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山运动概述
登山运动溯源
中国很早以前就有登山运动,汉代《史记》记载了最早的雪山是天山,张迁、班超曾越过帕米尔高原。法国人早在1897年前就把《洛阳迦兰记》传到了欧洲。中国人本来不知道梅里雪山,直到中日合登梅里才开始了解,但美国国家地理1926年已有梅里的照片。登山运动是跟西方文化的侵袭有关的。在梅里雪山附近,有个天主教区,在周围都是喇嘛教的严密教区,还有天主教,说明西方的侵袭无孔不入。登山跟人文地理也有关。
北魏宋云西去取经,曾过葱岭(现今帕米尔高原),《宋云家书》记载说:山上有毒龙,看久了以后,目不视物,这是世界上最早高山雪盲的临床记录。
唐代玄奘立志西去取真经,以平佛、道之争。他最高到了6200米,很多徒弟都口吐白沫死了。还有丝绸之路,这都证明了中国曾走在世界的前列,只是后来闭关自守,逐渐落伍。
欧洲现代登动起源于阿尔卑斯山。在这之前,欧洲和中国,日本一样,到处都有山神庙,认为高山是神仙和魔鬼居住的地方。早期,只有神父,牧师,才能登山。1786年,日内瓦科学家德·索修尔,悬赏征募勇士攀登蒙格拉山,后来一个当地人叫巴尔玛,和德·索修尔一起用了二天时间登上了海拔4807米蒙格拉峰,所以登山运动在国际称为Alpinesm运动,登山家称Alpinest。
现代登山运动
现代登山运动起源于欧洲大陆的阿尔卑斯山脉,在那里流传着许多具有当地民族特色、与阿尔卑斯密切联系的传统风俗与真实故事。
“高山玫瑰”
“高山玫瑰”是一种生长在阿尔卑斯山上的多年草本植物,它高约5、6英寸,遍体绒毛,花、茎、叶都呈黄绿色,这种野花只有在阿尔卑斯山脉海拔2000米以上的向阳坡面和岩石缝里才能找到。当地的青年人为了向心爱的姑娘表示爱的忠诚,往往冒着生命的危险攀爬高山去采摘(所以这种野花也被称之为“幸福和爱情之花”)。渐渐地,就形成了阿尔卑斯山区一带居民登山的传统,人们逐渐积累了登山的各种经验,掌握了攀爬各种岩石、斜坡以及识别各种山间危险的技术,此后,登山逐渐发展成为一项为大家所爱好的运动。
莎莫尼村与“阿尔卑斯运动”
阿尔卑斯山是欧洲西部最大的山脉,它横贯法国、意大利、瑞士、奥地利等国,它的支脉延及德国、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等国家。它的最高峰——勃朗峰,位于法国境内,靠近意大利和瑞士边境,海拔4,807米,是西欧的最高点。在靠近勃朗峰的地方,有阿尔卑斯山上独一无二的莎莫尼针状群峰。群峰下有一座小山城,它就是闻名于世界的现代登山运动的发源地——莎莫尼市。
1760年5月的一天清晨,瑞士的科学家德·索修尔,在莎莫尼村头贴了一张告示:“凡能登上或提供登上勃朗峰之巅路线者,将以重金奖赏。”告示贴出26年后,一位莎莫尼村的乡村医生捷·巴卡罗揭下了告示。他与采掘水晶石的巴尔玛于1786年8月6日向勃朗峰进发,于8月8日下午,在人类史上首次登上了西欧的最高峰——勃朗峰。
接着索修尔与几位科学界友人一行19人于1987年8月3日上午11时再次登上了勃朗峰之顶,揭开了现代登山运动的序幕。后来,人们把登山运动称为“阿尔卑斯运动”,把索修尔、巴卡罗和巴尔玛誉为世界登山运动的创始人。
阿尔卑斯的三个时代
1.“黄金时代”。在索修尔之后的半个多世纪,登山运动作为文化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展现在新的历史时代面前。
1855年夏,各国登山者,带着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在身体、装备和技术等方面充分准备后,开始向阿尔卑斯山上各个高峰进军。从1855年到1865年的10年中,除了勃朗峰之外,阿尔卑斯山脉海拔4,000米以上的21座山峰全部被各国登山者所征服。
至此,以阿尔卑斯山为中心的登山运动达到了顶峰,出现了所谓“阿尔卑斯黄金时代”。
在阿尔卑斯的黄金时代,欧洲3900米以上的山峰全部被征服。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南侵,英国首先成立的登山俱乐部,开始进入亚洲。这时人们还没发现喜马拉雅山脉14座8千米高峰,也没有本领登上八千米的高度。当时认为8千米是生物禁区,是人类死亡地带,18世纪末斯欧洲的热气球运动中,三个乘热气球升天的探险家在八千米高度只活下来一个。但是八千米是有生物活动的,鹰和岩鸽能飞到8000米,喜马拉雅一种黄嘴黄爪的乌鸦,也可以飞到八千米,它们会跟登山队一路上山捡吃的。红嘴红瓜的乌鸦飞到5至6千米。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生态资料,登山者要保持对自然的敏感和喜爱,要尽可能了解山峰周围的生物,地理,历史文化,以及风土人情。
2.“白银时代”。“阿尔卑斯的白银时代”是继“黄金时代”之后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登顶了21座4000米以上的山峰以后,阿尔卑斯山区的登山运动从一般通过寻找从安全易过的线路登顶转变为选择从更高难度的线路登顶,把登山运动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1865年以后,登山者开始寻找从未有人攀登过的、更为困难、更为艰险的线路去攀登4000m以上的山峰。当时为了避免滑坠、落石以及雪崩索带来的危险,一些新的装备开始被发明并在登山者通过危险地段时被使用。就在这个时候,英国的登山者们作为欧洲登山运动的新力军,开始向岩石峭壁宣战;他们首先本国的三岛上练习,在掌握了攀登悬崖峭壁的本领以后,英国登山者来到一海之隔的法国,开始调站各峰的艰难线路。
当时作为“人工支点”的岩石钢锥和木契子被英国人发明并使用,与攀岩密切结合的各种绳结也被创造和引用。至今仍十分重要的铁锁也于当时被英国人所创造,当时的原始型是三角形,今天世界上已经出现了包括梨型、D型、O型、C型等数十种型号的铁锁。
1890年7月,英国人阿尔伯特·玛马里使用钢锥、铁锁和绳结从兹尔玛特山脊登上了玛达霍隆峰——当时从这条线路登顶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在随后的日子里,玛马里通过使用技术装备,以不同的方式登上了阿尔卑斯山其他艰险的山峰。
英国人的登山历史虽然比起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来说要短,但他们后来居上,把很简单的登山提高为技术性很强的登山运动,以至于后来人们把这种登山称为“技术登山”。玛马里把当时的登山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登山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现代登山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因此人们又把“技术登山”称为“玛马里运动”或是“玛马里攀登法”。
“阿尔卑斯的白银时代”是世界登山技术取得不断进步的新时代,历时比“黄金时代”要长,从1890~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
“铁器时代”
所谓“阿尔卑斯的铁器时代”,也就是登山运动员向“三大北壁”(即:玛达霍隆峰的北壁、古兰特·焦拉斯峰的北壁、埃格尔峰的北壁三大公认的困难路线)挑战的时代。1938年夏,最难攀的三大北壁被德国和奥地利的攀岩能手所征服。
喜马拉雅时代
十九世纪末,以阿尔卑斯山为中心的登山运动也开始向全球各山区发展。一路向东,进入亚洲高山区,另一路则越过大西洋进入美洲大陆。
在亚洲高山区登山活动的早期阶段,都带有探险性质的,因此被称为“高山探险”,这一阶段始于1907年,结束于1938年。这一阶段由于对喜马拉雅山区的地理、地质、地貌和气象等变化特点很不了解,早期的开拓者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随着登山运动的发展,八千米的禁区已经打破。登山者中英国人最多,并且主要是军人。英国测绘队进入亚东,占领拉萨,逼迫达赖同意其登珠峰。1921年到二战前,英国登山队前后从珠峰南,七次登珠峰(另有一次单人攀登)都失败了。珠峰有三脊三壁,南边洛子峰,北边章子峰,三条山脊,东、北、西山脊。登山的定律是要走山脊,不走山坡,山坡常有滚石,雪崩,威胁安全。中国拥有西南山脊一半,西脊一半,东北山脊全部,以及东壁,和北壁(North face这个牌子得名于此)。我国共有两个墙,二个山脊,尼泊尔占了一个墙,一个山脊。北坡有两条岩石沟,分别以两位登山家诺顿,霍恩拜茵命名。
1924年,英国人马洛里,欧文和奥代尔攀到珠峰的8500米高度,奥代尔下撤,马洛里,欧文继续前行,他们再也没回来。到底他们有没有登上顶峰,这成了一个谜。1999年5月,美国喜马拉雅基金会,派员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目的是为了找出自1921年到现在70年之间所有在北坡珠峰牺牲的人,尤其是马洛里。奥代尔本人也曾去过日本,希望日本方面协助找到马洛里遗体。去年5月17日美国人找到17具尸体,马洛里也在里面,遗骸仍在睡袋里,睡袋上有他的名字,但仍不能确证他是否已登上珠峰,这个谜可能永远也解不开了。
在登山史上,有个无高不可攀的时代。珠穆朗玛峰曾经有五个高度,8888米,还有8882,第二次中国登上珠峰后发表高度8852米,印度发表了高度8848米。现在我国发表高度为8848.13,一共5个高度。1947年美国人雷诺驾机飞越阿尼玛卿雪山时认为比珠峰高,但玛卿雪山只有6282米,珠峰才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山峰高度必须从岩石上开始算,所以珠峰这五个高度都不准,要测量准确的高度很难,笨重的钻探设备和测绘仪器很难背上顶峰,寒冷和稀薄的氧气是登山者一个罐头都不想多带。
从1938年到1964年,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山上海拔八千米以上的十四座高峰相继被征服,这在人类登山运动史上被称之为“喜马拉雅的黄金时代”。1964年5月2日,由中国十名队员组成的希夏邦马峰登山突击队,首次集体登顶成功。至此,地球上十四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已全被人类所征服。
1964年5月,开拓式的攀登时代已宣告结束,从而迎来了一个新的登山时代——白银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各国登山运动员尝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路线攀登,继续创造新的攀登路线和人数上的纪录;适应性训练得法,训练良好的登山运动员可在不使用氧气装备的基础上攀登到海拔8,500米的高度;妇女创造了珠穆朗玛峰女子登山的新纪录以及优秀女登山运动员不断涌现;登山运动的装备不断现代化,还派生出各种新型的高山登山活动,如:高山滑雪、高山滑翔等。
进入1980年,登山史上出现了喜马拉雅高山区的登山新高潮。从1980年到1981年春一年多的时间里,来自全世界五大洲的120支登山队,在中尼边境附近的喜马拉雅山上从事登山活动,创造了多项优异的世界新纪录。因此,国际登山界把这种登山高潮誉为八十年代的“喜马拉雅热”。
登山的好处
虽然爬山很苦很累,但只要你跨出了第一步,就会开始对爬山感兴趣的。那种好处多多的诱惑会鼓励你慢慢地向上爬,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体力决定爬到哪里。总之,在爬山过程中,几乎可天天看到自己在进步,既能在崇山峻岭中呼吸新鲜空气,还能欣赏祖国大好河山,更能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得非常结实。
锻炼身体
这当然是登山迷们的首选理由,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连呼带喘地跑去受罪?城市的氧气明显不足了,而登山则是最好的有氧运动——当然不是在海拔3000米的山上。山上树木葱茏,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天然的“大氧吧”。登山是全身运动,能有效促进新陈代谢,加快血液循环,锻炼后使人容光焕发,消除疲劳。
治疗近视有一个最简捷办法,就是极力眺望远处,放松眼部肌肉。然而城市中由于工业污染及热岛效应等因素,空气中颗粒悬浮物较多,能见度较差。山野之中,尤其是彩铃山巅之上,可以使目光放至无限远,解除眼部肌肉疲劳。
锻炼脚力,锻炼心肺功能。俗话说:“人老脚先衰。”人的脚有劲,就能跑能跳能走,就不易衰老。就练脚劲来说,爬山的效果最好。有一位爬山老手说:“在60岁时得过中风,65岁时患了心肌梗塞,经过几年的锻炼,去年开始练爬山以后,自我感觉心肺功能越来越好,多次身体全面检查也未发现毛病。我感觉爬山对脚劲和心肺功能的锻炼,要比长跑和游泳等锻炼项目似乎更有效,更易行。”加强心、肺功能,增强抗病能力。道理很简单: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因脂肪堆积而变得狭窄,可能引发心脏病发作。爬山运动可使心脏产生更多的小动脉分支,促进毛细血管功能增加,替代大血管,患心脏病几率降低。
爬山能使心脏更发达:人们公认,跑步对增强心脏是最有效的,然而爬山的效果也并不逊色。爬山时,肌肉的收缩不仅要使身体向前移动,而且还要使身体向上抬高,这就给心脏增加了更大的负担量,因而使心脏收缩速度加快,力量加大,随着坡度的增加,速度的加快和时间的延长,这种负担量越来越大,这对心脏是一种极好的锻炼,日久天长就会使其产生适应性变化。
脚是人体之根,经常爬山可以增强下肢力量,提高关节灵活性,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预防静脉曲张、骨质疏松及肌肉萎缩等疾病,而且能有效刺激下肢的6条经脉及许多脚底穴位,使经络通畅,延缓衰老。爬山时双臂摆动,腰、背、颈部的关节和肌肉都在不停地运动,促进身体能量的代谢,增强心脏功能。
爬山锻炼能提高骨髓的造血功能:科学家们的实验发现,在高山地区进行爬山锻炼后,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加到500~600万,血红蛋白增加到15~16克%,下山后一两周红细胞增加到817万/mm3,血红蛋白高达23克%,由于增加了运输氧气的工具,所以大大提高了人体有氧工作能力。
有利减肥。登山活动尤其是登高山,由于空气稀薄,人体内大部分转为无氧代谢,加之登山野营活动的运动量较大,山中野餐往往难以满足体内热量需求,因此,它能大量消耗人体内聚集的脂肪组织,尤其是腰腹部的脂肪组织。所以登山特别适合要苗条减肥的女士。
永葆青春。人体的正常代谢中会产生出一种叫自由基的有害物质,它能破坏人体细胞膜,溶解人体正常细胞,引起人体组织的衰老甚至变异。而氧气负离子可以有效结合自由基,使之排出体外。据有关数据表明,城市街道上氧气负离子的单位含量仅有100至300,而山区森林中可达数万。因此,在大山中行走野营完全可以有效排出有害自由基,有益于延缓衰老。
爬山时,能促进血液循环和能量代谢,体温升高,给身体带来积极的作用。首先爬山出汗可以将体内和体表的一些废物排出,给身体做一次大扫除。其次,爬山过程中,由于体温升高,可以将一些细菌杀死,然后由于汗液的适当排出,使体温在可以控制的安全的范围内。有规律的爬山运动,可使控制汗腺的神经系统得到锻炼,使之更敏感。第四爬山出汗具有美容美肤作用,血管的收缩、舒展、收缩,相当于给皮肤做了按摩。但要注意出汗后用温水洗澡,及时补充水分和运动后的保温。
山间道路坎坷不平,穿行此间有益于改善人体的平衡功能,增强四肢的协调能力,尤其是行走在没有经过人为修饰的非台阶路段,可使人体肌纤维增粗、肌肉发达,增强肢体灵活度。
增进友谊
登山是增进友谊,交流感情的一种休闲散心方式。下班后或节假日,约三五亲朋往山顶进军,既无工作之压力,亦无生活之烦忧,彼此高谈阔论,畅谈人生,加深了解,增进友情。同时,登山活动成为许多青年男女爱情的“升温剂”。
磨练意志
爬山能磨砺意志,开阔胸怀。爬山,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像爬楼梯一样要一个阶梯一个阶梯移步,爬上去后,还要一步一步走下来,确实很辛苦。可是,当你爬到山顶,当你征服一座山峰又一座山峰时,你会感受到无比的兴奋、快乐和满足。“踏破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爬山能让你感受到历经艰难达到巅峰后的独特境界和乐趣。我市一位医学健身专家对我们说:爬山是一项利用自然条件进行全身性锻炼的有氧运动,其消耗热量大约比游泳多2.5倍,比跑步、打羽毛球都要多。爬山具有强体、保健及辅助治疗之功效,其价值对于久居城市的人尤为明显。
镇定情绪
爬山运动是最好的镇静剂:当你在风景秀丽、空气新鲜的山峦进行登攀时,可以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得到改善,因而对神经官能症、情绪抑郁和失眠等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登上山顶,可饱览梅城秀丽风光,颇有一览群山小、舍我其谁之豪气。亦可无拘无束大声打“哟咳”,一泻心中郁闷之气。
增长智慧
爬山还能激发人的智慧:因为对整天在室内伏案工作的脑力劳动者来说,到空气新鲜的野外爬山是一种最好的积极性休息,可使原来一切紧张的大脑细胞得到放松,就像打开了阻抑着想象力发展的闸门,各种各样创造性的思维会一齐涌现出来,任其奔腾,于是新的创造性劳动又开始了。
爬山既是人对自然的挑战,也是对自我的挑战。当你脚踩顶峰“一览众山小”时,就会享受到回归自然的喜悦,平添征服自然的豪气,而这种感觉对于深受“现代文明病”困扰的都市人无疑是最好的“保健品”。
登山运动装备
登山服装的选择
登山服的大小
一切登山衣着都不宜过紧,否则会妨碍血液循环与空间的舒适,且失去一层空气对流的空间,会降低保暖度。
服装材质特性
1.棉:吸水性强、不易干燥,吸达8%就不具保暖效果。
2.羊毛:亲水性分子结构,吸性强、排水性弱,不易干燥。纤维呈卷曲状,且为唯一的天然中空纤维,吸达30%仍保暖。
3.羽绒:因表面含一层油脂且可聚集大量空气,质轻且保暖效果极佳一遇水就失去保暖性。
4.PP:主要材料为聚乙烯或聚丙烯,为斥水性纤维、具有排汗、易干的特性。
5.Gore—Tex:材料为铁弗龙的薄膜,不怕酸、碱、冷、热,具有防水透气的特性。
1975年由美国W.L.Gore公司和陆军研发成功,薄膜上有许多微孔,每个微孔直径只有0.2微米,是液态水分子团的两万分之一,却是蒸汽水分子的700倍大,每坪方寸可承受65~80磅的水压。
6.Pile:某种特殊编织法制品的通称,保暖、易干。材料可能为多种聚合物混合。将这些合成纤维绕成一个一个的小环织在一块基布上就是Pile。因为这些小环能聚积空气,达到保暖效果,保暖性媲美羊毛,且重量为羊毛的一半。
叁层式穿法
叁层式穿法的特点是舒适、保暖、保护。
1.里层:维持皮肤表层温度及舒适,须贴身才能充分发挥保暖的功用,且不会造成过度摩擦,选择时注意贴身应适切而勿过紧。可选择PP材质制品。
2.中层:中间层服装主要提供保暖功能。选择中间层服装时应注意调节性与方便性。可选择羊毛、羽毛和Pile类制品。
3.外层:外层服装提供隔绝冷、热、防风、防水的保护功能。应以方便活动、容易穿脱为原则。
登山鞋的准备
在选择爬山鞋时首先要明确使用目的,即你是要徒步旅行、爬山、还是其它户外运动项目,只有选择适当类型的鞋在使用中才不会遇到麻烦。并不一定最贵的鞋就是最适合你的。如果穿着重型的登山鞋去郊游就显得很无必要。鞋的防水性往往是制约价格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所有的项目都需要鞋具有防水功能。爬山鞋的保养也很关键,不使用时最好在鞋中放入废报纸,防止鞋身变形,在涮鞋后一定要将鞋放在阴凉处阴干。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特别是酷爱野外活动的背包一族开始偏爱爬山鞋,不仅因为它有很强的功能性而且还有极酷的外观,无论是休闲装还是运动装都可以和它搭配。尽管在价格上爬山鞋要比旅游鞋和休闲鞋贵许多,但还是物有所值的,一般而言一双爬山鞋的使用寿命都在5年以上。当你在小溪中跋涉,在冰峰间行走,在林莽中穿行的时候,一双品质上乘的爬山鞋一定不会生出麻烦,败坏你的兴致。
最重要的,看鞋底,真的鞋子鞋底做工考究,通常分外底和内底英文叫outsole midsole。外底通常用比较好的硬的橡胶底,橡胶又以意大利的viabrem为最好。强度好,耐磨,弹性好。内底,也有几种,有发泡材料,轻弹性好,但是强度不好,还有用弹性橡胶的,较重,强度好。各有利弊。通常用途不同会有不同的选择。鞋底除了材料外,上面的纹路也很讲究。根据用途的不同,有不同的结构。
看鞋面用料,通常户外鞋有几种皮革,一种是整张皮,从里到外没有经过切薄的。皮鞋的面料多数是一张牛皮切好几层的,通常里面的皮就差了,所以光说牛皮没用的。前面说的从里到外的,防水性好,牢固,就是比较重。通常用在backpacking上,还有就是将翻毛的,好处是柔软,透气,强度也不错,只是防水性部件前者。多用在hiking上。现在很多再加入gore—tex涂层,防水性也可以了。真品的皮革质量绝对好,手感好,结实,但是不发硬。如果是前面那种皮的,通常采用油浸处理,有一种淡淡的光泽,增加防水性,脏东西用水擦擦就可以了。一般用鞋蜡保养。翻毛皮也有专门的鞋蜡。
除了外底和内底,鞋子里面的鞋垫通常用发泡材料作,所以非常有弹性。买户外鞋主要都是要用得,不是穿着秀的,所以内在质量最重要。
关于gore—tex的试验,通常,你买些的时候不可能拿水浸,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试的gore—tex的通常配了放泼水涂层在外表面。那一点水倒上去,真品就会如荷叶状散开,在鞋表面不留什么的。如果采用了防泼水涂层,即使不是gore—tex的,多半也是真的鞋子了。做工考究吗希望个位补充。如果按照上述方法,多半可以挑到真的。但是这种鞋子可遇不可求。不是想买就买的到的。
登山包
在从事户外活动时,背包的功能可说举足轻重。它不仅在你活动时,紧紧地贴着你,它同时还必须配合你的步伐波动起舞;为了使你的户外活动没有缺憾,它必须能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功能。所以,当你在选购背包时,一定要根据从事的户外活动,选择合适的款式。例如,滑雪者的需求一定不同于骑自行车的人;爬爬郊山,就一定和爬大山的需求不同(更遑论需要扎营过夜的情形);如果同时还要从事攀岩溯溪等活动时,也要考虑相关设备是否能与背包做完美的结合,同时不耗损多余体力。
登山包分为两类:一类是体积在家50~80升之间的大背包;另一类是体积在20~35升之间的小背包,也称“突击包”。大登山包主要用于登山中运输登山物资,小背包一般用不动声色高海拔攀登或突击顶峰。登山专用背包是为应付极端环境的,制作考究而独特,一般包体瘦长,包的背部按人体自然曲线而设计,使包体紧贴人的背,以减轻背带对双肩的压力。这类包都经过防水处理,即使在大雨中也不会漏水。此外,登山包除用于登山,在其它探险运动(如漂流、穿越沙漠等)和长途旅行是也被广泛使用。
选择背包时一定要背负至少9公斤的重量才能找出适合的背包,另外还有符合一些条件才能算是符合需求的背包:
腰带应该是放在臀骨上而不是放在腰部上,腰带位置太低会影响腿的活动,腰带位置太高会造成肩部过重的负担。此外腰带应该是全部都要放在臀骨之上,光是只有腰带前面的扣环放在臀骨之上是不正确的。
肩带应该完全地贴着肩部的曲线而没有任何空隙,当肩带收紧的时候,肩带的扣子应该位于腋下大约一个手掌宽的位置;如果肩带完全收紧的状况下背包仍不能贴紧身体时,建议换个短一点的肩带;如果背着背包站在镜子前面可以完全看到肩带的扣子,这个肩带就太短了,应该更换较长的肩带或较大型的背包。
负重调整带大约位在背包上相当于耳朵的高度,以45度的角度连接背包本体和肩带,如果调整带的位置不够高,就没有办法将背包的负重转移到肩带的前方。当我们放松调整带时,背包的负重就会转移到腰带之上。
胸带应该位于锁骨下方几英吋的地方,一般的背包应该可以调整位置以适合不同的体型。背上背包之后,头部应该能够自由活动而不会受到背包的限制。最后要注意的是背包内架是否可以重新塑型以适合个人背部的曲线。
食物准备
登山食物的条件:
1.含三大营养素(醣类,脂肪,蛋白质)及矿物质,维生素。
2.易於保存,携带,易於炊煮的食物可节省燃料。
3.较不易保存及量重者先食。
4.应多带两天份预备粮。
5.减轻食物包装之重量。
6.加配具有酸味之食物,可增加食欲。
登山所需的营养
醣类
以运动的动能源而言,对醣类的应用度最高,应占总热量来源的70%。肌肉使用葡萄糖,脂肪酸和酮体为能量来源。肌肉中存有肝醣,在剧烈活动中还原为葡萄糖输出,而血液中的葡萄糖可合成肝醣,休息状态的肌肉只以脂肪为能量来源。运动中血醣值会降低,其他能量须靠脂肪,但脂肪转换为能量的过程很慢,主要还是靠每天摄取的醣类食物提供热量。若在糖分中不只含有葡萄糖,同时添加砂糖及淀粉,则血糖值较不易降低。吃的动作也可引起肝脏释放肝醣。
脂肪
身体储存的脂肪除了是能量的来源之外,还是主要器官的避震器及御寒的保温层。脂肪不易分解,效率较醣类低10%~20%,但热量很高,摄取时可不必太多,且有耐饱的好处;但若在体内不完全燃烧,反而易引起体液酸化,造成疲劳。
蛋白质
当醣类与脂肪燃烧殆尽或短少时,蛋白质就开始派上用场。身体无法储存蛋白质,多馀的蛋白质将转化为能量或脂肪。蛋白质与脂肪摄取量接不宜太多,否则易引起体液酸化,造成疲劳。
无机盐
若缺乏盐分会引起血压降低,晕眩及倦怠,严重时会引起痉挛。
水分
约占体重的65%,可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及化学作用进行,平衡体温。丧失过多水分会使血液循环恶化,但饮用太多水反会使排汗量增加,使盐分排出,应适量饮水,不可过量。最好能少量多次饮水。水的消毒可用碘,煮沸或滤水器。最好别用净水片。
维生素
有调节生理机能的作用,与代谢密切相关。如醣类以维生素B群做为转换的触媒和催化剂,维生素C与代谢的氧化还原有关,有助於消除运动后的疲劳。
驱虫剂
野外充满各式的昆虫如蚊、蝇、壁虱……等会吸人血的虫类,不一定每个人都能习惯穿长袖厚点的衣物於炙热的天气,所以会使用驱虫剂,通常含有N,N—diethyl—metatoluamide(DEET)的药物的驱虫效果相当好,尤其是对蚊子,有些使用高剂量的DEET可以持续数小时蚊子不会靠近,此类制成许多商品名称,不同的剂量与不同的型态有不同的效果,虽然DEET对蝇类的效果不显著,但加入ethyl—hexanediol和dimethylphthalate可以增加对blackflies.deerfliesandgnats最佳效果壁虱会引起人体的疾病。如LymediseaseandRockyMountainspootedfever,旅行於这些国家须每天常检查衣服与头发,晚上须仔细检查避免它们埋入皮肤,若你发现它迅速涂上厚厚的油,关闭它们的呼吸孔,它们会立刻撤离,若不离开让油保持半小时,然后小心意意得用钳子夹出全身,如果它埋的太深就要动手术取出头部。
急救盒
手术刀片、渔线、鱼钩、针、线、别针、小指南针、防水火机、线锯、小哨子、小段蜡烛、净水药片等物品;急救药品有:防中暑药(十滴水、行军散等)、氟哌酸胶囊、先锋霉素、泻痢停、白花油、万金油、高锰酸钾、酒精绵球、云南白药、灭菌结晶磺胺、解热止痛散、银翘解毒片、蛇药、拔蛇毒吸管、绷带、纱布、胶布、止血贴、医用手套、湿巾等;求生哨可以相互间联系而无需大声叫喊;头灯是为走夜路准备的(非万不得已不要走夜路),可以解放双手;滤水器可以直接吸山泉水;蜡烛是在生火时先点着蜡烛然后用它点木材,这样可节省火柴,也可用于照明;大块的塑料布,可作应急帐篷、求生保温毯、蒸发取水之用。
粗绳子
可以做保护、下降、攀爬、营救之用(登山专用绳最佳),细绳子可以加固帐篷、晾晒衣服、捆绑行李;防水火机可用普通火柴包一层蜡代替,或用密实袋将一次性火机包妥;小刀是野外生存不可少的工具,如是男士,花点钱买把好刀吧(男人都爱刀嘛);有个水罐水桶,在营地离水源较远时是非常有用的;折叠铲用于平整营地、挖野外厕所、建炉灶;手表在有阳光的日子里,可判定方向;手机嘛,遇险之后方便求援。
防晒油与护唇膏
高海拔山区的阳光强烈度较海边高出数倍,对於人体的舒适与健康有一定影响,自己必须运用衣服或防晒油覆盖皮肤以降低紫外线的曝晒程度,强烈紫外线照射会引起病变,如皮肤癌。宜购置防晒指数15以上的防晒油,人体的鼻子,耳朵,嘴唇是敏感部位。虽然衣服是保护皮肤最好的方法,但是大热天是相当不舒服,大部份的防晒油是用p—aminobenzoiccid(PABA)制品。若你会对此制品过敏可以用其它与此相同的防晒指数的防晒油,攀登於冰河或雪期须使用防晒指数高於15以上的的防晒油,擦拭暴露於外的皮肤,尤其是下巴内侧、鼻子、耳朵内侧,因为太阳的反射光会照射到,有些品牌标榜防水与长时间的效果,当你流汗很多,自行决定合适的品牌,使用Actors greasepaint(clownwhite)orzincoxidepastes最佳的防晒剂且油脂不易被洗掉,前者长应用於攀岩活动,除手指与背负器材的部位不擦,但较不利的是擦拭后不易清洗须使用清洁剂且感觉较脏,嘴巴附近容易长期曝晒后长水泡,攀登者最好使用护唇膏保护嘴唇,唇膏必须不易清洗,不因流汗而消失,不易被舔掉,同时须经常重复擦拭。
登山运动技术
在登山时,首先要保护好自己,具体的保护措施有下列几种:
固定保护
固定保护是对行进者或攀登者预设的专门保护。保护者将主绳进行某种固定,选有利位置专门负责保护。在攀登岩石峭壁、冰峭壁等技术操作复杂、危险性大的路段时多被采用。
固定保护的方式
根据保护者与被保护者的相对位置可分为交替、上方和下方3种保护方式。
1.交替固定保护。登山过程中,结组通过较陡峭危险的地段时,多采用这种保护方式。其具体要求是:一个结组内同时只能有一个人进行攀登,其他人停止攀登进行保护。首先将钢锥或冰镐打入斜坡冰面,作为牢固的支点,将主绳在它上面按特定的要求缠绕。攀登者走完主绳间隔那一段距离后,停下来改做保护者(同上做法)。然后第2人开始攀登。依次反复进行。
2.下方固定保护。第一人攀登峭壁时,因上方无人,只能采用下方固定保护,即保护者的位置在攀登者的下方。其保护装置也是将主绳一端在保护者附近固定,另一端交攀登者牢系在身上。攀登者在行进过程中,要不断把主绳挂到自己打入峭壁的新支点上,保护者要随着攀登者的上升,不断做放绳动作。在攀登者失误滑脱时,因牵动保护者的拉力来自上方,故对保护者构不成威胁,一般情况下,下方可不设自我保护装置。
3.上方固定保护。这种保护的固定保护者处于被保护者的上方,多在攀登岩石峭壁时使用。保护者在峭壁顶部利用打入的钢锥或自然物将主绳牢牢固定,然后,将自己身体也牢系于主绳的相应位置,以防攀登者失误脱落时被牵动。最后将主绳另一端抛给峭壁底部的攀登者。攀登者将绳端牢牢固结于自己身上,通知上方后,便可以行动。保护者要随着攀登者的行进,不断做收绳动作。
固定式保护的方法
普遍采用的保护方法有站立式保护法、坐式保护法和器械保护法。
1.站立式保护法。保护者应首先要选好保护位置,做好自我保护。然后身体侧对岩石站立。站立时先将前(左或右)腿迈出一步,脚蹬在有利的支点上,腿伸直、脚尖指向攀登者,后腿稍屈成弓箭步,身体重心落在后腿上,形成保护姿势。如果站立重心过高,一旦受力就有被牵动而拉倒的危险。
为了使保护绳不易脱落,保护者应在身上适当缠绕绳束,其方法是:先将保护绳的一端从左或右腋下由里向外在胳臂上绕一圈后握紧绳索,保护绳的上端经背部再从右或左肩搭下,用右、左手在胸前握绳。保护准备工作做好后,就可以通知攀登者进行攀登。随着攀登者的逐渐上升,保护者要不断地将绳索收回,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收绳方法是左或右臂屈肘拉绳,右或左手臂伸直向回收绳,左或右手沿绳下滑握紧绳,右或左手沿绳上移于胸前握绳,如此反复做收绳动作,保护攀登者不断向上攀登。一旦攀登者失误而脱落,保护者应及时做制动动作,即在两脚站稳的基础上,左或右肩后撤、右或左肩迅速前压、使缠绕在身上的保护绳拉得更紧,从而使脱落者停止下跌。
在下降时,则要做放绳动作,其方法是:在右或左手握紧绳索的前提下,左或右手沿绳上移,并同时将绳放出,左或右手随绳的被拉出而移至胸前握绳,待左或右手握紧绳时,右或左手又沿绳下滑至腹前握绳,如此反复动作,绳索就会逐渐放出。
2.坐式保护法。这种保护也要首先选好有利地形,做好自我保护。保护者面对被保护者,坐在地上,两腿自然分开,两脚蹬住较凸的岩石等作支点。保护者同样应把保护绳连接被保护者,另一端(即固定一端)经腰部向前拉拢。两手在腹前握住。
(1)收绳方法。右手或左手收绳至腹前,左或右手同时由腹前向外拉绳,收至腹前的右或左手将经腰部缠绕于腹前的两端绳同时握住抓牢。右或左手迅速收回至腰间抓绳,右或左手同时沿绳滑出握绳,准备再次收绳。
(2)放绳方法。右或左手从腹部将绳向外拉出,左或右手顺势握绳收回腹间并抓紧经腰部缠绕于腹前的两端绳索,右或左手此刻迅速收回腰间握绳,左或右手亦同时沿绳向外滑放握绳。
3.器械保护法。器械保护法是利用下降器和铁锁进行保护的方法。其保护姿势可根据地形条件采取站立式或坐式。目前攀岩训练和竞赛中多采用这种方法。其优点是省力、安全、操作简便,但必须具备一定的登山器材,如下降器等。
利用下降器保护,首先要安装好保护装置,将绳索按“八”字形缠绕在下降器上,双手分别握紧从下降器绕出来的绳索。
收绳方法,左或右手向下拉绳,右或左手同时将通过下降器缠绕的绳拉紧,如此反复操作。
放绳方法同收绳操作方法相同,但动作的方向相反,将绳逐渐放出即可。
一旦攀登者失误脱落时,可做制动性保护,将一端的绳索向相反反向用力拉紧,就可使绳索停止滑动而使脱落者得到保护。
利用铁锁保护时,要首先选好有利地形,做好自我保护,并安装好保护装置。这种保护实际上是在站立式保护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铁锁保护,从而使保护的效果更加完善。这样因脱落造成的牵动力会大大的减弱。这种保护的收放绳方法同站立式保护一样,是通过两个铁锁作为支点加大绳索和铁锁的摩擦力而使保护奏效。这种保护的收放绳方法基本和站立式保护相同,但保护的制动性较差。
行进保护措施
行进保护是指行进中不预设专人保护,只是在出现险情后攀登者依靠保护装置而采取的一种应急保护。最普遍而简便的方法是用主绳将2~5名运动员的身体连接构成一个结组,结组行进中,一旦有人失误滚坠,同组其他人都要立刻以最方便的姿势和最快的动作,将冰镐全力插入冰雪、碎石或裂缝中。以期通过固定自己身体而拉住滚坠者。
自我保护措施
不管是行进保护还是固定保护,攀登者一旦失误,都不能消极的依赖别人的保护,而要尽量做出各种自救动作,这就是自我保护。特别是在行进中,如果失误滑坠,就要在高呼“保护”的同时,迅速将身体成俯卧姿势,并用全力使冰镐尖与坡面摩擦,以减低下滑速度。
结绳技术
结绳技术是登山运动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之一。在登山途中,运动员互相保护、越过障碍、攀登岩石或冰雪峭壁、渡过山涧急流等都离不开绳索。绳索是登山中所使用的最重要的装备。然而只有通过与运动员身体或其他物体的互相连接和固定,才能起到辅助行进和保护安全的作用。结绳方法是否运用得当,直接影响绳索使用的质量和效果。
结绳类型及用途
结绳依其用途不同而分为固定绳结、结绳绳结、保护绳结和操作绳结4种类型。
1.固定绳结。固定绳结是将绳索一端直接固定于自然物体上的结绳方法,多采用下列绳结:
(1)织布法(布林法)——通过这种绳结克将绳索一端与自然物体固定在一起,有时也用于结组中的胸绳连接。
(2)牵引结——用于绳索一端在树干或其他物体上的固定拉紧。
(3)通过结——用于通过铁索时做中间环节的各种连接和固定。这种结有简单的通过结和“8”字形通过结。
(4)双套结——用于特定攀登技术中的一种结,也可做固定用。
(5)帐篷固定结——有两种结。
2.接绳绳结。接绳绳结是将短绳接成长绳的使用的绳结,可分以下几种:
(1)平结——这种结用于直径相同的绳索之间的连接。
(2)交织结——这种结用于直径相同的绳索之间的连接。按其连接方法可分为交织结和双交织结。
(3)“8”字结——它用于直径相同的绳索之间的连接。
(4)混合结——用于不同直径绳索之间的连接。
(5)防脱结——为了防止解脱,在各种绳结结好之后,可在绳头部位再结一个防脱结,也可用这种结法将两条带子连接在一起。
3.保护绳结。这是使绳索之间或绳索与铁索之间能够产生摩擦和滑动的连接方法。
(1)单环结——用于沿主绳快速下降时的速度控制。
(2)抓结——用于行进中的自我保护。按其结法可分为单抓、双抓和变绳抓结3种。
4.操作绳结。这是用于特殊的攀登和下降技术中所采取的结法,主要为双套法。此结法既可作固定用结,也可用于攀登和下降。绳索用过之后必须收拢好,以便下次再用。
爬山运动技巧
上山
上体放松并前倾,两膝自然弯曲,两腿加强后蹬力,用全脚掌或脚掌外侧着地,也可用前脚掌着地,步幅略小,步频稍快,两臂配合两腿动作协调有力地摆动。
下山
上体正直或稍后仰,膝微屈,脚跟先着地,两臂摆动幅度稍小,身体重心平稳下移。不可走得太快或奔跑,以免挫伤关节或拉伤肌肉。
坡度较陡时
上下山可沿“之”字形路线来降低坡度。必要时,也可用半蹲、侧身或手扶地下山。
通过滑苔和冰雪山坡时
除用上述方法外,还可使用锹、镐等工具挖掘坑、坎台阶行进,或用手脚抠、蹬、三点支撑、一点移动的方法攀援爬行。
通过丛林、灌木时
应注意用手拨挡树枝,防止钩戳身体,对不熟悉的草木、不要随便攀折,以防刺伤,并尽量选择好的路线。
通过乱石山地时
通过乱石浮石地段,脚应着落在石缝或凸出部位,尽可能攀拉,脚踏牢固的树木,以协助爬进。必要时,应试探踩踏石头,以防止石块松动摔倒。
攀登的技巧
攀登时手脚要紧密配合,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定,不断观察、试探攀登点的牢固适用性。欲借草根或树枝攀登时,应先稳住重心试着用力拉动,以免因草根树枝突然松脱造成危险。
徒手攀登时(三点固定攀登法):即利用崖壁的凸凹部位,以三点固定一点移动的方法攀上崖壁。攀登时,身体俯贴于崖壁,采用两手一脚固定,一脚移动或两脚一手固定,一手移动的姿势,利用手抠、拉、撑和脚蹬等力量,使身体向上移动。
绳索攀登
两手握住绳索,使身体悬起并稍提腿,用两腿内侧和两腿外侧夹住绳索,随着两脚夹蹬绳索,两手交替引体上移。或两手伸直接握紧绳索,腿脚两下垂,两手交替用力向上引体,攀至顶点。
拔绳攀登
是指固定绳索的上端,用脚蹬崖壁手拉绳索引体上移,攀登方法是,上体稍前倾,绳索置于两腿间,两手换握绳索交替攀拉上移。同时,一脚蹬崖壁,另一脚上抬准备蹬崖壁,用手拉、脚蹬的合力使身体向上移动。
绳索攀越
是固定绳索的两端,身体横挂在绳索上攀越山涧、小溪等障碍物的方法。横越时,两手前后握绳,腹部微收,一腿膝窝挂住绳索,使身体仰挂在绳索下面,臂部稍上提,两臂弯屈约90°。前移时,后握手前移,异侧腿由下向上向内摆动,并将膝窝挂于绳上。当一腿膝窝挂上绳索时,另一腿离开绳索悬摆。两臂、两腿依次协调配合,交替向前移进。
撑越壕沟
将杆一端插入沟底固定,并斜靠在石壁上缘约成70°,撑越时,快跑几步至握杆点投影线后,两手上下分开握紧撑杆(有力手在上)。同时,一脚快速而有力地蹬地起跳,使身体向前上方跃起并悬挂于撑杆一侧,两臂借身体向前摆动的惯性力将杆向前推移,身体随杆摆过垂直面后,两腿前摆,下握手向后推撑杆,身体前倾,屈膝缓冲着地。
立姿跳下
立于崖壁边缘,两腿弯屈稍分开,身体前移,两脚稍用力蹬崖壁边缘,向下跳落,以前脚掌先着地,随着屈膝缓冲。
悬垂跳下
身体背向跳落方向,屈体下蹲,两手抠住崖壁边缘,身体下移,两腿依次下伸,使身体悬垂,并略向左(右)移,左(右)手下移扶壁,手脚同时推蹬崖壁转身跳下,脚掌先着地,随着屈膝缓冲。
走斜坡避险法
经常走山路的人都知道,往斜坡上走,身体的姿势最好稍微前倾。因为背上背着东西,为了要身体在斜坡上保持平衡,就要把重心放在前面。而斜度愈大则步幅就要越小要不然第一步走得太大,第二步就跟不上来。另外就是要保持一定且适当的速率,走起来不会太累,心情也舒畅。
途中万一遇到下坡或稍微平坦的地段,也不可以放松心情,乱了步行频率,加快或加大脚步,这样反而会使身体的状况一下子适应不过来而感到难过。
山路一般都是布满岩石、砾石、树根等而凹凸不平,所以走时一定要看清楚,每一步都要踏得很平实,而且要保持相同的速度,一步一步慢慢走。最重要的是要能充分利用鞋底和地面所产生的摩擦。象在山谷斜坡那种斜度很大的地面行走,最好先用脚尖把坡面踢出踏脚(路)阶,再把脚踩上去。虽然一些锯齿形的道路是捷径,但是走下来却往往比走原路还累,还慢。
行路法
保持自己的速度和节奏
要想走长路而不疲劳,窍门是放小步幅、保持步调平稳。疲劳大多是由于在平地上加快速度或迈大步,破坏了节奏所造成的,绝不能急躁。
上坡路更要放小步幅
迈着大步爬坡,身体一定会摇摇晃晃,从而破坏了平衡。应该使用比平地上更小的步幅,一步一步稳定有力地行走。特别陡的斜坡,可以一边左右圆缓地拐着弯一边前进。
下坡路尤其危险
下坡路上常常会乱了步子节奏,摔倒受伤。在这种地方跑跑跳跳是非常危险的。经验越丰富的人走下坡路时越是缓慢。鞋带也最好系得比平时紧些,如果太松,脚指尖会顶到鞋上,有时甚至会造成脚指甲缺血坏死而脱落。
集体行进
由多个人组成的小组,总会有些人走得快一些而有些人走得慢一些,但是,既然是集体行动,同时也为了防止发生事故,建议按较慢的人的速度一块儿行走。带队的人应该走在队伍最后。
过桥过河法
过吊桥
吊桥不时地摇晃,要一个人一个人地过。对桥下河水恐惧的人应该只看脚下1米前方的桥面。
过独木桥
把脚横开如肩宽,采取稍有点外八字的步法,就能取得良好的平衡。若独木桥只有一根,应看着1米左右的前方,一步一步使鞋底踏稳,尽快走过去要比慢吞吞地更稳便。
过河
对于浅于膝盖的河水,如果是夏天,要穿鞋趟过去,这样比较安全。如果河流里有石头,可以踏石而过,且应选踏比较干燥的石头,因为湿石容易滑倒。而对于深过膝的河水,涉水过河比较危险,请另选它路过河。
正确的休息方法
走多少时间后休息大致取决于如下标准:平地,每走50分钟休息10分钟;爬坡,则每走30分钟休息10分钟。休息时间过长反而会使刚刚活跃起来的身体机能变得迟钝。休息时可坐到石头等高一点的地方,以使血液不致下行臀部,身体保持良好状态。休息时还可以做一些轻微的屈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