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帮你寻找未知的自己

我是谁?谁是我?迷失、彷徨的人们在反复思索着。为了不再迷失,也不再彷徨,更是为了趟过痛苦的河流,奔向幸福的彼岸,我们需要找到“真正的自己”—那个从不曾被自己了解的自己。

现在,就让我们展开此卷,带着迷人的书香,一同梳理未知的纹理,带着期盼、渴望、思索走进未知的心灵世界,寻找未知的自己,以便帮助我们更好地走向未来。

人格的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2010年3月23日早晨7点20分,南平实验小学门口和平常一样聚集了一群等待进入学校的学生。

而令人难以预料的是,短短1分钟内,1名中年男子手持凶器一连伤害13名小学生。至23日晚10点,官方消息称,8个孩子不幸殒命,5名受伤学生还在南平市立医院及南平市人民医院抢救。这些孩子中年龄最大的也不过13岁。

据官方披露,犯罪嫌疑人郑民生43岁,曾任南平市某社区诊所医生,于2009年6月辞职。曾经治病救人的他,如今却致13名无辜的孩子或死或伤。

警方调查之后,得出郑民生的作案动机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周边人的轻视,私底下诽谤其有桃花病;二是感情生活不顺,女友迟迟不与其结婚;三是辞职之后,另谋新职不成,觉得活着没意思。

此后,司法鉴定科得出结论:郑民生意识很清醒,并不存在精神病问题。

人们在震惊之余,不禁产生疑问:既然没有精神病,为什么会做出这种事?这就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了。根据他行为的高度攻击性、无计划性,事后无羞惭感,以及对社会上造成的不良影响可以得出,他很可能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也就是说,他在人格上有障碍。

那么,人格是什么呢?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人格,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在心理学中,关于人格的定义,比较流行的是: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人格不仅具有独特性,同时也具有稳定性,这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状态。

奥地利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超我、自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一个人冷了,他需要穿衣服;一个人饿了,他需要食物;一个人眼睛受到了强光的刺激,他就要闭上眼睛。这些活动都是人原始本能的需要,而且这些话动都是无意识的,无论你是圣贤智者还是卑鄙小人都存在这个本能。

“超我”与“本我”相反,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仿佛是社会的道德标准,来控制“本我”。它就像一个检察机关,随时监督你的道德行为。

“自我”则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是一个人后天形成的,是对自身和社会理性的认识。

它正视现实,符合社会需求,按照常识和逻辑行事,充当仲裁者,压抑“本我”的种种冲动和欲望以进行“自我”保存。另外,要尽量使“本我”得以升华,将其盲目的冲动,引入社会认可的渠道。

当然,它也会给予“本我”合理的满足。

小孩子看到糖产生想吃的愿望这是“本我”在起作用。为了得到糖,小孩子可以偷吃,也可以请求父母购买,这是“自我”在起作用。然而,小孩子知道偷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不符合道德标准,这是“超我”在起作用。

“超我”的作用不是为了得到这个东西,而是让小孩子知道道德规范,并使这个道德标准内化于孩子的心里。父母总是把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理念传授给孩子,“超我”就是这些观念和思想在孩子人格中的重现。

“自我为了驾驭‘本我’举起了‘超我’的鞭子”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若从力量上来看,三者也是此消彼长的,如果把握不好,不能保持稳定,那么,就会产生人格问题和人格上的冲突。

西游记中的唐僧、猪八戒和孙悟空就分别代表着“超我”“本我”和“自我”。如果我们再往深层次上分析,也可以单独从其中一人身上分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拿孙悟空来说,曾先后两次接受了天庭招安。如若招安之后,玉帝能够对其量才而用,不用神界那套迂腐的规矩去苛求他,顺应其“本我”的合理要求,使他获得自由、平等和施展本领的空间,那么,他的“本我”就会自觉接受“自我”的约束,也就不会有“大闹天宫”了。因为孙悟空也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明晓君臣之礼的,这点书中行文也是有体现的。但是玉帝却对孙悟空假意用之,实际上却想控制、禁锢他,免除后患。让一只猴子去看蟠桃园,自然诱使其猴性大发,导致“本我”再度扩张。于是,孙悟空“本我”与“自我”相互融合接轨的机会,就这样被神界不合理的约束所断送了。

此后,孙悟空又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历经数次磨难,终修成正果,达到了“超我”的境界,实现了心灵的升华。

可见,一部《西游记》也正是孙悟空的心灵完善史,记述了他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争斗与融合。作者欣赏“本我”对自由奔放的追求,但也反对“本我”无限制的膨胀,主张“本我”要接受“自我”的合理限制,以达到“超我”的境界。

回到现实当中来,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成长。而当这三者“吵架”,三股力量角逐的时候,人就会怀疑“这是真的我吗?”“做得?做不得?”

或者为自己某个突如其来的丑恶念头而惶恐。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久了,冲突严重了,就会导致人内心的失衡以及精神上的问题。

性格类型:塑造属于你的个性

你在黄昏时分,出外散步,结果发现一栋老朽的空屋,于是你悄悄进入。从一面向西的破窗往外看,你的视线突然被窗外的某样东西吸引,请问这会是什么东西呢?

A.渐渐西沉的太阳

B.飞过满天晚霞的飞机

C.工厂的烟囱里冒出来的烟

选择A的人:性格内向,不喜欢争取与改变。这类人基本上十分逍遥自在,对人生的态度也算乐观,生活节奏永远都是慢步调。因此,这类人多少会给人一些不够充实、空虚的感觉。

选择B的人:内心永远生气勃勃。这类人为人处世积极热情,经常不断地规划人生,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既忙碌又充实。这种人属于步调很快的人,常常觉得人生短暂、时间不够。

选择C的人:随风起伏,有着不安定的心理。这类人是属于容易冲动、心理变化比较剧烈的类型。

以上的每一个选项都代表了一种性格。有的人热情奔放,有的人内敛沉闷,也有的人暴躁无常,这都是由于性格上的差异造成的。那性格究竟是什么呢?

性格指的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它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体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如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人的性格类型是遗传的,但每个人的遭遇都是独特的,即使成年之后的经历也是各不一样的。

后天的境遇会对一个人的性格产生一定的影响和调节作用,比如情感上的创伤、人生的变故、巨大的恐惧都会使一个人的行为和举止产生变化,但却并不会彻底地改变一个人的性格类型。因此,人的性格才会各有差异。

一个性格外向的人也会常常陷入抑郁之中,但他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外向的人;一个性格内向的人有时也会表现得活泼开朗,但他内向的本质不会改变。同时,人的性格是无法掩饰、无法伪装、无法捏造的,是每个人的本性流露,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一个人的性格与其身体形态也有着一定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肥胖、脂肪质类型—躁郁质

这种人能够很自然地顺应周围开放的形势,大多属于活动性的人。虽然他们常施计偷懒,但还能被周围的人所谅解。这种人活泼开朗,充满社交欲,善良而单纯。

2.稍见瘦削的健壮类型—偏执质

这种人有坚定的信念,充满自信心,无论在多么艰难的环境下,都奋斗不懈,百折不挠。这种人也有蛮干专横的一面,专制、高压、不信任人、粗暴等。

3.瘦弱而有心事的类型—分裂质

瘦弱型中的有些人隐藏心事,在外表上引人注目,但却无法接近。瘦弱的人,大都个性刚强,一生气的话,就会歇斯底里。这种类型的人,大多是冷静、沉着的性格,但因其性格复杂,故很难用简短的言语来描述。

4.体格强健类型—黏着质

肌肉发达、筋骨强健、体态匀整的人是地道的黏着质人,常常以秩序为重,讲求理义,但速度迟缓,说话绕大圈子,唠叨不停。

5.娃娃脸的未成熟类型—歇斯底里质

这种人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强,属显式性格,知识广博,言谈风趣,但每句话多以“我”字开头,不离自我表现。

6.瘦弱而线条纤细类型—神经质

对事物有强烈的感受性,对周围的变化非常敏感,留意身边的动静及缺点,文静真诚,驯服,没有自主性,性情易变且不易相交,但他们遵守约定,注重礼节。

可以说,与生俱来的性格,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左右着我们。善于驾驭自己性格的人常常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同样,不擅于利用性格则会引发诸多矛盾和冲突。

穆阳,女,高三学生。一直以来她都十分苦恼,因为她总是在无意中得罪人,致使身边的同学都不愿意与她来往了。究其原因是她没耐性,稍微有些不合心意就急躁起来。例如,她要的东西必须马上就得到,否则就大吵大闹。

在一些细节上也可以看得出她焦躁不安的个性。上小学时,父母早晨都要忙着上班,没时间给她梳头,她只好自己梳。有时落下一绺头发没梳上去,她就着急地一把拽下来。在学校有时给同学讲题,一两遍还不明白,她就烦了:“这么简单,怎么还不明白呢!”结果惹得同学心里很不好受,再也不问她了。她也挺后悔,不应该这样,但一着急就控制不住了。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分析出,穆阳的性情十分急躁、易怒。这类人,做起事情来往往是急功近利,不计后果。做事情时如果遇到了问题,完全不能冷静、周详地处理,只是想着“快刀斩乱麻”,一下子把问题解决掉。急躁的性格还会使他们心神不宁,经常在惴惴不安中生活。对于这类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意识到自身的缺点,采取放松的训练来安抚他们潜在的急躁情绪。例如把他们安置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使他们集中注意一个单调的声音,如钟的滴答声;或做一些简单刻板的动作,如用大拇指与其他手指重复接触等,从而使他们达到入静、精神松弛、随意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的境界。

马斯洛曾说过:“你的心若改变,态度则会改变,态度改变则习惯改变,习惯改变则性格改变,性格改变则人生改变。”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潜质,激发个性优势,控制性格弱点,才能发现自身独有的天赋和优势,塑造健全的性格,进而掌握命运的钥匙,实现卓越的人生目标。

确立自尊:自尊=成功/抱负

心理学上的自尊,并非我们平时所说的自尊心。它指的是个人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情感体验,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是自我评价的一部分。自尊涉及我们对自己本身是否持积极、肯定的态度,是否有值得骄傲的地方,成功是否是有价值的。

当我们体验成功或者受到表扬时,自尊水平就会上升。高自尊的人自我认可程度很高,能够肯定自己的整体价值,并且一般都能具有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高自尊的人总是期望把事情做到最好,并为此付诸行动,所以他们取得成功的机会也比较大。这类人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因此,高自尊的人有很强的自信心,并且对自己的优缺点也有很现实的评价。而低自尊的人则常常感到不安、紧张,并且不停地自我批评,缺乏自信,因此产生焦虑和不快乐。他们也总是担心自己因做不好而丢脸,常常使自己变得孤立。

拥有自尊是一个人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那么,怎样才能拥有自尊呢?为了保持自尊,人们常常会使用一些策略,其中“自我障碍策略”就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它是指人们提前准备好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原因的一系列行为。运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人不把失败归结于自己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就更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考试前,刘勇预感自己可能考不好,为了避免他人认为自己笨,他就运用了“自我障碍”的策略。在考试前的一周他有点感冒,并且家里打电话说妈妈生病了,再加上他宿舍附近在施工,刘勇把这些因素都摆出来,告诉他的同学这些事情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学习进度,并预测说自己这次肯定考得一塌糊涂。等到考完之后,如果刘勇真的没考好,由于上述原因,也没有人会认为这是因为他准备不足才没考好;如果他考好了,人们就更有理由把他的成功归于他的能力、他的聪明。

当然,保持、提高自尊还有更高明的办法。这就是心理学家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提出的一个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分母“抱负”越大,期望越高,那失望就越大,自尊就越小。而过多的失望必然会造成失败的心理,最后使人走向失落,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的心理。也就是说自尊不仅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期望值和目标。因此,要提高自尊水平完全可以通过减小期望值来完成。

所以,我们不妨来试着放下心中的那份期盼,从处理好生活、工作中的小事情做起,在每一次任务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日后获得更大的成功。

当身边的朋友们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时,约翰发愤要成为最优秀的赛车手,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可以说约翰比一般的人更加努力,因为他的目标是夺得冠军。为此,他花了数月的时间打造了一辆堪称完美的赛车,这辆赛车拥有最轻便、空气阻力最小的车身;发动机和轮胎也是顶级的工艺与设计。之后,他就跟着最优秀的教练,开始了他的训练课程。但是,尽管他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时间、金钱,却从未赢过一场比赛。约翰渐渐心灰意冷,并开始看低自己,萌生退意。

约翰的教练了解了他的情况,于是把他找来,语重心长地说:“你知道是什么阻碍了你吗?不是天分与才智,而是你的目标。你的目标过于高远,无形中就成为一种阻碍你的压力。其实,现在最适合你的目标不是冠军,而是能够站在领奖台上。”

约翰听从了教练的建议,这一次,他的目标仅仅是能够顺利进入前八名。结果,令他欣喜不已,他完成得相当精彩。约翰很高兴,因为他终于发挥出了他的潜力,这也使他相信,他必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生活中,有很多人失败,并不是因为他们自身条件差,而是因为他们的期望值过高。这类人总是想着一步登天,不能脚踏实地,一经历失败,就想尽快翻盘快速证明自己。可以说他们过分地自卑又过分地自大,“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就是说的他们。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他们比一般的人具有更大的抱负。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要降低对生活和工作的期望值,那么,每一个小小的成功都能使我们欣喜不已,我们的自尊也就可以在一次次成功中不断地增长起来,这样,我们就会在生活和工作中确立无比的自信和勇气。

社会角色:演好自身的角色

江浩在一家外企工作,他能力出众,英语水平也较高,在公司总能表现出色。相比之下,江浩的主管就显得逊色得多。

一次,在与外商洽谈的宴会上,江浩得意地跟外商频频碰杯,用英语跟外商海阔天空地聊天,毫不顾及坐在自己身边的主管。在用完餐分手的时候,江浩竟然在主管面前主动和外商挥手告别,把自己的主管冷落到一边,使得主管非常不高兴。之后,没过几天,江浩就被调到另一个不重要的部门去了。

几个月之后江浩才听说,原来是主管向经理打了小报告。经过朋友的点化,江浩才明白自己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那就是“越位”,没有找对在职场上适合自己的角色。

有人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演员,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做着每一个角色应该做的事情。

“角色”一词最先是戏剧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指戏剧舞台上演员所扮演的剧中人物及其行为模式。文艺复兴时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在其剧本《皆大欢喜》中写道:“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演员,他们各有自己的进口与出口,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后来,社会学家们在分析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发现,社会舞台与戏剧舞台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于是把戏剧中的“角色”概念借用到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中来,便有了“社会角色”的概念。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只要是社会成员,就会扮演着某种社会角色。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去担任这一角色,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这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体系中,每个人都是多种社会角色的扮演者,也是多种社会角色的集合体。

这种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身的情况,叫做“角色集”。事实上,每个人都是一个角色集。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公司的主管在单位面对员工他是领导,面对经理他又是下级;回到家里面对妻子就是丈夫,面对儿女就是父亲;到商店买东西,他是顾客;乘坐公交车时,他是乘客;看电影时,他是观众;走路时,他是行人;培训员工时,他又是讲师……

在不同时期,我们扮演的角色也是不同的。当我们刚出生的时候,我们是婴儿,是受呵护关怀的对象;等我们上学后,扮演的是学生的角色,需要做的事情是努力学习;当我们工作了,我们扮演的是员工的角色,需要做的事情是踏踏实实地工作,创造社会价值,实现自身的价值;结婚后,我们扮演的是爱人的角色,需要做的事情是关心爱人与经营家庭;当有了孩子,我们扮演着父母的角色,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教育好子女……可见,每一个角色都赋予了我们特定的内涵和责任。

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交往中不能简单地、随意地去演绎自己的社会角色,而要自觉地按照每种社会角色的特定模式,即社会对该角色的特殊要求去做。否则,我们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败,这就是角色失调。常见的角色失调有四种形式:角色不清、角色冲突、角色中断以及角色失败。

一次,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与丈夫发生了争吵,丈夫赌气回到了卧室,不肯开门。女王在发完火之后也开始后悔了,便来敲卧室的门。

丈夫在房间里边问:“谁?”

维多利亚想也没想就回答:“女王。”

没想到丈夫既不开门,也不理她。女王生气了,再次敲门。

丈夫又问:“谁?”

女王答道:“我是维多利亚。”

丈夫还是不出声也不开门。女王无奈,只好再次敲门。

丈夫又问:“谁?”

女王这次学聪明了,温柔地说:“我是你的妻子。”

这次,丈夫把门打开了。

在外面,女王是一国之君;然而在生活中,在丈夫面前,她只是妻子,和丈夫处于平等的地位。如果她在丈夫面前时时刻刻都保持着一个女王的身份,那任凭谁来做她的丈夫都是忍受不了的。

所以,我们要善于在环境变换的过程中转换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免发生冲突与矛盾。 zHjxpvEqdXCdCWUk/LQPXIAl/oc+wlPeBi+sTwHNAgNiRJmYxXhrjdQ19llL8r+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