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华成语故事一
冯化平

一画

一成一旅

【释义】古时以十里方圆为一成,以500名士兵为一旅。比喻力量虽小却有所建树。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哀公元年》。

鲁哀公元年,吴王夫差率兵攻打越国替父报仇,最后越王勾践带领他的5000名残兵败将逃到会稽山上,越国大臣范蠡建议越王勾践向吴王求和。

勾践便派大臣文种到吴王营里去求和。夫差打算同意,可吴国大夫伍子胥坚决不肯。他告诫夫差说:“古语说得好,‘建树德行最好是不断培植,去掉毒害最好是消除干净’。”接着,他就给夫差讲了夏朝时候的一个故事。

夏朝的时候,过氏部落首领浇杀了斟灌,攻打斟鄩,杀了夏朝的后相,后相的妻子后缗逃走了。后来生下一个儿子,名叫少康。少康逃到有虞部落里,做了官。酋长还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为妻,把纶邑交给他掌管。纶邑虽然地方不大,只有十里见方,人口也只有500,也就是所谓的一成一旅。但少康到那里以后,广施恩德,安抚下属,积极训练军队,当时机成熟后,就率兵攻打过国、戈国,灭了它们,恢复了夏朝的天下。这就是“少康中兴”的故事。

“如今的吴国不如当时的过国,而越国却超过了少康的纶邑。假如将来上天让越国强大起来,对吴国将是极大的威胁。我们如果不乘胜消灭勾践,将后患无穷啊!”

可是夫差被胜利弄得目空一切,根本听不进伍子胥的意见,还是同意了越国的求和要求。伍子胥失望地对大臣们说:“唉!越国用10年生息繁衍,再用10年教育训练,20年后一定会来报仇的。”

正如伍子胥所料,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越国真的强大起来。20年之后,勾践率兵打败了吴国,并且不允许吴王投降,最终,吴王在悔恨中自杀身亡。

一朝一夕

【释义】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只有很短的一段时间。

【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力命篇》。

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杨朱博学多才,很受人尊重。一次,他到朋友季梁家去,恰巧季梁身体不舒服,躺在床上。季梁的儿子见了杨朱后,哭着说:“杨伯伯,我父亲的病看上去很凶险,你能否帮我请医生来为他诊治一下。”

杨朱探视了季梁,安慰季梁的儿子说:“贤侄别急,依我看,你父亲的病并不严重,只要好好调理,很快会痊愈的。”

但是,季梁的儿子不信,一下子请来三位医生。

第一位医生给季梁诊治了一下,说:“你得病的原因是冷暖没有节制,虚实失调,阴阳不和,平时饥饱不均。只要吃几帖药,即可药到病除。”

季梁摇摇头说:“你只是个普通医生,你走吧!”

第二个医生为季梁诊了脉,说:“你的病是由于先天不足,而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要用药来治好你的病,恐怕很难。”

季梁赞许地说:“你是一位良医。”

第三位医生只望了望季梁的气色,说:“你的病是由精神忧郁引起的,所以不用吃药,只要好好修心养性,就会好的。”

季梁十分赞许地说:“你真是一位神医呵!”

原来,季梁的病确实是因精神忧郁而起。他的病经过精神调节,果然没过多久就好了。

一琴一鹤

【释义】比喻文士的高雅和清贫。

【出处】元·脱脱等《宋史·赵抃传》。

宋朝有位名叫赵抃的官吏去蜀地上任。他的行装十分简单,随身只带着一只古琴,还有一只白鹤。古琴放在一只布袋里,而白鹤则放在一只竹篓里,一琴一鹤分两边驮在一匹马上,这就是赵抃的全部行装了。“琴”和“鹤”在古代象征文人学士的高雅不俗。

宋神宗听说赵抃只带一琴一鹤上任的事情后,十分赞赏地对赵抃说:“你能以匹马入蜀上任,且只随带一琴一鹤,这实在太好了。希望你到任后,能够精兵简政,不贪财物,就像你的行装一样。”

一鳞半爪

【释义】龙在云中,东露一片鳞,西露半只爪,若隐若现不能看见全身,比喻只知事物的一部分,也常比喻事物零星的片断。

【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白居易是唐朝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在东都任职时常以酒自娱,一次与元稹、刘禹锡、韦楚客在香山精舍吟酒作诗。就坐以后,白居易建议道:“今日难得幸会,若不赋诗饮酒,岂不有失雅兴?”见众人一致赞成,又说:“那我们就以《金陵怀古》为题目作诗,如何?”

众人纷纷提笔静思。刘禹锡是位饱经风霜的政治家,因参加了当时的改革而屡遭迫害。因此,此时他的脑海里一下子涌上了西晋伐吴,孙皓投降以及东晋、后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相继灭亡的情景,一种悲凉之情油然而生。他端起了一杯酒,一饮而尽,然后提笔在纸上一阵挥舞,一首题为《西塞山怀古》的诗很快跃然纸上:

王浚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获秋。

这首诗怀古叹今,意味深长,白居易读罢,脱口赞道:

“真乃绝妙好诗,我本欲一块下海探骊龙,你先得到了龙珠,余下的一鳞半爪还有什么用呢?”

元稹和韦楚客也都附和着说:“我们不必再献丑了,精华都被你捞去了,再写什么出来也没味了。”

一毛不拔

【释义】一根汗毛也不肯拔。比喻此人非常吝啬小气。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尽心》。

墨翟,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史称“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反对战争。

同一时期,还有一位叫杨朱的哲学家,他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别人进行侵夺。

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问杨朱道:“如果拔下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拔不拔?”

“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

禽滑厘又说:“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

杨朱默不作声了。

孟子就此对杨朱和墨子作了评论:“杨朱主张的是‘为我’,即使拔下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提倡爱世上所有的人,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只要对天下人有利,他也是心甘情愿的。”

一衣带水

【释义】相邻很近,只有一水相隔。比喻彼此之间江流狭窄,极其邻近。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陈纪》。

南北朝末期,陈、周以长江为界,南朝是陈,北朝为周,历史上习惯称之为南陈北周。北周末年,大将军杨坚篡位自立,建立隋朝,即隋文帝。隋文帝登基不久,即着手准备消灭南陈统一中国。

当时,南陈的皇帝是历史上称之为后主的陈叔宝,此人品质并不坏,而且多才多艺,是集音乐家、诗人于一身的艺术家。但作为皇帝,醉心音乐、诗文创作,不理朝政,置人民生活、国家安危于不顾,国家自然而然地一天天衰败,朝中那些只图眼前享乐的奸臣为了保住一时富贵,极力迎合陈后主的嗜好,整天陪着他饮酒作乐,听歌看舞,在脂粉软裙的温柔中醉生梦死。

隋文帝看到南朝武备松弛,官员腐化堕落,决计兴兵伐陈,统一中国。

这时有位大臣说:“陈后主虽然荒唐,但并无大罪。我朝无故加兵,恐怕师出无名,请陛下三思。”

随文帝对百官说:“陈国人民因陈后主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作为天下之主,怎么能被一条衣带那样宽的江水阻隔而坐视不管呢?”(我为民之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公元589年,隋朝大将韩擒虎、高颍一举灭陈,结束分裂,中国再次统一。

一网打尽

【释义】全部捉在网中,一个也不漏。比喻把自己的对立面或坏人全部逮住或彻底消灭。

【出处】宋·魏泰《东轩笔录》。

北宋时,进奏院主官苏舜钦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他少年时就胸怀大志,是被当时政治革新派首领范仲淹推荐提拔起来的。

他豪爽激进,屡次上书宋仁宗皇帝,议论时政得失,批评当时的宰相吕夷简,引起吕的强烈不满,致使吕夷简想伺机陷害苏舜钦及其改革派。

有一年秋天,恰逢赛神会。以往,各官署衙门都要在此时拿出多余的东西变卖成钱,然后大家用这钱尽兴地吃喝玩乐。

苏舜钦为了在赛神会这天让大家玩乐得更痛快些,照例把进奏院里拆下的旧公文封套纸卖了,而且自己也拿出了十千钱来资助,作为玩乐的花费。其他接受聚宴邀请的人,也分别拿出钱来凑份子。

正当大家喝得高兴的时候,苏舜钦又叫了一些歌女来陪酒助兴。

当时,有个名叫李定的太子中舍官也想参加聚会,却未被邀请,李定怀恨在心,便在京城里到处宣扬苏舜钦和一批官员铺张浪费,寻欢作乐的事。

御史刘元喻素与苏舜钦不和,知道了这件事后连忙上奏章给仁宗皇帝。宰相吕夷简一见有机可乘,也跟着在皇帝面前推波助澜。

皇帝听了大怒,把苏舜钦卖掉拆下来的旧公文套一事定为“监守自盗罪”,免去了苏舜钦的官职。

那天参加宴会的其他人,有的免职,有的降职,有的被调到边远地方去任职,致使革新派受到沉重的打击。

刘元喻见此情况,便得意洋洋地向宰相吕夷简表功说:

“我总算替您把苏舜钦一伙一网打尽了。”

一丘之貉

【释义】貉是一种形似狐狸的小兽。同一山丘上的貉。比喻彼此没有差别,都是坏人。

【出处】汉·班固《汉书·杨恽传》。

汉宣帝时期,杨恽在朝廷作中郎将。杨恽的父亲杨敞担任过大司农、御史大夫,还代理过丞相,是朝廷的大官。霍光谋反被杨恽告发,杨恽随之被封为平通侯。

杨恽因为受到皇帝的器重,自以为很了不起,把朝廷的大臣们都不放在眼里,经常直直地指出别人的缺点和过失。因此遭到一些人的嫉恨。不久,太仆戴长乐被人告发,被捕下狱,戴长乐怀疑是杨恽密告他的,因此在狱中写了一封信,向皇帝告状,说杨恽诽谤朝廷,咒骂圣上。他在信中写道:“有一回,杨恽听说匈奴单于被人杀了,他发议论说:昏庸的君主不采纳大臣们的良策,自然要得到如此的下场。秦二世胡亥宠信奸臣,杀害忠良,所以灭亡。若是他任用贤臣,也许秦朝会持续到现在呢!总而言之,古今的昏君都是一丘之貉。这是杨恽引亡国之事,诽谤当世之主,违背人臣之礼……”

听说杨恽有这样的言论,汉宣帝非常气愤,但念他过去有功,没有杀他,只是把他削职为民。

后来,杨恽对着暴君桀、纣的古画像,随口说道:“要是皇帝能看到这幅画,从他们身上吸取教训,就可避免亡国换朝了。”

宣帝听了大怒,终于把杨恽杀了。

一身是胆

【释义】一身:全身,浑身。形容人非常英勇胆大,无所畏惧。也作浑身是胆。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赵云传》。

三国时,蜀、魏发起争夺汉中之战,曹操亲率大军四十万,准备在汉中和刘备的十万大军决一死战。

刘备和诸葛亮商议退敌之计,诸葛亮说:

“曹操由于没有准备好粮草,所以现在还不敢轻易进兵。此时如果派一支军队去攻打曹营,把曹军的粮草烧掉,这样便能大大挫伤曹军锐气。”

老将黄忠再三请求出战,诸葛亮便派他和赵云(字子龙)一同领兵前往。

黄忠先打头阵,但曹军早就有所准备,张郃、徐晃与黄忠厮杀起来。黄忠前后受敌,被围困未能取胜脱身。

赵云便带领几十名轻骑兵杀入重围救出黄忠。

曹军紧追不舍。赵云无心恋战,退回汉中营地。部将们劝赵云闭门防守以拒敌,不料赵云却反而下令打开营门,并叫一部分士兵埋伏起来,然后放倒军旗,停止击鼓,自己单枪匹马挺立在营寨门外,准备迎敌。

曹军追至营外时,天已经快黑了。曹操见蜀军营中毫无动静,又见赵云单枪匹马挺立营寨门外,威风凛凛,毫无惧色,怀疑有伏兵,害怕中了赵云的计谋,不敢贸然进击,便收兵回营。赵云领兵紧紧追杀,杀声震天,金鼓齐鸣,乱箭齐发。曹军因昏暗难辨,摸不清赵云到底有多少兵马,吓得丢盔弃甲,争相逃命,死伤无数,溃不成军。赵云以少胜多,打了个大胜仗。

战后刘备亲临军营慰劳将士,封赵云为虎威将军,赞誉他“一身是胆”。

一举两得

【释义】做一件事却有两种收获。

【出处】汉·司马迁《张仪列传》。

春秋时,鲁国有一个出了名的勇士叫卞庄,他非常勇敢,敢同老虎搏斗。一天,听说山上有两只老虎,他就提剑上山,要去刺死它们。旅馆的僮仆劝阻他道:“且慢,那两只老虎,此刻正在争吃一头牛,二虎相争的结果,一定是力气较小的老虎要被咬死,但力气较大的老虎也要受伤,那时,你上山去,同一只受伤老虎搏斗,就容易取胜,而且只要刺死一只伤虎,就可以获得刺死两只猛虎的美名。”卞庄听从了他的话,后来果然轻易地把那只存活的老虎杀死了,并因此而美名传于天下。

一箭双雕

【释义】一支箭射中了两只雕,比喻做一件事情有两种收获。

【出处】唐·李延寿《北史·长孙晟传》。

唐太宗贞观年间,皇后长孙氏执掌六官,她知书达理,仁爱待从,从不给自己的家人和亲戚谋求私利。因此举国上下都很敬重她。

一次,唐太宗打算任命长孙氏的哥哥长孙无忌为宰相,征询她的意见,她说:“我哥哥心性太耿直,当宰相要有容人的度量,而他对看不惯的坏人坏事绝不肯宽容,当宰相的素质不够。另外他又是你的亲戚,影响也不好。天下贤人不少,何必一定让他做宰相呢?”

唐太宗采纳了皇后的意见。事情传出去以后,长孙无忌认为妹妹的看法正确,大臣们也纷纷地称赞皇后的贤德。不少人认为,皇后一定出身于一个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事实上,长孙皇后的父亲长孙晟却是一员名扬天下的勇将。

长孙晟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将军。以骁勇善战、箭术超群而闻名,连少数民族首领都知道,他箭无虚发。

有一年,西北少数民族突厥的首领摄图派人到北周求婚,武帝宇文邕决定把公主嫁给他,为了路途安全,特派长孙晟率骑兵护送。

长孙晟护送公主到达突厥,摄图听说北周的神箭将军亲自护驾前来,分外高兴,接待得特别隆重,并亲自出面相陪。

摄图又听说长孙晟臂力惊人,箭法尤其超凡绝伦,便热情邀请他一同狩猎。长孙晟听说打猎也乐意奉陪。

第二天,由摄图陪同,各骑一匹骏马来到野外。当时虽是早秋,塞外已经宛然一派深秋景象,天高云淡,水静潭清。

这时空中传来几声雕鸣,摄图抬头一看,两只大雕正在空中为争夺一块肉而激烈搏斗。摄图认为机会难得,便递给长孙晟两支箭,请他射雕。长孙晟催动战马,弯弓搭箭,选好角度疾射出去。两只大雕被一箭洞穿而落下来,众人见了惊佩不已。

一钱不值

【释义】值:指货物与价值相当。连一个铜钱也不值。形容毫无价值或价值微不足道。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灌夫,字仲孺,颖阳人,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武将,他驰骋沙场屡建奇功,被汉武帝封为淮阳太守。

长期的军旅生活,使灌夫喜欢结交英雄豪杰、侠义勇士,与他们称兄道弟,举杯狂饮。他愿意亲近地位卑下的人,而对那些朝廷权贵,灌夫一点也看不上眼,绝不趋炎附势。一次他多喝了一点儿酒,竟然把窦太后的兄弟给打了,险些丢了性命。

灌夫后来辞官不做,虽然家里的宾客一天比一天少,可是他鄙视权贵的脾气一点也没改变。这一年的夏天,丞相田蚡娶亲,朝廷的官员和亲朋好友拉着灌夫去凑热闹。酒席上,灌夫举杯向田蚡祝酒,田蚡却傲慢地对他说:“我不能喝满杯!”

灌夫笑脸相劝:“今天是丞相大喜的日子,理应喝个满杯呀!”

田蚡故意让灌夫难堪,继续傲慢地拒绝,灌夫自觉受到侮辱,热血直往头上冲。恰巧,席间临汝侯灌贤和将军程不识两人正在交头接耳地说什么,灌夫便把一肚子的怒气借他俩发泄出来:“我一向都说程不识一钱不值,大家看怎么样?今天都在向丞相贺喜,他却学女人的样子说起悄悄话来,这算什么东西啊!”满屋子的人都知道灌夫是借题发挥。不久灌夫被田蚡杀害了。

一窍不通

【释义】七窍中没有一个窍是通气的。比喻对事物一点不理解,一点也不懂。窍:通气的窟窿。古人把两眼、两个鼻孔、两个耳朵和嘴称为七窍。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过理》。

殷纣王,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暴君。他整日胡作非为,不关心朝政,沉湎于酒色,轻信宠妃妲己的谗言,过着荒淫昏庸的生活。

纣王的叔父叫比干,是一位忠心的良臣。他看到纣王如此昏庸,心中十分着急,多次苦口婆心地劝谏纣王改邪归正,为民多做些好事。

有一次,纣王听信了妲己的话,下令杀害了无辜的梅伯,并要把梅伯剁成肉酱。比干知道此事后,急忙劝谏纣王,希望他不要听信妲己的谗言,错杀无辜,并说这样下去是会亡国的。

妲己对比干怀恨在心加之比干又一连几天苦谏不止,引起了纣王的极大不满。纣王愤怒地嚷道:“我早就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要把你杀了,取出心,解剖开来看个究竟!”

纣王果真杀了比干,并挖出了他的心。

孔子说起这件事,感叹道:“纣王心窍不通,如果通了一窍,那么比干就不会被杀害了!”(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

一意孤行

【释义】孤行:独自行事。顽固地按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

赵禹、张汤都是汉景帝时期的名臣。先后被景帝任命为太中大夫,负责制定各项条令法规,深受景帝的器重。

赵禹为人耿直,严于自律,为官清正廉洁,严格照章办事从不被别人所左右,严格照章办事。担任太中大夫以后,他更是深感责任重大,为排除人情上的干扰,他遣散了家中的门客,同时,不再与朝中官员私下往来,并谢绝同僚们的邀请,避免泄露朝廷机密。

逢年过节或喜庆的日子,官员往往找几个知心朋友在一起饮酒谈心。

席间海阔天空,毫无边际,什么天文地理、诸子百家、朝中要闻、民间琐事无不当作话题。赵禹学问广博,口才又好,谈起来更是风趣、诙谐。现在席中少了赵禹,人们都觉得趣味不足。

自从赵禹谢绝朋友间的应酬之后,他的朋友们甚为不满,有时私下议论甚至多有微词,误认为赵禹是官作大了,有意疏远老朋友。

好心的朋友劝他改变一下作风,免得得罪老朋友,赵禹笑而不答。

开始,朋友对他还有些误解,时间久了,朋友知道赵禹出于公心,不得不如此,便改变了错误理解,对赵禹仍然敬重如昔。

张汤与赵禹截然相反,他为官残酷,性情贪婪,而且巴结权贵,只要对他有用,他一律热情接纳,从不考虑对方的人品如何。

长安的许多富商不敢得罪张汤,担心张汤暗中加害他们,只好经常带上厚重的礼品去巴结张汤。张汤是来者不拒,一律照单全收。

甚至有些风雅名流,尽管讨厌张汤,但震于他贪婪、残酷的恶名,也不得不违心与之交往。

不久,张汤因巧于辞令,善于揣摸景帝和丞相的心理,被提升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

在一次讨论对待匈奴的问题上,博士狄山提出和亲的建议。理由是,当年汉高帝北征匈奴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尚且被困平城。于今将士不如当年,无力与匈奴抗衡。

张汤怒斥狄山是迂腐之见。

狄山反唇相讥:“我是愚忠,你是诈忠,我早就看出你是一个狡诈的小人。”

皇帝因宠爱张汤,责问狄山:

“你能守住一个郡么?”

狄山承认不能。

皇帝又问:

“那么守一个县呢?”

狄山回答是否定的。后来,勉强表示能守住一寨。狄山被派往前线,不久战死沙场。

张汤依仗皇帝信任,越发横行无忌,招致百官的痛恨,皇帝这时也觉察到张汤的肆无忌惮,便派赵禹审问张汤。

赵禹秉公执法,严厉斥责张汤的种种不法行径。张汤见自己的罪行已经暴露无遗,又听越禹说得有根有据,自知罪恶深重,便引剑自杀了。

一蛇吞象

【释义】亦作“巴蛇吞象”。巴蛇是传说中的一种神蛇,长800尺,能吃象。比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

【出处】佚名《山海经·海内南经》。

巴蛇是传说中南海的一种神蛇。它身长足有800尺,能吃象。巴蛇把大象连骨头吞下肚里,三年以后才把骨头吐出来,被吐出的骨头可以医治腹内疾病。这个传说流传很广。屈原在《天问》中有“一蛇吞象,其大如何”的句子。

后来有人根据传说,改编成“蛇吞象”的故事:古代有个穷苦猎人叫阿象,他怜悯一条饿昏的小蛇,精心地把它饲养大。此后,阿象一再向青蛇索取,使自己变成了富翁。但由于他贪得无厌最终被青蛇一口吞掉了。这个故事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形象描述。

一笔勾销

【释义】销:销掉。用笔在书面材料上勾画注销,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

【出处】宋·朱烹《五朝名臣言行录》。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他小时候家中很穷,两岁时就死了父亲。接着,他母亲改嫁到长山县朱家,他便跟着母亲来到了朱家。

范仲淹小时候就很有志气,长大后,辞别母亲,外出求学。他夜以继日地勤奋苦读。冬天感到非常疲倦时,就用凉水洗脸;吃的东西不够时,就喝粥充饥度日。经过刻苦学习,他在大中祥符(宋真宗年号)年间考中进士,历任右司谏、吏部员外郎、知州、枢密副使等职。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被宋仁宗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他和同时任命的韩琦和富弼等一起,进行了一场以改善吏治为中心的改革,历史称为“庆历新政”。

他取来官员名册,一个个地检查他们的任职情况,凡是不称职的官员,他都在名册上一笔勾去,撤掉他们的职务。空出的职位,则从下一级能够胜任的官员中委任。

富弼平时十分尊重范仲淹,对待他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他见范仲淹对这些不称职的官员如此毫不留情,就说:

“你用笔一勾,就撤掉了他们的职务。他们一家人都要伤心得痛哭了!”

范仲淹听了,回答说:

“他一家人哭,总比他们祸害千家万户,让那些人家全部悲哭好得多吧!”

于是,他把那些不称职的官员全部罢免了。

后来,由于新政遭到贵族官僚的强烈反对而夭折。范仲淹也被贬到陕西任四路宣抚使。这一年他写下了《岳阳楼记》,其中流传至今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映了他一腔爱国之情。

一鼓作气

【释义】原意是:打仗靠的是军士们的勇气。擂响第一次战鼓,军士们精神振奋,勇气最为旺盛。后来比喻抓住时机,一股劲儿把事情办成。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十五年》。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大军去攻打鲁国。当时,齐国十分强大,常常欺负弱小的鲁国,鲁国人个个都感到很愤怒。鲁庄公也觉得忍无可忍,就决定亲自率兵抗击,与齐军决一死战。

有个叫曹刿的鲁国人听到消息,就请求去见鲁庄公,要为鲁庄公出谋划策。他的乡亲们劝他说:“国家大事有那些每天吃肉的大官们操心,你何必去插手过问呢?”曹刿说:“那些当大官的人都目光短浅,不会有什么好主意。”

鲁庄公正为自己没有个得力的谋土而发愁,听说曹刿求见,忙把他请了进去。两人交谈了很久,曹刿了解到鲁庄公很关心百姓,很得民心,就很高兴地说:“凭这一点就可以和齐国人打一仗。”

曹刿要求鲁庄公作战时带上自己,鲁庄公也已了解到曹刿是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就很高兴地答应了,并让曹刿和自己同乘一辆车。

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相遇。齐军仗着人多,一开始就擂鼓攻击。鲁庄公正要命令军队擂鼓反击,曹刿说:“别忙,还不到时机。”齐军第二次擂动战鼓发动进攻时,曹刿仍然劝鲁庄公按兵不动。鲁军将士见齐军张牙舞爪的样子,都有些忍耐不住了,个个磨拳擦掌,士气十分高昂。

齐军见鲁军这边一直没有动静,以为鲁军胆怯,就第三次擂响战鼓,发动攻击。曹刿这时才对鲁庄公说:“现在可以下令反攻了!”

于是鲁军也擂响了战鼓,士兵们早已鼓了一肚子气,个个像猛虎下山一样,奋勇地扑向敌人。齐军没有料到这一着,结果被攻得措手不及,最终抵挡不住鲁军的攻击,纷纷败退。

鲁庄公一见齐军败退,就要下令追击。曹刿又拦住他说:“别着急!让我观察一下。”说完,他跳下车,仔细地看了看地上齐军留下的车辙印子,又上车爬到车杆上,望了望敌人的队形,说:“主公可以下令追击了!”

于是鲁庄公下令追击,鲁军将士个个奋勇争先,把齐军打得落花流水。

得胜后,鲁庄公问曹刿:“敌人进攻我们,为什么前两次我们要按兵不动,而要等到他们发动第三次进攻时,你才让我下令反击呢?”

曹刿说:“打仗全凭士气,齐军擂第一次鼓的时候,他们的士气正旺;到第二次擂鼓,士气就减了一半;到第三次擂鼓时,他们的士气已经衰落了。而这时我们才擂头遍战鼓,将士们士气高涨,当然就会打赢他们。”

鲁庄公又问齐军败退时为什么不能立即追击,曹刿说:“齐国是大国,兵力强大,我怕他们会有埋伏。我观察了他们的车辙纷乱,队形不整,才知道他们是真的败退,可以放心追击。”

鲁庄公听了,暗暗佩服,称赞曹刿想得周到。

一厢情愿

【释义】只考虑单方面愿望,而不考虑另一方是否愿意。

【出处】古印度·僧伽斯那《百喻经》(南朝齐求那毗地译)。

有个农家青年,在进城玩的时候偶然见到了公主。公主的美貌使他不能自已。回到家中竟害了相思病,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的亲友们看他一天天消瘦下去,都纷纷探望询问。他说:“我要是不能娶到公主,只怕命不能长久了。”

亲友们便安慰他,并假意地对他说:“你不用发愁,我们可以派人到京城去,请求国王把公主嫁给你。”

那青年居然信以为真,病似乎也好了一点,一本正经地说:“那真是太感谢你们了!你们快去吧!”

过了几天,那些亲友们又来探望他,欺骗他说:“我们已派人去和国王商量过,国王问了公主,公主没肯答应。”

那青年听了,依旧按照自己的思路来看待这件事,非常高兴地说:“那好办了!只要我再去见一趟公主,公主一定会嫁给我的。”

他只是一厢情愿地想娶到公主,全不顾自己的地位和才貌,这门亲事结果如何呢?当然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一叶障目

【释义】比喻目光为眼前细小事物所遮蔽,看不到远处更大的目标。

【出处】三国·魏·邯郸淳《笑林》。

从前有个穷书生,除了读书什么也不会做,他虽然很迂腐,却整天梦想着发财,由于什么也不会做,家中一切事物全靠他妻子打点。因此,家境仍旧很贫困。

有一天,他坐在家里读《淮南子》,书上说螳螂捕蝉时,常躲藏在树叶后面,用树叶遮住身体,蝉看不见螳螂,螳螂就很容易捉住它了。

书生看了,觉得发财的机会来了,心想:我要是找到这片树叶,也用它来隐藏身体,别人不就看不见我了吗?这样我就可以到集市上去拿别人的东西,也不会被别人发现了。

想到这里,书生高兴得跳了起来。他马上就跑到树林里去寻找这片树叶。他在树林里转了好半天,终于发现一只螳螂正藏在一片树叶后面准备捕蝉。他忙屏住呼吸,轻轻地靠近那只螳螂,瞅准了那片树叶,一下扑了上去。可是,因为用力猛了一些,那片树叶掉到地上去了。

书生赶紧在地上找。可是地上到处都是树叶,他根本就分辨不清哪一片是刚才螳螂用来藏身的。没有办法,他只好脱下衣服,把树下的落叶全部扫到一起,用衣服装着拿回家去。

他妻子见他用衣服兜了一大堆树叶回来,就惊奇地问道:

“你弄这么多树叶回来干吗?”书生忙把门关上,小声说:“别声张!这里面有件宝贝!”

他的妻子感到更加惊奇了,说:“什么宝贝?”书生也不理她,拿起一片树叶放在身体前面,问妻子道:“你看得见我吗?”

他妻子不知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就如实地回答:“看得见。”书生又拿起另一片树叶放在身前,问妻子是否看得见自己,妻子还是回答说看得见。

书生很有耐心,他坚信那片能隐身的树叶就在这一堆当中,于是他一片一片地试。他每拿一片树叶,就要问他的妻子一次,可是每一次妻子都说是看得见。如此折腾到半夜,他的妻子实在不耐烦了,当书生又拿起一片树叶放在身前问她时,她没好气地说:“看不见了!”

书生一听,兴奋异常,赶紧把那片树叶收好。第二天,他拿着那片树叶来到了集市上,把树叶放在身前,伸手就去拿东西。可是,他刚把东西拿在手里,就被主人抓住了。

人们把他扭送到县衙,县官问他为什么那么大胆,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拿别人的东西,书生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并百思不得其解地问:“螳螂捕蝉时就是用这片树叶隐身的,我也用它隐身,你们怎么会看得见呢?”

县官听了,哈哈大笑起来:“你这个书呆子,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知道这是一个书呆子,于是就把他给放了。

一暴十寒

【释义】暴:同“曝”,晒。原意为晒一天,冻十天。比喻学习或工作没有恒心,时而勤奋,时而懈怠。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

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孟子经常去各国游历,拜见各国君王,借以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一次,孟子来到齐国。当时,在位的齐宣王昏庸无能,经常被一些奸臣所利用。故此,许多忠义之士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深感忧虑。闻知孟子来到了齐国,这些人大受鼓舞,奔走相告:“知道了吗?大思想家孟子来到我国了,如果有他前去劝谏宣王,那我们齐国就有希望了!”

可是,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孟子前去劝谏齐王。这些人非常生气地找到孟子,责备他不为齐国尽力,孟子听后认真地回答说:“天下虽有一些很容易生长的东西,但如果‘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它们就不会生存。同样道理,我平时规劝齐王的机会少,而宫中的奸佞小人却一天到晚地围着他转,这样我又怎么能让他真正明智起来呢?”

一代楷模

【释义】楷模:榜样、模范。给一代人树立了榜样。

【出处】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李靖传》。

唐朝初期,将领李靖武艺高强,深谙兵法,所以,打了许多胜仗。

李靖跟随唐高祖李渊南征北战,为大唐的建立立下卓越功勋,多次得到奖赏。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后,封李靖为刑部尚书,不久,又调任兵部尚书。有一年,突厥军犯境,李靖仅率领骑兵3000人,就一举将敌军击退。后来,李靖又立下不少战功,官职升至尚书右仆射。

李靖觉得自己在朝廷任官多年,功劳不小,应该早点解甲归田,免生后患。一次,趁唐太宗派他访察民俗之机,呈上一份奏书,禀报说自己的脚生了毛病,请求退休归家。唐太宗见李靖的奏书写得十分恳切,便答应了他的要求,派中书侍郎去传他的旨意。

唐太宗认为,自古以来身居富贵而能知足者甚少,像李靖这样的有功之臣,能够识大体而隐退,实在是可嘉之士呀!唐太宗对李靖说:“我同意你的请求,并不是单单成全你的志向,而是想把你树立为一代人的典范呀!”(朕令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为一代楷模。)

李靖如愿以偿。

一去不返

【释义】人去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秦王赢政一心想统一中原,平定天下,就派兵四处征伐,灭掉越国后又派大军直逼燕国,攻占了燕国好多城池,并打算一举灭掉燕国。

燕国的太子丹知道燕国无力抵抗强大的秦国,为了挽救燕国,他就想用刺杀秦王的办法来阻止秦国的进攻。

燕太子丹曾在秦国当过人质,饱受秦王的欺辱,他从心里恨透了秦王,回国后就开始留心寻找刺客,替他刺杀秦王报仇。后来,他物色到了一个勇土,名叫荆轲,荆轲表示愿意为他效命。从此,燕太子丹就一直把荆轲待如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自己的衣食也和荆轲一起分享,荆轲从心底感激燕太子丹。

现在,燕太子丹觉得是该用荆轲的时候了,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荆轲,要他想办法刺杀秦王。

荆轲爽快地答应了燕太子丹的请求,同时提出,扮成使者去见秦王。为了取得秦王的信任,他要带上燕国的督亢(今河北涿县一带)地图和逃亡在燕国的秦国将军樊於期的人头。

燕太子丹不忍心杀死樊於期,荆轲就私下找到了樊於期,把自己的主意告诉了他。樊於期听后,马上就拔剑自杀了。

太子丹准备好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匕首上还染有毒药,只要它刺到人,人就会立即死去,他让荆轲把匕首藏在图中,在秦王观看地图时,突然发难,然后又给荆轲配备了一名助手,选定日期出发。

到了出发的那一天,燕太子丹和荆轲都知道,荆轲这次到秦国去行刺,肯定是必死无疑,不可能活着回来。燕太子丹特意和其他送行的人都穿上了白衣,戴着白帽,在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为荆轲设宴饯行。到临行的时候,高渐离击筑,荆轲唱了一首歌,歌中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的歌声表达了荆轲誓死的决心,大家听了都伤心得流下了眼泪。荆轲头也不回就走了。

荆轲到了秦国以后,刺杀秦王没有成功,最后被秦王的卫士杀死了。

一误再误

【释义】犯了第一个错误,不吸取教训,就会犯第二个乃至更多的错误。

【出处】元·脱脱等《宋史·魏王廷美传》。

赵匡胤陈桥兵变做了皇帝,史称宋太祖,有一天昭宪太后杜氏问他:“儿啊,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当上皇帝吗?”

赵匡胤说:“祖上有德。”

杜太后摇摇头,说:“祖上积德,就能当皇帝,那是骗人的鬼话。祖上有德的人多了,为什么就你当了皇帝,而别人却当不成呢?”

赵匡胤被杜太后问得无话可说,小心地问:“依您的看法呢?”

杜太后说:“后周皇帝年龄太小不能掌政,所以让你钻了空子。你要想保住赵宋江山,你死之后将帝位传给你弟弟,依次传下去,直到最小的弟弟,然后再传给你儿子。这样,继承皇位的年龄都不会太小。”

赵匡胤觉得有道理,在病重的时候,把皇位传给他大弟弟赵光义,就是历史上的宋太宗。二弟弟叫赵廷美,按杜太后的意思和赵匡胤的遗嘱,太宗死后,应由廷美继承皇位。据说廷美的心术不正,当皇帝的心情十分急切。他觉得太宗正年富力强,几年之内不会死,就常耍一些阴谋,暴露出篡权的野心。这种行为,引起了开国宰相赵普的注意。

宋朝时,宰相权力很大。赵普看透了廷美的心思,就利用宰相的职权对廷美进行种种限制,经常调动廷美的职务,以防酿成大祸。廷美为此对赵普怀恨在心。太宗看到了这些情况,他打算提前让廷美即位。一天,他把这种想法对赵普说了,并征求赵普的意见。

赵普说:“当年,太祖已经错了,您怎么能继续错下去呢?(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耶?)以廷美的心性,他不会让太祖的儿子德昭即位,而一定会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这样一来,必然引起朝廷纷争,赵宋的江山就危险了。历史上,内讧而导致亡国的先例还少吗?”

太宗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打消了原来的想法,并根据赵普提供的材料,把廷美撤职问罪。

一诺千金

【释义】诺:承诺,应允。一句答允的话,价值千金。形容说话极有信用。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季布是秦末汉初楚地著名的侠客,他性格耿直,乐于助人,最可贵的是他特别讲信用,只要是许诺别人的事,无论如何也要替人办到,从不食言。在楚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得到一百斤黄金,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句许诺。”(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季布后来从了军,在项羽的手下当了大将。他作战非常勇敢,很有军事才能。曾经有好几次,他领兵追杀刘邦,刘邦差点死在他的手里。

刘邦在楚汉相争中获胜,建立汉朝,当上了皇帝,便下令捉拿季布,恨不得把他剁成肉酱才解恨。季布见刘邦在全国捉拿自己,只好东躲西藏,四处逃命。因为他的声誉很好,所以人们也都愿意收留他。后来,有位叫朱家的义士说服汝阴侯滕公夏侯婴到刘邦面前为他说情,刘邦就原谅了季布,还拜他为郎中。

季布有个同乡,名叫曹丘,听说季布在汉朝当了大官,就想投靠他,特地请窦长君写信介绍他去见季布。季布不怎么高兴,就打算拒绝他的要求,所以,曹丘来见季布时,季布脸上流露出不耐烦的神色。

曹丘见了,就向季布行了一个礼,说:“在楚地人人都说您很重信义,说是得到千斤黄金也不如得到您的一句许诺,您是怎样得到这种美誉的呢?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也算是同乡吧?我在天下到处宣扬您的美名,您怎么这样无情地拒绝我呢?”

季布听了,马上意识到自己错了,赶紧向曹丘道歉,把他留下来当做上宾对待。后来曹丘离开时,季布还送了许多礼物给他。

一寒如此

【释义】形容贫困至极。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春秋时秦昭王的丞相张禄,原名范雎,是魏国人,他跟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时,由于齐襄王很赏识范雎之才,而且厚礼相赠,因此须贾就诬告范雎泄露了机密给齐国才获得厚赐。魏王听信谗言对范雎施以重刑,范雎假死而逃到秦国。

一次,魏国听说秦国将要攻打自己,派须贾去秦国打探消息。范雎得悉须贾来到秦国,便穿上破旧的衣服去见须贾。

须贾见了大吃一惊,问:“范叔是否到秦国来做说客的?”

“没有,我是逃到这里来避祸的,怎么还敢到处游说呢?”

须贾听说他靠做小生意为生,很同情他的遭遇,便留下范雎喝酒。几杯酒下肚,须贾长叹一声:“想不到范叔竟然一寒如此!”就取一件绸袍送给范雎。须贾向范雎打听秦国丞相张禄的情况,并表示要见张禄。范雎答应了,当后来须贾认出张丞相就是范雎时,吓得急忙磕头谢罪。

范雎因须贾有赠袍之谊,遂放须贾返回魏国。

一抷黄土

【释义】:抷手捧。一捧黄土,意为不值钱的东西。古意中专指坟墓。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张释之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法官。他执法很严明,不受权力的干扰,甚至不惜违抗皇帝的圣旨,坚决维持法律的尊严。这种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可贵精神足以垂范后世,令人景仰不已,但他并非法律专家而是军官出身。

张释之最初时任骑郎,平时守卫皇宫,皇帝出巡时担任警卫。在骑郎任上整整干了10年,没有得到升迁,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事情。

丞相袁盎知道张释之是可用之才,于是向皇帝推荐,不久张释之升任仆射谒者,后又升为公车令。

有一次,太子与梁王共乘一辆车入朝,行至司马门时,没有按规定下车步行。宫门卫士见是太子,都视而不见。张释之立即上前制止,并立即向皇帝说:

“太子在公门不下车是对皇帝的不尊重,应追究法律责任。”

这件事使汉武帝看到了张释之的不凡之处,立即升他做中大夫,当年又任九卿之一的廷尉,主管全国的司法事务。

有一次,汉文帝出巡,车驾行至渭桥时,突然有个人从桥下走出来,将皇帝的车马惊吓了一跳,险些翻车。皇帝很生气,命人将这件事移交廷尉定罪。

后来,皇帝问起处理结果。张释之报告说,那是个乡下人,见了皇帝的车驾赶忙躲到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已经过去了才出来,谁知不巧正撞上皇帝的车队,对他已经作了罚金处理。

皇帝大为恼怒,认为处罚太轻,说:

“这人惊了我的马,幸亏这匹马性情温和,不然,岂不将我摔伤了,你这个当廷尉的仅仅作了罚金处理也太不重视皇威了。”

张释之解释说:

“法律是这样规定的,我不能不尊重法律而加重处罚。既然是法律,就必须共同遵守。如当时你将他处死谁也没办法。既交付廷尉,廷尉只能依法办案。况且廷尉是天下最公平的执法机关,如廷尉都视法律为儿戏,老百姓就会吓得连手脚都不知道放在哪里才合适,这样岂不天下大乱。请陛下明察。”

文帝沉思好一会儿才说:

“你做得对。”

不久,又有人偷窃高帝庙中的一只玉环,事发被捕。

张释之将小偷判处死刑。

文帝又生气了,认为应将小偷家灭九族。

张释之将帽子摘下来谢罪,然后说:

“破坏皇帝陵墓才犯灭门之罪,如有人偷挖皇陵一抷土(取长陵一杯土),您将用什么法律加以惩处呢?”

皇帝请求太后同意,才批准了张释之的处理结果。

一鸣惊人

【释义】比喻平时不动声色,却突然做出了惊人之举。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淳于髡是战国时齐国著名学者,他因家里穷,年龄很大了还没成家,只好入赘到女家为婿。再加上他身材矮小,相貌丑陋,这在当时是很让人瞧不起的。但他机智聪明,博学多才,从未受过屈辱。

齐威王即位以后,整天吃喝玩乐,醉生梦死,不问国政。文武群臣,也学着他的样儿,荒功废业,违法乱纪,遭致各诸侯国都来侵犯。在他即位后的几年里,三晋伐齐灵丘,鲁国占领齐阳关,晋侵至齐博陵,卫夺齐薛陵,赵攻占齐甄地,齐国危在旦夕。在国难当头之时,谁要是劝他改邪归正,不是给关押起来,就是遭到责骂,有的甚至杀头。

齐威王有个怪癖,喜欢听笑话,猜谜语。淳于髡滑稽幽默,言语风趣,他打算用谜语来劝告齐威王。

一天,淳于髡来到宫廷求见齐威王。齐威王正在饮酒作乐,厅堂里一群歌伎正伴着靡靡之音,翩翩起舞。齐威王正陶醉其中,见到淳于髡后很不耐烦,连说:“你没看见我正忙着呢,有事明天再说。”

淳于髡说:“大王,我最近听到一则谜语,特意来讲给您听。”

齐威王一听谜语,高兴地说:“好啊,快讲,快讲。”

淳于髡说:“咱们齐国有只大鸟落在大王的庭院里,三年的时间,它不飞也不叫。大王,您知道这是只什么鸟吗?”

淳于髡刚一讲完,齐威王就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原来,齐威王以前荒淫无度,只不过是个假象。当时齐国的政权掌握在卿大夫手中,他自己需要观察、考察一下,哪个是忠,哪个是奸。

齐威王听出淳于髡是用谜语讽喻他,他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心整顿朝纲,收复失地,振兴齐国。

第二天,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入宫,严肃地说:“从今天起,我要整顿朝政,有功的,加以奖励;对那些危害国家的,要严加惩罚。奖惩先从县吏开始,你们说一说下面县吏的情况?”

大臣们吞吞吐吐,没人能说出来,齐威王加重了语气又问一遍,有几个大臣说:“阿城县令很好,即墨县令最坏。”

齐威王下令全国72名县令都到都城述职,还在大殿前放了一口大锅,煮得滚开。大臣和县令上朝后,齐威王把所知情况统统摆出来。下令将阿城县令扔到滚开的大锅里煮了。

原来,齐威王早已派心腹将各个官员的情况摸透了。即墨县令为人正直,从不贿赂大臣,因此无人说他好话,而阿城县令荒废县政,巴结上司,行贿受贿,所以许多大臣为他说好话。

接着,齐威王又命令将几个颠倒黑白的大臣也扔到锅里。从此,齐国上上下下,人人震惊恐惧,百官不敢为非作歹,都尽心竭力供职,齐国上下大治。同时,又收回了失地,加强了国防。二十多年诸侯国再不敢小视齐国。

一国三公

【释义】原意是一个国家有三个君主。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无所适从。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禧公五年》。

春秋时晋献公即位后,下令士大夫士蔿,在蒲地,屈地分别为公子重耳、夷吾修筑城池。后来夷吾大骂士蔿为他修得不坚固,并向晋献公告状。献公大骂了士蔿一顿。

士蔿辩解说:“我听说,无缘无故而忧愁的人,忧愁必定会来;没有战事而筑城,城一定会被贼寇所利用。现在我奉命为二位公子修城,若不筑得坚固,恐怕要担负对君主不恭敬的罪名;若筑得坚固,则为敌寇提供了阵地,又要负有对君主不忠的罪名。”晋献公哪里肯听士蔿的话,把他罢了官。

士蔿回到家里,作了一首诗,诗中说:

穿狐皮衣服的贵人啊,

多得像茸毛一般;(狐裘尨茸)

一个国家竟有三个君主,(一国三公)

让我听谁的才好?(吾谁适从)

后来,被士蔿不幸而言中,公子重耳发动叛乱。晋献公派宦官寺人披率军去蒲地讨伐重耳,重耳跑到狄国去了。

一家之言

【释义】自成体系的学术论著。也指某个学派或个人的见解。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曾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周密的调查,在20岁时就踏遍了祖国东南部的山山水水,后来入朝为官,借经常出使外域之便,接触大量宫廷史册,考查史证。公元前104年,司马迁42岁时,就开始撰写《史记》。前后近20年的时间,他撰写130篇,计52万余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3000多年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被毛主席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史记》的撰写过程中,司马迁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努力按事实撰写历史,对好的和坏的,尽量不虚夸不隐讳。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不以“圣人”之是非为标准,都以自己的独特见解予以评价。公元前93年,他写了一篇自传式的长信给他的好友任安(字少卿),记述自己的思想和遭遇。其中在谈到他写《史记》的目的时说:写这部书,是为了研究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寻求社会变迁的原因,成为自成体系的学术著作。(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一夔已足

【释义】夔:兽名。本文为一人名。只要一个有才干的人,就能办好这件事,不必需要很多的人。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传》。

传说在黄帝时代,东海有座山上出现了一只怪兽。它的形状像牛,头上无角,只有一只脚,却行走如飞;眼睛发出明亮的光,白天像太阳,晚上像月亮;发出的吼声比打雷还响,非常吓人。人们称这怪兽为夔,认为它是不祥之物。

后来,这只怪兽终于被勇士们擒住献给了黄帝。黄帝把它杀死,用它的皮制成一只很大的鼓。它的声音可以传到500里外。

到了唐尧时代,民间出现了一位很有名气的乐师,名字也叫夔。他精通音律,特别擅长击磬。磬是一种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只要夔一击磬,百兽就会随着它的节奏跳舞。

舜继位后,他感到音乐的作用很大,打算任命一位乐官,便任用了夔,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音乐才能。

舜非常欣赏夔的才能,决定派他到各地去正音协律,传播音乐。有人担心夔一人难以胜任这一重任,建议舜再寻找几位乐师协助他执行任务。舜听后摇摇头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像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够了。”

果然,夔很尽职,通过音乐把中原的文化传播到了四方。在春秋后期的鲁国,不少人把在舜统治天下时期担任乐官的夔,与黄帝时代的怪兽夔混为一谈,认为这位乐官只有一只脚。鲁哀公对此搞不清楚,特地去问孔子:“我听说乐官夔只有一只脚,是这样的吗?”

孔子摇着头回答说:“一只脚的夔是有的,那是黄帝时代捕获的一只怪兽。乐官夔是人,怎么会只有一只脚呢?舜曾经说过‘夔者一而足’,但这话的意思是说,精通音律的夔有一个就足够了,并非是说他只长一只脚。”

孔子的解释是合理的。后来人们为了避免误会,“夔一足”的说法,有的就改成了“一夔足”。后来,人们更进一步明确而为“一夔已足”这一成语。

一场春梦

【释义】春梦:春天所作的梦。比喻人生变幻无常,世事转眼成空。

【出处】宋·赵令畴《侯鲭录》。

苏东坡年纪大了,告老后住在昌化。有一次,他背着一个大瓢,漫行在田野间,不时还哼着曲调。行了不久,遇到一个年过70的老婆婆。她对苏东坡的经历比较了解,知道他做过大官,经过很多豪华的场面,想不到如今竟变成了一个普通的乡民。她对苏东坡如此悠闲自在,很是羡慕,便对东坡叹道:“昔日内翰的荣华富贵,只不过像是一场春梦罢了!”

后来,附近的乡民知道了这件事,很赞成这个老婆婆对人生和荣华富贵的看法,便称她为春梦婆。

一饭千金

【释义】比喻贫穷时受人帮助,发达后加倍给予重谢报答。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高祖时的大将淮阴侯韩信,是汉朝开国的功臣。但他年轻的时候却有过很多坎坷的经历,过着非常失意、贫困的日子。

韩信小时学文习武,拥有一身文韬武略。后来他父母都死了,他一个人无依无靠,又只知道读书练武,没有什么挣钱的本领,日子过得非常苦。后来实在没有办法,就只好到别人家去混饭吃。日子长了,别人都不免有点讨厌他。

有位亭长过去跟韩信关系不错,韩信就去投靠他。开始时亭长家的人对他还算客气,可日子久了,态度也就慢慢变了,亭长的老婆常常指桑骂槐地说些难听的话。韩信听了,就只好离开了亭长家。

韩信无处可去了,就只好到淮水上去钓鱼,钓到了就可以卖点钱吃饭,钓不到就只好饿肚子。有个老太太靠给别人洗纱过日子,天天在河边洗纱。她每天的午饭都是家里的人给她送来,就在河边吃。她见韩信经常饿肚子,觉得怪可怜的,就把自己的饭分一半给韩信吃,一连好多天都是这样。

韩信非常感激,有一天,他吃完饭,对老太太说:“您老人家这么照顾我,我将一辈子牢记在心,将来我一定要好好报答您老人家!”

老太太听了很不高兴,她对韩信说:“男子汉大丈夫连饭都吃不上,太没有出息了!我是看到你可怜才给你饭吃的,哪里指望你报答!”

韩信听了,感到很惭愧,发誓振作起来,不再受人怜悯。后来,他投到项梁手下去当兵,项梁死了又跟着项羽,一直没有受到重用。最后,他投靠刘邦,得到萧何的赏识,萧何在刘邦面前极力推荐,刘邦拜他为大将军。他为刘邦打败项羽立下了汉马功劳,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不忘当年老太太对自己的恩德,派人把那位老太太请来,送给她一千两金子作为报答,并一再对她在自己最困苦的时候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

一字千金

【释义】形容某些文字价值很高。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吕不韦传》。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历太浅,人们可能会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样才能迅速提高声望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此大伤脑筋,最后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率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而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再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春秋》,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先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竟无人敢来妄加评论。

一字之师

【释义】某些诗文,因改动一个字后,变得更加精简完美。则称改动的人为“一字之师”。

【出处】宋·陶岳《五代史补》。

郑谷是晚唐著名诗人,他从小聪明好学,七岁时即能写诗,长大后他写的诗更富盛名,被广为传诵。

郑谷考中进士,当过几年官。但他毕竟还是更热爱写诗,对当官缺乏兴趣,甚至产生了厌倦情绪,于是就辞官回到宜春(今江西宣春)去隐居。他在这里读书写诗,经常与一些文人墨客在一起饮酒做诗,互相唱和,诗名也越来越大。

有个叫齐己的和尚也很爱写诗,在当时也颇有些名气。他很仰慕郑谷,有一次他云游到了宜春,就带上自己写的诗去拜访郑谷,请郑谷给予指点。

郑谷见这个年轻和尚的诗写得不错,又这么虚心求教,非常高兴。他仔细地阅读了齐己的诗,还不住地加以评点。当他读到一首题为《早梅》的诗时,看到其中有这么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又反复读了两遍,笑着对齐己说:“诗很不错,只是‘数枝开’似乎还可以斟酌。这首诗是写早梅,应突出一个‘早’字,梅花已开了数枝,就不算最早,不如改为‘一枚开’,可能会更好些。”

齐已听了,觉得郑谷的一字之改,不仅文题切合,而且韵味无穷。确实是改得妙。他对郑谷更加佩服,马上向郑谷行拜师礼,并向郑谷表示由衷的感谢。

一柱擎天

【释义】擎:支撑。比喻一个人身负重任,支撑大局。也常来形容某些人的重要作用。

【出处】汉·刘安等《淮南子·天文训》。

关于日月星辰向西北方向运转,而江河、潭水、泥沙向东南方向流去有一个传说:上古时,共工、颛顼都是部落首领,后来为了争夺帝位而发生战争。共工战败,盛怒之下,用头撞断了不周山,于是天向西北倾斜而造成了以上现象。

屈原在《天问》中曾这样诘问:“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意思是说,天盖的顶端拴在哪里?天盖的边沿又安放在什么上面?八根擎天柱撑在哪里?东南方为什么亏缺?

柳宗元在一篇《天对》中,针对屈原提出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天哪里需要拴住,才能固定它的位置呢?天广大无边,所谓边际是没有的。如果天能够安放在什么东西上面,又怎么算得上大呢?天运动不息,哪里会有什么栋梁和房檐?天是由宏大无比、分散而不粘连的阳气构成的。哪里还需要八根柱子来撑住它?”成语“一柱擎天”就是从上面这些故事中演化而来的。“一柱擎天”也作“擎天一柱”。

一日千里

【释义】一日能行千里,原指速度快,现用以形容进步神速。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荆轲为战国末期著名的刺客,卫国人,人称庆卿,后来游历至燕国,人们又称他为荆卿。

荆轲喜欢读书、击剑。在燕国时,和杀狗的高渐离交情甚深。高擅长击筑(读zhu。当时一种击弦乐器),两人每日在街市共饮,喝到酒兴上来的时候,高渐离击着筑,荆轲依调子高歌,他们时而仰天大笑,时而相对而泣,在大厅广众当中,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

荆轲为人深沉好学,燕国的一位著名人士田光很看重他,因为田光深知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辈。

燕国的太子名叫丹,曾在秦国做人质,期间饱受秦王的凌辱,太子丹心怀怨恨,从秦国逃回了燕国。

这时,秦国日益强盛,不断向东扩展势力,出兵攻掠齐、韩、魏、赵乃至南方的楚国,眼看快要打到燕国了。

燕国国小力弱,面对秦国的威胁,君臣上下都在担心大祸将至。

燕太子丹更急于报仇雪恨,但苦于力量太弱,找不到对付秦王的有效办法,便请教他的师傅鞠武。

鞠武先讲了当前秦国势不可挡的形势,劝太子丹不要去惹秦国,但太子一再问他还有什么别的良策,鞠武一时也拿不出个好主意。

后来,秦国将军樊於期得罪了秦王,逃至燕国,太子丹收留了他。鞠武力谏太子丹,说这样更会惹怒秦国,并说:

“希望太子立即把樊将军送到匈奴人那里去,以免秦国以此为借口找我们的麻烦。我们可以联合各诸侯国及北方的匈奴人,共同对付秦国。”但太子丹既不肯送走樊於期,又觉得鞠武联合各国的计划太遥远,在太子丹一再请求下,鞠武建议跟田光商量一下,于是请来田光与太子见面。

太子让左右的人全都退下后,然后挨近田光,含蓄而神秘地说:

“燕秦两国势不两立,请先生考虑这件事……”

田光心中清楚,回答说:“我听说:骏马处于壮盛时期,一日可驰千里;等到它衰老了,一匹劣马也能跑得比它快。(臣闻骐骥盛北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光之。)太子您听到的关于我的传闻,那是我年轻时的事了,我现在老了,精力衰竭了!不过,我虽然不能替太子去办国家的大事,但我的好友荆卿却是可以担负重大使命的啊。”言罢,田光答应介绍荆轲来与太子共同商议。

田光把荆轲引荐给了太子丹以后,为了解除太子丹的疑虑(担心田光因知道谋刺秦王的计划而泄密),便自杀而死。

后来荆轲到秦国去谋刺秦王赢政,但没有成功,荆轲当场壮烈而死。而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感人的故事,则千古流传。

一匡天下

【释义】匡:匡正,改正。纠正混乱局势,使天下安定下来。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宪问》。

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是春秋时齐襄公的两个兄弟。当时辅佐公子纠的是管仲;辅佐公子小白的是鲍叔牙。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公元前686年,齐襄公不幸死于内乱之中。

两位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心急火燎地赶回齐国争夺国君的位子。管仲对公子纠说:“公子小白在莒国,离齐国很近,万一让他先进了齐国,事情也就麻烦了,请公子允许我先带一支人马去截住他。”

果然不出管仲所料,公子小白正匆匆忙忙地往齐国赶。路上,遇到管仲的阻挠。管仲张弓搭箭,瞄准公子小白射去,只见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管仲以为公子小白已被射死,就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返回齐国。他哪里知道,他射中的只不过是公子小白的钩带罢了。待到公子纠等人兴冲冲进入齐国国境的时候,公子小白早已当上了齐国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下令杀死了公子纠。管仲经鲍叔牙的举荐,加之齐桓公宽大为怀,不计前嫌,竟委以他掌管国政的重任。

管仲尽心尽职地辅助齐桓公治理国家,齐国变得越来越富强了。

这时候,管仲又替齐桓公出主意,让他借周天子的名义,向各诸侯国发号施令,代替周天子召开诸侯国的会议;若有不听从的,就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去讨伐。这样一来,齐桓公就成了霸主,各诸侯国纷纷向齐国进贡,齐国成了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有一次,孔子与他的弟子子路、子贡谈起了管仲,师生双方各抒己见,褒贬不一。

子路说:“齐桓公杀死了他的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师傅管仲却活下来了,如此看来,管仲怕不能算有仁德吧?”

孔子说:“不能这么看,管仲还是有仁德的,是他使齐国强大起来的。”

子贡提出异议:“管仲怎么能算仁人呢?公子纠被齐桓公杀了,作为师傅的管仲按礼节按情理都应该以身殉难,可他非但不死,反而去辅佐仇人,对齐桓公忠心耿耿,这能叫‘仁’吗?”

孔子耐心地解释说:“看一个人,仅仅盯住他的小节是不行的。你们好好想一想,假如没有管仲,齐国会强盛起来吗?管仲辅佐齐桓公,使他称霸于诸候,一匡天下,老百姓不是因此也受益了吗?”

一败涂地

【释义】涂地:指血肉涂抹满地。比喻失败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汉高祖刘邦,江苏沛县人,年轻时任秦朝泗水亭长之职。朝廷征募建造秦始皇陵墓的工人,他奉命带领着一批民工前往骊山。可是,途中不断有人逃走,刘邦心里想:“再这样下去,恐怕还未到骊山,民工都将逃得干干净净,身为带队和亭长,必将受到罪责,与其如此,还不如现在就将他们都放了,自己也逃吧!”刘邦将想法向众人一讲,众人都非常感动。有些不愿逃走的,便追随刘邦躲进荒山中。

不久,陈胜、吴广起义。刘邦的好友在沛县任小官吏的萧何和曹参建议县令说:“目前局势,何不请刘邦回来帮助呢?”县令即派樊哙前去邀约刘邦,不料当率领百余部众的刘邦到达城下时,县令因见人数众多,恐刘邦倚众造反,下令关闭城门,并打算暗杀萧何、曹参。萧何、曹参获知情况有变,便连夜逃到刘邦营中。刘邦来到城下,写了封鼓动民众造反的信,用箭射入城里,城中百姓立即响应,杀掉县令,大开城门迎接刘邦军队,并共同推举他为首领。刘邦谦让道:“目前天下局势仍是混乱不平,如果你们选错了统率者,将会使起义之事一败涂地。”

但萧何、曹参等人极力拥护刘邦,刘邦便不再谦让,最后以沛县为根据地,揭开了推翻暴秦、楚汉争霸的序幕。

一言九鼎

【释义】九鼎:古代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一句话抵得上九鼎之重,形容言语极有分量,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秦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到楚国请求援助。楚王不肯答应。最后,平原君手下,一向被人瞧不起的门客毛遂自愿前往,他仗剑上殿,为楚王分析时局,说明利害之所在,终于说服了楚王。毛遂因此立下了大功。

“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我们赵国的地位提高到像九鼎大吕般的重要。毛先生的三寸不烂之舌。比百万军队的力量还要强大。”(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国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一筹莫展

【释义】筹:计策,办法。展:施展。形容束手无策,一点办法都没有。

【出处】元·脱脱等《宋史·蔡幼学传》。

蔡幼学是温州瑞安人,18岁就考取了礼部会试的状元,成为宋孝宗即位十年以来最年轻的进士。

当时的宰相张说是皇亲,是个不学无术的人。另外的两位宰相虞允文、梁克家毫无主见,朝中的政务全由张说一人独揽,政局非常混乱。

蔡幼学面对这种现象十分气愤,上书孝宗皇帝,直率地批评朝廷的失误。他说张说不明大体,权势太重,近于胡作非为,应该受到惩处。皇帝听了很不高兴,张说更为恼火。因此,蔡幼学被降级使用。

孝宗死后,宁宗即位,他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下令朝臣和地方官批评朝政。

蔡幼学再次上书,他说:“陛下要打算当一个贤明、有作为的君主,必须抓住三个方面,一是要孝敬父母;二是要注意选拔品德高尚、才能超群的人担任重要职务;三是要减轻赋税,宽以待民,使老百姓体会到朝廷的仁爱。近些年以来,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制造舆论,意在排挤品德优秀,而又有杰出才能的人。大臣们有心为朝廷效力,又怕招惹是非,身遭不幸;忧国的人有意为朝廷办事,常常担心与皇帝的意见不符;朝廷有学问的人不少,却都不敢坦诚地说出正确的意见,使您一点措施都没有(多士盈廷而一筹不吐)。这样下去不抓紧兴办教育,广泛地选拔人才,怎么能使天下的仁人志士振奋精神呢?”

宁宗看了蔡幼学的奏章,大为赞赏,准备提升蔡幼学的职务,但宰相韩侂胄却极力反对。韩侂胄本人就是不学无术,对有才学的人非常忌恨,把有见识的学者诬蔑为“伪学”,排斥与他政见不同的官员。蔡幼学不得志,只得离开朝廷,到地方上任职。

一丝不苟

【释义】苟:苟且,马虎。丝毫也不马虎。形容办事极为认真。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明朝时候,皇上下令禁止宰牛,就是信奉回教的人也不例外。

一个信奉回教的乡绅为了能够吃上牛肉,就托人送了五十斤牛肉贿赂知县汤奉。汤奉也是个回教徒,他也十分想吃这牛肉,但又不敢违抗皇帝的禁令。这时乡绅张静斋与举人范进正来府中拜访。于是问张静斋:“你是做过官的,有关禁止宰杀耕牛的事正该与你商量。刚才有几个信奉回教的人为了开禁,送来五十斤牛肉,请求我对他们稍微宽松些。你看是接受还是不接受?”

张静斋摇头道:“这万万使不得。你我都是做官的人,心中应当只有皇上,哪里顾得上回教的人?想起洪武年间的刘老先生(指刘伯温),洪武私访到他家,正巧江南张王(指张士诚)送来一个菜坛子。当面打开一看,是一坛金子。皇上大为恼火,第二天就把刘老先生贬为青田县知县,后来又用毒药把他毒死了。”

汤奉见张静斋说得头头是道,不得不信,于是急忙请教该如何处置为好。张静斋说道:“世叔可在这件事上大作文章。把那位老者抓起来,打他几十板子,再把一面大枷给他带上了,把送来的牛肉堆在大枷上面,并且在旁边贴出一张告示,说明他们大胆妄为,知法犯法,让他游街示众。如果上司知道你办事这样一丝不苟,那么你升官发财就指日可待了。”

汤奉听了,连连点头:“十分有理。”便照此办理了。

一问三不知

【释义】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哀公二十七年》。

春秋诸侯争霸时,晋国的大夫荀瑶率大军攻打郑国,郑国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于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求援。齐国就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

陈成子率领军队冒着大雨渡过了濮水,来到阵前。荀瑶见齐军军容严整,心里有点害怕,一边下令撤军,一边派一位使者去齐军营地拜见陈成子。使者说:“我们的统帅让我向您解释:这次晋国出兵,其实是为了替您报仇。您陈大夫这一族,是从陈国分支出来的。陈国虽然是被楚国灭掉的,但却是郑国的罪过。所以,敝君派我来调查陈国被灭的原因,同时问问您是否在为陈国忧愁。”

陈成子听了使者的话,知道这是荀瑶编造出来的谎言,根本不相信。

晋国的使者走后,有个名叫荀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中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1000辆轻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

陈成子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1000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

荀寅自知失言,后悔地说:“今天我才知道,自己为什么总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君子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怎能有好的结果呢?”

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国。

成语“一问三不知”,就是从荀寅的话中概括出来的。

一饭三遗矢

【释义】矢:大小便。吃一顿饭却要上三趟厕所。形容年老体弱或年老无用。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赵国孝成王手下的廉颇是四方闻名的大将,后来孝成王死后,悼襄王即位,他听信士大夫郭开的谗言,说廉颇已年老无用,派乐乘取代廉颇为将,廉颇一怒之下,把乐乘赶回京都,自己则逃到魏国。

过了八九年,秦国派兵进攻赵国,赵军连连败北,赵王和群臣商议对策,群臣说:“当年只有廉颇能抵挡秦兵,现在他住在魏国,大王如能召他回国领兵,一定能打败秦军。”

郭开怕廉颇回朝后受到重用而对自己不利。建议赵王先派人去探视一下,如果廉颇还没有年老,再召他回来。赵王听了,便派内侍唐玖带了礼物,到魏国去探视廉颇。但事先郭开就对唐玖进行贿赂,并对他说:“廉颇和我有仇,你到魏国见他,如他确已年老,那就不必说什么了;如果他仍很健壮,望你回朝禀报时也说他已老而无用,那大王就不会召回他了。”

唐玖接受了郭开的贿赂,便到魏国来见廉颇,廉颇收下礼物说:“我在魏国住了这么多年,赵王从未派人来问候过我,现在赵王突然派你送来礼物,想来一定是赵国遇到了危难,赵王想召我回国效力吧。”

唐玖说:“将军猜得不错,秦军进犯,国内无人能敌,赵王有意召将军回国,派我来看看将军的身体情况如何?”

廉颇听了很高兴,便请唐玖一同吃饭。他为了显示自己年纪虽老,但精力未衰,一顿饭吃掉了1斗米,10斤肉。饭后,披上盔甲,骑上战马,演示自己的武艺,以此说明他勇武不减当年。

唐玖当面对廉颇恭维一番,但回到邯郸却向赵王禀报说:“廉将军年纪虽然老了,但饭量仍很好,体魄也很健壮,武艺也不比从前差。只是跟我坐了没多少时间,竟上了三次厕所(一饭三遗矢)。”

赵王摇头叹息道:“看来,廉颇确实老了,召他回来也没有什么用了。”

一蟹不如一蟹

【释义】比喻一个比一个差。

【出处】宋·苏轼《艾子杂说》。

艾子这天终于到达了海边,面对从未见过的大海,他感到那么新奇、兴奋,他看到打鱼的人正在收网,就凑上去兴致勃勃地看,他发现网里除了鱼之外,还有几只很大的蟹,每只都有一斤重。“那是什么?”艾子指着蟹问道。

打鱼人笑道:“你连梭子蟹都没有见过,真是个呆子!”

“能吃吗?”

“当然能吃,味道还挺不错的呢。尤其是雄蟹的油,雌蟹的黄,简直是好吃极了!”打鱼人津津乐道地介绍说。

不久,艾子又看到一种类似梭子蟹的怪物,只不过比梭子蟹要小一点,大的至多半斤重。

“这是不是也叫梭子蟹?”艾子问。

打鱼人善意地嘲笑他一番,然后说:“梭子蟹生长在海洋的咸水里。这种也是蟹,但生长在淡水里,人们叫它螃蟹。”

后来,艾子居然发现一种长相似螃蟹,可是比螃蟹要小得多的“蟹”。它的壳最大的不超过铜板那么大。

“这是否还叫蟹?”艾子问当地人。

有人说:“这是蟹的一种,叫螃蜞。”

艾子仰天长叹道:“老天爷呀,您竟然造出如此相像却又不同的东西!可是,为什么一蟹不如一蟹呢!”大家都笑了。

一不做二不休

【释义】做一件事就不要停下来,不做则已,做了就做到底。

【出处】唐·赵元一《奉天录》。

唐末安史之乱的时候,大将王思礼奉命率军平叛。在一场大战混乱之中,他的马被敌将射死,王思礼摔倒在地。万分危急之际,骑兵张光晟骑马赶来,他跳下马把王思礼扶上自己的坐骑,使他脱过大险。

叛乱平定后,王思礼升了高官,不忘张光晟的救命之恩,和张结为兄弟,并一再向朝廷保举,从而使张的官越做越大。

京师长安发生军队哗变事件。唐德宗仓皇出逃奉天(今陕西省乾县),叛军推立太尉朱沘为帝。张光晟依附了朱沘,做了他手下的节度使。

朱沘自称大秦皇帝,领兵进逼奉天,张光晟当了他的副将。不料出师不利,围城一个多月未能攻克,而各处来援救德宗皇帝的军队纷纷赶来。在这种情况下,朱沘、张光晟只能退回长安。

次年,朱沘又改国号为汉,自称汉元天皇,封张光晟为宰相。这时,唐军将领李晟等已迫近长安。张光晟见朱沘大势已去,便暗中派人与唐军将领李晟取得联系,希望归降朝廷,李晟表示欢迎。

张光晟作为内应,劝朱沘赶快离开长安,并亲自护送他出城。待朱沘逃远后,张光晟又返回长安,率领残部向李晟投降,李晟答应奏告朝廷,减免他叛变投敌的罪行。

但是,后来德宗皇帝却颁下诏书,处死叛逆张光晟。李晟无法再为张光晟说情,只好执行。

临死前,张光晟悲哀地说:“把我的话传给后世的人:第一不要做,第二做了就不要罢休!”

后人把他的话简化为“一不做,二不休”的成语。

一言为重百金轻

【释义】一句话使百两黄金都显得不重了。比喻言出必行。形容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出处】宋·王安石《临川集·商鞅》。

北宋神宗时的宰相王安石,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力主变法,大力推行新政。但由于触动特权阶层的利益而遭嫉受谤,新政失败,他也因此仕途起伏不定,最后被罢官回乡。此时王安石写下大批诗文,针贬时政,抒发胸臆。他有一首题为《商鞅》的七言诗,诗中写道:

自古驱民在信诚,

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

商鞅能令政必行。

诗中说的是商鞅在秦国帮助秦孝公变法的事情。商鞅制定的新法公布以后,为了让人们相信革新必定施行,他在城南门外立下一根3丈高的木柱,声称谁能将此木柱搬到北门去,赏给黄金200两。许多人不相信这是真的,没人响应。商鞅又宣布给搬木柱的人赏金1000两,于是有个年轻人壮着胆子把木柱搬到北门去,他竟真的得了1000两黄金。这件事引起轰动,百姓们都相信了新法,认为商鞅说话算数。

王安石以商鞅变法来抒发自己的改革决心,认为要像商鞅那样言出必果,才能取信于民,成就大业。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释义】形容关键人物的一句话能影响大局。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子路》。

一天,鲁定公见到孔子,就问他说:“凭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昌盛,有这样的话吗?”(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孔子回答说:“这话也太机械了,怎么能凭一句话来治理国家呢?不过,人们常说:‘做君主难,做臣子也不容易’(为君难,为臣不易)。如果君主知道了治理国家的艰难,那么,他将励精图治,爱护百姓,这样一来,国家不就昌盛了吗?”

鲁定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又接着问道:“凭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灭亡,有这样的话吗?”(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回答说:“这话也太偏激了,一句话又怎么能使国家灭亡呢?不过,人们常常谈论道:‘做国君并没有别人快乐,无非是他们的话没人敢违抗罢了。’但我们可以反过来想想,如果所说的话正确,没有人违抗,固然是好事;如果所说的话不正确,也没有人违抗,那么久而久之,国家不也就接近灭亡了吗?”

孔子虽然对“一言丧邦”的说法做了某种保留,但基本上是持肯定态度的。他认为,对于国君这类主宰历史命运的大人物来说,“一言”可以起到“兴邦或丧邦”的作用。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释义】比喻一个人得势,与他有关系的人也会由此得到好处。

【出处】汉·王充《论衡》。

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热衷于炼丹修道,一心只想着得道成仙。有一天,府上来了八位老人。门吏见他们一个个老态龙钟,就说:“你们八位老得连走路都摇摇晃晃的,对我们王爷有什么用处呢?”

一个老人说:“既然他不喜欢老人,那我们就变得年轻一些吧!”

话刚说完,八个老人居然一下子都变成了十四五岁的少年,满头黑发,面如满月。门吏大吃一惊,赶紧奔进内堂去报告刘安。刘安一听,知道来者决非凡人,连忙出门迎接。

从此,刘安把他们待如上宾,并将他们安排在后院一座豪华的思仙台上,称其为八公。八公点石成金,撒豆成兵,呼风唤雨,腾云驾雾,果然神通广大,并且传授刘安仙丹灵药的炼制方法。

就在刘安一心一意专等仙丹炼成,吞服升天之时,却发生了一件事。原来,刘安有个儿子名叫刘迁,平日喜欢舞枪弄棒,自以为剑术超群。他听说郎中(官名)雷被剑术不凡,硬要拉住他与自己比武。雷被无奈,只得奉陪。不想刀剑无眼,误伤了刘迁。刘迁恼羞成怒,不欢而散。雷被害怕刘迁报复,便向淮南王刘安提出请求,派他去抗击匈奴,企图以此避开刘迁,刘安不知原委,没有答应。雷被更加害怕,便来个先发制人上书朝廷,控告刘安不准他去抗击匈奴。这可是个大罪名,幸亏刘安是当今皇上汉武帝的堂叔,才只被削除两个县的封地完事。

这回,刘安真的恨死了雷被,雷被心想与其成天担惊受怕,不如一不做二不休,与人联名诬告刘安谋反。这回,汉武帝派人前去捉拿刘安归案。

刘安吓坏了,连忙叫来八公商量对策。八公笑着对刘安说:“这是王爷功德圆满,上天要召王爷去了。”然后就让刘安服下已炼制好的灵丹仙药。

顿时间,刘安只觉身轻如燕,跟着八公飘飘忽忽地升天而去。王府庭院中,八公炼丹的药炉还留在那里,四周壁上未免散着一些灵药,鸡犬们围拢着又啄又舔,结果也都跟着升了天。 d8/aCIfr/Kmtb43BBzvi5HhcEJnAS1MmS0oT6m1PnxiAEt5CXq9W1Ll+QjitlS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