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我个人的看法是,像美国和欧洲这些OECD的国家,它们有很多资本密集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在这些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优势;而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一般是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作为发展中国家,当然希望尽快赶上发达国家。但重要的是为什么这些发达国家的产业都是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的?其实这只是一个果,不是因,是它们国家强盛的果而不是因。真正造成它们发展这么多资本和技术很密集产业的原因,在于从资源和要素来看,它们的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短缺,在这样的状况下,资金的价格相对低,劳动力的价格相对高。那么作为发达国家,如果它们想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话,在它们的产业、产品的生产中就要多用它们有优势的廉价的资本,少用它们没有优势的价格很高的劳动力,这样形成的产业当然就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赶上这些发达国家的话,当然最终要靠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改善,但是如果要改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话,就必须着眼于要素禀赋结构的改变,从发展的早期,劳动力相对多、资金相对稀缺的这样一个要素禀赋结构变成资本相对多、劳动力相对短缺的这样一个要素禀赋结构。但是怎样才可以提升每一个劳动力所拥有的资本禀赋?我们知道资本来自于剩余,来自于生产剩余的积累,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希望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话,就要形成一个产业经济结构,在每一期生产的时候都能够创造最多的剩余,在剩余当中有最多的积累。怎样才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最重要的是按照这个国家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如果按照国家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那么不言而喻,你的产品不管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上都有最大的竞争力,可以占据最大的市场,创造最多的剩余,而且这样的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早期资本是相对稀缺的,资金的价格,也就是利率是相对高的,由于利率高,那么在剩余当中愿意积累作为下期生产投入的部分就相对多。这样的话,这个国家的经济就能够快速积累资本,让它的要素禀赋从劳动力相对非常丰富、资本相对短缺,慢慢地变成劳动力相对短缺而资本相对非常丰富。

总的来讲,台湾的经济就是这样发展的。比如说在50年代,台湾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它主要出口农产品,而农业恰恰是在利用土地和廉价的农业劳动力;但是到60年代以后它就开始发展轻工业,包括纺织业、小五金、家用电器等等,当时这些产业的企业规模都非常小,不过这些产品符合当时台湾劳动力多、劳动力素质高的情况,有一点像我们大陆现在的状况,它的产品质量不差,价格又非常低,在国际市场上自然有很大的竞争力。于是在70年代出现了一个现象:当时的台湾桃园机场可能是全世界最忙的机场,在那里可以看到很多的台湾小商人,拿了一个007手提箱全世界到处飞,找订单找市场。其实,他的产品都是些很简单的东西,而且这些小商人之间,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过度竞争的,不断地杀价,但是他不断杀价也能赚钱,因为岛内的生产成本更低,而且这种竞争的结果使他就在国际上形成一个印象:如果你要轻工业品的话,最便宜的地方就是台湾,所以美国、欧洲的那些大百货公司、大连锁店有什么东西要买,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台湾,这样就让台湾的产品占领了国际市场,有一点像我们现在大陆的产品。正是由这种产品的竞争力积累资金,台湾才慢慢地进行产业升级,到了八九十年代,向信息产业、计算机产业过渡。其实,台湾在刚开始发展信息产业和计算机产业的时候也是组装,然后生产零部件,到最后才慢慢地升级到整机与核心部件生产,像台湾积体电路公司的核心芯片生产,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台湾都充分地利用了比较优势,所以它的经济就特别有竞争力,而且相对来讲,它的经济也特别稳定,在过去四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基本上没有出现金融危机,即便是在1998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台湾经济同样没有危机,还是以4%到5%的速度增长。

于是,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从50年代开始,台湾的经济发展能够按照比较优势而不是像很多国家和地区用赶超的方式发展?难道国民党就那么聪明吗?难道被我们打败的蒋介石到台湾以后就学乖了吗?我想绝不是他聪明。我看过不少的资料,在国民党政府领导下,台湾在50年代的时候也推行经济计划——它叫经济计划,我们叫计划经济。在经济计划里面它也曾经讲到说要反攻大陆,要反攻大陆就必须有国防产业,要有国防产业就必须有重工业,所以它在50年代的时候也曾经试图想要去优先发展并没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很密集的重工业。但是台湾人口少,50年代的时候只有八九百万人口,而且资源非常短缺,因此当它想推行这种不符合比较优势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时候,就马上碰到了资源短缺的问题。于是政府用财政赤字的方式来运作,结果第二年马上产生了很高的通货膨胀。国民党对通货膨胀是非常敏感的。我们知道国民党为什么失掉大陆?因为在40年代的时候,它没有办法控制大陆的通货膨胀,引起老百姓很大的不满,失掉了民心于是就失掉了政权。在那种状况下,国民党发现它如果像社会主义国家或者其他比较大一点的发展中国家一样去追求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话,马上就会引起通货膨胀,虽然它后来的经济计划当中也强调发展重工业,但是都是口惠而实不至,都是嘴巴讲讲的,没有任何的优惠政策,没有任何由政府靠行政动员的资源来扶持那些在竞争的市场当中不符合它们比较优势的产业。由于政府没有这些政策,所以企业家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不能从政府拿补贴、得到保护,当他面对国内国外竞争的市场,当然只能按台湾自己的优势来发展。那就是台湾经济为什么从50年代以后,一直到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初都能发展这么好的原因。这实际上并不是由政府设计的,而是形势比人强。当然,作为学者,我们想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因此我希望从台湾经济成功发展的经验和大陆经济成功发展的经验中提出一个让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经济能够比较快速发展的理论。

台湾可以说一直到90年代中期,经济都发展得非常好,到1996年台湾的人均收入达到14000美元,但是1996年以后,八年的时间过去了,台湾的人均收入总是在13000和14000美元之间徘徊,已经有将近十年的时间。四年前,台湾的前“行政院长”萧万长曾经到北大来访问,在北大访问的研讨会上,我提出了一个命题,我说你看台湾经济发展的道路,其实跟日本和新加坡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模式是很接近的。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它们的经济之所以发展很快,其实仔细分析起来也是因为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比较好地利用了它们的比较优势。我发现,新加坡在人均收入达到了美国的40%的时候用17年的时间才使他们的人均收入赶上美国,也就是从1979年到1996年。台湾经济发展的态势和基本动力与新加坡是非常相似的,台湾1990年的人均收入9268美元,是当时美国人均收入的40%。照理说新加坡用17年的时间赶上美国,那么台湾也应该有这个条件。也许有人说新加坡只是一个城市,200多万人口,而台湾有两千多万人口,所以新加坡的例子不足为证。可是反过来看,日本在1970年的时候,人均收入是美国的40%,到1988年的时候它的人均收入赶上了美国,用了18年的时间。我们知道,日本的人口规模上亿,将近台湾5倍。既然日本和新加坡都可以用十七八年的时间使人均收入赶上美国,那么台湾没有理由不赶上。可是台湾在1990年的时候人均收入是美国的40%,到1995、1996年接近它的50%,可是1996年以后台湾就在原地踏步了,之后收入就没有继续增长,相对来说台湾现在的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30%多。

那么为什么从1996年以后,台湾的经济原地踏步,而没有办法像日本、新加坡那样地继续往前走,最终赶上美国呢?背后的道理是这样的:一个像台湾这样的中等发达经济、一个新兴工业化的经济,它可以讲说是不上不下。不上就是说它和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大概有百分之五六十的距离,可是当它与去年人均收入才1000美元的大陆比,那就高多了。如果它想让这种不上不下的经济继续发展的话,必须有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随着工资的不断提高,这些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必须转移到海外去,把资源释放出来,将释放出来的资源用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只有它能够很顺利地不断完成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它的人均收入才会不断提高。可是我们发觉,从1996年以后,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基本上被李登辉和后来的陈水扁打断了。我们知道李登辉去访问美国以后,回到台湾感觉非常好,想当所谓的台湾“国父”,所以他就和大陆对着干。如果就经济的合理性而言,台湾那些失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最好往外转移的地方是哪里?当然是大陆,同文同种,交通距离又近,而且大陆整个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基础非常好、劳动力素质非常高、有许多产业群聚的效应——我们知道想要有竞争优势就要有群聚效应,大陆就有很多的群聚效应。可是李登辉推行了南进政策,反对西进,于是在政府的政策的压力和诱导下,不少产业转移到像印度尼西亚、越南这些国家,基本上都像打水漂的石头一样有去无回。如果把这些产业转移到大陆来,到大陆来进行投资,这只是一个账面的投资,比如说到大陆投资一千万美元,实际上他是用一千万美元来买台湾的机器设备,然后把这些机器设备进口来,他就可以把台湾的这些已经物化的资本变成金融资本。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他转移到大陆来的产业,利用大陆的优势还可以创造第二春,而且比原来发展得更好。比如说70年代台湾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产业是制鞋业,就是制造像耐克那种运动鞋。在台湾,一个厂雇佣一万名工人的话就已经是超级大厂了,转移到大陆来,有不少厂雇佣10万名工人,它会发展得更好,获得更多的资金,资金回流到台湾去,就给台湾的产业升级提供了条件。可是李登辉不愿意这样,所以很多的产业就转移到东南亚去。到东南亚赚不到钱,没有办法把这些已经物化的资本变成金融资本,以创造更多的资本。同时由于他不愿意让在台湾那些失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大陆来,这样也给台湾企业的产业升级制造了很多障碍。拿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讲,比如说台湾积体电路公司,现在是台湾最有影响的企业之一,它现在的生产技术主要是8英寸晶圆片,就是8英寸电脑芯片的生产。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这已经是个老技术了,如果要维持竞争力的话,应该投资到12英寸的晶圆片的生产。积电把8英寸的生产线转移到我们上海来,这个是最合理的转移,但是台湾就是不让它转移过来,给它制造障碍,就影响了积电产业升级的积极性。因为即使它把它的晶圆片生产能力从8英寸升级到12英寸,也只能在5年10年内维持它的竞争力,5年10年以后这个厂还是要往海外移。往海外移最好的地方就是大陆,可是现在8英寸的生产线要转移到大陆来就已经这么困难了,以后的12英寸生产线不是更困难吗?于是他一想到将来12英寸生产线转移到大陆来很困难,现在就不敢投资12英寸的生产线,这样就导致产业没有升级,有竞争力的产业,逐渐失掉竞争力,收入水平当然也就不能提高。这正是台湾从1996年以后,人均收入在14000美元原地踏步的最主要的原因。

当然,作为一个台湾人,我希望台湾的经济能够发展得更好,希望台湾真的能像日本和亚洲四条小龙当中的新加坡一样,能够在未来十几年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人均收入赶上美国,变成全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是,这个希望的前提条件是什么?那就是不能让政治妨碍经济发展。大陆把2020年人均收入三千美元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如果大陆经济和台湾经济能够抛开那些政治上的不必要的来自台湾当局的纷争,那么我确信,很可能到那个时候,台湾会是人均收入40000美元。如果台湾能够这样做,我想对大陆的经济也是双赢两利。因为我们大陆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产业的不断转移和升级,同样需要技术的不断升级。按照我们的比较优势,需要升级的产业和升级的技术很多,台湾的技术转移到这里来正好供我们升级,将来对大陆经济的发展也会有好处。所以我们需要智慧、需要用冷静的头脑来解决目前在台湾的那些乱象。我相信,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得到解决的话,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们几代知识分子所不断追求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够实现,而且只要大陆经济发展得好,台湾的经济就会发展得更好,台湾经济发展得好,大陆的经济也会发展得更好!

谢谢!

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woqTEY6taCzhEOmpnYhewb13/dOEugawZCDNV24Br4q1dg2vl4+w5mTITXTFH+/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