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贝多芬

贝多芬(1770~1827),德国音乐家,欧洲18世纪古典音乐最后一个代表人物。他的音乐以博大的胸怀,强大的冲击力,震撼(han)世界乐坛,因此他被人们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生于德国波恩一个音乐世家,他6岁就登台演出,表现出音乐天才。26岁时不幸耳聋,但他以顽强的毅力,非凡的天赋,创作了一百多首乐曲,创造了音乐史上伟大的奇迹。

他的经典之作,如《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热情奏鸣曲》、《爱格蒙特序曲》、《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月光奏鸣曲》、《致艾丽丝》等。

这个少年将震惊世界

公元1世纪,一支罗马军团来到莱茵(yin)河畔,在中游一带安营扎寨。这样便有了波恩,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裂时期作为西德首都的那座著名城市。它便是贝多芬诞生的城市。

贝多芬的父亲约翰(han),本来是一位蛮(man)出色的宫廷乐师、男高音歌手兼音乐教师,可是后来他日益嗜(shi)酒,以致整天昏昏沉沉。母亲玛丽娅·玛格达琳娜嫁给约翰之前是个守了3年空房的寡(gua)妇。贝多芬是她和约翰的第一个孩子,他下面还有两个弟弟。

在功利思想的驱使下,父亲让贝多芬从4岁起开始跟自己学琴。有着艺术根底的父亲是贝多芬的启蒙老师。他竭(jie)尽所能,向儿子传授音乐基础知识,但在方法上却粗暴得近乎残酷,从不会体贴人。对于小贝多芬来说,苦难的日子开始了。父亲不断地增加练琴的课程,每天用一张张、一摞(luo)摞曲谱把小贝多芬紧紧地拴在钢琴旁。有时,贝多芬实在困倦而趴在琴键上睡着了。听到琴声停止了的父亲就怒气冲冲地走过来把他揪(jiu)起,让他继续练琴。到了晚上,贝多芬也不能得到休息。每当深夜,演出后狂饮一气的父亲回来后,总是嫌他睡得太早了,火冒三丈地把他从床上摇醒,检查留给他的功课是不是完成了。一旦父亲发现有的曲子练得不熟,不管孩子多么委曲,也要让他打起精神再去弹。

从此,在莱茵河畔的这所低矮的房子里,悠扬的琴声从早到晚,直到深夜也不间断。

高强度的训练使贝多芬的音乐素质迅速提高。尽管贝多芬从心里反感父亲野蛮的训练方法,但在传授知识上,不得不说他还是一位不错的老师。贝多芬靠着自己的勤奋,脱去稚嫩,步入了成熟,终于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已经熟练掌握了多方面的演奏技巧。而这高水平的演奏又与他那因劳累过度而发育不良的瘦小身躯形成鲜明对比。

一次,有位名叫勃伦宁的先生来访。父亲拉着小贝多芬的手,把他领到钢琴前,他轻声说:“勃伦宁先生要听你弹琴,你可要好好表现。”贝多芬是个内向的孩子,不善于在人前表现自己,于是他就把练得很熟的一首乐曲弹了一遍。他刚弹完,勃伦宁先生就大声喊道:“太好了!这孩子真是个神童!”父亲对此感到很自豪,说:“您还不知道吧?这孩子可是我亲自教出来的。”勃伦宁先生愣了一下说:“您应该为他请一个专业钢琴教师。”贝多芬的母亲也插话说:“可不是嘛,我已经说了不知多少遍了,他总是不听。”

父亲起初有些不太高兴。勃伦宁先生连忙说:“我知道您也是个很出色的歌唱家,但是教育孩子是另一回事,需要很多的理论知识,还得有儿童心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耐心,所以我建议您还是请位专业教师比较好。我可以向您推荐一位老师,他就是教堂的风琴师伊登先生。”

父亲考虑了一会儿,还是答应了。

第二天,父亲就带着贝多芬往教堂走去。街道上还盖着白雪,显得冷冷清清。路上,父亲对小贝多芬说:“我们要去见的这位先生是一位十分出色的风琴师,昨晚勃伦宁先生已经和他打了招呼,他好像十分乐意收你这个学生,主动提出免收学费。你去了一定要认真学习,决不可贪玩,随便跑到郊外去,听到了没有?”说完他严肃地盯着小贝多芬。见小贝多芬认真地点了点头,他才轻松起来。

他们俩人进了大教堂,随便坐了下来。教堂内长明灯闪着幽幽的亮光,使一切显得十分的安详肃穆肃穆:严肃安静。小贝多芬立刻被这一切吸引住了。忽然,耳边响起了浑厚的琴声,那种精湛精湛:精深的技艺使小贝多芬羡慕不已。他循着琴声望去,只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风琴前,熟练地弹奏着。那种超凡脱俗的神情,随着神圣的音乐,使小贝多芬感到仿佛进入了仙境。

等到老人弹完了一曲,父亲带着小贝多芬走到老人跟前。老人低头看着小贝多芬说:“我和你的祖父还是好朋友呢,你长得有些像你的祖父,将来一定也是个天才。”老人说完,慈祥地笑起来。

此后,贝多芬就正规地和伊登先生学钢琴,老先生的教学方式很古板,进度也很慢,贝多芬刚开始很不习惯。但是过了几个月,贝多芬惊异地发现,他的琴艺进步很大。

这种方式虽然给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是却使他感到一种约束,觉得自己蓬勃(bo)的生命力受到了制约。因此,他总是乘老先生不在的时候,凭着自己的天赋(fu)在钢琴上自由发挥,还经常自己作一些曲子。

一天,贝多芬正独自在琴房弹着他刚刚写成的作品,门忽然开了,老先生走了进来,很显然他听到了这支曲子。于是他问小贝多芬:“你刚才弹的是什么曲子?”贝多芬说:“是我自己刚写好的,这儿,您看。”说着他把刚写好的乐谱递给了老先生。老先生饶有兴趣地看了一遍,说:“你再弹一遍”。

等小贝多芬演奏完了,老先生指着乐谱说:“这儿不合乎作曲规则,应该是这样才对。”于是他自己演示了一番,然后又说其中有些指法安排得不对,这使贝多芬很沮丧。于是老先生对他说:“你不能好高骛远好高骛远(wu):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还没学会走就要飞,你现在应该把精力放在学钢琴上,而不是作曲,不然你可能什么也做不好。”

贝多芬只好继续专心地练琴,有时候也偷偷在阁楼上写一些曲子,然后藏起来,因为他不知道该拿给谁看。

在这之前,每逢他写了曲子,总是拿给菲费尔看。菲费尔是父亲的一个同事,他经常鼓励小贝多芬自己写曲子,而不赞成贝多芬的父亲的那种教育方法,但他也爱喝酒。

父亲对显得比实际年龄弱小的贝多芬并不担心,反倒觉得正可利用。父亲正准备为贝多芬举办首次音乐会。他要让人们相信,自己的儿子毫不逊(xun)色于“神童”莫扎特,因此在广告上把贝多芬的年龄干脆缩小了2岁。莫扎特的首次音乐会不也正是6岁吗?

贝多芬的音乐会非常成功。如此小的年纪便能熟练地演奏这么复杂的曲子,令听众们惊叹不已。贝多芬轰动了整个音乐界。人们到处传颂着这个新的“音乐神童”。

为了挣钱补贴家用,11岁的贝多芬离开学校,加入了剧院乐队,小小年纪就走上了谋生的道路。尽管只是一点点微薄的薪(xin)水,但对于每天为生计而愁容不展的母亲来说,也是莫大的安慰。从此,贝多芬一边参加剧院的排练演出,一边继续学习弹琴、作曲,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下,一如既往地把生命投入到音乐艺术中去。

这是一段欢乐的时光。最令他难忘的不是初次登台带来的喜悦,也不是剧场中的演出,而是那些充满温馨(xin)的家庭音乐会。贝多芬一家常常聚在家里演奏。每当这时,邻居们便纷纷走出家门,伫立伫立(zhu):长时间地站着。在街边,倾听这不花钱的音乐会。

正当贝多芬在音乐上大有长进的时候,贝多芬的母亲病了,她患上了肺病,健康状况很糟。贝多芬的父亲依然天天酗酒,嗓子早已被酒精毁掉了,再不能去宫廷内唱歌,家中的经济十分紧张。

贝多芬成了全家的支柱,他勇敢地挑起了持家的重担。每天从尼慧先生那里上完课,他就跑回家,服侍生病的母亲,照料年幼的弟弟妹妹。

只有在音乐的世界里,贝多芬才感到一种解脱。晚饭后,他经常一个人坐在钢琴前,全身心地弹奏着他喜爱的作品,让自己沉入到音乐的世界中,忘却了现实的烦恼,忘却了他过早挑起的生活重担。

后来,由当过贝多芬一段老师的宫廷乐师聂弗推荐,11岁的贝多芬代替他任宫廷乐队管风琴独奏家。翌(yi)年,聂弗帮助贝多芬出版了《钢琴变奏曲》。不久,仍是聂弗的荐举,贝多芬又被宫廷乐队任命为古钢琴独奏与伴奏员。除此之外,聂弗还鼓励贝多芬走出去,到著名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出席那里的各种戏剧演出或音乐会,欣赏风格各异的表演,体验社会与人生,更加深刻地感受音乐之都的艺术氛围。

在聂弗的竭(jie)力呼吁下,由选帝侯资助并推荐,贝多芬终于有机会去维也纳求学了。这是一次至关重要的旅行,它给贝多芬的一生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1787年3月,贝多芬登上了驿车,于复活节前到达了音乐之都维也纳。繁华的古城使贝多芬目不暇接目不暇接: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他不住打量着那一座座古老的建筑和店铺里奢(she)华的商品,然而,他知道自己不是来闲逛的。此行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要拜访他所敬慕的赫赫有名的大音乐家莫扎特,以便当面向他求教。

会面的那天,莫扎特那里有许多客人。贝多芬说明来意后,就在一架钢琴上演奏了一首曲子,请大音乐家给予指教。一开始,莫扎特待他很冷淡,自顾与客人们谈话,对他弹奏的曲子也未置可否。见此情景,贝多芬胸有成竹地请求莫扎特给他指定一个主题,让他作即兴演奏。莫扎特微笑地点了点头,转过身准备回到另一间屋里的朋友们中间去,忽然身后响起音乐声,这娓娓动听娓娓动听:形容谈话不倦或说话动听。的音乐完全是莫扎特的演奏风格。原来,贝多芬早已熟悉了大师的演奏技巧,在模仿他哩,难怪音调如此熟悉,演奏的手法又是如此娴(xian)熟。接着,贝多芬又在同一个主题上即兴奏出了若干变奏。莫扎特越听越感兴趣,忍不住停住脚步,重新打量起这个少年来。他站在贝多芬的身后静静的倾听着。当乐曲结束后,莫扎特大步走到朋友们中间,激动地对众人说:“请注意这位少年吧,不久他将震动这个世界!”

可惜,就在这年7月,贝多芬的母亲因患肺病不幸去世了。他急忙赶回波恩。善良而慈祥的母亲是小贝多芬最知心的朋友。无论什么时候,母亲都愿意倾听他的诉说,并帮助他排忧解难。

很小的时候,贝多芬心里就一直埋藏着一个心愿:要靠自己的本领使母亲过上好日子,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可是谁想到,自己刚刚迈上成功之路,正值英年的母亲却突然离他而去,怎能不使贝多芬肝肠寸断,悲痛万分!

母亲去世后,这个家就像是塌(ta)了半边天。父亲面对着大大小小一堆孩子和几乎变卖一空的破旧家当一筹莫展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他酗(xu)酒越来越厉害,身体也越来越糟。终于有一天,父亲失去了他的职务,也失去了生活来源。贝多芬的两个弟弟去当了学徒,而年仅18岁的贝多芬替父亲担负起全家人的生活重担。

早在母亲去世前,贝多芬家就已经负债累累。不久,经人推荐,贝多芬到布罗伊宁家担任钢琴教师。布罗伊宁曾任选帝侯的枢(shu)密官。从此,贝多芬在这个好客之家开始了一段受益匪浅的光阴。女主人特蕾泽聪明温柔,善于理解人,成了贝多芬第二个母亲。在这个富裕而又充满了活跃和富有教养气氛的家庭里,贝多芬一改以往拘(ju)谨内向的性格,变得无拘无束,充满欢乐。他很快就被当作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和孩子们一起嬉戏练琴。

祸不单行。不久,贝多芬也深染重病。家里还有一大堆事等着他。这一切对于年轻的贝多芬来说,简直难以承受。在艰难的岁月里,他牢记着自己始终信守的座右铭——“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管好这个家的责任感支持着他克服所有困难,勇敢地担负起家长、抚养人、教师和乐师的职责。

这个时期他除创作了各种歌曲和钢琴曲外,还创作了一首至今广为流传的钢琴、长笛和巴松管三重奏,两首钢琴协奏曲,一首交响曲。而此时,贝多芬的演奏水平已日渐走向成熟,并显示出后来名扬天下的高超的即兴演奏的技巧。在乐队中,他虚心好学,拜周围优秀的音乐家为师,既全面学习各种传统的演奏风格,又不是简单地模仿。所以,他的演奏既不同于莫扎特的温文尔雅,也不同于其他音乐家传统的艺术手法,而是一种刚强毅力下似火一般热情的进发。在他的手下,乐器时而发出悲叹,时而欢呼咆哮咆哮:形容人的暴怒喊叫。时而又如丝般温柔。贝多芬精湛的技艺赢得了整个乐队的爱戴。每当他单独演奏时,乐队成员和观众们全都全神贯注,洗耳恭听洗耳恭听:专心地听(请人讲话时说客气话)。欢呼喝彩。

就在这个时期,著名的音乐大师约瑟夫·海顿也应邀在其伦敦之行途中于波恩小住。在盛大的欢迎宴会上,宫廷乐队和艺术家们也前来助兴。宴会结束后,乐队作为音乐同行,特地请大音乐家海顿给予指教。贝多芬自豪而又腼腆地献上了他的两首新作。

海顿立即发觉这个年轻作曲家是个音乐天才,顿生爱才之意。他关怀备至地向贝多芬建议:“不要再呆在波恩了!凡是这里能学到的东西你都学到了。你应该走出这座平静的小城,投身到广阔的天地中去。”

海顿说出了贝多芬长久以来埋藏在心里的愿望。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贝多芬于1792年11月2日,满怀希望地再次踏上去维也纳的路途,开始第二次求学旅行。烧烤人心的“恶魔”

维也纳当时不仅是欧洲的政治中心之一,也是欧洲重要的乐坛中心。一批有才华的音乐家云集在这风光秀丽的城市。贝多芬怀着自信、希望和理想,再度踏上这块土地,但他情不自禁地想起5年前在这里度过的两周。

那一次,他原是为了求教于莫扎特而来的,但由于莫扎特正忙于写作歌剧,不能答应做他的老师。

这一次的重访,等待着他的又将是什么样的前途呢?

他先租了一间比较简陋的房子住下来。他不得不节减各方面的开支,同时也尽量使自己有高雅的举止和风度,以适应社交场合的需要。不久他就结识了维也纳许多爱好艺术的上流人物。其中里赫(he)诺夫斯基公爵和其夫人对贝多芬尤为关注,经常给他各种经济援助。没过多久,贝多芬就搬进了公爵的家里,不再为房租担忧了。

公爵十分喜爱音乐,而且还是一个音乐鉴赏家,他自己也会弹钢琴,十分欣赏贝多芬,他经常请一些客人来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有一次,公爵要求贝多芬为拿破仑的军官演奏,他不从,后来毅然从公爵家出走。

贝多芬虽然经济上经常得到权贵们的支持,但他对权贵们的态度却不卑不亢不卑不亢:既不自卑,也不高傲。形容言行自然、得体。在他看来,天才优于出身,优于官位。

在维也纳,贝多芬的钢琴演奏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的即兴演奏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是一种根据乐曲的思想内容和特点自由发挥的演奏方法,许多人都认为他的即兴演奏是绝无仅有的,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

贝多芬刚到维也纳不久,就开始向海顿学习作曲。贝多芬当时对海顿抱有很大的期望,因为海顿名气很大,被称作“交响乐之父”。贝多芬刚开始非常喜欢和敬重这位老前辈。

但是海顿本人也对贝多芬的许多创新不能接受。有一次,贝多芬拿着他刚写的一首协奏曲给海顿看,海顿看完了乐谱(pu),对他说:“全曲的创新之处太多,会使人们难以接受的。”贝多芬发现海顿没有认真地看他的作品,因此渐渐对海顿感到失望,两个人脾气也越来越不合。

贝多芬也不满意听海顿的课,于是偷偷到别的音乐教育家那里上课去了。

有一天,贝多芬听说海顿创作的乐曲《创世纪》要公演了,于是他也赶去欣赏。乐曲在宁静详和的气氛中展开了。随着乐曲的展开,那种汹涌澎湃汹涌澎湃: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的激情,以及极富想象力的创作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听众。演出结束了,于是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贝多芬也被音乐深深地感动了,于是他快步走上台跪在老人的面前亲吻了老人的手和前额,并由衷地赞美海顿的这首乐曲。艺术消除了两人之间的隔阂(he),海顿也终于理解了贝多芬在艺术上的大胆创新,一老一少的关系又十分融洽了,两个人经常同台演出,合作得很好。

贝多芬虽然经常与上流社会的人来往,但是他却十分关注贫民百姓。

1795年,贝多芬在纳也纳的贝格剧院举行了一场义演。这次演出是贝多芬以钢琴家及作曲家的身份在维也纳的首次正式演出,同时也是一场为孤儿寡(gua)妇募(mu)捐的义演。这场音乐会立刻在维也纳引起轰动。听众挤满了剧院,大家兴高彩烈地等待着这位天才的表演。

贝多芬出场了,他首先对听众行了个礼,然后没说什么,就坐在钢琴边。大家静了下来,于是贝多芬那种生机勃勃的即兴演奏开始了。

贝多芬演奏时,时而情绪热烈、气势恢宏(hong);时而潇洒流畅(chang)、婉转如歌、极具魅(mei)力;时而妙趣横生妙趣横生:洋溢着美妙意趣、出人意料。各种表情常被他夸张到了极点,特别是幽默的点头示意动作尤为突出。

没过多久,大家都被钢琴的声音征服了。

“天呀,这简直是魔鬼在演奏!”

“我这一生都没听到如此出色的即兴演奏,他是我见过的最伟大的钢琴家。”

激动的人群忘了听音乐的规矩,有的禁不住叫起好来;有的则情绪高昂地站了起来,挥舞着手向贝多芬致意。

在维也纳上流社会中,贝多芬的创作越来越成为议论的话题。有的人称他为天才,有的人为他乐曲中粗犷(guang)而奔放的激情所震动。著名钢琴家格林克对他的学生说:“贝多芬简直是要把我们烧毁的恶魔,否则他怎么能写出那样撼(han)人魂魄的即兴曲!”

而有的听众在听他演奏时,竟禁不住嚎啕大哭。上流社会轰动了。各种沙龙邀请贝多芬出席演奏,敬如上宾。热情的音乐迷和许多名流,都以一睹(du)贝多芬的风采和他高超的演奏为快。贝多芬以自己的音乐才华征服了维也纳。

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愉快的事。

他经常在沙龙中演奏自己创作的即兴曲,但是竟有人偷偷地把曲子记录下来,然后到其他场合,可耻地宣称这是他自己的创作,以沽(gu)名钓誉沽名钓誉(gu):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谋取名誉。贝多芬当然很生气,针对这种情况,他就把自己的曲子加上极难演奏的部分,使那些庸(yong)才望曲兴叹,无法再来剽(piao)窃。

贝多芬的性格高傲而倔强,有时甚至近乎暴烈,这也使人议论纷纷。虽然有人善意规劝,但他常常难于控制自己,他的个性太突出、太鲜明了,当情感迸发时,他不愿用任何繁文缛节繁文缛节(ru):烦琐不必要的礼节。也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和世俗常规来束缚自己,这往往会得罪一些达官贵人。然而他却常常警告自己:“音乐是人类的财富,并不是上流社会的专利品,要自己去开拓道路。”

随着成功而来的是一连串的演奏。奥地利宫廷请他和海顿一同演出;1795年,又在李希诺夫斯基亲王的建议下,访问了比尔森、布拉格、德累斯顿,最后到普鲁士王国首都柏林演出。威廉二世亲自出席了演奏会。他大为赞赏贝多芬卓越不凡的才华,并多次邀请他进宫即兴演出。最后威廉二世向他提出;“贝多芬,为了有机会多听你的演奏,你可否长住柏林?”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普鲁士国王亲自邀请他为宫廷服务,这无疑是音乐家所得到的最高荣誉了。

但是,贝多芬婉言谢绝了威廉二世的好意。

回到维也纳,他的声望如旭(xu)日东升,光芒四射,几乎每场演奏都是爆满。作曲工作也空前地顺利,灵感如不绝的泉水汩(gu)汩涌出。

这段充满兴奋、成功和荣誉的日子,或许是贝多芬一生最幸福的时期了。

1798年,有位伯爵来访问贝多芬,同时也把他介绍给法国大使馆的大使。他和那位大使寒喧之后开始谈论起艺术。这位大使不仅给他讲法国艺术界的故事,同时,也与他谈到了法国的一场革命。其中最使贝多芬感兴趣的是拿破仑。大使告诉他:“拿破仑是一个小小的士官出身,家境贫寒,并且没有受过正规教育。”

“那么他完全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发展起来的。”贝多芬插嘴说。

“是的,”大使回答,“拿破仑相信凡人可以战胜命运而变得崇高,他是一头战无不胜的雄狮。”

当时的法国革命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拿破仑的军队节节胜利,打碎了旧的制度,把受苦的人们解放出来,因此得到了多数人们的拥护。

贝多芬对大使说:“在拿破仑的身上我感到有一种伟大的力量,他是个真正的英雄,是我的榜样,我将为他而骄傲。”

大使笑着说:.“那么您何不作一首乐曲献给拿破仑呢。”贝多芬说:“我会尽力而为的。”

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贝多芬开始构思《英雄交响曲》。那时他正经历了失恋和耳疾的剧痛,他感到拿破仑和自己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都是伟大的征服者,不同的是拿破仑在战场上征服敌人,而他则在内心征服命运。

这部交响曲从1803年开始动笔,整个创作十分顺利,基本上是一气呵成,到第二年的春天完成了全曲的写作。在这部分作品中,贝多芬深刻地体现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和当时的先进思想。是作曲家从绝望状态,从自我崩溃崩溃:完全破坏。和极端沮丧泪丧:灰心失望。状态中挣脱反抗的结果。

那一天,他的学生里斯问贝多芬:“您创作这部交响乐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贝多芬笑着对他说:“是为了拿破仑,更是为了我自己。”

贝多芬修改了几回,终于完成了这部史诗般的交响乐,然后就把它放在桌子上。

有一天,里斯突然跑来找贝多芬,手里拿着一份报纸,气喘嘘嘘地对贝多芬说:“亲爱的老师,太不妙了,拿破仑称帝了。”说着把报纸递给了贝多芬。

贝多芬接过报纸一看,大声嚷道:“这怎么可能,怎么会这样!”

“那么他岂不也是一个俗人吗?”贝多芬气得脸都青了,“一个不可救药的俗人,他被权力迷住了心窍(qiao),想要高居于万人之上,他岂不又成了一个暴君?”

贝多芬说完,转身看着里斯:“这样的人怎么能称得上英雄呢?我怎么能将我的作品献给这样有野心的俗人,还好,还好我还没有把它发表出去。”

于是贝多芬转过身来,三步并作两步走到桌子前,拿起了那份已经完成的交响乐手稿。手稿的扉(fei)页顶上写着“献给波拿巴·拿破仑”下面写着贝多芬的名字。贝多芬用力把扉页撕下来,把它撕成碎片,撒了一地。然后又重新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只写了“英雄交响曲”几个字。

翌年,《第三交响曲》公演,贝多芬亲自担任了首场指挥。又过一年,当这部作品公开出版时,封面上写着:《英雄交响曲》:给一位逝去的伟大人物。

第五交响曲《命运》,也是反映贝多芬音乐主题和风格的典型作品。有人说:“贝多芬就是在这部交响曲上成为一个巨人的。”第一乐章简洁紧凑,开门见山地冲出一个节奏强烈的曲调。这个曲调不但构成第一乐章的全部主题,而且贯穿整个交响曲始终。贝多芬说:“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

1814年,拿破仑战败后,欧洲各国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各国的皇族权贵和政要人物都到了维也纳。他们利用战争的胜利,重新瓜分欧洲领土。为了庆贺胜利,会议上有许多的活动,如舞会、演戏等,当然少不了音乐会。这使贝多芬有机会接近这些各国的统治者。

各国的统治者都坐在贝多芬的近旁,身穿金光闪闪的军装,胸前挂满了勋章。

贝多芬被介绍给每一个国王,他觉得最可亲的是俄国皇帝,他诚实地对贝多芬说,他对音乐一窍不通一窍不通:比喻一点儿也不懂。贝多芬成为欧洲名人中的名人,许多沙龙争相邀他出席,拜访者川流不息川流不息:像水一样连续不断。他被称为“欧罗巴的光荣”、“最伟大的音乐大师”。

1823年,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完成了,这是贝多芬最伟大的作品,是贝多芬突破了命运的悲哀、生活的苦闷及一切挫(cuo)折,创作成的一部杰作。

这部交响乐终于在5月份上演了。

所有爱好音乐的人都来了,剧场挤满了人,演出盛况空前,整个维也纳沸腾了。

当全曲告终的时候,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连续鼓了五次掌,来欢送贝多芬。照规定,演出只能鼓三次掌,这是多么激动人心场面。

尽管台下掌声十分热烈,但贝多芬却背对着听众,他独自看着乐谱,十分平静,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台下疯狂的听众的反应。

这时一个女高音歌手察觉到这一点,于是她示意贝多芬转过身来,好让他亲眼看看观众们的反应。

贝多芬回过身来,面对听众,这才发现了听众们疯狂的欢呼,他十分激动,但不知如何是好,好半天,他才很恭敬恭敬:对尊长或宾客严肃有礼貌。地向听众行了个礼,听众又一次热烈的喝(he)彩。

演出结束后,他的秘书问贝多芬:“这是不是您一生最成功的演出?”

贝多芬说:“我想是的,我从未看到像今晚这样狂热的听众,以至于掌声快要把乐曲声给淹没了。”

巨人的生活与不幸

正当贝多芬在维也纳声名大振的时候,他遇到了音乐家最致命的打击——耳朵开始聋了。

有一次,贝多芬给学生上课:“你先把上一次学的东西重新弹一次,看看是否全部学会。”

学生正弹着,贝多芬突然说:

“你怎么不弹低音部分的旋律旋律:乐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呢?”

“老师,我弹了低音旋律呀!”

学生又重弹了一遍,可贝多芬依然感到没有低音部分,于是他对学生说:

“你的低音处理得不好,应该这样才对。”说完,他让学生起来,自己坐在钢琴前亲自把那一首乐曲弹了一遍。然而使他奇怪的是,他自己弹的低音也是很弱。

“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钢琴出了问题?”贝多芬看着钢琴说,“低音居然这样弱,简直都听不到了。”

“老师,低音并不弱,听得很清楚呀。”

“你说低音很清楚,是吗?和平常一样清楚?”

“是的,老师,很清楚。”

“噢,上帝呀!”贝多芬忽然意识到了什么,脸上呈现出一丝恐惧的神情。

“莫非是我的耳朵出了毛病?”他暗暗地想,因为这几天来他经常感到耳朵轰隆隆(long)地响个不停。

“上帝呀,如果真是我的耳朵出现了问题,那我以后还怎么搞音乐呀!”

贝多芬心里有些恐慌,于是他走到钢琴前,又弹了几个很弱的低音问学生:“你听得很清楚吗?”

“是的,老师。”

贝多芬自己却听不清楚,他终于确定是自己的耳朵有了问题,于是他跌在椅子上,对学生说:“今天的课暂时不上了,你回去,下周再来吧。”

学生走后,贝多芬两手捧着脑袋,低着头,半天说不出话来。很快他脸色苍白,不住地发抖。

“完了!完了!”他自言自语地说,“我听不到声音了,一个听不到声音的音乐家!上帝怎么和我开这么大的玩笑,我才26岁呀!”他先后找了九个有名的医生都没治好他的病。

有很长时间,贝多芬都沉浸在痛苦之中,创作也中断了。每天他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不见任何客人。

贝多芬的耳朵不断鸣响,听觉日益衰退。也许是精神压抑所致,他的内脏也感到剧烈的痛楚。他独自守着这可怕的秘密,竭力不使它泄露出去,结果,他本来就孤僻的性格更显得古怪了。

贝多芬的坚韧是令人惊异的。他对付巨大精神折磨的办法不仅仅是隐忍,他还依靠更加勤奋的创作和更加勇敢的演出与之抗争。

贝多芬大部分作品创作于发现听力出了毛病的1796年之后,而在他写下遗嘱的1802年以后,他的创作活动进入了辉煌的高峰期。这个高峰期大约持续到1812年。

“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噢!能使生命活上千百次将是多美!”

贝多芬一方面在“隐忍”中默默忍受着疾病的煎熬煎敖(ao):比喻折磨。一方面以频(pin)繁的创作来求得心理平衡和与不幸的命运抗争。他多么希望能够痊愈。

“噢!如果我摆脱了这疾病,我将拥抱世界!”

然而,他的听力仍在逐步逐步地丧失,他没有办法阻止这病的发展。声音,在他的物质世界里越来越模糊,而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却依然那么响亮那么鲜明。这样,他便渐渐摸索到并且掌握住了在无声世界中创造美妙动人的旋律的技巧和能力,以致于为在双耳完全失聪的情况下,他仍能够从事音乐创作。这简直是空前绝后的例子,真可以说是以奇迹的方式创造出奇迹般的音乐的奇迹!

然而,又一种不幸出现了。

贝多芬的作品中有一首《月光奏鸣曲》。这首乐曲,有许多动人的传说,说贝多芬曾在维也纳郊外的森林里,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听一个盲姑娘弹钢琴,然后贝多芬写成了这首曲子。

不论传说之真假,贝多芬的这首《月光奏呜曲》确实是献给一位姑娘的,他就是贝多芬的初恋女友,吉丽达小姐。

贝多芬认识吉丽达的时候,她只有16岁。那是1800年4月的一天,在一位伯爵的家里,贝多芬与吉丽达小姐相见了。贝多芬对吉丽达小姐可谓是一见钟情一见钟情:一见面就产生了爱情。当这位有着一副漂亮的容貌,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的小姐,面带微笑和温情向他伸出纤细的玉手的时候,贝多芬顿时神魂颠倒,完全被她迷住了。

不久贝多芬就开始教她弹钢琴,吉丽达对这个其貌不扬其貌不扬:指人的容貌平常或丑陋、不拘小节的音乐天才也十分有好感,于是两个人就相恋了。那一段日子是贝多芬一生最快乐的日子。

但是,贵族出身的吉丽达小姐和平民出身的贝多芬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在贵族的观念中,平民的后代是绝不能与贵族的后代结婚的。因此没过多久,两个人的爱情就如昙花一现消逝了,吉丽达小姐嫁给了一位属于她那个阶层的伯爵,然后,他们去了意大利。

后来,贝多芬又迷恋上少女约瑟芬。约瑟芬和她的姐姐特莱莎出身于匈牙利的贵族之家,贝多芬教她们钢琴。没多久,贝多芬就迷上了妹妹约瑟芬。但是不久约瑟芬就和一位伯爵结了婚。婚后没多久,丈夫死了。约瑟芬陷入了郁郁寡欢之中。贝多芬依然没有忘记她,主动接近她。

但是约瑟芬还是嫁给了别人,贝多芬又一度陷入了痛苦之中。这时,姐姐特莱莎走近了贝多芬,他们经常在一起畅谈艺术,相处得十分愉快。

贝多芬晚年的时候,有一位朋友来拜访他,当那位朋友走进贝多芬的房间时,无意中发现贝多芬正抱着特莱莎送给他的一幅肖像画痛哭,并且大声地自言自语:“你这样的美,这样的伟大,和天使一样!”那位朋友没有打搅他,就默默地退出去了。

过了好久,那位朋友重又过来,推开门,见贝多芬正在弹钢琴,满面微笑,好像有什么高兴事似的。于是那位朋友对贝多芬说:“你的气色这么好,有什么高兴的事吗?”贝多芬抬头看着他说:“噢,当然,因为我的天使来访问过我了。”那位朋友禁不住暗暗地为贝多芬悲伤。

贝多芬和特莱莎最终也没有走到一起,特莱莎终身未嫁。贝多芬为她写了许多的艺术乐曲,其中很有名的一首套曲是《致远方的爱人》。

在贝多芬去世之后,人们在他的书桌的一个秘密的抽屉内发现了三封情书,都没有发出去,这些情书上既无姓名也无地址,人们推测很可能就是献给特莱莎的。

贝多芬一生都没有结婚,他一生都在幻想和追求一种理想的爱,然而现实中与他交往的女性都或多或少地与他这种理想的标准有差距,因而他宁可生活在他那理想的爱情幻影中,也不愿向世俗做出让步。

有一次他的学生里斯问他:“老师,您为什么不成家呢?难道您身边的这些女孩都不值得您爱吗?”贝多芬笑着说:“啊,不,不是这样,她们都很可爱,但我是一个习惯了独身生活的人,我更乐意追求一种精神上能使我满足的美!”

不过,他还是常常陷于孤独。虽然他是那样向往爱,那样寻求爱,但最后却总是留下深深的悲叹。他寄信给友人说:“呵,上帝!没有妻室,算什么人生呵?——没有妻室的人,会成为这陌生世界的牺牲品!”

在这件人生大事上,贝多芬是抱憾终生了。

失去爱情的贝多芬,把全部精力投入创作中。

就在这个时期,他依据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诗,谱写了不少曲子,如《悲欢》、《向往》、《五月之歌》、《你知否南国》等等。

1810年,贝多芬又将歌德的诗谱成歌曲《伊库门格》。那时他认识了著名诗人阿宁的夫人裴(pei)蒂娜。她是位女作家,对贝多芬的音乐十分崇拜,并对他有深刻的印象。她的母亲青年时代曾与歌德相爱,因此她与歌德也很熟悉。

裴蒂娜对贝多芬的音乐有相当高的领悟力,两人之间保持着极真挚的友情。有一次,裴蒂娜问起贝多芬对歌德诗歌的印象,贝多芬回答说:“呵,绝妙的诗,他的诗足以净化我们的灵魂。不久前我还用他的诗谱写了《你知否南国》。”接着贝多芬轻轻唱起了这支歌。

裴蒂娜静静地听贝多芬唱完后,问道:“你愿不愿意和歌德见一面?我相信歌德一定会很高兴,我曾写信告诉他你是个了不起的人。”

“歌德是伟大的诗人,我怎能与他相比?”贝多芬说的是真心话,因为在德国诗人中,只有歌德与席勒最使他倾慕和钦仰。

1812年,贝多芬到了波希米亚的避暑胜地泰普列兹,听说歌德也在这里,很想见见他。非常意外的是,没过几天,歌德就亲自来拜访他了。那是7月19日,这天带给贝多芬的惊喜和激动难以描述。贝多芬自己都奇怪,他见过多少煊(xuan)赫高贵的君主、大公、贵族,都觉得是平常的事,为什么在歌德面前,却像小学生那么局促和紧张呢。当时歌德曾赞扬贝多芬:“裴蒂娜早就在信中和我提过你,真如她所说的,你是纯金的酒杯,努力地探讨自己,写出了别人无法写出的音乐,像这样的天才,我还没见到过,你会令世人惊异的。”

贝多芬在这样的赞扬面前,不知说什么好。后来,他们一起到泰普列兹优美的森林中去散步。就在归途中,恰好遇见魏玛公园的鲁道夫大公一行人,大公也是带着家人到这里休养的,这本来是普通的相遇,没想到,歌德看到大公一行人过来,立刻站到路边,等待他们过去,并且恭恭(gong)敬敬地脱帽致敬,这使贝多芬大为诧异。虽然歌德曾是魏玛公国的枢(shu)密官,但他更是整个德国都引为光荣的大诗人、大思想家,他怎能像小官吏似的,毕恭毕敬立路旁脱帽、致敬呢?他的伟大诗人的灵魂到哪里去了呢?贝多芬几乎感到愤慨了。后来他在给裴蒂娜的信中,直言不讳直言不讳:毫不顾忌地说出来。地描写了当时的情景和心情,他说:

“君主与公卿尽可造成教授与机要参赞,尽可赏赐他们头衔与勋章;但他们不能造成伟大的人物,不能造成超脱庸俗社会的心灵;……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两个人在一起时,这般君侯贵族应当感到我们的伟大。——昨天,我们在归路上遇见全体皇族,我们远远地就已看见,歌德挣脱了我的手臂,站在大路一旁,我徒然对他说尽我所有的话,也不能使他再走一步。于是,我按了一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钮扣,背着手,往最密的人丛中撞去。亲王与近臣密密层层,太子鲁道夫对我脱帽;皇后先对我招呼——那些大人先生是认得我的。为了好玩起见,我看着这队人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他站在路边上,深深地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事后我大大地教训了他一顿,同他毫不客气。”

但是,对于这一切,歌德后来在给采尔脱的信中竟说:“在泰普列兹遇见了贝多芬。他不幸是个倔强之极的人,他认为世界可憎,无疑是对的,但这并不能使世界对他和对旁人变得愉快些。我们应当原谅他,替他惋惜。因为他一生是聋子。”

这两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巨人的交往,竟是这样不幸和愉快地结束了。但发生这种性格上的冲突,无疑有着深刻的思想与情感的原因。贝多芬作为一个天才的艺术家,性格奔放粗犷,不修边幅,甚至有时任性放纵,但他对世界与人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深信有权发表自己任何想发表的意见,即使对于人世间最权贵的人物也是如此。歌德则不然。

而这正是贝多芬高傲的灵魂所不能容忍的。虽然对于歌德的诗歌他始终极为赞赏,但他却终于没有能与歌德成为朋友。

贝多芬一般不讲究衣饰,除了参加一些重要的宫廷活动或是应酬应酬(chou):指私人间的宴会。社交场合外,他穿得都很随便。

李斯特是车尔尼的学生,他拜见他的师祖贝多芬时见贝多芬头发乱蓬蓬的,穿一件深灰色的毛绒上衣和一条不协调的裤子,使他感到像见了野人。

但是盥(guan)洗和沐浴却是贝多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每天上午如果没有事,他就站在水盆面前,用水冲洗自己的双臂,同时大吼一声,或者把整个音阶从头至尾唱上一遍。不一会儿,他草草记下几个音符之后,再回到水盆边用水冲洗和叫喊起来。水经常渗到下面的天花板中,因此贝多芬常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房客,哗哗的流水在地板上直淌,房东见到了怎能不生气呢?

因此贝多芬不得不四处搬家。他自从到了维也纳之后,就终生没有安居过。他在维也纳居住了35年,总共搬了60多次家。有一次他的一个学生找他去学钢琴,推开门之后却发现人去楼空。向房东打听,也不知道他搬到哪里去了,后来过了好久,这个学生才找到贝多芬的新住址。

贝多芬无论搬到哪里,居室内总是不那么整洁。

贝多芬成名之后,维也纳的权贵们曾经打算赠给贝多芬一套房子。但其中的一位伯爵说:“就算我们现在把房子给了他,恐怕他会把房子卖了,又搬到别的地方去。”于是大家只好作罢了。

贝多芬的另一个兄弟约翰(han)发了财,请贝多芬去那里住一阵子,于是贝多芬就去了。但是人们看见贝多芬经常天不亮就起床,用手脚不停地敲打着,唱着,早餐还没有吃完,就跑到田野里去了。

在田野里,贝多芬逛来逛去,不时地大声叫喊,挥舞着双手,有时站在一个地方半天不动,有时又飞快地奔跑。田野里的人们见他这样古怪,都叫他野人。就这样,贝多芬写成了一生中最后的弦乐四重奏。

他的兄弟一家都反对贝多芬疯疯癫癫(dian),于是贝多芬只好带着卡尔离开那里,返回维也纳。

回到维也纳后,贝多芬就一直倒在病床上。最先他患的是感冒与肝病,结果又发展成了肺炎、肝硬化。

卡尔并没有在他身边耐心地照料他,依然在外面东游西逛,偶尔才来探望一下。

卡尔找朋友玩,把请医生的事给忘了。整整两天,没有人来照料贝多芬,医生也总等不到。

正好他的秘书来了,一看贝多芬病得这么厉害,立刻去请来了医生。医生认真地给贝多芬检查了一遍,然后对他说:“病情还没有到不可控制的程度,仅仅是因为肺部和肝部的一些问题,你好好地休养,只要细心调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他总是一个人自言自语,没有人了解这位大师此刻的心情,他也不愿意和别人倾诉倾诉:完全说出。什么,因为他听不见别人说话的声音。

1822年元旦,小卡尔到英格兰从军去了。常来照顾他的有他的学生兴特勒,还有他的老友斯蒂芬·布伦宁。斯蒂芬还特意让他13岁的儿子哥哈德来照顾他。为病痛折磨而挣扎的作曲家,心头感到了友谊的温暖和慰藉。

正在这时舒伯特来访了。贝多芬赶忙让人把舒伯特请进来。说:“舒伯特先生,我很早就想去拜访你了,可是一直不能离开这病床。我的生命也快要结束了。我很想多看一些你的作品,可是无能为力了,你好好努力吧,你一定能够驰名驰名:声名传播很远。世界的。”

舒伯特看到贝多芬憔悴的面容,十分痛心,又听贝多芬赞赏他的作品,很是惊喜,禁不住泪流满面地握住这位大师的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贝多芬的病还在一天天加重,这时他的秘书建议说:“您还是留一份遗嘱吧。”贝多芬知道去日不多,于是就点头答应了。

贝多芬在纸上写道:“我的侄儿卡尔,是惟一的继承人,所以我的全部遗产,完全归卡尔继承,特立此遗嘱为凭。”

贝多芬很吃力地写完了遗嘱,交给他的秘书,然后凄然地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后一次握笔。”

贝多芬做完最后一件事,似乎感到安心了。他最后的慈爱与温存仍然留给了那个并不理解他也并不真正关心他的小卡尔。

1827年3月26日下午5时45分,风雨交加。一声霹雳惊醒了弥留中的贝多芬,他从病床上探起身子,伸出一个拳头,双目瞪视窗外,顷刻后,结束了他57岁传奇的一生。

维也纳瓦林公墓中的那块墓碑上写着:

“他是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最崇高的人……” GkbK9+G3mrsATPwSDG70tBRl1U6YmeyVUpexREVoCwSnNZVkkH5yDKG/U3VL0jF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