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铅球的完整技术是一种有美感的连续性动作,只有整个动作合理,协调、连贯的完成才会取得理想成绩。本文中所强调的几点,都是推铅球技术动作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如投掷者能正确完成本文所强调的环节,就不在会出现用力不当、用力脱节等技术问题,成绩也将会得到提高。
推铅球的错误纠正
错误动作
推铅球时手指,手腕用力不当(有时导致挫伤),其产生的原因是推球时手指完全放松,手指、手腕力量较差,推球时用力过猛。
纠正方法
要求握球时手指有一定紧张程度;注意发展手指、手腕和力量;多用较轻的铅球进行练习,注意用力顺序。
错误动作
推铅球时肘关节下降,形成抛球。其产生原因为:持球臂肘部过低,滑步过程中或开始推球时,头部过早转向投掷方向。
纠正方法
注意持球时手臂的动作,多做正面推球,要求肘关节上抬(不高于肩),滑步和开始推球时(抬体阶段),两眼仍看前下方。
错误动作
滑步距离太短。产生原因是蹬地和摆腿力量不够,或结合不好,或拉收小腿不积极。
纠正方法
徒手或持球反复练习蹬摆动作结合;连续做拉收小腿的练习;在地上画出两脚落地标志,要求学生滑步后落在标志上。
错误动作
滑步时身体重心上下起伏大。产生原因为:蹬地或摆腿过于向上;右腿未蹬直,过早收小腿。
纠正方法:滑步前身体重心先稍后移;左腿摆动时,要求触及后方(投掷方向)的标志物(标志物高度低于臀部)。
错误动作
滑步结束后不能保持投掷前的正确姿势,上体过早抬起,身体重心在两腿之间。产生原因:右腿拉收动作不完善,一是收腿速度慢或跳起,二是收的距离短,未落在身体重心下面。此外滑步中左臂向左摆动或头向投掷方向转动,带动上体的移动;滑步时抬起上体,身体重心向投掷方向移动。
纠正方法
徒手或持球连续做收腿动作;教师在学生右侧(稍后)拉住学生的左手,或在背后压住上体,进行滑步练习。
错误动作
滑步后停顿。产生原因:左腿摆动过高,着地不积极;右腿力量弱,滑步后重心下降太大。
纠正方法
背对投掷方向,两脚左右开立,两腿弯曲,上体前倾,然后左脚后撤一步,积极着地后,右脚快速蹬地;持球滑步后结合右腿蹬地动作;加强腿部力量训练。
错误动作
推球时用不上腰背肌肉和下肢力量,单纯用手臂的力量。产生原因:投掷臂过早用力,用力顺序不明确;身体各部分动作不协调;最后用力时姿势不正确,身体重心在两腿之间。
纠正方法
学生做好预备推球姿势,教师在前面抵住学生的右手,或者是教师在后面拉住学生的右手,要学生反复做蹬腿、抬体动作;学生做好预备姿势,教师在后用左手压住学生左肩,结合学生做蹬腿时,用右手推右髋向投掷方向转动;原地(正面或侧面)推球,利用下肢和上体鞭打动作将球顺势推出。
错误动作
推球时臀部后坐。产生原因:右腿蹬地不充分,髋部未能转至正对投掷方向;最后用力时两脚前后之间的距离过长;左脚制动大;怕出圈犯规。
纠正方法
教师站在后面,两手扶在学生髋的两侧,推球时帮助转髋、送髋;徒手做最后用力练习,要求用右手触及前上方一定高度和远度的标志物。
错误动作
推球时身体向左侧倾倒。产生原因:左臂过分向左后方摆动;左脚的位置过于偏左,形成两脚左右的间隔过大,造成左侧支撑不稳。
纠正方法
先将左臂屈肘固定于体侧,做原地推球;右侧正前方固定标志物,原地推球时(也可徒手)按标志方向推出;地上画出两脚的位置,要求滑步后两脚落地标志上;背靠固定物体。徒手原地推球练习。
错误动作
推球时出手角度过低。产生原因:左脚支撑无力或膝关节弯曲;推球时低头或向右后下方转动;推球动作慢。
纠正方法
在投掷前上方一定高度和远度处悬一标志物,要求推出地的球触及标志物;推过一定高度和远度的横杆(横杆和标志物的高度和远度根据学生的成绩而定)。
铅球比赛规则
铅球基本规则
1.应抽签决定运动员试掷顺序。
2.运动员超过8人,应允许每人试掷3次,有效成绩最好的前8名运动员可再试掷3次,试掷顺序与前3次试掷后的排名相反。如果在第3次试掷结束后出现第8名成绩相等,按规则第146条3处理。当比赛人数只有8人或少于8人时,每人均可试掷6次。
3.比赛开始前,运动员可在比赛场地练习试掷,练习时应按抽签排定的顺序进行,始终处于裁判员的监督之下。
4.一旦比赛开始,运动员不得持器械进行练习,无论持器械与否,均不得使用投掷圈或落地区以内地面练习试掷。
5.应从投掷圈内将铅球推出。运动员必须从静止姿势开始进行试掷。允许运动员触及铁圈和抵趾板的内侧。
6.应用用手从肩部将铅球推出。当运动员进入圈内开始试掷时,铅球应抵住或靠近颈部或下颌,在推球过程中持球手不得降到此部位以下。不得将铅球置于肩轴线后方。
7.(a)不允许使用任何装置对投掷时的运动员进行任何帮助,例如使用带子将两个或更多的手指捆在一起。除了开放性损伤需要包扎以外,不得在手上使用绷带或胶布。
(b)不允许使用手套。
(c)为了能更好地持握铅球,运动员可使用某种适宜物质,但仅限于双手。
(d)为了防止手腕受伤,运动员可在手腕处缠绕绷带。
(e)为防止脊柱受伤,运动员可系一条皮带或其他适宜材料制成的带子。
(f)不允许运动员向圈内或鞋底喷洒任何物质。
8.运动员进入圈内开始投掷后,如果运动员身体的任何部位触及圈外地面,或触及铁圈和抵趾板上面,或以不符合规定的方式将铅球推出,均判为一次试掷失败。
9.如果在试掷中未违反上述规定,运动员可中止已开始的试掷,可将器械放在圈内或圈外,在遵守本条第12款的前提下,可以离开投掷圈,然后返回圈内从静止姿势重新开始试掷。
注:本款中允许的所有行动应包括在规则第142条4中规定的一次试掷的时限之内。
10.铅球必须完全落在落地区角度线内沿以内,试掷方为有效。
11.每次有效试掷后,应立即测量成绩。从铅球落地痕迹的最近点取直线量至投掷圈内沿,测量线应通过投掷圈圆心。
12.运动员在器械落地后方可离开投掷圈。离开投掷圈时首先触及的铁圈上沿或圈外地面必须完全在圈外白线的后面,白线后沿的延长线应能通过投掷圈圆心。
13.应将器械运回投掷圈,不许掷回。
14.应以每名运动员最好的一次试掷成绩,包括因第一名成绩相等而进行的决名次赛的试掷成绩,作为其最后的决定成绩。
铅球投掷圈
15.结构:投掷圈应用铁、钢板或其他适宜材料制成,其上沿应与圈外地面齐平。圈内地面应用混凝土、沥青或其他坚硬而不滑的材料修建。圈内地面应保持水平,低于铁圈上沿14—26毫米也可使用符合上述规定的活动投掷圈。
16.规格:投掷圈内沿直径应为2.135米(±5毫米)。铁圈边沿至少应厚6毫米,漆成白色。
17.从金属圈顶两侧向外各画一条宽5厘米、长至少为75厘米的白线。此线可以画出,也可用木料或其他适宜材料制成。白线后沿的延长线应能通过圆心,并与落地区中心线垂直。
抵趾板
18.结构
抵趾板应用木料或其他适宜材料制成,漆成白色,其形状应为弧形,以便使其内沿与铁圈内沿重合。应将抵趾板安装在两条落地区标志线之间的正中位置,并固定于地面。
注:可以使用国际田联以前规定的抵趾板。
19.规格
抵趾板宽度为11、2—30厘米,内沿弧长1.22米(±1厘米),高出圈内地面10厘米(±2毫米)。
铅球
20.结构
铅球应用固体的铁、铜或其他硬度不低于铜的金属制成,或由此类金属制成外壳,中心灌以铅或其他金属。铅球的外形必须为球形,表面不得粗糙,结点处应光滑。
21.铅球应符合下列规格:
22.在规则第12条1(a)的比赛中,只许使用组委会提供的器材,在比赛中不许改变。不允许运动员携带任何器材进入比赛场地。
在所有其他比赛中,运动员可以使用自备器材,但在比赛前应经组委会批准,这些检查合格并做有标记的自备器材,所有运动员均可使用。
铅球落地区
23.应用煤渣或草地以及其他适宜材料铺设落地区,铅球落地时应能留下痕迹。
24.落地区在投掷方向上的向下倾斜度不得超过1:1000。
25.应用宽5厘米的白线标出落地区,其延长线应能通过投掷圆圆心,圆心角为40度。
注:可用下列方法精确设置40度扇形落地区:在离投掷圈圆心20米处,二条落地区角度线相距13.68米,即每离开圆心1米,落地区角度线的横距增加68.4厘米。
26.可用醒目的旗帜或标志物标出每个运动员的最好成绩,安放标志物时,应沿落地区标志线方向放置在标志线外侧。
可用醒目的旗帜或标志物标出现行的世界记录,在合适场合电可标出最新的洲际或国家记录。
中外女子铅球成绩对比
在奥运会的300个项目中,田径因为有30多个项目,比例约为十分之一,成为包含项目最多的大项之一,因而有所谓“得田径者得天下”的口碑。纵观近几年的女子铅球成绩并不尽人意。而1993~2002年的女子铅球成绩相对来说是非常典型和有特点的一段时期,本文从1993~2002年世界及中国女子铅球成绩入手,通过对中国与世界女子铅球成绩的对比进行研究,找出它的变化、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使跨入新世纪一直处于低谷期的女子铅球项目以此为镜,重新登上辉煌的顶峰。
1993~2002年世界女子铅球成绩状况
1.成绩没有突破。世界女子铅球成绩整体是平淡中偶有突出。从1993年到2002年,世界女子铅球成绩排名在前十名的成绩都是在20米以上,其中有两次1995、2000年超过21米,这两次可以说是十年当中的亮点,2001年以后就再没有突破。
2.进入20米大关的人数平稳中有下降。在入围20米大关的运动员人次上,1993、1994年达到最高,然后迅速回落,直到跨入21世纪,进入20米的人次才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较小,远达不到1993、1994年的高峰期。进入20米的人次共30次,1993、1994年各7次,分别占总人次的23.3%,两年和占总人次的46.7%;1995~1999年共占总人次的20%;2000~2002年共占总人次的33.3%,虽说比1995~1999年的20%有所增加,但与1993、1994年的46.7%高峰点还相差较远。
从以上的数据来看,那些认为女子铅球成绩总体滑坡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如果真的说有滑坡的话那也只是进入20米的运动员的人数减少了,而不能简单的就说成整体的滑坡。
3.进入世界成绩排名的国家由单一向多层次方向发展。进入新世纪,一些亚洲国家和一些小的国家也加入了该排名行列。亚洲的韩国在女子铅球成绩上有很大提高。该国运动员李明善以19米多的成绩多次挤身世界排名前十或前八,并且她的排名每次都在中国运动员的前面。古巴也是一个崛起的新秀,该国家曾三次以19.29米、19.48米、19.39米的成绩分别位居第七、第七、第六名。作为一个小国家,能在高手云集的女子铅球项目中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已是非常了不起。这种新的变化,已使那种少数几个国家占据霸主地位的单一格局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1993~2002年中国女子铅球成绩的特征和变化
1.优秀选手屈指可数。20世纪末是女子铅球成绩的高潮期。中国女子铅球成绩在20世纪的1996、1994年达到鼎盛。
(1)表现在铅球成绩世界排名前十或前八进入20米大关的次数上。在本次研究中铅球成绩达到20米的总次数是8次。1993年有3次,占总次数的37.5%;1994年有4次,占总次数的50%;1995年有1次,占总次数的12.5%,而1993、1994、1995年铅球成绩达到20米的总次数是8次,占本研究总次数的100%。也就是说。从1996年开始中国的女子铅球运动员连一次进入20米大关的人都没有,可以说女子铅球成绩从高潮到低谷是直线下降。
(2)表现在进入世界排名前十或前八的运动员人次。在这十年间进入世界排名前十或前八的运动员总人次是17次。1993、1994年各有4人次,各占总人次的11.8%;1995年有3人次,占总人次的17.6%;1996、1998、2000、2002年各1人次,占总人次的5.9%;1997年有2人次,占总人次的11.8%;1993、1994、1995年共进入世界排名的人次是11次,占总人次的0.7%。从统计的数据来看,1996年到2002年的7年间,进入世界排名的人数在每年中是零零散散的,或1次或2次,有的还是0次,这与1993、1994、1995年3次或4次进入世界排名形成强烈对比。(3)表现在世界排名的名次上。在1998年以前我国女子铅球在以成绩为据的排名中,最好的拿过第二名,并且多次获得第二、三、四名,在这6年中几乎每年都有一人次排名第二。
2.新世纪初成绩处于低谷期。本世纪初是女子铅球成绩的低谷期。从铅球成绩闯入20米大关的次数、进入世界排名前十或前八的运动员人次以及世界排名的名次上都不难看出,本世纪初女子铅球成绩呈明显下降趋势。在铅球成绩进入20米关的次数上,本世纪无一次;进入世界排名前十或前八的运动员的人次1996年到2002年的7年间,每年只是零零散散的,或1次或2次,有的还是0次。特别是2000年仅1次,2002年也仅1次,占总次数的5.9%;在世界排名的名次上也不尽人意,21世纪初只得过1次第九名和1次第十名,这与20世纪的排名第二、三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女子铅球与世界女子铅球成绩的对比
1.中国整体实力丝毫不逊于其他体育强国。在这十年间,进入20米大关的全部运动员次数是30次,而中国有8人次进入该关,占总次数的26.7%。其他该项目的强国进入20米关的次数情况是:俄罗斯10次,占总次数的33.3%;德国有5次,占总次数的16.7%;乌克兰有4次,占总次数的13.3%;白俄罗斯有2次,占总次数的6.7%。从以上这些国家的入围次数不难看出,中国的成绩还是非常不错的,在这些国家中排名第二。
另外,还可以从入围前三甲的次数中体现中国女子铅球成绩的骄人。在这十年间,能多次进入前三名的国家无疑是该项目的强国。中国进入前三名的次数是7次,俄罗斯是9次,德国是7次,白俄罗斯是3次,中国与德国以同样是7次,并列位于该比较的第二名,仅次于俄罗斯。这些也证明了中国自从1984年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拿奖牌起,运动成绩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节节攀升,这也使得中国逐渐符合世界大国地位和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大国。
2.进入新世纪,中国女子铅球成绩与世界女子铅球成绩差距越来越大。在世界级别的比赛中,投掷项目成绩的差别是微乎其微的,有时相差1公分就可能与奖牌擦肩而过。而中国女子铅球成绩近几年特别是在新世纪里的成绩与世界间的成绩相差1米远,甚至两米多,这确实令人大跌眼镜。
从1999年起中国女子与世界的成绩相差分别是:1.78米、2.14米、1.67米,从这当中反映的不只是成绩差距在拉大,更突出说明了女子铅球在世界排名中的位置越来越靠后了,如果再不制止这种“前进”,中国女子铅球退出强国位置绝不是危言耸听。
3.中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短于世界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世界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科里维约娃从1993年到2002年不断出现在比赛场上。在这十年间她先后5次出现在世界排名前十或前八,最难能可贵的是她每次的成绩都在20米以上,这对于体坛来说是个惊喜也是个奇迹。类似她的运动员在国外选手中还有很多。俄罗斯掷铅球名将佩列申科在该项目上的运动寿命是九年,在这九年中她4次进入世界排名前十或前八,她每次的成绩不是19米多就是20米多,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运动员。在德国的铅坛上也有一位令人敬佩的“长青树”式的选手卡姆伯努斯,她的运动寿命是十年,在这十年间她8次进入世界排名前十或前八。而中国的优秀铅球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明显较短,大部分运动员在二十六、七岁就退役了,并且呈现运动寿命短而成绩比较好,或运动寿命相对较长而成绩不近人意的特点。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把中国的女子铅球成绩状况归纳为:一大一长一短,即与世界成绩差距大,低谷时间长,运动员运动寿命短。这种现状对逐渐走上世界体育强国的中国体育是极其不利的。对于“得田径者得天下”的世界级的大型比赛,中国能不能在曾经非常辉煌的女子铅球项目上由低谷走出来致关重要。
中国女子铅球成绩滑坡原因
进入新世纪中国女子铅球成绩一再滑坡,首要原因是国家和有关部门对该项目没有足够的重视,应在铅球项目上下狠心,下大功夫。1993、1994等几年的女子铅球成绩之所以能连续几年取得好的成绩与1986年国家体委在这方面下大力气整顿是分不开的。为改变中国女子铅球的低迷状态,以及在亚洲乃至世界铅坛上有一席之地,在国家体委田径处的大力支持下组成女子铅球攻关组。该组由科研人员、教练员、运动员组成。科研人员和教练员积极借鉴世界女子铅球运动员成材重要因素,找出我国运动员的优点和薄弱环节,改进训练结构和训练方法,选用合理重量的铅球进行技术练习。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使一批运动员如黄志红、李梅素等在世界级的比赛中挤身前列。
注重训练方面的基础因素
影响铅球队整体水平的原因是多方面,但必须注重基础方面的因素。因为,楼要盖的高,没有坚实的基础只是空中楼阁。从训练角度看,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教练员的基础理论水平不高。由于基础理论的不足,影响了对运动技术的研究、分析,认识的深度不够,对技术更多的是看表面现象,对技术的分析和认识比较简单,不能把技术中的现象用简单基本原理解释清楚。这样就很难抓住技术核心。由于认识的深度不够,发展技术特长和改进技术错误动作的措施就不力。尽管有关人士呼吁要重视技术和技术训练,不要轻技术重能力,而我们的教练员也认识到了中国女子运动员整体体能不如外国优秀运动员,要达到高水平,应在技术方面下工夫,用充分发挥技术方面的优势来弥补体能方面的不足,但实际上并没见到明显效果。这反映了认识上还存在一定问题,这样就很难解决基础性问题。
在训练中,挖掘运动员生理潜能和运用提高成绩的方法不科学。在训练中采用一种称为“枯竭式”的训练,极大地挖掘运动员的生理潜能,在短时间内运动员的成绩获得飞快提高,但当运动成绩达到一定水平后很难维持住,提高的快下降的也快。当教练员面对运动员的专项成绩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很难提高时就会感到束手无策、无技可施。没有好的办法,找不到相应有效的方法,就简单地把整个训练向前平推:训练量再大一点,强度再提高一点,技术再改进一点,能力再提高一点。这种不科学的训练方法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积极调整比赛场上的心理素质
现代竞技场上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心理素质的较量。中国女子铅球水平不高也就罢了,只要能把已有的水平发挥出来就行了,可偏偏由于心理原因,连已有的水平也发挥不出来。一些运动员在震耳欲聋的数万观众的赛场上,往往被热烈的气氛给震呆了,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技术,与平时的训练甚至比赛前的准备活动都判若两人。还有一些运动员在比赛中遇到困难时就显得办法少,只想拼命,却又不知道如何拼命,以至于未能果断调整自己,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就败下阵来。所有这一切归根到底是缺乏大赛经验、心理素质不硬造成的。
改变陈旧的观念、加强科研方面的研究
田径运动是成年人的运动,投掷项目也不例外。曾有一项研究表明,参加奥运会的女子运动员平均年龄为27.23岁±1.51岁,最大年龄平均值为32.56岁±2.53岁。在第27届奥运会上46个获得奥运会冠军的运动员中有11人年龄在30岁以上,尤其是女子铁饼冠军,白俄罗斯的兹维列娃已40岁。这些都无不说明了田径作为一项成年人运动项目不论是身体素质还是技术水平,不论是心理状态还是比赛经验都必须经过长期的磨合和打造,才能逐步稳定和成熟。
牵张练习要和训练中肌肉的活动特点相吻合
多牵张运动强度大的肌肉。动静力牵张练习在射箭训练整理活动中的应用,主要是针对目前射箭训练后的放松活动少,任其自然恢复的问题提出来的解决办法。在射箭训练后,有目的地、科学地安排一些动静力牵张练习的整理放松活动,对有效地消除训练后的肌肉紧张,预防或减轻训练后的肌肉酸疼,提高训练的质量,加快训练后的恢复是有所帮助的。
与外国运动员相比,我国的女子运动员退役年龄偏早。女子运动员在25~28岁退役的占77%,而这一年龄正好是世界优秀运动员的黄金时期。在我国,有一种观念即25岁左右就被称为“老将”,她们面临的不是再提高成绩,在体坛上再创辉煌,而是要考虑退役问题了。这是人才的极大浪费。这样的观念是非常陈旧的也是极其有害的。另外,缺乏对大龄运动员训练和再创佳绩的理论研究和训练、比赛方法的研究。一个运动员是经过少则七、八年多则十来年的长期培养才成材的,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运动员过早退役,就会造成很大浪费。如何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加大对大龄运动员的研究,形成科学、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是科研的又一重大任务。
铅球著名运动员
帕里·奥布莱恩
帕里·奥布莱恩帕里·奥布莱恩是美国著名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投掷技术的创造者。1952年首次参加奥运会,帕里·奥布莱恩就以17.41米的成绩夺得金牌。1953年奥布莱恩以18米的成绩第一次打破了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突破“18米大关”的运动员。1956年9月3日,奥布莱恩以19.06米的成绩再创世界纪录,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突破“19米大关”的运动员。同年他以18.57米的成绩打破了奥运会纪录,并蝉联冠军。奥布莱恩是第一个采用背向滑步投铅球技术并获得重大成功的运动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铅球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新的技术不仅确保他获得两次奥运会金牌,而且使他连闯18米,19米两个大关,10次改写世界纪录,这一技术一直流传至今。1959年他获得美国“沙利文奖”。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他是手持奥林匹克五环旗入场的8名美国奥运明星之一。
铅球运动奥布莱恩1932年1月28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托摩尼克。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非常喜爱体育运动。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体育教师发现了他的投掷才华,从此他与铅球结下了不解之缘。17岁时,他的铅球成绩达到了16.42米,排在当时世界第12名。为了能进入国家奥林匹克代表队,奥布莱恩开始了艰苦系统的专项训练,然而他的成绩却提高很慢。爱动脑子的奥布莱恩并没有灰心,在训练中针对自己的弱点,加强了力量和速度的训练,并开始摸索一种新的推铅球技术。
为了加长推铅球时的工作距离,增大人体对铅球的作用力,他采用了背对投掷方向,滑步推球的新技术进行练习,运动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美国田径冠军赛上,他以17.04米的成绩第一次战胜了4破世界纪录的富克斯,随后又以17.38米的成绩获得了参加奥运和资格。1952年首次参加奥运会奥布莱恩就以17.41米的成绩夺得金牌。1953年奥布莱恩以18米的成绩第一次打破了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突破“18米大关”的运动员。1954年他又连续四次打破男子铅球世界纪录。
1956年9月3日,奥布莱恩以19.06米的成绩再创世界纪录,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突破“19米大关”的运动员。同年他以18.57米的成绩打破了奥运会纪录,并蝉联冠军。1960年他获得奥运会银牌。1964年他第四次参加奥运会,以19.20米的成绩获得第四名。1966年已34岁的奥布莱恩以19.69米创造了他一生中最好的成绩。奥布莱恩施第一个采用背向滑步投铅球技术并获得重大成功的运动员。
新的技术确保他获得两次奥运会金牌,1954年,他连闯男子铅球世界纪录,被评选为“100个金色时刻之一”。
美国铅球运动员帕里·奥布莱恩曾4次参加奥运会,他的功绩不仅在于夺得过2枚奥运金牌,还在于他对铅球技术动作的改进——将侧向滑步发展为背向滑步,创造了背向滑步技术。
奥布莱恩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与体育结下不解之缘,并显露出杰出的运动天赋。1949年,他进入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担任校橄榄球队的前卫。他身材高大,速度快,动作敏捷,爆发力强,因而得到学校田径队教练的青睐,经多次劝说后,终于来到田径场,开始了铅球运动训练。
奥布莱恩身高1.90米,直径2.135米的铅球圈对他来讲太小了,无法施展全身的力量。善于思考的奥布莱恩经过一番苦思,将传统的侧向滑步改为背向滑步,这不仅可以充分利用铅球圈的空间,加大铅球在运动员手中的运行距离,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身体整体动作产生的力,提高出手速度。背向滑步技术使铅球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位铅球投掷技术的变革者在1952年第15届奥运会上,首次采用背向滑步新技术,第一次试掷就以17.41米的成绩刷新了奥运会纪录,最后夺得金牌。1956年,他在第16届奥运会上再次夺冠。从1953年至1959年,他10次破世界纪录,是突破铅球投掷18米和19米大关的首位运动员,从1952年至1956年连续参赛116次保持不败。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上,奥布莱恩与另外7名美国奥运明星共执奥林匹克五环旗率先入场。
铅球运动姿势人类对运动极限的突破有时仅仅是改变了一下运动姿势的结果,但运动姿势的改变显然也是一种科学原理应用于体育的成果,比如其中就涉及人体工程学、人体力学、人类行为学、仿生学等。
背越式跳高是一个最为典型的创造新纪录的经典,因为这一姿势自然地利用了人体高度与弹跳之间的关系,只要脚有足够的力量和借助跑步的飞跃,人头能先越过去的地方,全身也能飞跃过去。从跨越式到俯卧式是人类跳高的飞跃,而在俯卧式还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在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上,美国运动员理查德·福斯伯凭借自己创立的背越式跳出了2.24米的高度,距2.25米的世界纪录只差1厘米。这个姿势创新尽管是符合人体工程学和人体力学的,但在当时还受到不少人的责难,认为是一种噱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1968年到1993年的二十多年间,福斯伯创造的背越式就使人类跳高的极限上升了17厘米,达2.41米。
美国铅球运动员帕里·奥布莱恩凭借自己创造的背向滑步助跑发力而连续获得1952年和1956年两届奥运会铅球冠军。在他之前,掷铅球用的是侧向滑步。但是,奥布莱恩身高1.90米,直径只有2.135米的铅球圈对于他太狭小了,即使他有千钧之力也无法施展。奥布莱恩经过一番苦思和实践,将传统的侧向滑步改为背向滑步,这种姿势不仅可以充分利用铅球圈的空间,加大铅球在运动员手中的运行距离,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身体整体动作产生的力,提高出手速度,即加速度,从而把掷铅球的成绩大大提高了。最为明显的是,奥布莱恩从1953~1959年10次打破纪录,而且突破铅球投掷的两个在当时看来是极限的成绩,一个是18米大关,另一个是19米大关。同时奥布莱恩从1952~1956年连续参赛116次都保持不败纪录。
同样,游泳姿势的改变由于结合了运动体力学和人体工程学的原理而使人类游得更快。早期的游泳是以侧泳为主。而在1912年的斯德歌尔摩的奥运会上,来自美国夏威夷的选手杜克·卡哈纳莫库首次采用了自由泳,结果将100米泳的世界纪录整整提高了5秒。这个成绩令人难以置信,赛后裁判将其游泳的距离反复测算了4遍才承认成绩有效。自此,自游泳也在全球普及开来。
谁能担保未来一个又一个结合了科技原理的姿势改进不会再一次,或一次又一次地让人类的运动成绩更高、更远和更快呢?
伊伦娜·斯卢皮亚内克
斯卢皮亚内克1956年9月24日出生于前东德的德明。她自小活泼好动,十分喜爱体育运动。1970年经体育老师推荐,伊伦娜·斯卢皮亚内克14岁的斯卢皮亚克进入“迪那莫”体育俱乐部,开始进行铅球训练。当年她的铅球成绩是12.50米,在全国同年龄组中名列第一。第二年她把成绩提高到13.32米。
1972年,16岁的斯卢皮亚内克已成为全国斯巴达克运动会的冠军。1974年她的成绩达到19.23米,进入了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行列。1975年她以20.12米的成绩突破“20米大关”跃居世界第五位。
1976年斯卢成亚内克首次参加奥运会,就以20.54米的成绩获得第五名,引起了国际田径界的关注。奥运会后,斯卢皮亚内克认真分析了自己的情况,决定把技术、力量和速度作为突破口,开始了更加艰苦和系统的训练。
1977年她的成绩突破了“21米大关”,并在第1届世界杯田径赛上以20.93米夺得金牌,首次成为世界冠军。1978年她又以22.6米的成绩跃居世界第一位。1979年她在第2届世界杯田径赛上以20.98米的成绩蝉联冠军。1980年是斯卢皮亚内克运动生涯中最辉煌的一年。她先是以22.36米和22.45米的成绩两破世界纪录,接着又以22.41米的成绩夺得奥运会金牌。1981年在第3届世界杯田径赛上以20.60米的成绩第三次蝉联冠军。1983年她获得首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铜牌。1984年由于前民主德国抵制洛杉矶奥运会,使她失去了蝉联奥运会冠军的机会。在斯卢皮亚内克的运动生涯中,她两次打破世界纪录、三次获世界杯冠军、一次获奥运会冠军、连续6年获世界第一,被世人誉为“铅球女王”。
李梅素
李梅素是中国著名女子铅球运动员,1988年获第24届奥运会女子铅球铜牌,实现了中国投掷奥运奖牌“零的突破”。
李梅素于1959年4月17日出生于河北省新乐县。1976年进入了河北省田径队,经过严格系统的训练,她的铅球成绩逐年提高,1982年以17.77米获得第9届亚运会女子铅球冠军,并打破亚运会纪录。1984年她6次刷新女子铅球亚洲纪录,成绩分别是18.20米、18.28米、18.30米、18.34米、18.41米、18.47米。同年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以17.96米获得第5名。1985年获世界室内田径运动会第4名和亚洲田径锦标赛第2名。1987年在第6届全国运动会上,李梅素以20.87米和20.95米的成绩两破亚洲纪录,并获金牌,列当年世界第7名。1988年李梅素达到了运动生涯的顶峰,她先是以21.76米的优异成绩刷新了由她保持的亚洲纪录(这一记录一直保持至今),接着在第24届奥运会上以21.06米获女子铅球铜牌,实现了中国投掷奥运奖牌“零的突破”。这也是亚洲各参赛国在本届奥运会田径比赛中获得的唯一奖牌。
年近40岁的李梅素仍活跃在赛场上,并多次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她最突出的技术特点是转向速度快。李梅素多次荣获国际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并多次被评为“全国田径十佳运动员”。
李梅素,这位燕赵大地培育出的一位“神女”,着实是创造了不少的奇迹。她从16岁进入河北田径队从事铅球运动训练,到2001年42岁时仍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第九届全运会,并获得第八名。26年的运动生涯她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做出了很多贡献——
她一共打破过88次河北省女子铅球纪录;夺得过12次全国正式比赛的冠军;获得过一次亚洲锦标赛冠军;摘取过两次亚运会桂冠;刷新过26次全国纪录和亚洲纪录;参加过3届奥运会,并获得一个第五和一枚铜牌;她所创造的21米76的成绩,至今在亚洲无人问津。
李梅素的运动寿命之长,在中国体育界尤其是田径圈内可谓创造了奇迹,她是一棵令人敬佩的“常青树”;在其政治生活中,她又是一棵令人赞叹的“不老松”——她从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三届代表大会开始当选为正式代表起,又相继当选了第十四届和第十五届党代表,2002年她又在河北省光荣地被推举为第十六届全国党代会的代表!
在河北体育界,凡是提起李梅素,没有不伸大拇指的,大家对她的评价可谓众口一词:“这人很难得”,“这人太不简单”,“这人太了不起了”。
李梅素的领导、河北省体育局局长王国强对李梅素作出了如下评价:“李梅素是河北体育战线上一个过得硬的标兵。她能连续四届被推选为党代会的代表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在她身上汇集了优秀运动员所具有的许多高贵品质,例如吃苦耐劳、尊重对手、尊重教练、敢于拼搏、精于磨练、爱党爱国、不图索取、只求奉献。她这种人,放在哪里都让人放心。考虑到她的人品、人格和突出贡献,九运会结束之后,省体育局曾征求她的意见,允许她在省体育局系统内选择她所喜欢的任何工作,但她还是选择了担任女子铅球组的教练工作。2002年3月,组织上考虑到她的威望以及能力,安排她担任了河北省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我们相信她能够胜任这项工作。”
李梅素的教练、我国著名铅球教练员何增生提起她的爱徒来更是赞不绝口:“李梅素这样的运动员,真是天下难找。我以前安排她上训练课,要把不同重量的大铁疙瘩反复地投出去、捡回来,再投出去、再捡回来,这样往返次数可达300多次。有人估算了一下,她一天训练负荷的总重量累计可达二万多公斤,这相当于五辆‘解放牌’大卡车的载重量!在她训练的前三年,成绩提高了6米多,幅度之大、速度之快,令人咋舌。直到1988年,她在石家庄创造了21米76的女子铅球亚洲最高纪录,几乎是一年长一米,这在世界体育史上也是个奇迹!”
至于李梅素自己,她说:“我觉得,大家连续四次推举我当选党代表,这是对我最大的褒奖、最大的信任和最大的鼓舞。我认为这是我们运动员最高的荣誉,是无价之宝!我现在就琢磨这么一个事——就是怎样用我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党组织对我的关怀。我现在带着三个队员,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有朝一日让她们中的某一个人的成绩能够超过我,能在国际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也许这才是对所有支持和关心我的人们最好的报答!”
李梅素能从一个农家女成长为一位赫赫有名的国际级运动健将,所行之路,坎坷不平,她之所以能够抗得住、挺下来,完全靠的是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由此派生出的魅力。平心而论,铅球运动在体育项目中当属枯燥无味的一种,每天就是反复地和那铁疙瘩打交道。可李梅素当运动员时对于苦和累已习以为常,她就像一棵迎风傲雪的冬梅,任凭寒风吹袭、冰雪压枝,却依然争芳吐艳、丽如帛绢。真可称得上是迎凌伴寒独畅放、花落叶败见梅尊!
黄志红
中国女子田径铅球运动员。1965年5月7日生。浙江兰溪人。身高1.74米,体重100公斤。
黄志红少年时代就参加田径训练。1978年入浙江省业余体校,开始练标枪,后改铁饼,因旋转动作头晕,最后才投铅球,启蒙教练为省体校的王水琪教练。1979年入浙江田径队,随后被国家队教练崇秀云选入国家集训队训练,当时她还只是个不太出众的小胖姑娘。1983年崇秀云教练因病入院后,她的训练从此由她的现任教练阚福林接任。几年中,她的成绩提高很快:1981年投掷铅球的成绩为15.05米,1982年是15.50米,1983年至16.12米,1984年成绩达到运动健将标准,并在全国青年田径冠军赛上以17.04米获铅球第二名。
1985年,在全国田径锦标赛上,黄志红以18.01米获得亚军。1986年在第十届亚运会上,她以17.51米的成绩摘得铅球比赛的金牌,同年在法国巴黎田径邀请赛上,她又以18.43米的成绩获得第三名,并达到国际级运动健将标准,这一年,她的最好成绩为18.89米,列当年全国首位。
1987年3月,黄志红在北京地区冬季田径邀请赛中,以18.94米打破全国纪录,7月在北京地区优秀运动员田径比赛中,又以20.22米的成绩突破铅球20米大关,11月在第六届全运会上,以19.55米的成绩获第三名。
1988年,黄志红终于两破亚洲纪录,并在石家庄田径精英赛上,以21.28米的好成绩获冠军,这个成绩列当年世界女子铅球第四名。但在同年的第二十四届奥运会上,仅以19.82米获第八名。取得这个名次,对当时壮志未酬的她来说要算一个不小的打击。她投入了更加艰苦的训练。
1989年3月,她参加了第二届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再次与世界强手较量,并以20.25米的成绩获亚军。同年8月,在北京地区一次比赛中,黄志红以三次试投均超过21米显示了自己的雄厚实力,并以21.28米创本年世界第一个好成绩。随后她在原联邦德国杜伊斯堡第十五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以20.56米的成绩夺得冠军。同年9月,她又在巴塞罗那第五届世界杯田径赛上,以最后一投20.73米的优异成绩力挫世界众多好手,再夺冠军,成为第一个在世界三大田径赛中连获金牌的女子运动员,也是中国和亚洲选手在世界杯田径赛历史上夺得的第一枚金牌。1990年6月,她在全国田径锦标赛中,以21.52米的成绩获得冠军,该成绩列当年世界第二位。
成名之后的她,训练更加认真刻苦,一年之中除了比赛就是训练。1991年在东京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她不负众望,以20.83米的成绩挫败世界纪录保持者、奥运会冠军及世界众多一流选手,再一次夺得冠军,不仅为中国,而且为亚洲打破了在世界田径锦标赛上金牌“零”的纪录。1991年9月20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国际大奖赛总决赛中,以20.06米夺得女子铅球之冠,列当年国际大奖赛总分第一名。
铅球女王黄志红,中国田径历史上唯一在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上都获得奖牌的选手。对于一名运动员来说,能够在运动生涯创造这样的佳绩已经是凤毛麟角了。但是对于黄志红而言,她曾经有机会把“三大赛奖牌得主”的称号升级为永载史册的“三冠王”伟业。遗憾的是在1992年的盛夏的巴塞罗那,黄志红没能够把握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60厘米的差距使得她与“三冠王”的称号擦肩而过。黄志红是中国田径队在92年奥运会夺金最大的希望。就当所有人都认为她将摘得中国田径奥运首枚金牌从而创造历史的时候,她却没能够完全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把“首金得主”的称号“让”给了女子竞走选手陈跃玲。黄志红的奋力一掷仅换来了20米47的成绩,她的主要竞争对手却出人意料地掷出了21米06的好成绩。就是这60厘米的差距使得黄志红遗憾地与奥运金牌擦肩而过,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奥运之败并没有让黄志红就此消沉,在1993年斯图加特第四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和1997年伦敦的第七届世界杯田径赛中,黄志红再度证明了她在女子铅球黄氏领域的王者地位。除了在田径场上一次次创造辉煌,“黄氏微笑”也成为了一道亮丽风景线,她的笑容甚至使得她显得越发高深莫测,给对手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即使失利,黄志红也很难让人看到她的沮丧,更加让人体会到她那种能够承受任何挫折、永远奋进的强者气概。
1984年,黄志红获运动健将称号。1986年,获国际运动健将称号。1989年,亚洲田径教练员协会在印度新德里授予她1987~1989年亚洲最佳女子田径运动员称号。1986年、1987年被评为“国家优秀田径选手”。1989年被评为全国十名最佳运动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