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沧海月明珠有泪:唐诗,我的浪漫情怀
谢柏

初唐卷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唐诗中的唐太宗

唐太宗:名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第二子,是唐代的第二个皇帝。在隋末农民起义中立下卓著功勋,为唐朝的建立作出过巨大贡献。后经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庙号唐太宗。唐太宗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开创了著名的“贞观盛世”,为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在诗歌方面,唐太宗的作品主要继承了六朝的风格,是前代诗歌向初唐诗歌转化阶段的代表。

赋得残菊

唐太宗

阶兰凝曙(1)霜,岸菊照晨光。

露浓晞(2)晚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雕轻翠,圆花飞碎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注释】

(1)曙:早晨。(2)晞:晾干。

公元618年,隋代门阀贵族李渊父子借助农民起义的力量,灭亡了隋朝,重新统一了中国,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唐朝诞生了。唐帝国建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疆域辽阔,南到越南南部和南海,北至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湖上游,西北到里海,东北到日本海,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多个民族统一在唐王朝强大的政权之下。唐帝国政治、军事的强大保证了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在此背景下,唐诗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瑰宝之一。

李渊建立了唐朝,成为唐朝的第一个皇帝,史称唐高祖。九年后,他战功赫赫的二儿子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夺得帝位,史称唐太宗。唐太宗是历史上著名的明君,为唐朝的强盛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唐太宗本人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爱好音乐、书法,也喜欢创作诗歌。他手下的大臣也不乏作诗的能手,我们今天讲初唐的诗歌,就从唐太宗讲起。

令人惊奇的是,像唐太宗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写出来的诗居然婉约感伤,全无大丈夫之气,比如上面这首《赋得残菊》,不知道的人乍一看,谁会想到这是唐太宗的作品呢?唐太宗写这样的诗,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爱好,更是受到齐梁以来诗歌传统审美观念的影响。勇于开拓进取的唐太宗,在诗歌上却对传统势力妥协了。

唐太宗写这种柔媚的诗,不要说我们今天的人看来奇怪,就连当时的人也看不下去了,唐太宗有一个大臣叫魏徵,是出了名的敢于直谏的忠臣,唐太宗对魏徵也非常器重,有一次,魏徵给唐太宗进谏说:

“陛下身为一国之君,统治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应该写一些雄壮慷慨的诗鼓舞人心,或者写一些端庄典雅的诗教化民众,不要再写这样柔媚哀婉的诗了。一国之君写出这样的诗是不祥之兆啊,过去的陈后主、隋炀帝都是因为这样的诗亡国的。”

以从谏如流著称的唐太宗这次却没有采纳魏徵的建议,他笑着对魏徵说:

“写诗不过是抒发自己的性情,玩玩罢了,跟治理国家有什么关系呢?陈后主、隋炀帝亡了国,是他们自己没治理好国家的缘故,不是诗的缘故。”

果然,唐太宗终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诗不是亡国的原因,一个诗风婉约的诗人也是能成为伟大的政治家的。

悼魏徵

唐太宗

劲条逢霜摧美质,

台星失位夭良臣(1)。

唯当掩泣云台(2)上,

空对余形无复人。

【注释】

(1)良臣:忠良的大臣,指魏徵。(2)云台:指凌烟阁。

唐太宗李世民当皇帝的时候,只有28岁。他害怕重蹈隋炀帝灭亡的覆辙,问身边的大臣魏徵,怎样才能当一个英明的皇帝?魏徵回答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唐太宗觉得这话很有道理,就鼓励君臣直率地向他提意见。

大臣中,数魏徵的直谏最突出。他经常在大臣面前指出唐太宗的过失,并且据理力争,他先后上书建议二百多件事情,大都讲得很有道理,为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作出了不小贡献。

不幸,贞观十七年,魏徵因病去世。唐太宗非常伤心,他对侍臣说:“铜做的镜子,可以让人照着整理衣冠;用历史做的镜子,可以知道国家的兴亡;以人为镜子,可以认识自己的正确和错误。如今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一天,唐太宗又登上绘有开国功臣画像的凌烟阁,默默地望着魏徵的遗像,喃喃地吟咏出《悼魏徵》这首诗,表达对魏徵的怀念之情。

赐萧瑀(1)

唐太宗

疾风知劲草(2),

板荡识诚臣(3)。

勇夫安识义,

智者必怀仁。

【注释】

(1)萧瑀:隋朝官员,后归唐。

(2)疾风:猛烈的大风。

(3)板荡:指社会动荡不安。

在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的过程中,李世民能力最强,作战最勇敢,立下的功劳最大,在大臣和人民中间的威信也最高。但是,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按照封建的皇位继承传统,李世民不能继承皇位,而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才是合法的继承人。这样,李渊当上皇帝后,李建成被拥立为太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李建成虽然做了太子,却仍然忌恨二弟李世民的才干,所以勾结三弟齐王李元吉,在李渊面前,极力诬陷秦王李世民,总希望置李世民于死地。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渊终于听信谗言,打算惩处秦王。这时,宰相萧瑀出面,据理力劝,才使李渊打消了这个念头。不久,秦王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带领部下,杀了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李渊获悉后大惊失色。这时,又是萧瑀主持正义,建议李渊把国事交给秦王,立秦王为太子。李渊采纳了他的意见。两个月后,唐高祖让位给秦王,李世民即皇帝位,史称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萧瑀仍为宰相,但由于他性情刚直,与房玄龄、魏徵等大臣都合不来。三年后,唐太宗只得让他改任太子太傅。然而,萧瑀却毫无怨言,他辅导太子十分尽职。五年后,太子学业大有长进。于是,唐太宗召见萧瑀,封他为“特进”(一种荣誉官位),并亲笔书写了《赐萧瑀》这首诗送给他。

秦王破阵乐

无名氏

受律(1)辞元首,

相将讨叛臣。

咸歌(2)破阵乐,

共赏太平人。

【注释】

(1)受律:接受任务或命令。

(2)咸歌:高唱凯歌。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冬天,秦王李世民奉令讨伐拥兵割据的刘武周。他率领军队,从龙门渡过黄河,在河东诸州(今山西省境内),与叛军交锋。经过半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大获全胜。军中一位文人为庆祝胜利,写下了《秦王破阵乐》这首诗。大意是:

秦王带领我们告辞了元首,一起去讨伐叛变的贼臣。我们打破了敌阵,高唱胜利凯歌,共享天下太平。

接着,有人给这首诗谱了曲,在军营中传唱开来。

秦王李世民当了皇帝后,又亲自设计了一个《破阵乐舞》。由100多名乐工,披银甲、执剑戟,在舞台上引吭高歌,纵横劈刺,威武雄壮。后来,这首反映初唐生气勃勃的《秦王破阵乐》很快传到了日本、印度等国。直到今天,日本还保存着古代传抄的《秦王破阵乐》的琵琶曲谱,但在我国却已经失传了。

进太宗诗

徐惠妃

朝(1)来临(2)镜台,

妆罢暂徘徊。

千金始一笑,

一召(3)讵(4)能来?

【注释】

(1)朝:清晨。(2)临:靠近,坐在。(3)召:诏书。(4)讵:岂,怎么。

唐太宗时,有一户姓徐的读书人家有一个女儿,从小聪明伶俐,七岁就能作诗。后来这个女孩长到十四五岁的时候,出落得更加美丽动人,才华出众。连唐太宗也听说了她,于是把她召进宫来,封为才人。很快又把她封为“惠妃”。唐太宗本人也非常爱好文艺,因为徐惠妃擅长作诗,所以非常喜欢她。徐惠妃知书达理,常常婉转地对唐太宗提出规劝。

一天,唐太宗下诏,要徐惠妃马上进宫伴驾。谁知等了很久,还不见徐惠妃的影子,唐太宗龙颜大怒。这时,徐惠妃慢吞吞地走了进来,没有等皇上开口,就呈上了自己刚写的一首小诗。唐太宗细读徐惠妃的诗,原来她告诉皇上:自己一早就起来梳妆打扮,随时准备见陛下。可是打扮好了之后,却又徘徊不前了。陛下,你可曾想过,千金才能买得美人的一笑,你怎能下一道诏书就让人轻易到来呢?原来,当时唐太宗初得天下,急需人才,正在颁旨招纳各方贤士。徐惠妃借唐太宗召见自己一事,规劝唐太宗招纳人才一定要心诚,不能光下一道诏书了事。唐太宗本来极为信任徐惠妃,见她诗中有话,想起眼下自己正在下诏招贤纳士,可各种配套措施还没有跟上,徐惠妃迟来正是在向自己进谏呀!他不由转怒为喜,与徐惠妃一起谈论起招揽天下良才的事。后来,唐太宗采取各种措施任用贤才,成了我国一代开明君主。

咏乌

李义府

日里飏朝采(2),

琴中伴夜啼。

上林(3)如许树,

不借一枝栖(4)。

【注释】

(1)乌:鸟名,乌鸦。(2)日里飏朝采:朝阳呈现耀眼的光彩。

(3)上林:苑名,为皇家苑圃。(4)栖:鸟类歇息。

李义府八岁的时候,被人评为神童推荐给唐太宗。唐太宗见他聪明伶俐,就把他留在宫中,让他学习深造。

一天,唐太宗带着李义府到上林苑去打猎。这里是皇家公园,林木遮天,百鸟群飞。不一会儿,李义府就拿着一只猎获的乌鸦,气喘吁吁地跑到唐太宗面前。唐太宗见了笑着说:“打一只鸟儿算什么,你还得以乌鸦为题写一首诗呀!”

李义府一听,望着手中正在挣扎的乌鸦,随口吟出了上面的《咏乌》。意思是说,你就是神话里太阳中的三足鸟吧,早晨,你光芒四射,烧红了半边天空。夜里,你随着琴声啼叫。这上林苑中有许多高大的树木,可就是不能借一根树枝让你停歇呀!

这首诗打动了唐太宗,他抚摸着李义府的头说:“借,借,我还要借一棵大树给它停歇哩!”说完,随手将乌鸦放了。

千里送鹅毛

缅伯高

天鹅贡唐朝,山高路又远。

陕西境失宝,倒地哭号专。

上覆唐天子,请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代贞观年间。

一次,回纥王派缅伯高到唐朝京城长安,给唐太宗进贡一只稀有的大天鹅。时值盛夏,缅伯高怕把天鹅热死,经常在有水的地方停下来,给它洗澡降温。

这天,缅伯高走到陕西境内的一个小湖旁,他照例给天鹅洗澡。不料,他一松手,天鹅突然展翅飞走,只留下一片鹅毛。

缅伯高痛哭一场,只好硬着头皮把这片鹅毛送进长安,并附诗一首献给唐太宗。

诗中写道:我们把天鹅进贡给唐朝,这一道山高路远。没想到走到陕西境内,竟把这宝贝给丢了,急得我倒在地上大哭。只好上奏唐朝天子,求您饶了我缅伯高吧。我走了一千里,给您送来一片鹅毛,礼是轻了点,可这份情意重啊。

唐太宗见了鹅毛和诗,十分高兴地说:“好一个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啊!”他不但没有责备使者,反而重重地给予奖赏,把这片珍贵的鹅毛收藏起来。

唐太宗诗骗《兰亭集序》

唐太宗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下旨重金购买王羲之的书法真迹,结果得到了不少王羲之的墨宝,可是,传说中最精彩的《兰亭集序》却没有购得。

经过多方打听,唐太宗知道王羲之本人对《兰亭集序》也极为珍视,将其作为传家宝已传到他的第七代孙僧人智永手里。智永圆寂后,把《兰亭集序》交给了弟子辩才保存。

为了这件事,唐太宗三次把辩才召到长安,出重赏要他把《兰亭集序》贡献出来。辩才一直推说在战乱中早已丢失了。唐太宗无奈,只好让辩才回到他做住持的越州(今绍兴)永钦寺。一天,永钦寺中来了位穷书生,他沿着庙里的长廊观看壁画。

辩才见这书生观画已到了入神的地步,便上前问道:“先生是哪里人?到此干什么?”

书生说:“我乃一介落魄书生,从长安带了些蚕种来此地卖,顺便到寺里来看看。”

辩才见这位书生虽衣衫破旧,但话语谦和,举手投足均气质不凡,加上交谈得十分投机,就请他到禅房里入坐论道。两人一起谈论诗文历史,又一同下棋弹琴。辩才遇到知音,心里很高兴,就留书生在寺院住下。

过了些时日,辩才自酿的酒开缸了,他请书生来品尝。酒酣时,两人高兴,便分韵赋诗。辩才摸了一个“来”字韵,吟道:

初酿一缸开,新知万里来。披云同落寂,步月共徘徊。夜久孤琴思,风长旋雁哀。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燃灰?

书生听辩才把他自己比喻为疾风中飞过的悲鸣的大雁,感到慰藉。他摸到一个“招”字韵,也吟诗道:

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酒蚁倾还泛,心猿躁似调。谁怜失群雁,长苦业风飘。

辩才听到书生表明心迹,说两人虽天各一方,但很快成了旧交老友。像酒中渣滓倒掉又从杯中浮起,他那不安定的心像是平静下来了。他也是离群的孤雁,常常遭受着疾风的吹打。

通过咏诗表心迹,两人的心灵完全沟通了。辩才欣喜异常,相见恨晚。临到分别时,辩才要书生以后经常来。

从此,书生常到寺里来,同辩才饮酒作乐,谈论诗文。有一次,谈起了书法,书生说:“我学过二王的仙迹,随身带了几幅他们的墨迹。”

辩才说:“快取出来,让我欣赏一下。”

书生解囊,取出了几幅二王的墨宝。

辩才仔细看过,说:“这虽是真墨迹,可不是他写得最好的!”

书生说:“我知道《兰亭集序》堪称神品,但我今生怕是无缘得见了。”接着,他长吁短叹。

辩才说:“我这里有《兰亭集序》,可一饱眼福。”

书生笑了笑,说:“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乱,《兰亭集序》的真迹早已失落。你是在安慰我吧!即便有,也是赝品。”

“不。”辩才加重语气说,“我师父乃二王嫡亲后人,这传家宝是他临终时亲手交给我的。明天,你沐浴焚香前来一观。”

第二天,书生沐浴而来。辩才从一个密封的匣子内取出了珍贵的《兰亭集序》。

书生看了看,故意挑毛病说是假的,辩才为此还争论了一番。他见说服不了书生,就让书生把《兰亭集序》和二王其他的墨迹仔细对照。

不久,辩才有事出门,书生一个人潜入他的书房中,把《兰亭集序》拿走了。他到了越州衙门,立即把辩才召来说明此事,并从怀里掏出圣旨当即开读。

辩才听后才知道,这个书生是御史萧翼装扮的,奉唐太宗的旨意来计取《兰亭集序》。

辩才想到萧翼表明心迹咏诗目的在于骗帖,追悔莫及,无奈圣上旨意无可违抗。

唐太宗得到了《兰亭集序》,特别高兴,重赏了萧翼和辩才和尚。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唐诗中的武则天

武则天(公元624年—705年):名武兆,又称武后,唐并州文水人,自幼多智谋,通文史。十四岁为太宗才人,后为高宗妃,永徽六年(655年)立为皇后。高宗死,先后为中宗、睿宗皇太后,垂帘听政。天授元年(690年)称帝,改唐为周,在位二十余年。在位期间重视发展生产、选拔人才、大兴佛教,为唐代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全唐文》存文九十九篇,《全唐诗》存诗四十六首。

游上苑诗

武则天

明朝游上苑(1),

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

莫待晓风吹。

【注释】

(1)上苑:旧时皇帝的后花园。

武则天本来是唐太宗的才人,却在唐太宗病重期间偷偷与当时的太子李治相爱。唐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成为唐高宗,武则天又做了唐高宗的皇后。唐高宗为人懦弱无能,而武则天颇有才干,逐渐掌握了朝中大权,她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让唐代社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唐高宗死后,武则天先是做太后,垂帘听政,后来干脆废掉儿子,自己做了皇帝。这时,她已经六十多岁了。一方面,武则天是个坚强、有魄力的帝王,另一方面,这时的她也显示出固执、专横的一面。

传说,在一个冬天的晚上,武则天喝醉了酒,突然想看花。冬天的花园怎么会有花呢?于是,武则天不高兴了,提笔写下了上面的四句诗,大意是:明天早上我要到御花园来游玩,赶快把我的命令告诉春神,那些花今晚都要连夜为我开放,不许等到早晨的风吹来。这首诗命令花在冬天开放,供自己观赏。充满了帝王的专横之气。写完诗,武则天就回到了寝宫。

第二天,武则天来到御花园,果然看到一片百花盛开的景象,看来帝王的权威果然厉害,竟吓得花朵们顾不得冬天的寒冷,竞相开放了。武则天满足地观赏着花朵,突然,她发现有一种花没有开,那就是牡丹。原来,牡丹是花中之王,生性高傲,怎么能随便服从人间帝王的指令呢?

武则天看了大怒,吩咐把长安的一切牡丹都拔掉,把牡丹赶出长安,贬到洛阳。从此,长安就没有牡丹了,而洛阳却成为了著名的牡丹之都。

黄台瓜辞

李贤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1)。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2)。

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3)归。

【注释】

(1)离离:很多。(2)稀:少。(3)抱蔓:把藤茎连根拔起来。

唐高宗最初立李忠为太子,李忠的母亲是后宫的一个普通妃子,无权无势。所以,等到武则天生下长子李弘、做了皇后以后,便唆使唐高宗废了李忠,另立李弘为太子。

李弘虽是武后亲生的儿子,对武后却并不言听计从。狠心的武则天便用毒酒将他杀死了,接着又立她的二儿子李贤为太子。

李贤很有才干,经常帮助父亲处理政务,深得唐高宗李治的喜爱,也得到了文武大臣们的爱戴。他学问渊博,曾注释《后汉书》,被人们称为章怀太子,声望很高。武则天一心想独揽大权,又开始忌恨李贤了。

李贤看到自己的兄长李忠、李弘的下场,预感自己不会有好结果。于是,就写了上面这首《黄台瓜辞》。

在这首诗里,李贤把自己兄弟几个比喻为黄台瓜,摘了一个,可能会使别的瓜长得好些;再摘一个,瓜就稀少了;摘了三个,也还有别的瓜;要是把黄台瓜全摘光,种瓜人最后只能获得瓜秧子了。他想以这首诗来规劝母后,希望她能念骨肉之情,不要接二连三地迫害自己的儿子。

写好后,李贤又给这首诗谱上曲子,让乐工在宫中演唱,盼望母后听到后能有所感悟。其实,靠这样的诗歌是不可能打动武则天的心的。后来,武则天终于向李贤下了毒手。她先是令人揭露李贤隐私,然后趁机下诏,查抄东宫,废李贤为庶人。四年后,她又派人到巴中逼李贤自杀。公元683年,唐高宗死后,武则天相继立自己的第三子李哲和第四子李旦为皇帝。到公元690年,她终于改唐为周,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三阳宫侍宴应制得幽字

宋之问

离宫秘苑(1)胜瀛洲,别有仙人洞壑幽。

岩边树色含风冷,石上泉声带(2)雨秋。

鸟向歌筵来度曲(3),云依(4)帐殿结为楼。

微臣昔忝方明御,今日还陪八骏游。

【注释】

(1)离宫秘苑:皇城外的宫殿和花园。(2)带:好似,仿佛。

(3)度曲:唱歌。(4)云依:彩云缭绕。

武则天是个文学爱好者,闲暇时经常带领群臣出宫游宴,饮酒赋诗。一天,秋高气爽,武则天又把大家带到洛阳龙门去游览龙门石窟。武则天兴致很高,休息时,她要大家即景赋诗一首,并说谁作得最好,就赏赐锦袍一件。随行的官员纷纷构思赋诗。不一会儿,左史东方虬先作好了,就兴致勃勃地呈给武则天御览。武则天看后觉得不错,就让内侍取来一件锦袍,赏给东方虬。东方虬刚把锦袍披到身上,宋之问也把写好的诗呈给了武则天。武则天看一句,赞一句,竟高声朗读起来。读完后,她急忙对内侍说:“快把那件锦袍拿回来!”内侍慌忙从东方虬身上取下锦袍。武则天笑着对大家说:“考功员外郎宋之问的诗远远超过东方虬,作得最好,这锦袍改赐给他!”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夺锦袍”典故。

宋之问很受武则天的赏识,这大概跟他的文学才华有很大关系。他还有一首《过函谷关》:

过函谷关

宋之问

二百四十载,海内何纷纷(1)。

六国兵同合(2),七雄势未分。

从成拒(3)秦帝,策决问苏君(4)。

鸡鸣将狗盗,论德不论勋(5)。

【注释】

(1)纷纷:指战火不断。(2)同合:联合对付秦国。

(3)拒:抵御。(4)苏君:指苏秦。(5)勋:功劳。

这首诗引用了史书上的典故,讲的是孟尝君的故事:

战国时代,齐国的宰相孟尝君田文非常贤明,门下养了具有各种本领和技能的门客三千人。

一年,秦国的昭襄王把孟尝君请到秦国,想让他为秦国出力。孟尝君带了一千多门客进入秦都咸阳,还送给秦王一件白狐裘。这件皮衣十分珍贵,秦王在爱妃燕姬面前炫耀一番后,令人收藏起来。

后来,秦王不但没有用孟尝君,还听信谗言把孟尝君关了起来,准备把他杀掉。孟尝君的手下人知道后,有人扮成狗的模样,到库房偷得白狐裘,转送给燕姬。她出面说服秦王,放了孟尝君。孟尝君逃出虎口,半夜跑到函谷关前。不料关门紧闭,须待天亮时才得出关。为防秦王反悔来追,孟尝君的手下人又学鸡叫,引得关上的雄鸡齐鸣。守关人以为天要亮了,就开关将孟尝君一行放走了。这就是孟尝君借助门客中的鸡鸣狗盗之徒的帮助,逃出秦国的故事。

送别诗

九岁女童

别路云初起,

离亭叶正飞。

吁嗟人异雁,

不得一行归。

唐朝时,作诗的风气很盛,不光男人们作诗,就连当时不能上学读书的妇女,也会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学会作诗。武则天自己也是女人,也喜欢诗,所以她在掌权期间,也非常注重表彰有诗才的女子。

相传,当时宣化府附近有一对姐妹,姐姐十三岁,妹妹九岁。姐妹俩聪明过人,有机变之才,擅作诗联对。消息传到武后的耳朵里,她不相信这是真的,要当面见识一下,便传下圣旨,命宣化府尹火速把那姐妹俩送到京都。

金銮殿上,小姐妹俩对武后提出的各种问题对答如流,武后十分惊奇,便出了一副对联要她们对。联云:

河里荷花,和尚掐去何人戴?

满朝文武大臣听了这新奇别致的对联,都摇头吐舌,想到那联中“河、荷、和、何”四个谐音字筑起了难以逾越的陡坡,都替那小姐妹担心。没想到那九岁的女孩斜瞟了一旁为武后弹琴的美女一眼,开口对道:

情凝琴弦,清音弹给青娥听。

武后听了,面露喜色。

两旁文武大臣暗暗称绝。

接着,武后又把脸转向那个十三岁的女孩,和颜悦色地问:“朕还有副绝对,你能不能像你小妹那样对出下联呢?”

十三岁的女孩给武后施了一礼,说:“小女愿听我皇玉音!”

武后笑了笑,吟出上联:

冰冻兵车兵砸冰,冰碎兵车动。

这联中“冰、兵”相间,“冻、动”谐音,十二个字一气呵成,珠联璧合,天衣无缝,确又是一副“绝对”。两旁大臣们都不禁为姐姐捏了一把汗,目光都集中到了那十三岁的女孩脸上。只见那女孩歪着头,咬着中指,黑眼珠一转,朗朗地对道:

龙卧隆中龙未隆,隆学龙待时。

众大臣听了,齐声夸赞:“诸葛武侯高卧隆中,以‘淡泊’自居,不想其中的隐情却被眼前这个小女孩给一语道破了!”

武后也十分高兴,传旨摆酒设宴,款待这对小姐妹。席间,她拉着那个九岁女孩的手说:“朕爱你才思敏捷,又知礼节,打算把你留在身边,你愿意吗?”

那九岁的女孩听了,脸上露出悲伤的神色,低头不语。

武后又说:“好,就这么定了!你即席创作一首离别诗,送给你姐姐吧!”

九岁的小女孩站起身来,离席吟出了上面的这首诗,诗的大意是:在告别的路上,白云刚刚被风吹起。在分手的亭子旁,纷纷落叶正在飞舞。可叹人还不如那远去的大雁啊,不能像它们那样一起飞走。

她吟罢,眼泪夺眶而出。

满朝文武大臣见状,都放下手中的杯箸,嗟叹起来。

武后见了,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同来同归,二女之愿也!看来真是‘欲去不可留’啊!”

小姐妹俩听了,忙跪下乞请武后准许她们同归故乡,重返父母膝下。

武后见状,又感叹一番,弯腰拉起两个女孩,打发人把她们送回家中。

毁容诗

宝珠

昔游宫里烧兰麝(1),

今入禅林燎面皮。

四序(2)流行亦如此,

不知谁是个中移。

【注释】

(1)兰麝:香料。古代宫中经常让宫女焚烧香料来净化空气。

(2)四序:四季,比喻反复无常的人世。

在伺候武则天的众多宫女中,有一位名叫宝珠的宫女特别出众。武则天见她才貌双全,有意将她嫁给皇太子做妃子。可是,武则天死后,武氏家族成为阶下囚,宝珠的美梦也跟着成为泡影。她深深体会到人世的无常,决心出家当尼姑。

但是,她的家人不仅不同意,而且强迫她与人结婚。

结婚后,宝珠仍念念不忘出家。夫家答应她生下孩子后即可去当尼姑。

宝珠勉强同意了。三年后她为夫家生了个儿子,她的夫家再也不能阻拦她出家了。

她踏上了修行的路程。

宝珠首先来到宝月庵,老尼姑见她貌若天仙,怕成为惹祸的根苗,决意不收她为徒。

接着,宝珠又来到普净庵,老尼姑不但以同样的理由回绝了她,而且说她的美貌会给佛祖带来灾祸。

宝珠出家接二连三碰壁后,便用一块烧红的热铁灼烧自己的面孔。

普净庵的老尼姑见她毁容立志修行,便收她为徒。

为了记述这次毁容,宝珠在一面小镜的后面写下了上面这首《毁容诗》。诗的大意是:过去我在宫里焚烧香料,想不到如今却在佛门烧毁自己的面容。大概人间的事都是这么反复无常吧,却不知这中间是谁在指使呢?

宝珠在即将圆寂时,又写了如下的一首诗:

六十六年秋已久,漂然月色向人明。

莫言那里工夫事,耳熟松杉风外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诗中的王勃

王勃(公元649年—676年):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字子安,为学者王通之孙,王绩侄孙。少年入仕,才高任性,因罪革职,南下省父时落海受惊而死。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他反对绮靡文风,提倡表现浓郁的感情与盛大的气势,为初唐诗歌风格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勃有《王子安集》,作品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

王勃

城阙(2)辅三秦(3),风烟望五津(4)。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5)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1)少府:县尉的通称。之任:赴任。(2)城阙:指长安的城郭宫阙。

(3)三秦:指关中地区。(4)五津:岷江上的五大渡口。

(5)宦游:离乡在外做官的人。

唐朝初年,有四位很有才华的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被人们称为“王杨卢骆”四杰。卢照邻成名比王勃早,影响较大,但在四人中被排在第三位。处于“卢前王后”的杨炯有点不服气。有一次,他对朋友说:“我对排在卢照邻之前感到惭愧,但对排在王勃后面感到羞耻。”时隔不久,王勃不幸在探父途中溺水受惊而死,杨炯在收集整理王勃的全部诗文后,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他在为王勃文集写的序中公开声明,王勃的名字排在自己的前面是当之无愧的,自己确实不如王勃。后来,人们就把“卢前王后”作为一个典故,用来指前后名次或指同为诗文之友。在这里,我们先讲名列“四杰”之首的王勃的故事。

王勃出身于当时显赫的王氏家族,其叔祖父是著名的诗人、名士王绩。王勃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七岁时就写出《指瑕》,指出大学问家颜师古在注解《汉书》时的错误。他从小诗文就写得很好,被誉为“神童”。十四岁时,王勃就中了进士。到二十岁左右成人后,他开始做官,成了章怀太子李贤的幕僚。一次,在游戏中,王勃替李贤写了《檄英王斗鸡文》,唐高宗知道后很不高兴,认为王勃是在挑拨皇子们之间的关系,因而将他贬出了长安。

就在王勃即将离开长安城时,他的一位姓杜的朋友正好要到蜀州(今四川省崇庆县)做县尉(少府),王勃就在长安城头为他送行。两人站在城头,遥望杜少府即将上任的地方,感慨万端。眼前八百里秦川大地围护着高高的城楼,透过迷蒙的风烟,已经无法看清岷江上的五个渡口。杜少府不由叹了口气说:“这一去,不知何时何日才能再见面啦!”王勃一听,觉得情绪不对,赶忙说道:“不,只要四海之内有着知心的朋友,远隔天涯海角也像亲热的近邻呀!”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杜少府的心,他连连点头说:“是啊,是啊!我们都在为报效国家而奔走啊!”王勃拉住杜少府的手,再三叮嘱他要注意保重身体。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下,王勃吟诵出了上面这首千古名诗。

滕王阁(1)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2),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3)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4)几度秋。

阁中帝子(5)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

(1)滕王阁:唐高祖李渊之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婴所建,在今江西新建县西章江门上。

(2)渚:水边。(3)画栋:饰有彩画的栋梁。

(4)物换星移:事物随日月更迭。(5)帝子:指滕王李元婴。

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的赣江边上,早先是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修建的,后经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阎伯屿修缮,珠帘画栋,牵云带雨,显得更加华丽壮观。这一天,阎都督新修的滕王阁竣工,阎都督在滕王阁内宴请天下骚客,为滕王阁写诗作序。

酒过三巡,阎都督说:“滕王阁乃滕王所建。故人已辞,楼阁空在,今盛世太平,愿借诗坛风雅,为滕王阁增辉,望诸位不惜墨宝,留此存念。”

阎都督话一说完,他的女婿连忙站起来说:“晚辈不才,愿先献丑。”说罢,将事先与阎都督议好的文章一挥而就。

众人看罢,有趋炎附势的人,拍手赞绝。

大家明白阎都督举办此次盛会名义上是结识天下才子,实际上是想把自己的女婿捧出来。自然谁也不好再接着写了。

这时,席间有一位年轻人站起身来,环顾左右,对大家说:“承蒙各位前辈谦让,晚生也来献丑。”说罢走向案台,略思片刻后,挥笔写下一篇文辞华美的《滕王阁序》。

这个年轻人不是别人,就是名列“初唐四杰”之首的才子王勃。王勃因斗鸡事件被唐高宗贬出长安后,无心做官,四处游荡。那这次他怎么到滕王阁来了呢?原来,王勃的父亲也因斗鸡事件受到了牵连,被贬到交趾(今越南)做县令,王勃本来是去探亲的,也并不路过此地。传说,正当他坐着船沿江南行时,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个白胡子老头跟他说:“阎都督在洪州重修了滕王阁,缺一篇序,你明天得去写。”王勃问:“这里离洪州那么远,明天怎么到得了呢?”老头说:“不要紧,我借你一阵风,把你一夜之间送到洪州。”王勃睁开眼睛,天亮了,四下一看,果然到了洪州滕王阁下。于是,他这次胸有成竹,写出了不朽的名篇《滕王阁序》。

王勃的《滕王阁序》写好了,大家看后拍手叫好。

阎都督在王勃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也连称绝唱,感叹地说:“有这两句,他就可以不朽了。”

谁知,阎都督的女婿不服气,拿过王勃写的《滕王阁序》浏览一遍后说:“这篇序出自前人笔下,只不过王勃默写一遍罢了。要是大家不信,我可以当场背给大家听。”于是,他一字不漏地给背了出来。

这下子,整个滕王阁内炸了锅:有的人想,怎不见前人有这篇《滕王阁序》呢?有的人想,好个王勃,竟敢当众戏弄我辈?

只见王勃不慌不忙地来到阎都督的女婿跟前,正色地说:“看来先生有过目不忘之才,令王某佩服;不过,你说这篇序为前人所作,那么,请问出自何人笔下呢?后面还有什么内容?”

这一番提问使都督女婿无言以对。

王勃再向大家说:“这篇序就是我当场作的,不过未完,还有一首诗。”于是又写道: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口自流。

王勃将这个空了一个字的序文呈了上去就马上走了。

在座的人看到这里,有人猜空字是“水”字,有人猜是“独”字,阎都督都觉得不对,派人去追王勃,请他补上。

来人追到驿馆,王勃的书童对来人说:“我家主人吩咐了,一字值千金,不能再随便写了。”

来人把话传回去,阎都督说声“人才难得”,包好千两银子,亲自率领文人学士到驿馆来见王勃。

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地问:“我不是把字都写全了吗?”

大家莫名其妙,都说:“那里是个空字呀!”

王勃说:“对呀!是空字,槛外长江空自流嘛!”

大家听了都连声称赞:“绝妙!奇才!”

写完《滕王阁序》,王勃继续南行。不幸的是,在他到达南海,即将见到父亲时,他坐的船突然遇到了海上的风浪,船翻了,王勃掉进了水里。虽然他被人救起,但却受了惊吓,不久就生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

传说,王勃死后就被埋在附近的沙滩上。在坟墓中,他的灵魂还在念念不忘地吟诵《滕王阁序》中的得意之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大概只是人民群众对这位少年天才的一种思念罢了。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唐诗中的骆宾王

骆宾王(约638年—?):唐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初为道王府属吏,官武功、长安主簿,入为侍御史,后贬临海丞。随徐敬业在扬州反武则天,代作《讨武兆檄》,一时传诵。武则天见之,有“宰相安得失此人”之叹。他兵败后被杀,或云投江死,或云落发为僧。为“初唐四杰”之一,长于七言歌行,又善骈文,风骨凝练。有《骆临海集》。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1)向天歌(2);

白毛浮绿水(3),

红掌拨(4)清波。

【注释】

(1)曲项:弯曲的脖颈。(2)向天歌:对着天空鸣叫。

(3)绿水:河水。(4)拨:分开。

骆宾王从小聪颖,七岁时就能写诗作文。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骆宾王家门前的池塘里有一群白鹅,有意想试试骆宾王的天赋,就指着鹅说:“你能以鹅为题,创作一首《咏鹅》诗吗?”

骆宾王点点头,跑到池塘边。水面上悠游自在的白鹅,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不时用红红的鹅掌拨动着清亮的水波。突然,一只白鹅伸长脖子,响亮地叫了一声“哦——”,其他的鹅就都一齐对天鸣叫。

骆宾王看着此情此景,拾起脚边的一根树枝就在沙地上写了起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客人不禁拍手叫绝:“好一幅形象、生动的白鹅戏水图呀!”

从此,骆宾王“神童”的美名便家喻户晓了。

于易水送人(1)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2),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3)。

【注释】

(1)易水:在今河北省易县境内。(2)燕丹:燕太子丹。

(3)犹寒:还是那样寒冷,指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勇气,千载犹存。

【简析】

战国末年,在易水之滨,曾经发生了一起感天地、泣鬼神的悲壮事件。

当时,强秦即将吞并六国。弱小的燕国不愿坐以待毙,以燕太子丹为首的几个人决定刺杀秦始皇而拯救自己行将灭亡的祖国。按照拟订的计划,由荆轲携带樊于期自愿割下的首级和地图,向秦王献礼,以骗取他的信任,然后趁机刺杀他。

临行的那天,燕太子丹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由于这次行动极端危险,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所以,来人都是穿着素白的丧服。大家一边喝着饯行酒,一边想着沉重的心事。忽然,荆轲站起身高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时而雄壮有力,使人个个怒发冲冠;时而悲怆哀沉,令听者潸然泪下。歌声一停,荆轲就拉着随从跳上马车飞驰而去。

荆轲的这次行动没有成功,但易水之滨的这场壮举却为无数后人赞叹不已。时隔近千年,骆宾王又在易水之滨给朋友送行。这时候,武则天独揽大权,打击李氏皇族,扶植自己的武氏家族,任用亲信,对官吏进行严酷的统治,激起了广大读书人的不满。以骆宾王为首的一群在政治上不得志的热血青年,正在准备发动一次反对武则天的起义。

抚今思昔,骆宾王心绪难平,乖舛的时运,不断的打击,使他空有冲天的豪气,而无登云的阶梯。他觉得,与荆轲相比,自己的遭遇太不如意,太令人激愤了!

此诗题为《送人》,但并没有叙述离别的情景,实为抒怀咏志之作。

灵隐寺

宋之问

鹫岭郁岧,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武则天称帝后,任用酷吏,残暴好杀。大将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武,当时号称“文坛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充当幕僚,并起草了有名的《讨武兆檄》。

武则天看了檄文,虽非常气愤,但却很佩服骆宾王的文才,感叹道:“像这样有才能的人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啊!”

不久,徐敬业的军队被武则天击败了,徐敬业被部下杀死。骆宾王逃走了,一直下落不明。

后来,上面提到的宠臣宋之问得罪了武则天,被贬官到会稽,中途游览灵隐寺时,见此地建筑宏伟,环境清幽,风景秀丽,不禁诗兴大发,低声吟道:

鹫岭郁岧,龙宫锁寂寥。

他出这两句后,怎么也想不出下句了。

“施主,深夜不眠,看样子心事重重,究竟为了什么?”一位老态龙钟的和尚,近前亲切地询问道。

“正在冥思苦想接续不上的诗句。”宋之问答道,随后他把前两句诗告诉了老和尚。

老和尚稍一沉思,道:“何不续下——‘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听后,茅塞顿开,当即拜谢道:“晚生抛砖引玉,老方丈的诗造诣真深啊!”

“狗尾续貂而已。”老和尚说完,蹒跚而去。

宋之问受到启示,当即吟成了《灵隐寺》这首五言诗。

第二天,宋之问又把这首《灵隐寺》读了一遍,觉得老和尚吟的两句实在精彩,给整首诗增添了亮色。他连连点头称赞:“此乃藏龙卧虎之地,这位老和尚竟是难得的诗家!”

宋之问要拜那位老和尚为师。当他去寻找老和尚时,僧人告诉他老和尚已经四海云游去了。

“他到底是什么人?”宋之问问。

僧人答:“就是写出名诗《在狱咏蝉》的骆宾王。”

宋之问听后,惋惜得连连摇头。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诗中的陈子昂

陈子昂(公元661年—702年):唐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西北)人,字伯玉。少年使气任侠,后发愤苦读,中进士。上《大周革命颂》,为武则天赏识,授麟台正字,迁右拾遗,上书言事,不畏权贵。他曾反对袭击蜀地西边羌人,反映蜀民疾苦,后随建安王武攸宜讨契丹,后解职回乡,被诬下狱,忧愤而卒。在诗歌艺术上,陈子昂标举汉魏风骨,反对齐梁以来绮丽文风,诗风刚劲质朴。

登幽州台(1)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2),

独怆然(3)而涕下。

【注释】

(1)幽州台:即蓟北楼。又称蓟丘、燕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2)悠悠:长远无尽之状。(3)怆然:悲伤的样子。

公元696年,东北的契丹族叛乱,连续攻陷冀州、幽州和营州。陈子昂作为同州刺史建安王武攸宜的参谋,随军北伐。

武攸宜不懂军事,又不采纳陈子昂的意见,连遭失败。陈子昂忧心如焚。一天,他向武攸宜请求率一万兵马为前部,抗击敌人。武攸宜不但不听,还把他训斥了一顿。过了几天,陈子昂又一次献计阻击敌人,武攸宜更是大发雷霆,把他从参谋降为军曹,不让他过问军机大事。

陈子昂见自己空怀报国之心,却无用武之地,满腔忧愤,一筹莫展。这天,他来到幽州台上,想起战国时期燕昭王重用上将军乐毅,在这里大破齐军、洗雪国耻的故事,不由得感慨万千,吟出了这一千古绝唱。

度荆门(1)望楚

陈子昂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2)。

巴国(3)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注释】

(1)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章台:章华台,春秋时楚国所建。

(3)巴国:巴子国,周时诸侯国,此处指蜀地。

唐高宗开耀年间,陈子昂应试未中,心情郁郁不乐。他自知初到长安,不为人知,是应试未中的重要原因。

一天,他在街上看见有人在卖古琴,价格非常昂贵,围观的人很多,可就是没有人知道这琴的妙处,更没有人想出高价购买了。

陈子昂灵机一动,出了一千万钱将古琴买了下来,并且宣布次日将在自己家中公开演奏。

第二天,人们如期而至。陈子昂大声宣布道:“我是蜀人陈子昂,有诗文百篇,却不为人知。这张古琴不过是供消遣的乐器,却价值千万,实在是太不公道了。”他越说越激愤,竟高高举起古琴,当场把它砸碎了。接着,陈子昂把自己的诗文,一一赠送给来人看,其中就有《度荆门望楚》一诗。

由于他的诗文确实写得不错,又加上来人的宣传,一日之内,陈子昂的声名就传遍了长安城。后来,他在24岁那年考中了进士。

燕昭王

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1),

遥望黄金台(2)。

丘陵尽乔木,

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3),

驱马复归来。

【注释】

(1)碣石馆:燕昭王为邹衍修建的公馆。

(2)黄金台:燕昭王为郭隗修建的高台。

(3)霸图:争霸一方的雄图大略。

燕昭王是战国时期北方燕国的国君。即位时,国势衰微,动乱不断。燕昭王深知要治理好国家,最重要的是人才。

一天,燕昭王将自己的心思告诉给郭隗,郭隗毫不客气地说:“你想招来贤者,应该有实际行动,请从尊重我开始吧!我这样的人尚且被你尊重,那些胜过我的就会纷纷前来了。”燕昭王觉得有道理,就尊郭隗为老师,为他修建了公馆,还筑起了高台,置千金其上,表示尊崇礼遇的诚意。

消息一传开,邹衍也从齐国来到了燕国。燕昭王以盛大的礼仪欢迎他的到来,并修建了碣石馆让他居住。由于燕昭王诚心求贤,不久,又招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从此,燕国迅速强盛起来。 G18Pt6VdjQJKYPDIcSF0+LlDgP4Giml8Sz9pKViSojRAukfXoBNpwAw2P5HAxOa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