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病人的心理也越来越成熟了,病人他要求安全感、方便感、舒适感、亲切感,但是医院是什么?我们的医院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到处都是来苏水,被单是白的,什么都是白的,医生再穿个白大衣,让人觉得非常恐惧。其实在新加坡医生是不穿白大衣的,他把听诊器往那儿一搁,然后就到病房里好像跟你很亲近,这就让人没有那种恐惧感了。但是这种情况可能孩子比较愿意接受,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国家现在的治安也有问题,一个普通人他随便拿个听诊器你知道他是干吗的?有发小广告的、有卖药的,这你没法鉴别。但是对病人来讲,医院的环境的确很重要,不过现在的医院环境已经在改变了,像我们医院的病房,已经不是那种全白的了。比如说有的病房会弄成淡粉色的,小孩的病房会弄成其他的颜色等,它们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环境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现代医学的每一个地方都体现着这种人文的精神,有一次北医让我给学生讲讲怎么做北医人,我答应了,然后我就想我讲什么呢?正好那一天我做一个急诊,我想那我就讲讲急诊吧。“做北医人”是个比较虚的东西,同学们就觉得你肯定讲怎么样思想进步之类的,开始的时候都不怎么在意。我说昨天晚上我接了一个急诊,大家都安静了,同学们就开始听这个了,因为急诊他没听过。那那个急诊是怎么回事呢?是一个老太太得了化脓性的胆管炎(胆管就是肝上出来的一条管,这管里有很多的胆汁,然后胆汁排到十二指肠,帮助消化),胆管炎是要死人的,它的死亡率是50%,就是说得了这病她不容易活,那怎么办?要做手术,这时候我们和这个病人跟家属谈了很多,因为如果说疾病的死亡率很高的话,就必须要说的非常严重。谈完了以后病人还是决定做手术,因为不做就更不行了。后来我们从病房走到手术室的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作为医生走在后面,就看到家属推手术车的时候,有的人摸着他妈妈的脸、有的人握着他妈妈的手,就这样扶着她慢慢走到手术室。后来我就跟学生说,你看这时候的病人,他认为这个手术室就是一面墙,就可能是生离死别,人家交给你的是什么?是一个生命,你真的是希望她能够好,但是有时候不一定有好的结果。
所以医生的责任确实是非常大的,我们国家的医学现在也注意到讲医生责任的必要了。对青年医生来讲,如果我们有英文讲座,专业报告,大家都会积极地参加认真收听,但是你说今天讲讲医患沟通,讲讲医患关系就没人爱听,人说这是浪费时间,我得学习外语,我得读读专业,但正是这些人文课程是青年医生最欠缺的。我们有个学生课程得分非常高,但是他真的不适合做医生,为什么?他学得太好了,学得眼睛都已经发直了,我觉得他不能看病人。因为他看病人以后,就非常紧张,也不知道该跟病人说什么。而医生是一个跟病人沟通的行业,得跟病人谈话。他来见我,我看他跟人谈话,我看着就替他着急。针对谈话技巧,我们医院一般都有培训,比如和病人谈今天手术可能会发生的几种情况。因为这个学生是第一次与病人家属谈话,没经验,结果他约了一屋子人跟他谈。他还没说话,这个人问一句,那个人问一句,两个小时他自己还没能说上话,就等于众人在质问他了。后来我跟他说:“与病人家属谈话,首先你一定要找一个重要的人跟你谈话,你要了解跟你谈话的对象是谁,另外也要注意不能跟谁都交代病情。”因为有些人是单位领导,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情况。不能来了一个人说我们想了解一下25床的病情,你就跟人讲他的病情,因为有可能这个人是和病人有矛盾。病情这种事是不能随便跟人谈,这是隐私。所以你得先问清楚他是谁,然后跟他说务必把该病情告达病人本人或其家属,我们一般不跟其他人谈。这都是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针对有人询问病情的训练,表达太书面化也不行。有些同学念书念太多了,尤其是医学生。你不知道医学生,经常是他学到什么就好象自己得什么:学到肾小球就得肾炎了,到医院就跟老师我肾小球疼,其实肾小球是什么东西?那是显微镜下看的东西;后来医务室说最近学习的课程是有关胆囊炎,最近来看的都是胆囊炎。学到什么就看什么,所以这个也是要注意的即神经质似的心理暗示病。
现在医患关系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也引起了我们有关部门的重视,譬如现在有医师学会就鼓励大家要学会医患沟通,医患双方要互相理解等。从医生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医患沟通方面很多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医生的同情心不够,信心不足,另外还有过分自信和疏忽大意等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医疗领域。其实这些问题总结起来是什么呢?是医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尤其是医生的人文素养尚待提升。应该说科学知识大家都有,科学素质也都有,也就是说大家都具有科学精神。比如说大家学外语,都是很自觉地在学,尤其是咱们大学生、研究生,大家一有时间耳朵里听的都是外语,也都爱去看、都愿去学;又如学肿瘤的医学生得学化疗,你都不用教他,化疗方案他背得溜着呢,但是你说要他学点人文精神方面的东西,他就不愿意听、不愿意学了,他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我们知道,科学精神造就了一个医生处理问题的基础,他改善了疾病的转归,特别是外科医生,科学精神大多是经过自主学习获得的。每个人都会自觉去学习,因为面临要考试、要提职称的需要,但是医生很少会自觉学习人文知识。什么叫人文?所谓人文就是人的本真心理层面的需求,引申为人性、人的情感,进而伸延成人类的文化、修养和教育。在坐很多是学文的,我在大家面前真是不敢说,因为我这只是自己的一点理解,譬如对人的理想人性的培育,优雅的艺术教育和训练,是在所有的动物当中只有人才可能追求这种知识,接受这种训练。所以在英文当中人文就该叫做什么呢?humanism,它汉语是什么?就是理想的人性和理想的人,这个大家要知道。医生的人文素质是指除了他的医疗活动必备的医学知识以外,他所有东西实际上都是他的人文品质,包括什么呢?你的沟通能力,你的科学的思维以外的、所谓理性的思维,判断力,你的对生活和事业的鉴赏能力,职业道德科学道德和团队精神,个人修养、法制观念,治学态度、科学学风,责任心、事业心、同情心等等。另外,我认为医生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和他履行的社会责任,人文素质无疑是他最重要的一个素质,其作用远远地超过了他专业素质本身的作用。但是现在的环境当中,我觉得医生们对人文素质的修炼还是比较欠火候的。
我们知道外科是一个非常高深的学问,泌尿外科的专家吴阶平老先生曾经说过:医学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医学稍有不慎就可以酿成大祸,所以在医学的发展当中确实需要自身的修炼。我们医生,特别是外科医生,除了做好手术外,还要跟病人谈话、要思考、要学习、要科研、要健康、要获得信息、要有幽默感、要有责任感、使命感;我们得争取资金,我们得理解科学以外的一切事物;另外还要教育子女孝敬老人、尊敬师长、团结同志;我们也是父母、也是晚辈、也是兄长、也是老师、也是学者、也是科学家、也是邻居、也是纳税人,所以我们在手术当中应该是能工巧匠,我们在沟通中应该是睿智的讲者;科学上应该是受人尊敬的。人文素质对一个医生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认为作为一个医生,他除了要有专业素质,还应该有很好的人文素质。
关于这点我还想在结束前补充一点内容。
因为我上次演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这是我们的一个课题,为什么呢?因为它本身就体现了我们现代医学的人文理念。什么叫坏消息?坏消息就是病人不期望得到的消息,病人都希望得到好消息。大家知道好消息是愿意和别人分享,领导说给谁涨工资,我去谈;让谁下岗,你去谈;为什么呢?因为下岗不是好事,这时候人们对待坏消息的方式有不承认、有回避、有无所谓、有心灰意冷等等。因为我们是一个肿瘤外科医生,我们每天遇到的都是坏消息——病人用很期待的眼光问我说,“大夫我这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这时候你怎么说?我们在国外学习的时候,也发现他们专门有一个课程就叫“How to break bad news?”就是说怎么样告诉病人坏消息。我们就是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一些东西:这里边包含了很多人文信息。
对于一个坏消息,大家知道有的人非常害怕,甚至有人就是给吓死了的;有的人是回避,不敢承认、不敢去看病。曾经有人居然在我门诊外徘徊了一两个小时后才满头大汗进来,他说他已经在外边徘徊了两个小时,听见我叫了他好几次了他就不敢进来,因为他害怕。当你遇到这种病人时怎么办?这种病人他是一个非常紧张的人,而儿我们告诉病人坏消息时,要因人而异。像有些人,你可以直接一五一十地告诉他;比如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石光荣,像他那样的身经百战、勇往直前、什么都见过的人,你跟他说没关系,他不怕。但是如果说这个人非常敏感、非常猜疑,你实打实地跟他说完了,可能他转身就跳楼了。所以针对后者,你不能跟他说,那你能跟他说什么呢?
很多年前,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做的一个电视节目叫《实话实说》,后来他的一个记者来找我,我跟他说我给你出个题目《对肿瘤病人该不该实话实说》,他说这个题目好,然后就做了一期。做节目需要找观众,当时找了什么人呢?一个是肿瘤病人;一个观众是他父亲得了肿瘤;还有我们两个医生;还有一个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一个知识女性,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了,她是那种一看就非常有学问、非常理性的女强人。当时她就讲她的经历,讲她陪她母亲去看病,结果医生跟她说您母亲得的是胃癌,她说她听了以后当时就觉得晕了,觉得不能接受。她就跟大夫说,你是不是搞错了?就像国外电影里经常说的这不是真的、这是unbelievable的。你看就这样一个留过学的、有这么好的教养的人,面对一个坏消息时,她也是不理性的。所以面对一个坏消息,各种各样的人有各种各样的表现,这就需要研究了。也就是说作为医生,你要研究怎么样告诉病人坏消息他是能够接受的。其实你看肿瘤病人,他们都知道他得的是什么病,但人们都在隐瞒,也就是说这种隐瞒实际上是徒劳的,所以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坏消息对病人该不该隐瞒》。我认为有人为了隐瞒而做假证明是徒劳的,因为现在已经是信息时代了,人们不仅有肿瘤方面的知识,还有其它各方面的信息,根本不是你能隐瞒得住的。
所以一条坏消息,我们得会因人而异地去告诉他们,那么怎么告诉呢?我们有几条原则供大家参考。第一、我要问他一个问题“你想知道什么?”很多人听到这个问题后,他就会告诉你他想知道他得的是不是癌、他要不要紧等。他的回答就告诉你他对他的疾病了解有多少。第二、你要问他的第二个问题是“你已经知道什么了?”,他说“我看了病例报告了,怎么说是癌啊?我不相信”或者其他。这说明他已经了解了自己的病情了。如果他说他什么都不知道,他就希望别是癌,那你怎么回答他?假如他确实是癌,这时候我们可以说你这个病可能还是有点问题,但是咱们需要进一步的检查。为什么这样说?你得给他一个缓冲。
不过实际上癌症并不像人们说的那么可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三分之一的癌症经过治疗是可以缓解,基本不会影响正常生活;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治疗缓解症状。所以癌症不等于死亡,可是电视剧里癌症都等于死亡。也因此,我觉得我们现在树立的英雄人物是有问题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的英雄人物,都是要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现在讲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那人就应该是最重要的,应该尊重他生命的价值,应该让他该工作时工作,该休息时休息,这样才是最尊重人的。这只是我的个人见解。
那其实对医生来讲,如何传递坏消息真的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曾经给医生做过一个培训,大家来看这幅图。这是什么?这是一个美女,你看这是眼睛,这是鼻子,这是下颌、耳朵,这是一个穿了裘皮大衣的美女;你再从这个角度看,这就是一个老太太了,这是她的嘴,这是她的鼻子,是一个老太太穿着裘皮大衣。同一幅画,又是美女,又是老太太,为什么?而且男性同学基本都认为是美女,为什么呢?因为观点不一样。同样一个事情,大家的出发点、思考角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它可能是美女也可能是老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