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到公元前两千年以后,游牧民族有几个很重要的发展。首先是马的驯养和马车的出现。马是可以让人骑的动物,而马车的出现,让游牧民族可以通过骑马或乘马车来实现迁徙。但是马和马车的用途却不仅仅只是交通工具,其更重要的用途是作军事武器。这样军事武器对农业民族的冲击是巨大的。所以在公元前17世纪希克索斯人用马拉战车,穿过了西奈半岛把埃及冲垮了,致使埃及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是被希克索斯人统治。而巴比伦也是被周围的游牧民族依次占领。这是第一个阶段,到第二个阶段,骑马的技术提高了,战车不但从四轮变成了两轮,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空心轮,很轻便;所以后来的战争主要是用兵车,而当时的人主要是骑马。当时的骑马和现在的骑马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当时没有马鞍子,也没有马镫子,在马上唯一可以抓的东西就是马鬃。所以没有很好的骑术,是不可能骑马的,更遑论一手抓着马鬃骑马,一手拿着武器打仗了。在这种情况下,不会骑马的农业民族,是不可能成为骑兵的,也是不可能和游牧民族相抗衡。

其次是武器从青铜器逐渐转换成铁器,公元前两千年以后基本上是驾两个轮子的马车,用铁的武器。这项技术的影响是巨大的:巴比伦基本上被游牧民族控制了!不过游牧民族要想控制农业文明社会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游牧民族的人数比较少,而它又没有统治技术,那他们攻占城市之后,就将城市的财富掳走,接着自己也就撤走了。但游牧民族一旦发展到有国家意识的时候,情况就不同了——游牧民族就会取代了这些农业民族国家。

因此,游牧民族先后冲击了埃及、巴比伦,巴比伦因四面被游牧民族包围。这里游牧民族就从四面进入,这就造成了伊拉克四面受敌的环境,多次被游牧民冲垮。不过游牧民族冲击进入埃及、巴比伦以后形成的都是短暂的国家。

随着历史的进一步发展,波斯崛起了。波斯所在的位置就是现在的伊朗,在两河流域的东面,是一个很大的高原。这个高原的低地可以发展农业,而它的高地可以发展畜牧业,所以波斯是一个农牧结合的国家。它的面积比埃及、比巴比伦大的多,一旦农牧民族形成国家,那埃及和巴比伦就没办法与其抗衡。所以公元5世纪,波斯帝国成为横跨亚非两个大陆的国家,而埃及、巴比伦只是它统治下面的一小块地方。这时候印度河文明也被其西北面的游牧民族冲垮。从这结果可以看出,波斯的强大、欧亚的游牧民族的崛起,而埃及、巴比伦、印度河的文明就被他们冲垮、取代了。

这一个阶段的结束,紧接着一个新的阶段就开始了。

首先是希腊。希腊在土耳其的西面,是欧洲距离埃及文明和巴比伦文明最近的地方。它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特点,第一、它的东面分布着大量的、分散的小岛屿,它的港口很多;第二、它的陆地基本上是丘陵山地,河谷的地方很小,并且被山地分割成一块一块的。所以它的农作物除了小麦外,更重要的是橄榄树和葡萄滕。但是因为它的地域比较小,生产的粮食不够吃,它就得用橄榄油和葡萄酒来交换粮食。另外它生产的一些纤维可以织布,而为了运输油和酒,又要制造大量的陶器。它不能自给自足就使它必须要跟外面交换,而要交换就要靠船,而船要航行就有导航问题。

今天的导航有卫星、有GPS定位仪,再早一些时候有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罗盘,那时候没有GPS,也没有罗盘,就只能靠人的眼睛。在这样一个岛屿丛立的情况下,航海人白天可以通过眼睛来辨别岛屿,以确定船的相对位置。可是晚上又该怎么办呢?看不见岛屿又该怎么办呢?那就得靠天文、靠天上的星星了。但是在当时的技术和知识条件下,天上星星的变化情况没有很好的积累知识:什么位置是什么星,它的星位又是怎么变化的都不是很清楚。没有观测基础,没有理论分析是无法航行的。所以希腊的航海技术是靠希腊人的观测和逻辑分析得出来的,这对希腊从农业经济转到商品经济,转到国外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观察希腊的发展路径,它首先是进入到土耳其,但这里当时是波斯人控制的地方,所以跟波斯人发生了冲突。波斯是个农牧结合的国家,它的骑兵、车兵力量很强。希腊作为一个小国家,还是个农业国,他要战胜波斯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时希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创新,那就是方阵,很多人穿着铠甲,整整齐齐地组成一个方阵,使用长矛、短刀、盾牌做武器。这样的方阵是非常整齐的,打起仗来,骑兵都冲不垮它,就像现在的坦克车一样。用血肉之躯和人家的骑兵、兵车抗衡,难道这些人就不怕刀?不怕死?他们为什么能够在看到前面一排排人倒下了,后排人还继续前进?

来当兵的是希腊的公民,因为希腊不仅是个农业的国家,它还是一个要走向商业、走向生产交换的国家,所以它的农民跟城市的人民是共同存在的,战争对它的社会来讲是在保卫自身。因为它的农业没有出路,如果再没有商业,它就不能存在了。希腊人民很清楚,他们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为了他们的国家、为了他们民族的命运而在打仗。如果赢了,他们就能继续生存;如果输了,希腊也就跨了。参加战争的士兵们都有这样的民族意识,极具战斗力,所以他们能够组成这样的方阵,能打败骑兵、打败波斯的车兵。

照这样来讲看,那希腊应该能统治世界,但事实上它并没有统治世界,为什么呢?这首先要看希腊的政治制度。希腊最早是君主制,但是因为他要依靠人民的武力来保护自己,要依靠人民的生产发展来使自己富裕,所以渐渐地从君主制转向了民主制。具体来讲,它是先从君主制转换成贵族的寡头政治,再转到僭主政治,最后才是奴隶主的民主制。在这个转变的背后是希腊的经济及生产方式的推动所改。照理说,这也是可以发展的,但因为希腊的地理环境是高度分割的,所以它形成了一个一个的国家,最大的国家只有两三千平方公里;人口最多的也只有几十万,小的就是几万人。这样它就形成不了一个规模效益的大国,而且它内部各国家之间的民族也是有差异的,像斯巴达走的就是绝对专制的发展道路。所以尽管都是希腊人,但是因为地理条件情况的不同,结果引起了希腊内部的冲突和不稳定,而冲突的结果双方是两败俱伤。

当时希腊和波斯之间最出名的一战就是马拉松战役,马拉松是雅典和波斯打仗的地方。雅典以一比十的共力对抗波斯,结果希腊以一比二十的死亡取得胜利,当时的一名士兵为了把胜利消息带回去,就从马拉松一直跑到雅典。为了纪念胜利及和平,就有后来的马拉松比赛。

但是好景不长,希腊由于其内部各城邦间的战乱,最后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被位于它北面的马其顿消灭了。马其顿沿袭了希腊军事制度。当时马其顿最出名的国王当属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32年占领希腊,公元前334年举行远征,他用三万人的步兵、五千人的骑兵向波斯宣战。这就开始了著明的亚历山大远征。它远征到印度,然后由印度回来打到了埃及,波斯实际上是被它消灭了。亚历山大的帝国比波斯原来的版图更大,马其顿帝国实际上横跨了欧、亚、非三个大洲,把原来的埃及、巴比伦、印度河的文明区都囊括在它的管辖区域里了。因为这不是希腊人自己的成果,而是沿袭了希腊制度的马其顿人的成果,所以这个时代也被称为希腊化时代。但是因为亚历山大英年早逝,他的帝国也就分裂了,一个是希腊王国,以希腊为中心;一个是塞琉西王国,以两河流域的巴比伦为中心;第三个是托勒密王国,以埃及为中心;这就是希腊时代。

希腊化时代的三个国家之后,在地中海崛起的就是罗马。罗马位于希腊的西边,地理条件与希腊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它的总面积比希腊大很多,而且虽然它那里也是丘陵把平原分割得很厉害,但是每一个单位面积要比希腊大;也就是说罗马的农业条件要比希腊好一些。罗马最早起源的地方是埃特鲁斯坎人。因为受希腊的影响,所以它最初就是一个军事民族,它的政治制度是军事民主制。不过它最初的人口比较少,不可能完全用武力来征服整个意大利。

那罗马帝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这一点罗马人比希腊人高明,它用了很多种办法来管理整个国家。他把他所征服的地方分成了五类,第一类是跟罗马一样是自治,第二类是在罗马人监督下的自治,第三类变成殖民地,第四类是同盟者,第五类是作为罗马统一国家的下属。这些划分和大家的利益容易取得一致,所以罗马很快就控制了整个意大利,而没有出现希腊那样的内部冲突。而罗马用了200年把意大利统一起来后,开始向外扩展。它第一步就是把整个意大利半岛全部统一起来,当时它遇到的最大敌手就是南部的迦大基,两者之间的冲突首先在于西西里岛的争夺。争夺西西里岛主要是用海军,而罗马帝国在海军方面战胜了迦大基。接着迦大基汉尼拔大将军带领陆军翻过阿尔匹斯山来攻打意大利,结果也失败了。最后,迦大基在北非的领土被罗马占领而灭亡了。

这样就等于地中海的中部、西部全部落在罗马人的手中。罗马也继承了希腊的方阵式战术,另外还加强了骑兵,再加上他的攻城技术,使得罗马的军队成为当时很强大的一支力量。罗马帝国后来向东发展,就把原来希腊化时代沿地中海的地区予以占领,控制了整个地中海。这时,罗马帝国又向西北扩张控制了莱茵河以西的欧州建立了强大的罗马帝国。

但是罗马帝国这样强大,它为什么又垮台了呢?原因和希腊基本是一样的。因为它开始也是用公民来打仗,用现代话说就是义务兵,公民去打仗要自己带武器、自己要搞军装。有马,你就可以当骑兵;没有马,武器好,你可以当重装步兵;如果你没有马,而你带的武器又少的话,你就是轻装步兵。而战争胜利后,大部分战利品和财富是要按照不同的等级来分的,就像等于现在的合股公司,赚了钱大家一起分,所以他拥有一个有强大的战斗力的军队。但是等到罗马帝国建立以后就不同了,原来打仗都在周围打,打几个月就可以回家;而罗马帝国作为那么大的一个帝国,他得在各个地方驻军,打仗得打好多年。这时短期的义务兵就没办法支撑了,就需要长期的职业兵了。但是长期的职业兵出现以后,他们和军团的领袖,几十年连续在一起打仗,那关系自然就很密切了。如果这个军团领袖想牟利,要想竞选得到个什么职务,这些得利的士兵就会支持他,慢慢地罗马实际上就转变成一个军人专制的国家了。而随着罗马帝国的进一步扩大,这些职业兵也不能适应罗马帝国扩张的要求,最后演变成了雇佣军。而雇佣军很大一部分都是周围被征服的少数民族,这些士兵没有罗马人忠于罗马国家的那种精神。所以到最后,罗马不但没办法在军事上维持义务兵制,在政治上也没办法继续维持共和制,所以罗马的制度从共和制走向军事独裁。军事独裁先是由指定接班人,到最后就演化成“子承父业”。这样罗马也就从共和制转向独裁,从独裁转向君主制。同时罗马这么大的国家没有农业基地是无法实现自给自足的,它要靠向埃及、北非等地方来向其供应粮食。所以在农业不能自给、军事上逐渐变成少数民族的雇佣军、政治上逐渐走向专制的情况下,它的政治和军事力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实际上罗马帝国在经过800年的繁荣后,被亚洲的匈奴人冲垮了。

亚洲的匈奴人为什么会跑到欧洲去冲击到欧洲的罗马帝国呢?这得从匈奴和中国之间的战争说起。根据文献记载,秦朝的时候中国已经就和匈奴人打仗了;汉高祖刘邦,跟匈奴人打仗,被围在白登山,几乎丧命。用和亲办法维持边境安全。汉武帝是很了不起的,他本身不是武人,但是他用一些匈奴人来训练中国的士兵,尤其是骑兵,他甚至还封匈奴人为将,带领汉族军队打仗。在卫青和霍去病的进攻下,打败了匈奴、将匈奴赶出河西走廊、河套地区。但是汉武帝在位后期,和匈奴打仗的卫青、霍去病已去世,而李广利(他是武帝的大舅子)为将却多遭失败。从地理条件上来看,前期的战争基本发生在沙漠以南、在现在的长城北。在这些地方打仗是有利于汉族的,因为距离后方比较近,供应比较方便,同时将领对周围的地理情况也比较了解。但是到了李广利时代,打仗是在沙漠以北的漠北地区,这里是不利于汉族的。首先是将领不了解地理情况,其次是没有后方保证,再者这些地方的生存环境很恶劣,不要说找不到东西吃,就连饮水都难以寻到,甚至晚上都不知道该住哪儿,马也没有草吃。所以汉武帝后期对匈奴的用兵基本都是失败的。但是这时仍然能够牢牢掌握漠南地区,从而保证中国内部的安全,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东汉。这时的匈奴分裂为两部分,形成漠南和漠北两个政权,而东汉窦宪联合漠南的匈奴一起来打漠北匈奴人,从而逼迫漠北的匈奴人往西迁徙,转了一百多年就转到欧洲去了。因为匈奴和其他地方的游牧民族不同,他们曾经生活在一大片温带的或者寒温带的草原,他们的骑兵战术是相当高的,特别是射箭和骑马。所以他们到欧洲之后,首先是将多瑙河以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即游牧民族打败了,这些少数民族就得往西迁移。这样的话,本地的游牧民族再加上匈奴人,两种力量的结合把西罗马帝国冲垮了。

罗马帝国跨前已分成两部分,即东罗马和西罗马。西罗马垮台了,但是东罗马得以继续存在。东罗马一直以希腊、土耳其为中心,选择君士坦丁堡做首都,这就是后来的拜占庭帝国。罗马的衰落为阿拉伯人的崛起带来机遇,所以从公元7世纪开始,阿拉伯帝国逐渐登上历史的舞台。

当时阿拉伯帝国的骑兵又有了新的特点,第一就是马镫子和马鞍子的出现。有了马镫子,人骑在马背上可以站起来了;他们也可以用两条腿来控制马的速度;而且有马鞍子和马镫子,人骑在马身上就稳定了,他的双手就被解放出来了,可以拉弓射箭,也可以用长矛和盾牌;这样他就把原来的步兵和骑兵结合起来了,他既有骑兵的特点,又有步兵的特点。

第二是阿拉伯人的排头兵是骑兵,后面则是驼队,负责运输。在热带荒漠地区中行军,如果没有食物供应、没有水的时候,就可以杀骆驼,这就等于有一个活动的后勤部队,这给阿拉伯的骑兵带来很强的突击力和影响力。

第三是宗教,这点也很重要。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视战争为圣战,他们既在宗教上和民族结合,又通过宗教把本民族团结起来。另外他们使得占领区的一部分人也信仰伊斯兰教,因为伊斯兰教教徒可以少交税,非伊斯兰教教徒却要多交税。这样就将一些希腊民族转换成伊斯兰教徒,进而很容易地就将统治地区其他民族的力量转换成自己的力量,这是很高明的。所以他们开始的基地是荒漠的阿拉伯半岛,然后向北扩展,占领埃及、巴比伦这两个农业区,以及大马士革都囊括在它的控制之下。

从它的发展可以看出大马士革、巴比伦、埃及是它的三个中心,所以一直到现在,伊斯兰教的中心也是这三个地方。这三个地方都是围绕着阿拉伯半岛,把这三个中心控制了,它就可以进一步向外扩张了。所以阿拉伯向西一直到北非,然后跨过西班牙一直延伸到法国。在公元8世纪,扩张的阿拉伯和法兰克在法国南部打了一仗,阿拉伯人失败了,致使他们没办法再深入欧洲。在东边,它延伸到了中亚,进入印度河,最后在唐玄宗的时候,也即公元751年左右,跟唐朝在中亚的地方也打了一仗。阿拉伯帝国在战时它的最西边是现在法国的南部,最东边是中国现在的新疆和中亚交界的地方。它为什么不能再扩大了?因为它是一个游牧民族,它是以埃及、巴比伦几个农业为中心进行扩展的,也就是说它的军事政治是在阿拉伯人的控制下,而农业、手工业是在原来民族的控制下。实际上作为一个用伊斯兰教宗教形式组织独裁的军事体系,它需要依靠阿拉伯半岛原来的游牧民族,并将其贵族为核心。所以它不能够超越副热带草原这个地带,也没办法进入中亚然后再向北发展,因为中亚以北就基本上没绿洲了。阿拉伯帝国是建立在副热带干旱地区,一直将绿洲作为基地。所以阿拉伯帝国的发展方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是十分明显的。

因为这样的限制,阿拉伯帝国想维持内地统一是很困难的。第一、地理上它是一个长条地带,地带的南面是沙漠,内部往来联系就很困难了,结果在西部就形成了西班牙、摩洛哥、利亚里、埃及这样一段段的独立区域。而中央统治一旦腐败,帝国就自然导致分裂了。它西边长条地域易分裂,东边中它的核心地区,也存在问题。我们知道在阿拉伯出现以前,那个地区波斯民族是最早组成国家的,所以它虽然被伊斯兰教征服了,也信仰了伊斯兰教,但是因为他们原来是有差异的,所以伊斯兰教和本地文化融合之后形成了一个新的教派,就是后来出现的什叶派。第二、因为地理条件的关系,东边的中亚和伊朗也分开了,北面的拜占庭帝国占有土耳其。所以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阿拉伯帝国是很难持续维持其统一。

在阿拉伯帝国衰落的时候,第三次游牧民族的冲击出现了,就是蒙古人的崛起。蒙古人在这个时候崛起,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它为什么有这样强大的力量?

我觉得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成吉思汗个人的能力,他把整个蒙古高原上的各个部落真正统一为一个民族。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匈奴以后是突厥,突厥又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突厥之后又是回纥。所以它是一个部落一个部落这样的替代转换,而且内部的矛盾冲突很厉害。到成吉思汗的时候,他通过武力征服了整个蒙古高原,然后将各个打散的部落,重新编制。比如说你原本是一个贵族,你手下有一万人,他还让你管一万人,但是这一万人不是原来的一万人了。他把原来的各部落混合在一块,以十进制方式,十户、百户、千户编起来。发、如此编排之后再分给你管辖。这样,原来的部落、原来的地理界线,全被打散了重组,由新的贵族,功层世袭统领。又创立文字,统一了语言。

第二、更重要的是骑兵技术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前面说了,第一阶段是战车加骑兵,第二阶段有了马镫子,而到了蒙古人的时候,它又有了新的变化。

首先,一个骑兵最少有两匹马,甚至一个人可以有三到四匹马,这么多马有什么作用呢?这么多的马有三个作用。一是可以换乘,当时为了达到快速前进的目的,骑兵需要白天黑夜地赶,马多的话,他就可以骑一段换一匹马,以此保证一天一百多公里的高速前进,而这样的速度就相当于现在的机械化快速部队。二是骑兵的马中至少有一匹是母马。这样他就可以挤马奶,再配上他自己带的干粮以食用。这种干粮里面有一种叫黄米,我在内蒙吃过,比绿豆稍微小一些。黄米煮熟后晒干,所占的体积很小,在行军过程携带很方便,食用也方便。因此他就可以用马奶把黄米泡软了,加点盐当饭吃。所以军队是不需要后勤的,这和中国人的“兵马没动,粮草先行”不同。三是每个骑兵都有一个绳子,这在中国很多文献上都有记载,不过却很少人解释原因。我听一位在五十年代留苏学者从俄文文献中了解,说这个绳子在几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1、白天黑夜都在行军的话,马可以,但人要睡觉的。如果睡觉的话,很容易会从马上掉下来。用一根绳子把人在马肚子下面的两个脚用绳子连起来,这样人和马就成为了一个整体,就可以伏在马背上睡觉了。不过领队的一个人不能睡觉,需领着马队行进。将后面的马的缰绳拴在前面一匹马的鞍子上,这样队伍就可以在夜里赶路了。2、人休息的时候,马也要休息,也要吃草。为了防止马匹走散,就可以用绳子把马腿拴住,每个马腿之间留很短的距离,那马走一步的距离是很短的,所以马就只能在人休息的周边吃草,而不会跑很远,要集合时就很快地能把马收回来。3、绳子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打胜仗的时候用来抓俘虏,把俘虏的手一个连着一个绑起来。这样就能使部队行进速度增快,所以往往有时候对手尚未得到消息,蒙古骑兵就已经到了眼前。

其次,马队可以冲锋,可以一队一队地冲锋。有的骑兵,不但人是有盔甲的,马也有。你们也许看过一部小说叫《说岳全传》(即岳飞传小说),书里的金兀术就有一支很强的军队叫拐子马,什么叫拐子马?用一根铁棍将三四个骑兵的马连起来,而这些马身上都穿有铠甲,它们并排向前冲锋,就像现在的坦克。

正是由于蒙古人有新的组织,形成了很好的管理;加之它的骑兵又具很高的战斗力,这就促成了蒙古铁骑的所向披靡——据估计,当时全部蒙古人也只有一百万,就是全民皆兵也只有20多万的兵力,但它不但统治了中国,还从亚洲一直打到欧洲。

当时它的疆域分布是这样的:第一个是蒙古本部,当时只扩及黄河流域还未占领江南。第二个是位于中亚的察合台;第三个是从中亚到俄罗斯的金帐汗国;第四个是两河流域巴比伦周围的伊儿汗国。这四个汗国形成了强劲的军事力量,不过蒙古国它本身也是有弱点的,它不像阿拉伯民族那样有一个统一的宗教,它也没有绿洲农业中心,再加上它的人口比较少。所以它很快就分裂了,但它的影响是深远的。即:1、它在阿拉伯人衰落之后崛起,并且把亚洲中部的突厥人带到原来阿拉伯人的区域,突厥人在那里的发展壮大后,覆灭了拜占庭,进而建立了奥斯曼帝国。2、它和中亚的突厥人共同入侵了印度,建立了一个很重要的王朝——莫卧尔王朝。其后,莫卧尔王朝又沦为英国殖民地。3、在中国建立了元朝。

这就是世界上的第三次游牧民族大冲击,我们从这几次冲击中可以看出来:对一个国家来讲,它有三个重要的基本问题。一个是农业,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农业,它就没办法解决居民的吃饭问题;另一个是如果没有武力,就不能保证国家的安全,也不能维持国家的存在;而在国家存在的基础上,用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来管理国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从这三次游牧民族冲击上看,一个国家的兴衰和这三个要素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第三次蒙古人的冲击后,留下了奥斯曼帝国、印度和中国。这种情况给欧洲的复兴创造了条件。我们从蒙古人的扩张上可以看出,它向西只到俄罗斯和东欧,但受限于人力物力,它没有冲击到欧洲的西部;它向南也是在到达了两河流域后就停止了。这对西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没有受到蒙古人的冲击,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就是说在罗马帝国垮台以后,在没有受到游牧民族冲击的情况下,西欧得以在法兰克王朝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下面,我主要来讲讲剩下的这几个国家:西欧、奥斯曼帝国、印度和中国,来探究这几个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条件是什么?是怎么发展的?

首先是奥斯曼帝国。我们在看奥斯曼帝国的时候,可以联系前面的阿拉伯帝国。与阿拉伯帝国做比较,它在南边没有达到非洲,它在东边也没有达到中亚,但它把拜占廷帝国消灭了。可是它消灭拜占庭之后就出现问题了,因为拜占庭帝国是信仰基督教的,所以它就面临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该如何和平共处的问题。另外在欧洲,以地中海为中心的拉丁族是个最大的民族系统,而以德国的中部和北欧为中心的日耳曼民族是第二大民族系统,东欧的斯拉夫是第三大民族系统。而奥斯曼帝国在进入欧洲的时候,就和斯拉夫民族产生了冲突,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妥善解决,结果它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就垮台了,只保有土耳其这块地方。

此时,欧洲发展到10世纪以后,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这几个国家就出现了。我们知道欧洲的中部山脉将欧洲分为两部分,南面是三个半岛,西班牙半岛、意大利半岛和巴尔干半岛,在北面依次分布着拉丁族、日耳曼族按国家言是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由西向东排列的。那这几个国家为什么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形成的呢?这和欧洲的地理环境有关。我们知道欧洲没有农业中心,因为它没有大的平原,最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地方在地中海的东南面,就是埃及和巴比伦这一带。而这三个半岛都是以山地、丘陵为主,所以西欧只有在沿海的边缘地带才有平原。从农业发展扩张上讲,因为越往北,温度越低,小麦从高温地带转向低温地带,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而北面的下雨时间和地中海气候完全不同,它属西风带是夏天高温多雨,冬天低温少雨,原本适应地中海气候的小麦要适应西欧的气候,是需要时间的。这也是欧洲北部的农业在10世纪以后才迅速提高的一个原因,但它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因为在欧洲北部,多雨的时候,低洼地方就会形成沼泽,而小麦是一个喜干旱作物,需要将地表水排干;而欧洲在中世纪发明了风车,用风车把地表水抽到河里,这样就降低了地表水位,使沼泽变成了旱地,促使了农业的发展。另外沼泽地的草根非常多,翻土、耕种非常费力——在中国,拉一把犁只需一头牛(最多两头牛)就够了,但是在欧洲,要开垦这些地方,三头牛四头牛甚至更多才能够拉动犁;而且当时欧洲的牛(马)拉犁还有一个技术问题。在中国,犁地的时候,不是直接将绳子套在牛(马)脖子上,而是连在架在牛(马)脖子的人字型的架子上,当牛(马)用力的时候不会影响它的呼吸和血液循环。欧洲人却是直接把绳子套在牛(马)脖子上,它越用力,绳子就越紧,很容易就造成它的呼吸不畅,这样,牛(马)就发挥不了效力了。所以当他改进了技术后,牛(马)的功能被充分发挥,开垦土地的效率得以大大提高。还有就是沼泽地的土壤是贫瘠的。因为沼泽地的气温比较低,植物的分解就比较慢,在没有化肥的时代,就使得土壤的肥力供应很差,农作物的产量就很低。但是欧洲农作物收获的比例等于种下去的粮食四到五倍,是很低的。他们就只能种一年庄稼停一年,土地不种粮食的那一年做什么呢?让它长草,把一部分草喂牲口,而大部分的草茎和草根都埋在地里当肥料。所以欧洲的农业是农牧结合的,这点和中国也是不同。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欧洲开始用苜蓿替代草。因为苜蓿根的钙含量比较高,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同时因为苜蓿适应这样的环境,生长比较好。这样就可以两年种粮食,一年种草。这就比原来的一年种草一年种粮食的效率整个提高了约三分之一。

风车技术,耕地技术,苜蓿—粮食轮种的技术,使得欧洲的粮食产量迅速得到提高,促使欧洲经济继续生存发展。因为粮食产量的增加,就会有粮食剩余,而只有当粮食有剩余的时候,农民才能种其他经济作物,才能发展手工业。这是从罗马帝国垮台以后,欧洲西部经过了几百年积累的条件,这个条件使它得到了新的发展。另外,政治上也有新现象的出现,那就是欧洲西部在7、8世纪开始组成国家。在欧洲,当时采取的制度农奴制,土地都是国家的,没有私人土地,国王把他的土地分给他的贵族,他的贵族再分给他的小贵族,他的小贵族再招农民来种地。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他只能种贵族给他的那份地,比如说他可以一星期中有三天是给贵族种地,三天给自己种地,这叫劳役地租。另外他还要给贵族其他的东西,而他死了,他的儿子不能直接继承土地,而需要经过贵族的允许,经过重新签合同才能继承。而且只有长子有继承权,其他儿子是不能继承的。这和土地私有的中国不同,中国是可以让所有儿子一起平分土地的。所以中国的小农经济最后演化成土地越来越少难以生存、加上闹灾荒、就是导致农民起义。那在欧洲没有继承权的儿子到哪里去了呢?他要靠自己外出找工作为生,作商人,作佃农或从事手工业、当兵等等,得向外扩展。所以中国的农业没有向外扩展的动力,在土地固定不变的情况下,越分越细。而在欧洲的贵族体系下,皇帝是不能直接统治其臣民的,他只能管贵族,贵族只能管小贵族,小贵族只能管小农民,它是等级式的。所以在欧洲政治上就出现了“我的臣民不是我的臣民”的现象——下面的小贵族不听皇帝的号令,而只听他顶头上司大贵族的,大贵族才听皇帝的号令。在这样一个分等级的国家里,一旦国王的权威和管理能力下降,这国家就四分五裂了。

公元7、8世纪时,基督教在欧洲已经成体系了,形成了强大的力量。因为很多人会把土地捐给教会,所以教会有土地,它自己管理这些土地,也不用向国王交税;有的国家,教会管理的土地甚至能占全国土地的三分之一。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商人的存在,而且在的商业活动都是跨国活动。因为虽然罗马帝国不存在了,但在希腊帝国、罗马帝国的影响下,商人们除沿海商路活动还会在海上的各个地方进行贸易。后来法兰克这些国家兴起以后,商人们的活动就向内陆渗透,因为商人们要租地经商,而土地是掌握在贵族手中,贵族又都住在农村。按照西方的规定来讲,商人租地的最长时间是99年,因为一旦超过或等于100年,土地所有权就归商人了。这也是鸦片战争时,外国在中国划租界时限为99年的来源。

另外农民、农奴如果偷跑到城市里,且在100天内没有人来认领的话,他就变成了自由人,变成了城市的市民。所以后来商人的管理范围越来越广,他们在城市里的发展,最后达到什么程度了呢?有的商人自己住的城市除自己管理自己商务活动外,自己组织军队、组织法庭、组织管理机构。这些城市互相联系起来,就成了一个共同联盟,彼此之间互相支援。所以欧洲国家是在上有君主下有贵族,平行的还有教会和商人的情况下慢慢形成的。这也造成了国王的税收主要来自城市,但是城市人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武装和国王分庭抗争。这就是说,欧洲的君主制和中国绝对的统一的专制君主制不同,它是等级式的君主制。

前面我们说了,欧洲各国内部分立,缺乏统一,有的地方邦国林立,造成到处高卡收税,极大地阻碍了商业的发展。后来商人们就和国王达成协议,以支持国王来统一换取一些特权,以取得商业利益;而国王得到商人的钱后,就可以组织常备兵来加强控制。这样全国的管理就加强了,就有利于商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社会的消费水平得以提高,贵族的消费也越来越五花八门,这样他的资金就短缺了,他就会把土地卖给商人。这样土地就转让为私有的。所以最后欧洲就形成了分权制。比如说法国大革命前出现三级会议,包括贵族、教会、和市民,国家的重大事情,都要经过这三个议会。在这样的管理体系下,欧洲国家就逐渐转向了君主立宪制,遂之就出现了国会。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贵族没落了,教会的政权被剥离了,国家的权利实际上就是国王和市民共同分享,从而市民的力量是逐渐加强了,最后导致国家转向共和与民主政治。

中国就不同了,反观中国的历史,为什么是秦始皇而不是别人统一了中国?因为七国争雄的时候,谁的武力最强大,谁就能统一中国;而秦始皇和他的秦国当时的军事力量是最强的,所以他统一了中国。因为中国是位于一个大平原上的国家,如果它分裂的话,那必然是政治分裂(比如春秋战国分裂东周就是政治分裂)。从这样统一的结果来看,它遇到两个问题:第一,外部势力入侵会造成国家垮台;第二,内部人口的增多,政治的腐败,农民起义也可以造成国家垮台。还有中国是小农经济制度,土地是定量的、难以增长,除非有新开垦的土地,但是这是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按照几何数量增加的人口。所以中国的各朝代人口增长就呈现了一个S型增长曲线,最后超过土地负担能力,最终引发农民起义——因为在S曲线的二分之一靠下面一点时,耕地与人口比率最适宜时发挥的效益最高,也就是人均产量最高、人均收益最高。这就出现了历史上所说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当然这和皇帝的政治与经济政策有关。但实际上其王朝兴衰与演替,主要还是导因于小农经济的发展规律作用下,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即土地数量的总量限制及当时农业跟技术水平与人中数量三条件的综合作用的产物。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经济中心是在黄河流域时,朝代轮换周期是200年;后来中心慢慢地转移到长江流域,国家经济依靠长江流域为主,黄河流域为辅时,由于经济总量增大,人中达到极限同期延长,此时的朝代轮换周期是延长300年。当时经济中心转移到长江流域后,又有新的问题出现了,众所周知,在古代中国和朝北面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几乎从没断过。汉族要和它打仗的话,第一靠人多,第二靠粮食供应。当时经济中心在黄河流域的时候,黄河流域的人多,它的粮食产量也是最高,运输距离短,其对前线的支援力量也是相对最大的,所以能守住长城。而等到经济中心转到长江以南以后,人口的中心也转到长江流域去了,而靠当时的运输,要把南方粮食运到长城边上是十分困难的。这样,没有强大的经济和人力支持,长城的防守就很困难了。所以,后来元朝、清朝等少数民族就会南下来入主中原。

从这个发展结果来看,在东亚季风气候下,北方适合种植小麦,南方适合种植水稻的,但水稻后来居上。也就是说在亚洲的东岸,季风气候从北方干旱向多雨南方转移。西欧却是从南方干旱地方进入到多雨北方,是从南向北转移,农业开发由西欧的法国向东面的俄罗斯转移。因为风向导致东是雨量的减少是缓慢的,所以农业可深入俄罗斯内陆。但中国从沿海到内陆的降雨量是迅速下降的,所以由陆地区就很快转向牧业。在农业时代中国不论是农业面积,农业技术,还是发展历史都比西欧强。那时,郑和的船很大,据说能容纳几千人,而造船的技术是西方不能比的;西方进行地理大发现的时候,一只船上只有上百人,数量很小。但是对比两者的目标就会发现:郑和的船队是为了宣扬中国的繁荣富强,展现中华的威望,是个赔钱的买卖,因为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如果晚辈给长辈送礼,长辈就要回更大的礼,这才能体现长辈的权威。所以当时有很多外族给中国上供,为什么呢?因为上供能赚钱,招待是免费的,还能得一大笔赏赐。所以明朝时的上供国家团队中有一队四五千人,明朝政府就说三年上供一次吧,他们就说“不行,不行,得一年一次。当时日本人也是通过这种途径来中国做买卖,所以当后来朝贡次数改为三年一次、而且不能到北京,他们就只能去宁波。后来他们不能通过这种路子进行贸易时,就引发了倭寇行经。”

中国的农业中心一直是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而它的第二个边缘地带是沿着长城和西南的这些地带,再往西与北就是西藏、新疆和蒙古。但是它的中心始终没变,政治结构体系和经济都是沿着中心向边缘一环一环延伸。所以越是边缘地带,经济条件就越差,往往只有当中心足够强大的时候,它才能够维持这个体系。所以如果经济力量很弱,即便人口众多,其军事力量往往也会很弱,这样它也必然会垮台。更何况当游牧民族强大的时候,它自然也抵抗不住,但是由于它人口多,数量大,游牧民族进来以后虽然掌握政权,但文化上只能被融合。郑和下西洋在经济上是不可持续的,只能停下来。而西方的地理大发现是为了赚钱,为了将商业从欧洲扩展到全世界。因为它是以商业力量为基础建立的国家,再以这个基础向外扩展,这标志着世界走向了一个新时代。

我们前面已明确表明中国文明的五千年历史,基本上是一部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替史。随着中世纪那时走向了民主的希腊、罗马最后衰败垮台了。却趋向世界文明,其原因何在?到文艺复兴后,实行了君主立宪与共和民主的欧洲。

一是技术。技术发展出现工业化。经济摆脱了农业的限制,实现了持续发展。因为和受地理条件限制很大的农业不同,现代经济不断有新的增长点,它就逐渐能养活更多的、脱离农业的人口,它就可以维持经济发展,这是农业社会没办法做到的。因为农业经济受到地理条件限制,原来有很多地方不适合发展农业。像热带雨林虽然生态环境很好,但它就没有适合的农作物;再比如说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也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是军事的保护。欧洲人在中国火药使用的基础上发明了枪炮,而枪炮的效率就打破了游牧民族的骑术垄断地位,导致游牧民族的优势不复存在。

所以当经济处于打破了农业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不断有新的增长点的情况下,可以说世界已进入到一个新时代。前面讲的实际上是从公元前3500年,一直到公元1500年,地理大发现的新时代了,这是5000年世界文明的历史过程。它的中心一直都在欧亚大陆的干旱地带与相邻的地区,只是到了最后的一千年才转到西欧。中国虽然其所在地的优越农业条件,得以将其文明保存了下来,但是它只是不断地重复,而没有像西欧那样打破这个重复。欧洲打破了,有了新的创新,它才能得以开创一个新时代。那五千年后,也就是说以欧洲为中心的工业文明,它会是什么格局呢?我认为这是一个核心与边缘的格局,就像大发现的过程一样。西欧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它所统治的那些殖民地却是非常广阔的——它第一个殖民地的发展是在美洲,然后是非洲,最后是亚洲。而它的核心地区从西班牙转换到荷兰,从荷兰转到英法,从英法再转向德国与俄罗斯,同时,又跳出欧洲转向美国。这样格局的核心是在变,而它的边缘也是在变,这个格局就是地理大发现后的工业化时代的全球新格局。以前的X格局已结束了。

此次讲座,就大体介绍上述情况,下面我还想介绍一点冯友兰的思想。冯友兰是中国很有名的哲学家,也是我们北大一位有名的教授。他写过一本《中国哲学简史》,在书中他试图讨论东西方为什么有差异,他认为东西方哲学的差异就是因为地理的差异。我受他这个思想的影响,沿着这条思路做了这些思考,下面我想念念他的话。

“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在思想的时候,人们常常受到生活环境限制。”“论语说‘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读这段话我悟出其中一些道理,暗示着古代中国人和古代希腊人的不同。”“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是以农业为生。”中国经济思想中存在我们所谓的“本”“末”之别。“本是指农业,末是指商业。”“农业关系到生产”,“必须先有生产”,“所以贯彻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理论政策都是企图重本轻末”。“农业只有靠土地为生,土地是不能移动的”。“他农民只有生活在他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一家几代人都生活在一起。这样就发展起来了中国的家族制度”。“儒家的学说大部分是论证这种制度的合理”,“君臣、父子、兄弟其中三者是家族关系”。

“希腊人生活在海洋地域靠商业维持其繁荣”,“商人打交道首先是用帐目的抽象数字,然后才是具体东西”,“这样的数字”,“导致他们发展了数学和数理推理”。他们的商业也就形成了城里人,他们的活动需要他们在城市住在一起。所以他们的社会组织形式不是以家族共同利益为基础。而是以城市的共同利益为基础,由于这个缘故,希腊人就围绕着城邦被组织成城邦社会,与中国的制度形成对照。中国社会制度可以叫做家邦。“在一个家邦里父的权威天然高于子的权威”。这些是中国的政治体系的一个思想的根源。而海洋国家的商人——“他们有较多的机会见到不同民族的人,风俗不同,语言也不同,他们习惯于变化,不怕新奇。”

以上所述,可以看到冯友兰先生以哲学家的智慧分析出哲学思想与经济制度、地理环境的关系。法国一位年鉴学派的著名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提出,历史可以分出长时段、中时段与短时段。长时段受地理影响较大,中时段受经济条件影响较大,短时段受一些领袖人物思想与行为影响大。

前面谈到的“地理与文明”是我用地理环境来分析文明兴衰的一种尝试,这一想法尚待深入研究。今天的讲座就讲到这里! DOcXd8t1QX+TSPSygeBHuPYldGLShSWfW3rnlwI7mnpH/lzc6+Hwsgy3nTP7Hw6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