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九画2

【释义】独自担当或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当:承担,担当。

【出处】汉·班固《汉书·张良传》。

汉楚相争时,汉王刘邦趁项羽率领大军攻打齐王田荣的时候采用谋士陈平的计策,率军东进,直捣项羽的根据地彭城(今江苏徐州),并很快攻下了彭城。

项羽得知后,气不打一处来,立马亲率精兵返回救援彭城。结果大败汉军,死伤无数。刘邦逃到下邑(今安徽砀山西)才松了口气。他在休息的时候,气呼呼地对张良说:“这次战败,我军损失惨重,现在士气十分低落,我想只要有人能帮我出这口恶气,打败项羽,我愿意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全拿出来封赏给他们,以此来鼓舞士气,你看怎么样?”

张良听了,回答说:“九江王鲸布,作战非常勇猛。他虽然是楚国的将领,但他一向与项羽有矛盾。拥有一万多人马的大将彭越,不久前刚扯起反楚的大旗。这二支力量,大王可派人去和他们联络,和他们联合起来。在大王手下的将领中,惟有韩信可独当一面。大王如果将关东的土地封赏给他们三个人,使他们全力帮你进攻项羽,那么项羽是一定可以打败的!”

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派人去和王鲸布、彭越联系,和他们合力进攻项羽。同时,又重用韩信,派他到黄河以北开辟战场,不久又封韩信为齐王。韩信果然不负刘邦的期望,在和项羽的战斗中接连取得了好几次胜利。

这为刘邦取得楚汉战争的最后胜利,建立西汉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独步天下

【释义】超群出众,独一无二,天下第一。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戴良传》。

戴良是东汉初期的读书人,年轻时就勤奋好学,名扬四方。他学识渊博,但性情怪僻,不同常人。有一天,他的朋友谢季孝问他:“老兄,你自以为天下谁可与你相比?”

他昂然答道:“我就像孔子、大禹一样,独步天下,有谁可比!”谢季孝虽了解他的不凡,但总觉得这话似乎说得过了头。

其实,戴良并非空口说大话,他确实怀有远大的志向,他的才学和他在当时拥有的声望,足以使他成就一番事业。可是,他看不惯现实人事,决心超然世外,不问政治,官衙曾多次派人请他去作官,跑了一次又一次,实在把他跑烦了,便索性带着妻子儿女,躲到江夏(今湖北省内)的深山里隐居起来,一直到老死。

亲痛仇快

【释义】亲人痛心,仇人快活。

【出处】汉·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

渔阳属幽州牧朱浮管辖。朱浮是个性情急躁的人,曾向渔阳征收钱粮。彭宠居功自傲,不肯发送,并且口吐怨言。朱浮大怒,写信去骂了他一顿。这样,彭宠对朱浮更怨恨了。

不久,朱浮向光武帝密告,彭宠行为不轨,有反叛之心。于是光武帝召彭宠到京都来。彭宠知道这是朱浮在做小动作,便要求和朱浮同去京都,但光武帝不许。这下彭宠更怀疑并且畏惧起来了。

彭宠的妻子劝他不要去京都,自己宣布独立。彭宠对妻子的话唯命是从,便听从了她的话,拒绝应召入都,并出兵2万余攻打朱浮。

朱浮听说彭宠发兵来攻,写了一封信规劝他。信中说:

“现在国家刚刚太平,文武百官,都在为国家建功立业,而你却发狂地自暴自弃。你应该懂得,凡是做事情,不要使亲人感到痛心,而使仇敌感到高兴。”

彭宠看了这封信后,没有听从朱浮的劝告,仍然发兵去攻朱浮所在的蓟城(今北京西南)。光武帝得知后,赶紧派兵去增援朱浮。但彭宠击退了援军,把朱浮困在蓟城里。后来,朱浮好不容易才逃出蓟城。

彭宠夺得蓟城后,自称燕王,一时间得意洋洋,但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后来,人们把“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引申为成语“亲痛仇快”,用来对自己人做出损害自己人利益的事情表示惋惜、责备和劝告。

哀鸿遍野

【释义】鸿雁找不到栖息之地,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呼救的悲惨景象。

【出处】春秋·佚名《诗经·小雅》。

《诗经·小雅》有一篇题为《鸿雁》的诗,其中有两句这样写道: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诗的意思是说: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乱飞,悲哀地叫着。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呻吟呼救的凄惨景象。

由于这两句诗,后来人们就把不得安居的难民,叫作“哀鸿”,形容受难的人民太多,几乎到处都有,就说是“哀鸿遍野”或“遍地哀鸿”。

原诗“哀鸣嗷嗷”的“嗷嗷”两字,后来还常常用来形容啼饥叫饿的嘈杂之声,例如,“嗷嗷待哺”就是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给点吃食的意思。

亭亭玉立

【释义】形容人身材细长清秀或花木等挺拔多姿。

【出处】唐·李百药《北齐书·徐子才传》。

高湛是高欢的第九个儿子,是北齐的皇帝,称武成帝,是孝昭帝高演的同母弟弟。此人凶狠毒辣,残酷无情,无恶不作。

高演在世时杀了许多人,黜了废帝高殷。弥留之际,回顾一生,似有悔悟,留下遗诏传位给高湛,并亲笔作书嘱咐高湛要善待自己的儿子高百年,希望他不要学自己的过去。

高湛即位后封高百年为乐陵王,但不久,就忘了哥哥临终前的嘱托,诬陷高百年企图篡权当皇帝,指使身边的人乱棍捶打高百年,让人拖着他在庭院里,一边走一边打,院子里溅得到处是血。高百年快断气时,乞求高湛:“饶我一条命吧,我愿意作你的奴隶!”高湛惨无人道,命人将他杀死,扔到水池里。

对哥哥文宣帝高洋的妻子李氏,高湛同样不放过,他逼迫李氏与自己淫乱,威胁她如果不从,就杀死她的儿子。李氏无奈屈从,不久生下一女婴,李氏气得将女婴溺死。高湛知道后兽性大发,当着李氏的面将她的儿子用刀环活活砸死。李氏见亲生儿子惨遭杀害,大声痛哭。高湛又将李氏打得遍体鳞伤,然后将她送到寺院里当尼姑。

高湛这样惨无人道,整天沉溺于酒色享乐,年纪轻轻的就染上了病,常常恍恍惚惚,身体日渐消瘦,极度虚弱。一次疾病发作,他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仿佛看见空中有一个五色物体,稍近一些看,又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妇人,离地数丈高,亭亭而立。一顿饭的功夫,又变成了观音。

高湛急忙召来名医徐之才为他看病。徐之才当时在兖州任刺史。他博学多才,尤其擅长医术。相传武明皇太后生病,召他治病,手到病除,从此他的医术被传得神乎其神,常常被召进宫去治病。徐之才又善于拍马逗乐,很得高湛宠幸。徐之才奉诏进宫,为高湛号过脉,听他叙述症候,便说:“这是色欲过多,大虚所致。”当即开了汤药方,服下一剂,眼前那亭亭玉立的美人已稍稍远去;又服一剂,还原成了五色物体;数剂汤药后,立竿见影,病竟然好了。以后,武成帝每次发病都立即将徐之才召回,用过针药,当时就好。由于高湛的病太严重,身体处于极度虚弱状态,再高明的医术也无法挽救他。

一天,高湛旧病复发,来势汹汹,没等到徐之才赶回京城,便一命呜呼了。

闻一知十

【释义】闻:听到。听到一点,就能推知十点。形容很聪明,能够举一反三。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

子贡,春秋时卫国人,孔子得意弟子,他年轻时在鲁国作生意,由于头脑灵活,很快就成了鲁国有名的富商,而子贡又不像有的读书人那样故作清高,他非常讲究务实。后来他利用自己的财富,积极涉入政坛,在鲁国和卫国都做过大官。

虽然子贡很有才能,孔子却总认为他不如颜回,颜回聪明好学,很有道德修养,从来不对别人乱发脾气,也从来不重犯同样的错误。孔子最欣赏颜回的,是他能安于贫困,生活俭朴,身居狭窄的胡同,每天只要有一碗饭吃,一瓢水喝,他就非常知足了,可惜的是,颜回死得较早,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也没有留下多少不朽的著作。可孔子就是喜欢他,说:“颜回真是个贤人啊!”

有一次,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两个人,哪一个强些。”

子贡知道老师的心思,便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颜回能够闻一知十,而我顶多只能闻一知二罢了。”

孔子听不出子贡话中有话,还赞许地点点头,说:“你说得对,你是不如他呀。”

闻雷失箸

【释义】形容惊慌失措,举止异常。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东汉建安三年,刘备被吕布打败,无奈只好去投靠曹操。当时,汉献帝受曹操挟持,对曹操的计议唯听是从,当曹操把刘备引荐给汉献帝时,汉献帝派人查了家谱,知道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还比自己大一辈,便尊他为皇叔,封为左将军。

当时,汉献帝因为曹操弄权,国家大事作不得主,心中一直闷闷不乐。一天,汉献帝给自己的岳丈、车骑将军董承下了一道密诏,要除掉曹操。董承和几个心腹一起商量后,认为刘备很重义气,又是皇叔,可以请他相助。于是,董承把刘备请到家里,给他看了密诏,刘备欣然同意和他们一起想办法诛杀曹操。

刘备知道曹操把自己推荐给汉献帝是故作姿态,内心依然非常嫉恨,便施出韬晦之计,每天在后园种菜,关羽和张飞很不理解,问:“大哥,你为什么不留心天下大事,却种起菜来?”

刘备说:“我难道是种菜的人吗?我是要使曹操感到我胸无大志,解除对我的戒心呀!”

有一天,刘备在后院正忙于种菜时,曹操手下两员大将许褚和张辽突然闯了进来,说丞相有请。刘备心中暗暗吃惊。他硬着头皮,来到相府拜见曹操,曹操毫无表情地说:“刘皇叔,你在家干的好事?”这原是一句模棱两可的话。刘备一听,以为曹操知道了他和董承等密谋的秘密,吓得面如土色,这时,只听曹操又说:“你的菜种得很不错呀?”刘备这才松了一口气。

接着,曹操把刘备请进后园的一座亭子,说:“我看到后园的梅子熟了,想起去年征讨张绣时,路上缺水,我说前面有座梅林,将士们望梅止渴的事,特备了些酒菜,请你来喝酒聊天。”

于是,曹操和刘备边喝边聊,聊着聊着,聊到天下大势和四方豪杰上去了。曹操对刘备说:“你的见识很广,你说说,谁是天下的英雄?”

刘备先后说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江东孙策等人,曹操都一一否定了。刘备便反问:“那么丞相认为谁是英雄呢?”

曹操举起酒杯,望着刘备说:“当今天下英雄,就是你和我两个罢了!”

刘备听曹操说自己是英雄,吓得魂也出了窍,不由得打了个寒颤,连手里的筷子都落到了地上。他刚想去拾筷,突然,满天乌云的空中,“唿喇喇”一声响雷,慌得他连汤勺都掉到了地上。

在这紧急关头,刘备机灵地借着雷响,拾起筷子和汤勺,说:“这雷响得可怕,把我的筷子和汤勺也震落了(闻雷失箸)。”

刘备就此把曹操瞒了过去。不久,刘备以带兵截击袁术为名,求得了脱身之计。而董承等因为计谋败露,却遭到了杀身之祸。

闻过则喜

【释义】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而高兴。形容乐于接受批评,希望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

孟子对他的弟子们谈到勇于接受批评的问题时,举出了我国历史上的三个人来:子路、禹和舜。

子路,春秋时鲁国人,姓仰名由,孔子弟子之一,为人诚实,刚直好勇。他很愿意别人指出他的缺点。指出的时候,他不但不生气,而且还很高兴,所以说他“闻过则喜”。(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是古代传说中的夏朝开国君主,曾经治平了洪水的大患。他和尧、舜等同是被人们传颂的古代圣王。他非常虚心,听到别人对他的善言劝告时,往往感激得下拜。(禹闻善言,则拜)

舜,也是传说中的古代圣王,人称“大舜”,禹的帝位就是舜禅让给他的。孟子说,舜比禹要更伟大。他能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与人为善。所谓“善与人同”,就是把成绩优点看作不是个人独有、而是和群众共同的。所谓“舍己从人”,就是舍弃自己的缺点,遵从别人的优点。舜曾在历山耕过田,在河滨烧过窑,又在雷泽捕过鱼。从他做农民、做陶工、做渔夫,直到做天子,所有的长处没有哪样不是向别人学习来的。吸取别人的长处以提高自己,从而更多地为大家做些好事,这就叫做“与人为善”。(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已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闻过则喜”,后来人们也说作“闻过色喜”。“舍己从人”,后来变作放弃自己的主张、听从别人意见的意思;也叫“舍己为人”,是牺牲自己的利益、为别人服务的意思。“与人为善”,后来也有些变了,成了与人和睦相处的意思。

闻鸡起舞

【释义】听到鸡叫就立刻起身锻炼。舞:舞剑。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祖逖传》。

祖逖和刘琨都是晋代著名的将领,两人少年时代就是好朋友,青年时一起去司州(今河南洛阳东北)任主簿。两人志同道合,意气相投,都希望为国家出力,干出一番事业。他们白天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

由于西晋朝廷内部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致使国势衰竭,各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作乱,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祖逖和刘琨对此都很为焦虑。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踢醒,说:

“你听到鸡叫了吗?”

刘琨侧耳细听了一会,说:

“是啊,是鸡在啼叫。”

祖逖一边起身,一面说:

“这是催促我们快起床锻炼的叫声,还是起床吧!”

他们二人合衣而起,来到院中,面对满天星斗,皎洁的月光,拔出剑来,你来我往,直杀得汗流浃背,天光微露时才回去。以后在收复北方失地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闻所未闻

【释义】指从来没有听到的事。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陆贾列传》。

楚国人陆贾,曾跟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一年,高祖派陆贾去赐给尉他南越王印绶。尉他原是中原人,久居南越称王。陆贾向他讲了不少道理,规劝尉他早日归顺汉王不然会自取灭亡。

尉他听了陆贾的话,不由得惊慌起来,忙跪下向陆贾谢罪道:“我因久居蛮夷之邦,不懂礼仪。”并问陆贾:“我跟萧何、曹参、韩信相比,哪一个比较贤能?”

陆贾敷衍说:“你似乎比较贤能。”

尉他是井底之蛙,不知世界之大,又问:“我跟汉皇帝比,谁贤能些?”

陆贾说:“汉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秦,诛灭了强楚,替天下人民兴利除害,继承了三皇五帝的事业。中原人多地大,土地肥沃,物产丰盛,政令统一。而你们南越,人不过数十万,地域狭窄,只抵得过汉朝一郡之大,怎能和汉朝相比呢?”尉他听了陆贾的话,顿开茅塞。

尉他对陆贾非常佩服,留他在南越吃住了好几个月。尉他说:“南越无人可以相谈,直到见了你,才让我听到了以前闻所未闻的事情。”

前倨后恭

【释义】先傲慢,后恭敬。倨:傲慢。比喻前后态度相反。多形容势利小人。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

苏秦是战国时洛阳人,从小家中很穷,父母兄弟都在家中务农。苏秦长大后,曾和孙膑、张仪等在一起学习兵法。

苏秦学习了兵法,就想去求个一官半职。他去求见周显王,但周显王左右的人嫌苏秦出身贫贱,瞧不起他,没人替他说好话。

苏秦又到秦国去,向秦惠文王出谋献策,为秦国称霸天下出力,但秦惠文王不愿听他的意见。

就这样,苏秦在秦国住了两年,身上的钱用光了,衣服也破了,只好灰溜溜地回家去。一路上,他穿着草鞋,打着绑腿,挑着行李,面容憔悴,狼狈不堪。到了家里,家里的人都瞧不起他,父母不同他说话,妻子正在织布,见他进来也不下机来迎接,他的嫂嫂也不肯做饭给他吃。

苏秦见家里人对他这样,就决心发愤学习。他坚信,只要自己学识渊博,有了大本事,总有一天会出人头地。

过了一年,苏秦通过悬梁刺股的苦读,熟读了兵书,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也了如指掌,就又离开家,到各国去游说。

他首先到了赵国,劝说赵王采纳他的合纵抗秦的主张,赵王同意了苏秦的策略,并且将其封为武安君。赵王还给苏秦一百辆车、一千镒黄金、一百双白璧、一千匹锦,让他到各国去游说,完成他的合纵计划。经过他的鼓动劝说、他的主张得到了韩、魏等六国的赞同,六国结成了抗秦的联盟,还推举苏秦为“合纵长”,一时间六国拜他为相,声名显赫。

苏秦的事业终于取得了成功。他在游说途中,仪仗队浩浩荡荡,非常壮阔。他回家的时候,他的嫂嫂跪在他面前,头都不敢抬起来。苏秦问她说:“你以前那么傲慢,为什么现在又这么恭顺呢?”

他嫂嫂赶紧赔罪,说:“叔叔现在当了大官,谁敢不恭敬啊!”

前车之鉴

【释义】比喻以前的失败,可作为以后的教训。鉴:铜镜。

【出处】汉·班固《汉书·贾谊传》。

贾谊是西汉时洛阳人,从小就有神童之称,18岁时就已远近闻名了。

汉文帝听说贾谊很有才学,就派人把贾谊请到京都担任博士。那时,贾谊才二十岁。

有一次,贾谊上书给汉文帝,讲述治理国家的道理时说:

“秦朝的时候,宦官赵高教导秦始皇的次子胡亥,单教他怎样去处决囚犯,所以胡亥所学习的,不是斩杀犯人,就是怎样灭族。”

秦始皇死后,胡亥当上了皇帝。他在即位的第二天就杀人,有人用忠言劝告他,他认为是诽谤;有人向他呈送治国安民的计策,他认为是妖言。他杀起人来,简直就像割草一样。

那么,难道胡亥天生就是这样残暴的吗?不是的。这完全是教导他的人教得不合理,才造成的恶果呀!俗语说:“不熟悉做官的,只要看看他所办的公事成绩如何,就可以知道了!”

俗语又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看到前面的车子倒下来,后面的车子就应停下来,不应该再往前走。”

秦朝天亡的前车之覆,应该作为我们的后车之鉴呀!

汉文帝看了上书,认为贾谊讲得很有道理,不久便把贾谊升为大夫。后来,汉文帝继续提拔贾谊,却遭到绛侯周勃等人的反对。于是汉文帝派贾谊出任长沙王太傅,后又调任梁王太傅。贾谊一直郁郁不得志,死时年仅32岁。

前徒倒戈

【释义】前徒:前面的士卒。倒戈:倒转矛头。比喻军队背叛,调转矛头攻击自己人。

【出处】春秋·孔丘《尚书·武成》。

商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位皇帝,他不理朝政,荒淫无度,十分残暴。商朝的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便纷纷起来反抗。商纣王为此制定了许多严刑酷法,以镇压人民的反抗。他还发明一种“炮烙”之刑,行刑时,在一个空心铜柱里烧上火,一直烧得通红,然后把犯人的身体缚在上面,直到烙焦为止。

商纣王的倒行逆施引起了诸侯王们的强烈反抗。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领数万名士卒,向东挺进,讨伐商纣王。一时间,列国诸侯纷纷起兵响应。

周武王顺应人心,各诸侯国兵马迅速会集,浩浩荡荡直接杀向商都城朝歌。大军长驱直入,攻至牧野,距朝歌仅有70里路。周武王在牧野召开了誓师大会,列举商纣王的种种罪行,鼓励将士们同心协力,奋勇杀敌,一举攻克朝歌。

两军交战后,商纣王的先锋部队纷纷倒转矛头,引导周武王的军队,向城内杀去(前徒倒戈)。结果,商军一败涂地。商纣王走投无路,逃到鹿台上,把他所有的珠玉宝器披戴在身上,然后自焚而死。

周武王攻占了朝歌,建立了西周王朝。

前功尽弃

【释义】以前的功劳和努力全部白费。尽:全。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西周策》。

战国后期,秦国的势力最为强大,秦昭王为了称霸天下,派大将白起率兵,先后打败了韩国和魏国。斩杀韩、魏两军的首级达24万颗之多。此后几年,秦军又经常在韩、魏的国土上出现,占领许多城池,夺去无数人的性命,使韩、魏两国百姓不得安宁。

公元前281年,秦昭王又派白起去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有个名叫苏厉的游说之士得知这个消息后,对周赧王说:“如果大梁被秦攻占,周朝就将危险了!”

周赧王是东周的国王。当时周已分裂为东周、西周两个小国。赧王名义上是天子,实则寄居西周,各诸侯国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而对周威胁最大的就是秦国。赧王听苏厉这样说,惊慌不已,忙问他该怎么办。

苏厉献计道:

今天,只有先派人去劝阻秦将白起发兵才行,否则,很难挽回危局。

赧王赶紧向他请教,应该怎样劝说白起。苏厉胸有成竹地说:

“可以派人这样对白起说:您大破韩、魏之师,杀了魏国的大将师武,又在北方夺取了赵国的蔺和离石(均在今山西境内)等地,立下的战功可说够大够多的了。现在您又将经过韩国去攻打魏国,这样有危险。如果一旦攻打失利,那么就会前功尽弃。所以劝您还是称病不出的好。”

白起听了,果然停止了进攻魏国的军事行动。

但白起最后的命运依然不好,因他和秦王、相国范睢的意见不统一,反对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被逼自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释义】不忘记以前的事,以后的事就好办了。表示记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为今后借鉴。师:榜样。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

春秋末,晋国的卿大夫(国王及诸侯分封的臣属,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智伯,在率领韩、赵、魏三卿灭掉晋卿中行氏之后,向韩、赵、魏三家索取疆土。韩、魏两家因害怕智伯手握兵权,都给了他土地,但赵襄子不肯给予。于是,智伯又会合韩氏和魏氏的军队攻赵。

赵襄子采用大夫张孟谈的计谋,暗中与韩、魏两国联络,说清如果赵国被攻灭,韩、魏两国早晚也要被晋国灭掉。最后,韩、魏与赵的军队秘密联合起来,偷袭智伯的军队,把智伯活捉了。

在这场争斗中,张孟谈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是事成之后,他却向赵襄子提出辞呈,不再为赵襄子干下去了。

赵襄子觉得很奇怪,问张孟谈为什么要功成身退。张孟谈回答说:

“从前有人说,春秋五个霸主所以能很好地治理天下,那是因为国君都能驾驭臣子,而绝不为臣子所驾驭,如今我作为臣子,名声显达,地位高尊,权力重大,信服的人太多了,所以应该放弃功名,削掉权势。”

赵襄子不高兴地说:

“我听说凡是能辅佐国君的,名声才能显达;功劳大的,地位才能高贵;对国家能负责任的,才能委以重任;只要自己忠诚,众人便会信服。先圣所以能安邦定国,就是因为重用人才的缘故。而你今天却要辞职,离我而去,实在是让我感到太失望了!”

张孟谈说:

“大王所说的是成功所必须的东西,而我说的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道理。我听说,从前君臣一起打天下,最后取得成功,这是常有的事。但成功之后君臣权力平等,臣子的结局美好,那是没有的。不忘记以前的事,以后的事也就好办了。大王即使不同意我辞离,我也没有力量来帮助您做事了。”

赵襄子见他说到如此程度,知道实在无法挽留,只好忍痛割爱,让他离去。

美如冠玉

【释义】形容男子美貌出众,像冠上的玉一般。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

陈平是秦末汉初的贤士,身材高大魁梧,眉清目秀,非常漂亮,远近闻名。

陈胜起义时,陈平投奔魏王咎,因魏王咎不能采纳他的正确主张,他又去投奔项羽。不久,因受到项羽的无端猜疑,又投奔刘邦。

陈平去见刘邦的那天,刘邦说:“我今天累了,想睡觉。”

陈平说:“我是慕你的大名而来,我的话不能留到明天说。”

刘邦在和陈平交谈过程中,发现陈平很有智谋,能说会道,说理透彻,于是就留在身边做谋士。

将军们见刘邦如此看重陈平,对刘邦说:“他是项羽的逃兵,谁知道他有没有本事,你为什么这样器重他?”

大臣周勃和灌婴也说:“陈平只不过是长相漂亮,外表美得像帽子缀上的玉(美如冠玉),内里却空虚。再说,他刚来不久,不知他的底细,你要多加考察。”

刘邦经过一段时间的亲自考察,发现陈平是个才貌双全的人,更加坚定了对陈平的看法,又多次给他加官。

陈平后来在辅助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六出奇计,使刘邦转危为安,表现了杰出的智慧。刘邦建立汉朝后,他被封为曲逆侯。后来,他为汉王朝的稳定巩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美轮美奂

【释义】形容建筑物高大,宽敞,漂亮。

【出处】汉·戴圣《礼记·檀弓篇》。

晋文子赵武家里新建了一所房屋,房屋宽敞、高大,落成的时候,晋国的大夫们纷纷前往致贺。其中有一位称为张老的,他的贺词是:“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这几句话大意是:好呀,高大啊!好呀,漂亮啊!以后逢到祭祖,就到这里奏乐;逢到丧事,就在这里哭泣;遇到宴集国宾、聚会宗族等活动,也好在这里举行了!

这些话实际上是在讽刺赵武的奢侈和浪费,作为新屋落成的贺词,是很特别的,旁人都不免惊讶。可晋文子却并不生气,还接着祝祷道:“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腰领以从先大夫于九原也!”大意是:我赵武能始终“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也就能保全我的腰和头颈,无灾无难地直到跟祖先同居九原了!古时重罪腰斩,轻罪颈刑,晋文子所谓“全腰领”,就是一生平安、没有灾祸的意思。九原,是当时晋国卿大夫墓地,在今山西绛县北,也写作“九京”。后世的人们就把“九原”当作死人所住的地下,和“九泉”的意思一样。

张老的贺词,可以说是一语双关,既有赞颂,也有褒贬,而晋文子则完全把它作为赞颂词祝祷,因此称为“善颂善祷”。张老贺词中的“美哉轮焉!美哉奂焉!”两句,后来形成了成语“美轮美奂”。

养虎遗患

【释义】比喻纵容敌人,自留后患。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仗着自己的势力强大,对刘邦占领咸阳很不满,于是想率兵攻打刘邦。刘邦因为当时自己的兵力尚薄,而项羽势力很大,不敢应战,只得退到汉中一带。后来刘邦势力逐渐强大,而项羽却一天天孤立,刘邦就派人去劝说项羽,愿意以鸿沟为界,订立和约。项羽明白自己很难再打败刘邦,只得接受刘邦的建议,两人分割土地,鸿沟以西的地区给刘邦,以东的地区给项羽,以后各不侵犯。

谈判成功后,项羽带兵往东去了,刘邦也感到很满足,打算撤兵回到西边去。这时张良和陈平等人却对刘邦说:“现在你已占有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诸侯又归附你。项羽的军队已经很疲劳,如果不趁这个时候消灭他,真是‘养虎自遗患’呀!”刘邦听从了他们的计谋,最后在乌江边垓下这个地方彻底消灭了项羽的主力,项羽最后被逼自杀,刘邦建立了西汉。

差强人意

【释义】差:尚、略。强:振奋。原指还算能振奋人心。后多指尚能使人满意。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吴汉传》。

新莽末年,吴汉逃亡到渔阳,以贩马为业,结交天下豪侠义士,后来投奔刘秀,为偏将军,征发渔阳等郡骑兵,帮助刘秀消灭王朗的割据势力,镇压铜马、重连等部农民起义军,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战功。刘秀当上皇帝后,吴汉被任命为大司马,封广平侯,转战各地,镇压农民起义,并率部攻灭割据益州的公孙述。

吴汉为人诚实可靠,不喜欢夸夸其谈,但做事认真、谨慎,有勇有谋,可成大事。刘秀知道后才有意与他接触。

有一次,刘秀吃了败仗,心里很不是滋味,许多将领也都惶恐不安,不知如何是好,吴汉却在兵营里和士兵们一起磨刀擦枪,鼓舞士兵们的勇气。刘秀听说后,满脸的愁云一扫而光,觉得吴汉颇具大将风度,于是赞叹地说:“吴将军的所作所为还算能振奋人心(差强人意)啊!”

神机妙算

【释义】灵巧的心机已达到神奇的程度,比喻计谋高明。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二十余万大军南下,准备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统一全国。刘备知道自己势单力薄,不能与曹操硬拚,于是派诸葛亮去东吴说服孙权,共同对付曹操。

东吴的大都督周瑜是位名将,但他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总想借机把他除掉。诸葛亮内心早已知道周瑜的心思,可是为了顾全大局,只好与周瑜一起共事。

有一次,诸葛亮接受了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到时交不出十万支箭,就要被斩首。

周瑜暗暗高兴,料定诸葛亮必定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到时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把他除掉。他还暗中吩咐造箭军匠故意拖延时间,不给诸葛亮准备所需要的材料。

但是,诸葛亮胸有成竹,早已算计好了。他私下向大将鲁肃要了二十只快船,每只船上配置三十名士兵;船上都用青布做帐幕,每只船上扎放了一千多个草人。

两天过去了,诸葛亮却没有一点准备,周瑜认为这次诸葛亮必死无疑。不料到了第三天凌晨,诸葛亮趁江面上笼罩着大雾,下令将草船驶近曹军水寨。他和鲁肃一面在船中饮酒,一面命令士兵在船上擂鼓呐喊,装作攻打曹军的样子。

曹操听到江面上鼓声、呐喊声大作,以为敌军一定是趁大雾前来袭取水寨,慌忙命令曹军不要出击,奋力用箭射向对方。霎时间,曹操水陆两军一万多弓箭手一齐朝江中射箭。

天快亮了,等到太阳初开雾散之后,诸葛亮下令各船迅速驶回。这时,二十只船的草人身上已经挂满了箭。远远超过了十万支。他又让各船士兵齐声高喊“谢丞相赠箭”。等曹操明白真相时,诸葛亮的草船已经出了二十多里,无法追赶,曹操后悔不已。

鲁肃把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以后,周瑜大吃一惊,感慨万分地叹道:

“诸葛亮灵巧的心思已达到神奇的程度,我不如他。”

比喻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神仙中人

【释义】对容貌端美、神态飘逸者的称呼。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王恭传》。

王恭是西晋时晋孝武帝的皇后的哥哥,他自以为自己是皇亲国戚,门第高人一等,权势显赫,他曾把当宰相作为自己的目标。

王恭定的目标这样高,他自己在官场中也能严于律己,他的个性刚直,坚守节操是很出名的。

有一次,会稽王司马道子约了一班朝官在府中喝酒,大家边谈边喝,十分尽兴,尚书令谢石已经醉了,竟也唱起了那种小街小巷里流行的歌曲。王恭在旁边听不下去了,站起来,指着谢石的鼻子说:“你身为朝廷的大官,今天在会稽王的府第里竟放肆到唱这种下流歌曲,你的下属会怎么看你,他们将来又会跟你学成什么样子?”

谢石十分难堪,众人面面相觑,大家不欢而散。

王恭还笃信佛教。平时,他的神情气质举止行动都仿效神仙。他的身材高大,相貌端美。一次,大雪飘飘,王恭身披鹤氅裘衣,在白雪皑皑的旷野上,深一脚浅一脚地缓缓前行,身后留下了一串长长的脚印,有一位名士孟昶见了,禁不住赞叹说:“这个人真是神仙中人啊!”

由于王恭为人过于刻板、严肃,不能宽厚待人,人们不乐意与他接近,因此和别人相处不好,导致了他在朝廷的权力之争中陷于困境,招来众人反对,最后被司马道子杀死。

举足轻重

【释义】表示只要举足移动一步,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比喻实力强大,地位十分重要,足以左右整体局势。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窦融传》。

窦融是东汉时的大将军,世代为官。王莽当政时,他任波水将军,后来归降起义军首领刘玄,当巨鹿太守。刘玄失败后他联合酒泉、敦煌等五个郡割据河西,担任河西五郡大将军。

河西这地方民风质朴,窦融施政宽和,境内官民相安,因此财粮丰裕,兵强马壮,附近流亡百姓纷纷来归顺。

汉光武帝刘秀取得政权以后,窦融想归附他,于是派长史刘钧向光武帝上书并献上马匹。刘秀见窦融有归顺之意,非常高兴,封他为凉州牧,赏赐黄金二百斤,颁发一道诏书让刘钧捎回。

在这道诏书中,刘秀赞扬窦融治理河西五郡的政绩以及对窦融的思慕之情,并且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刘秀特地指出,在他与窦融相隔之间,尚有益州的公孙述和天水的隗嚣,他们都想争夺天下。在蜀汉相攻的形势下,窦融的去从对全局起着关键的作用,他要举足移动一步,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

举一反三

【释义】从一件事推知其他很多事情。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述而》。

有一天孔子对弟子们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先生举出一个墙角,学生就应该独立思考,融会贯通,而联想类推到其余的三个墙角,并用其他三个墙角来反证先生指出的一个墙角;如果这样去用心学习和思考,使推理灵活化,那么,老师就用不着再教他们了。

举案齐眉

【释义】把端饭盘子举得和眉毛一般高,形容夫妻互相恩爱。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梁鸿传》。

梁鸿是东汉时的一个穷书生,他知识丰富,人也正派,深受当地人的尊敬。不少富贵人家都想把女儿嫁给他,但都被他拒绝了。

孟光是县里一有钱人家的女儿,已经三十岁了,还没有出嫁。有许多富家子弟前来提亲,孟光都没答应。她父母很焦急,问她想嫁什么样的人,孟光说:

“我要嫁梁鸿那样贤良又有学问的人。”

梁鸿知道以后,觉得这个孟光是个很贤惠而且很有主见的姑娘,是自己理想的伴侣,就托人到孟家提亲,把孟光娶了回去。

孟光刚结婚的时候,穿着新娘的服装,打扮很入时。梁鸿看不惯,一连几天都不理她。到了第八天,孟光脱下新装,取下金银首饰,穿着粗布衣裳,纺纱织布,下厨做饭,操持家务。梁鸿这才高兴起来,主动上前与妻子说话。

梁鸿和孟光结婚以后,先是在霸陵山中隐居,织布种地,读书弹琴,过着清贫而自在的日子。后来他们搬迁到了吴中(今江苏苏州),借了别人的一间屋子住下来。梁鸿天天出去帮别人舂米种地,而孟光则在家操持家务,两人共同劳动,互敬互爱,过着和睦美满的日子。

每天梁鸿下工回到家里时,孟光都已经做好饭菜,放在托盘里,双手端着,举得跟自己的眉毛一样高,恭恭敬敬地送到梁鸿的面前。粱鸿也很有礼貌地双手接过来,然后夫妻一起享用。

洗耳恭听

【释义】虚心听取别人说话。洗耳:洗净耳朵。

【出处】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

传说上古时代的尧帝,听说许由是个隐世的高人,便想把帝位让给他。

于是,他派使者到许由隐居的箕山去请他。使者来到箕山,见了许由,说了尧帝想把帝位让给他的事。许由说:

我根本不想当皇帝,请你回去吧!

使者走后,许由感到使者的话污染了他清净的耳朵,立刻跑到山下的颍水边去,掬水洗耳。

许由的朋友巢父也隐居在这里,这时正巧牵着一条牛来给它饮水,便问许由在干什么。许由就赶快把消息告诉他,并且说:“我听进了这样不干不净的话,怎么能不赶快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

巢父听了冷笑一声,说道:“哼,谁叫你在外面招摇,造成名声,现在惹出麻烦来了,那完全是你自己招惹的麻烦,还洗什么耳朵!算了吧,别玷污了我小牛的嘴!”

说着,便牵起小牛,径直走向水流的上游去了。

这个故事传说,叫做“箕山洗耳”。晋人皇甫谧把它收集在他所撰写的《高士传》中。不过后来人们所说的“洗耳”却和许由的洗耳含义完全不同。许由是因为不愿意听而洗耳;后来所说的洗耳却是准备领教的意思,一般都叫做“洗耳恭听”。

洛阳纸贵

【释义】形容文章好,流传广。连纸都涨价了。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左思传》。

左思是西晋时有名的文学家,但他小时家里很穷,经常吃不饱饭,再加上人长得丑,他很气馁,不爱说话。

在他出名以前,他曾经花了一年时间写了一篇《齐都赋》,但是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左思并不感到气馁,他坚信自己能够写出流传千古的作品来。于是,他更加努力,打算写一篇《三都赋》。所谓“三都”,指三国时魏国的都城烛城(今河南安阳)、蜀国的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吴国的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要为“三都”作赋,是需要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和很广博的知识的,当时的一般文人都不敢去写这个题目。

左思要写《三都赋》的消息传开以后,洛阳的名士们都嘲笑他不知天高地厚,说:“我们都不敢写,他这个无名小辈倒要逞能。”左思不管别人怎样议论,自己坚持潜心写作。

他为了写好《三都赋》,到处去查阅资料,走访那些了解三都历史掌故的人。他在吃饭和睡觉的时候都在构思,为了捕捉到那些一闪即逝的灵感,他在家里到处都贴上纸条,放上笔墨,偶尔想到一句或一个词,他都马上记下来。就这样,左思花了十年的功夫,终于把《三都赋》写成了。

这时的左思仍然没有名气,他写的《三都赋》也没有马上引起人们的注意。左思就把文章拿去请当时在文学界声望很高的皇甫谧指教,皇甫谧反复推敲后,赞不绝口,并且欢然提笔为《三都赋》作序。文学界的知名人士张载和刘逵在读了《三都赋》后也非常欣赏,还为《三都赋》作了注释。在当时以博学而著称的张华称赞《三都赋》说:“写得好极了!可以和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相媲美!”

有了这么多名家的推荐和赞赏,左思的名声大震,《三都赋》也在洛阳被人们争相传抄。一传十,十传百,整个京城洛阳都轰动了。因为要抄《三都赋》的人太多了,洛阳城里的纸张也供不应求,纸价也涨了许多。

后来,人们就用“洛阳纸贵”来形容作品精妙,广为流传。

济世安民

【释义】济:拯济。拯救时世,使人民生活安定。

【出处】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太宗本纪》。

唐高祖李渊共有四个儿子,秦王李世民是他的二儿子(后来的唐太宗)。在李世民4岁的时候,一天,李渊带他到岐州办事。岐州有个书生拜谒李渊,自我推荐说擅长相术。他观察李渊后说:“您是大贵人啊,而且有贵子!”这时,李世民走到李渊身边,书生一见李世民,立即说:“龙凤的姿态,天子的仪表,年近20岁时,必定能济世安民。”

李渊害怕他的话泄漏出去会招致杀身之祸,正打算杀掉这个书生,书生忽然不知去向,于是就采用济世安民的意思,为太宗起名叫“世民”。

不出所料,李世民辅助李渊建立唐朝。后来他继承帝位,经过“贞观之治”,把中国建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炼石补天

【释义】源出古代神话。后借指为拯救某种大灾或从事某件大事而立下的功勋。

【出处】汉·刘安等《淮南子·览冥训》。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能够覆盖大地,是因为大地上有四根天柱支撑着它。后来,四根天柱由于风吹日晒,雪打雨淋,日渐风化,渐渐地柱子要撑不住了。于是,天上产生了许多裂缝,雨水从裂缝中不断地往下流,九州大地的不少地方成了一片汪洋;天上的闪电击起了森林大火,不少地方变成了火海;凶猛的兽类肆虐,人类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

于是,人类的始祖女娲决心炼石补天,以拯救她的子孙。她跑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点燃了一堆圣火,烧炼出红、黄、蓝、白、黑五色彩石,用这些五色石来修补天上的裂缝。她又捉来一只很大很大的乌龟,砍下它的四只脚,用来替代已经损坏的天柱。

天上漏下雨水,这是一条黑龙在作祟,女娲便勇斗黑龙。终于把黑龙杀了,杜绝了罪恶的根源。

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天补好了,天柱也牢固了,猛兽被消灭了,九州大地一切都恢复正常,人类便又放心地生活了。

这便是“炼石补天”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它出于古时候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和美好的想象。

迷途知返

【释义】迷失了道路知道回来,比喻知错能改。

【出处】晋·陶渊明《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家祖上都在朝廷做大官。不幸的是在他12岁时就成了孤儿,跟随叔父长大。但陶渊明很有志气,埋头读书。只是由于家世已经没落,得不到朝廷重视。

陶渊明很穷,又缺乏经营生计的本领。亲友们劝他去做一个小官,他听后心里活动起来,但是没有门路。后来由他叔父引荐,才被任命为彭泽(今属江西)县令。

彭泽离陶渊明家住的紫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不太远。上任后没几天,他就思念起原来的田园生活,产生了辞官归去的念头。这是因为他本性热爱自然,出来当官只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但官场上尔虞我诈违反自己的良心,做了也非常痛苦。于是,他希望等到公田上取得收获后,就收拾行装回家。

不久,陶渊明妹妹在武昌(今湖北鄂城)去世。陶渊明想立刻去吊唁,于是自动辞职。就这样,从秋天到冬天只当了80多天的官,就又回去过田园生活了。

另有记载,陶渊明在担任彭泽令时,接到上司通知,说郡里派一个邮督来彭泽视察工作。那邮督盛气凌人,要陶渊明穿了官服去恭迎。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的俸禄而去向这种乡里小人折腰,于是交出官印,离开彭泽,隐居田园。

陶渊明归隐后,写了一篇名叫《归去来辞》的赋。在这篇赋的序中,他回顾了自己的过去。赋一开始,他就总结了自己走过的生活道路,认识到过去虽然已经不可挽回,但未来的事还来得及弥补。意思是出来当官已经错了,但现在归隐还不算晚。自己确实是迷失了道路,好在迷失的路还不远,现在已经觉悟到今天是正确而昨天是错了,表示迷了路知道回来。

恃才傲物

【释义】自以为才高看不起别人。

【出处】唐·姚思廉《梁书·萧子显传》。

南朝齐武帝的侄子萧子显,共有兄弟16人。齐被梁灭后,萧子显兄弟16人,都在梁朝做官。梁武帝萧衍一向赏识萧子显的才华,又喜爱他超凡脱俗的谈吐举止,常召他来宫里一起谈史论文。梁武帝提倡经术,当时萧子显担任国子博士,就把梁武帝所写的《经义》作为太学的教材,亲自指点一名助教,教十名学生专门学习,为国家培养急需的人才。

萧子显还接受梁武帝的委托考订众家后汉史书,写成《后汉书》100卷,又撰写了《齐史》60卷。他的非凡才华博得梁武帝的称赞。梁武帝经常设御宴招待萧子显,并时常让萧子显坐在自己身边,以显示对他的器重。于是,萧子显自恃才气非凡,未免目中无人。他担任吏部尚书的时候,执掌任免、选拔官员的大权,有各种档次的应选士人与他见面,可是萧子显对所有热情的举动招呼,一概不予答理,一句话也不同他们说,只是把手上的折扇一挥,就算是见过这人了,表情始终冷峻异常。

萧子显年仅49岁就病死了。在准备安葬的时候,家人请求谥号,梁武帝亲自写了“侍才傲物,宜溢曰骄”的诏书,就是说,谥号“骄”对萧子显一生作了精辟而恰当的评价。

退避三舍

【释义】主动退让,以免冲突。舍:行军时30里为一舍。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禧公二十三年》。

春秋时,晋献公年老,宠爱妃子骊姬。骊姬为了让自己生的儿子能继承王位,就玩弄阴谋,逼死了太子申生。晋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也被迫流亡到国外。

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夷吾回国夺取了君位。他害怕重耳会回来跟他抢夺君位,就也派人追杀重耳。重耳没有办法,只好四处逃亡。

过了不久,重耳逃到了楚国,楚成王非常欣赏重耳的才能,就热情地接待了他。有一次,楚成王在宴席上开玩笑地对重耳说:“公子以后要是回到晋国当上国君,将怎样报答我呢?”

重耳未加思索地说:“大王身边的财宝和美女应有尽有,难道还想什么吗?”

接着,重耳又说:“要是托大王的福,有一天我能够回晋国当上国君,我愿意和贵国发展友好关系。万一两国发生战争,两军相遇的时候,我一定命令晋国军队后退三舍。”

古时候行军,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就是九十里。楚成王听了,哈哈一笑,也没怎么在意。

后来,夷吾死了,重耳果真回到晋国当了国君,他就是晋文公。他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大起来。

后来,晋楚之间真的发生了战争。两军相遇的时候,晋文公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就命令晋国军队后撤九十里。

晋军中有些将领想不通,说:“我们凭什么要退让?”晋国大夫狐偃解释说:“国君以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为了报答楚成王,愿意后退九十里,我们不能说话不算数。如果我们说话不算数,我们就理亏了,要是我们退让了,他们还不罢休,那就是他们理亏,我们再跟他们交战也不迟。”

晋国军队退到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在这里与楚军展开大战,结果仍把楚军打得大败。

怒发冲冠

【释义】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气得头发竖起来,冲翻了帽子。冠:帽子。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璧玉。这块宝璧是春秋时楚人卞和发现的,所以称为和氏璧。不料,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图想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玉。

赵王不愿以璧换地,怕其中有诈,可又害怕秦的势力,只好派使者去协商此事。

正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可以出使。赵王立即召见,并首先问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璧交换15座城池。蔺相如说:

“秦国强,我们赵国弱,这件事不能不答应。”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又不肯把15座城给我,那怎么办?”

“秦王已经许了愿,如赵国不答应,就理亏了;而赵国如果把璧送给秦王,他却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无理。两方面比较一下,宁可答应秦王的要求,让他承担不讲道理的责任。”

就这样,蔺相如带了和氏璧出使秦国。秦王得知他来后,没有按照正式的礼仪在朝廷上接见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一个临时居住的宫室里召见蔺相如。他接过璧后,非常高兴,看了看后,又递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看。

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现在又见他只顾传看和氏璧,根本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

“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当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迅速后退了几步,在一根大柱子旁边站了下来,他气得双目圆睁,头发直竖,帽子要顶起,激昂地说:

“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璧,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璧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看,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璧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己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

在这进退两难的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璧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羿射九日

【释义】形容为民除害的英雄行为。

【出处】汉·刘安等《淮南子·本经训》。

尧帝时代,天空同时出现十个太阳。一时间天下大旱,万物枯死,河流干涸,百姓无法再生存下去了。

帝尧向天帝祷告,请求援救。天帝就派了后羿来帮助帝尧。后羿带着妻子嫦娥来到了人间,帝尧接见了他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并且要求他立即施展神力,惩治一下胡闹的太阳神。

后羿当即取出天帝所赐的弓箭,走向广场,对准天空十个太阳中的一个,嗖的一箭,射了出去。起初,不见动静,稍隔一会,只见那个太阳猛地爆裂开来,火光乱迸,纷纷散落下一些金色的羽毛来。随即轰然一声,掉下了一团红亮的东西。人们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只硕大无比的金黄色的三足乌鸦,身上还插着后羿的那枝神箭。这是成精的乌鸦变成了太阳来危害人类。

这时后羿又射出了第二支箭,又一个太阳掉了下来。一支一支地射上去,太阳就一个一个地掉下来,人们的欢呼连连不绝,空气立刻转冷,焦旱枯干的灾难,眼看就要解除了。

帝尧当然高兴极了,但是,当他看见天空只剩了一个太阳,而后羿射箭的兴致似乎还没有尽的时候,他急了,赶紧从后羿的箭袋里,把剩余的箭全部抽去,这样,才提醒了后羿,留下了一个太阳。

结草之报

【释义】将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表示感恩报德。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

魏武子是春秋时魏国的大夫,他有个小妾,既美丽漂亮,又聪明贤慧,魏武子对她宠爱无比。

有一年,魏武子患了一场大病,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把儿子魏颗叫到床前,指着哭哭啼啼的宠妾对儿子说:“我最不放心的是她。我死后,你帮她找个合适的人改嫁吧。这样,我九泉之下也可以瞑目了。”

过了几天,魏武子的病好了,仍然和那宠妾相亲相爱,日子一长,魏武子把自己当初说过的改嫁的事忘了。

第二年,魏武子重新病倒,昏睡在床,有一天早晨,他突然睁开眼睛,指着那个小妾,对儿子魏颗说:“我活不长了,让她陪我一起走吧……我死后,你们就让她……殉葬!”

魏武子命归西天后,亲属们按照他的遗言为他办丧事,要让那宠妾为死者殉葬。

魏颗上前阻拦道:“殉葬是父亲临终前昏迷不醒时说的胡话,不足为凭。而父亲生前清醒时曾叮嘱我将她改嫁,现在当然应按照他清醒时说的话去做!”

由于魏颗坚持己见,众亲属奈何不得他。那宠妾最终也保全了性命。

不久,秦国发兵攻打晋国。魏颗奉命率军迎战。秦军主将名叫杜回,是个勇猛无比的大力士,当两军交战时,那杜回突然跳下战车,冲入晋军中横冲直撞,胡乱砍杀,晋军死伤不计其数。

杜回愈战愈勇,发现了在战车上指挥作战的晋军首领魏颗,便大吼一声,举刀朝魏颗扑来。正在危急时刻,忽然身边出现一个老人,手中拿着一根草绳。草绳的另一端结在一块石头上。杜回刚冲到魏颗的战车前,老人将草绳一拉,就把杜回绊倒。魏颗立即跳下车,和士兵一起将杜回生擒活捉。

当魏颗回过头来正准备感谢那位老人时,老人早已不知去向。这天晚上,魏颗做了个梦,梦见那个手拿草绳的老人对他说:“我就是那改嫁女子的父亲,因你救了我女儿的性命,特地来报答你!”

结草衔环

【释义】将草结成绳子,嘴里衔着玉环,表示报恩的意思。

【出处】南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

“结草衔环”这句成语,出自“结草”和“衔环”两则神话传说。“结草”即魏武子的儿子魏颗,在其父死后,没有让其父小妾陪葬,救了她一命。小妾的父亲看到敌军追到战车前,把结在石头上的草绳一拉,绊倒敌将,救了魏颗。

关于“衔环”也有一个传说:后汉人杨宝,九岁时,有一天,在山下看见一只受了伤的小黄雀。这只小黄雀,可能是被猫头鹰之类啄伤了,跌落在一株树下,浑身爬满了蚂蚁,动也不动,看来快要死了。

杨宝很可怜这只小黄雀,便把它救起,带回家去,养在巾箱里,每天采些黄嫩的花蕊来喂它。经过了100多天的细心抚养,才把它的伤完全养好,这时,小黄雀的羽毛也长得很丰满了,跳跳叫叫,非常活泼。杨宝就放它飞走了。

当天晚上,杨宝梦见一个黄衣童子,口衔四个白玉环,说是送给杨宝的礼物,并且感谢他的救命之恩,祝福他的子孙都像玉环一样纯洁清白,世代幸福。说罢化作一只黄雀飞去了。当杨宝醒来时,家中果然多了四个白玉环。

既往不咎

【释义】既:已经。咎:责备。对已过去的事,不予追究。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八佾》。

春秋时期,有一次,鲁国的君主鲁哀公问孔子的弟子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制作。宰我回答说:“夏朝人用松木,殷代人用柏木,周代人用栗木。栗木的意思是使人民害怕得战战栗栗。”

孔子听了宰我的回答,非常气愤,认为宰我是在污辱时政,对现实社会不满,责备宰我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规劝了,已经过去的事不用再追究了。”

《论语·八佾》的原文为:“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骇人听闻

【释义】使人听了非常吃惊,故意夸大其词。骇:惊吓。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王劭传》。

王劭,字君懋,太原晋阳人。他从小就爱好读书,年青时就因为博闻强记而闻名。当时的一些义人如果遗忘了古书上的内容而一时又无书可查时,就会去请教王劭,王劭都能一一回答,以后有机会查对古书,便发现王劭答的和书上一字不差。隋文帝杨坚看到王劭很有才学,任命他为著作佐郎。

王劭虽然满腹学问,但他却很不老实,老爱用学问耍人,实际上是在玩小把戏阿谀奉承上司。

有一次,隋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他想爬上一座高山,但却爬不上去,后来得到侍从崔彭等人的相助才上得山去。王劭叹后对皇帝说:

“这是一个大吉大利的梦:梦见高山,说明皇上的帝位像高山一样稳固。崔彭好比彭祖(传说中的长寿人物),这是长寿的象征。”隋文帝听了很高兴。

王劭除了拍马屁,还靠故弄玄虚的手法欺骗隋文帝。他经常假托什么囹谶命符散布荒诞的童谣,谎报各种神奇怪异的现象,以此来预卜国家将如何如何兴旺。

例如有一次王劭诡报某地发现神龟,龟腹上有“天下杨兴”四个字。皇后死后,他也胡编乱造,说皇后是“妙善菩萨”转生,她不是死,而是“返真升入仙道”,以此讨得文帝的欢心,保持他的官职。所以《隋书》评价王劭说:王劭喜欢用怪诞不经的语言、粗俗鄙野的文字、不合实际的内容,骇人视听,最终使得大家都看不起他。

骄兵必败

【释义】骄傲的军队必定打败仗。

【出处】汉·班固《汉书·魏相传》。

西汉时,为了平定边境,公元前68年,汉宣帝刘询派侍郎郑吉等,将一批罪犯送到渠犁一带去屯田,就地积聚粮食,以备攻打西北边境的车师国。

到了秋收时,汉军打下车师,匈奴便派骑兵袭击车师。

汉宣帝立刻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如何派兵布阵,攻打匈奴。将军赵充国主张趁匈奴势弱,派兵攻打匈奴右翼,使它不再袭扰西域。丞相魏相不同意派兵出战,他上书进谏说:“近年来,匈奴并没有侵犯我们边境。为了车师而去攻打匈奴,是没有道理的。现在,边境上老百姓的生活很困难,无衣可穿,无粮可吃,怎能轻易兴兵打仗呢?国内连年遭灾,收成不好;郡县许多官吏不称职,风俗、道德也很成问题,儿子杀父亲,妻子杀丈夫的案件经常发生。要想真正安定,应当首先整顿朝政,任用贤能,这才是大事。一定要出兵的话,打了胜仗,也后患无穷。仗着国大人多而对外炫耀武力,就是骄横的军队,军队骄横必定要灭亡。”汉宣帝采纳了魏相的意见,决定不增兵车师以攻打匈奴,只是调动当地一部分军队开到车师附近,等匈奴兵退走后,接郑吉的军队返回渠犁。

骄奢淫逸

【释义】生活放纵奢侈,荒淫无度。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三年》。

宠姬是春秋时卫国国君卫庄公的妃子,深得庄公的喜爱,有一年,宠姬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州吁,庄公对州吁溺爱无比,听之任之。州吁长大后生活放荡,到处惹事生非,专横霸道。庄公对他听之任之,从不严加管教。卫国的大夫石确劝告庄公说:“我听说,父亲喜爱孩子,应当用道义来教育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骄横、奢侈、荒淫、好逸的恶习,都来自邪恶。这些恶习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父母宠爱得太过分了。”卫庄公没有听从石确的忠告,州吁变得越来越坏。不久庄公病死,太子姬完继位当国君,称卫桓公。第二年春天,州吁杀死了兄长桓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非常残暴,名声很坏,遭到卫国人的强烈反对。他篡位不到一年,石确联合陈国国君,巧施计谋,把州吁杀死。 +nY/pLboBw3DfJGG7UpZjXoyUjORf/5oJA+b92w6WsQRNWeGOnaQ+JBCJpP5o7S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