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新蔡吕家·单父吕家

无论是司马迁的《史记。吕太后本纪》,还是班固的《汉书。高后帝纪》,对吕后的籍里都没有谈及。《史记。高祖本纪》中记:“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这位吕公,即是吕后之父。史失其名,举姓而称吕公。为《史记》作《索引》的唐代学者司马贞,引用《汉书旧仪》上的资料,谓:“吕公,汝南新蔡人,”复引《相经》上的记载,谓:“魏人吕公,名文,字叔平。”

那么,这位扑朔迷离的吕公,到底是山阳单父人还是汝南新蔡人?

后世治史的学者,执此两端,歧说纷纭。

执新蔡说者,认为司马贞所引《汉书旧仪》和《相经》上的资料可以坐实,吕公确是新蔡人,明、清《新蔡县志》均有记载。近年来出版的《新蔡县人物志》分别为吕文和吕雉立了传,称其故里在现河南新蔡县城关。并且认为吕雉十几岁时,其父吕文把家搬移到砀郡单父县,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单县。后又因避仇,迁家到沛县。研究新蔡地方史的学者谢石华更认为:吕姓的发源地就在新蔡。

新蔡的前身是夏朝初年(公元前2070年)伯夷受封的吕侯国,周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656年)曾被宋国吞并,周顷王元年(公元前618年)首次沦于楚国。周景王十四年(公元前531年)楚灭蔡国,两年后,楚国又扶植蔡平侯将臣民迁至吕侯国地盘复国,史称新蔡。蔡国旧地因在新蔡西北部,被称作“上蔡”。蔡昭侯二十六年(公元前493年),蔡昭侯惧楚,东迁吴地州来邑(现在的安徽凤台县下蔡镇),改州来为“下蔡”,吕侯国地重归楚国所有。原新蔡都城改称新蔡邑。

楚考烈王七年(公元前256年),秦灭周,结束战国时代。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占领淮河、泗水以北大部分地区,改新蔡邑为新蔡县,这是新蔡建县之始。并与淮泗以北的相县(今安徽灵壁北)建立了泗水郡。

为什么说新蔡是吕姓的发源地呢?谢石华认为这与伯夷封吕有关。伯夷是炎帝之后,本姜姓,舜帝时任“秩宗”,也就是执掌宗庙礼仪的官员。后来因为帮助大禹治水有功,于虞夏之初被封于吕,建立侯爵吕国,称吕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解释说:“吕者,膂也,谓能为股肱心膂也。”可见吕首先是伯夷的一个荣誉称号,含有褒奖之意,然后才是他封地的名号。因此学术界一致认为:吕姓是伯夷受誉立国形成的姓。

伯夷之吕在何处,也是个历史的悬案。司马迁的《史记》模棱两可地说伯夷“封于吕,或封于申”,但并没有讲明吕在何处。由于周朝时期南阳境内有两个相邻的子爵小国——吕国和申国,所以后来学者便认为伯夷之吕在南阳,于是也就有了吕姓发源于南阳之说。也有人注意到周朝时新蔡境内也有一个吕国,但却认为这个吕国是南阳之吕灭国之后所析出的“东吕”。

然而,成书于战国末期的《竹书纪年。西周地形都邑图》明明白白地记载:“吕在新蔡北。”西晋司马彪《后汉书。郡国志》也记:“新蔡有大吕亭。”梁代刘昭的“补注”引《地道记》释“新蔡”条:“故古吕国”。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蔡州”条,解释得更清楚:“新蔡县,西北至州(汝南)一百五十里,本汉旧县,古吕国也。”宋代欧阳修,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又进一步举证:“吕者……其地蔡州新蔡是也。历夏商世有国土,至周穆王,吕侯入为司寇,宣王改吕为甫。春秋时为强国所并,其地后为蔡平侯所居。”

古吕国的疆域,东与安徽省临泉县东部吕寨至杨桥一线相接,西与河南省平舆县万金店相连,北至临泉县鲖城北界,南到河南省息县界沟,南北约一百里,东西约一百二十里,恰与古代诸侯五爵三级分封制(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相合。吕都位于现在新蔡县城古吕镇。新蔡国都城是在吕都的基础上修建的。

原古吕国境内以“吕”字命名的地名很多,有大吕亭、小吕亭、吕湖、吕沟、吕庄、吕塘坡、吕台、吕河、吕寨、吕沟桥、大吕仙庄等二三十处。姜太公就是新蔡人,被认为出生在新蔡姜寨(现划归安徽临泉县所辖)。“姜寨春耕”曾为古时“新蔡八景”之一。姜太公即姜子牙,又名吕尚,是吕姓的第一个名人,这个人物很重要,因为他的籍贯直接关系到吕姓的发源地。姜子牙生活于公元前十一世纪,那时只有一个吕国,即后来为蔡平侯所居的“新蔡之吕”,也即伯夷的封地。而“南阳之吕”的封国时间是在东周以后,比伯夷封国相差1100多年,而且比吕尚出生的时间晚了200年左右。所以谢石华认为吕姓的发源地在新蔡。(参见谢石华文《吕姓的源头在新蔡》,载笔者主编《环渤海作家》2007年11月18日“立冬号”)执单父说者,就用不着这么上穷碧落下黄泉地考证了。有《史记》、《汉书》的文本在,似乎就定了“铁案”。

单父,即今山东省单县,相传虞舜的老师善卷在此居住,因而得名。单父是秦置县,属砀郡,西汉时属山阳郡,为都尉治所。执单父说者指证出吕雉的故里是该县吕堌村,这个村子现在叫潘庄,属单县终兴镇所辖。据当地传说,“终兴”这个名字的来历与吕后和刘邦有直接联系。刘邦当皇帝后,曾与吕后回过丰县故乡,他的老家离单父只有几十里路程,所以就顺路回了一趟吕堌,并且题写了“千秋大业百战终兴”几个字。当地官府把这几个字刻成碑,立在了吕堌村。并在县城东南角吕堌村方向建造了一座阁楼,名“千秋阁”,吕堌村南桃花溪上还有几座为吕后省亲建的桥,就分别命名为“大业桥”、“百战桥”、“终兴桥”。在隋朝仁寿年间,“千秋阁”无故塌了一角,才知此阁自汉初至当时千秋岁月荏苒已过。修复以后,就改名为“春秋阁”。隋朝大业元年,“大业桥”、“百战桥”也已坍塌,惟有“终兴桥”还在,桥头的刘新店村因为这座桥逐渐在方园内有了名声,后来就干脆改称“终兴”了。

吕堌村有吕公墓。吕公墓又称吕母冢,是吕后父母的合葬墓,现在仍有高大的土岗。吕公的老伴吕媪去世时,楚汉战争还没有结束,只好暂时草草葬在沛县,吕公死后,被封临泗侯,才完成合葬。相传吕公墓下边有林墙,还有石人石马等石像生和石桌石床。墓地不远有个小村叫“防陵”,据说原本是守陵人所居,后生齿日繁,渐渐形成村落。

我问过单县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张西震先生,为什么吕堌改名潘庄?潘庄现在还有没有吕姓人?张西镇先生说:吕后死后,周勃、陈平和刘氏诸王诛杀诸吕,大有赶尽杀绝之势,吕堌的吕氏族人纷纷逃亡,没走的也改为潘姓,所以吕堌就叫潘庄了。

在旧修《单县志》上,记载着吕氏族人吕光、吕绍、吕纂、吕隆等人的生平事迹。吕光是吕后直系族人,“诛诸吕”时,其先人逃脱,西奔略阳(现在的甘肃庄粮西南),与氏人杂居,世为酋豪。公元357年苻坚即位后,吕光侍苻坚任步兵校尉,骁骑将军,屡建战功,先后灭前燕、前凉及代国,一度统一北方。苻坚命其进兵西域,降服焉耆、攻破龟兹,归附者三十余国。略平西域后,还师玉姑臧附近。

闻苻坚被害,遂驻兵割据,自署护羌校尉,凉州刺史,后称三河王,不久即大凉天王之位,史称后凉。在位十三年,懿武皇帝。其嫡长子吕绍,字永业,吕光病危时,被立为天王。即位不久,为其庶兄吕纂所逼迫,自杀,谥号隐王。其次子吕纂,被封太原公。吕光晚年,后凉内外交困,全由吕纂扶危定倾。吕光去世后,逼太子吕绍自杀,自即天王位。公元401年被其侄吕超刺杀,谥号灵帝。吕隆,吕光的侄子。公元401年即后凉天王位,改元神鼎。后被姚兴杀害。

在单县一带,流传着许多关于吕后的传说,潘庄周围,也有很多与吕后有关的名胜。

比如关于吕后的出生,就有很多神奇的传说。故事之一是:在吕堌村南二里许,有一座土山,当地人称小兀山。山顶上有一块大青石,半截隐于山顶土中,俗称“兀山顶子”。某日,一猎人打猎归来,见小兀山顶那块大青石上,栖着一只美丽异常的大鸟。这只大鸟是什么样子呢?锦翅华翮,金睛铜爪,长长的尾羽,头顶上仿佛长着三朵花蕾,在残阳夕照下,那只大鸟通身流光溢彩,很像人们所说的凤凰。猎人看呆了,直到夕阳落山,才想起回家。第二天一早他又到了兀山顶子下,那只大鸟已无踪影,却在青石上留下了数行爪迹。一个风水先生看了,认定是凤凰留下的爪痕,并断言此山周围百里内将有大贵人出。不久,吕堌村的大户吕公生了一女。

还有一个故事说:吕公之妻十月怀胎,即将临盆,一天半夜,梦中听见小兀山上似有凤鸣之声,就从梦里惊醒了。无独有偶,吕公也做了一个同样的梦。他披衣下床,没出院子,就恍恍惚惚看见一只大鸟,金喙长尾,锦项华羽,从外飞来,一直扑进内室,其妻顿觉腹痛难忍,随着一声婴啼,一个女婴落草了。此时,窗外月光正明,照得满室浮光耀金。

这位吕公家道殷实,颇有田产。他当时已有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长子名泽,次子名释之,长女名长姁,刚出生的这个二女儿就起名叫雉,后又顺着长姊的排行,取小字叫“娥姁”。

为什么取“雉”这个大名呢?吕公自己,也十分精通相术,他认定自己这个女儿是感应凤凰而生的。雉就是山鸡,古时人认为,雉乃是凤的化形。如《山海经》中记载,丹穴山上有一种鸟,“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徐整的《正律》也称:“黄帝之时,以凤为鸡。”《孝子传》也记载“舜父夜卧,梦见一凤凰,自名为鸡。”《吕氏春秋》记上古乐舞,谓:“因令凤鸟天翟舞之,帝喾大喜。”

这里说的“天翟”是什么?就是天雉,即满天飞的野鸡。凤和雉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互換的。更重要的一点是,古人认为凤本源于鸡。这才是吕公的精明之处,他给女儿取名“雉”,是坚信她终有一天会成为“凤”。凤有喜火、达天、自新、秉德、非瑞、好洁、示美、成王的神性,从一开始出现就成为瑞鸟的象征。吕公坚信她的女儿会具备凤的精神品格。但是“雉”这个名字我们今天看起来总有一些怪怪的感觉。怎么能把自已的女儿叫“野鸡”呢?这种名字在今天是绝不可能出现的。没有那一个女孩子取这么一个不雅的名字。可是在秦汉时期,“雉”的引申意并没有产生。就像汉文帝的女儿馆陶公主名字叫刘嫖,在现代汉语中,“嫖”是个非常淫邪的字眼,但在汉代,这个字是和“僄”通用的,按《说文》的解释,是“轻颖”的意思。汉代军职中即有“嫖姚之名”,如著名大将军霍去病就曾官居“嫖姚校尉”。至于“娥姁”这个小字,大概是她十四五岁时才有的。按照《礼记》上讲的“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女孩子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一般十四五岁吧,就应该有“字”了。当然,这是中上层人家才有的讲究。“姁”现在看来是个生僻字,可是在当时却是女孩子的常用名。比如汉景帝夫人王皇后的妹妹名儿姁,义纵的姐姐名义姁,这些名字都是出现在《史记》里的。吕雉自己的姐姐叫长姁,这就相当于现在的女孩子常取“兰、芳、芬”之类的名字。

吕雉这个女孩生得百伶百俐,从小就显示出她的器识和干练。一位相面先生无意中见过她一面,大为吃惊,断言此女日后必待大贵之人而嫁,嫁之必成大贵之人。直到这个女孩后来当了皇后,人们才相信那位相面先生所言不虚。

吕堌村西南的这座小兀山,从吕雉当了皇后也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圣山。传说后来吕后与刘邦回乡省亲,当地乡绅为讨吕后喜欢,称小兀山为“栖凤山”,顶上那块大青石也被称为“栖凤石”。吕后初时不解其意,人们就把那猎人看见凤凰的故事你一言我一语活灵活现地说了一遍。吕后听得心花怒放。乡绅们又提出在山上建一座“凤仪亭”,吕后很高兴地应允了。吕后离开之后,乡绅们便积极张罗这事,不但在兀山顶上修了“凤仪亭”,还在小兀山下修了山门,在巍峨的山门匾额上刻了“栖凤山”三个大字。从山门到吕堌村之间又修了一条近三里长的宽平大道,这条大道修得笔直笔直,不拐一点弯,所以当地人称“三里直”。有歌谣说:“栖凤山,歇凤凰,三里直路出娘娘。”

唐高宗仪凤四年(公元676年),栖凤山又造了一座寺院,名曰“吕皇寺”,寺内供奉吕后塑像。直到唐末帝时(公元934年),这座寺院里的香火依然很鼎盛。北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78年),一场大地震,栖凤山崩陷了大半边,山上所有建筑都毁坍了。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黄河决口改道,洪水泛滥,淹没周围村庄良田无数。大水退下去之后,栖凤山和栖凤石竟神秘地消失,不知去向。

又过了很多年,一个财主相中村里一块闲宅,认为风水绝好,便在此建屋,不想土中拱出一块大青石,石上有凤爪痕迹,四周祥云缭绕,有知道栖凤山典故的人说:此乃栖凤石也!财主大惊,急备三牲祭祷,夜里梦见金甲神人降临,宥其无知之罪,这才知道此地原是吕后故宅。

清乾隆时,吕氏后裔集资在吕后阳宅建了一座祠堂,又将这块石头刻成碑。日军侵华时期,占领潘庄,在吕后祠里折腾了半天,打算要把这块碑运回日本去。忽然一声巨响,碑崩裂为两截,上截冲天而去,下截入地无踪。日军大惊恐,仓惶逃离潘庄。

文革时这块碑又被红卫兵挖掘出来,但只有半截,碑四周隐约可见云纹环绕,碑文只存十四个影影绰绰的汉字,红卫兵看不懂这是块什么石头,大概嫌它碍事,就扔到墙角去了。这块残碑现在已经被当地政府妥善保管了。

以上这个民间传说,见于单县半雅所撰《栖凤石》,但这故事的后半段就不再是故事了。

那么,吕后究竟是属于“新蔡吕家”还是“单父吕家”?我自已认为,《汉书旧仪》虽已不复见于今日,但在司马贞时代,它还是没有失传的。《汉书旧仪》成书年代当然在《汉书》之后,是一部对《汉书》史料徵考的书。司马贞引用其资料对《史记》进行索引注释,可见其信而有徵。综合各方面的史料,我们可以说吕后的祖籍在新蔡,其父祖移家单父,后吕公因避仇,又迁到沛县,算是客居。她既可属“新蔡吕家”又可属“单父吕家”。 lIh0hB/nllqzUEgGk5i07gk4rOjhJuRY55IkI/6eo2LBG1w6ZImYvPdg3MJvrY9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