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明源远流长。我国人民在劳动和生活的过程中,为后世创造了无数丰富的精神文化成果。一般而言,中国经典的寓言故事都遵循短小精悍以及幽默深刻的原则。通常,这些寓言故事只需要简短的几句话,便可以给我们呈现一幅幅情节生动的画面,我国古人的智慧通过这些简短的故事也得以鲜明地呈现出来。通过阅读中国经典的寓言故事,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获得智慧上的点拨,从而促使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中国经典寓言故事,感悟我国古人的智慧与哲思吧!

东郭先生和狼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赵简子有一次到中山打猎,在打猎时碰到一只能够直立行走的狼。赵简子要射杀那只狼,但没射死,结果让狼逃跑了,赵简子便和随从们一起穷追不舍。

此时,东郭先生在山中迷路了,正在寻找出山的道路,这只狼忽然窜到他的面前。

狼向东郭先生哀求道:“我被人追杀,您快救救我吧!我若是活下来,一定会好好报答您的。”

东郭先生考虑片刻说:“不救你,我于心不忍,你躲进我的布袋里吧!”

说罢,他便拿出书简,腾空布袋,把狼装进了布袋。

不一会儿,赵简子就到了,他询问东郭先生狼的去向,东郭先生假装不知,愤怒的赵简子斩断车辕说道:“谁敢知情不报,下场就跟这车辕一样!”

尽管十分害怕,但东郭先生依然不肯说出实情。赵简子见实在问不出什么,就带人离开了。

赵简子刚走远,东郭先生就将狼从布袋里放了出来,可是狼出来之后就说道:“刚才谢谢你救我。不过我现在很饿,你干脆让我吃掉,填饱肚子吧!”

说罢,就露出獠牙扑向东郭先生。

东郭先生赶忙四处逃窜,你追我赶,很快太阳就要下山了,东郭先生觉得这样不是办法,就对狼说:“我们不如问问别人的意见!如果大家都说你应该吃我,那你就吃了我吧。”狼痛快地答应了。

很快,他们询问了杏树和母牛。杏树和母牛都认为狼应该吃了东郭先生,狼听了十分得意。

就在这时,来了一位老人,东郭先生请老人主持公道。老人听了事情的经过,叹气说道:“你怎么能吃自己的恩人呢?”狼狡辩道:“是他先要用布袋谋害我,我才要吃他的。”

老人想了想说:“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我难以裁决。如果你能让东郭先生再用布袋装你一次,我就相信他是想谋害你,这样你就能名正言顺地吃他了。”

狼觉得很有道理,就听从了老人的意见,没想到它一进布袋里,迎来的便是东郭先生的利剑。

——出自《东田文集·中山狼传》

智慧果

善良的东郭先生滥做好人,救了恶狼,险遭厄运。在生活中,与人交往时,我们要明辨是非,不能当“东郭先生”。对待本性善良的人,我们也应该用善心去对待他们;而面对狼一样的恶人时,我们一定要谨慎小心,时刻提防。

滥竽充数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宣王特别喜欢听别人吹竽。在他手下,有一支近300人组成的乐队。齐宣王喜欢热闹,所以,每次都要乐队里的所有乐师一起吹竽给他听。

南郭先生知道了齐宣王的喜好,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便去齐宣王那里推荐自己,并吹嘘说:“大王,我是个非常有名的乐师,吹竽的技术很好,只要是听过我吹竽的人无不赞不绝口。”

南郭先生的话让齐宣王很高兴,他爽快地把南郭先生编进了乐队中,并没有对南郭先生进行任何考察。

从此以后,南郭先生和其他人一样合奏吹竽给齐宣王听,并和其他人一样享有丰厚的待遇,过着舒适的生活。

其实,南郭先生欺骗了齐宣王,他根本就不会吹竽。每次演奏时,南郭先生都是捧着竽混在乐师队伍里模仿别人,并装模作样地摇晃身体,一起摆头,还表现出一副忘我的姿态。就这样,南郭先生骗过了所有人,他从来都没有付出任何劳动,却和别的乐师一样拿着丰厚的薪水。

好景不长,几年之后,齐宣王去世了,他的儿子齐湣王成为齐国的国君。

和齐宣王一样,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但是齐湣王觉得300人一起吹竽太吵了,他喜欢听独奏。

齐湣王命令这些乐师好好练习,并轮流吹竽给他听。接到命令之后,乐师们都努力练习,好好准备,希望可以在齐湣王面前一展身手。只有南郭先生着急了,因为他根本不会吹竽。情急之下,南郭先生赶忙收拾好行李连夜逃走了。

——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智慧果

南郭先生依靠坑蒙拐骗讨生活,虽然在短时间内蒙住了别人,但时间一长,终究还是露馅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谎言最终是会被揭穿的。

要想成功,勤奋学习是唯一途径,只有拥有真才实学,才能经得起考验。

这则寓言是对骗子的讽刺,他们没有真本领,却依靠蒙骗别人牟利。

这告诉我们生活中要多加防范,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花言巧语,同时提醒我们要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狐假虎威

战国时期,楚宣王在位时,北方各国都很害怕他的大将昭奚恤。对此,楚宣王觉得很奇怪。

有一天,楚宣王问朝中大臣,为什么大家都很害怕昭奚恤呢?这时有一个大臣站出来,给楚宣王讲了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只老虎住在一个山洞里。老虎饿了,便到山洞外面去寻找食物。

老虎来到茂密的森林里,看到一只正在散步的狐狸。于是,老虎迅速扑过去,将狐狸逮住。

老虎正准备吃掉狐狸时,狐狸灵机一动,对老虎说:“我是天帝派来管理山林的,天帝命令我当百兽之王,你要是吃了我,天帝就会惩罚你。”

老虎见狐狸那傲慢镇定的样子,心中将信将疑,于是问狐狸道:“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你是百兽之王?”

狐狸见老虎上当了,心中暗喜,便挺起胸膛,指着老虎的鼻子说道:“要是不相信,你可以跟我到山林里走一趟,所有野兽对我都很敬畏,见了我都会抱头鼠窜。”

老虎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提议,便照着狐狸所说的去做了。它让狐狸在前面走,自己跟在狐狸的后面,一起走向山林深处。

狐狸大摇大摆地在前面带路,老虎小心翼翼地跟在后面。没过多久,它们就发现了那些在森林里觅食的动物,如野兔、山羊、熊等,它们看到狐狸时,都吓得魂飞魄散,四处狂奔。

这时候,狐狸得意地对老虎说:“你现在相信了吧,我就是百兽之王。

森林中的百兽,有不怕我的吗?”

看到此种情形,老虎也觉得胆战心惊。但是,老虎并不知道,其实野兽们怕的是自己,而并不是狐狸。

狐狸用谎言骗过了老虎,借着老虎的威风,不仅躲过了被吃的命运,而且在百兽之前大显威风。

所以,北方各国之所以害怕昭奚恤,并不是因为昭奚恤本人有多厉害,而是因为他手中握有楚宣王的兵权。北方各国真正所害怕的,其实是楚宣王的权势。

——出自《战国策·楚策一》

智慧果

《狐假虎威》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那些狡猾奸诈的人靠欺骗别人过日子,他们虽然能够借助别人的力量威风一时,但这些人是脆弱不堪的。在面对困难时,我们应该迎难而上,而不是耍小聪明逃避。同时,我们也不应该盲目相信别人,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画蛇添足

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家贵族在祭祀祖宗之后,准备将祭祀剩下的一壶酒分给门客喝。

参加祭祀的人有很多,可是,酒却只有一壶,大家不知道如何处理。

这时候,有人提议道:“如果每个人都喝的话,这壶酒完全不够,还不如把酒给一个人,让他喝个痛快。”

另一个人问道:“那酒应该给谁喝呢?”

过了一会儿,又一个人站了出来说道:“我想到一个好办法,要不我们每个人都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又快又好就喝那壶酒吧。”

大家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同意了这个提议。于是每个人都拿一个小木棍,在地上认真地画起蛇来。

没过多久,有一个人就把蛇画好了。发现其他人都还没把蛇画好,这个人开始得意起来,并想着多显示下自己的本领。于是,他一手拿着酒壶,一手拿着木棍,自言自语地说道:“哎呀,你们画得可真是慢啊,让我再来给蛇画上几只脚,说不定等我画完了你们都还没画好呢。”说完,这个人给蛇画起脚来。

就在这时,另一个人也把蛇画好了,然后站起来,一把抢过他手中的酒壶。

见此情景,给蛇画脚的人大声争辩道:“是我最先画好蛇的,酒是我的,你别抢。”

那人笑着说:“你现在还在画呢,我已经画好了,酒当然应该给我喝。”

给蛇画脚的人继续争辩:“我早就画好了,我是看你们画得太慢时间还早,才想着给蛇添几只脚罢了。”

那人笑了,说道:“你见过蛇吗?你知道蛇长什么样子吗?蛇根本就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蛇添上脚呢?你现在画的根本就不是蛇,你凭什么说你画好了呢?第一个画好的人是我,这酒应该归我。”

说完,那个人拿起酒壶,毫不客气地将酒全喝完了。给蛇画脚的人目瞪口呆地看着别人喝掉自己的酒,后悔不已。

——出自《战国策·齐二》

智慧果

“画蛇添足”用来形容一个人做了多余的不恰当的事,结果是贻笑大方。这故事告诉我们做事应该适可而止,实事求是,不要自作聪明,多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我们还应该从这个故事里吸取教训,不要多做一些无意义的举动而丧失本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井底之蛙

从前,有一只青蛙,它一直居住在一口枯井里。有一天,青蛙吃完饭之后,在井底发呆。忽然,它看见一只大海鳖正在散步。

青蛙扯开嗓门,对着大海鳖大喊道:“海鳖兄,你快过来,快过来!”

看到海鳖来到自己所在的废井旁边,青蛙说道:“你今天运气真是太好了,来参观参观我的居室,让你开开眼界。”

海鳖看了看井里,发现井底满是绿苔和污水,而且还有一股臭味。海鳖皱起了眉头,赶紧把脑袋缩了回去。

青蛙没有注意到海鳖的表情,继续扬扬得意地说道:“这儿可舒服了!

每天傍晚,我都跳到井栏上去乘凉;到了深夜,我便钻到井壁里面的窟窿里睡觉。我可以在水里游泳;我也可以跳到泥里,在软绵绵的泥土上散步,泥土盖住我的脚背,我可以在里面欢快地打滚。你看看周围这些小虫子、小螃蟹、小蝌蚪,哪一个能有我这么自由自在呢?海鳖兄,你是不是很羡慕我呢?”

听了青蛙的话,海鳖也有些心动了,可是,海鳖的左腿还没有踏出去,它的右腿就被井栏给卡住了。

海鳖急忙后退两步,然后它给青蛙介绍起大海的景象。海鳖问青蛙:“你有没有听说过大海?”

青蛙摇了摇头。

海鳖继续说:“大海无边无际,即使是用千里也不能形容海的辽阔,用万丈也无法表明海水的深度。传说在大禹做国君时,经常遭遇水灾,海面并没有因此而上涨;在商汤时代,经常遭遇旱灾,海水也没有因此而减少。海是无边无际的,以至于时间、旱涝这些都无法影响到海水的水量。青蛙兄,我就生活在这样的大海里。你觉得和你那井中的浅水比起来,哪一个更广阔、更有乐趣呢?”

听了海鳖的话,青蛙惊呆了,半天都合不拢嘴。它羞愧极了,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出自《庄子·秋水》

智慧果

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会影响他的思想意识,从青蛙与海鳖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眼界开阔,才能解放思想。我们的世界非常广阔,如果我们不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只把自己看到的一个小小的角落当成是整个世界,把自己所掌握的浅薄的知识看作是全部的真理,我们就会像那只井里的青蛙一样孤陋寡闻。这个故事是对那些自高自大、目光短浅且孤陋寡闻的人的讽刺。

自相矛盾

春秋战国时期,有个楚国人在集市上卖矛和盾。

集市上人很多,竞争非常激烈。最开始,这个楚国人的生意不是很好,光顾的人寥寥可数。眼看一个上午就要过去了,他的心里很是着急。后来,为了吸引顾客,尽快卖出这些矛和盾,这个楚国人想出了一个办法。

只见,他先举起自己手中的盾,向来往的行人大声吹嘘道:“各位都来瞧一瞧看一看!请看我手上的盾,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锻造而成的呀,看看这质地,多坚固,就算是再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

楚国人的吹嘘引来众人纷纷围观。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楚国人心里也越来越得意。紧接着,他又拿起靠在墙角的矛,对着众人继续说道:“各位再看看我手中的这根矛,这可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矛啊。看看这矛头,多锋利啊,无论你用多么坚固的盾来抵挡,我的矛都可以将其戳穿。”

大家听了,议论纷纷,都觉得不可思议。想不到世上会有这么好的矛和盾。

就在这时,一个人从人群中站出来,他看着卖矛和盾的那个人,好奇地问道:“按照你刚才说的,你的盾质地优良,坚固无比,不管多么锋利的矛都不能戳穿你的盾;但是,你又说你的矛锋利无比,不管多坚固的盾都无法抵挡你的矛。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如果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将会是怎样的呢?到底是你的矛厉害还是你的盾厉害?你的矛能够戳穿你的盾吗?

你的盾能够抵挡你的矛吗?”

大家一听,都纷纷笑了起来,大声喊着:“对呀,用的矛刺你的盾将会怎么样呢?你赶快试一下啊!”

楚国人顿时哑口无言,羞愧得脸都红了,他低着头收拾好自己的矛和盾,赶紧灰溜溜地离开了集市。

——出自《韩非子·难一》

智慧果

楚国人说话太绝对了,导致前后冲突,无法自圆其说,使自己陷入尴尬境地。无坚不摧的矛与牢不可破的盾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楚人在卖矛和盾时太过夸张,导致逻辑错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平时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我们都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不要把话说得太满。否则,很可能使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

刻舟求剑

战国时期,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乘小船渡江,到了江心的时候,楚国人一不小心把随身的宝剑掉到江里的急流中去了。

看着掉进江水的宝剑,船上的人都感到惋惜,大叫道:“宝剑掉到水里去了!宝剑掉到水里去了!你怎么还不快去把宝剑找回来呀?”

楚国人却并不慌张,一副尽在掌握之中的样子。他慢慢从兜里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记号,然后胸有成竹地对大家说:“这是宝剑落水的地方,我要在这里刻上一个记号。”

众人都很疑惑,不知道楚国人这么做有什么意义。

有人催促楚国人:“你快点下水去找宝剑吧,不然等船开远了,你就再也找不到宝剑了。”

楚国人依然不慌不忙道:“不用急,不用急,我这不是刻了记号了嘛。”

小船继续前行,仍然有人在催促楚国人:“船越行越远了,你再不下去把剑找回来,你就再也找不到你的宝剑了。”

楚国人依旧很自信地说道:“我在这儿刻了记号的,根本不用着急。等我到了岸边就能很轻易地找到宝剑了。”

看到楚国人这么固执,众人也无话可说,都保持沉默了。

到岸边,船停下来,楚国人立刻顺着他在船上刻下的记号下水去寻找宝剑。可是,找了好久好久,楚国人也没有找到宝剑的影子。

楚国人觉得很奇怪,他自言自语道:“真是奇怪,我的宝剑明明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我还刻了记号在这里,现在怎么找不到了呢?”

听到这个,船上的人都笑了。其中有一个人站出来,对楚国人说:“船一直在往前走,而你的宝剑掉到水里之后就一直没有动。我们都往前走了这么远了,而你的宝剑还是在掉下去的地方,你现在在这里怎么可能找到你的宝剑呢?你这只是白费工夫啊!”

楚国人听了恍然大悟,面对众人嘲笑的目光,又想到自己早已不知去了哪儿的宝剑,他后悔不已。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智慧果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然后根据其变化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更不能顽固地坚持教条主义。“刻舟求剑”一般用来批评那些死守教条、顽固而不知变通的人。

郑人买履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鞋破旧不堪,就想去集市买一双新鞋。

郑国人先在家找到一根小绳子,然后用这根小绳子量了下自己的脚,量好了脚的长短和尺寸。

不料出门去集市时,郑国人把绳子放在家里,忘记带出来了。

郑国人的家离集市较远,他走了好久才走到集市。集市上人很多,各种各样的小商品在各个柜台放着,热闹极了。

郑国人来到一个有各式各样鞋子的鞋铺,然后对老板说:“老板,我要买鞋,给我拿几双出来试试。”

老板拿出几双鞋来,让郑国人一双又一双地试。鞋子都很好看,挑了又挑,选了又选,郑国人最后终于挑到了一双自己最满意的鞋。

这时候,他准备掏出绳子,来比一比新鞋的大小。他在自己口袋里找了好一会儿也没有找到绳子。

忽然,他想起来绳子忘在家里了。

于是,他放下鞋子,急急忙忙赶回了家中,拿了绳子又往集市跑。尽管他跑得很快,但等他到达集市时,鞋铺已经关了门。

由于走了太多的路,郑国人的鞋比之前更破了。加之没有买到新鞋,郑国人十分沮丧。

这时候,几个人围过来,问郑国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郑国人向大家说明了情况,众人都觉得很不可思议。

其中一个人问道:“你买鞋的时候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一下鞋的大小呢?试一试就可以知道鞋合适不合适了。”

郑国人固执地回答:“那怎么行呢?只有我量的尺码才是可靠的,我的脚一点都不可靠,我只相信尺码而不会相信我的脚。”

听了郑国人的话大家都笑了。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智慧果

郑国人固然可笑,可是在生活中,这样的人随处可见。有些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考虑实际情况。书上怎么写,他就怎么做,书上没写,他就不相信其存在。这种僵化刻板的思想必然会阻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对真理的探索。

《郑人买履》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墨守成规,要依据实际情况办事。

南辕北辙

从前,有一个人要从魏国到楚国去。为了旅途更快更舒适,他带了很多的路费,雇了一辆上好的马车,请了一位驾车技艺精湛的车夫,然后就上路了。

楚国位于魏国的南方,可是这个人在出发之前什么都不问,就让车夫驾着马车往北方走去。

一路上,遇到很多的热心人,有人问他:“你驾着车是要往哪里去呀?”

他大声答道:“我要去楚国!”

路人听了之后觉得很奇怪,这个人明明走错方向了嘛,便好心提醒道:“你的方向走错了,到楚国应该是往南方走的,你们这是在往北方走,你这样走是到不了楚国的。”

那个人毫不在乎,一点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回答道:“没关系,我的马车可快了。”

路人又说:“你的方向错了,就算是马再快,你也到不了楚国的呀!”

那个人依旧没有醒悟,继续说:“没关系没关系,我可是带了很充足的路费呢。”

路人继续劝阻他:“可是你的方向是错的,你带再多的路费也到达不了你想去的地方呀。你这样走只会离楚国越来越远的,到头来这些路费不都是白花了。”

那个人有点不耐烦了,他一心只想着快点去楚国,不想再听路人的劝阻。他说道:“你们放心,我车夫的赶车技术可高了。你们看,我有这么多的路费,有这么好的马,还有技术如此之高的车夫,我很快就可以到楚国了。”

看到魏人这么固执,路人摇摇头,不再说话,让这个魏人继续往前走。

结果,这个魏人最终也没到达楚国。

——出自《战国策·魏策四》

智慧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确立一个正确的方向,若是方向错误,那么就算有再优越的条件,也不可能达到目标。在确立正确的方向之后,我们再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这样就能促使事情更好地完成,否则只能是白白浪费时间。

“南辕北辙”通常用来形容行动与目标不一致,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的行为。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时期,赵国和燕国都是小国,他们的实力都不太强。

然而,赵惠文王却无视势力强大又对其虎视眈眈的秦国,打算对燕国发起进攻。

为了避免战争,燕国的苏代跑到赵国去游说赵惠文王,希望赵国和燕国能够和睦相处,共同抵抗强大的秦国。

见了赵惠文王,苏代给赵惠文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河岸上面十分暖和。有一只河蚌决定爬到岸上去晒晒太阳。晒着太阳的河蚌觉得十分惬意、舒服,开始打起了瞌睡。

这时候,一只鹬鸟飞过来了,偷偷地落在河蚌身旁。看到沉睡的河蚌,鹬开始用它长长的尖尖的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被惊醒了,本能地把自己的蚌壳合上,紧紧地将鹬的嘴夹住了。

鹬和蚌互相纠缠着,谁也不放开谁。

鹬对河蚌说:“我觉得你在这岸上也待不了多久了。你看最近天气这么好,如果一直不下雨,你就会被晒死然后干死,到那时候,你就会变成一只死蚌。”

河蚌毫不示弱地回答道:“你别说我了,先想想你自己吧。如果我一直不松开你的嘴,你就会饿死在这里,到时候你就成为一只死鹬了。”

鹬和蚌就这样僵持着,对抗着,谁也不肯服输,谁也不肯放开对方,俨然一副要同归于尽的样子。

这时,走来了一位渔夫。看到僵持着的鹬和蚌,渔夫心里十分高兴,不费吹灰之力就捡了个大个便宜,于是满心欢喜地将鹬和蚌捉住带回家了。

听完苏代的故事,赵惠文王恍然大悟,他拍了拍自己的脑袋说道:“多亏苏先生的启发,我终于想通了,不然就犯下大错了。赵国和燕国都是小国,如果我们小国之间互相残杀,最终得利的是强大的秦国。这样的话,我们和故事里的鹬和蚌又有什么区别呢?”

就这样,赵惠文王果断打消了攻打燕国的想法。

——出自《战国策·燕策二》

智慧果

《鹬蚌相争》是苏代游说赵惠文王时讲的一个故事。苏代认为赵国和燕国的战争会让秦国得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要有大局观,做事要分清主次,不要为了一时意气之争,却损害了根本利益。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认清形势,我们就可能给自己带来灾难。在生活中,面对争议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互相谦让,学会和平共处。如果双方各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享受成功的果实。

歧路亡羊

有一天,杨子的邻居牧羊归来,一行疾驰而来的车马迎面而过,羊群受到惊吓,等邻居重新把羊赶回来时,发现少了一只,于是,他召集了许多人去找那只丢失的羊。

杨子说道:“哎,不就是丢了一只羊吗,你为什么要召集这么多人去找呢?”

邻居回答道:“我们这里有很多岔路,人少了分配不过来呀。”

杨子也觉得这话有些道理,也就没有反对。山上的岔路很多。只要遇到一个岔路口,邻居就派一个人沿着岔路去寻找丢失的羊。

没过多久,邻居带的人就全部分配完了,只剩下邻居一人顺着大路走着。

可是还没走多远,又出现了很多的岔路。邻居只好随便选择了一条岔路径直走了过去。可是前面的岔路依然很多,邻居又不得不再选一条。

太阳快要下山了,羊还是没找到,邻居无可奈何只好放弃了寻找。

邻居在回来的路上陆续碰到其他的寻羊人,他们也遇到了和邻居同样的麻烦,于是,他们觉得毫无办法了。

他们到家时,杨子问邻居:“你的羊找到了吗?”

邻居沮丧地答道:“唉,跑丢了,找不到了。”

杨子觉得很奇怪,便问道:“你带了这么多人去找你的羊,怎么可能还是找不到呢?”

邻居说:“因为岔路太多了,我们的人不够分配。一个人面对这么多的岔路,还真是不知道该走哪一条,所以我们就都回来了。”

听了这些,杨子情绪变得很低落。从此以后,杨子总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对此,杨子的门徒觉得十分奇怪,不解地问:“先生,丢了一只羊而已,况且还不是您的,您为什么要成天闷闷不乐的呢?”

杨子说:“我惋惜的不是丢了一只羊,而是从这件事中,我发现追求真理和这次歧路亡羊是差不多的。如果我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最终也会无功而返啊。”

——出自《列子·说符》

智慧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我们应该沉着冷静,静下心来理清思路,找到正确的方向。因为万事万物是复杂无比的,只有选择对的方向,我们才能够找到正确的出路。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把握方向,找到事物的本质,而不应该被其他表象所迷惑。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误入歧途。

黔驴技穷

很久以前,贵州一带没有驴。有一天,一个人用船从外地运了一头驴回来。可是,他不知道可以用驴来做什么,于是便把驴放养到山脚下,任凭它自己吃草或者散步。

这时候,一只老虎出来觅食,远远看见了这头正在吃草的驴。和当地人一样,老虎也从来没有见过驴。

看到驴的身躯如此之庞大,还长着长长的耳朵,样子挺吓人的。老虎心里不免有一些害怕,心想这怪东西看上去很不好惹,我还是不要去招惹它,观察观察之后再说吧。

接下来的几天里,老虎都躲在茂盛的树林里面,悄悄地观察驴的行为。

观察了几天,老虎觉得驴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凶狠,于是,它决定试探一下。

就在老虎慢慢接近驴时,驴长叫了一声。这响亮的声音吓了老虎一大跳,老虎以为驴想吃掉自己,转身就跑了。

又过了好几天,已经习惯了驴的叫声的老虎又觉得驴并没有那么可怕,便试着接触驴。只见老虎慢慢走到驴身边,围着驴又是叫又是跳,有时候还跑近驴,轻轻地挨一下驴的身体之后再跑开。

没几下,驴被老虎惹怒了,它抬起自己的蹄子就踢向老虎。老虎见状迅速躲开。可是过了一会儿,老虎发现驴除了会踢,也没其他本事。

见状,老虎高兴极了,迅速跳起来,扑向驴,咬断了驴的喉咙,然后心满意足地吃了一顿丰盛的大餐。

——出自《三戒·黔之驴》

智慧果

驴看起来是个庞然大物,但它却没有什么厉害的本领。最终,老虎摸清了驴的真实情况,把驴给吃掉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很多看起来强大的东西,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本事。因此,我们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吓倒,应该相信自己,勇敢地去面对困难。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应该用真才实学来武装自己,练就一身真本领,只有这样才经得起考验。

揠苗助长

从前,有个宋国人,他以务农为生,每天都会到地里去劳作。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宋国人厌倦了这样的生活,觉得自己实在太辛苦了。更令他苦恼的是,那些庄稼一点都不善解人意,生长得十分缓慢。

有一天,干了好久的活,宋国人坐在田埂上休息。望着一望无际的庄稼,他开始焦虑起来。

他自言自语道:“哎,你们这些庄稼呀,你们知道我每天有多辛苦吗?为什么你们一点都不理解我的辛苦,不赶快长高呢?你们什么时候才能体谅体谅我呀!庄稼呀庄稼,快点长高吧,快点长高吧!”

宋国人一边念叨着,一边用手去拔衣服上的一根线头。可是线头没有拔断,反倒出来了一大截。望着拔出来的线头,忽然,一个念头闪过宋国人的脑子,他欣喜若狂地叫道:“哎呀,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我把庄稼拔一拔,它们不就能长快点了吗?”一时间,宋国人浑身充满了力量,也顾不得休息了,重新回到田里开始忙碌起来。

太阳已经落山了,这个人的妻子做好了晚饭,坐在桌前等着丈夫归来。可是等了好久,也不见他回来。妻子很担心,心想:“这么晚了还不回来,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呀。早就应该回来了呀,以往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吃完饭了。”

就在这时,门“吱呀”一声打开了,妻子看到自己的丈夫满头大汗地回来了。

一进门,宋国人就兴奋地说:“我今天可真是累坏了!我把我们所有的庄稼一根一根都拔出来了一些,忽然间,它们一下子就长高了这么多。”宋国人一边兴高采烈地给妻子描述着,一边比画着。

听到这个,妻子大吃一惊:“什么?你做了什么?你怎么可以……”妻子连责备丈夫的时间都没有,赶紧提了盏灯笼,迅速跑到了田里去。她到田里看到地里的情景后,差点儿气死,庄稼全都枯死了。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智慧果

自然界万事万物都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个人的意志是无法改变这些客观规律的,我们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要循序渐进,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故事中的宋国人急于求成,忽视了庄稼生长的规律,最终导致庄稼全部枯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应该遵循一定的章程,不要耍小聪明、走捷径,忽视事物的客观规律。

杞人忧天

春秋时期,有一个杞国人,他特别喜欢空想。有一天,他坐在屋子外面仰望蓝天,看着看着,他突然呆住了,心里变得惊慌不已,他想:“哎呀,天悬在空中,无依无靠,要是有一天掉下来了可怎么办呀!”这么一想,他就再也坐不住了,逃也似的钻回了屋里。但他看看屋顶,还是觉得不安全,他左看看右看看,最后干脆钻进了桌子下面。他敲敲硬实的桌板,想:“这样就安全多了。”

但是这种安全感只持续了一小会儿,马上他就又不安了。因为他又想到了地。他呆呆地看着自己脚下的地,想:“地会不会突然陷下去呢?那样可就糟了!”刚想完,他便一个激灵站了起来。头顶的桌子一下子便被他掀翻了,头也被碰了一个大包。但他完全顾不得这些了。

他赶忙跑出屋子,想找个高点儿的地方,但到了高地,一看天,立马又觉得不妥,便又慌忙钻回屋里。但一到屋里,仍是安心不下,又再次跑了出去。

就这样,杞人变得惶惶不可终日。

后来,杞国人的一个朋友知道了他的忧虑,担心他这样下去会不利于身体健康。于是,这个朋友特意去杞国人家,开导他说:“我们头顶上的天只不过是一些气体聚集在一起而已。在我们的生活中,气体是无处不在的。无论你弯腰抬腿还是说话呼吸,你都是在天际间活动。你为什么会担心天会塌呢?”

尽管这样,杞国人仍然很忧虑,他接着问:“天虽然不会塌,但要是地陷下去了,我又该怎么办呢?”

朋友耐心解释道:“我们脚下的地其实就是一些堆积起来的石块,它们填满了东南西北这四个方位,每一个地方都是有石块的。你看,不管你是站着还是踩着,你都是在地上行走的,所以你完全不用担心地会陷下去。”

听了朋友的开导,杞国人终于放心了。

——出自《列子·天瑞》

愚公移山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已经快90岁的老人,名叫愚公。愚公的家门口正好面对着太行和王屋这两座大山,因此愚公每次出门都要绕很远的路,这给愚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一天,愚公把全家人召集起来,共同商议如何解决交通不便的难题。

愚公提议说:“我们可以同心协力,一起来搬掉太行和王屋这两座大山。这样我们就可以开辟出一条通往豫州南部的大路,直达汉水的南岸。

你们觉得这样可以吗?”愚公说完,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最后一致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这时候,愚公的夫人却显得有些担心,她说:“你这把老骨头,你能移多少呢?按你这状况,我怕你连魁父那样的小土丘都移不走,更何况太行山和王屋山呢!再说啦,我们每天把泥土石块挖出来之后,又应该把它们放在哪儿呢?”

听了愚公夫人的疑问,儿孙们争前恐后回答道:“别担心,我们可以把泥土石块都扔到渤海湾去,或者扔到隐土北边也可以的。”

愚公的夫人还想说什么,但一想,大家说的也有理,也就同意了。

一家老小下定了决心,愚公立刻带领子孙三人挑起担子,扛上锄头,开始他们的移山大业。他们砸掉石块,挖出泥土,然后用藤筐把这些泥土石块运到了渤海湾。愚公有一个寡妇邻居,寡妇有一个七八岁的儿子,看到忙碌的愚公一家也蹦蹦跳跳地跑来帮忙。愚公一家热闹极了,不管春夏秋冬,愚公全家老小都坚持干活,很少回家休息。

有一个人叫做智叟,住在河曲。他看到愚公全家每天辛辛苦苦移着大山,觉得十分可笑。一天,智叟遇到愚公,劝愚公说:“你怎么就这么傻呢?你看看你自己都这么大年纪了,你连山上的一棵树都无法撼动,还怎么可能把这两座大山给搬走呢?”

听了智叟的话,愚公叹了一口气道:“哎,你真是顽固不化呀,思想怎么这么落后呢?你看看那位寡妇和她的小儿子,你连他们都不如哩!我自己是活不了多久了,可是我死了之后还有儿子,我的儿子又会给我生孙子,孙子还会有儿子。就这样子子孙孙繁衍生息下去,我们家人是无穷无尽的。

然而,我们门前的这两座大山是不会再长高了。所以,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一直挖下去,我们需要担心挖不平这两座大山吗?”听了愚公的话,智叟无言以对,只好什么也不再说了。

有一天,山神听说了愚公移山的事情,担心愚公真的会每天坚持挖山,便把此事禀告给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了之后,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于是派两个大力士神去人间,将愚公家门口的两座大山给背走了。大力士把其中一座山放到了朔方的东部,把另外一座山放到了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从冀州以南直到汉水南岸,就再也没有高山的阻挡了。

——出自《列子·汤问》

《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一家不畏艰难险阻,坚持不懈地挖山,感动了天帝,最终将大山移走的故事。目光短浅的智叟企图阻止愚公移山的行为,而愚公却能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魄力坚持移山,最终获得了成功。智叟的“愚”与愚公的“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智慧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要被困难吓倒。 bJ5f9LFInJmXnaZCRRkFfLBdEkBNzdSbLftse1Csx0VYUmC6QSCO89NPXCwAe5Z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