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著名战役2

亚述战争

公元前8~前7世纪末,西南亚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流域古国亚述对外扩张而发生了一系列的战争。公元前10世纪末,亚述曾是西亚的军事强国,但到公元前8世纪,数次被北方新兴强国乌拉尔图(即凡湖王国)战败,国力衰落。公元前744年,国王提格拉·帕拉萨三世即位后,开始进行政治、军事改革,建立常备军,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又把行省由大划小,加强集权统治,亚述再度兴起并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对外征服战争。

提格拉·帕拉萨三世为了击败主要对手乌拉尔图,采取首先击破其同盟者的战略。公元前744年,亚述王进军东北,征服乌拉尔图的同盟者米底各部落。次年,又西征乌拉尔图的北叙利亚各同盟国。由于无法攻克阿尔帕德城,亚述军转而与乌拉尔图和北叙利亚6国军队鏖战并获胜,俘敌7万余人,乌拉尔图王败逃。公元前742年,亚述军再次西征叙利亚,围攻阿尔帕德城,3年始下。邻近各国亦臣服。

公元前739年,叙利亚、巴勒斯坦、腓巴基及阿拉伯等地区19国联合反抗亚述,亚述大军在黎巴嫩山区与之会战,又获胜利,各国再次降服。公元前736年,提格拉·帕拉萨三世长驱直入乌拉尔图,围困其首都图什帕(今凡城),但未能攻破。

公元前732年,亚述军攻下反叛的大马士革,大肆屠杀,并在此设置亚述行省。公元前722年,亚述新王萨尔贡二世即位伊始,便率兵攻陷撒马利亚(以色列都城),俘2.7万人而归。公元前714年,萨尔贡二世奔袭乌拉尔图腹地,最后攻占其宗教中心穆萨西尔,掠获大批金银财宝。至此,乌拉尔图锐气尽挫,无力再与亚述抗衡。

为了争夺两河流域的霸权,亚述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南邻巴比伦。约公元前8世纪,由叙利亚迁徙到幼发拉底河中下游的塞姆族部落迦勒底人开始占据巴比伦坡。亚述王萨尔贡二世发兵赶走迦勒底统治者,取代其王位。公元前704年,萨尔贡二世之子辛那克里布即位后,巴比伦王位又落入迦勒底王米罗达克·巴拉丹二世手中。

亚述王出兵争夺,欲攻巴比伦坡。迦勒底及其同盟者埃兰的军队驻扎在巴比伦城东南的基什,另一部驻扎在东北的库塔,准备夹击进攻巴比伦坡的亚述军。亚述王遂暂不顾巴比伦坡,转兵首先攻陷兵力薄弱的库塔,然后进兵基什,与敌军主力接战,大破迦勒底和埃兰联军,辛那克里布胜利进入巴比伦坡。公元前694年,亚述军乘船顺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到达波斯湾,追歼逃到埃兰沿岸的迦勒底军。但不久,埃兰军袭击巴比伦,俘虏亚述王子,帮助迦勒底人夺回王位。

公元前691年,埃兰、迦勒底等联军进攻亚述,在亚述边城哈鲁里展开激战。亚述自称歼敌15万人,其本身损失也很大。3年后,亚述军攻陷并摧毁巴比伦城,俘虏迦勒底王,从此巴比伦被亚述控制达数十年。

亚述占据叙利亚,使埃及丧失了在这一地区的优势。因此它极力鼓动和支持叙利亚境内各小国反叛亚述。为征服埃及,约公元前671年,亚述王伊撒哈顿率军越过西奈半岛侵入埃及,攻克下埃及旧都孟菲斯,上埃及各地王公亦表臣服。不久,埃及发生暴动,伊撒哈顿前往镇压,死于途中。上埃及都城底比斯的努比亚王朝法者乘机夺回孟菲斯。约公元前667年,亚述新王亚述尼拔驱兵入埃及,战败法老军,再克孟菲斯。约公元前663年,又挥师南下,一度攻陷底比斯。埃及人为摆脱亚述统治而进行的斗争从未间断,约公元前651年,埃及法者萨姆提克一世终于彻底驱逐亚述占领军。

埃兰古国位于今伊朗西南部的胡齐斯坦,与两河流域相邻。公元前7世纪它仍为一军事强国。为争夺巴比伦这一战略要地,亚述与埃兰战事迭起。公元前655年,埃兰要求引渡王位法者遭亚述王亚述巴尼拔拒绝,两国再启战端。亚达军大举入侵埃兰,攻陷其首都苏萨。埃兰王托曼及其子阵亡。亚述所庇护的王子被扶上王位。公元前652年,埃兰王塔马里图不甘听命于亚述,参加亚述巴尼拔之弟、巴比伦王沙马什·舒姆·乌金为盟主的反亚述联军(其中包括迦勒底人、阿拉美人、阿拉伯人、腓尼基人、犹太人等)。

亚述王苦战3年,终于击败巴比伦和埃兰等军队。公元前648年,巴比伦城被攻陷,巴比伦王自焚而死。随后,亚述骑兵进攻并打垮阿拉伯骆驼兵,降服了阿拉伯。公元前642~前639年,亚述对埃兰发起强大攻势,蹂躏埃兰各地,最后攻入苏萨,洗劫全城。此后,埃兰沦为亚述属地。

亚述军事帝国的残暴征服和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以及它所采取的高压统治政策,给各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激起被征服者的不断反抗。迄公元前7世纪后期,帝国的经济力量已被多年的战争耗尽,军事威力已成强弩之末。此时,米底人和迦勒底人正结成新的军事同盟。公元前614年,米底军队乘亚述军队在外作战内部空虚之机,攻陷千年古都亚述城。公元前612年,迦勒底和米底联军又攻陷帝国首都尼尼微(号称“狮穴”),亚述王自焚于宫中,亚述帝国灭亡,其残军退往哈兰并与埃及法老结盟,于公元前605年卡赫美士一战役并彻底失败。

亚历山大东征

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希腊诸城邦大伤元气,再也无力恢复。马其顿位于巴尔干半岛希腊东北部,它在腓力二世统治时期(公元前359~前336年在位)开始强大起来。腓力二世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实行专制统治,开始夺取一个个衰落的希腊城邦。许多希腊奴隶主珍惜自己的财产甚于国家的独立,都乐意屈服于马其顿,希望强大的马其顿国家比城邦更能保证他们对奴隶和穷人的统治;但也有持反对态度的奴隶主组成了联军,反对马其顿入侵。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军队大败希腊联军于喀罗尼亚城下,确立了在全希腊的霸主地位。他的下一步就是要侵略东方,征服波斯。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他的儿子亚历山大登上了王位,时年20岁。亚历山大意志坚强,能同士兵同甘共苦。

公元前334年春,他率领3万名陆军、5000名骑兵组成的希腊和马其顿联军渡过达达尼尔海峡,走上了入侵波斯的征途。亚历山大军队的主力是马其顿弓箭手、标枪兵、克里特轻装步兵和色雷斯士兵,主要的攻击力是骑兵。如果骑兵的冲击未决胜负,就要靠步兵的方阵(即著名的马其顿方阵)。这种方阵是腓力二世发明的,到了亚历山大手里有了进一步的完善。

方阵以装备有盔甲、短箭、长矛和盾牌的重装步兵为主,队形密集,纵深达16排,士兵手持马其顿矛。第1排的矛有2米长,矛的长度逐排增加,到第6排矛长几乎达6米。在战斗中,6排士兵的矛能同时协同行动。方阵前有轻装步兵,侧翼是骑兵。方阵严整坚实,前面长矛如林,以排山倒海的威力逼向敌方。在战场狭窄时可以拉长为长方队形;如果遇到敌方包抄,方阵中央向前突出成凸形;防御时队形可以紧缩,盾牌相接成一排排盾墙,犹如铜墙铁壁,这种方阵能在平原地区发挥威力。

渡海峡时,亚历山大亲自在旗舰上掌舵,第1个登上亚洲大陆。5~6月间,亚历山大军队在格拉尼科斯河畔与波斯军队第1次遭遇。亚历山大冲杀在前,冲破了波斯人的战线。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的希腊雇佣兵大部分被杀,2000名幸存者被押送回马其顿。亚历山大把这次战争中缴获的300副甲胄以腓力二世和希腊人(斯巴达除外)的儿子的名义,奉献给了雅典娜神庙。

公元前334~前333年冬季,亚历山大征服了整个小亚细亚西部,并向波斯腹地推进。公元前333年夏,双方在叙利亚北部的海城伊苏斯附近展开一场大战。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派出3万名骑兵、2万名轻装步兵,前往皮拉穆斯河南岸,作为先遣部队阻挡敌军;主力则在皮拉穆斯河北岸展开,中央是3万名雇佣兵,两翼配置了6万名青年兵和弓箭手;另外在左翼前方绵延曲折的山坡上部署了2万名轻装步兵,在右翼海边设置了一些障碍物。

大流士三世想以中央牵制马其顿的主力方阵,集中兵力突破左翼,然后从侧面或背后攻击方阵。亚历山大观察了波斯军的阵势之后,作了一个完全相反的部署。他以左翼牵制波斯军的右翼,集中右翼骑兵冲击波斯军左翼,然后从侧后向波斯军中央阵线进攻。交战一开始,马其顿军的右翼快速前进猛插河边,全军霎时喊声震天,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向敌军;波斯军队被马其顿军的气势所压倒,慌忙调头逃跑,乱作一团。马其顿骑兵则乘机冲杀,使波斯军左翼很快崩溃。

身居主帅的大流士三世被激战的阵势吓破了胆,竟丢弃全军第1个逃跑。正在激战的波斯骑兵,看到大流士三世逃跑了,军心动摇便停止战斗,迅速撤退。伊苏斯一战,亚历山大以3万人的军队战胜了16万波斯大军,还俘虏了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妻子和儿女,以及大量的金银财宝。

伊苏斯战役之后,亚历山大挥师南下,进军叙利亚和腓尼基,目的是想切断波斯海军和陆上基地的联系。亚历山大傲慢地拒绝了大流士三世的议和请求,他自己要当亚洲之王。在南下占领了毕布勒和西顿后,他开始了对岛城推罗长达7个月的围攻。

推罗位于距海半英里的一座岛上,城四周有高耸的城墙,并有大批战舰控制着海面。亚历山大开始修一条通往该城的海堤,但堤坝接近推罗城时,却受到城内军民的打击而无法接近推罗的城墙。城内军民还使用火船攻击,烧毁了马其顿军用以掩护筑堤的木塔,接着乘船追击摧毁了一段海堤。亚历山大认识到,单靠陆上作战而不控制海面,是无法攻破城池的。

于是,他从沿海被占领的地区征集了150艘战船,加上塞浦路斯诸王投靠的120艘船,声势大振,开始第2次围攻岛城。这次他先派舰队封锁了该城的海路,使推罗海军无法出击;同时加紧海堤的修筑,并制造擂石器、木塔、撞城槌等各种攻城器械,用船只把这些攻城器械运到推罗城下。但推罗军民射箭投石,阻止马其顿舰只靠近城墙。亚历山大决定搬掉海里的巨石。

他们仿照推罗人造了一些装甲大船,前往阻击,挡住了推罗人战船和箭石的攻击;又克服重重困难,将一块块石头从海里拉了上来,装上战舰,抛到深水之中,使得马其顿舰只驶到了城下,完成了对推罗城的包围。面对这种不利局势,推罗军民决定发动海上突击。7月的一个中午,乘马其顿军队吃饭之机,10艘装有精兵的推罗战舰出城攻击,但受到塞浦路斯和马其顿舰队的联合夹击,不得不退回城中。

攻城时机成熟了!亚历山大命令撞城槌猛轰城墙,在南面港口的附近轰塌一处城墙。马其顿军乘机加紧攻击,扩大突破口。塞浦路斯和腓尼基舰队也同时向南北两港发起攻击,还有一些船只装载擂石器、石弹和弓箭手,绕城航行进行机动射击。在马其顿军队的全面攻击下,终于完全打开了突破口。亚历山大率军打退了出来阻击的推罗人。

推罗陷落,这是公元前332年7月的事,它是亚历山大最有名的一次攻城战。亚历山大在城内进行了极其残暴的大屠杀,8000人被杀死,3万人被卖为奴隶。随后亚历山大又南下占领了埃及。公元前331年春,他回到了推罗,下一步准备进军美索不达米亚。

公元前331年夏,亚历山大率军在尼尼微附近的加于加麦拉村与波斯军进行决战。

亚历山大的兵力为7000名骑兵和4万名步兵;而大流士三世的兵力远远超过这个数目,大约有4万名骑兵和100万步兵,大多是临时强制征集而来,战斗素质很差。为了对付马其顿方阵,大流士专门组织了200辆车轮上装有尖刀的战车车队,配有战象。波斯军分成前后两阵,前阵的左右两翼由各部落的御林军和骑兵组成,左翼再配有100辆战车,右翼50辆;中央方阵是波斯皇家部队,由大流士直接指挥。阵前还有15头战象和50辆战车,阵后几乎全由步兵组成。波斯军摆好阵势后,由于正面没有堑壕掩护,同时又害怕马其顿军队随时都可能在夜间进行突袭,所以就全副武装站了整整一夜,第2天整个部队人困马乏。

而亚历山大在掌握了波斯军部署和意图之后,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他让士兵吃饱睡足;将精锐骑兵配置在右翼,左翼是轻装步兵,中央是方阵,由亚历山大亲自掌握。他在方阵之后又部署了一个后方方阵,准备从后方包围敌人,并防止中央方阵出现漏洞。

10月1日清晨,亚历山大立即率骑兵直冲大流士三世所在的中央。吓坏了的大流士三世在他的卫队掩护下第1个扭转马头溜之大吉。波斯军队军心动摇,开始退却。战斗持续到天黑,波斯军败北,马其顿军占领了波斯军队的营地,缴获了大量战利品,并一口气追击了50多公里。大流士仅带了3000名骑兵和6000名步兵,逃往米底首府埃克巴坦那。这一战的失败,使波斯帝国的心脏地区暴露在马其顿人面前。

亚历山大随后进占巴比伦城,接着又占领波斯首都苏萨,掠走了5万塔兰特的财富。在波斯旧都波斯波里斯,亚历山大焚烧了王宫,掠走12万塔兰特金银,作为对希波战争中波斯入侵希腊的报复。公元前330年春,亚历山大北上米底。同年夏天,擒获了杀死大流士自立为王的巴克特里亚总督贝苏斯,按照波斯刑法处死。

这样,亚历山大取代了波斯阿黑门尼德王朝的统治,他成了“波斯帝国之王”、“亚洲之王”、“王中之王”。

对此亚历山大并没满足,他又远征中亚。他在中亚转战近3年时间,不断受到游牧民族的骚扰和袭击,无法在中亚建立稳固的统治。公元前327年春,亚历山大从巴克特里亚向印度进军,侵入印度河上游地区,公元前326年7月,亚历山大在海达普斯河进行了他的最后一次大战。由于他的部队疲惫不堪而拒绝继续前进,亚历山大不得不下令退兵,回程中历尽艰苦,损失极为惨重。公元前325年,他回到了巴比伦城,并定都于此。

亚历山大经过大规模的军事远征,在辽阔的土地上建立起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的版图,西起希腊、马其顿,东至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抵多瑙河。

公元前323年6月初,亚历山大在一次酒宴后染病,6月13日去世,时年33岁。他死后,手下的部将纷纷拥兵自立,相互混战,帝国迅速瓦解。

黑斯廷斯战争

英国位于北海和大西洋之间的不列颠群岛上,国土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和众多的小岛组成。英国古称白垩岛国,因它的东南沿海岩石呈白色而得名。大不列颠岛的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势较为低平的东南部面对着欧洲大陆。

英国和欧洲大陆隔海相望,中间相隔英吉利海峡,古代英国的历史发展既和欧洲相联系又有区别。古代欧洲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是地中海,英国离这个中心最远,发展也极为缓慢,到11世纪中叶以后才最终进入了封建社会。它的标志是法国诺曼底公爵对英国的征服,史称诺曼底征服。而这次征服的决定性战役是黑斯廷斯战役。

自古以来,大不列颠岛不断受到外族的入侵,最早是古罗马统帅恺撒率军征服,带来了罗马文化和基督教;以后又是日耳曼人入侵,从7世纪初到9世纪初长达200年的时间里,出现了由日耳曼人建立的7个小国相互争雄的局面。随后,英格兰西萨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结束了这个局面,建立起统一的英格兰王国。正当英格兰走向统一的时候,自8世纪末起,日耳曼人的一支——丹麦人又开始入侵英国。丹麦人起先在沿海一带骚扰,后来逐渐定居下来,并于9世纪后半期在英国东北部建立了丹麦统治区。英王阿尔弗烈德统治时期(871~899年在位),积极筹建军队,还建立了一支海上舰队。阿尔弗烈德依靠这些武装力量终于遏制了丹麦人的进攻。

10世纪末丹麦人重又入侵英国,丹麦国王卡努特统治时期(1016~1035年在位),建立了一个包括丹麦、挪威、瑞典和英格兰在内的庞大“帝国”。卡努特死后帝国瓦解。他的儿子多,在王位的继承问题上不断发生纷争。1042年,英国贵族推举爱德华为国王,并于1043年4月3日在温切斯特举行了加冕礼。爱德华是一个虔诚的信教者,没有子女,曾指定威廉表弟作为继承人。1066年1月5日,爱德华病逝,英国贵族会议选举大贵族哈罗德为国王,这一下惹怒了法国北部诺曼底公爵威廉。爱德华的母亲是诺曼底公爵理查的女儿,威廉和爱德华算是表兄弟,威廉要求以亲属关系继承英国王位,这是他对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征服英国,不仅可获得他渴望已久的王位,还可夺得战利品、土地和农奴。

当时的形势对威廉很有利。在国内,他通过不断的战争强化了他的权力和国家的力量。他和东邻佛兰德结成同盟,并占领了西面的布列塔尼和南面的梅因。对外贸易的港口不是掌握在他的手中,就是掌握在他的盟国手中,这使他有了可靠的海上交通线。在巴黎的法兰克国王又是他的朋友,使他没有后顾之忧。

为了远征英国,威廉还进行了一系列外交活动,以取得国际舆论的支持。他先派使臣去谒见哈罗德,要求实现他的王位继承权。同时他还派人到一些欧洲国家去游说,取得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支持,并赐给他一面“神旗”;日耳曼王和丹麦王也答应支援他。威廉的军队经过多次战役,有熟练的作战技能和严格的纪律,主力是装甲骑兵。

军队的武器虽然和英军差不多,但威廉是一个杰出的将领,他意志坚强,有百折不挠的决心,知道如何指挥自己的军队,如何执行纪律,如何鼓动士兵士气,如何巧施计谋、克敌制胜。威廉的出征吸引了许多贵族和骑士前来为他效劳:有诺曼底的封建贵族,有法国各地的骑士,还有从意大利来的骑士、冒险家以及想发财的人。

同威廉相比,哈罗德则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首先是国内不稳定,北部的大贵族不拥护他。在军事上,英国的民兵和他的亲兵队的战斗力都较差,且又散居各地一时很难集中起来;军粮的供应也难以保证;骑兵缺乏战术训练,很少使用弓箭,主要武器是长矛、标枪和剑。哈罗德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几乎没有战舰,只能靠临时征用的民船。

哈罗德的弟弟托斯提格背叛了哈罗德。在威廉的许诺下,他带了60艘船在大不列颠岛登陆,企图进攻英国,但被民兵打败,只带了12艘小船逃到了苏格兰。这次进攻使哈罗德误认为威廉的入侵马上就要来了,便过早地下达了陆海军动员令,让民兵沿东南沿海一带展开。等到他完成这一部署,按规定兵员的40天合法服役期已满,粮食和金钱也用光了,只好解散民兵和船队。

当哈罗德刚刚下令解散民兵,就得到挪威国王哈尔哈拉达和托斯提格合兵进攻英格兰北部的消息。他立即率领他的亲兵队和一些尚未解散的民兵,日夜兼程赶到北方,以猝不及防的突袭消灭了哈尔哈拉达和托斯提格的军队,他自己的军队也损失惨重。此时,威廉率军在不列颠南部的苏塞克斯登陆了。早在8月中旬,威廉已作好了进攻英国的准备,他的兵力包括陆军约6000人,各种船只450艘,水手约2000至4000人,主力仍是装甲骑兵。

从8月12日起,整整一个月气候都十分恶劣,紧吹的北风使船只无法开出费斯河。9月12日,风向开始转西,威廉趁这机会将船移到塞纳河口准备从那里出海,但风向又开始转北,只好再等待下去。9月27日,风向转南,进攻时机到了。威廉立即命令作好出海准备,午夜时分全体舰队出航。由于哈罗德在前两天将民兵和舰队全部解散,威廉军队于第2天上午顺利登陆,次日到达伦敦南面大道的终点——黑斯廷斯。

威廉登陆时,哈罗德还在北方沉浸于他那胜利的欢乐之中,一听到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便心急火燎地赶回伦敦临时征集了5000人的军队。由于兵员参差不齐,哈罗德不得不放慢行军速度,每天只走30公里的路程。10月13日夜里,哈罗德率军在离黑斯廷斯10多公里的一片森林附近的小山上安营。考虑到士兵精疲力竭,哈罗德只好放弃连夜前进,趁天亮前突袭威廉的计划,结果哈罗德反而先受到威廉的袭击。

哈罗德采用古典步兵的打法,依靠防御性的密集队形去抵挡威廉的骑兵。他把军队摆成一个方阵,让方阵士兵紧紧挤在一起,肩靠肩、盾集盾,手中拿着剑和斧构成一道严密的“盾墙”,正前面还埋设了尖桩栅栏。威廉则把他的队伍分成左、中、右3翼。每一翼又分3线,第1线为弓箭手;第2线为重装步兵;第3线为骑兵。14日上午9时许,号角齐鸣,会战正式开始。

威廉军队的中央首先发起进攻,缓缓向上坡前进,直扑英军的“盾墙”,当前进到距英军阵地100米时,弓箭手开始射箭,然后由步兵和骑兵展开进攻。由于威廉军队自下向上射箭,命中率很低;而英军却居高临下,他们投射的兵器像雨点一样飞到诺曼底人中间。尽管如此,诺曼底人仍然继续前进,与对方展开了肉搏战。

英军因为占据有利的地形,又一直保持密集队形,终于打退了威廉的进攻。左右两翼的诺曼底军队也由于地形不利跟着退了下来。但哈罗德未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迅速出击,结果威廉得隙稳住了军队,对军队重新进行了编组。他命令步兵退到后面,骑兵移到前面,由他亲自指挥重新展开攻势。骑兵分成小队全线出击,但仍无法冲破英军的“盾墙”。这时,威廉命令骑兵佯装进攻然后退却,以引诱英军下山,使之离开有利地形打乱其队伍。

英军相信自己已经胜利,欢呼着冲了下来,在后面穷追不舍。诺曼底骑兵在下坡时跑得很快,使英国步兵无法追上,但当他们一退到平地时就放慢了速度。英军以为诺曼底人逃不脱了,他们的队形更加混乱。这时,诺曼底骑兵突然掉转马头,向正在追击他们的英军冲杀过来;早已待命的弓箭手迅速投入战斗;步兵也立即向英军抛掷投射武器。经过一场混战,到傍晚时分,疲惫不堪的英军全部被歼灭,哈罗德眼睛中箭被杀。第2天,威廉发现哈罗德的尸体后搬到自己营帐后埋了。2天后,威廉回到黑斯廷斯。过了5天,他继续前进,先占领多佛尔和坎特伯雷城,保障了海上的供应线之后,率军向北扫清了伦敦外围的障碍。

伦敦城不得不派代表求降,并邀请威廉担任英格兰国王。1066年12月25日,即圣诞节的那一天,威廉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加冕正式称王。他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威廉一世,号称“征服者威廉一世”,英国历史上的诺曼底王朝时期从此开始了。

拿破仑战争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以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法国为一方,以英国、奥地利、俄国、普鲁士等国组成的7次反法联盟各国为另一方,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战争的目的是,法国方面初为抵御外来侵略,后则兼有扩张领土与争夺霸权的成分。反法联盟方面,是要使用武力扼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扶植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并维护欧洲封建势力的反动统治,后期也有反抗民族压迫的因素。拿破仑一世作为新兴的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代表,为巩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和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率领法军与反法联军进行了反复激烈的武装斗争,并从一连串的胜利走向了最后的失败。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是世界近代史上一个充满战争和悲剧的历史时期,其中主要的战争发生在法国废除国王、建立共和国以后,绝大多数会战都是在欧洲大陆进行的。1792年8月,普奥联军作为外来干涉者首先侵入法国,法国人民奋起反抗,9月20日发生瓦尔米之战,法军取得胜利。22日,法兰西共和国宣告成立。

第一次反法联盟

1793年1月,英、普、奥、荷兰、撒丁、西班牙和那不勒斯等国,结成第一次反法联盟,企图以武力镇压法国革命,推翻共和国,恢复波旁王朝封建统治。联军分多路围攻法国。同年5~6月,法国建立雅各宾专政,革命政府领导人民抗击外来侵略。9月,法军在西线战胜英荷联军,10月,打败奥军,12月,在南线把英军逐出土伦。

1794年6月,在比利时的弗勒吕斯,法军大败反法联军,迫使普、西、荷兰退出了反法联盟。1796~1797年,拿破仑率军进攻意大利,在蒙特诺特、洛迫、卡斯特莱奥内、巴萨诺—德尔格拉帕、阿科莱、里沃利等会战中,接连获胜,迫使奥地利于1797年10月签订《坎波福米奥和约》,从而促使第1次反法联盟彻底瓦解。

第二次反法联盟

1798年5月,拿破仑·波拿巴率法军运证埃及。同年12月,英国联合俄、奥、葡萄牙、那不勒斯和土耳其等国,结成第2次反法联盟,企图推翻法国政府,夺回被法国占去的领地。联军在北意大利、荷兰与多瑙河上游等地区连续挫败法军。

1799年10月,拿破仑从埃及回国,于11月9日发动政变,成立以他为第一执政的执政府。1800年5月,拿破仑率军攻入意大利,6月14日进行马伦戈会战,大败奥军。12月,法军又在霍恩林登击败奥军。1801年1月,法奥签订《吕内维尔和约》,第2次反法联盟随之解体。

第三次反法联盟

1805年4~8月,英、俄、奥、瑞典和西西里王国等结成第3次反法联盟,预期用50万联军打败法军。拿破仑一世率法军迎击奥俄联军。10月20日,法军在乌尔姆会战中取胜,于11月13日进入维也纳。12月2日,在奥斯特利茨进行交战,法军大败俄奥联军。

随后,法奥签订《普雷斯堡和约》,俄军撤离奥地利,第3次反法联盟失败。但是,同年10月21日,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在西班牙沿海特拉法尔加角同英国舰队进行的海战中,被英国舰队彻底摧毁,法国队此丧失了海上竞争能力。

第四次反法联盟

1806年9月,英、俄、普、萨克森和瑞典等国结成第四次反法联盟,企图将法军从其侵占的地区逐出。10月14日,法军与普萨联军同时在耶拿和奥尔施泰特交战,联军惨败。11月,俄国对法宣战。1807年2月,法俄两军进行埃劳会战,基本上打成平局。6月14日,进行弗里德兰会战。俄军大败。7月7日和9日,法国分别同俄国和普鲁士签订《蒂尔西特和约》,第四次反法联盟随即崩溃。

1807年11月,法军入侵葡萄牙;翌年3~4月,法军抢占西班牙的战略要地,并占领马德里。5月2口,马德里人民举行起义,反抗法国侵略。从此,开始了延续6年多的伊比利亚半岛战争。几十万法军被困在半岛人民和英国远征军的游击战火之中,直到法兰西帝国覆灭为止。

第五次反法联盟

1809年1月,英国和奥地利结成第五次反法联盟。奥地利企图趁法军深陷半岛战争之机打败法军,收复被法国夺去的领土。拿破仑一世开始两线作战,4月中、下旬,法军五战五胜,击退进到巴伐利亚境内的奥军;5月13日再入维也纳。

在21~22日的阿斯珀恩—埃斯灵会战中,拿破仑一世遭到自统兵作战以来的第一次大败。7月5、6两日,进行瓦格拉姆会战,奥军被法军击败。同年10月14日,法奥签订《申布伦和约》,第五次反法联盟自行解体。

拿破仑的侵俄战争

1812年6月,拿破仑一世率大军60余万人入侵俄国。战争初期,俄军被迫后撤。8月17日斯摩棱斯克会战后,俄军继续后退。9月7日进行博罗季诺会战,俄军在遭受重大伤亡后撤离战场,法军也付出很大代价,未取得决定性胜利。14日,法军进入莫斯科。

俄军于10月18日开始反攻;翌日,法军撤出莫斯科,尔后节节败退,到12月,几乎全军覆灭。拿破仑一世的侵俄战争,以丧失50多万人的惨败告终。

第六次反法联盟

1813年2月,俄普结盟。3月,普鲁士对法宣战。随后,俄、英、普、西、葡和瑞典等国,结成第六次反法联盟(奥地利于8月加入)。联盟宣布,如拿破仑一世不按盟国条件签订全面和约,将诉诸战争。5月,进行了吕岑会战和包岑会战,法军获胜。6月至8月,双方被迫休战,联军在停战期间进行了人员和装备的补充。8月17日恢复战斗,由于奥地利转向联盟方面而增强了联军的力量。10月16~19日进行莱比锡会战,法军惨败,拿破仑一世率残部逃出战场。

接着,俄、奥、普、英、瑞典等国军队乘胜进军,分路进逼法国边境。1814年1月,联军20余万人深入法国内地,拿破仑一世仓促赶赴前线,率军约5万在境内阻击联军。3月拿破仑一世多处转战,接连获得小胜,但是挡不住联军的多路逼近。3月30日,巴黎守军投降。4月1日法国成立临时政府。6日,拿破仑一世被迫退让,并被放逐到厄尔巴岛。5月3日,路易十八回到巴黎,波旁王朝在联军刺刀的保护下复辟。

第七次反法联盟

1815年3月1日,拿破仑一世从厄尔巴岛秘密逃回法国,于20日进入巴黎,重新掌握政权。出席维也纳会议的俄、英、普、奥、瑞典等国代表,当即结成第7次反法联盟,决定出兵70万,分5路进入法国。

6月,拿破仑一世率法军主动出击,16日进行利尼会战,普军失利后退;18日进行滑铁卢会战,英军在普军配合下彻底击败法军。拿破仑一世逃回巴黎,22日再次退位,被放逐到圣赫勒拿岛。至此拿破仑战争结束。

美国内战

1861~1865年,工业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美国北部诸州,同发动叛乱的南部各蓄奴州之间进行一场战争,亦称为南北战争。南部为维护和扩大种植园奴隶制度而挑起战争;北部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废除奴隶制而进行战斗。

战前10年,美国北部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以残酷剥削黑奴劳动为基础的南部种植园经济制度极其腐朽,成为美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1860年反对奴隶制的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使奴隶主占优势的民主党丧失了联邦政权。于是,南部各蓄奴州相继退出联邦,于1861年2月成立“南部联盟”,推选戴维斯为“总统”,以蒙哥马利为“首都”(后迁至里士满),造成分裂的事实,同时征集10万志愿兵,积极备战。4月12日,南军炮击萨姆特要塞,挑起战争。4月15日,林肯下令征集服役期为3个月的民兵7.5万名,镇压南部叛乱。

随后他又宣布对南部沿海实行封锁。北部23个州,其面积占全国面积的3/4,人口约2200万。南部11个州人口只有900万,其中奴隶就有350万以上。全国生产总值的75%、工业产量的90%、铁路线的70%集中在北部。但是,北部战争准备不足。在战争爆发时,只有陆军1.6万人,作战舰艇40余艘、南部虽有许多致命弱点,但拥有一批军事骨干,战略上享有内线作战的便利,并可望得到英法当局的援助,在战争前期占有优势。内战战场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至密西西比河流域。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的华盛顿—里士满地区和以西的田纳西—密西西比河地区是主要战场。

1861年,林肯政府企图以积极进攻迅速镇压叛乱,恢复联邦统一。但实际执行的战略计划却是分散兵力,从陆地和海上对南部实行逐渐紧缩围困的消极计划(即“大蛇计划”)。行动不坚决,特别是不敢触犯奴隶制度,更不敢武装黑人,表明北部资产阶级害怕黑人起来革命。南部则主动进攻,同时等待外援。在强大舆论压力下,林肯决定7月21日在华盛顿与里士满之间的交通枢纽马纳萨斯地区决战(即第一次布尔河会战或第一次马纳萨斯会战),以图打通向巴士满进军之路。

结果,麦克道尔指挥的联邦军3万人被博雷加德和约翰斯顿指挥的南军打败,向华盛顿溃退,损失惨重。前线的失利加剧了后方的阶级斗争、反革命分子活动猖狂。英国当局也图谋武装干涉。马纳萨斯的惨败,促使联邦国会授权林前召集50万志愿兵(服役期为3年或到战争结束为止),并加强海军建设和军工生产。1862年初,林肯命令联邦陆、海军于2月22日起发动全面攻势。在此以前,西战场的联邦军已经展开了军事行动,进展较顺利。2月间,格兰特指挥的田纳西军团在联邦炮艇小舰队配合下,先后攻克田纳西河上的亨利堡和坎伯兰河上的多纳尔森堡。

比尔指挥的俄亥俄军团也攻克坎伯兰河上的纳什维尔,迫使南军从密西西比河上的哥伦布撤退。3月,波普又在联邦小舰队支援下夺取密西西比河上的十号岛。格兰特则向田纳西河上的匹兹堡码头进军。4月6日,在夏洛与约翰斯顿指挥的南军遭遇。经两天激战,双方各损失1万余人。巴特勒指挥的联邦军在法拉格特舰队协同下,攻克南方战略要地——密西西比河口的新奥尔良。5月底,西部联邦军在哈勒克统一指挥下攻克科林斯,继而攻克密西西比河上重镇孟菲斯。这样,西部联邦军解放了整个肯塔基州和田纳西州大部。同时密西西比河除维克斯堡以南一段之外,绝大部分已被联邦军打通。

在东战场上,麦克莱伦指挥的联邦军主力波托马克军团一直按兵不动,后来在各方压力下发动“半岛战局”,先从水路把军队运到詹姆斯河与约克河之间的半岛东端,继而沿半岛西进,夺取里士满。但麦克莱伦行动迟缓,致使南军预作准备。在著名的“七天会战”(6月25日~7月1日)中,联邦军遭到R·E·李指挥的北弗吉尼亚军团的沉重打击,被迫退出半岛。李乘胜北上,8月底在第2次布尔河(马纳萨斯)会战中,打败联邦军新建立的弗吉尼亚军团(波普指挥),随后,该军团同波托马克军团都奉命撤回华盛顿附近休整。李军四渡波托马克河继续北进,华盛顿告急。林肯令麦克莱伦率军迎战。9月安蒂特姆一役,李军团被阻,决定南撤。麦克莱伦再次按兵不动,使李军团得以顺利逃回南部。年底,伯恩赛德继麦克莱伦任波托马克军团司令,在弗雷德里克斯堡与李军团一战,损失1.2万余人。

1863年,战争形势和各阶层人民群众的强大压力要求林肯政府以革命方式进行战争。1863年1月1日林肯正式发表《解放宣言》,宣布南部叛乱诸州的黑人奴隶均予解放。并采取一系列革命性措施,特别是颁布宅地法和决定武装黑人(整个战争期间黑人参军约45万人),调动了农民和黑人的积极性。国会通过实行征兵法,清洗了军内暗藏的亲奴隶主分子,大胆提拔进步军官,加强了军队的指挥。从此战争进入了新阶段,但南部仍有发动进攻的力量。1863年3月初,胡克指挥的联邦军波托马克军团兵力增至13万余人,南军李军团只有6万人。但胡克指挥不力,4~5月钱瑟勒斯维尔一战,损失惨重。6月,李军团万人攻入宾夕法尼亚州,北方再次告急。林肯令波托马克军团迎战。7月初双方在葛底斯堡激战3天,联邦军取得歼敌2.8万余人的大捷,成为战争的转折点。

与此同时,西战场上格兰特攻克密西西比河下游重镇维克斯堡,俘敌约2万人。随后,防守密西西比河下游另一重镇哈得孙港的南军投降。至此,联邦军打通了整个密西西比河,“南部同盟”的西南部同东部被切断。11月,在西战场中部,联邦军坎伯兰军团(由俄亥俄军团改编而成)占领南部铁路交通枢纽查塔努加并击溃其外围的南军,从而取得向南进军的战略基地。1864年春,林肯任命格兰特为联邦军总司令,统一指挥各军团;任命谢尔曼统一指挥西战区。格兰特和谢尔曼共同制定的新战略计划规定东西两战区对南部实施协调一致的打击:格兰特亲自指挥东战区主力波托马克军团,以歼灭李军团为主要目标,相机夺取里士满;谢尔曼则由西向东南横扫,深入敌后,占领佐治亚州,对“南部同盟”的东部地区实施中间突破。

4月底,格兰特率领12万余人南进(李军团只有6万余人),5月初渡拉皮丹河,进逼怀尔德巴斯;5~6月间,猛攻科尔德港,损失约5万余人,但几周内就得以补充。李军团损失约3万人,但南部人力物力濒于枯竭,补充困难。6月中旬,格兰特围攻里士满以南的彼得斯堡,双方相持数月。在此期间,李派厄尔利率1万余人奔袭华盛顿,格兰特则令谢里登率优势兵力前去围追堵截。在谢南多厄河谷之战中,厄尔利全军覆没。西战区谢尔曼在查塔努加集结了10万余人(当时约翰斯顿指挥的南军6.2万人)。于5月7日开始行动,首要目标是歼灭约翰斯顿,并夺取南部极为重要的工业交通中心亚特兰大。这是一场无后方作战。

谢尔曼采取迂回战法,绕过南军设防阵地,除个别情况外不进行正面强攻。南军节节退至亚特兰大。9月2日,谢尔曼占领亚特兰大。随即准备著名的“向海洋进军”,目标是佐治亚州沿海要地萨凡纳。他挑选精壮6.2万人(其中有大批黑人),携带20天口粮,11月15日出发。为迷惑敌人,谢尔曼兵分两路,使南军判不明他的主攻方问,防不胜防。11月23日两路大军在米利奇维尔会合后继续东进。12月21日在海军配合下夺取萨凡纳。此役历时1个多月,长驱300多公里,沿途破坏了敌人的战争潜力,沉重打击了奴隶制,将“南部同盟”的东部分割为两部分,为夺取最后胜利创造了极有刊的态势,联邦军损失不足2200人。1865年初,谢尔曼挥师北进,直捣南、北卡罗来纳,威胁李军团的后方。格兰特也积极进攻,4月3日占领里士满。4月9日,李率残部2.8万人在阿波马托克斯投降。26日,J·E·约翰斯顿向谢尔曼投降。历时4年多的内战至此结。

整个战争期间,估计联邦军死亡约36万人,南军死亡约25万人。

普法战争的由来

1870年~1871年,法国同普鲁士进行一场大规模战争。19世纪中叶,普鲁士日益强大,1864年战胜丹麦,1866年击败奥地利,1867年成立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普鲁士企图在它的领导下统一整个德意志,并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国则企图阻止德意志的统一,保持自己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并占领莱茵河左岸德意志领土。1870年7月初,西班牙敦请普王威廉一世之亲属利奥波德亲王继承西班牙王位,法国强烈反对,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1870年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法皇拿破仑三世任法军总司令,勒布夫任参谋长,计划集中兵力迅速越过国界,向法兰克福突进,切断南北德意志的联系,迫使南德意志各邦保持中立,全力击败普鲁士。但实际上法军动员和集结缓慢,到7月底才集结于边境8个军约22万人,于8月初编为两个军团,分别由麦克马洪元帅和巴赞元帅率领;且后勤供应极差。普王威廉一世任普军总司令,毛奇任参谋长,计划集中优势兵力,进攻阿尔萨斯和洛林,力图将法军主力歼灭于普法边境或将其赶到法国北方,继而进攻巴黎。普军动员计划周密,由铁路运输部队,至7月底,已于边境集结3个军团约47万人,已装备齐全。

8月2日,法军在萨尔布吕肯地区首先向普军发动进攻,但并无有力的作战行动。普军旋于8月4日转入进攻,越过国境。法军在边境地区不利的阵地上迎击普军的进攻,在维桑堡会战(8月4日)、沃尔特会战(8月6日)和斯比克伦会战(8月6日)中一再失利。巴赞犹豫不决,时而决心退向沙隆与麦克马洪会合,时而决心在梅斯防御。当最后决定向沙隆撤退时,已丧失时机,普军已逼近。

经8月14日的马尔斯拉土尔会战和8月18日的格拉沃洛特—圣普里瓦会战,巴赞军团被普军第1、第2军团合围于梅斯。麦克马洪率军退往沙隆。他原准备诱敌深入,在巴黎城下与普军决战。帝国政府担心继续退却会在国内引起动荡或革命,令其前往解救巴赞,于是麦克马洪于8月22日率军从兰斯出发前往梅斯。此时,从柏林传来一则假消息,说除围攻梅斯的部队外,普军决心全部向巴黎挺进。实际上普军第3军团仍在继续追击麦克马洪军团,并向右实施大胆迂回,协同新编成的第4军团将麦克马洪率领的法军连同拿破仑三世一起围困于色当。

9月1日,两军决战,法军大败。

9月2日,法皇拿破仑三世、麦克马洪元帅及39名将军率8.3万余名法军在色当向普军投降。

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组成以特罗奇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至此,德国民族统一的障碍已消除,但普鲁士当局决心将战争继续下去,派兵向巴黎进军。从此,普鲁士所进行的战争已转变为侵略战争。

9月19日,普军包围巴黎。巴黎的工人阶级奋起抗敌,国防政府则阴谋策划投降。

10月27日,巴赞元帅交出梅斯要塞和17万法军,法国处境更加困难。法国人民在各地展开游击活动;新成立的北方军团和卢瓦尔军团在法国北部和南部继续抵抗;意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带领志愿部队同法国人民一起抗击普军。但资产阶级政府继续执行卖国政策,于1871年1月28日同德意志帝国签订全面停战协定。

5月10日,正式签订《法兰克福和约》。其间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成功,震撼世界的巴黎公社宣告成立。公社存在到5月28日。

普法战争以法兰西帝国的崩溃和法国资产阶级政府的投降而告终。根据和约,法国赔款并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

1871年1月18日,普王在凡尔赛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实现统一,欧洲大陆的局势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德法两国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成为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之一。 KZLMXZ4O+czd2i3f+4Hsi2y4SmeVksmtt6Nx7lPsiNrWyukGyGsc7p0irvUuYod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