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个月基础篇第一章 六级汉译英翻译的基本理论与技巧(1)

一、翻译基本理论

1. 翻译的定义

翻译,英文Translation,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其中, “翻” 是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 “译” 是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 翻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人类高级语言活动,这种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很难用图示、语言等其他方式阐释清楚的。不同领域、不同派别的学者对翻译有着不同的定义。

从文化角度来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同时也是文化的交流,可以称为 “文化间合作” 或 “跨文化交际” 等。当代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对于一个成功的翻译工作者而言,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语言中的词汇只有在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中才能具有正确的、合乎文化背景的义项。我国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也曾指出,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 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不仅如此,还要不断地将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因为语言的对等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等都是相对的。

持文学观点的翻译工作者认为,翻译是对语言的艺术性创造,或是一种善于创造的艺术。一些西方学者也认为,翻译是对 “原文本的艺术性改写” 。在完成文学翻译的任务时,要把原作中包含的一定社会生活的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在翻译过程中追求语言的艺术美,再现原作的艺术性。用矛盾的话说,是 “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著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

功能主义者认为,翻译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人类特殊的语言活动。翻译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服务,与教育、设计、医疗、法律、会计、咨询、新闻、广告、展览、经纪等劳务并列,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服务。

2. 翻译的标准和原则

翻译的评价标准和原则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一作为翻译过程的指导原则,其二是作为衡量翻译作品的标准。一般来说,原文本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国内外的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为此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理论:18世纪末,爱丁堡大学历史教授亚历山大·F·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947—1814年)在《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1791)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进行翻译和评判翻译的三条基本原则:

(1)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译文应当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2)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3)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译文应和原文同样流畅)

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提出了 “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翻译准则。他认为,翻译的预期目的主要是原文与译文在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体、风格、语言、文化、社会因素诸方面达到对等。在众多的国外翻译家中,奈达的翻译理论可以说对我国的影响最大。

此外,中国的翻译家也对此提出了有见解的观点。严复在翻译赫胥黎《天演论》(今译《进化论》)中提出了翻译三原则,即:信(faithfulness),忠实准确;达(expressiveness),通顺流畅和雅(elegance),文字优雅。 严复的 “翻译三原则” 仍然在中国流行。正是在严复的三字标准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和翻译家结合自己的丰富经验,提出了独特见解,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翻译研究和实践。例如,20世纪50年代初,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了 “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的重要观点;60年代初,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 “化境” 之说。 “神似” 论和 “化境” 说,同 “信、达、雅” 三字标准一样,这些观点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任何一种统一的标准能够规范不同情境、不同语言的翻译工作。我们在评价翻译作品时,同时要考虑到其他方面的一些因素。从语言本身来看,无论是译出语还是译入语,都要考虑到作者的意图、翻译的目的、需求的对象、译作读者、译作主题、原作的风格、翻译方法(笔译或口译)、所需时间等。从译者自身来看,每一位译者都有他的个体差异,由于教育背景、文化、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样的翻译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当然,对于同一个翻译作品,我们不能同时符合所有的翻译标准,这就需要我们从不同条件和实际出发,从评价诸多标准中区分出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是所谓的 “翻译有法,但无定法” 。

上述翻译标准和原则需要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具有一定的基本素质,其中包括:灵活应用双语的能力、双语文化基础过硬、了解翻译主题的背景知识、写作能力、掌握翻译理论和技巧,同时具有充足的实践经验和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等。

当然,上述所提及的标准,对于初级翻译者来说有些要求过高,有些则过于理想化。对于翻译初学者来说,应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忠实:忠实于原文,完整准确地表达原文内容,尽量体现其风格。

(2)通顺:译作语言明白流畅、符合规范;句段意思连贯,符合语法、逻辑和修辞的规范。

(3)速度:在符合上述两个标准的前提下,翻译的速度越快越好。

3. 直译与意译

直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与意译(sense—for—sense translation)是翻译中最主要的两种方法。所谓直译,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译文的语言(译入语)与原文的语言(译出语)常常拥有相同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并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采用直译。所谓意译,就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译文的语言(译入语)与原文的语言(译出语)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拥有同样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更谈不上产生同样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采用意译为好。 翻译界学者认为直译应该作为首选,同时,当直译不能完全表达译出语的内容和实质时,应该酌情使用意译。

大量的翻译实践已经证明,直译和意义并不是相互排斥,而是互为补充。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要符合原文 “忠实、通顺” 的标准。当译文的形式和原文的形式一致的时候,就无所谓意译和直译。当译文的形式和原文的形式不一致的时候,就有意译和直译的问题,而且直译可以有程度不同的直译,意译也有程度不同的意译。直译法往往会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的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而意译法会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外,而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不同的篇章、体裁在直译与意译的趋向程度上往往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文献类和新闻报道的翻译多采用直译,因为翻译这类文献关键在于译文的准确性;而对诗歌散文、戏剧电影、小说传记等以情动人的作品,翻译时应多采用意译,以充分再现原文的意境情趣。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不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只忠实于原文的形式,那就不是直译,而是硬译。如果不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只追求通顺的译文形式,那也不是意译,而是滥译。

当原文结构与汉语结构一致,照译即可。但如果原文结构与汉语不一致,仍然采取直译方法,就成硬译了。例如:

(1)In some automated plants electronic computers control the entire production line.

在某些自动化工厂,电子计算机控制整个生产线。(直译)

(2)The earth acts like a big magnet.

地球作用着像一块大磁铁。(硬译)

(3)Manganese has the same effect on the strength of steel as silicon.

锰有同样影响在强度钢上像硅。(硬译)

例(2)、例(3)既不忠实原意,又不符合汉语表达方式。因此,必须运用词类转换、成分转换和词(语)序调整等手段使译文通顺。这两句应分别译为:

地球作用像一块大磁铁。

锰像硅一样会影响钢强度。

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基础上,运用相应翻译方法调整原文结构,用规范汉语加以表达,这才能真正做到 “意译” 。 如果把 “意译” 理解为凭主观臆想来理解原文,不分析原文结构,只看词面意义,自己编造句子,势必造成 “滥译” 。如:

It is easy to compress a gas,it is just a matter of reducing the space between the molecules. Like a liquid a gas has no shape,but unlike a liquid it will expand and fill any container it is put in.

气体是很容易压缩,这正是压缩分子之间距离根据。气体和液体一样没有形状,但又不同于液体,气体膨胀时会充满任何盛放它容器。(滥译)

例句中 “滥译” 是由主观臆想(不正确选择词义、任意转换成分)造成。在这里,将 “matter” 译成 “根据” 在物理学上是讲不通,因为 “压缩气体也就是减少分子之间距离” ,两者是一回事, “matter” 应作 “事情” 、 “问题” 解。将 “will expand” 任意转换为时间状语,不符合原义。 “will expand and fill” 应译为 “会扩张并充满” 。根据上面分析,原译文可改为:

气体很容易压缩,那只不过是缩小分子之间距离而已。气体和液体一样没有形状,但又不同于液体,因为气体会扩张并充满任何盛放它的容器。

二、大学英语六级段落翻译应试技巧

2013年暑期六级考试改革新题型公布后,考生普遍反映试题难度有所增加,尤其是翻译部分由原来的句子翻译改为段落翻译,考生感到无从下手,这无形中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其实,考生大可不必这样,只要掌握了好的方法,翻译拿高分并不是什么不可及的事情。六级考试翻译部分虽然改成了段落翻译,但是段落毕竟也是由句子构成的,段落翻译就是在句子翻译的基础上,注意运用正确词汇、句法和语篇结构,结合合理的技巧和方法,攻破段落翻译指日可待。下面我们就从这三方面来总结一下六级段落翻译的方法。

1. 积累词汇,灵活运用

通过样卷分析,我们发现段落翻译的高频词汇大多是和中国节日、历史事件、经济文化、旅游活动、社会发展等相关的词汇。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特殊词汇,学习日常生活词语。大家可以关注以反映中国社会为主的一些英文杂志和报纸,例如《中国日报》及其网站。其内容丰富,涉猎范围广,包括政治、经济、体育、文化和生活等领域。每天看看网站中的头条新闻,配合中文新闻的背景,就可以学到很多表达。中国日报网站下面的一个小栏目:language tips,有大量简单实用的双语文章,考生可以通过它学习到很多最新词汇。掌握了大量的词汇是攻克段落翻译的基础,但是关键的问题还是要学会在翻译过程中正确运用这些词汇,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有关词汇的翻译技巧。

1)词性转换

词性转换是一种常用的翻译技巧。所谓词性转换就是在必要的时候,将原文中的某个词的词性在译文里用其它词性表达出来。这种转换会使译文更加灵活变通,不必拘泥于原文形式,却能更准确地传达出原文内涵。六级翻译中常见的词性转换情况主要有以下四种。

(1)汉语动词的转换

汉语动词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英语。这是因为按照英语句法,一个简单句或分句大多只有一个谓语动词。而且,英语还可以通过非谓语动词来体现动词意义。因此将汉语句子里的动词转换为英语里其他词性的词是翻译中的常用技巧之一。例如:

(1) 这部影片反映了80年代的上海。

The film is a reflection of Shanghai in the 1980s. (将汉语动词 “反映” 转换为英语名词 “reflection” )

(2) 我们不满足于现有的成就。

We are not content with their present achievements. (将汉语动词 “满足” 转换为英语形容词 “ content ” )

(3) 我想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同。

I suppose we Chinese think differently from Americans. (将汉语动词 “不同” 转换为英语副词 “differently” )

(4) 你赞成还是反对这项计划?

Are you for or against the project? (将汉语动词 “赞成” “反对” 转化为英语介词 “for” “against” )

(2) 汉语名词的转换

在汉译英时,汉语中的名词经常可以进行转换,从而更简洁有力地表达原文。例如:

(1) 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帮助老人和儿童。

They did their best to help the old and the children. (汉语名词 “努力” 转换为英语副词 “best” )

(2) 钢的含碳量越高,强度和硬度就越大。

The more carbon the steel contains, the harder and stronger it is. (汉语名词 “强度” “硬度” 转换为英语形容词 “harder” “stronger” 表示特征和性质)

(3) 这就是你正确的地方。

This is where you are right. (汉语名词 “正确的地方” 转换为英语副词 “where” )

(4) 他的体重比过去重了。

He weighed more than he used to. (汉语名词 “体重” 转换为英语动词 “weigh” )

(3)汉语形容词的转换

在汉译英时,汉语的形容词往往可以译成英语中的名词或副词。这些名词或副词通常具有抽象意义,而且多数是由形容词派生而来的。例如:

(1) 他们发现,回答这个复杂的问题是很难的。

They found difficulty in answering this complicated question. (汉语形容词 “很难的” 转换为英语名词 “difficulty” )

(2)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为错误付出昂贵的代价。

Sometimes we have to pay dearly for mistakes. (汉语形容词 “昂贵的” 转换为英语副词 “dearly” )

(4)汉语副词的转换

有时根据修辞和句法结构的需要,需要把汉语中的副词用英语其他词性的词来表达,这也是翻译中的一个常用技巧。例如:

(1) 在学习中必须要进行独立思考。

Independent thinking is an absolute necessity in study. (汉语副词 “必须” 转换为英语名词 “necessity” )

(2) 明天你一定要在八点之前到这里。

You are required to get here before 8’ clock tomorrow. (将汉语副词 “一定” 转换为英语动词 “required” )

2)增词法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在翻译时很难找到译入语在译出语中的对等词,事实上完全依赖对等词的转换来达到翻译的目的是几乎不可能的。如果机械地按照字面意义直译,不仅不能表达原文的真正含义,而且还会出现语言错误,甚至闹出笑话。试想,如把 “说曹操,曹操到” 译成 “when we speak of Caocao, Caocao comes” ,母语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看起来自然会觉得一头雾水。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在译文中添加一些原文没有的词句,这样做看似不忠实于原文,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增加的词句所表达的意思并非无中生有,而是隐含在原文中的。其实,这就是我们前面所介绍的直译和意译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意译是经常用到的方法。例如:

得知你身体康复,很高兴。

I was very glad on hearing that you got recovered! (增补主语)

3)减词法

减词是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省略无关紧要的词语,避免译文累赘繁琐。例如 “他们开始研究近况, 分析近况” 中的两个 “近况” 可以省略一个,只译成 “They began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recent situation.” 因为原汉语句中的两个近况是为了强调,但英文里如果也译成两个 “the recent situation” ,不仅显得罗嗦,也不符合英文表达习惯。大家再看下面这个例子 “这种制度,条件成熟的可以实行,条件不成熟的不要实行。” 译成:This system can be adopted where conditions are ripe and not otherwise. 这样就省略了原文中重复出现的词语。

总之,对于词汇的翻译,大家要掌握这些技巧,但是不要千篇一律,有时候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例如 “首相的来访加深了两国人民的友谊。” ,对于 “加深” 这个词,很多人马上会想到 “deepen” “increase” 等,其实这就是个中文英文思维的差别。这里用 “enhance” 搭配会更地道。此句应该译为:The visit of the Premier has enhanced the friendship between the people of the countries.

2. 句法结构,巧妙运用

在汉语和英语中,句子都是基本语言单位。一个独立的句子能表达完整的意思,因此,句子是相当重要的翻译单位。汉语句子重意合,英语句子重形合;此外汉语语法没有很明显的层次变化,它的语法标志,例如时态、语态、语气等都是包含在句子中间,需要去判断的;而英语的时态、语态、语气等都有严格的语法形式,因此都有明显的标志。大家在翻译的时候不但要注意句子的语法,还要调整好句子的语序和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译文准确而地道。下面我们来谈谈大学英语六级汉译英中的句法问题。

1)汉译英中句子时态的处理

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汉语中的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来判断英文的时态。

(1)译成过去时态

(1) 通常带有 “过去” “以前” “了” “过” 等明显表示过去时间词语的句子可译为一般过去时。例如:

从前没有电视,他总是在晚饭后出去散步。

He always had a walk after dinner when there was no TV set.

(2) 如果汉语句子出现前后两个动作,其中一个动作通常用 “已经” “早已” 时,就用过去完成时来翻译。例如:

我们赶到车站时,火车已经开走了。

By the time we got to the railway station, the train had already taken off.

(3) 如果前后两个动作中一个出现了 “要” “准备” “将” 等词语时,该动作使用过去将来时。例如:

我到达会议厅时,总经理正要讲话。

I entered the meeting hall when the general manager was going to give a speech.

(4) 如果句中有 “过去常常” 或 “以往总是” 时,就要用 “used to do” 这个表示过去习惯动作的短语,表示过去时。例如:

澳门原来是一个岛,与大陆并不连接。

Macao used to be an island separate from the mainland.

(2)译成将来时

(1) 这类句子,不管是一般将来时,还是过去将来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通常带有 “会” “就” “将” “要” “马上” “以后” 等词语。例如:

看那灿烂的落日,明天会是好天气。

Look at the wonderful setting sun. It will be fine tomorrow.

(2) 疑问句中出现了 “可以吗?” “应该……?” “要……吗?” 等词语可翻译成将来时,但这时的将来时往往表示意志、意愿。例如:

我们明天可以去野餐吗?

Shall we go out for a picnic?

(3) 如果表示计划,可用 “to be, to do…” 这种形式。例如:

我们本打算在上月去昆明观光,但是他改变了主意。

He was to go on a tour round Kunming with us last month, but he changed his mind.

(3)译成现在时

(1) 带有 “经常” “通常” “每天” 等表示频率的词语的,可译为一般现在时。例如:

他每天都给我打电话。

He calls me everyday.

(2) 描绘历史事件,表示过去;说明真理,表示永恒;叙述将来,表示近期一定会发生的事,皆可用一般现在时,尽管句中会出现某一时态标志。例如:

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

Water boils at 100℃.

(3) 句子出现 “曾” “已” 或 “了” “过” 等动态助词以及 “一直” 等词语时,根据上下文判断该句是否处于现在时环境中或该句动作是否对现在有影响,如果是,就可以译为现在完成时。例如:

我给你说了多少遍,可你就是不听。

I have told you that many times,but you never listen to me.

(4) 带有 “正在” “着” 的句子可译为现在进行体。例如:

游行的人手拿鲜花和彩旗正行进在街道上。

The paraders are marching in the street, carrying flowers and banners in their hands.

(4) 没有明显时态标志句子的翻译

根据上下文,具体分析动作顺序来确定用何时态进行翻译。例如:

有人说自信心是成就伟大事业的基础。整个下午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这是对的。我发现许多人因为缺乏自信心而不能了解自己的潜力。这实在是憾事。

Self—confidence, someone said, is the foundation of doing great things. I have been thinking about this the whole afternoon. I guess it’ s true. I find that so many people fail to realize their potential. This is such a pity.

2)汉译英中句式的处理

(1)顺序法和逆序法

汉英两种语言在结构上有较大差异。翻译时,通常不能照搬原文的语序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而要根据英语的特点将汉语的语序进行调整,使句子通顺。

顺序法翻译不改变原文表达语序,不会影响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例如:

即使在我们关掉床头灯甜甜地进入梦乡时,电仍然为我们工作:开动电冰箱,把水加热或使室内空调机继续运转。

Even when we turn off the bedside lamp and are fast asleep, electricity is working for us, driving refrigerators, heating water, or keeping our rooms air—conditioned.

此句前半部分是一个让步状语从句,后半句的 “开动” “加热” “使……运转” 都是 “电在为我们工作” 的具体内容。因而在译文中,译者将这三个并行动作处理成了V—ing形式来补充说明working的内容。译文按照原句的语序完全传达了原文的意思,采用顺序法翻译,达到了 “精确、通顺” 的目的。

逆序法是根据目标语使用者表达习惯与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能力,按原文语序反向翻译,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内容。例如:

他做礼拜的时候. 总坐在固定的座位上,可是那天他们发现他不坐在老地方。

They remarked how he took a different seat from that which he usually occupied when he chose to attend worship.

(2)扩充译法与省略译法

扩充译法是指补充与汉语文化内涵相关的信息,采用加解释性文字的方法。例如: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应当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liang, the master mind. 译文中 “the master mind” 就是个增补注释性表达,否则外国人不可能知道Zhugeliang是谁。再看一个例子: “这人真是杞人忧天。” 译为 “He is really like the man of Qi who was haunted by the fear that the sky might fall—unnecessary anxiety.” 。

省略译法是指英译多个重复的动词或名词时,为避免重复,只使用一次该动词和名词的译法。例如:

(1) 我们不后退,我们不曾后退,我们永远也不后退。

We don’ t retreat, we never have and never will.

(2) 他穿白衬衣比穿蓝衬衣好看。

He looks more handsome in a white shirt than in a blue one.

(3)分译法与合译法

分译法是指把原文中一个单词或短语译成句子,或者使原文的一个句子分译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还有的是干脆把原文的一个句子拆开,译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例如:

(1) 八月中旬,修理组人员在骄阳下工作。

It was in mid—August, and the repair section operated under the blazing sun. (一个单句拆分成了一个并列复合句)

(2) 父亲毕竟比她多吃了几年盐,她男朋友是什么样的人,他一看就知道。

After all, Father is worldly—wise. He is able to tell at a glance whether his daughter has got a boyfriend of character. (把一个句子分译成两个句子)

合译是指把原文中两个或以上的简单句,主从复合句或并列复合句等译成一个单句。例如:

她已试了好几次,要帮他们另找一所出租的房子,结果并未成功。

She had made several attempts to help them find other rental quarters without success. (多个简单句合成一个单句)

(4)反译法

就汉译英而言,反译法就是把句子按照与汉语相反的表达方式译成英语。将汉语中的一些否定句译成英语的肯定句,而汉语中一些肯定句译成英语的否定句。例如:

(1) 酒吧间只有五个顾客还没有走。

Only five consumers remained in the bar.

(2) 油漆未干!

The paint is wet.

(3) 把门关上!

Don’ t leave the door open!

(5)转变时态译法

汉语多用主动语态,英语多用被动语态,翻译时常将汉语的主动语态译为英语里的被动语态。例如:

破产企业要真关闭,不准假破产,真逃债。

The bankrupt enterprises shall be closed and no enterprises shall be allowed to evade payments of debts declaring bankruptcy.

(6)综合法

有些句子单独使用一种翻译方法是很难翻译好的,需要用几种方法进行综合处理,然后再按照时间顺序、主从结构或逻辑关系等重新排列,即进行句子重组。

例如:

除了服务于母语者的需要,英语也是科学、技术和其他领域一些重要著作编撰时所使用的语言,这些著作并非总是由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所编撰的.

English is a language in which some of important works i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other fields are being produced, not always by native speakers, besides serving the needs of its native speakers.

这句话虽然很长,但其实只说明了一个问题—英语是一个什么样的语言?由句子可知,英语有以下功能:服务于说母语的人,在科学等领域编撰著作时使用。英语还具有一个特征:科学等领域的书籍编撰时,并非总是由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承担。而在英语的两个功能中,本句尤其突出他的第二个功能,所以在翻译本句时要注意重点和句子结构的重组,有些部分可以处理成修饰语成分。

3)汉语无主句的翻译

(1)动宾结构的无主句可译为被动语态。例如:

没有爱心,就无法了解人生。

Life cannot be understood without much charity.

(2)采用英语的存在句来译。例如:

要发展就要变,不变就不会发展。

Development means change;without change,there can be no development.

(3)采用英语的倒装句来译。例如:

远处传来悲壮的笛声。

In the distance sounded a solemn, stirring reed flute.

(4)采用英语的祈使句。例如:

量体裁衣,看菜吃饭。

Fit the dress to the figure and fit the appetite to the dishes.

(5)采用英语的形式主语。例如:

要解决问题,还须做系统而周密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 systematic and thorough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6) 补出主语。主语多是泛指代词或名词。例如:

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One man may steal a horse, while another may not look over the hedge.

4)汉译英中定语和状语位置的调整

定语和状语作为句子中常用的两种句子成分,尤其是在汉译英的时候,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对应性,定语和状语的位置非常灵活,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要格外引起注意,下面是关于这两种句子成分位置调整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

(1) 定语位置的调整

汉语的定语,无论是单独用还是几个连用,通常都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前。而在英语里,单词作定语时,一般放在所修饰的中心词之前,词组、短语和从句作定语时,则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后。汉语的定语译成英语时,有的可能是单词,有的可能是短语,有的可能是从句。对这些成分的安排,要依据英语的语言习惯来处理。反之亦然。例如:

(1) 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我们必须努力完成的任务。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of our country is a task that we must do our utmost to fulfill.

汉语中作 “现代化” 定语的 “社会主义” 在英语中只需要一个单词 socialist 就可以表明,按照英语的习惯,放在所修饰的中心modernization 之前。但是原文中 “我国” 翻成英语就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词了,而是一个介词短语of our country,置于中心词 “现代化” 之后,成为后置定语。英译时, “任务” 的定语 “努力完成的” 是一个从句that we must do our utmost to fulfill,按照英语习惯,应放在所修饰的中心词task之后。

(2) 所有砍伐的木材,有多达四分之一没有被利用,结果证明这是错误的。

That as much as one—fourth of all timber harvested is not used proved to be false.

句子的主干是 “That” 引导名词从句作主语,谓语动词是 “proved to be false” 是不定式作表语;在主语从句中,主语是 “timber” , “as much as one—fourth of all” 是主语的前置定语, “harvested” 是它的后置定语,谓语是 “is not used” 此句中 “that” 引导的名词性从句置于句首,表面上看头重脚轻,实际这是一种语言修辞,是一种强调手段。

(2)状语位置的调整

汉语中状语习惯于放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但有时为了强调也可以放在主语之前。英语中状语的位置要灵活得多。就单词状语而言,它可以位于句首、句中、句末。较长的状语常被置于句首或句末,句中的情况极少。因此,在汉英、英汉互译时,状语位置的变换调整极为复杂。例如:

上星期五我们在那家新餐馆尽情地吃了一顿。

译文:We ate to our hearts content at the new restaurant last Friday.

原文中, “上星期五” 放在句首,并且在 “那家新餐馆” 之前,而译文中却将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的位置颠倒了过来。这样一来,既准确地表达了原文意思,又符合了英文语序习惯。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英语里如果句子既有地点状语又有时间状语,一般地点状语在前,时间状语在后。汉语里则往往把它们置于句首或谓语前,而且通常时间状语在地点状语之前。

5)汉译英中长难句的处理

段落翻译的另一难点就是长难句的攻克,平时加大对长难句的分析,考试中才能写出精彩得分的句型。分析从句比较多的长难句,要找到句子的切分点,切分点主要有两种,一个是直接看到的,即连接词that、which、who、when等等;另外一个是潜在的,即各种动词形式,包括doing、to do(单独使用的)、done等等。

最后,注意做翻译一定要坚持两点,即打草稿和 “写” 。在头脑中形成的翻译不是翻译,落到纸上,仍然不一定是通顺的句子,所以,每次在做翻译时,一定要坚持把语言写出来,这样才能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同时,长难句的翻译不是一气呵成的,要练习如何打草稿,保证不会因直接誊写出现涂改问题。通过平时的草稿练习,也锻炼下打草稿的清晰程度,避免在誊写时丢掉一些东西。

此外,考生还应该注意,英语长难句结构的应用有一个最高法则,就是在一句完整的英语句子当中,只有一个主干的基本句结构,其他各种成分都可以得到扩展,但是不能和句子的主干结构冲突或重复。从句的应用也要遵守这个原则,从句本身在句子中充当相应的成分,但是从句本身也必须符合一个基本句结构的原则。考生只有严格地把握这一原则,才有可能在长难句应用上有更好的发挥。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长难句的例子来体会一下这些技巧。

(1)政府究竟是应减少对技术经费的投入来增加对纯理论科学的经费投入,还是相反,这往往取决于把哪一方看做是驱动力量。

【参考译文】Whether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crease the financing of pure science at the expense of technology or vice versa, often depends on the issue of which is seen as the driving force.

【结构分析】句子主干结构是:whether the Government……or vice versa, depends on the issue……Whether引导名词性从句作句子的主语,谓语是动词短语depends on,宾语是the issue,其后面的of which……是介词短语作the issue的后置定语。值得注意的是在of后面,which引导的是名词性从句,作介词of的宾语(即宾语从句)。故此句有两个名词性从句,whether和which各引导一个,分别作句子主语和介词宾语。此处的finance因为有—ing结尾,故是动词的用法,意为 “财政支持” ,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名词词义 “财政” ;pure纯粹的;pure science纯科学;expense消费,花费;at the expense of 相当于 at the price/cost of 以……为代价;drive 驱赶,驱动;the driving force 动力,驱动力量。

(2)二三十页资料的思想和情报会让当今的世界天翻地覆,甚至毁灭这个世界。这是个离奇的想法,不过我认为它是正确的。

【参考译文】It is a strange thought, but (I believe) a correct one, that twenty or thirty pages of ideas and information would be capable of turning the present—day world upside down, or even destroying it.

【结构分析】此句中第一部分 “It is a strange thought, but (I believe)a correct one” 句子的主干,It是形式主语代替that引 导的名词性从句,谓语动词是is,表语是并列名词短语a strange thought but a correct one,括号里的I believe是插入语;在第二部分 “that twenty or thirty pages of ideas and information would be capable of turning the present—day world upside down,or even destroying it” ,that引导的主语从句里,twenty or thirty pages of ideas and information是从句主语,would be capable of是谓语部分,其后面的并列动名词短语 turning……or even destroying……是从句的宾语。 a strange thought 奇怪的想法;be capable of 能够;present—day 现在的,当今的;the present—day world 当今世界;turn……upside down 把……搞个天翻地覆。

(3)据说卡莱尔有过这样一回事:他听说朋友亨利病了,就立刻跑去看他,衣袋里装上了他妻子不舒服时吃剩下的一瓶药。

【参考译文】It is recounted of Carlyle that when he heard of the illness of his friend,Henry,he went off immediately to visit him,carrying with him in his pocket what remained of a bottle of medicine formerly prescribed for an indisposition of Mrs Carlyle’ s.

【结构分析】 “It is recounted of Carlyle” 是此句的主干,主语是形式主语It(指代后面真正的that主语从句),谓语动词是is recounted of Carlyle是范围状语,此外应关注介词of的用法,它是 “关于” 的意思,相当于about。难点在于后面的that从句是一个结构相对复杂的复合句:when引导的从句是其中的时间状语从句,其中Henry是friend同位语;he went off immediately to visit him才是that从句里的主干;紧随其后的carrying是went off的伴随状语,它的宾语是画线部分的 what从句,因为长的缘故(避免头重脚轻)被后置,和carrying发生了分隔,而(with him)(in his pocket)则是carrying的伴随和方式状语;最后面的formerly prescribed……是过去分词短语作其前面medicine的后置定语。

(4)有组织野营活动的显著增长是否意味着较独立野营活动的消亡还很难说。

【参考译文】Whether the remarkable growth of organized camping means the eventual death of the more independent kind is hard to say.

【结构分析】(Whether the remarkable growth of organized camping means the eventual death of the more independent kind )is hard to say. 括号中 whether 引导的名词性从句是此句的主语,谓语是系动词is,hard是表语,to say是状语;括号中的主语从句里,主语是 growth,谓语动词是 means,宾语是 death,remarkable 和 of organized camping 是从句主语 growth 的前、后置定语,eventual和of the more independent kind是从句宾语death的前、后置定语。

3. 把握语篇,重组结构

在六级汉译英段落翻译中,我们掌握了翻译的词法和句法之后,就要对整个段落进行语篇分析。首先要通读并透彻理解原文含义(Understanding),其次要确定译文句子的时态、句型、结构和用词(Structuring),然后要对句子进行信息重组,选定句式,组织译文(Expressing),最后要检查是否有语言上的明显错误,如时态、语态、单复数、拼写、大小写、标点符号等。发现错误,及时改正(Checking)。那么怎么才能组织好段落,从而最终译成好的段落呢?下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说明。

1)添加连接词,增强连贯性

衔接是篇章的有形网络,连贯是篇章的无形网络。在翻译时候要利用词语的重复、词义的联想、对比、照应以及各种修辞手段铺设有形网络以编织无形网络,使文本传神达意。请大家仔细阅读下面两篇短文:

(1) I tried to get to sleep. My neighbour owns an acoustic guitar and an electric guitar. He likes to play the electric guitar. I had to get up at the crack of dawn for work the next day. The other neighbour and his wife must be more tolerant than me. I don’ t know what his other neighbour thinks about it. I don’ t know what his wife thinks about it. My neighbour plays the guitar quite badly. I wish my neighbour would take up another hobby.

(2)I’ m trying to get to sleep but he’ s at it again, my neighbour, playing the guitar. He actually owns two guitars, a simple acoustic one and an expensive electric one. But he seems to prefer to play the electric one late at night when I’ m trying to get to sleep and have to get up at the crack of dawn for work the next day. I don’ t know what his other neighbour thinks about it, or his wife for that matter. They must be more tolerant than me. The problem is, not only does he play the guitar very loudly, but he also plays it quite badly. I really wish he would take up another hobby altogether, or at least find a quieter musical instrument to play.

上面两篇短文表达的基本是同一件事,即:邻居喜欢在夜里弹吉他,打扰了别人睡觉。但是我们会发现对于同一件事情的描述,显然第一篇显得平淡,而且整篇文章缺乏连贯性,还出现了大量的不必要的用词重复,显得累赘。但是阅读第二篇,我们会发现文章句子通顺连贯,而且行文优美。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文章中加入了一些连接词等,还有去掉了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有些简单句整合为复合句,文章的起承转合做得恰到好处。所以在语篇的整理把握过程中,连接词是不可少的,它们能对文章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

汉译英中常见的连接词有以下几方面:

(1)先后或列举:first, second…/in the second place/next/then/for one thing…for another…/furthermore/moreover/in addition/ besides/finally/last/and等。

(2)因果:consequently/ as a result/ hence/ accordingly/ thus/so/therefore/because/since/for等。

(3)特例或举例:in particular/specifically/for instance/ for example/that is /namely等。

(4)引出结论:in conclusion/finally/all in all/ to sum up/evidently/ clearly/ actually/of course等。

(5)表示转折:but/however/yet/nevertheless/on the contrary/on the other hand/ neither…nor等。

(6)表示频率:frequently/often/occasionally/now and then/day after day/again and again等。

(7)表示阶段:during/briefly/for a long time/for many years等。

(8)表某一时刻:then/ at that time/ in those days/last Sunday/next Christmas/in 2005/at the beginning of Sep/at six o’ clock/two months ago等。

(9)表示开端:at first/ in the beginning/before then/in the preceding weeks等。

(10)表示结束:eventually/ finally/ at last/ in the end 等。

(11)表示近:close to/near/next to/ alongside / adjacent to/facing等。

(12)表示距离:in the distance/ far/ beyond/ away/ on the far side/there等。

(13)表示方向:up/down/forward (s)/backward (s)/sideways/along/across/to the left/right/in front of/ behind/above/ below/inside/outside等。

2)把握全局,必要时合并或拆分段落

我们强调对段落的翻译考生要有篇章意识,但是必要时候也需要对段落进行拆分和重组。请看下面短文:

“黄荆棍下出好人” ,这个动不动就要孩子脱了裤子打屁股的中国特色教子哲学,早已经过时,现在教子讲的是平等,是自由,是尊重。孩子的人权甚至已经写进了法律,父权主义的威严嘴脸不仅不道德,而且很容易触犯法律。

孩子的屁股看来是轻易不能打的了。不过好在,虽然父权主义在私域节节败退,但在公域多少还有一点市场。

理解过程:

主题:父权主义在公域尚有市场

总体结构:四句话,两段。

(1) “黄荆棍下出好人” ,这个动不动就要孩子脱了裤子打屁股的中国特色教子哲学,早已经过时,现在教子讲的是平等,是自由,是尊重。孩子的人权甚至已经写进了法律,父权主义的威严嘴脸不仅不道德,而且很容易触犯法律。

(2)孩子的屁股看来是轻易不能打的了。不过好在,虽然父权主义在私域节节败退,但在公域多少还有一点市场。

三个层次 :古—今;私域—公域;(父权)有—无—有

连接词: (古);现在;看来是;不过

替代与省略:这个……哲学;现在教子(的方法);而且(它)很;但(它)在

重复:是……,是……;父权主义

参考译文:

The Chinese parenting model of making children drop their pants for a good spanking has passed its time. ? The current methods talk about equality, freedom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hildren have even been written into law. ? The stern visage of a ruling father is now not only immoral, it can easily break the law. ? It seems that children’ s behinds can no longer easily be hit. ? Fortunately, however, even though corporal punishment is slowly leaving the private realm, it still has some currency in public spheres. ?

通过这样的拆分,翻译起来就得心应手了,一篇美文就这么轻松搞定了,是不是很神奇?大家也可以尝试这种用法!

三、考生常见错误分析

总结历年来考生在汉译英中出现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这里跟大家分析一下,大家要以此为戒,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1. 以不变应万变,缺乏灵活性

汉语言简意赅,句子灵活,往往是一个汉语词汇对应多个英语词汇,具体到在句中应该采用哪个意项,务必抓住实质,不可以不变应万变。至于怎么应变,这就要看具体的语境了。比如:都是 “问题” ,下面的翻译各不相同。

共同关心的问题questions of common interest

解决问题solve a problem

问题的关键the heart of the matter

关键问题a key problem

原则问题a question/matter of principle

没有什么问题without any mishap

摩托车有点问题Something is wrong with the motorcycle。

问题不在这里That is not the point。

大家再看看下面几个名著名字的经典翻译:沙博里将《水浒传》译为:Outlaws of the Marsh(沼泽里的亡命之徒),杨宪益将屈原的《国殇》译为:For Those Fallen for Their Country,《儒林外史》被译为:The Scholars。这些都是译者领会原文的原意而译出的佳作。 m6LfBGYctr1ap+w2xniQhbJJ2HDcskuWDwtkU6TygMgUnlWLrBTBSOuvD8/FN1L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