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最终熊虔谋反,杀了登位的楚康王太子自己做了楚国的国君。
后来,“告奔走”演化为“奔走相告”的成语。
奇货可居
【释义】把珍奇的货物囤积起来,待高价出售,以谋大利。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吕不韦传》。
战国末期,卫国有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
他发财以后,就不甘心做个商人,很想当官,尝尝掌握大权的滋味。
有一年,吕不韦到邯郸做买卖,认识了在那里当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异人的父亲有二十多个儿子,异人在他心中没有什么地位。到赵国当人质以后,异人的日子过得很困难。吕不韦见到异人以后,马上意识到大机会来了。他在心中暗暗地说:“这个异人可是个宝贝啊!我一定要把他作为珍奇的货物收藏,到以后可以赚到大利!”
吕不韦回到家里,问他父亲:“要是我拥立一个君主,能获得多少利益?”他父亲说:“如果成功,当然是赢利无数,后世子孙享用不尽。”
吕不韦认为父亲的话很有道理,就打定主意,要不惜代价,想办法把异人推上秦国的王位。异人的父亲是秦国的太子,以后肯定会成为国君。他的二十多个儿子中,谁要是被立为他的太子,谁就会成为他的接班人,所以,吕不韦要达到的第一个目标,当然是让异人被立为太子。
异人的父亲虽然有二十多个儿子,但没有一个是正妻生的,他的正妻华阳夫人没有生儿子。吕不韦变卖了所有的家产,把他的钱全部用在异人身上。吕不韦送了许多金银财宝给华阳夫人,说服华阳夫人认异人为自己的儿子。华阳夫人接受了礼物,把异人认作自己的儿子,并在异人的父亲面前三番五次地夸讲异人,使得异人很顺利地被立为太子。
异人被立为太子以后,改名为子楚,吕不韦成为他的老师。过了几年,子楚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国君,就是秦庄襄王。他当初曾向吕不韦许愿说:如果吕不韦帮助他取得王位,他愿和吕不韦共享秦国。现在他真的当上秦国的君主了,自然对吕不韦感激不尽,就让吕不韦当丞相,封为文信侯,还赐给他大片土地,享用十万户的租税。吕不韦当年在异人身上花的本钱不但早已全部收回,而且还不知盈利多少倍。
咄咄逼人
【释义】咄咄:叹词,使人惊诧和感叹的声音。形容盛气凌人,令人十分难堪。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
一日,在一棵老树下坐着三个人,他们是桓玄、殷仲堪、顾恺之。他们正海阔天空地谈话。桓玄说:“我们现在做个游戏吧,每人咏一句诗表达‘了结’如何?”
顾恺之脱口而出:“火烧平原无遗燎。”(大火烧平原,灰烬都没了。)
桓玄摇头晃脑,接着说:“白布缠棺竖旒。”(白布缠柏材,飘起招魂幡。)
殷仲堪说:“投鱼深渊放飞鸟。”(投鱼归深渊,放鸟飞长空)。他吟完又说:“现在换个主题吧,表现‘危险’。”
话音刚落,桓玄一马当先,双手比划着说:“矛头淅米剑头炊人。”(脚踩矛尖淘米,蹲在剑头上烧饭。)
殷仲堪有意装出苍老的样子,慢吞吞地咏道:“百岁老翁攀枯枝。”(百岁老翁颤巍巍,手攀枯枝嘎嘎地响。)
顾恺之说:“井上辘轳卧婴儿。”(井上辘轳转,卧着婴儿。)
这时,殷仲堪部下的一个参军坐在旁边,吟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瞎子骑上瞎马,深夜驰近深渊。)
听了这句,仲堪大叫:“咄咄逼人,叫人好难受啊!”
大家都向有声音的地方望去:原来殷仲堪的参军只有一只眼睛。
咄咄怪事
【释义】咄咄:惊讶。形容使人惊讶的怪事。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
殷浩是东晋时期豪门贵族的后代。他爱好广泛,擅长玄学和论辩,名扬四方,但他一直隐居不出。后来,他被推荐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他再三推辞,朝廷不同意,只好赶任就职。
殷浩与当时的大将桓温闹矛盾,大臣王羲之劝他说,大敌当前,应以国事为重,主动与桓温讲和,但他不听。后来殷浩被任命为中军将军,统率五州军事,并领兵北伐。他屡战屡败,桓温乘机攻击他。结果,他被贬为平民,流放到信安去。
殷浩当平民百姓,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整天无忧无虑地读书、吟诗,似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但他有个很怪的习惯,整天用手指在空中作写字的模样。旁人暗中观察,他写的老是“咄咄怪事”四个字,它的意思是令人惊讶的怪事情。后来有人推敲说,他是心里不平衡才这么做的,以此来消除怨恨。
易如反掌
【释义】易:容易。反掌:翻一下手掌。本指容易得像翻转一下手掌那样。形容做事情不费力气,容易成功。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
公孙丑是孟子的弟子,他一直十分佩服战国时的管仲和晏婴。
管仲辅佐齐桓公,使桓公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个霸主;晏婴则以知人善任而著称,他辅佐齐景公、施仁政,使齐国逐渐强盛。为此,公孙丑非常希望老师孟子也成为像管仲、晏婴一样的人。
有一天,公孙丑来见孟子,恭敬地请教孟子说:“老师,您如果在齐国当政,是否也可以像管仲、晏婴一样建功立业?”
孟子听后很不高兴,他皱着眉反问公孙丑:“你为什么拿我与他们相比呢?齐国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只要稍加治理,实行仁政,那么统一天下就会像把手掌翻过来一样容易。”
公孙丑看了一下手,又看了一眼老师,若有所思地点头说道:“老师,我明白了。”
明哲保身
【释义】明哲:明智,通达事理。明智的人不参与危及自身的事。即只求保住个人利益,回避原则斗争。
【出处】春秋·佚名《诗经·大雅·霖民》。
毗吉甫是周宣王时的一名大臣,当时他担任尹官,史称尹吉甫。
当时,西北方和南方的一些部族经常进犯西周的领地。周宣王就派尹吉甫和另一个大臣仲山甫一起去征讨。尹吉甫在和仲山甫共事的过程中,发现仲山甫很有才能,对周宣王赤胆忠心,因而对他十分钦佩。两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尹吉甫和仲山甫同心协力,为抵御外族入侵,巩固周王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一次,周宣王派仲山甫到齐地去筑城,以防御外族的入侵。仲山甫接受王命后,尽管知道齐地十分艰苦,筑城的任务十分艰巨,还是毫不犹豫地动身去了。
临行之前,尹吉甫写了一首名叫《霖民》的诗送给仲山甫,赞美他的道德和才能。诗中有四句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意思是说,仲山甫是一个深明事理的人,既能保证自己的安康、太平;又能日夜操劳、毫不懈怠,兢兢业业地忠于君王。
后来,人们从“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中,引申出成语“明哲保身”。这个成语原来是褒义,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危及自身的事。但在使用过程中语义逐步转化为贬义,用以形容只想自己,不顾他人和集体的自私自利的思想行为。
明察秋毫
【释义】目光敏锐,可以看清秋天鸟兽新生的细毛。原意比喻只能看到小处,不能看到大处。现在一般表示人很精明,对很小的事情也能察看得清清楚楚。
【出处】春秋·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齐宣王很关心齐桓公和晋文公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达到称霸的目的的,于是就问孟子,而孟子却与他说道德统一天下的问题,齐宣王问:“那需要怎样的道理呢?”
孟子回答说:“百姓的生活安定了,天下才能统一。这是什么力量都抵御不了的。”
“像我这样的国君,可以使百姓生活安定吗?”
“可以。”
“你凭什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对齐宣王说:“你不忍心杀一条发抖的牛,而下令用一只羊来代替。这样的善心就足以统一天下了。百姓都认为您吝啬,而我知道您是不忍心。不过,百姓说您吝啬,您也不必奇怪,他们怎么能体会到你的真正用心是出于仁爱呢?其实从怜悯无罪被屠宰的牲畜来说,杀一头牛和杀一只羊,又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又说:“有人向大王报告说,‘我力大无比,可举起3000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能把秋天鸟兽新长的绒毛的末梢看得清清楚楚,却看不见眼前的一车柴草。’您相信这话是真的吗?”
“当然不能相信。”齐宣王马上回答说。
“您的好心使禽兽沾光,而不能使百姓得到实惠。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没见到一车柴草,是没有用眼睛去看的缘故;百姓得不到安定的生活,是您不愿施恩惠的缘故。所以,您不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您不愿意这样做,而不是不能这样做。”
忠言逆耳
【释义】对自己有利的话语听起来都觉得不顺耳。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刘邦的军队进驻灞上以后,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就领着仆人,带着皇帝的大印、兵符等来到刘邦的军营,向刘邦投降了,秦朝政权正式宣告灭亡。
刘邦率领军队进了秦朝的都城咸阳,他的将土们都乱纷纷地争着去找宫中的库房宝物,大家都挑好的东西拿。刘邦也在将士们的陪同下来到了阿房宫,他看到官殿那么富丽堂皇,陈设那么豪华,觉得眼睛都看花了。他每到一处,都有许多美如天仙的宫女们跪在地上迎接他,使得他有些飘飘然的感觉。
他在宫中呆了一会儿,坐了一下秦二世的龙床,感到舒服极了,真想在宫中住下来不走了。
正在这时,刘邦的部将樊哙突然闯了进来,他毫不客气地对刘邦说:“您是想打天下呢,还是想当个大财主啊?秦朝为什么灭亡了?还不是因为这些奢侈华丽的东西?您要是想打天下,就不能留恋这些东西。还是赶快回到军营中去吧!”
刘邦还是不想马上离开,说:“你先回去吧!我再呆一会儿。”
恰好这时张良也进来了,樊哙就把刚才的事给他说了一遍,要他去劝刘邦。张良就对刘邦说:“正是因为秦朝的君主昏庸、暴虐,生活奢侈,荒淫无道,引起百姓造反,您才能够来到这儿。您为天下百姓除害,就应该勤俭、朴素,而您却一进秦宫就想着享乐!甚至不想走了,这怎么能行呢?俗话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樊将军说得很对,希望您能听从他的劝告。”
张良是刘邦的重要谋士,刘邦对他一向十分敬重。他听了张良的话以后,猛然省悟,就吩咐将士不准拿宫中的一针一线,把库房也原样不动地封了,然后带着将士们回到了军营。
紧跟着,刘邦召集了咸阳附近郡县的父老,向他们宣布约法三章,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着想,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为他以后夺取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忠言逆耳”也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或“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虎口余生
【释义】从老虎口中剩下生命,形容侥幸度过难关,得以生存。
【出处】元·脱脱等《宋史》。
宋朝时,有一个年轻人名叫朱泰,住在浙江湖州西山下。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早晨,朱泰拿起斧子,准备上山砍柴卖钱,但母亲见屋外寒风凛冽,不肯让儿子出门。朱泰让母亲放心,说罢,顶着刺骨的寒风走出茅屋。
朱泰干了半天,觉得有些累了,便在一块石头上坐下来。才休息了一会儿,忽听背后传来一阵心惊胆战的吼叫,只见一头斑斓猛虎从一片矮树丛中窜出来,直扑向他。朱泰已吓出了一身冷汗,正要逃走,那猛虎早张开血盆大口,朱泰见已没有退路,举起斧子死拼,猛虎却一口咬住了他的大腿。
朱泰大叫一声:“娘啊,儿不能服侍您了!”然后闭着眼睛等死,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寒风把昏迷在地的朱泰吹醒,朱泰挣扎着爬起来,发现自己的大腿上鲜血还在不停地流,而那只猛虎已经不见了。朱泰忽然瞥见自己砍柴用的那把斧子掉在一边,上面沾满了虎血。原来,正当那猛虎咬住未泰的一瞬间,朱泰感到一阵剧痛,手一扬,那把斧子落下来正好砸在猛虎的头上,猛虎吓了一大跳,丢下即将到口的美餐慌忙逃走了。
当朱泰心有余悸地回到家,向母亲述及此事时,母亲流着泪说:“孩子,你真是虎口余生啊!”
非驴非马
【释义】不是驴也不是马。形容什么都不像;比喻不伦不类。
【出处】汉·班固《汉书·西域传》。
西域,是汉时我国的新疆一带。西域有几十个小国。其中有个龟兹国(在今新疆库车县和沙雅县一带),国王绛宾,曾在汉宣帝时来过汉朝,并曾受到汉朝的款待,留住了一年,回去时,汉宣帝还赠送了他许多礼物。以后他又继续来过几次,对于汉朝有深厚的友谊。
这位龟兹国王,很喜欢汉朝的宫廷生活。因此,在他国内也仿效着修造起汉式宫殿来,宫中的器物陈设,嫔妃侍从的衣服装饰,以及一切日常制度,也都竭力摹仿汉式;每天也举行朝会,撞钟击鼓,传呼朝拜,同汉朝的仪式相仿。西域各国,见龟兹国行这一套规矩,都觉得好笑,说是:“驴非驴,马非马,倒像一头骡!”
骡,是驴和马交配而生的,像驴而非驴,像马而非马,所以叫做“非驴非马”。
罗钳吉网
【释义】罗、吉:指两个人的名字,他们一个使用钳,一个使用网来拷打“罪犯”。形容酷吏枉法,陷人以罪。
【出处】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罗希奭传》。
唐玄宗时。有两个酷吏,一个叫吉温,一个叫罗希奭。
吉温在右丞相李林甫的保荐下,由一个小县丞升到常管刑狱的大官。
吉温办案,都是根据李林甫的旨意,往往还未讯问,就写好了罪状,如果他认为谁贪污受贿,就随便写个赃款数。
李林甫因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杨慎矜不听他的话,向玄宗诬陷他说:“杨慎矜是隋炀帝杨广的子孙,他家藏有图谋复辟隋朝的图谶。”又奏请玄宗让吉温负责查办这事。吉温逮捕了杨家许多人,其中有个叫史敬忠的人,是杨家的门客,与吉温的父亲是好朋友。吉温坐堂时,为了不让史敬忠知道是他在审讯,叫人用布蒙住他的眼睛,自己一言不发,授意手下欺骗他说:“杨慎矜已经招供他家确实藏有图谶,现在要你证实一下。如果你明白官府的意思,就能活命,否则,就要你死!”史敬忠想这事自己本来就不知道,既然杨慎矜承认了,还能说什么,就照吉温手下人的意思说了。口供录罢,吉温就拿史敬忠的供词再去审杨慎矜,说:“你的门客都招了,你还抵赖什么!”就这样定了杨慎矜的谋反之罪,杀了杨家许多人。
罗希奭办案与吉温一样,利用酷刑,威逼拷打,以致许多冤假错案存在。人们把落在吉温与罗希奭手中,比喻成像落入钳中、网中一样,形象地说成“罗钳吉网”。
歧路亡羊
【释义】在岔路上寻找走失的羊,是找不到的,比喻事情错综复杂,由于没有方向,因而达不到目的。
【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说符》。
杨朱是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有一天,邻居家突然跑丢了一只羊,于是全家出动寻找,又请杨朱的僮仆帮助去追寻,杨朱问道:“为什么需要这么多人去找?”
邻居说:“村外的岔路太多了,所以人去少了不行。”于是杨朱就让僮仆和邻居一起去找羊。
过了半天,找羊的人陆续都回来了。杨朱问邻居:“羊找到了吧?”
邻居垂头丧气地说:“没有找到。”
杨朱又问:“怎么会找不着呢?”
邻居答道:“岔路太多了,岔路之中又有岔路,谁知道羊跑到哪条路上去了?”
杨朱沉思好久,脸上没有一点笑容,学生见他这样,不解地问:“只是丢了一只羊,况且羊又不是老师的,您为什么这样闷闷不乐呢?”
杨朱回答说:“我并不是为了一只羊苦苦思虑,而是由这件事联想到我们学习和研究学问的事,如果我们在学习方面,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不能专心一志,就会像在岔路上找羊一样,结果什么也学不会。”
图穷匕见
【释义】事情发展到最后,露出了真相或本意。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三》。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地图作为礼物去见秦王赢政,秦王赢政接见了他。荆轲当着他的面,打开地图,于是裹在地图中的短剑立即就露出来了。荆轲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举短剑便刺。但是他没有刺中,秦王慌忙拔剑,一时又拔不出来,吓得他绕着柱子逃跑,荆轲紧紧追赶,朝廷上的大臣们慌了手脚,他们手中都没有兵器。卫兵又全在殿下,没有命令不得上来。这时秦王的侍医夏元旦,急挥药袋抽打荆轲,这才使秦王赢政得以拔出剑来刺断荆轲的左腿,荆轲向他抛出短剑,没有击中,结果被秦始皇捉住,杀死。
《战国策·燕策三》中记载说:“轲即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图穷匕见”这句成语便由此而来。
固若金汤
【释义】金:指金属造的城;汤:指滚水的护城河。形容城池或阵地坚固,不易攻破。
【出处】汉·班固《汉书·蒯通传》
武臣是秦末时期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的部将,他英勇善战,计谋过人,在他的带领之下起义军占据了赵国的大部分地区,而且又兵临范阳。
当时有个人叫蒯通,他能言善辩,很有口才,他去劝说范阳县县令说:“我是本县的老百姓,名叫蒯通,因为听说你快死了,特来吊孝,不过你遇到了我,我又可以救活你。”
范阳县令徐公说:“我不明白你说话的意思。你到底要干什么?”
蒯通解释说:“你身为秦朝官吏,害了不少人,他们怎么能放过你!现在,天下大乱,他们杀你还不容易吗?所以你快死了。不过,我现在想,遇见武臣时,他一定会问我怎么去攻打这些县城,那么我就告诉他:范阳这座城池本来是很坚固的,但是范阳县令怕死,准备向你们投降。他如果首先向你们投降,你怎么处置他?要是杀了徐公,那时各县城的官吏一定会互相转告说:范阳令投降,仍不免一死,不如坚守。于是,他们都加强防御,各座县城都固若金汤,就很难攻下了。我看还不如给范阳县令优厚的待遇,然后让他带着文告到燕赵各地走一遭。这样,各县城必然纷纷投降,不费多大力气。我的一番话,他一定会同意,所以说你又可以活了。”
徐公听了蒯通的一番话很动心,就央求蒯通代他走一趟,蒯通答应愿意前往,武臣也认为此计甚好,听取了蒯通的建议,没费一兵一卒收取了燕赵的地盘。
金屋藏娇
【释义】娇:原指汉武帝之表姐阿娇,后泛指美貌女子。比喻男子秘密纳妾。
【出处】汉·班固《汉武故事》。
刘嫖是西汉武帝的姑母,嫁给陈婴之孙后,生了一个女儿小名叫阿娇,阿娇长得活泼可爱,亲友们都非常喜欢她。
那时,刘彻也才几岁,一天到姑母家玩,长公主很喜欢这个聪明的侄子,便把他抱到自己膝盖上,逗他说:“儿呵,你要不要媳妇?”说着,指着身边侍立的一个女子:“要她做你的妻子吗?”刘彻说:“不要。”
长公主身边侍奉的人有一大堆,公主一个个指过去问刘彻,刘彻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都说不要。最后,公主指着阿娇问要不要,刘彻马上笑着说:“如果娶到阿娇作媳妇,我就造最漂亮的房子给她住(金屋藏娇)。”
金石为开
【释义】金石:金属和石头。为:被。最坚硬的东西都被打开了,形容真诚足以打动人心。也比喻意志坚定,能克服一切困难。
【出处】汉·刘向《新序·杂草四》。
熊渠子是周朝楚国人。他从小的时候起就特别喜欢射箭。于是他开始练箭,首先练的是臂力,臂力有了又练眼力,可他仍不满足,仍要提高箭法。
有人对他说:“你现在是靠技巧射箭,还不算高明,应该靠心去射每一支箭,那才是真功夫。”
熊渠子听了,反复揣摩这句话,更刻苦地练习。
一天夜里,熊渠子独自一人在山路上行走,猛然看见前面不远处伏着一只老虎,熊渠子大吃一惊,随即镇静下来,心想这正好是我试箭法的好机会。于是他迅速取弓搭箭,对准老虎,拉满弓一箭射去。“哩”一声之后,全无一点动静。熊渠子心想,我这一箭射去不但一定射中了它,而且必然把它射死。谁知老虎竟然一动也不动。他不免怀疑起来,放大胆子大步走过去一看,不由哑然失笑,原来是一块大石头卧在路上。再仔细看去,那支箭竟然射进坚硬的石头里去了,连箭翎都深深插在石头里。
熊渠子夜中射石的事越传越远,人人都夸其箭术的高明,以前的那个人评论说:“现在熊渠子是用心射箭,金石能被打开(金石为开)。”
金城汤池
【释义】用金属浇成的城墙,像沸水一样的护城河。形容城池坚固。
【出处】汉·班固《汉书·蒯通传》。
秦末范阳人蒯通,口才颇佳。那时,起义军的农民领袖陈胜有个部将,名叫武臣,攻克了原来赵国大部分地区,已经逼近范阳。蒯通就去见范阳令徐公,对他说:“我是本县的老百姓蒯通,因为怜悯你马上就要死了,所以特来吊你的丧;不过,你遇到了我,就可以免于一死了,所以我又应该贺你的喜。”
徐公想:这人说话蹊跷,一定有道理。便向他作揖请教:“你为什么说我就要死了呢?”
蒯通说:“你当县官有十多年了,杀了无数的人。实际上,人们要还报你一刀并不难。他们只是害怕秦朝的刑法罢了。现在,天下大乱,什么刑法都已经失去作用了,你的肚子上还不马上要挨刀吗?”
“那么,你为什么又说我可以免死了呢?”
蒯通接着说:“武臣听说我有点小名气,派人来找我,说要听听我的意见,现在我正想去见他,并且准备对他说范阳这座城池本来可以坚守,但是那位县令怕死,早已准备向你投降了。他首先投降,你将怎样处置他呢?要是杀了他,那时,其他各城镇的官吏,将要互相传告说:范阳令投降仍然不免一死,还不如坚守!于是,各处都成了金城汤池,很难攻下了。我为你打算,最好趁早用优厚的待遇把范阳令迎接过来,然后叫他带着文告,到燕、赵各地去走一遭,这样,各城镇必然纷纷投降,顺利而且迅速。我的这一番话,估计武臣一定会同意,所以我说你可以免死了。”
徐公听了,非常高兴,当即备了车马,让蒯通立刻去见武臣。武臣果然采纳了蒯通的建议。这样,不但徐公免死,燕、越各地就有三十多个城镇,纷纷宣告响应起义,义军队伍不断壮大。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释义】败絮:破旧的棉絮。比喻外表漂亮,内里破败。
【出处】明·刘基《卖柑者言》。
刘基是明朝初年的大臣,元末的进士,担任过一些小官。后来,他劝说朱元璋脱离红中军领袖韩林儿,独树一帜。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他被任命为御史中丞。
刘基善于写诗作文,他写过一篇题为《卖柑者言》的文章,记载了他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揭露了当时社会上阴暗的一面。
夏日的一天,刘基在杭州城里漫步,只见一个小贩在卖柑子。柑子是很难保存到夏天的,但刘基发现这小贩卖的柑子金黄油亮,新鲜饱满,就像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他觉得机会难得,便走过去买了几个。虽然价钱是上市时的十倍,但觉得小贩能把柑子贮存到现在,也是很不容易的事,贵就贵些吧!
回家后,刘基剥开柑皮,发现里面的果肉缩得像破旧的棉絮一样,顿时非常气愤,便拿着柑子,去责问小贩为何骗人钱财。
那个小贩很从容地对他说:“我靠卖这佯的柑子为生,已经有好几年了。买的人数也数不清,谁也没有说什么,只是先生您不满意。”
接着,小贩说道:“当今世上骗人的事到处都是,岂止是我一个?请问,那些威风凛凛的武将,从装束看,比孙子、吴起还神气,可是他们真正懂得兵法吗?那些头戴高帽、身着宽大朝服、气宇不凡的文官,难道他们真正掌握治理国家的本事吗?寇盗横行,他们不能抵御;百姓困苦,他们不能救助;贪官污吏,他们不能处置;法纪败坏,他们不能整顿。这些人一个个身居高位,住着华美的房舍,吃着山珍海味,喝着琼浆玉液,骑着高头骏马,哪一个不是装得道貌岸然、一本正经的样子?又有哪一个不像我所卖的柑子那样,表面上如金如玉,内中却像是破旧的棉絮呢?”
刘基听了小贩这么一说,匆忙地将柑子又提回家。回到家里后,就写了《卖柑者言》这篇文章。
舍本逐末
【释义】舍:舍弃。本:根本。逐:追求。末:枝节。本指舍弃根本的、主要的,而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做事不从根本着眼,而在枝节上用功夫。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齐策》。
战国时,齐国人赵威后作了赵国的皇后。
一次,齐襄王派人送信给赵威后向她问好。
齐国信使来到赵殿上,只见赵威后端坐殿中,仪态端庄,面露关切之色。信使连忙将襄王的书信呈上。
信还没拆开,赵威后就向使者询问道:
“齐国今年的收成怎么样?百姓安居乐业吗?你们大王的身体怎么样啊!”
使者听着赵威后的问话,感到很奇怪,就问道:
“臣奉襄王之命来向您请安,您不先问我们大王怎么样,而先问收成和百姓,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威后听了,正色地回答道:
“收成不好百姓怎么安居乐业,百姓不好,君王怎能做得长久,要那样的话,岂不舍本逐末。”
舍身取义
【释义】身:生命。取:求取。舍弃生命以求得正义。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
豫让是春秋时晋国的义士,曾受到智伯的重用。智伯后来被三晋打败身亡,因赵襄子是杀智伯的主谋,所以豫让要杀赵襄子替智伯报仇。他扮成一个残废的人,走到襄子的厕所去,假装粉饰墙壁,想伺机刺死襄子。襄子去小便,忽然觉得心里有点跳动,知道有人要刺杀他,便叫人捉住粉饰墙壁的人,一问原来就是豫让。襄子知道他是替智伯报仇,感念他是义士,所以把他释放。
豫让后来又把漆涂在身上,剃去胡须和眉毛,毁了容貌,扮做一个乞丐,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来,但说话的声音还没有改变,于是他又吞炭改了声音。一天,他预先躲在赵襄子必经的桥下,赵襄子将要走到桥上时,忽然他的坐骑惊叫起来,赵襄子知道一定又是豫让来行刺了,叫人搜查,果然不错。赵襄子叹道:“豫让,你替知己报仇,人家都已知道你的义举了,这次我不再放过你,成全你吧,请你自己了断吧!”豫让也被襄子的话所感动,请求襄子把袍子脱下来,他在襄子的袍子上刺了三刀,然后自杀。
贪生怕死
【释义】形容贪恋生存,畏惧死去。
【出处】汉·班固《汉书·文三王传》。
西汉末年,汉哀帝的皇亲刘立,凶狠残暴,无恶不作,根本不把地方官放在眼里。不久,又任意杀害下属中郎曹将等人。
哀帝大怒,派廷尉等高官去梁国查办此案。刘立装病不起。于是办案官员传讯梁国大臣,指责刘立不思悔改,对抗朝廷,并透露风声说,圣上将下令收回梁王印玺,将他逮捕下狱。
直到这时,刘立才感到事情严重,赶紧脱去王冠,跪在地上求罪。他把自己犯罪的原因归之于幼年失去双亲,在宫中与宦官、宫女相处,染上了不良习气;加上左右大臣搬弄是非,常把他一些细小的过失传到朝中,以至圣上对他不满。
接着,他又可怜巴巴地说:“这回我杀了中郎曹将,确实罪不容赦。但是现在腊冬快过去,新春大赦就要到来。由于我贪恋生存,害怕死去,所以假装生病,并非是故意对抗朝廷。这样做是希望侥幸拖到明春等待大赦。”到了第二年春天,哀帝大赦天下,刘立又一次逍遥法外。但是,刘立还是没有好下场:后来王莽篡权,刘立被废为平民,不久自杀身亡。
贪小失大
【释义】泛指因贪图小利,从而造成重大损失。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权勋》。
战国时,齐宣王下令出兵伐燕,最后燕王被杀死,齐国士兵从燕国掠走了许多财物。燕昭王即位以后,一心想要报仇,他招纳贤士,发展生产,慢慢地把燕国治理得强大起来。
经过二十八年的准备,燕国已有足够的实力讨伐齐国了。这时齐宣王已死,他的儿子齐阂王是个昏庸贪婪的君王。燕昭王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派大将乐毅率领五国联军去攻打齐国。
齐阂王听说五国联军来进攻齐国,忙派大将触子率领军队到济水边去迎击。触子对齐阂王非常不满,有意想打败仗,就命令齐军同五国联军开战。可是两边的军队刚一交锋,触子就又命令齐军撤退,齐军士兵不知怎么回事,转身就逃。乐毅率领五国军队趁势追击,结果齐军大败,触子也在混乱中乘着一辆兵车跑了,没有人知道他的去向。
达子是触子手下的大将,他把余下的士兵组织起来,准备继续抵抗燕军。这时,齐军将士们已是又累又饿,军心涣散。达子为了稳住军心,就要求齐阂王犒赏士卒。没想到齐阂王不但不给赏赐,还怒气冲冲地骂道:“你们这些没用的残兵败将,还想要我赏赐?我不杀你们,都已经是客气的了!”
达子听了,感到非常失望,那些将土们更是一个个怨恨交加,他们都在心里说:“像齐阂王这样的国君,我们真不值得为他卖命。”
结果,燕国军队打过来时,齐军的士兵们都无心抵抗,全都逃掉了。燕国军队毫不费力就攻占了齐国的都城,齐阂王也逃走了。
燕国军队找到了齐国的国库,把国库里的金银财宝抢劫一空,齐阂王舍不得拿点钱财来赏给士兵,结果不但国库没保住,而且国都、君位都丢了,后人嘲笑他是“贪小失大”。
贪财好色
【释义】贪爱财物,喜好女色。
【出处】汉·班固《汉书·高帝纪》。
在秦的暴政下农民纷纷起义反抗。项羽、刘邦也于公元前200年在吴县、沛县起义反抗秦军。
刘邦率军西行,一路所向披靡,进入关中。秦王子婴向沛公投降。刘邦以前做小官吏的时候,喜欢饮酒,贪恋女色,常常喝得醉卧在地。打败秦军后,樊哙、张良都劝谏他眼光放远一些,他便封存了秦宫中的珍贵宝物和财物,废除秦朝的严刑厉法,自己又率军返回霸上。
项羽率领诸侯军队西来,刘邦早有防备,已关闭了域门。项羽听说沛公已平定了关中,大为恼怒,派人攻破函谷关,长驱直入,到达鸿门,沛公没有拜见项羽。
沛公部下曹无伤听说项羽要攻打沛公,想讨好项羽,得到封赏,就派人传话给项羽说:“沛公要做关中王,宫中的财物都被他据为己有。”项羽听后更加愤怒。
项羽的谋士范增也主张攻打沛公,他的理由是沛公原先贪财好色,而今却对财物、美女不屑一顾,显然他一心想要统一天下,创功立业,乘他羽翼尚未丰满之时,一举摧毁他。
项羽听从了众人的建议,招兵买马,准备攻打沛公,以绝后患。
贪天之功
【释义】天:指造物主。形容抹煞他人的成绩,把功劳算在自己帐上。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晋公子重耳经过十几年的流亡生活后,终于在公元前636年,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即位,称晋文公。为了报答有功之臣,他对于那些跟随他流亡的人论功行赏,可是却把功臣介子推忘记了。在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一直跟随他,在他挨饿的时候,介子推甚至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煮给他吃。
由于介子推没有得到封赏,在重耳回国之后便假称有病回家隐居,侍奉老母,甘守清贫。他对重耳周围的一些人居功自傲很不满意,他说:“重耳继承王位,这完全是上天的旨意,可是那些跟随重耳流亡的人,却以为是自己的力量,这不是骗人吗?偷人家东西尚且被称为盗贼,更何况贪天之功归为己有的人,岂不更加可耻!”于是,介子推带着母亲直奔绵上深山(今山西沁源县西北),从此隐居不出。晋文公得知介子推归隐绵上,追悔莫及,他亲往深山寻找,始终不见踪影。只好把绵上作为介子推的封地。后来传说,晋文公为了逼迫介子推母子出山,曾经放火烧山。介子推因为不愿出来做官便和母亲一起被大火烧死。传说介子推被火烧死那天正是阴历三月初三。为了纪念这位至死也不做官的隐士,当地百姓每年到这一天都不烧火做饭,全天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贪得无厌
【释义】贪:贪心;厌:满足。贪心没有满足的时候。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赵世家》。
春秋末期,周朝势衰力竭,天子有令不行,人们根本不把主上放在眼里。一些当初受封的诸侯都纷纷闹独立,扩展自己的领土。那时,晋国是一个大诸侯国。国中有六个上卿:赵、魏、韩、范、知、中行。在六个上卿中,知伯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总是处心积虑地想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有一次,知伯联合韩、赵、魏去攻打中行氏;在把中行氏消灭后,他便把中行氏的土地侵占了。过了几年,知伯又派人去向韩康子要求割地,韩康子惧怕知伯,便忍气吞声地割了一块有一万户人家的地方给他。
知伯得到这块土地以后,很是喜欢。接着,他又派人去向魏桓子要求割地,魏桓子本不想给他,但怕他起兵攻打,也不得已割让了一块土地给他。
这时候,知伯得意忘形,他以为全天下的人都怕他,于是他又派人去要赵襄子割让蔡和皋狼这两个地方。
可是,赵襄子却不答应,说:“土地是先人的产业,我不能随便送人!”
知伯得知赵襄子不肯割让土地,十分生气,便约韩康子和魏桓子一同去讨伐赵襄子。
赵襄子知道自己寡不敌众,便采纳了谋士张孟谈的计策,迁到晋阳城中坚守。结果知伯围攻晋阳三年,却一直没能攻下来。
但这时候,晋阳城里粮食快要完了,知伯又用水淹城,形势十分危急。赵襄子便派张孟谈去游说韩康子和魏桓子,让他们联合进攻。
韩康子和魏桓子本来就对知伯不满,知道知伯贪得无厌,灭了赵襄子对他们没什么好处,便答应和赵襄子一起联合起来,灭掉知伯,然后平分知伯的土地。
于是,三家约定由赵襄子乘夜出兵袭击,韩康子和魏桓子作内应。结果,三家联合,一举击败了知伯,并将他杀死。
受宠若惊
【释义】指人突然受到过分的赏识,心被震动,感到高兴和不安。
【出处】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卢承庆传》。
当时有一个负责运粮的官员,由于粮船沉没的事故,曾经受过处罚。卢承庆给他考绩的时候,因此把他评了个“中下”,并且通知他本人。那人没有意见,也没有任何疑惧的表情,于是就这么定了。卢承庆继而一想:“粮船沉没,不是他个人的责任,也不是他个人的力量所能挽救的,评为‘中下’恐怕不合适。”考虑之后,决定改评为“中中”,并且再通知他本人。那人也没有意见,既不说一句虚伪客套的话,又没有什么激动的神色。卢承庆见他这样,非常称赞,说道:“好,宠辱不惊,难得难得!”随即又把他改列为“中上”。
《老子》上篇《道经》十三章说:“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又说:“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形容骤然被宠,喜极而惊,因此就叫做“被宠若惊”。后来一般都说作“受宠若惊”。
所向风靡
【释义】风靡:草木随风倒下。比喻惧怕强敌,闻风溃败。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王浚传》。
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企图吞并吴国,统一中国。命令王鸱负责制造船只,做好进攻吴国的准备工作。
王鸱受命后,在蜀郡益州制造战船。益州位于长江上游,木屑顺流而下,吴国太守吴彦捡到后,向吴主孙皓报告:
“晋国看来准备攻打吴国了,必须增加建平的兵马。晋国拿不下建平,就不敢渡过长江。”孙皓没有引起重视,只图自己享乐,不顾国家安危。
七年后,王鸱已做好伐吴准备,他主动请求出战:“吴主孙皓荒淫凶残,国内怨言四起,现在是伐吴的大好时机。我负责修造的那些船只,因为时间长了,有的已逐渐损坏,再说我年已七十,说不定哪天就死了,希望陛下千万不要错失良机。”
晋武帝终于下定了决心,公元279年,令水陆六路大军20余万人同时出动,进攻吴国。
王鸱率领的大军浩浩荡荡,从成都出发,顺流而下。吴国为了对付晋国,在长江险要地带用铁索拦住江面,又将一丈多长的大铁锥暗置江中,用来破坏晋国的战船。晋国早有防备,做数十个大竹筏,攻破了吴军的防线。王鸱率军顺江直下,先后攻取吴国多座重镇,直抵建业三山。
公元280年,王鸱率八万大军离船登陆,直入石头城,吴主孙皓投降,至此,魏、蜀、吴三国分裂的局面结束了。
开始攻吴时,晋武帝告诉王鸱说:“进攻建业时,受安东大将军王浑指挥。”王鸱攻下建平后,王浑却要他去江北讨论军事,王鸱考虑到庞大的船队正顺风顺流而下,不宜停泊,就没有去见王浑,而是率军直捣建业,立下战功。这样一来,引起王浑的不满和妒忌,上书晋武帝说:“王鸱违反皇帝诏令,不接受我的指挥。”晋武帝不知道事情真相,责备王鸱。王鸱很委屈,上书辩解说:“臣自率军进攻吴国以来,所向风靡,势不可挡。到达三山时,王浑在长江北岸,我军因顺风直指建业,没有机会去见王浑,我以为,事君之道,应当尽节尽忠,奋不顾身,随机应变,如果对国家有利,那么个人的生死可以置之度外。如果顾全自己,逃避责任,那么虽然对个人有利,但对国家不利。我为国家竭尽全力,哪怕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
晋武帝感到王鸱言之有理,就不在追究他的责任,反而把王鸱调进洛阳,封为辅国大将军。
所向无前
【释义】军队所指向的地方谁也无法阻挡。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
曹操统一北方后,没有停留又带领大军向西征讨,韩遂、马超联合起来阻击曹操,但被曹操击败,曹军占据长安基地后又想把陇西拿下,曹军统帅夏侯渊受命完成此任务。
经过三年的征战,夏侯渊将马超赶跑,又将韩遂逼退到了略阳(郡名,晋秦始中改广魏郡置)。韩遂在宋建等的支援下,准备坚守略阳。但是,夏侯渊焚烧羌人的村落,引诱韩遂前来救援,结果击败了韩遂的军队。
夏侯渊乘胜追击,他的先锋张郃很快率军来到枹罕,宋建一面下令闭城坚守,一面派人请羌汉义军来救援。
张郃指挥将士攻城,枹罕军士竭力坚守,双方相持不下。夏侯渊见张郃一时不能破城,便亲自率领大军围攻枹罕。经过一个多月的猛攻,守军终于失败。城被攻破后,宋建被俘,因不肯投降,而被杀死。
曹操听到夏侯渊的捷报后,非常高兴,特嘉许夏侯渊:“宋建造为乱逆三十余年,渊一举灭亡,虎步关右,所向无前。”
所向无敌
【释义】没有任何力量可与之匹敌。形容无往而不胜。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公元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汉献帝迎到许昌,并在许昌建立都城,以汉献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在削平了吕布的割据势力后,又威胁孙权把儿子送到许都做人质。
孙权不知该怎么办,便召集文武大臣商量对策。面对势力强大的曹操,许多官员都不知所措,觉得左右为难。
孙权的主将周瑜坚决反对向曹操送人质,并力劝孙权不要屈服于曹操。他说:“现在孙将军继承了父兄开创的伟业,应该实现他们的遗愿。我们统辖着江东六郡的广大地区,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兵精粮足,交通便利,人心安定。只要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奋发图强,那么,力量所达到的地方没有任何力量可与之匹敌。如果送去人质,我们只能听从曹操摆布要挟,这就等于向他称臣了。”
孙权的母亲认为周瑜见解独特、合理,嘱咐孙权按周瑜的意见从事。孙权本来就不愿把自己的儿子送给曹操做人质,以表示听命于曹操。他听了周瑜的分析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毅然拒绝了曹操的要求,决心与曹操对抗到底。
所图不轨
【释义】企图做不正当不合法之事。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绍传》。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想借助董卓的力量削弱朝中宦官的势力,董卓率兵到京师洛阳。骑都尉鲍信劝大将袁绍说:“董卓这人野心勃勃,图谋不轨,现在不及早把他消除掉,将来必定后患无穷。可以乘他初来乍到、立足未稳、军队疲惫之际,一举击败他。”但袁绍惧怕董卓拥有强兵,不敢轻举妄动。
不久,董卓把袁绍叫去,商议废掉小皇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的事。袁绍则说:“现今皇上年纪轻轻,但没有什么失德行为,如果违反礼法,废嫡立庶,恐怕大家不会赞同吧。”
董卓顿时不高兴地说:“你竟说出这种话来!天下大事,难道我董卓不能作主吗?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袁绍见势不妙,慌忙说:“这是国家大事,请容我出去与太傅商量。”便向董卓拱拱手,横拿着佩刀径直离去。出来后奔逃到冀州。董卓为了稳住袁绍,任命他为渤海太守兼任司隶校尉。董卓横行京城,倒行逆施,激起民愤。
袁绍联合袁术、韩馥等人同时起事,组成兵马数十万人,以袁绍为盟主,共同讨伐董卓。
董卓闻知袁绍起兵,便杀掉袁绍的叔父袁隗,又将袁氏家族在京师的成员统统杀死。各路豪杰本来就已归附袁绍,听说袁绍的悲惨遭遇,义愤填膺,纷纷起来为袁绍报仇,各地起事的也都打着袁绍的旗号。
后来,曹操迎接天子刘协,都城从洛阳迁到许县,下诏书给袁绍,责备他兵多地广却专门为自己结党营私,袁绍上书陈述这一段经历:“当初董卓乘虚,所图不轨。我的家人都在朝廷做事,我不顾一家的安危,只考虑国家的礼义,所以解下符节,出奔冀州,图谋对策。后董卓派人任命我为渤海太守,我若只顾偷荣求利,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然而,我的志向坚定,会集各路英雄,歃血漳河。董卓杀害我的家人,鸟兽尚知道呼号,而我之所以忘掉哀痛,是因为忠孝不能两全啊!……”后来朝廷任命袁绍为太尉,封邺侯。接着,又任命他为大将军,兼督冀、青、幽、并四州兵马。
狐假虎威
【释义】狐狸依仗老虎的威势来吓百兽。比喻借别人的权势吓人。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一》。
楚宣王当政期间,宣王对一件事不理解。一天他问身边大臣,为什么各诸侯国都害怕楚国大将昭奚恤?
有个名叫江一的大臣,向宣王讲了一则寓言故事:
从前,某个深山老林中有只凶猛的老虎,专门搜寻各种野兽吃。一次,他抓到一只狐狸,想把它吃了充饥。
狡猾的狐狸急中生智,装出一副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说:“你不敢吃掉我的,因为天帝派我当百兽之王。你要是吃掉我,就违背了天帝的命令!”
狐狸一边说,一边不经意地看了看老虎,它看到老虎露出不信的神色,又说:“你以为我的话不可信吗?好吧,那么我走在前面,你跟我走在后边,看这深山老林中的百兽见到我之后,有谁敢不逃跑吗?”
老虎觉得这话有道理、不妨照着做,于是跟着它走去。一路上,所有的野兽见到它们都拼命地逃跑。老虎并不知道百兽是害怕威风凛凛的自己,而不是害怕假借“百兽之王”名义的狐狸才跑的。
故事讲完后,江一转入了正题:“大王如今有500里地盘和百万军队,但全把它交给昭将军管辖。因此,北方的诸侯国都怕他。其实怕的是您交给他的军队,就像深山老林中百兽害怕的不是狐狸而是老虎一样。”
狐死首丘
【释义】传说狐狸死的时候一定要将头冲着自己出生的土丘,比喻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念念不忘。
【出处】战国·屈原《九章·哀郢》。
战国时楚国宰相屈原在流放过程中,受尽了磨难和屈辱。但他依然笔耕不辍,写下了许多反映人民愿望和现实社会矛盾的不朽诗篇,如《离骚》、《九歌》、《九章》等。《九章》中有一首题为《哀郢》(郢,是当时楚国的京城郢都)的诗,最未几句是:
鸟飞返故乡兮,
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
何日夜而忘之?
“鸟飞返故乡,狐死必首丘”——鸟儿飞出去以后,仍然要回到它生长和栖息的老家;狐狸死在洞外时,它的头还要遥对着它所住的山丘。这是形容离国离家的人对祖国和家乡怀念不忘的心情,也有人说作“越鸟南栖,狐死首丘”。越,指南方(古越国在南方)。南方的鸟飞到了北方,栖息时,也要栖息在向南的树枝上,叫做“越鸟南栖”。“狐死首丘”很早就有了。
狗尾续貂
【释义】用狗尾巴续在貂皮后面做成的帽子。比喻以丑续美或文章末段写得不好,影响了整体效果。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赵王伦传》。
司马衷是司马炎的儿子,即位后称晋惠帝。晋惠帝智力低下,三十多岁了,什么事都不懂。他当皇帝以后,朝政大权就落到了外戚杨骏的手中。
晋武帝在世的时候,为了使晋朝的统治稳固,把皇族子弟都封了王,每个诸侯王都有自己的军队。他万万没有想到,他这样做不但没有使晋朝的统治得到巩固,反而种下了祸根。现在杨骏专权,各诸侯王心中不服,都想找机会夺权。
晋惠帝的叔叔司马伦被封为赵王,他找到机会,发动了政变,掌握了朝政大权。过了一年,他又把晋惠帝软禁起来,自己当上了皇帝。
他当上皇帝以后,就把他的同党全部封了官,就连以前的侍从、士兵也都给了大大小小的官职。那时候,当官的帽子上都要用貂的尾巴做装饰,每当上朝的时候,宫殿上到处都是戴着貂尾帽子的官员。因为司马伦封的官实在太多了,官库里收藏的貂尾巴全部用光了还不够,司马伦只好让他们去找些狗尾巴来代替貂尾巴。
老百姓们知道这件事以后,就编了个顺口溜,讽刺司马伦封官太多太滥:“貂不足,狗尾续。”
“狗尾续貂”指用狗尾巴代替貂尾巴,本意是讽刺封官太滥,现多用来指续写的文学作品没有原作好。
欣欣向荣
【释义】欣欣:草木繁盛。比喻事业蓬勃发展。
【出处】晋·陶渊明《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东晋时有名的田园诗人。他曾担任过江州祭酒、彭泽县令等官职,由于对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非常不满,就在他四十一岁那年,即公元405年,毅然辞官回乡,从此开始隐居。
在回家的路上,他一边走一边想:还是辞去官职回去的好啊!如果为了做官一味地违背良心去做事,让自己的良心被形体驱使,这又怎么能不愁闷、不悲伤呢?现在既然已经认识到了过去做错的事情,就不要再继续地错下去了,应该坚决地改正过来。
他走着走着,终于回到了家里,受到了家人的欢迎。于是,他就取出酒来,一边自斟自饮,一边观赏着庭院里茂盛的树木。这时,他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啊!
酒足饭饱之后,他完全忘记了一路上的疲劳,又到田园里去走走,看了看。农夫们就告诉他说:“春天已经来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这就是说:春天已经来了,树木春草长得十分茂盛,山泉小溪里的水啊正在细细长流。这种怡人的环境太让他陶醉了。
贫贱之交
【释义】指贫困微贱时结交的朋友。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宋弘传》。
东汉时,有个人名叫宋弘,他非常廉洁自爱,一无所有。光武帝刘秀非常赏识他,封他为宣平侯。
一次,光武帝刘秀召见他,闲聊时刘秀不时回头看屏风,原来那屏风上面画着许多千娇百媚的美女。宋弘就严肃地对他说:“我还没有见过你喜欢崇高的德行像喜欢女色的样子。”
刘秀马上叫人拿走屏风笑着说:“我听到正确的意见就能马上改正,可以吗?”
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她丈夫死后,刘秀很想让她在朝官中物色个人再嫁,就与她一起谈论谁合适。湖阳公主说:“宋弘这个人很好,我看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
过了几天,刘秀把宋弘找来,试探地问:“谚语说,地位高了就会朋友多,金钱多了就会对妻子喜新厌旧,这是人之常情吗?”
宋弘回答说:“我听说贫困时所交结的知心朋友不应该忘记,共同患难的妻子不可以抛弃(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宋弘走了以后,刘秀对湖阳公主说:“宋弘太爱他自己的妻子了,你还是重新再找个人吧。”
“贫贱之知”后作“贫贱之交”。
依样画葫芦
【释义】依照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指缺乏创新精神。
【出处】宋·魏泰《东轩笔录》。
陶谷是五代末期的翰林学士,后长期在宋朝的翰林院任职,他很想得到朝廷重用。于是,他就让和他亲近的那些人,在宋太祖面前推荐他。宋太祖赵匡胤反对守旧,主张创新。他说:“翰林院的翰林学士写的文章都是依照前人的旧书本抄写下来的,没有什么新东西,只不过是改变一些词句罢了。可以说这是依样画葫芦,他到底能有什么才能呢?”
陶谷听到宋太祖这一番评论后,就写了一首诗,以此发泄自己的牢骚。他在诗中写道:
官职须由生处有,
才能不管用时无。
堪笑翰林陶学士。
年年依样画葫芦。
宋太祖看见这首诗以后,对他更加反感。陶谷至死都没有得到提拔。
佳人薄命
【释义】美貌女子,常常命运不好。
【出处】汉·班固《汉书·外戚·孝成许皇后传》。
汉成帝刘骛时的许皇后,天生丽质,貌美动人,贤慧聪颖,精通经史。许皇后生过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可惜都夭折了。凑巧国内多次发生灾荒,那个时代,人都迷信,刘向、谷永等大臣认为国家发生不幸的事,是后宫的罪过。皇帝居然相信这种无稽之谈,决定削减皇后居住的椒房殿的费用。皇后上疏给皇帝,疏中有“妾薄命,端遇竟宁前后”的话。“竟宁”,是汉成帝父亲汉元帝使用的最后一个年号。因为接二连三的大灾荒,汉元帝的宫廷比较俭省,不像刘骛祖父汉宣帝在位时那样奢靡。皇后的意思是自己命运不好,正遇上按竟宁前节俭时为例裁减费用,请求皇帝不要减少原先的用途。皇帝拒绝了皇后的请求。
许皇后所说的“薄命”,其实是事出有因的。先是皇帝有了许多新宠,疏远冷落了皇后。接着,皇后的姐姐、平安刚侯的夫人用巫术诅咒怀孕的王美人和皇太后的弟弟、当权的大将军王凤,事发后皇后受到牵连被废黜。九年后,她又因另一个姐姐的缘故惹怒了皇帝,“赐药”逼她自杀,凄惨地结束了不幸的一生。
“薄命”,就是命不好。过去迷信的人认为女子生得太漂亮不是好事,往往要历经磨难,或者遇上坏人,或者不能善终。
使功不如使过
【释义】使用居功骄做的人不如使用有错能改过的人。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索卢放传》。
西汉末年,由于王莽王朝的残酷压迫,全国人民忍无可忍终于爆发大规模起义,起义队伍推翻了王莽王朝的统治,刘玄做了皇帝,刘玄就是更始帝。
那时,东郡有个人姓索卢,名放,在那里做个小小属官。由于王莽所用官吏不给俸禄,听任他们贪暴致富,这个东郡太守的贪赃勒索也相当厉害。更始帝上台以后,很想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就着手恢复。行使所有政权的职能,他派了一个使者到东郡视察地方官的政绩。一些受过太守敲诈的人就纷纷向使者告发,经查证,太守贪赃数额确实很大,依法应当处以死刑。太守后悔莫及,眼看死期一天一天临近,没有办法可以救自己。
索卢放闻听此事后,觉得有些不妥,便私下来见使者对他说:“起义队伍之所以推翻旧王朝,实在是由于他残酷无比,而今已改朝换代,能不能有所宽容,放过太守?”
使者听了,没有作声,索卢放又说:“他是罪有应得,但是这样严厉的处分会不会使全国的官员们都惶恐不安,会不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呢?何况,像太守这样的官员不是少数,他们的做法,是王莽时期政策所允许的啊!您难道没有听到过‘使功不如使过’的说法吗?从前秦穆公不因百里孟明在崤之战中全军覆没的过失而责罚他,仍然继续重用他,结果百里孟明帮助秦国在西戎称霸,你不认为这样做是明智的吗?您如果一定不肯放过太守,我愿意代替太守去死,请动手杀我吧。”
使者听完这番话,对利弊得失,反复衡量,不由十分佩服索卢放的见识和义气,于是决定让那个太守继续留任。
后来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明智的,那个太守自从被赦免后,感恩戴德,勤于政事,再也不敢犯一点错误,当地百姓对他也很满意。
彼众我寡
【释义】指敌我双方力量不均等。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难一》。
春秋时,楚国势力比较强大,它便纠集几个小诸侯国共同来攻打宋国。宋国急忙向晋国的晋文公求援。
晋文公向舅父狐偃请教说:“宋国是一定要救的,我将对楚国开战,但彼众我寡,怎么办?”
狐偃说:“礼节之间以忠信为本,战阵之间以诈伪为上策,对付楚国,必须行诈术。”
晋文公又单独召见雍季,问道:“打败强楚,有人劝我行诈术,你看行不行?”
雍季说:“烧毁整个林子来捕猎,收获虽多,但以后就没有野兽可捕了;教士兵用诈术取胜,即使得胜,但以后国内就没有老实人了。”
晋文公通过一番深思熟虑后,还是决定任命狐偃为上军统帅,出兵援宋。
狐偃定计说:“我军不必跟楚军争锋,先行攻击楚方曹和卫,曹、卫力弱不能自保,楚王一定率师北上援救,这样,宋国之围必解无疑。”
楚王果然中计,楚将子玉率领联军要跟晋人决战,晋军故意退却90里,然后在城濮和楚军会战。晋军选择楚军薄弱环节,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同时晋军主力伪装退却,诱使楚军左翼追击,然后宋军、晋军前后夹击,取得城濮之战的彻底胜利。
晋文公论功行赏,先给雍季敬酒,然后才轮到狐偃。
众将疑惑不解。文公说:“诸位有所不知,舅父的布置是一时权宜之计,雍季的主张,却有万世之利。权宜之计很重要,万世之利更宝贵。”
彼一时此一时
【释义】彼:那。此:这。形容时势不同,情况也随之发生变化。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下》。
春秋时期,齐王趁燕国发生内乱(争夺王位而起)之机准备出兵攻打燕国,出发之前,他征求群臣意见。
文武大臣都主张出兵,孟子也主张出兵燕国,但是他认为出兵的目的不是贪图邻国的土地财富,也不是为了让燕国给齐王上尊号。孟子说:“天下动乱已有500多年,百姓期望出个圣主。上天给大王一个当圣主的机会,圣主是拯民于水火。出兵帮助邻国平定内乱,土地财物,一无所取,齐国在诸侯中带个头——推行仁义,各国效法,那么三皇五帝之治就会在中国重现。”
齐王征讨燕国的目的就是抢财掠宝,哪里是孟子所说救民于水火,因此齐王没有采纳孟子的建议,攻打燕国时掠夺了大量珠宝,但最后在燕国的反击下,齐国大败而回。
孟子见自己的政谏不被采纳,便辞官离开齐国。
孟子准备在齐国推行以仁义平天下的主张受到挫折后,难免心里不好过,学生充虞说:“老师像是很不愉快,以前我听您教导大家说:‘君子不怨天,不尤人。’现在怎么了?”
孟子说:“此一时,彼一时也,前些日子因齐王一事我一直不愉快,但现在我想到:500年之间,必定会出现行仁义的王者,其间还必定会有协助王者的人士。从周朝开国以来,已有700多年了,照500年的期限,现在正是有所作为的时候。除非天意不想平治天下,如果要平治天下,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能够担当这个重任的呢?现在我为什么还会不高兴呢!”
物以类聚
【释义】类:同类。同类的东西经常聚集在一起。现多比喻坏人臭味相投。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三》。
战国时期,齐宣王深明大义,善于用人。一日,他让大臣们推荐名士,准备广招贤才。著名学者淳于髡在一天之内就推荐了7人。齐宣王认为大夫淳于髡不负责任,就说:“我听说贤士是很难得到的,如果在千里以内能发现一个,就可以算得上遍地皆是了。如果在100年里产生一个,就可以算得上是源源不绝了。如今你真不简单,一天之内就发现了7个,是不是多了些?”
淳于髡答道:“您说得不太对。世上有生命的东西总是按照类别或聚或分的。鸟喜欢和鸟宿于一起,兽喜欢和兽结伴。人们若想到沼泽中去寻找柴胡、桔梗这类药材,只怕这辈子、下辈子也找不出一根。但如果到睾黍山、梁父山的背面去找,那就多得要用车子才能载得回来了。什么道理呢?就是物以类聚呀!您如果承认我是贤士,那么和我关系密切的人如果不是贤士,我会和他们交往吗?您到我这儿来找贤士,别说是7个,就是再多些,我也能推荐得出!”
一席话,说得齐宣王无言以对了。
《战国策·齐策三》中,淳于髡对齐宣王说的原文有这么几句:“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夫物各有畴,今髡贤者之畴也。……”畴:类的意思。后人由此概括出“物以类聚”的成语。
物极必反
【释义】指事物正反相变的现象。事物到了极端会向相反方向发展。
【出处】佚名《鹖冠子·环流》。
在《鹖冠子·环流》一文中有“物极则反,命曰环流”之句,下面的故事,也有类似的话。
唐朝时候,武则天为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高宗就位,选武则天为皇后。高宗死后,中宗年幼,她自己临朝听政。后来太子中宗已经懂事,可以处理国家大事,但武后总不肯放权。
当时大臣苏安恒上了一篇奏疏,谏劝武后,其中有一段说:“太子现在年纪已大,也懂事了,才德也不错,你还贪恋皇帝的宝座,而忘记了母子的情分,时间不能让你拖延下去,我以为上天的意思和百姓们的心里,都倾向李氏的。你现在虽然还平安地坐在皇位上,总要知道物极必反,器满则盈呀!我不惜冒生命的危险向你劝谏,也不过是为唐朝的天下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