帝知道王恺和石崇争豪斗富,就经常资助王恺,赏赐给他一些珍奇宝物。
有一次,晋武帝把一株2尺多高的珊瑚树赐给了王恺。这株珊瑚树枝条繁茂,十分罕见。王恺得意非凡,以为靠它可以比赢石崇了。
一天,王恺故意把这株珊瑚树拿给石崇看,并不断地夸耀。石崇看了,冷冷一笑,拿起一柄铁如意,猛地一击,把那珊瑚树打得粉碎。
王恺既惋惜,又认为这是石崇妒忌自己有这稀世之宝才故意毁掉珊瑚的。于是,声色俱厉地嚷道:“你这是干什么?这宝物是皇上所赐,看你如何赔偿?”
石崇不以为然地说:“这样的珊瑚,有什么稀罕!我马上赔你一株更好的就是。”
说完,他命家人取出所藏的珊瑚树,让王恺开开眼界。
家人一下子搬出几十株珊瑚树,有高三尺的,有高四尺的,枝条、树干无与伦比、光彩夺目的就有六七棵,而跟敲碎的差不多的,那就更多了。
王恺看后,惘然若失,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杀身成仁
【释义】成:成全。仁:仁义。原指不惜牺牲生命来成全仁义,现广泛地指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正义事业。
【出处】《论语·卫灵公》。
孔子的学生向他请教假如生命和仁德发生冲突该怎么办。
孔子说:“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义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勇于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义(杀身成仁)。”
孔子的学生子贡又问道:“仁德一定是很难得到的吧?我们应当怎样去培养它呢?”
孔子告诉他说,必须先把自己的修养提高,大公无私,不做坏事,那样才能拥有仁德。
杀鸡骇猴
【释义】传说猴子怕见血,驯猴的人就杀鸡放血来驯服猴子。现用以比喻惩罚了一个人,惊吓其他人。
【出处】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清朝末年,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把腐败无能的清朝统治者打怕了,有一位姓文的制台对洋人更是怕得要命。
有一天,有一个外国领事气势汹汹地闯进他的府邸要挟他。
洋领事为什么要威胁文制台呢?原来,制台新近处死了一名亲兵,谁知杀的地方不对,既不在校场,也不在辕门外,偏偏在这位领事的公馆旁边,所以领事前来问罪。
见了面,领事愤愤地把上述情形讲了一遍,责问制台,为什么在他公馆旁边杀人?制台临时编出一套理由,说:“这个亲兵原是拳匪,正因为拳匪专同洋人为难,这对贵领事也有所不利,所以我特地想出一条计来,把这人杀在贵领事馆旁边,好教他的同党惧怕,俗话说杀鸡骇猴,把鸡杀了,那猴子看到自然就怕。我这回虽说只杀一个亲兵,但是所有拳匪见了这个榜样,以后就不敢再和贵领事为难了。”
洋领事认为文制台做得很对,还表扬了文制台一番。
行将就木
【释义】比喻人将近死亡。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邻近一些小的诸侯国,成为一个大国。当时,年老的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打算将来让她生的儿子继位。骊姬为了让她的儿子名正言顺地当上太子,便设计陷害太子申生,害死申生后,骊姬又不择手段要害死申生的两个异母兄长重耳和夷吾。重耳和夷吾只好亡命天涯。
重耳先逃到他的封地蒲城,晋兵闻讯而来。蒲城人要抵抗,重耳说服他们别这样做,接着便逃往狄国。跟他一起出逃的有他的舅舅狐堰,还有赵衰等人。
狄国出兵攻打一个部落,俘获了叔隗和季隗姐妹俩,随即把她俩都送给了重耳。重耳自己娶了季隗,生下伯倏和叔刘两个孩子;把叔隗嫁给赵衰,生下个孩子叫赵盾。
后来,从晋国秘密传来一个坏消息:晋国的主公要派人谋刺重耳。原来,与重耳一起出逃的公子夷吾在献公去世后,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到晋国继位,史称晋惠公。他怕兄长重耳回国争位,派出刺客谋害重耳。
重耳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逃到齐国去。临走前的晚上,他对妻子季隗说:
“夷吾派人来谋害我,我打算再逃到齐国去。你留在这里抚养孩子,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你再嫁人吧。”
季隗伤心地回答说:
“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就要进棺材了,还嫁什么人!你快点回来接我吧!”
行百里者半九十
【释义】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只能算是走完了一半路程。比喻越接近成功,越不能松懈,要坚持到底,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
秦王充分利用自己国家的优势和有利的条件加上种种手段对六国进行攻击。六国在其强大攻击之下,已无还手之力。秦王认为天下非他莫属,高枕无忧了。
一天,侍卫向秦王报告说,有一个年近90岁的老人,刚从百里路外赴到京城,一定要进宫求见秦王。秦王亲自接见了他。
秦王说:“老人家,你刚从远地赶来,路上一定很辛苦吧!”
老人说:“是啊!老臣从家乡出发,赶了10天,行了90里;又走了10天,行了10里,好不容易赶到京城。”
秦王笑道:“老人家,你算错了吧?开头10天走了90里,后来的10天怎么只走了10里呢?”
老人回答说:“起头10天,我一心赶路,全力以赴。待走了90里以后,实在觉得很累,那剩下的10里,似乎越走越长,每走一步都要花出许多力气,所以走了10天才到了咸阳。回头一想,前面的90里,只能算是路程的一半。”
秦王听了,略有所思,认定老人家从那么远不辞辛苦的赶来,必有所图,就问老人家有什么事?老人回答说:“我就是要把这走路的道理禀告大王。我们秦国统一的大业眼看就要完成,就像老臣百里路已经走了90里一样。不过我希望大王把以往的成功只看作是事业的一半,还有一半更需要去努力完成。如果现在懈怠起来,那以后的路就会特别难走,甚至会半途而废,走不到终点!”
老人的话无疑给秦王一个警钟,致使秦王在统一天下的大业上时刻不敢停止下来,直到完成统一。
任劳任怨
【释义】做事不辞劳苦,不避怨言。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刺权》。
赵盾是晋国的相国,因种种原因想离开晋国而另投他处,但赵穿不同意让他走,并想出一个办法请赵盾回宫,他用保护桃园为名,让200名勇士把晋灵公给杀了。
赵穿干了这事,赵盾心里老是不痛快,担心谋害国君的罪赵家担不了,于是想瞧瞧朝廷的大事册是怎么写这件事,他拿来一看,上写:“秋正月,赵盾在桃园谋害了国君夷皋。”
赵盾哆嗦着对太史道:“你弄错了吧!谁都知道先君不是我杀的,那时候,我还在河东。你怎么叫我担这个罪名啊!”
太史说:“你是相国,国家大事由你掌管,你虽是跑了,可是还没有离开本国的地界,相国的大权还在你手里。要是你不许赵穿那么办,那你回来以后,为什么不捉拿凶手办罪呢?”
赵盾觉得自己理屈了。他想也许大人物免不了要任劳任怨的。于是他叹了一口气说:“算了,我只要于心无愧就是了。”
《盐铁论·刺权》说:“蒙其忧,任其劳”,后演化为“任劳任怨”的成语。
任人为贤
【释义】表示用人只凭德才。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于。
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是齐襄公的两个弟弟,管仲和鲍叔牙分别是他们的师傅,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因看不惯齐襄公的行为,因而在他们师傅的带领下前者到了鲁国,后者到了莒国。
不久,齐国发生大乱,襄公被杀,另外立了国君。第二年,大臣们又杀了新君,派使者到鲁国去迎回公子纠当齐国国君,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
公子纠的师傅管仲,怕逃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因为离齐国近抢先回国夺到君位。所以经庄公同意,先带领一支人马去拦住公子小白。
果然,管仲的队伍急行到即墨附近时,发现公子小白正在赶往齐国,便上前说服他不要去。但是,小白坚持要去。于是管仲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小白应声倒下,管仲以为他已被射死。便不慌不忙地回鲁国去护送公子纠到齐国去。
不料,公子小白并未被射死。鲍叔牙将他救治后,赶在管仲和公子纠之前回到了齐国都城,说服大臣们迎立公子小白为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再说管仲回到鲁国后,与公子纠在庄公军队的保护下来继任君位。于是,齐、鲁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鲁军大败,只得答应齐国的条件,将公子纠逼死,又把管仲抓起来。齐国的使者表示,管仲射过他们的国君,国君要报一箭之仇,非亲手杀了他不可,所以一定要将他押到齐国去。庄公也只好答应。
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往齐国。一路上,他又饥又渴,吃了许多苦头。来到绮乌这个地方时,他去见那里守卫边界的官员,请求给点饭吃。
不料,那守边界的官员竟跪在地上,端饭给管仲吃,神情十分恭敬。等管仲吃好饭,他私下问道:“如果您到齐国后,侥幸没有被杀而得到任用,您将怎样报答我?”
管仲回答道:“要是照你所说的那样我得到任用,我将要任用贤人,使用能人,评赏有功的人。我能拿什么报答您呢?”
管仲被押到齐国都城后,鲍叔牙亲自前去迎接。后来齐桓公不仅没有对他报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为相国,而鲍叔牙自愿当他的副手。原来,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才能大于自己,所以说服齐桓公这样做。
任贤使能
【释义】就是任用有贤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公元前686年,齐国的国君齐襄公被杀。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避难;另一个叫小白,当时在莒国避难。他们两人各有一位贤能的老师,公子纠的老师叫管仲,小白的老师叫鲍叔牙。
公子纠和小白得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急着要赶回齐国去争夺君位。鲁国的国君鲁庄公亲自送公子纠回齐国,管仲考虑到莒国离齐国更近,担心小白赶在前头,就先带了一队人马去拦住小白。管仲在路上遇到小白以后,就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小白大叫了一声,就倒在车上。
管仲以为小白必死无疑,就放下心来,不慌不忙地送公子纠到齐国去。没想到,当时他并没有射死小白,只是射中了小白的衣带上的钩子,小白却来个将计就计。等到管仲陪着公子纠到达齐国时,小白已经抢先回到齐国当上了国君,他就是齐桓公。
鲁庄公护送公子纠到齐国,结果被齐桓公的军队打败,只好杀了公子纠,并把管仲用囚车装着送到齐国去治罪。
小白的老师鲍叔牙是管仲的好朋友,他知道管仲的才能比自己强,就劝齐桓公重用管仲。而管仲自己在囚车上就已估计到会被齐桓公重用,所以也不担心。到了齐国的边界时,齐国的守关官员也料到了管仲可能会被重用,所以就很好地招待他,恭恭敬敬地侍候他吃饭。他还偷偷地问管仲:“如果您回齐国后受到重用,您将怎样来报答我?”
管仲看到这位官员热情招待自己,开始还很感激,现在见他的目的是谋求报答,就很厌恶他,对他说:“要是我得到了重用,我将任用贤人,使用有能力的人,奖赏有功的人,你说我应该用什么来报答你呢?”那位官员听了,心里很不高兴。
管仲到了齐国以后,齐桓公果然听从了鲍叔牙的劝告,不记前仇,让管仲担任齐国的相国,让他管理国家大事。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不断地强大起来,齐桓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任贤使能”也说“任贤用能”。
伤风败俗
【释义】败坏社会风气。常用于谴责不正当的行为。伤:损伤。败:败坏。
【出处】唐·韩愈《论佛骨表》: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他仕途颇不顺利,多次遭到贬职。进士出身后,任过低职如连州阳小县令,国子监博士,也任过高职位如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有一次他惹上了杀身之祸。原来,当时佛教盛行,从官员到百姓,许多人都信佛,连宪宗也笃信佛教。有一次,宪宗把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一块遗骨迎进宫内供奉。韩愈反对宪宗这一做法,特地写了《论佛骨表》,呈交给宪宗进行谏阻。在《论佛骨表》中,韩愈说:
“佛教是从外国传来的,中国古时候根本没有。尧、舜、禹等古代圣人不知道有什么佛教,但他们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他们在位的时间长,寿命也很长。佛教是从东汉明帝时期传人中国的,明帝在位只有18年。宋、齐、梁、陈和北魏后的各个朝代,对佛教无比信奉,但那些朝代的命都很短,就拿梁武帝来说吧,他祭祖不用牲畜,自己不吃荤,还三次出家当和尚,结果还是被叛军包围,活活饿死。他本想求佛得到保佑,结果却是悲惨死去。”
现在,陛下把佛骨迎到宫里来供奉,使王公大臣们奔走施舍,浪费大量的财富。有的百姓愚昧无知,甚至发狂似地烧的自己的身体,以表示自己对佛的虔诚。这败坏风俗的事会被人们当作笑话四处传播,可不是一件小事啊!依我看来,应当把那块佛骨扔进水里或者投入火中才是!
宪宗以为韩愈在诅咒自己,拿他跟那些短命的皇帝相比,就要杀他以解心头之恨,但宰相裴度为他讲情,韩愈才得以解脱而到潮州任刺史一职。
价值连城
【释义】价值与许多城池加在一起相当。比喻物品价值十分昂贵。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和氏》。
卞和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一天他把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璞献给楚厉王,说这是他在荆山发现的。
楚厉王让手下大臣们传看,大臣们看来看去,都说是一块石头,玉匠也认为是石头。楚厉王非常生气,给卞和定下欺诳君王的罪名,命令武士砍掉卞和的左脚。卞和非常伤心。厉王死后,楚武王上台,卞和以为武王一定会识得宝物,便又带着玉璞来献给武王,结果,和上次一样,武王下令砍掉卞和的右脚。卞和大呼冤屈。
从此,卞和再也不敢去王宫,自到文王继位才改变了他的命运,由于他在荆山下抱着玉璞伤心欲绝,哭声震天达三天之久。文王知道后派人去调查这件事。卞和说:“我不是为自己痛哭,我悲伤的是,明明是天下无双的玉,却认为是石头,白白地埋没了;明明是诚实的人,却被认为犯了欺君之罪。这世道太不公正了。”卞和的话传给文王后,文王立刻召他进宫,命令雕玉技师剔除玉璞外面的石质。经过技师的雕琢,文王终于得到一块晶莹珍奇的玉璧,果然世间稀有,价值连城。文王把这块玉璧当作国宝,称为“和氏璧”。
争先恐后
【释义】争着向前,惟恐落后。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喻老》
春秋后期,晋国出了个很有名的驾车能手叫王子期,赵襄子很佩服他,向他学习驾车技术。学了没多久,赵襄子就自以为了不起了。他提出要同王子期比比高低。王子期同意了。
比赛开始后,赵襄子把车赶到平原上,挥鞭催马,同王子期双双驾车急驶起来。结果,赵襄子连换了三次马,都未能赶上王子期,被远远地抛在后面。
比赛结束后,赵襄子很不高兴,把王子期叫到跟前,责备他说:“你教我驾车,却不肯把技术全教给我啊!”
王子期回答说:“我的技术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你了,但你在运用上出了毛病。驾车时最重要的是让马和车协调一致。套车辕时要松紧合适,让马感到舒服。同时,驾车的人要特别注意马跑的情况,不断地加以调整。这样,马才能跑得快、跑得远。但在比赛中,当你跑在前面的时候,怕我赶上你;当你落在后面时,又拼命想追上我,总是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试问,你哪还有心思来驾车呢?这是你落在后面的原因。”
赵襄子听了,恍然大悟。
“争先恐后”就是从这个故事演化发展而来的。
休戚相关
【释义】休:喜悦。戚:忧愁。彼此的喜悦与忧愁共同承担。形容彼此命运联系在一起,息息相关。
【出处】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下》。
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周子因被人陷害而流亡在外,周国的大夫单襄公非常敬重他,把他请到家中,待为上宾。
周子很有礼貌,说话时总忘不了忠孝、仁爱,待人接物很友善、和睦。他虽身在周地,可是听说自己国家晋国有什么灾祸,他就忧愁;听说晋国有什么喜事,他就高兴。这些情况单襄公看在眼里,很为高兴。单襄公不久病倒了,自知死期不远,就对儿子单顷公嘱咐说:“周子是一个贤明英达的人,他时刻不忘自己国家,为它的命运担忧,未来的晋国国君可能就是他。你可要好好待他呀。”
不久。晋国国内发生变故,晋厉公被杀死,晋国大夫派人来接回周子,让他做了晋国的国君,便是晋悼公。
优孟衣冠
【释义】优孟:古代一艺人名。原指优孟穿戴他人衣帽,模仿其人神态,以讽谏楚王。后指演戏。比喻假扮古人或仿效他人。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丞相,他为楚庄王立过很多功劳,并得到楚庄王的重用,可是楚庄王却是个不重感情之人,他没有在孙叔敖死后照顾好他的家属。宫廷演员优孟听到这件事后,穿上孙叔敖生前的衣服,戴上了他的帽子,并且刻意模仿孙叔敖坐、立的姿势和他谈话时的语气、神态、动作(优孟衣冠)。经过整整一年的揣摩和练习,优孟完全像孙叔敖一样了。在楚庄王过生日的那一天,优孟前去祝寿。楚庄王大惊,以为是孙叔敖死而复生了,十分高兴,要求他再回朝廷任丞相。优孟说:“请让我回家同妻子商量商量,三天后给您回音。”
过了三天,优孟又去见楚庄王。楚庄王急忙问:“怎么样?你妻子同意了吗?”
优孟回答道:“她对于做楚国的丞相一点兴趣都没有,而且很恐惧。她认为如果做丞相的下场同孙叔敖下场一样,一贫如洗,不做也罢!”
楚庄王听出了优孟的弦外之音,这才发觉站在面前的人并非死而复生的孙叔敖,心中不禁有所震动。接下去,优孟又唱了一支歌,追忆孙叔敖生前的品行和功绩以及死后的冷落。如泣如诉的歌唱,深深地感动了楚庄王。楚庄王派人找来了孙叔敖的儿子,封给他寝丘400户土地作为邑地,并允许他终生享用。
仰人鼻息
【释义】依仗别人的呼吸,才能活着。比喻自己没有办法,必须依仗别人才能生存。引申为看人脸色,不能自主。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绍传》。
东汉末年,渤海太守袁绍想吞并冀州,袁绍的手下逢纪替他出了一条计策:一面写信给北平太守公孙瓒,怂恿他引兵南攻;一面派人去见冀州刺史韩馥,劝韩馥让出冀州,这样才能保住性命。
无能的韩馥听了觉得有理,竟表示同意。可是韩馥的部下耿武、闵纯等,看出袁绍也是没有什么能力的人,于是一致反对归附他。耿武等对韩馥说:“冀州有百万之众,支持十年之饷不成问题,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为什么要把我们的地盘拱手送给他呢?”
刎颈之交
【释义】刎:割断之意。指人与人交情深厚。比喻同生死共患难的交情。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楚汉争霸结束后,韩信因为功劳巨大,被刘邦封为楚王,韩信的手下蒯通见韩信兵权在握,就劝韩信谋反,韩信认为刘邦待他不薄,不想造反。
蒯通又诚恳地劝他:“你自己以为报效刘邦,帮助他建立万世之业,你也会永享厚禄,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就拿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余两人来说吧,他俩为布衣时,结为刎颈之交,是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但是后来张耳归附汉王,竟杀死成安君。再说越国的大夫文种,扶助勾践称霸,最后落得个被勾践赐剑自刎的悲惨下场。你与刘邦的交情能超过张耳和成安君的刎颈之交吗?你对刘邦的忠心能赶上文种对勾践的忠心吗?你应该面对现实,不要再迟疑了。”
韩信没有听从劝告。蒯通怕将来受到牵连,偷偷地逃到外地去了。
没过多久,刘邦怕韩信拥兵不轨,削弱了他的权力。最后韩信被害死了。
多多益善
【释义】就是越多越好的意思。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为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自己也认为,他之所以能战胜项羽,得了天下,是因为重用了张良、萧何和韩信。所以,他当皇帝以后,分封韩信为楚王。
后来,韩信有点居功自傲,不怎么听刘邦的话,还起了谋反的念头。他还窝藏了项羽手下的一个将领钟离昧,被刘邦知道了,就用计把韩信抓了起来。刘邦也清楚,韩信很有军事天赋,手下有许多部队,对自己也不怎么忠心.就打算杀了他。但又考虑到韩信是开国元勋,功劳太大,杀了怕影响不好,就取消了韩信的楚王封号,改封为淮阴侯。
韩信始终都认为自己的功劳大,本领高,傲慢得不得了,别人都不在他的眼里。有一天,刘邦和他议论起将领带兵的本领来,说某人有什么长处,也有什么短处,某人能带多少兵等等。刘邦想试探韩信对自己到底服不服,就问韩信:“像我这样的才能,能带多少兵?”
韩信不知刘邦的用心,就说:“皇上不过能带十万兵。”刘邦又问:“那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我是越多越好。”刘邦听了,笑着问:“越多越好?那你怎么被我抓住了呢?”韩信这时才意识到自己说走了嘴,忙转弯说:“皇上不善于带兵,但善于带将军,所以我被您抓住了。”
“多多益善”也说“韩信用兵,多多益善”。
多难兴邦
【释义】一个国家多灾多难往往激发这个国家兴旺发达起来。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四年》。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灵王是个残暴之人,他野心勃勃,在除掉国内敌手之后,又派任举前往晋国,要求晋平公与他一起召开诸侯会盟,要当霸主。
晋平公却想自己当霸主。但是,晋国大夫司马侯认为晋国跟楚国争霸还要等待一段时间。他说:“楚王虽然倒行逆施,但还不到垮台的程度,可能上天要等他干尽坏事后才给他降下惩罚,楚国的臣民也会抛弃他。那时候,霸主的地位我们将不争而得。”
晋平公说:“楚国内部不团结,多灾多难,能当霸主吗?”
司马侯说:“一个国家多灾多难,当然不是好事;不过,有时候,多灾多难也能反过来成为他们振兴自己国家的力量。譬如,齐国内乱,国君被杀,公子小白平定内乱,击退了鲁国的入侵,取得政权,这就是齐桓公,他任用贤相管仲进行改革,国力逐渐强盛,成为第一个霸主。晋公子重耳被国君长期驱逐流亡国外,历经困难,终于回国即位,这就是晋文公。他整顿内政,加强兵力,使晋国成为第二个霸主。所以有时候多难兴邦。但如果楚灵王看不到他自己的危机,就算他当了霸主,日子也不会长的。”晋平公觉得言之有理,就在当年六月会盟,让楚灵王当了霸主。楚灵王称霸以后,更加肆无忌弹,放荡自任,不思进取,终于引来杀身之祸,他的变本加厉,使他的三个弟弟联合起来反抗他,终于落得个自杀的可悲下场。
多行不义必自毙
【释义】坏事干尽,必将自取灭亡。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
春秋初,郑武公的夫人姜氏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叫寤生,小的叫共叔段。但姜氏只宠爱小儿子共叔段,她总在郑武公面前夸赞共叔段,想让武公以后把君位传给共叔段,武公一直都不答应。
郑武公死后,寤生继承君位,就是郑庄公。他母亲怕他的弟弟吃亏,就要求庄公把制邑(在今河南汜水县)封给共叔段,郑庄公没有答应。姜氏又要求把京城(今河南荣阳)封给共叔段。因为这一要求也超出了当时的礼制规定,郑庄公还是不愿意。姜氏见庄公一再拒绝自己的要求,就非常生气,郑庄公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
共叔段到了京城后,倚仗着母亲的支持,就私自招兵买马,暗中训练军队,屯积粮草,想等待机会下手,夺取哥哥的皇位。
消息传到了国都,大臣祭仲等人很替郑庄公担忧,劝郑庄公趁早作打算,教训一下共叔段。郑庄公说:“坏事干得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你们就等着瞧吧!”
后来,共叔段果然趁郑庄公要去洛阳朝见周天子的机会,由母亲作内应,发动叛乱。但郑庄公早有准备,朝见周天子也只是个幌子,他很快就带领人马杀回来,击败了共叔段,共叔段只好自杀了。
向火乞儿
【释义】烤火的乞丐。比喻那些趋炎附势的人。
【出处】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杨国忠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一个奸臣,由于他权倾朝野,陷害忠良,文武百官没有不怕他不巴结他的,只有宰相张九龄例外,不吃那一套,使得一些与他交好的大臣害怕杨国忠对他进行报复。
张九龄却说:“今天朝廷这个样子,那些趋炎附势的人都是些向火乞儿,别看他们现在眉飞色舞,以为得到了什么好处,其实什么也没有得到。等到火熄灭了,只剩下灰烬,那些灰被风一吹就会四处飘散,哪儿还有什么暖气?一旦这样,那些烤火的乞儿就会因缺少温暖而冻死在荒野,只剩下一些骨头,而骨头又会被抛到山沟里。他们现在似乎很得势,全然不知大祸将要临头。”
过了几年,张九龄的话果然得到了验证,马嵬坡上保护皇上的士兵不但要求把杨贵妃处死,而且杨国忠也必须伏法,唐玄宗只好照办,当年那些向火乞儿,也不同程度地得到惩处。
向壁虚构
【释义】对着墙壁无事实地凭空捏造。比喻杜撰胡诌和不真实的记述。
【出处】汉·许慎《说文解字序》。
在《尚书》之中,记载了一些国家重大的事件及事迹,这些国家包括春秋之前的唐、虞、夏、商以及周武王时期。它是最早的史书,不幸的是,在汉朝失传了。
有个在秦朝当过“博士”的伏生(名胜),这时还活着,而且听说他还私藏着一部《尚书》。汉文帝就派“掌故”晁错到济南去拜访伏生。不料,伏生的藏书经过秦末汉初连年的战乱,也都失散了。检查整理的结果,这部原有100多篇的古书,只剩了四篇,而且是写在竹简上的古文,一般人都不认得。于是叫伏生念给大家听。这时伏生已90多岁,眼花耳聋,说话也含糊不清了。于是,老先生念给他女儿听,再由他女儿转述,晁错等人就一字一句地记录下来,这才编成了一部《今文尚书》。虽然不全了,而且伏生和他女儿说的是山东方言,记的人误听错写的字也就难免,但在当时这就是唯一的《尚书》版本了。
孔安国是孔子的后代,他在孔子旧时讲堂的墙壁里发现一本《尚书》,但已凌乱不堪,孔安国把它编成一套,发现也是残缺不全的(这本书在汉景时期在山东阜被发现)不过比伏生留存的多了16篇。为了区别于伏生的《今文尚书》,人们就称孔安国的这个版本为《古文尚书》。汉武帝时,派人向孔家去取书,这时恰因宫中发生变乱,这部《古文尚书》因此又失散了。到后汉时,经学家杜林所留传的《古文尚书》,据说也就是孔安国的版本。此外,还陆续发现了一些前所未见的篇章,有的还重新分编过,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尚书》,不止45篇,而是有58篇。关于《尚书》,历来的争论很多,唐代曾经正式规定,《尚书》以孔安国的版本为标准。可是后来有人却又认为孔本是假造的。《说文解字序》说:“世上人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向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
师出无名
【释义】原指出兵没有理由。现泛指办事没有正当理由。
【出处】汉·班固《汉书·高帝纪上》。
楚怀王对起义军的将领们有约在先,谁先进入咸阳,谁就当秦王。项羽后进咸阳,却自封西楚霸王,私自把先入咸阳的刘邦封为汉王,把他赶到了巴蜀之地。项羽怀恨楚怀王,秘密派人杀死了他。
项羽的这些举动,引起了诸侯们的强烈不满。汉王刘邦领兵到了洛阳,董公对刘邦说:“我听说顺德的昌盛,逆德的灭亡。没有正当理由,做大事就不能成功。项羽杀了君王,为天下人所怨。您何不借此机会领兵讨伐项羽,四海之内都会仰慕你的德行。这样,您就同从前的周武王讨伐纣王一样,兴的是仁义之师。”
刘邦马上为义帝发丧,命令三军全都穿上白衣,自己则袒露左臂,放声大哭,接连公祭了三天。接着,刘邦又派使者给其他诸侯送信说:“天下共立义帝,我们作为臣子尊他为君。现在项羽杀害了义帝,实在是大逆不道。我要兴仁义之师,和你们一起去讨伐杀害义帝的人。”楚汉之争开始了。
华而不实
【释义】比喻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内容。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五年》。
春秋时,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卫国,回来路过宁邑,住在一家客店里。店主姓赢,看见阳处父相貌堂堂,举止不凡,十分钦佩,悄悄对妻子说:
“我早想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可是多少年来,一直都没有找到。今天我看阳处父这个人不错,我决心跟随他。”
店主得到阳处父的同意,离别妻子,跟着他走了。一路上,阳处父同店主东拉西扯,口若悬河,无话不谈,店主一边走,一边听。刚刚走出宁邑县境,店主改变了主意,和阳处父分手了。
店主的妻子见丈夫突然折回,很是纳闷,问道:
“你好不容易遇到这么个人,怎么不跟他去呢?你不是决心很大吗?家里的事你尽管放心好了。”
“我看到他长得一表人才,以为他可以信赖,谁知听了他的言论却感到非常讨厌。我怕跟随他没有好日子过,所以就回来了。”店主说。
在店主的眼里,阳处父是一个“华而不实”的人。
负荆请罪
【释义】形容主动向人认错、赔礼道歉。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国的蔺相如很有胆识和才华,他多次在外交上为赵国立功,所以被赵王拜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得知此事后,很不服气,事事都要跟蔺相如一争长短,蔺相如总是忍让。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让车夫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车夫以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蔺相如语重心长地说:
“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又有什么可怕呢?我是想,强横的秦国今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相处,而互相攻击,像两虎一样相斗,结果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我所以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怨恨。”
蔺相如的手下都为蔺相如的深明大义所感动,非常钦佩蔺相如。
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被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心里万分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蔺相如家请罪。
蔺相如没有责怪廉颇,而是握手言和,成为刎颈之交。
负隅顽抗
【释义】负:指依靠。凭借之意,隅:指角落成山势弯曲险要之地。比喻残敌凭险顽抗。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下》。
齐国有一年发生了天灾,许多人被饿死了。孟子的学生陈臻请孟子出面,请求齐王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孟子叹了口气:“我何尝不为齐国的百姓担忧呢?可是我不能再去劝说齐王了。你听说过冯妇的故事吗?晋国有一位叫冯妇的猎手,是打老虎的好手。可是后来冯妇决心不打老虎了,他的名字也几乎被人们忘掉。许多年之后,山里出现一只猛虎,几个年轻猎人联合起来去打虎,他们把老虎追至山角。老虎背靠着山角,瞪圆了眼睛,大吼一声,吓得猎人不敢上前。这时凑巧冯妇路过这儿,跳下车子,挽起衣袖,与老虎搏斗起来。经过一场拚搏,终于打死了猛虎,为民除了害。年轻的猎手们高兴地谢他,可是那些自称为有学问的人,却无情地嘲笑他。我不能再去劝谏齐王了,不然,我会成为被士人嘲笑的冯妇。”
负重致远
【释义】背着重物走远路,比喻肩负重任。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三国时的庞统是个非常有才气的人,通晓天下大事。诸葛亮在隆中隐居的时候就认识庞统,两人是好朋友。当时,诸葛亮被称为“卧龙”,庞统被称为“凤雏”,名气都很大。
赤壁之战以后,庞统在周瑜手下任职。不久,周瑜病死了,庞统把周瑜的灵枢送回吴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
吴郡是个文人荟萃的地方,当时的许多名士都在那里。庞统之名更是家喻户晓,那些名土们就经常与他聚会。在庞统要离开吴郡回去的时候,很多文人都去看望,其中有陆绩、顾劭等人,他们都是非常有名的人。那天,大家在一起谈古论今,气氛非常热烈。这时,有人请庞统评价当时在座的人。
当时,陆绩是江东名望很盛的学者,庞统首先评论他说:“陆先生就好像一匹跑得不太快但有强劲脚力的马,有超逸的才能。”接着他又评论同样著名的顾劭,说:“顾先生好比是一头跑不快,但能够背负重物走很远路的牛。”庞统还评价了其他一些名士。大家都觉得他说到了点子上了。
有人又请庞统评评他自己,庞统很自负,也很率直,他说:“我可以为帝王出谋划策,治理天下。”
后来,庞统投靠了刘备,同诸葛亮一起担任军师中郎将。由于过于自负,在一次带兵作战时,中了敌人的计谋,被射死在落凤坡。
“负重致远”取自庞统对顾劭的评论,也作“任重致远”。
危如累卵
【释义】比喻情况十分紧急,随时可能发生灾难。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范雌蔡译列传》、张守节正义引《说苑》。
春秋时,晋灵公贪恋酒色,好逸恶劳,整日不料理朝政,只想如何享乐。一日,心血来潮,想要造一座九层高台,来供自己登高远望。
在当时的条件下,修建九层高台可是个大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钱财,还要征用大批的民工。晋灵公怕臣子们反对,就宣布了政策,说是如果有人开口劝阻,他就砍谁的脑袋。
这样一来,那些大臣们就都吓着了,有些大臣心里是不赞成修九层高台的,可是怕真的被杀头,只好忍住不做声。可是有个叫荀息的老臣实在忍不下去,他想,一定得想个办法去劝阻晋灵公。
这一天,荀息要求见晋灵公。晋灵公知道他一定是来劝阻自己修高台的,就拿了一张弓在手上,搭上箭,拉开弓,做出要射的姿式,然后让荀息进来。他想,只要荀息开口劝阻,就一箭射死他。
荀息见了,一点也不紧张,他笑着对晋灵公说:“我近日学会了玩一个把戏,想表演给您看看。”
晋灵公一听,觉得很有兴致,就放下弓箭,问:“什么把戏?”荀息说:“我能够把十二颗棋子重叠起来,上面再叠上九个鸡蛋。”
晋灵公听说能把九个鸡蛋叠在十二颗棋子上,惊奇得眼睛都瞪圆了,忙说:“那你快表演给我看!”
荀息凝神屏气,先把十二颗棋子一颗颗地重叠起来,然后开始往棋子上叠鸡蛋。鸡蛋是圆的,放在上面不停地轻微晃动,随时都有滚下来的可能。晋灵公眼睛都看直了,他张着嘴巴,大气都不敢出。
荀息把鸡蛋一个一个地加上去,晋灵公也越来越紧张,最后,他终于忍不住叫出声来说道:“哎呀!太危险了!”。
荀息见时机已成熟,就说:“这还不算危险,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
晋灵公惊讶不已,忙问:“什么节目,马上演给我看看!”荀息说:“大王您修造九层高台,要花好几年的时间,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啊!弄得国内男人不能耕地,女人不能织布,国库也空虚。邻近的国家正虎视眈眈地盯着我们,想找机会打进来,到那时,我们无力抵抗,国家一定会灭亡,这难道还不危险吗?”
晋灵公没有想到修造高台对国家会有这么大的危害,现在听荀息一说,吓得全身冷汗直冒,连声说:“是危险!是危险!没想到我的过失这么严重!”
后来,晋灵公听从了荀息的劝告,取消了修建九层高台的打算。
危在旦夕
【释义】旦:早晨。夕:傍晚。旦夕:指时间极短。危险就在眼前了。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
东汉末年,有一个勇士名叫太史慈,他家境贫寒,多亏名士孔融救济他,才没有饿死荒野。
黄巾农民起义爆发后,这时身为北海相的孔融,在都昌被农民军将领管亥的部队团团围住,形势万分危急。太史慈的母亲对他说:“儿啊,如今孔大人遇到危难,你该去帮帮他!”
太史慈越过了封锁线,只身潜入了都昌城。农民军将都昌城围得越来越紧,孔融坐立不安,更加焦急。有人提议,平原相刘备为人重信义,急人所难,不如再派人突围去向平原相报信求援,请刘备赶快来解围。孔融面有难色,说:“主意倒是不错,可无奈这城被围得水泄不通,前几次突围送信的人,死的死,伤的伤,没有人能冲出去。”
这时,太史慈站了出来,向孔融请求出城送信。
第二天,都昌城紧闭多日的城门突然打开了,只见太史慈全副武装,纵马驰出,身后只跟了两名骑兵。城外围军惊骇不已,竟不知怎么样对付太史慈。太史慈下马滚入沟堑,搭弓射箭,连中两名敌兵,随着跃身上马,一溜烟进了城,城门又紧紧地关上了。
此后几天,太史慈天天如此骚扰围军一番,围军只当这是守军的杀伤战术,渐渐习以为常,不加警惕。到了第五天早上,城门一开,太史慈飞马加鞭,竟然直冲围军而去,围军急忙躲闪,居然给他让出了一条路。等到围军醒悟过来,太史慈早已越过重围,朝远处而去。
太史慈到了平原郡,见到了平原相刘备,告急道:“今北海孔大人被围,孤军无援,危在旦夕,请您马上派兵相救。”说罢,递上孔融的亲笔信。
刘备立即点精兵三千给太史慈去救孔融,解了都昌之围。
危若朝露
【释义】危险得像早晨露珠一般,太阳一出,马上就会消失。比喻情况相当危急。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战国初期,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比较落后,常受其它国家的欺负。秦孝公即位以后,下决心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就打算招贤纳士,变法图强。
卫国有个叫公孙鞅的人,当时正在魏国,官场上并不得意,听说秦孝公正在招贤,就到了秦国。他对秦孝公阐述了自己的改革主张,说:“要把一个国家治理得富强,就要注意发展农业,鼓励生产,还要奖励有功的将士;要使国家秩序安定,就必须赏罚分明,树立威信,这样改革才容易进行。”
秦孝公非常赞同公孙鞅的主张,他们谈了三天三夜,秦孝公都不觉得疲倦,认为公孙鞅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他很快就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让他负责变法。
公孙鞅制定了一系列法令:奖励耕织,规定生产多的人可以免除瑶役;还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爵位的高低按军功大小来排列;推行连坐法,一人犯法,同族都受到连累。违反法令的给予严厉打击等等。
自从公孙鞅变法以后,秦国的农业生产扩大了,军事力量也增强了,逐渐强大起来。公孙鞅因为功劳显著,秦孝公升他担任大良造一职,掌握秦国的军政大权,还把商邑(今陕西商县东南)的十五座城封给了他。从此,人们把他称为商鞅。
商鞅的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们的利益,甚至还受到了太子的反对。他们都对商鞅恨之入骨,想方设法要置他于死地,由于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他们一时不能得逞。
有个叫赵良的读书人对商鞅的处境很担心,就想劝商鞅为自己留一条后路。他举了许多事例,劝商鞅办事不要太认真,不要树敌太多。他说:“您现在危险得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太阳一出来就会被晒干。您还想延年益寿吗?为什么不归还封地,到乡下去隐居呢?如果您还要坚持变法,万一有一天秦孝公去世了,您失去了靠山,那么您丧身的日子也很快就到了。”
商鞅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他马上下令逮捕商鞅。商鞅试图逃走,但此时已经晚了,不仅没有逃掉,反而被车裂而死。
众叛亲离
【释义】大众反对,亲信背离。形容处境极其孤立。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
卫桓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名叫公子晋,另一个名叫公子州吁。州吁是一个野心很大的人。他见兄长卫桓公是一个忠厚本分之人,便想篡位自己当国君。
公元前719年,卫桓公动身到洛阳去参加周天子平王的丧礼,州吁在西门外摆下酒席,为桓公饯行。他端着一杯酒,对桓公说:
“祝兄长一路平安。”
“我很快就会回来,兄弟太费心了!”卫桓公说。
接着,卫桓公也斟了一杯酒回敬。州吁趁桓公不备,突然拔出匕首,把卫桓公杀了。
州吁杀了卫桓公,做了卫国国君。他害怕国内人民反对,便借对外打仗的办法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他拉拢陈国、宋国、蔡国,一起去攻打郑国。但郑国早有防范,卫军大败而归。
鲁国的国君隐公得知这些情况后,问大夫众仲说:
“州吁这样干,能长久得了吗?”
众仲回答说:
“州吁只知道依仗武力,到处兴风作乱,老百姓是不会拥护他的;他为人非常残忍,杀戮无辜,谁还敢去亲近他呢?这样,老百姓反对他,他的亲信也会离开他,他的政权怎么会长久呢?”
众仲接着又说:
“兵,就像火一样。一味地用兵,而不知道加以收敛和节制,其结果必定是玩火自焚。依我看,失败的命运正等着他呢!”
没到一年,卫国的老臣石确借助陈国的力量,消灭了州吁以及他的手下。
众怒难犯
【释义】形容众人发怒,不能冒犯。比喻不能违背大多数人的意志。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年》。
尉止是春秋时郑国的大夫,当他的意见与握有大权的子驷意见不统一时,便带领宗族的人杀掉子驷、子国等人,还强迫郑简公跟随他来到北宫。
子驷的儿子听到尉止叛乱的消息,在家中没有作任何布置,就率领部分亲信去攻击尉止,结果,家中的奴隶和仆人乘机逃跑,而子国的儿子子产却临危不乱,召集所有的家奴,要他们和自己同心协力,一起去平息叛乱,然后带领人马去攻打叛乱的尉止。而郑国另一个大夫子孔听说子产起兵平叛,立即出兵协助,终于和子产一起杀了尉止,平息了叛乱。子孔作了郑国的执政大夫。
子孔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制定了盟书,规定所有的官员都要各守其位,听从他的命令。有些大夫和将领对此不满,他就准备大开杀戒,威逼他们顺从。子产劝阻他,要他烧掉盟书,子孔不同意,说:“我这样做是为了安定国家,他们发怒,就让他们发怒好了!”
子产说:“众怒难犯!专权是难于成功的。不如烧了盟书来安定大家的心。”
子孔见子产说得在情在理,而且对安定大有好处,便也不在坚持制定盟书一事,郑国也因此繁荣稳定。
众志成城
【释义】形容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
【出处】春秋·左丘明《周语·国语下》。
周景王爱好音乐,他最喜欢的乐器是钟。他想为自己铸一口大钟,于是命令手下到处收集好铜。
周景王对钟的要求很过分,可以说这是一件劳民伤财的工程。大夫单穆公和司乐官州鸠都不支持周景王铸大钟,屡次劝阻周景王别这样做。可是周景王不听他们的劝告,坚持要铸钟。第二年,终于铸成了一口大钟。周景王高兴得跳了起来,立刻就让乐工演奏。那些善于逢迎拍马的乐工演奏了乐曲,并向周景王祝贺,称赞大钟的声音悦耳动听。
周景王听了很是得意,他对州鸠说:“你当初反对我铸钟,说大钟的声音不和谐,现在钟铸好了,你好好听听,这声音多么悦耳,多么和谐!”
州鸠直言不讳地说:“我觉得大钟的声音一点都不悦耳,一点也不和谐。我认为,如果天下老百姓都拥护、赞成,那才叫和谐。如今大王为了铸这口钟,劳民伤财,老百姓的日子更加艰难了,他们都在怨恨大王,到处都是议论、反对的声音,这怎么叫和谐呢?无论什么事,只要是老百姓赞成的,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如果是老百姓反对的,就肯定会失败。有句谚语说得好:众人团结一心,就会成为坚固的城堡;众口一辞的舆论,足以把金子熔化。应不应该铸这口钟,现在这口钟造成的影响如何,还请大王洗耳恭听呀!”
后来居上
【释义】居:处在。原指元老旧臣对资历浅的新人居于己上,不以为然。现谓新旧变替,后来的人或事物可以胜过先前的,含赞许之意。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
汉朝的汲黯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但人无完人,他的缺点也很明显。
武帝时,汲黯做了大官,位在九卿之列,因此他就有些自高自大、目中无人起来,对于一些官职比他小的官员非常看不起。
公孙弘、张汤此时还都是小官,所以汲黯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后来,公孙弘、张汤因为做出了成绩,先后得到提拔。
公孙弘当了丞相,并被封为平津侯,而张汤也做了御史大夫。
眼看这些自己眼里的小官小吏如今都已一个个升至自己前头,汲黯心里极不平衡。
有一次,他对武帝说:“皇上,您任用大臣的方式怎么和堆放柴火一样,后来的反而放在上面了!”武帝非常了解汲黯,知道他此时的心情,因此只是微微一笑,却并不理睬他。
后起之秀
【释义】秀:指特别优异的。后出现或新成长的优秀人物。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王忱传》。
东晋时,王忱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推崇。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义士拜访,总让王忱一起接待。
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舅舅要他俩交谈交谈。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趣不凡,很想与他谈谈。他年龄比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给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不料,王忱见张玄这等模样,觉得张玄恃才傲物,根本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也默默坐着,一言不发。张玄见他这样,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对坐了一会,怏怏不乐地离去。
事后,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一位名士,你为什么不好好与他谈谈?”
王忱傲慢地回答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可以来找我谈谈嘛。”
范宁听了这话,倒反而称赞起外甥来了:“你果然是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的人物,真不愧是后起之秀啊!”
王忱笑道:“多亏舅父教导呀!”
后顾之忧
【释义】后顾:回头看。意指来自后方的或将来的忧患。
【出处】北齐·魏收《魏书·李冲传》。
李冲是南北朝时期北魏人,因学识渊博,熟悉治国安邦的道理而受到皇帝的信任。献文帝在位期间,无论大事小事,一律和他商量。
后来,献文帝病重,临终前,他拉着李冲的手说:“贤卿,寡人(皇帝自称)死不足惜,只是太子年幼,万望卿等着力扶持。”
不久,献文帝病逝。孝文帝元宏即位,这时他才五岁,十足一个孩子,太后临朝执政。而李冲就任尚书仆射(官名)辅政,许多事务都落在他身上。
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李冲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新措施,一时间国家政治大为改观,国库收入也有所增长。以后孝文帝领兵出征时,就把国中事务交给李冲处理,无论大事小事李冲都能处理得非常好。
李冲病死后,孝文帝十分悲伤,感叹道:“李冲在世时,我外出十分放心,从无后顾之忧,而今还有谁能做到这点呢?”
后生可畏
【释义】指赞扬少年年轻大有作为,前途无量,值得钦佩。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子罕》。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
小孩慢慢地说道:“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很正常,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过了一会儿,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给车子让路?”“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孔子十分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不由得称赞道:“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
此言一出,孔子更是钦佩不已,忍不住赞叹:“少年人真是很有见识啊!”
自惭形秽
【释义】惭:惭愧之意,形秽:指形态丑陋,因为长相丑陋而觉得比不上别人。比喻自愧不如别人。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玠传》。
晋朝时候,有个骠骑将军名叫王济,相貌英俊,风度翩翩。虽然是个提刀弄枪的将军,但平时读书论经,才学很好,在城里也颇有名声。
跟王济一起齐名的还有王澄、王玄两人。这三王漂亮的外貌和不错的学识,常常是全城议论的中心。
有一年,王济的外甥卫玠母子前来投靠王济。王济一见卫玠如此眉清目秀,简直惊呆了。他对卫母说:
“人家都说我相貌漂亮过人,现在与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块与明珠宝玉放在一起,我真是太难看了。”
过了几天,王济带着卫玠,骑着马去拜见亲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见卫玠的人都以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争着围观,你挤我拥,轰动了全城。
好不容易到了亲戚家,亲友们都对卫玠的相貌赞叹不已,问卫玠平时读些什么书?卫玠说他在研究玄理。亲友要请他谈谈研究玄理的体会。卫母听了连忙劝阻说:
“玄理很深奥,恐怕不是一时能讲清楚的,小儿体质较差,以后有机会再讲吧!”
可是亲友们都想了解一下卫玠外貌漂亮,学问是否出众,便坚持要他讲解。卫玠见推辞不了,便讲了起来。讲的时间不长,听的人却没有一个不称赞他讲得精深透彻的。王济、王玄和王澄也惊服得说不出话来。人们嬉笑着说:
“看来,你们三王还抵不上卫家的一个儿郎啊!”
王济说:
“是啊,和我这外甥一起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发光。”
卫玠后来迁居建邺,不幸劳累成疾,因病去世。
自相矛盾
【释义】比喻言语、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难势》。
古时候,有一个楚国人,以卖兵器为生,他经常拿矛和盾去卖。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
“我的盾,是世上最最坚固的,不管多么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围观的人都凑上去看他的盾,想研究一下他的盾究竟是用什么做的,居然什么东西都刺不穿。
接着,那个楚国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
“我的矛,是世上最最尖利的,不管多么坚硬牢固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一边不住地夸着口,一边还不停地舞动着他的矛,发出“呼呼”的响声,显得十分威武的样子。这一下,果然又吸引来好多好多的行人。
他一见,更加得意,吆喝得也更加卖力了:
“快来看呀,快来看呀,世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有一个人再也看不下去了,便上前拿起他的矛提起他的盾毫不客气地对他说:“喂,假如用你的矛去戳你的盾,你猜会怎么样呢?”
那个楚国人哑口无言,最后万分羞愧拿着他的矛和盾走了。
名落孙山
【释义】指榜上无名,考试未被录取。
【出处】宋·范公偁《过庭录》。
有一个名叫孙山的读书人想到省城去考取举人。他能言善辨,说话也很风趣。临行前,乡里一位老人来拜访孙山,请孙山带他的儿子一起去省城应考,以便他儿子能得到一些照应,孙山爽快地答应了。
两人到省城后,很顺当地参加了考试,接着是等待发榜。
发榜那天,孙山怀着紧张的心情,到发榜处去观看。看榜的人很多,孙山拼命往前挤才挤到前面,一连看了几遍,都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他心一下子凉了半截,准备再看一遍,榜上确实无自己的名字就离去。结果,竟在最后一行中见到了看己的名字,原来自己的名字排在最后,顿时转忧为喜。至于一起来应试的同乡的名字,则无论如何找不到,他肯定落选了。
孙山回到旅舍,把发榜的情况向同乡说了。对方听说自己没有考上,闷闷不乐,表示想再在省城呆几天。孙山归心似箭,第二天一早就回乡了。
孙山回到家里,乡邻们得知他中举,都来祝贺他。那老人见儿子未回来,问孙山他儿子考中了没有。孙山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诙谐地念了两句诗:
“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举人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你儿子的大名还在我孙山之后呢,言下之意是他落选了。
那老人见到很有才气的孙山也只考了最后一名。而他儿子才气不如孙山,没有考上这是理所应当的,也没说什么便离开了。
名正言顺
【释义】名义正当,道理就讲得通。也表示作事理由正当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
【出处】《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公元前501年,当上鲁国的中都宰的孔子已经51岁了,孔子很用心地工作,在公元前502年,又做了司空,接着,工作性质发生了改变,当上了司寇,这也是孔子所希望的。
孔子56岁那年,又当上大司寇,代理相国职务。他参与国政仅仅三个月,鲁国的风俗就大大变了样。
孔子的成就使齐景公感到害怕,他特地挑了80个美貌的女子,让她们穿上华丽的衣服,教她们学会舞蹈,加上120匹骏马,一起送给贪图享乐的鲁定公,以腐蚀他的意志。这一计果然奏效,鲁定公沉湎于歌舞淫乐之中,不再过问政事了。
孔子的学生子路见到这种情况,便对孔子说:“老师,我们可以离开这里了吧!”
孔子回答说:“鲁国现在就要在郊外祭祖,如果能按照礼法把典礼后的烤肉分给大夫们,那我还可以留下不走。”
结果,鲁定公违背常礼,没有把烤肉分给大夫们。于是,孔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卫灵公问孔子,他在鲁国得到的俸禄是多少。孔子回答说是俸米六万斗。于是,卫灵公也给他这个数的俸米。
跟随孔子的学生们见有了安身之处,都很高兴。子路尤其高兴,问孔子道:“卫国的君主等待你去治理国政,你首先干些什么?”
孔子略为思索了一下,说:“我以为首先要纠正名分。”
子路不客气地说:“老师未免太迂腐了,这有什么纠正的必要呢?”
孔子反驳说:“您真粗暴!君子对他所不知道的只存疑在心中。名分不正,道理也就讲不通;道理不通,事情也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国家的礼乐教化也就兴办不起来;礼乐教化兴办不起来,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会不知如何是好,连手脚都不晓得往何处摆了。所以君子用的名分,一定要有道理可以说得出来,讲出来的道理一定要行得通!”
孔子在卫国也没有呆多长时间,只十个月的时间,原因是卫灵公听信谗言进而不信任孔子,孔子无奈,只好走了。
名列前茅
【释义】前茅:古时用茅草作为报警的旗帜,行军时举着走在队伍前面。现指考试成绩优秀。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
春秋时期,楚国侵犯郑国。郑国向晋国求救,晋国派荀林父领兵去救。后来听说郑国已经向楚王议和了,就主张将晋军撤回,上军统帅士会支持荀林父的意见,他说:“现在楚国的德行、政令、典章、礼仪都不违背常规。楚国的军队很有秩序,训练有素。军队出征的时候,右军跟随主帅的车辕,左军打草作为夜宿的准备,前军举着茅草作为标志开路(名列前茅),中军谋划战术,后军以精兵押阵。作战的时候将士都清楚自己的攻击目标,纪律相当严明。这样的军队是无法取胜的。不如回去整顿军队,操练兵马,日后再卷土重来。”
荀林父非常赞同士会的意见。但是中军副将先榖执意要领兵去攻楚军,结果他和他的军队被楚军杀得大败。
先入为主
【释义】以先听到的话为主,并抱有成见,不再听后来的话。
【出处】汉·班固《汉书·息夫躬传》。
董贤、孙宠、息夫躬是汉哀帝的三个宠臣,汉哀帝非常宠信他们。可是在准备封他们为侯时,遭到丞相王嘉的阻挠,王嘉晓之以利害,却受到皇帝的斥责。
后来,息夫躬看到董贤权势日益扩大,想取代他。于是哄骗哀帝说:“陛下,匈奴的单于今年没来朝见天子,恐怕要引兵侵扰边境,陛下应当赶紧想退兵之计……”原来息夫躬事先已派人通知单于,不让他入塞朝拜天子,所以单于没有入塞。
大臣们不肯信息夫躬的话,王嘉说:“天子应该推诚行善,百姓万民才能安居乐业,息夫躬的话分明是一派谎言,想借天子出兵之际图谋不轨。陛下万不可信以为真,恐生后患,决不能因为息夫躬的话陛下先听到了,就以为他的话为真(先入为主),做出错误的决定啊!”哀帝还是相信了息夫躬的话,打算派军队出征,但又遭到董贤的反对,没能实现。不久,息夫躬的计谋露了馅,结果被关进大牢,死在狱中。
成语“先入为主”由此而演变产生。
先声夺人
【释义】指以自己强大的声势借以吓倒对方,威慑敌人,挫伤敌人的士气。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宋国的司马华费逐,有三个儿子:华貙、华多僚和华登。华多僚深得国君宋元公的信任,就经常在元公面前说两个弟兄的坏话。华登被迫逃亡到国外后,他又在元公面前诬陷华貙,说他打算接纳逃亡的人。
宋元公经不住华多僚的一再挑拨,便派人通知华费逐,叫他驱逐华貙。华费逐知道这件事是华多僚干的,恨不得杀了他,但又得执行元公的命令,准备叫华貙去打猎,然后打发他走。
华貙了解到这是华多僚干的坏事,本想杀了他,但又怕父亲伤心,决定逃离宋国。
临行时,华貙打算与父亲告别。不料,在朝廷上遇见了华多僚。他一时性起,就与侍从杀死了华多僚,并召集逃亡的人一起反叛宋国。元公请齐国的乌枝鸣帮助守卫城池。
这年冬天,逃亡在外的华登带领了吴国的一支军队,前来支持华貙攻打宋国。眼看华登的队伍快要来到,有位名叫濮的大夫对乌枝鸣说:
“兵书上说:先向敌人进攻可以摧毁敌人的士气;后向敌人进攻要等待他们士气衰竭。现在华登的军队长途跋涉,远道而来,疲乏得很,这是一举歼灭华登的好机会。要是敌军休息好了,而且兵力又胜过我们,我们要想取胜那就难了。”
乌枝鸣听从了濮的建议。结果,宋国和齐国的联军击败了吴军,俘虏了两个将领。但是,华登率领余部又击败了宋军。宋元公想逃,濮拦住他说:
“此时正是事关成败的关键时刻,你不能离开最前沿。”
濮说完这话,一面巡行,一面向士兵们喊道:
“是国君的勇士,就挥舞旗帜!”
士兵们按照他的话挥舞旗帜。宋元公也壮着胆下城巡视,对军士们说:
“国家败亡,国君死去,这是大家的耻辱,不仅是我一个人的罪过,大家拼死打吧!”
乌枝鸣命军士们用剑与叛军拼博。齐军和宋军一起攻击华登,华登支持不住,节节败退。濮奋不顾身冲到最前线,一剑刺死了华登,紧接着华登的军队溃退不止。宋军大胜而归。
先忧后乐
【释义】在别人忧虑之前忧虑,在别人享乐之后享乐,现多指一些奉献精神。
【出处】元·脱脱等《宋史·范仲淹传》。
1043年身为参知政事的范仲淹见行政方面有许多弊端,因而提出改革的十项意见,这改革因与以宰相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的利益发生冲突,遭到他们的反对而没有实行,范仲淹也被贬为邓州知州。
在邓州上任,范仲淹写了一篇著名的散文《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先写了岳阳楼的始末和规模,接着写被贬放逐的官吏和失意文人的览物之情,最后一段是作者的议论,原文是这样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大意是这样的:“唉!我曾经研究过历代仁人志士的思想。他们的表现与被贬官的人和失意的文人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古代的仁人志士不因为美景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的处境不好而哀伤。他们处在宰相那样的高位,就为自己的百姓忧虑;身处偏僻的江湖之上,就替自己的国君忧虑,这就是说,入朝当官忧虑,退居为民也忧虑。既然这祥,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有欢乐呢?如果有人问他们,他们一定会说:忧虑在天下百姓之先,欢乐在天下百姓之后。啊!除了这种人,我还能和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呢?”
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感人至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简缩为“先忧后乐。”
先发制人
【释义】先行下手,采取主动措施制服对方。
【出处】汉·班固《汉书·项籍传》。
秦朝末年,百姓因不堪忍受秦王朝的残暴统治,纷纷揭竿而起,其中陈胜吴广起义军声势最大。会稽郡守殷通接见项梁,想听听项梁对起义军的看法。
项梁大声地说:“现在大江两岸的人都起来反对暴秦统治了,这表明秦朝气数已尽了。这时候,先动手可以控制别人(先发制人),后动手会被别人控制。”
殷通说:“听说你家世世代代都是楚国的将军,看来,起事只有靠你了!”
项梁一直就想取殷通而代之,所以他走出门外小声地叮嘱侄儿项羽几句,又回来对郡守说:“请你召见项羽。”
殷通刚叫完项羽的名字,就见门外走进来一位健壮勇猛的青年,手里拿着一把寒光逼人的长剑。殷通一边打量着,一边不停地称赞:“一位勇士,真是将门虎子啊!”项羽走到他身边停住了,这时项梁对他使了个眼色,项羽马上一剑杀了殷通。项梁、项羽提着殷通的头,带着官印绶带,来到郡府,又杀了百来个大小官吏,其他的人都吓得趴在地上,不敢起身。
接着,项梁四处派人召集自己的旧友和相识的豪强、官员,告诉他们已杀掉了郡守,最后说:“现在我们必须要发动吴中的军队,迅速攻打周围各县,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对各县实施直接的统治。先割据吴中一带,争取主动。”
先礼后兵
【释义】先以礼相待,如不能解决问题,再用武力处理。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东汉末年,魏武帝曹操带兵攻打徐州,徐州太守陶谦立即派人请求刘备出兵解围。刘备便率领关羽、张飞和赵子龙等一班人马,冲入曹军,杀出了一条血路,进入徐州城内。陶谦将刘备请入府衙,取出徐州太守官印让给刘备,说:“当前国事纷乱,朝纲不振,你是汉室宗亲,正该力扶社稷,我已年老昏庸,甘愿将徐州相让……”
二人推来推去,没有结果。府吏们相劝说:“今日兵临城下,还是先商议退兵之计为好,让位之事可容日后再商量。”
刘备答应说:“我先给曹操写封信,劝他退兵,如果他不答应退兵,咱们再和他交战也不迟,这叫做先礼后兵。”
曹操看完信,骂刘备说:“刘备算什么东西?胆敢来教训我!将送信的人给我斩首,全军上下马上攻城。”
曹操的谋士郭嘉劝谏说:“最好别这样做,刘备远来救援,先礼而后兵,这是很合乎礼节的,我们应该用好话去安抚他,松懈他们的斗志,然后再攻城,徐州城就可以顺利地拿下了。”
曹操于是盛情款待信使,又给刘备写回信。这时,忽然有流星探马报告说吕布的军队已经攻破兖州,正进攻濮阳。曹操顿时大惊道:“兖州有失,我们就无家可归了,马上撤出徐州!”
郭嘉又对曹操说:“我们何不就此给刘备卖个人情,就说看在他的面上我们退军了!”曹操点头,重新给刘备写了一封信。
先斩后奏
【释义】原意是指封疆大臣先将罪犯杀死以后再奏报皇帝。后泛指先采取行动,再向上报告。
【出处】元·关汉卿《窦娥冤》。
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写过一部《窦娥冤》的戏,说的是有个寡妇窦娥善良而且正直,但遭受到地痞流氓张驴儿的迫害,被诬告杀了人,糊涂官府断案不明,严刑逼供,结果判窦娥死刑,临刑时窦娥在刑场上指天发誓,哭天喊地地说:“死后必定血溅白练,六月下雪,大旱三年,以表白自己的冤枉。”后来,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当上了大官参知政事,奉旨访察民情,惩处贪官污吏,才替女儿窦娥鸣冤昭雪。
《窦娥冤》第四折中,讲的就是窦娥父亲窦天章,在京城一举中第,回到阔别16年的家乡,他想念女儿窦娥,寻她不着,十分伤心,眼睛哭花了,头发愁白了,又见楚州三年大旱不雨,心中十分烦闷。夜间灯下观看案卷,遇上女儿窦娥托梦与他……
戏中有这样一段话:“只因老夫廉洁清正,刚正不阿,谢圣恩可怜,加老夫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之职,随处审囚刷卷,体察贪官污吏,容老夫先斩后奏。”
问牛知马
【释义】从牛的价钱中可知道马的价钱,比喻一个人可以从侧面推究,料知事情真相。
【出处】汉·班固《汉书·赵广汉传》。
汉朝有个人叫赵广汉,擅长用“钩距”法来处理各种事情,如果他想知道马价的话,首先不问马价,而问其它如牛、羊等价,最后才问马价,进行比较。他当过小官,对郡中的盗贼,乡里的豪侠所在地,以及属下官吏暗中收取贿赂的事情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有一次,富人苏回被两个歹徒绑票,向他的家人勒索钱财,不一会儿,赵广汉就带人赶到贼人家。他让长安丞龚奢敲门,警告贼人说:“你们把人质放了,出来自首,一定会好好对待你们,如果正好遇上皇上颁发大赦令,也许还可以免去死罪。”两个贼见赵广汉这么快就追踪过来,吓得赶紧开门出来,叩头请罪。赵广汉将两人送到监狱里,让狱卒以礼相待,整天好酒好肉。到冬天两人被判处死刑,赵广汉还预先为他们置办棺材和丧葬用的物品,并将情况据实以告,两人都说:“死无所恨!”
赵广汉不但在抓捕坏人,处理案件方面颇有神效,而且在行政处理,和管理方面也深得百姓称颂。
闭关却扫
【释义】指不再扫门接客,形容屏迹深居,不与外界来往。
【出处】南朝·梁·萧统《文选·江淹<恨赋>》。
赵壹是东汉时期一个品德高尚的读书人,当时他给郡太守袁逢当幕僚,却不知袁逢是个伪君子,他与奸臣同流合污。
袁逢为了装出喜交名士的样子,经常屈尊前往赵壹家中拜访。每次袁逢前来,赵壹都大开正门,并让人把庭院中的通道打扫干净,以表示自己对袁逢的敬意。
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壹发现了袁逢和奸臣勾结,心中十分恼怒,他也不向袁逢说明理由,毅然辞去了幕僚的职务。
袁逢不知道赵壹已看清自己的真面目,仍去拜访赵壹,他来到赵壹家门口,只见大门紧闭,门前通道上也一片狼藉,无人打扫。袁逢对守门的庄客说:“请你通报,说袁逢前来拜访!”
赵壹此时根本不想见他,便叫庄客拒绝他的拜访,并说他是个德行低下的小人,不愿与之交住。
袁逢知道事情已败露,无奈之下只好走了。“闭关却扫”从此而得来。
安如泰山
【释义】像泰山一样安稳,不可动摇。形容十分稳固。
【出处】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字叔,西汉人,是吴王刘濞府中的郎中。
汉景帝时御史晃错为了制约各方诸侯而要求汉景帝削减各诸侯的封地,这触动了包括刘濞在内诸侯的利益。为了确保自己现有的利益,吴王刘濞联合起来发动兵变。
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
“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但刘濞执迷不悟,加紧进行阴谋活动。于是,枚乘只得离开吴国,到梁孝王刘武府中做了宾客。
公元前154年,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诸侯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历史上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这时,枚乘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王也落得自杀或被杀。这场叛乱只有三个月就彻底失败了。
叛乱虽然在短时间内就被平息,但枚乘在这场叛乱中声名大振,不幸的是在进京做官时,还没到京城,就死于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