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八画1

画饼充饥

【释义】画个饼果腹解饿。比喻虚假的东西无济于事。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卢毓传》。

卢毓是三国时魏国的大臣,10岁时父母双亡,两位兄长又先后去世,使他成为孤儿。但他发奋读书,终于成为很有才学的人。

卢毓当官清正廉洁,很快被提升为侍中,侍奉皇帝左右。过了三年,被提升为中书郎,掌管机要、政令等事宜。后来,又被任命为吏部尚书,负责管理全国官吏的任免、升降、调动等事务。

卢毓升任吏部尚书后,他原来担任的中书郎一职空缺,需要选拔人补上。魏文帝要卢毓选好这个官员,并对他说:

“这次选拔中书郎,能否选到合适的人,关键就看你了。挑选人才,千万不要选那些徒有虚名而不干实事的人。名气就像是在地上画的饼,不能充饥的。”

卢毓有些不同的意见,他说:

“陛下说得很对。要选拔特别优秀的人才,不能单看名气。但是臣以为,名气毕竟能反映一定的实际情况。根据名气来选拔一般的人才,还是可以的。如果是修养高、德行好而有名气的,就不应该嫌弃他们。为此,陛下也不要一听是有名气的就讨厌。臣建议主要应对他们考核,看他们是否有真才实学。”

魏文帝觉得卢毓的话有道理,就接受了他的建议,制定官员考核办法,择优录用。

画蛇添足

【释义】画蛇时给蛇添上足。比喻多此一举,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

战国时期,楚怀王派昭阳为将,率领十万大军讨伐魏国。昭阳很善于用兵,楚军很快打败了魏军,攻破了魏国的八座城池。这时,昭阳已经圆满地完成了楚怀王交给他的任务,但他想趁着楚军士兵的斗志旺盛,准备又去攻打齐国。

齐王得知消息,就派陈轸为使者去说服昭阳放弃攻打齐国的念头。

陈轸见到昭阳,先把昭阳奉承了一番,对他带兵打败了魏国表示祝贺。然后又问昭阳:“按楚国的规定,像将军立下这么大的功劳,能得到什么官爵?”昭阳说:“也就是我现在的官爵吧!”陈轸又问:“还能再升吗?”昭阳说:“再升就是令尹,但目前不可能。”陈轸说:“既然是这样,请你听我讲个故事。”

陈轸给他讲了下面一则故事:

楚国有个人把祭祀时用过的一壶酒拿给手下人喝,人有好几个,而酒只有一壶。每人喝一点吧,酒太少了大家都不过瘾,给一个人喝倒还差不多。但让谁喝呢?这时,有个人提了个建议:每人都画一条蛇,谁最先画好就谁喝酒。大家觉得这个建议不错,于是一致同意。

其中有一人画得最快,一会儿就画好了,他就得意地把酒壶拿过来,准备独享这壶美酒。这时,他见其他人还没有画完,就把自己画好的蛇拿过来,自作聪明地给蛇补画起脚来。等他给蛇把四只脚都加上去,另外有一人也把蛇画好了,那人一把夺过了酒壶,对他说:“蛇是没有脚的,你画的有四只脚,就不能算蛇了,这酒你不能喝!”于是,他就理直气壮地把酒喝掉了。

讲完了故事,陈轸又说:“将军打败了魏国,连破魏国八座城池,立下了赫赫战功,楚国人人都知道将军打了胜仗。现在将军又要攻打齐国,即使获胜,将军也不可能得到提升,而万一打了败仗,则将军伐魏的功劳都要被抹杀掉,这难道不是画蛇添足之举吗?”

昭阳听陈轸这么一说,觉得很有道理,就不敢贸然进攻齐国了,陈轸的目的也达到了。

画地为牢

【释义】牢:监牢。比喻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是一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贤哲。

司马迁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作者,他为了写《史记》,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生前任太史令。他曾花费后半生的精力搜集了《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等先秦古籍,准备编写上起三皇五帝、下至西汉的通史,但没来得及完成即不幸谢世。司马迁继承父业,有责任完成这部巨著。

司马迁年轻时曾饱览名山大川,足迹遍及南北各地。后来,接替父职,担任太史令,使他读遍了国家藏书,为完成《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太初年间(公元106年),汉武帝为了宠臣李广利建功,任命他为贰师将军征讨匈奴。另派李广的嫡孙、猛将李陵统5000步兵作另路侧应。

李陵深入大漠千里与匈奴主力骑兵十万余人相遇。汉军直杀得匈奴人仰马翻,后来汉军刀剑折断,弓箭用尽,李陵被俘。

汉武帝先接到前方失败的消息,后又误信流言,以为李陵已经投降匈奴,便下令杀掉李陵全家。

司马迁对李陵非常了解,劝武帝查明事实真相后再作处理,不料却被处以宫刑。

司马迁出狱后,几次想以死洗净平生的奇耻大辱,但念及平生宏愿未酬,便忍辱活了下来。

不久,司马迁被提升为中书令,朝廷官员纷纷向他道喜,但也有不少所谓气节之士用古怪的目光打量司马迁。

司马迁觉得难以忍受这种轻蔑,他必须向人们袒露他的胸怀,于是他给好朋友任安写了一封信,即至今脍炙人口的名篇《报任安书》。

司马迁在信中写道:

“对有骨气的读书人来说,就是在地上画个圈子当作牢房,立个木桩当作狱吏,也绝不愿意走进去(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格受到了侮辱。”

司马迁在信的最后写道:

“我之所以蒙羞含垢地活下来,就是还有一件大事没有完成。”

接着司马迁引述不少文人发奋著述的例子,作为自己的写照,向朋友表白了心迹,消除了怨气。后来发奋著述,终于完成了名著《史记》。

画地成图

【释义】原意是在地上画出线路,就可成为图形,用来说明地理形势等。形容人点画之间就成文章,才能超群。

【出处】汉·班固《汉书·张安世传》。

敬侯张安世的长子千秋和大将军霍光的儿子霍禹都是西汉时的中郎将。一次,两人一起领兵跟随度辽将军范明友攻打乌桓国。战事结束后回到京城,千秋到霍府拜见霍光。霍光正在庭园散步,因为是世交晚辈,不必多礼,就请千秋到园中相见。交谈中,霍光询问千秋和乌桓交战的策略、山川形势等。千秋就将如何出兵、行军路线、交战情形等详细地讲给霍光听,为了使霍光听得更明白,就找了一根树枝,一边口述,一边就在地上画出交战区的地理形势,兵力布置图,把双方的情况和交战过程介绍得清清楚楚,一点不漏。霍光接着问霍禹,霍禹却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只说:“有文书记载。”霍光因此非常器重千秋,认为霍禹无能,叹气说:“从此后霍家将一代不如一代了,而张家将一代比一代强!”

事实果然如此。霍光死后,担任大司马的霍禹谋反,霍氏家族全部被诛灭。张家子孙代代相传,仅宣帝、元帝两朝,担任侍中、中常侍等官职的张氏子弟就有几十人。人们说起此事时常常把他们两人作比较。

画龙点睛

【释义】画上龙后再给点上眼珠。后比喻在讲话或写作关键处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出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张僧繇是南北朝时著名的画家。他的画对以后隋、唐两代的画家都有很大的影响。

张僧繇是一个善于画龙的画家,他画的龙大小不一,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有一次,他到一个寺庙里去游玩,主持请他在墙上画条龙。当画到一半的时候,天空中忽然乌云翻滚,雷声隆隆,像是暴风雨要来了。刚一画完,那龙头抬了起来,准备离开墙壁飞到天上去,周围看的人都紧张得叫了起来。张僧繇也有点害怕,就急忙在龙的身上画了一条铁链把它锁住,龙才安静下来。

又一次,张僧繇在金陵(今南京市)的安乐寺的墙上画龙,当地有许多人都来看。他一共画了四条,一会儿就画好了。大家看时,果然是画得好,它们张牙舞爪,腾飞翻滚,非常逼真。但奇怪的是这四条龙都没有画眼珠。

有人就问张僧繇,你怎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张僧繇说:“如果我把眼珠点上去,龙马上就会飞走,可不能随便给它画上眼珠。”大家听了,都觉得太不可信了,要张僧繇点上龙眼珠试试。

张僧繇拗不过大家,只好答应了。他拿起笔,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珠。忽然,只见天空电闪雷鸣,狂风大起,大家吃了一惊,回头看时,那两条点了眼珠的龙已经腾空而起,飞到天上去了,而墙上只剩下两条没有画眼珠的龙。人们这时才真正相信,一个个惊叹不已。

直言不讳

【释义】用作自谦的词。表示直爽地、毫无忌讳地把话说出来。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波传》。

公元383年,东晋军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此,孝武帝命令熟悉北方情况的刘波坐镇北方,统督淮北各军。这时刘波正患着重病,接到皇帝诏书后,觉得以自己目前的身体状况去北方改变动乱的局面,实在是无能为力;但朝廷对自己又寄于厚望,自己一时拿不定主张。

考虑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刘波决定上一道奏疏,坦率地把自己的希望和建议等写出来,供朝廷参考。他在奏疏中写道:“我想起本朝开国的历史,联想起如今的国事,所以不顾自己放肆和愚妄无知,直率地、毫无忌讳地把话说出来。”

接着,刘波建议孝武帝应该怎样治理好国家,如何选拔和使用人才等等。不幸的是,奏疏写好不久,刘波就去世了。东晋失去了一位贤能的大臣。

卖剑买牛

【释义】卖掉刀剑,去买耕牛,指改业归农。也比喻改邪归正。

【出处】汉·班固《汉书·龚遂传》。

汉宣帝即位不久,渤海郡因闹饥荒,不少人买了刀剑做了强盗。郡守根本治理不了,有人向朝廷推荐龚遂,请他去做太守。

汉宣帝召见龚遂,见他是个七十多岁的老头,长得又瘦又小的,汉宣帝怕他不能胜任,就问他到了渤海以后怎样处理那些盗贼。龚遂回答说:“那儿的百姓因为遭了饥荒万般无奈之下才做了强盗。皇上您是让我用武力剿灭他们呢,还是让我去安抚感化他们?”汉宣帝说:“能够安抚当然是最好。”

于是,龚遂就到渤海郡去上任了。他一到任,马上就下令各县停止剿匪,并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灾民。他在告示中说,凡是手里拿着农具的都是善良的百姓,官吏不准迫害他们;只有手上还拿着刀枪的人才是强盗。他把那些残暴的贪官污吏都撤了职,另选官吏去安抚百姓。这样,渤海郡很快就安定下来了。

龚遂鼓励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要他们耕地、种桑、养鸡、养猪。他看到有人身上佩带刀剑,就对他们说:“你们都是善良的老百姓,为什么不带耕牛而带着刀剑呢?”他耐心地劝导他们卖掉刀剑,去买耕牛来种地。

龚遂在渤海当了三四年太守,把渤海治理得很好,百姓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也安定了,连官司也没人打,监狱也只好改成了装粮食的仓库。

“卖剑买牛”也说“卖刀买犊”。

青出于蓝

【释义】比喻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出处】战国·荀况《荀子·劝学篇》、唐·李延寿《北史·李谧传》。

南北朝时,李谧拜孔璠为师。他非常用功好学,过了几年,他的学问就超过了孔璠,孔璠因为有这样的好学生而感到高兴。不仅如此,他自己有了疑难问题,还能和学生共同探讨,向学生虚心请教。李谧觉得孔璠是老师,因此解答问题时吞吞吐吐,很不自然。于是,孔璠诚恳地对他说:“我向你请教问题,不要不好意思回答。凡在某一方面有学问的人,都可以做我的老师,何况是你呢!”

孔璠虚心向学生求教的佳话传出后,人们深受感动。有人编了一首短歌,颂扬孔璠不耻下问的精神:

青成蓝,蓝谢青;

师何常,在明经。

意思是:靛青这种染料,是从寥蓝里提炼出来的,然而它却比寥蓝蓝得更深,颜色更浓。

青梅竹马

【释义】青梅:青的梅子。竹马,指小孩将竹杆骑在裆下做马。形容男女小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

【出处】唐·李白《长干行》。

李白是我国唐朝时有名的诗人,人称“诗仙”。他的诗想象丰富,性格豪放,不拘一格。

有人曾说他的诗,像天上的神仙谪居人世间一般。他的作品中,有一首诗描述男女孩子彼此玩得很投契的情景,其中有两句是: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青梅竹马”这句成语,就是从这首诗中得来的。意思是说:小孩子们聚在一起,很少发生过打架、争吵等事情。

事半功倍

【释义】事:做。功:功效。原意为下一半功夫,收双倍功效。指用力少,收效大,工作效率高。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总是与手下弟子一起畅谈时事。

有一次,孟子与弟于公孙丑面对面谈话,就当时天下统一问题各抒己见。孟子说:“谈到如何统一天下,以前的周文王是个很好的榜样。周文王能以方圆仅一百里左右的小国为基础,施行仁政,建立了泱泱大国,实在值得赞颂啊!”

“不错,”公孙丑说,“如今天下百姓都在受着暴政的折磨,像齐国这样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如果能施行仁政,那对百姓来说也是一件善事呀!”

“嗯,”孟子点了点头,“齐国国土众多,庶民庞杂,如果能施行仁政,那么只用古人一半的措施,就能收到双倍的功效。”

成语“事半功倍”就由此而来。

其貌不扬

【释义】原意指人的相貌不突出,难看。现有时也用来形容外观不佳。

【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皮日休献书》。

皮日休是唐朝末年著名的文学家,20多岁时就已经相当出名了。只是他左眼角下塌,容貌不端正,比较难看。但他博学多才,诗歌和散文也很有特色。

公元866年,32岁的皮日休被推荐到京城长安去参加进士考试。他在城东南的永崇里只住了10天,文名就传遍了长安城。由于他不愿奉承权贵,得不到他们的引荐,结果没有考中。

考试落第后,皮日休回到家乡,把自己所写的200多篇诗文编成十卷,定名为《皮子文教》。第二年,他再次进京应试。

这次考试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郑愚。他看了皮日休的文章,非常欣赏,在发榜之前,就派人把他叫到府里来会面。

郑愚原来以为,皮日休的文章写得这么出色,相貌必定清秀端正。不料一见面,发现他左眼位置不正,看上去不太舒服。于是用嘲笑的口气问他:

“你很有才学,为什么一只眼睛长得不相称?”

皮日休对郑愚的问话非常不满,立刻反唇相讥道:

“侍郎可千万不能因为我这一只眼睛,而使自己两只眼睛都丧失眼力啊!”

郑愚显然被皮日休的话刺痛,因此做了小动作。发榜时,皮日休虽然中进士,却是最后一名。

后来,皮日休在长安做了一个时期的小官。他看到朝政腐败,天下即将大乱,便写了许多揭露社会现实黑暗的文章。

玩火自焚

【释义】比喻做坏事,干害人的勾当,最终将自食恶果。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

州吁当政后,一方面残酷地搜刮百姓钱财,一方面拉拢宋、陈、蔡等诸侯国一起攻打郑国,借以树立自己的威望,转移国内百姓对他的不满情绪。

鲁隐公得知州吁弑兄篡位的事后,向大夫众仲道:

“依你看,州吁这次夺权能够成功吗?他的国君位置能长久保住吗?”

众仲摇摇头,说:“州吁依靠武力兴兵作乱,给百姓带来灾难,百姓决不会支持他。他如此残忍凶暴,没有一个人愿意跟随他。众人反对、亲信背离,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接着,众仲又换一个角度说:

“兵,就像火一样。一味地用兵而不加以节制,结果必然自己烧死自己。依我看,等待他的必将是失败的命运。”

果然,不到一年,卫国人忍受不了州吁的残酷统治,在陈国的帮助下,杀死了州吁。

玩物丧志

【释义】指因迷恋、玩赏所喜爱的事物而丧失进取心。

【出处】春秋·孔丘《尚书·旅獒》。

商朝末年,商纣王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不管老百姓的死活,激起了老百姓的强烈不满。这时,西部的周部落在周文王的领导下,渐渐强大起来。周文王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周武王继承他的事业,终于灭了商朝,建立了周王朝。

当时,四方各国都派使者前来朝拜,同时还带来了许多礼品,进贡给周武王。有一个叫西戎的边远小国,也派来了使臣,并送来了一条他们当地出产的狗。这条狗名字叫做“獒”,体形奇特,通解人意,周武王很喜爱,就高兴地收下了。

太保召公奭担心周武王骄傲自满,迷恋豪华生活,就对武王说:“一个圣明的君主,绝不能够沉醉于享乐之中。俗话说得好,把人当作玩物加以戏弄,就有损于德行;把喜爱的物件玩赏不休,就会丧失进取心。像这种对人们的衣食住行毫无用处的奇禽异兽,大王不该收留。”

武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把那条狗和其它的贡品都分给了各位诸侯和功臣。

取长补短

【释义】取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不足。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上》。

战国时期,滕文公当滕国太子的时候,有一次出使楚国。他路过宋国,拜见了孟子。孟子同他讲了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

太子从楚国回来的时候,又在宋国拜访了孟子。孟子说:“您不相信我的话吗?天下的真理只有这么一个,成瞷是个勇士,他曾对齐景公说:‘你是个男子汉,我也是个男子汉,我为什么要怕你呢?’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渊曾经说过:‘舜是什么样的人,我也是什么样的人,有作为的人都可以像他那样。’公明仪曾说:‘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也是应该信赖的。’现在的滕国,假若把土地截长补短,周边之长也将近50里,只要实行仁政,仍然可以把它治理成为一个很好的国家(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成语“取长补短”即由“绝长补短”演化而来的。

取而代之

【释义】表示夺取别人的权利和地位,由自己代替。也用来指用某种事物代替另一种事物。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秦王朝。

有一年,秦始皇出外巡游,他带的随行人员很多,前呼后拥,气派非凡。他车驾所到之处,都有许多百姓围观,大家都想看看始皇帝的风范。

在秦始皇到达会稽渡过浙江的时候,照样又有许多人围着看热闹。在这些人当中,有两个楚国人,一个是项羽,另一个是他的叔叔项梁。项羽的祖辈一直都是楚国的大将,他的祖父就是楚国著名的大将项燕。秦始皇灭了楚国,项燕也战败自杀了。所以,项梁和项羽都非常仇恨秦始皇,立志要推翻秦朝,为项燕报仇。

这回项羽见到了秦始皇的车驾,怒火就上来了,他指着秦始皇的车驾对项梁说:“这个秦始皇有什么了不起?我们可以夺了他的皇帝位,自己当皇帝!”

项梁听了,吓了一大跳,赶紧捂住项羽的嘴巴,又往身旁看了看,幸好大家都一心去看秦始皇了,没有人注意到项羽说的话。项梁小声对项羽说:“你疯了?在这种场合乱说话!要是被别人听见,这可是要灭族的罪!”说完,他急忙拉着项羽挤出人群,回家去了。

过了不久,秦始皇死了,他的小儿子胡亥在赵高的帮助下继承了皇帝位,称秦二世。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老百姓们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项梁和项羽也趁机起兵,加入到起义军的行列中来。

后来,项羽成为各路义军的领袖,推翻了秦王朝。最后,他与刘邦争夺天下,在楚汉战争中失败,自刎于乌江。

丧心病狂

【释义】丧心:指失去理智;病狂:生了疯狂病。比喻丧失理智,言行错乱,好像发了狂似的。也形容残忍到极点。

【出处】《宋史·范如圭传》。

做为北宋大臣的秦桧没有在金人面前保持一国大臣原有的风范,反而向金臣服。回国后,同样得到了宋高宗的庞信。

从此,秦桧青云直上,官做到宰相。他对宋高宗说:

“陛下如果决定同金人议和,只需同臣一人商议此事,不许群臣干预,则大事可成!”

秦桧还不断网罗主张投降的官员,迫害主战的官员,从而引起许多大臣的谴责,老百姓也对他非常憎恨。

一次,金朝派使臣来南宋会谈议和条件。使臣依仗金朝军事力量强大,行动举止傲慢,向南宋提出了无理的要求,遭到主战官员的一致反对。但是,秦桧却主张接受。

当时,校书郎兼史馆校勘范如圭也主张拒绝与金人议和。他同秘书省的一些同僚商议后,准备联名上书高宗,反对屈辱求和。奏章写好后,其他人怕秦桧打击报复,一个个打起了退堂鼓。于是,范如圭就独自一人给秦桧写了一封信,指责他的卖国行为。信中写遣:

“你秦桧如果不是丧失理智,言行荒谬,像发了狂似的,怎么能干出这种可耻的丧权辱国的事来呢?你这样做必将遗臭万年,永远受到子孙后代的唾骂!”

卧薪尝胆

【释义】卧薪:睡在柴草上。尝胆:品尝苦胆。形容刻苦自勉,奋发图强。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春秋时的吴、越两国战争不断。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国打得大败,并且射伤了阂闾。

阖闾临死前,嘱咐他的儿子夫差说:

“一定不要忘记仇恨。”

两年以后,越王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兵马,要向越国报仇。便想先发制人,趁吴国没有发兵之前,先攻打吴国。范蠡谏阻说:

“主上切勿盲目行事。我听说武器是一种凶器,发动战争是违反道义的事,武力争斗是处理政事的下策。违反道义,喜欢动用武力,在战争中去冒险,是不会得到什么好处。”

勾践武断地说:“我已经决定了,不必再更改了。”于是发兵攻打吴国,吴国以它全部的精锐部队抗击越国的进攻,在夫椒大败越军。

勾践和他剩下的五千兵众退守于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吴军将它团团包围。

越王勾践悔恨交加,对范蠡说道:“我因为不听您的劝阻,落到今天这步田地,不知如何是好。”

范蠡建议说:“我们派人去向吴国赔礼道歉,送去厚礼,请求讲和,如果他们还是不答应,便把整个国家连同我们自己都交给吴王,让他得到极大的好处。”

越国便派大夫文种到吴国去请和。

文种通过一番情真意切的表白,吴王有些动心,想要同意讲和,但伍子胥力劝吴王不要答应,而应该一举灭掉越国。

勾践见求和不成,便打算豁出去:杀掉妻子,烧毁宝器,然后与吴国人以死相拼。文种阻止勾践这样做,并说:

“那吴国的太宰,为人贪财好色,可以用重利诱使他替我们说话。”

勾践让文种秘密地给太宰送去美女和宝器,太宰果然收下了,并将文种引见于吴王。虽然伍子胥一再坚持灭越的主张,但因太宰在吴王面前多方替越国说好话,吴王终于撤兵回国。

越国虽然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但越王却受尽屈辱,整天为吴王夫差养马。越王勾践回国以后,日夜焦心苦想,为了磨励自己报仇复国的意志,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据说他睡在柴草上,并“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在座前悬一苦胆,一起一坐都抬头看着苦胆,一饮一食都要尝尝胆汁的苦味)。”每次尝到苦味的时候,还要大声对自己说:

“勾践!你忘了会稽战败的耻辱了吗?”

与此同时,勾践亲自种田,夫人织布,衣食极为简朴。他礼贤下士,关心百姓疾苦。重用大夫文种,将全国政事托附给他管理,派范蠡到吴国作人质。

二年后,吴国放回了范蠡。

经过几年的休养和整顿,勾践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出兵伐吴,一举打败吴国,报了以前的仇。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释义】比喻不允许别人侵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出处】宋·岳珂《宋史·徐铉传》。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史称宋太祖。但当时全国还未统一,一些割据势力还在兴风作浪。赵匡胤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先后攻灭了荆南、湖南、后蜀等国。

公元974年秋天,赵匡胤为了寻找出兵南唐的借口,派大臣去宣召李煜冬天到都城汴京来朝见。李煜怕到了那里会被扣留,便称病不去。

赵匡胤有了借口,就出兵十万征讨南唐。李煜一面组织防卫,一面派人向北宋交纳钱财,并派擅长辞令的大臣徐铉去恳求宋太祖停止进攻。徐铉到汴京后,立刻朝见宋太祖,恳切地对他说:“我们是小国,你们是大国。小国服侍大国,就像儿子服侍父亲一样,能有什么罪过,陛下为什么还要讨伐呢?”

宋太祖直截了当地说:“不必多讲了。江南有什么罪过?是没有什么罪过。但自古天下一家,在自己睡觉的床边,怎能容许别人熟睡打呼噜呢!”

杳如黄鹤

【释义】杳:无影无声。像黄鹤飞去一样无影无声,表示一去不复返的意思。

【出处】唐·崔颢《黄鹤楼诗》。

在长江岸边武汉市蛇山,有一处著名的古迹——黄鹤楼。关于黄鹤楼,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

从前有个名叫荀环的人,有一次他在楼上游玩休息,忽然看见西南天空云朵散开,不知是什么东西由云端飘然而下,转眼就飞到楼上。原来是骑着黄鹤的仙人从天而降。荀环走上前去,与仙人攀谈起来,天文地理、国家百姓,无所不说,彼此都很愉快。不久,仙人告辞,骑上黄鹤,腾空而起,一眨眼便消失在云彩之中。

后来,唐朝诗人崔颢根据这个传说,为黄鹤楼题过一首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人根据崔颢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引申出“杳如黄鹤”这一成语。

杯弓蛇影

【释义】误把映入酒杯中的弓影当作蛇。比喻因错觉而疑神疑鬼,自己惊扰自己。

【出处】东汉·应劭《风俗通义》。

在一年夏天,县令应郴设宴招待主簿杜宣。

酒席设在厅堂里,北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由于光线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杜宣看了,以为是一条蛇在酒杯中蠕动,顿时冷汗涔涔。但县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请他来饮酒的,不敢不饮,所以硬着头皮喝了几口。仆人再斟时,他借故推却,起身告辞了。

回到家里,杜宣越来越疑心,认为饮下的酒中有蛇,又感到随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动,觉得胸腹部疼痛异常,难以忍受,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

家里人赶紧请大夫来诊治。但他服了许多药,病情还是不见好转。

过了几天,应郴有事到杜宣家中,问他怎么会闹病的,杜宣便讲了那天饮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应郴安慰他几句,就回家了。他坐在厅堂里反复回忆和思考,弄不明白杜宣酒杯里怎么会有蛇的。

突然,北墙上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也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结果发现,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仔细看,确实像是一条蛇在蠕动。

应郴马上命人用马车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细观看酒杯里的影子,并说:

“你说的杯中的蛇,我现在也看到了,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了,没有其他什么怪东西。现在你可以放心了!”

杜宣弄清事实真相后,疑虑立即消失,病也很快就好了。

松筠之节

【释义】筠:竹子。节:节操。指具有松和竹那样的坚贞节操。

【出处】唐·魏征等《隋书·柳庄传》。

北周宣帝宇文赟于公元579年病死,宇文阐继位,史称静帝。由于宇文阐幼小不能处理政事,由史大夫郑泽和御正大夫刘防以此为借口召杨坚入朝,这样朝中大权落在了杨坚之手,杨坚刚刚掌握大权,政局不稳,人心难服。相州总管尉迟迥起兵反对杨坚,各州郡也纷纷响应。与此同时,雍州牧毕王宇文贤和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赵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膛王宇文等六王也先后到达长安,密谋对付杨坚。

杨坚处于内外交困之中,然而他深谋远虑,先是杀鸡骇猴,除掉毕王宇文贤,对其他五王则不再追究,反而让他们享受“剑履上殿,人朝不趋”的特殊礼遇,以避免矛盾激化。对各州郡,也以礼相待,稳定人心。

这时,后梁大臣柳庄奉明帝萧岿之意入关,杨坚为了稳定边关,搞好边界关系,特召见柳庄,对他表明心迹:“我过去深蒙梁主的照顾,至今铭记在心。当今皇上年幼,我受托辅主,诚惶诚恐。梁主英明无比,从今以后,更显出松筠之节。你回去后,请向梁主转达我的意思。”

当时后梁也在为讨伐北周而意见不一,一种主张趁北周整顿内乱之机出兵,另一种主要是萧岿的犹豫不定。

柳庄从长安回到后梁,向皇上禀明杨坚友好结交的意思,并劝说萧岿不可妄动,以休养生息,静观天下变化。

萧岿认为柳庄讲得在理,没有轻举妄动。

事实证明,萧岿是正确的,杨坚在平息了内乱之后组织兵力征讨尉迟迥,尉迟迥兵败而死,却没有动后梁一寸土地。

抱薪救火

【释义】比喻人想消灭灾害,但使用的方法不当,反而使灾害扩大,变得更严重了。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

战国时,秦国以大凌弱,经常侵略魏国。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秦国的军队当时正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韩国派兵来救,但却被秦军打败。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的军队,一起打得大败,杀死兵士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

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厘王坐卧不安。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撤兵议和,安厘王本来就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厘王说:

“侵略者贪得无厌,如果想用领土、主权来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国土还有,就无法满足侵略者的欲望。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

可是,安厘王听不进苏代的劝谏,一味割地求和,时不多久,魏国就被秦国吞并了。

抱布贸丝

【释义】布:古时布币。原指一男子买丝布来求婚,后泛指男子接近女子的行为。也指商业行为。

【出处】春秋·佚名《诗经·卫风·氓》。

淇姑是春秋时卫国域内淇水边的一位姑娘,她美丽、大方、勤劳朴实。她以养蚕为生。每到季节时令时,有许多商人渡过淇水来做蚕丝生意。

一天,一个年轻商人赶着马车,停在不远处,看淇姑漂丝。

淇姑在门前竹架上晾丝,那青年人从车上抱下几匹细麻布,走到淇姑跟前,笑眯眯地说:“美丽的妹妹,我愿意用一匹布来换你的一绞丝。”

淇姑心里想:一匹细麻布可以换五绞丝。就说:“一匹布换一绞丝,你太亏了。”

青年商人说:“我车上有50匹布,一半拿来换你的丝,一半留下来,作为聘礼,我要娶你这个淇水边最美丽的姑娘作妻子。”

淇姑起先没答应,可是这个青年天天一早就涉水来见淇姑,淇姑心软了,说:“等农事忙过后,秋雁南飞的时候,你再来接我吧。”

秋天到了,淇姑在淇河的这边,眼望淇河的那边,望穿秋水,苦盼意中人的到来。

树叶发黄了,人却没有来。直到寒霜萧萧的一个早晨,青年商人终于来临,他对淇姑说:“我生意太忙,误了约期,你别见怪。”

自古以来,商人重利轻别离,他的心意只在生意上而不在淇姑身上,这注定了悲剧的发生。

三年过后,喜新厌旧的丈夫说是到郑国去做买卖,从此一去不返。伤心的淇姑,坐在马车里,涉水回老家。她望着汤汤的淇水,唱起悲歌:“氓(男子)之嗤嗤,抱布贸丝,非来贸丝,来即我谋……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抱蔓摘瓜

【释义】原指瓜都摘完了,只得抱蔓而归。后指罗织罪名,株连无辜。

【出处】宋·郭茂倩《乐府诗集》。

李弘是武则天四个孩子中最大的一个,他对《左传》里记载的楚世子高臣逼他父亲楚成王自杀一事,不解地问他的老师郭瑜。

郭瑜说:“为了权力,有些人是会无所不用其极的。太子你可要警惕啊!”

武则天为了争权夺利,在皇帝跟前贬损中伤王皇后和萧贵妃。高宗皇帝就废皇后和贵妃为庶人。武则天还不满足,暗地里派人潜入皇后、贵妃的囚所,将她俩一起绞死;皇后、贵妃的兄弟全部流放岭外。武则天旋即被册封为皇后,并由她出主意,将王皇后家族的姓氏改为“蟒”,萧贵妃家族的姓氏改为“枭”。武则天说:“让天下都知道,以毒蛇恶鸟为姓的人,全都没有好下场。”

李弘对母亲这些事颇为不满,认为做的太过份,哪知这些言行被母亲的宠臣明崇俨告知母亲,母亲因此对他怀恨在心。

高宗上元二年,李弘随驾行幸合壁宫,宴会中喝了几盏酒,当晚无缘无故地死了,年仅24岁。

李弘的弟弟李贤立为皇太子。高宗皇帝身体不好,把监国重任交付太子。李贤处事很有决断,朝内大臣皆赞誉,认为日后必为一代英主。

明崇俨却放出风声,说李贤是武后姐姐韩国夫人所生,闹得朝内纷纷扬扬。

李贤知道难以自保,他写了一首《黄台瓜辞》,令乐工歌唱,武后因此感悟。歌辞是:

种瓜黄台下,

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

再摘令瓜稀,

三摘尚自可,

摘绝抱蔓归。

意思是说:“瓜摘完了,只能抱着没用的瓜蔓回家,暗喻一再残害无辜,政事终将无成。”

皇帝带着皇后离开长安到东都洛阳期间,明祟伊突然被人暗杀。武后疑是太子指使的,派人告发太子在东宫藏有几百件铠甲。皇帝在武后的一再搬弄是非之下,废除了李贤的太子之位,贬为庶人,但武后没有因此而放过李贤,终逼迫李贤自杀。

披坚执锐

【释义】坚:铠甲。锐:锋利的兵器。比喻手执武器,投身战斗。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被秦大将章邯攻灭后,项梁和项羽便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仍称楚怀王,继续与秦军作战。项梁因作战胜利而骄做自满,被秦军打败,死于军中。

章邯打败楚军后,又去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被章邯指派的军队团团围住。怀王十分着急,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派他们率军去救援赵国。怀王还将卿子冠军的称号授于宋义,命他统率其他各军。

宋义把军队带到安阳后,接连四十六天不进军。项羽对他说:“如果秦军已将赵王围在巨鹿城里,我军应迅速渡河,赶到那里来个里应外合,必定能大破秦军。”

宋义摇摇头,说:“不行。牛虻固然能惹牛,但不能咬死虱子。如今秦军攻赵,就是取胜了,也已经筋疲力尽,我军可等它疲惫不堪时进兵;如若秦军不能取胜,让它胶着在那里,我军可乘机西进把秦国攻下来。所以,还不如让秦、赵两军打下去。说到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锋利的兵器冲杀敌军,我宋义不如你;而坐在这里运用计谋,你可不如我。”

披荆斩棘

【释义】披:拨开。棘:多刺的植物。比喻在前进中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冯异是汉光武帝时一位智勇双全的大将,多次随刘秀出兵,屡立战功。可是每当论功行赏时,冯异总是默不作声地独自坐到树下,从不去和别人争功。时间一长,大家便送了他“大树将军”的雅号。

公元23年,冯异随刘秀带领数百骑兵远征河北,一路十分艰苦。有一天,人困马乏走不动了,刘秀便让大家在路旁一个叫芜萎亭的亭子歇脚。一进亭子,刘秀饿得坐在地上就昏昏睡去。冯异又累又饿,但他支撑着到附近的百姓家讨了一些豆粥,恭恭敬敬地端到刘秀面前,刘秀端起粥几口便喝了下去,顿时消除了饥寒。

刘秀一行人来到南宫的时候,正值倾贫大雨,在风雨中瑟瑟发抖,好不容易找了所空房子,大家忙进屋避雨。冯异这时又设法弄来一些干柴,拢火给刘秀取暖、烤衣服。随后,又把墙角堆着的一些麦子煮成麦粒饭,先送到刘秀面前。待刘秀吃饱后,冯异才和大家胡乱吃了几口,继续赶路。

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建立东汉王朝,即位称光武帝。他不忘“先主后己”的冯异,封冯异为阳夏侯,并委以征西大将军重任,令他率军平定关中。后来,冯异长期镇守长安,权高位重,百姓都称他为咸阳王。这时,有人嫉妒冯异的地位并向刘秀上奏说,冯异的权势太大了,应该提防他谋反。冯异知道自己被人参了一本,非常恐慌,忙给刘秀上疏,表白自己说:“过去在处境十分困难的时候,我做事都不敢有半点差错,如今天下太平又被赐予爵位,我会更加谨慎行事,与陛下同心协力以保江山永固。”

刘秀当即给他回信说:“我和将军从公的方面来说,是君与臣的关系;从私人感情来说,就好像父子一样。我对将军从无疑心,你何必惧怕呢?”

一次,冯异从长安专程来洛阳,朝拜光武帝刘秀。刘秀十分隆重地接待了他,并拉着冯异的手向文武百官介绍说:“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斩棘,定关中。”就是说,这位威风凛凛的冯将军是我当年起兵时的主簿官,为我打天下劈开丛丛荆棘,平定关中地区,是开创当朝的有功之臣啊!当下,刘秀重赏了冯异,并留他在洛阳住了十多天。从此再没有人敢上奏冯异了。

拨云见日

【释义】拨开云彩,见到太阳。形容受到启发,思想豁然开朗。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乐广传》。

乐广是晋代一位有名的贤士,太尉贾充非常赏识他,曾举荐他为河南尹。乐广不愿意出任外官,请好朋友、大文学家潘岳替自己写一份辞呈。潘岳说:“你先将辞官的意思告诉我,方好动笔。”乐广简短地用一两百个语词表达意思,潘岳据之写成洋洋洒洒的一篇名扬四方的《呈太尉辞河南尹》。大家都说:“乐广不依靠潘岳的手笔,潘岳不依靠乐广的官职,那么就不会有这篇惊世之作了。”

名士王衍,自视甚高,只佩服乐广,他说:“我跟别人交谈,总觉得对方话多,最近接触乐广,交谈之后,才知道自己的话也多。真正言简意赅的,天下只有乐广一人。”

太子洗马卫玠做了个怪梦,日思夜想,得了心疾,茶饭无心,形憔神悴。乐广前去探病,问清底细,告诉卫玠说:“眼未见怪,怪从心生,心中无怪,病由何生?”卫玠顿时醒悟,病就好了。卫玠说:“乐广胸中澄清如水,疾病是上不了他身的。”

卫玠的父亲对乐广的评价更高,他说:“乐广是人中的水镜,见到他,感到一片清明光洁,如同拨云见天。”

后人将“拨云见天”改为“拨云见日”。

拔苗助长

【释义】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出处】春秋·孟轲《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这部书中有个故事十分有名:

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起,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他还自鸣得意地把今天的事讲给他儿子听,觉得功劳没有白费,一天之内,就帮助禾苗长了一大截,可他儿子上地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盂轲借用这个故事,向他的学生们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

拔帜易帜

【释义】帜:旗子;易:变换。拔去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在公元前204年,赵王得知韩信、张耳率部来犯,便与成安君陈余率大军在太行山扼要地方——井陵口实行截击。

赵军的主将陈余认为韩信的军队兵马不多,又经过长途行军,肯定非常疲劳,可以从正面直接攻击,而没有采纳谋士提出的派兵从小路突击的建议。

韩信决定充分利用这一时机战胜赵军。他让部队在离井陵口三十里的地方驻扎下来,到了半夜,他选派二千名轻骑兵,让他们每人带一面红旗,从小道到临近赵军营寨的山后隐蔽起来,告诉他们说:“等赵军倾巢出动追赶我们大部队的时候,你们就趁机进入赵营,把他们的旗帜全部拔掉,换上我们的旗帜。”同时,韩信又指挥一万兵马,在河岸面对赵军列开阵形。

天亮以后,韩信就指挥这一万兵马向赵军挑战。赵军看到韩信布的阵势,心中都暗自好笑,因为背水列阵是兵法上的大忌。于是赵军以为韩信不懂兵法,大开营门,全体出动来攻击韩信的部队。

韩信指挥部队迎敌与敌军交战一段时间后,韩信他们丢下旗鼓,向水边退却。赵军见韩信兵马败退,就往前追击。这时,埋伏在赵营附近的那二千名汉兵趁机冲进赵营,拔掉赵军的旗帜,换上了汉军的旗帜。

赵军追到河边,韩信的部队已无法再退了。韩信对士兵们说:“我们背后是河,已没有退路,只有拼死作战才有出路!”士兵们听了,个个奋勇,拼死抵抗,赵军无法取胜。赵军将土想返回营寨,却发现自己的营寨已插满了汉军的旗帜,当下大吃一惊,以为赵王被汉兵抓住了。于是赵军军心涣散,兵马大乱,纷纷各自逃命,陈余等将领根本就无法控制局面。那些去插旗的汉兵这时又从赵军的背后杀了过来,汉军前后夹攻,赵军根本就抵挡不住,被汉军杀得大败。战到最后,赵军两大主将,一个被杀,另一个被俘,韩信取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

势如破竹

【释义】形势就像劈竹子,头几节劈开以后,下面各节就顺着刀势分开了。形容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杜预传》。

西晋时著名的将领杜预,在他被封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军事后不久,他又向晋武帝建议出兵彻底消灭吴国。晋武帝拿不定主意,便召集大臣们一起商议,结果有不少大臣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吴国是一个强敌,加上当时正值盛暑,河水泛滥,很容易发生瘟疫,对不适应在沼泽地区打仗的北方士兵来说,是很不利的,不能轻易取胜。因此他们建议等到明年春天再发兵,那时才有比较大的把握。可是,杜预却坚持自己的主张,他说:“战国时代的燕国大将乐毅,在洛西一战,一口气攻下了齐国70多座城池,这除了指挥有方以外,主要是士气旺盛;而现在我们已经灭掉了蜀国,将士的士气正在旺盛的时候,趁此顺势发兵去攻打吴国,就像是劈竹子一样,等劈裂几节以后,剩下的便会迎刃而解,而不会有任何阻碍了。”

晋武帝同意了杜预的意见。于是,杜预立刻出兵,他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攻占吴国的许多城池,还俘虏了吴国都督孙欲和文武高级官员二百多人。后来,杜预乘胜前进,势如破竹,很快打进了吴国都城建业,吴国灭亡。

招摇过市

【释义】招摇:炫耀。故意在公众中虚张声势,以引起别人注意。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春秋时期,卫国的国君卫灵公昏庸无能,不理朝政。国家的大权全控制在他的妻子南子手里。由于南子作风轻浮,行为不检点,因此名声很不好。

公元前494年,孔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带着子路、颜回等一批学生来到了卫国。

卫灵公知道孔子是个大学问家,对他很客气,并且要和孔子结成兄弟。孔子以为卫灵公很赏识自己,即将重用自己,就非常高兴。

南子也知道孔子名声很大,就派人去对孔子说:

“要和卫国国君结为兄弟,一定要先拜见我。我希望能见见你。”

于是,孔子来到宫中见南子。南子在接见孔子时,故意只隔开一层薄薄的纱帘,又把衣服上装饰的玉佩弄得叮当作响,向孔子卖弄风骚,弄得孔子尴尬极了。

孔子的学生子路知道这件事后,气呼呼地埋怨老师不该和这种轻佻的女人见面,认为这样有失老师的尊严。孔子急得对天发誓说:

“我之所以去见南子,是因为她掌握着卫国的实权。我是去向她宣传我的政治主张的。如果我向你说谎,老天爷会惩罚我的呀!”

有一天,卫灵公和南子同坐一辆非常华丽的车子出游,并由一名太监雍渠陪着,让孔子坐在第二辆车中。卫灵公沸沸扬扬地在闹市兜了几圈,故意显示自己的威风,而南子在车中向卫灵公搔首弄姿,丑态百出。孔子生气地说:

“卫灵公不是一个想把国家治理好的人,他只是一个好色之徒罢了。”

孔子在卫国呆了一个多月,发现卫灵公不能重用人才,便离开卫国走了。

按图索骥

【释义】索:寻找;骥:好马。按图像寻求好马,比喻做事拘泥于成法,不能灵活变通。现在也用于按照线索去寻找人或事物。

【出处】春秋·孙阳《相马经》。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己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力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着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到儿子手中的癞蛤蟆,好气又好笑地逗他说:“放了它吧,你的马只能跳,不能骑!”

择善而从

【释义】挑选好人而追随和学习。比喻选择好的方法来办,指人也指事。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述而》。

韩献子是春秋时晋国的执政大臣,他死后,由大臣魏南子执政。他把祁氏的领地分割为七个县,把羊舌氏的领地分割为二个县,并委派和提拨一些比较贤能的人去担任这些县的地方长官,在这些人中,有一个名叫魏戊的,与魏献子是同一个宗族的人。

有一次,魏献子遇到大夫成鱄,问他说:“我让魏戊去管理梗阳,别人会不会说我有私心,偏袒他,说我搞宗派呢?”

成鱄回答说:“这怎么能说是搞宗派呢?魏戊对君王十分忠诚,对同僚十分谦逊,品行端正,办事干练,让他去做一个县的大夫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提拔和任用官吏,应该不管关系亲疏,一视同仁。那就是看他能不能用道义来约束自己;能不能诲人不倦;能不能大公无私,光明磊落;能不能赏罚分明;能不能择善而从。只要他确实符合这些条件,也就不必担心别人的议论了。”

于是魏献子很放心地让魏戊赴任去了。

英雄无用武之地

【释义】形容有本领而无处施展。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公元208年秋天,曹操在平定北方以后,率领大军南征荆州。大军出发不久,驻在襄阳的荆州牧刘表死去,次子刘琮继位。刘琮是个胆小鬼,听说曹操率军来攻,准备投降以保全自己。

当时,刘备正驻守在襄阳附近的樊城,对刘琮的打算一无所知。直到曹操大军的前锋逼近时,只好率领部下向南撤退。队伍退到襄阳时,刘琮紧闭城门,不让刘备进来。诸葛亮劝刘备索性趁此机会拿下襄阳,以便号召荆州军民抗击曹军。但刘备因为自己曾受过刘表的恩惠,如今他一去世就这样做,于心不忍,所以向部队下令继续南下,朝江陵方向撤退。

襄阳士民中,有不少人憎恨曹操,纷纷投奔刘备。因此,刘备的队伍很快增加到十多万人。由于人员众多,行动缓慢,有人建议刘备快马先行,免得被曹军追上。但是刘备认为,要成大事必须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现在荆州父老兄弟来投奔他,就不能离开大家先走。

曹军一到襄阳,刘琮果然开城门投降。曹操了解到刘备已率众南下,便派五千骑兵追击。不几日,终于在当阳的长板坡追上了刘备的队伍。这支混杂的队伍,当然不是曹操骑兵的对手。刘备、诸葛亮等少数人突围而出,退到了樊口。

这时候,曹操的大军已经从江陵顺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现在情势危急,还是让我去向孙将军求援吧。”

孙将军就是东吴的孙权。刘备同意诸葛亮的意见,让他去见孙权。

此时,孙权正率军驻扎在柴桑坐山观虎斗。诸葛亮见到他后劝说道:“当今天下大乱,将军占据了江东,刘将军也在汉水之南招募队伍,和曹操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平定北方后,又攻下荆州,威镇四海。而刘将军这样的英雄也无所用武,所以退到这里。”

接着,诸葛亮故意激孙权道:“希望孙将军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如果能以江东的力量和曹操对抗,那就应该趁早跟曹操断绝关系;如果不能这样,那为什么不收起武器向曹操投降呢?现在孙将军表面上服从曹操,内心却犹豫不决。在紧急关头不能当机立断,大祸临头的日子恐怕也就不远啦!”

孙权听了很恼火,反问道:“既然如此,刘将军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

诸葛亮回答道:“刘备是王室的后代,他的英雄才气盖世无双,天下人都敬慕他,他怎肯投降曹操呢?”孙权果然被诸葛亮说服,他决心以自己的十万之军和刘备结盟共同抗击曹操。

苟延残喘

【释义】苟延:勉强延续;残喘:临死前的喘息。勉强维持一线生命。

【出处】明·马仲锡《中山狼传》。

春秋后期,晋国的大夫赵简子有一次在中山举行大规模的狩猎。管打猎的官员在前面开道,追逐禽兽的鹰犬在后面紧跟着,许许多多的飞鸟猛兽被射死。

突然,有一只狼直立在路当中号叫着。赵简子见了,猛射一箭。狼中箭后痛得哀哀直叫,拼命逃走。赵简子马上驱车追赶。

这时,有个叫东郭先生的人正往北走,想到中山去谋求官职。他赶着一头驴子,驴背上驮着一大袋书,一清早就迷失了路途。突然,跑来了一只狼,伸头看着他,说:“先生不是有意济困扶危,帮助别人吗?从前毛宝曾买一只乌龟放生,后来他在战争中投江逃命,乌龟载他过江;还有一个隋侯,救活了一条蛇,后来那蛇就衔一颗名贵的珠子报答他。要知道,龟和蛇的灵性总比不上狼的啊!今天这种情况,你为什么不让我快点躲进你的书袋里,好让我勉强维持一线生命呢?将来我有了出头的日子,想到你先生今番救命的恩情,一定尽心竭力,像龟和蛇那样报答你!”

东郭先生在狼的一再哀求之下,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决意救他,东郭先生把图书倒出来,尔后让狼钻进去把袋子放在驴背上,佯装赶路。

过了一会儿,赵简子的人马赶到,追问狼的下落。东郭先生推说不知道,骗走了赵简子等人。

东郭先生等赵简子一行人走得看不见影子了,才把狼从袋里放出来。不料狼出袋后,吼叫着对东郭先生说:“刚才我被打猎的人赶得好苦,幸亏先生救了我。可是如今我肚子饿极了,先生为什么不把身体送给我吃,让我可以保全这条小小的性命呢?”

说罢,狼张牙舞爪地向东郭先生扑去。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个农民赶来,杀死了狼救了东郭先生一命。

苛政猛于虎

【释义】苛刻的政令比猛虎还要厉害。形容代表剥削阶级利益的政府对于人民的沉重压迫和剥削。

【出处】汉·戴圣《礼记·檀弓》。

有一次,孔子领着他的学生去野外郊游,走着走着,来到泰山脚下时,听到远处传来一位妇女的哭声,那哭声撕心裂肺,十分凄惨。孔子一行循声而去,看见一座坟墓上坐着一位穿缟素衣裳的中年妇女,正捶胸顿足,号淘痛哭。孔子听了一会儿,派子路去问那个妇女为什么这样悲伤。

子路赶紧跑过去,对妇人说:“你这样哭泣,好像心中有重重的忧伤愁苦。”

妇人唏嘘几声,终于说:“的确这样,过去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

孔子显出痛苦的神色,同情地说:“这里老虎这么多,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妇人似乎更加悲伤,泪流满面,回答说:“可是,这里没有残暴的政府啊!”

孔子听了这话,似有所悟,转脸对其学生说:“残暴的政府、繁重的苛捐杂税比老虎还要猛啊!”

厚此薄彼

【释义】偏重这一方,轻视那一方,指不平等对待两个方面或两个人。

【出处】康·姚思廉《梁书·贺琛传》。

有个宋国人善于雕刻,他曾经花费很长时间雕刻成一象牙树叶,他对自己的作品非常看重,准备献给本国国君。

这枚象牙雕刻的树叶的确工艺精湛,树叶上的茎脉,色泽十分逼真,简直可以跟真的比美。

宋国国君得到这枚象牙雕刻品,非常高兴,拿在手里把玩,不住地赞叹,真是爱不释手。宋国国君传令嘉奖此人,赏给他许多俸禄。

列子听说此事,说道:

“此雕刻尽管不错,但如果自然界中也要三年才能生长出一片树叶来,那我们这个世界就会很难看到绿色。”

有人听说了列子的这番议论,前去询问。

来人问列子:

“难道宋国国君得到的那枚象牙雕刻不是十分难得的精品吗?”

列子摇摇头:

“不,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当然知道那是一件做工很精细的雕刻品。”

“那么,先生所言不包含贬意在里面吗?”

列子微笑言道:

“我不是从这个方面来说的,我不过想说明世上的事情不要人为地去推崇或轻视什么,要任其自然生成,不要厚此薄彼,不要以人的好恶去主观评定其存在的价值,比如,自然界万物的生长发育,虽然看起来平常无奇,但也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不能因平凡而忽略了,个人的才能和贡献也一样,应该肯定,只要给予恰如其份的重视就可以了。”

列子看这个人还没完全弄懂就接着解释:

“我的看法简单地说,就是不要过于重视和推崇个人的能力,而忽略了大众的力量。民众是国家社稷的根本,没有了民众的力量,是不堪设想的。民众年复一年地辛勤耕耘,年复一年地按时缴纳租税,才使国家富足,很难想象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民众的支持与努力将会变成什么样,相对来说个人的力量显得多么渺小。”

奉公守法

【释义】奉行公事,遵守法纪。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赵奢列传》。

赵奢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员大将,他计谋过人,作战勇敢,是一位常胜将军,而且战功赫赫。因而被赵惠文王封为马服君,官列上卿。

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他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大公无私,一视同仁。有一次,他来到惠文王之弟、平原君赵胜家收取田税,但是赵胜的管家仗势欺人,戏弄赵奢,拒付税款。赵奢并不怕赵胜的权势,他毫不客气、果断地处理了这件事,且依照赵国法令杀了那些无事生非的闹事者。赵胜听说后,怒气冲天,一定要赵奢抵命,以显示他的权势。

赵奢得知赵胜的想法后,马上去找了赵胜,真心诚意地对他说:“您是赵国栋梁之材,是受朝廷重用的大官,应该遵守国家法令,以昭示天下百姓。而现在您的管家却依靠您的权势,公然违反国家法令。如果百姓都拒不付税,那么天下还会太平吗?国家还会富强吗?到那时候,您还会有现在这样显赫的地位吗?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就会富强,您怎么能轻视呢?”

赵奢的话使得赵胜汗颜不己,认为自己与赵奢相比显得很渺小,因而他没有发怒,反而很高兴,为发现一个人才欢喜,他把赵奢举荐给赵惠文王,赵奢受到赵惠文王的重用。

奔走相告

【释义】人们奔跑着互相转告重要消息。

【出处】春秋·左丘明《国语·鲁语下》。

鲁昭公元年,在虢国召开了一次会盟,参加的国家有:楚、齐、蔡、郑、晋等11国。

鲁、郑、蔡的大夫们先到,聚在盟坛下闲聊。正说话间,南边车声隆隆,尘士飞扬。尘土过处,现出“楚”字旗号,一辆白玉黄金为饰、毂画五彩、朱漆华盖的驷车停了下来。“贰车”先从车侧跳下,伸手搀扶主人下车。但见楚国盟使头戴法冠,朝服缀珠佩玉,手拥信圭,缓缓下得车来。

楚使才立定,车侧闪出两员身材魁梧、手执金戈的武士,叱喝一声,为楚使在前开路。

鲁卿叔孙豹说:“这是楚国令尹、楚恭王的庶子熊虔。楚国是大国,他的盟使气派够大的了。可是,这般张罗,却超出了卿士的级别,倒像是国君来会盟一样。”

可是蔡国盟使公孙归生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楚国既然是个强国、大国,再加上楚国公子文为令尹,规模超出一般是可以谅解的。

叔孙豹说:“不能这样说。天子出巡,有‘虎贲’百人,在前后左右急步快走作护卫;诸侯出巡,有‘旅贲’执戈拥盾,守候在车旁;大夫出行,则配置‘贰车’副手一人,帮助处理公务;最低级的士出行时只安排‘陪乘’一人,任务是‘告奔走’,只能在宾主间奔走,将信息相告,起传话作用,身为令尹的熊虔,处事应该考虑周详。依我看,卿相一级的盟使,却摆出国君的排场,这个人心怀不测啊!” PVZvApORivFWoqMhRUqk5gvK38HCx0Mjz7SmbbvlesTVRHIEOO8cYESEc4PLbrC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