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律修身篇·修身自律2

言必谈仁义忠信,行必恭俭推让,为的是加强个人的修养罢了。

无以巧胜人,无以谋胜人,无以战胜人。

——《庄子·徐无鬼》

不要依靠巧言去胜过他人,不要依恃阴谋去胜过他人,不要依靠武力去胜过他人。

生无爵,死无谥,实不聚,名不立,此之谓大人。

——《庄子·徐无鬼》

活着的时候没有爵位,死了的时候没有追认的封号,一生不愿聚攒钱财,不肯建树名声,这样的人才可以说是品德高尚的人。

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

——《庄子·天下》

以仁来布施恩惠,以义来治理国家,以礼来制约行为,以音乐来陶冶情操,面貌温和慈祥,这样的人才是品德高尚之人。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

——《庄子·天下》

不把奢侈之风留传后世,不浪费能源,不炫耀礼法制度,用严明纪律约束自己,以此来应付社会的急难。

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庄子·人间世》

懂得修养自己身心的人,痛苦的情感不能改变他的心境,知道有些事情无能为力而安之若素,这就是修养德性到了极点。

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

——《庄子·人间世》

美好的品德需要长时间的修养,品德的恶劣往往快得使人来不及改正,对此不得不谨慎。

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庄子·人间世》

古时候的伟大人物,都是先使自己具备了好的思想修养,然后才去培养要求别人的思想修养。

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其达巴使王公忘爵禄而化卑。

——《庄子·则阳》

伟人在穷困的时候,也能够使家人忘掉贫困;他官运亨通的时候,也使王公贵族忘掉自己的高官厚禄而变得谦逊。喻指道德高尚的人不仅自身高洁,还要能影响教育其他人。

量腹而食,度身而衣。

——《墨子·鲁问》

依据自己的肚量决定吃多少东西,依据自己的身材决定穿多大尺寸的衣服。比喻人应有自知之明。

批扦之声,无出之口。

——《墨子·修身》

批判、嫉妒的话,从不说出。喻指修身养性。

见毁,而反之身者也。

——《墨子·修身》

听见诋毁,应该自我审视自己。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修身》

士人虽然有学识,但是品行却是最根本的。

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

——《列子·说符》

语言美好,回响也美好;语言肮脏,回响也恶劣。

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

——《列子·说符》

形体弯,影子就随着弯曲;形体直,影子就随着方正。

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

——《列子·说符》

知道言行的后果,就可谈论修身处事了。

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

——《列子·说符》

人要是没有德行,只知道吃饭,就和鸡狗没什么区别。

君子暇豫则思义,小人暇豫则思邪。

——《阮子》

君子在闲暇时就思考道义,小人在空闲时则想邪门歪道。

恶言不出口,苟语不留耳。

——《邓析子》

坏话不说出口,乱语不留耳际。喻指修养身心。

弗虑胡获,弗为胡成。

——《尚书·太甲下》

不思虑修养,就不能成为有修养的人;不去作为,则不能有所成就。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尚书·舜典》

正直而温和,宽宏而严肃,刚强而不残暴,随意而不骄傲。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尚书·伊训》

对人不求全责备,自我检查惟恐不到位。

不役耳目,百度惟贞。

——《尚书·旅獒》

耳目不被声色所引诱,只有贞洁才是所追求的。

恭作肃,从作义,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

——《尚书·洪范》

恭敬就会严肃,有序就能理顺,明白就会聪慧,聪敏就有谋略,通达就可以成为圣人。

修己而不责人。

——《左传·隐公二年》

修养自己而不责备别人。

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盼者,鲜也。

——《左传·隐公三年》

受宠爱不骄矜,既骄矜能安于地位下降,地位下降没有遗憾,既遗憾能自安自重,这样的人太稀少了。

弃德崇奸,祸之大者也。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抛弃德行,推崇奸恶,这是大祸害。

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不因为小的过失来掩盖好的品德。

无德而福隆,犹无基而厚墉也,其坏也无日矣。

——《国语·晋语》

无德而得到福的人,就好像没有地基却垒厚墙,用不了几天就会倒塌。

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

——《国语·鲁语》

追求安逸会使人行为无节制,从而忘掉道德,产生邪恶之心。

以小怨置大德。

——《国语·周语》

因为小的怨恨,而丢弃大的德行。

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

——《晏子春秋·外篇八》

道德高尚的人会独自反省,睡觉时也内心无愧。

称身居位,不为苟进;称事受禄,不为苟得。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根据自己的能力再决定担任何职,不勉强做自己不称职的工作;根据自己的功勋再领报酬,不无功而受禄。

身无以用人,而又不为人用者,卑。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自己没有能力领导别人,而又不愿让别人领导的人,品格是最卑微的。

富贵不傲物,贫穷不易行。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富贵时不傲慢待人,贫穷时也不改变自己的品行。

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战国策·燕策》

忠厚之人不以诋毁别人来抬高自己,仁义之士不会以危害别人来争功名利。

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

——《战国策·秦策一》

道德修养不高的人,不可以领导人民。

能辞万钟之禄于朝陛,不能不拾一金于无人之地;能谨百节之礼于庙宇,不能不弛一容于独居之余。

——战国·慎到《慎子·君人》

能够放弃高官厚禄在朝堂之上的人,却不能做到在无人之处不贪图小便宜;能够在严肃的祭祀场合对各种礼节都十分谨慎,却不能够在独自一人时做到仪表上的一丝不苟。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战国·楚·屈原《离骚》

人们各有所爱,我唯独喜好的是经常修身养性。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战国·楚·屈原《离骚》

为什么过去的芳草,如今变成了贱草!难道有其他的原因吗?都是因为没有很好修养所害的。

农夫比粟,商贾比财,烈士比义。

——战国·鲁·尸佼《尸子》

农民比谁的粮食多,商人比谁的钱财多,有志之士比谁的道德品行高尚。

人皆知砺其剑,而弗知砺其身。

——战国·鲁·尸佼《尸子》

人都知道磨利自己的剑,却不知道修练自己的品行。

欲论人者,必先自论。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先己》

想要评论别人,必须先评价一下自己。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自知》

要想知道物体是否平顺笔直,就必须借助于水准器和绳墨;想要知道对象是否方正浑圆,就必须依靠直角尺和圆规;君主要正确认识自己,必须要有敢于批评、直言不讳的臣属。

厚于财物,必薄于德。

——《孔丛子·抗志》

一心追求金钱的人,必定不在乎自己的品德。

彼人也,我人也,称其言,履其行,夜思之,昼行之,恶有不至者乎?

——《孔丛子·居卫》

尧舜是人,我也是人,像他那样说话,夜晚反思,白天去做,怎么不能成为圣人呢?喻指只要努力完善自己,人人皆可为尧舜。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礼记·学记》

知道不足,然后能够自我反省;知道困难,然后能自强不息,知难而进。

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礼记·坊记》

品行高尚的人尊重别人而不在意自己,首先为别人着想然后才想到自己。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记·表记》

有德行之人不对人举止不得体,不对人态度不端庄,不对人说话无礼貌。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

——《礼记·表记》

仁慈的人乐于仁道,聪明的人使行为有利于仁道,害怕犯罪的人勉强地执行仁道。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礼记·中庸》

端正自己而不要求别人,就没有怨悔。上不埋怨天,下不怨怪他人。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礼记·中庸》

聪明、仁慈、勇敢,是天下之人都崇尚的三种美德。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礼记·中庸》

身居高位不欺下,地位低下不阿谀奉承。

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礼记·中庸》

有品行之人射箭没有射中目标,能够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

——《礼记·中庸》

摒除谗言远离美色,不追求物质享受而重视美好的品德。

修身践言,谓之善行。

——《礼记·曲礼上》

修身养心,言行一致,这就叫做美好的品行。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礼记·曲礼上》

知识渊博记忆力强仍很谦逊,做了很多好事仍然不懈怠,这样才算是品德高尚的人。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

游玩不可以无尽头,个人的要求不可随心所从,奋斗目标何时都不能满足,高兴不应失去理制。

富润屋,德润身。

——《礼记·大学》

富有的人,把他家里装修得富丽堂皇,有德行的人可以使自己的形象美好。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与事物接触才能了解,了解后才能真正领悟,真正领悟后心地会纯正,心地纯正才会修身养性,修身后才能整治家庭,家庭整治后才会治理国家,国家得到治理天下才会太平。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

每天清洗自己的思想,让它每天有一个新面貌,再一天还要换个新面貌。

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诸己。

——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埋怨他人不如埋怨自己,要求他人不如要求自己。

修足誉之德,不求人之誉己也。

——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

修养最高荣誉的美德,(却)不要求人夸赞自己。

智者不以利害义,圣人之思修。

——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明智的人不用个人利益去危害道义,贤人思考的是修养美德。

世治则以义卫身,世乱则以身卫义。

——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和平环境应坚持正义以防身堕落,动乱时代应以生命来捍卫正义。

至人之治也,心与神处,形与性调。

——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

明智的人整治提高自身,心和神融洽相处,形体和性情协调一致。

君子修美,虽未有利,福将在后至。

——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

君子修养美德,虽然眼前没有利益,但福利将会在以后到来。

非道不言,非义不行。

——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不道德的话不说,不正义的事情不干。

积薄为厚,积卑为高,故君子日孳孳以成辉。

——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积累由薄成厚,积累由低到高,所以有修养之人天天都在培养和积累自己的美德。

受光于隙,照一隅;受光于墉,照北壁;受光于户,照室中无遗物,况受光于宇宙乎。

——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从狭缝进来的一束光,可以照亮一个角落;从窗户进来的光,可以照亮一面墙壁;从门进来的光,整个屋子里的东西都可以看见,何况是接受整个宇宙的光呢?喻指人的心灵接受到光明的东西越多,思想品德就越高尚。

累积其德,狗吠而不惊。

——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

(只有)不断地培养和积累自己的品德,即使听到狗叫也不会惊慌失措。

正身直行,众邪自息。

——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品行端正办事公正,各种邪恶自然会悄无声息。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每时每刻都怀着怕犯错误的恐惧,即便在没有差错的情况下也一天比一天更谨慎。

白璧有考,不得为宝。言至纯之难也。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白玉有了瑕疵,就算不上是罕物。也就是说要做到完美无缺是相当困难的事。

反本修迩,君子之道也。

——汉·刘向《说苑·建本》

从根本上修养自身,这是君子为人处事的原则。

不乘人于利,不迫人于险。

——汉·刘向《新序·杂事》

不因利乘机整人,也不乘人之危去害人。

义者不毁人以自益。

——汉·刘向《新序·杂事》

正义的人不会以诋毁别人来抬高自己。

风冲之物不得育,水湍之岸不得峭。

——汉·王充《论衡·累害》

被风吹打的植物不会正常发育,水流冲击过的河岸不会陡峭。

美味腐腹,好色惑心,勇夫招祸,辩口致殃。

——汉·王充《论衡·言毒》

爱美食会坏肚,好女色会使内心迷惑,只知勇毅会招惑,爱争辩会遭殃。

善为人者能自为者也,善治人者能自治也。

——汉·桓宽《盐铁论·贫富》

善于为人着想的人自己也能照顾好自己,善于管理人的人自己也能自我要求。

守道以立名,修身以俟时。

——汉·桓宽《盐铁论·地广》

坚守正道以树立名声,修养自身以等候时机。

金玉不琢,美珠不画。

——汉·桓宽《盐铁论·殊路》

金玉不需雕琢,美珠不用描画。喻指心灵高尚的人不用刻意装扮。

至美素璞,物莫能饰也;至贤保真,伪文莫能增也。

——汉·桓宽《盐铁论·殊路》

最美的白玉,没有任何东西能点缀它;品德纯高的人,没有任何虚伪的装饰能增添他的光彩。

土积而成山阜,水积而成江海,行积而成君子。

——汉·桓宽《盐铁论·执务》

泥土堆积多了就形成高山,水积蓄多了就能成为长江大河,好的行为积累多了自然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内省不疚,何忧何惧!

——汉·桓宽《盐铁论·和亲》

自我反省后没有发现自己有违背良心之事,就不会有什么叫人忧虑和害怕的了!

德比于上,故知耻;欲比于下,故知足。

——汉·荀悦《申鉴·杂言下》

道德修养能同那些品德高尚的人相比较,所以知道自己的不足而觉得羞耻;个人私欲能同那些比自己差的人相比较,所以就会感到知足。

以仁安人,以义正己。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用仁慈去安定人,用道义来矫正自己。

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

——汉·陆贾《新语·慎微》

想为国家建立大功的人,必须首先在自家门内修养自己。

学而慢其身,虽学不尊矣。

——汉·韩婴《韩诗外传》

只学习而忽略修养自身,虽有学识但也得不到别人的尊敬。

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

——汉·扬雄《法言·修身》

修养身心当作弓,矫正思想当作箭,树立正义当做靶子,瞄准后发射,每发必中。

人心其神矣乎!操则存,舍则亡。

——汉·扬雄《法言·问神》

人心真是神奇,守住了就存在,放开了就丢掉。喻指要修身养性。

言轻则招忧,行轻则招辜,貌轻则招辱,好轻则招淫。

——汉·扬雄《法言·修身》

说话轻浮会招来忧患,行为轻薄会招来罪过,举止不得体会招来耻辱,爱好卑微会招来淫邪。

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

——汉·扬雄《法言·修身》

言谈庄重则有法度,举止庄重则有公德,品貌庄重则有威严,志向高雅则值得观看。

上士之耳训乎德,下士之耳顺乎己。

——汉·扬雄《法言·修身》

品德高尚的人按照道德的原则做事,品行低劣的人则按照个人的意志办事。

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

——汉·扬雄《法言·修身》

与上面来往不谄眉,与下面交往不骄横,这样就可以有所作为了。

肉自生虫,人自生祸。

——汉·桓谭《新论·遣非》

肉因为自己腐烂才长出蛆虫;人由于自身原因,才招来横祸。

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

——汉·马融《忠经·守宰》

为官重要的是能明辨是非,处事重要的是能深明大义,立身重要的是能清清白白。

人咸知饰其面,而莫修其心。

——汉·蔡邕《女诫》

人都知道装扮自己的容貌,却不知道修养自己的身心。

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

——汉·张衡《应间》

有德行的人不担心自己的地位不高贵,而担心自己德行不高;不以自己的待遇低为羞耻,而以自己才疏学浅感到羞耻。

君子不唱流言。

——汉·戴德《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有德行的人不会说那些流言蜚语。

德全者昌,失全者亡。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品德完美的人必定事业兴旺,品行不正的人必定灭亡。

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

——汉·班固《汉书·景十三王传》

没有品德而成为了有钱有势的人,真可以说是很不幸的啊!

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

——汉·班固《汉书·李寻传》

马不在栏里饲养就不能疾奔,人不经常修养就不能报效社会。

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有仁义的人,端正道义而不贪图利益,宏扬道义却不计较名利。

归咎于身,刻己自责。

——汉·班固《汉书·杜周传》

归罪于自己,克制、责备自己。喻指遇事先从自身找毛病,严格要求自己。

欲人无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汉·班固《汉书·枚乘传》

说别人不是又不想让人听到,不如不说;做了坏事又不想让人知道,不如不做。

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汉·班固《汉书·枚乘传》

要想不让别人发现,除非自己不去做(它)。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听到批评能自我反思叫做聪慧,不断自我检讨叫做明智,战胜自己的私心叫做坚强。

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

要想使军队强大必须让百姓生活富裕,要想统一天下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

修身者,智之符也。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修养自身的人,肯定聪明。

君复自爱,莫为非行。

——古乐府《东门行》

人要更加自爱,不要有恶劣的行为。

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三国·蜀·诸葛亮《将材》

尊贵却不骄横,取胜却不自负,贤能却能够敬下,刚直却能够容忍。

有其德而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而以无其行,君子耻之。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好生》

有好的品行却不加以推广,君子以此为耻;有很好的言论而不用它来指导行动,君子也以此为耻。

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交不为利,仕不谋禄,鉴乎古今,涤情荡欲。

——三国·魏·嵇康《卜疑集》

对内问心无愧,对外没有对不起别人的事,与人交往不为个人利益,为官不贪图俸禄,以古今贤人为借鉴,消除各种非分之想。

外不殊俗,内不失正。

——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虽然对外处于能适应世俗,但内心品德却不偏离正道。

君子修德,始乎笄卯,终乎鲐背。

——三国·魏·徐干《中论·修本》

君子修养自己的德行,从小开始,到老才结束。

进德修业,将以及时。

——晋·陶渊明《屈贾》

培养品德和进修学业,应当及时。

善为国者比先治其身,治其身者慎其所习。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首先修养自己内心,修养自己的人要谨慎对待自己的习气。

人之所欲,莫不有辞。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群传》

人要有了欲望,总有许多理由。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让人信服。

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昶传》

防止寒冷应该多穿皮袄,防止诽谤最好修养自己的品行。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夏侯尚传附夏侯玄》

人有各种行为规范,应以品德为重。

富贵之多罪,不如贫贱之履道。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如果有了权势就容易犯许多罪恶,还不如清贫而履行道义。

德行者本也,文章者末也。

——晋·葛洪《抱朴子·文行》

道德品行是根本,文章位于其次。

智者严括于性理,不肆神以逐物。

——晋·葛洪《抱朴子·酒诫》

聪明的人严格要求自己的性情行为,不放纵欲望去追名逐利。

君子被褐,穷而不可轻;小人轩冕,达而不足重。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有德行的人尽管衣着简陋,一贫如洗,但不可轻视他;品格低下的人虽然乘坐高车,冠冕堂皇,飞黄腾达,也不足以看重他。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

——晋·傅玄《傅子》

修身立德的根本,莫过于端正自己的心态。

人皆知涤其器,而莫知洗其心。

——晋·傅玄《傅子·附录》

人们都知道清洗器皿,但却不知道洗涤自己的心灵。

道丧时昏,则忠贞之义彰。

——晋·柏元子《荐谯元彦表》

在道德沦丧时势混乱之时,忠贞之人的崇高品德才能显示出来。

太朴既亏,则高尚之标显。

——晋·柏元子《荐谯元彦表》

越是社会风气败坏的时候,高尚人的品质才能更加显露出来。

养痈长疽,自生祸殃。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传》

对自身的缺点不加以改正,必会产生祸殃。

君子之行,动则思义。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文苑传》

道德高尚的人的谈吐言行首先应考虑到是否合乎道义。

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邓禹传》

古代能够有威信的人,在于道德修养的高低,而不在于权利的大小。

钦哉慎所宜,砥德乃为盛。

——南朝·宋·鲍照《与伍侍郎别》

行事(应该)谨慎小心,修身养性而成为高尚的人。

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

固守纯真志向就会满足,追求物欲意志就会摇动。

百行以德为首。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

一切行为应以道德为先。

人所应有尽有,人所应无尽无。

——南朝·梁·沈约《宋书·江智渊传》

别人所应有的(美德)自己也应具备,别人没有的恶习自己也不应具有。

患身之不善,不患人之不己知。

——南朝·梁·萧绎《金楼子》

担心的是自身的品行欠缺,而不担忧别人不了解与看重自己。

日省吾躬,月料吾志。

——南朝·梁·萧绎《金楼子·戒八》

每天反思自身的言行,每月都要想着自己的志向。

驰雪多积荒城之隅,急风好起沙河之上。

——北齐·刘昼《刘子》

飞雪多积存在荒山野岭,急风容易在沙河之上兴起。

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

不修养自身而想有好名声传扬远外,就好比长相丑陋却怪镜中没有美容一样。

天道玄远,惟修德以应之。

——唐·房玄龄《晋书·张华传》

天道渺茫难以预知,只有以修养品德来顺应它。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要想民富国强的人,必须注重品德和道义的修养。

目不淫于炫耀之色,耳不乱于阿谀之辞。

——唐·魏征《群书治要·新语》

有德行的人不会看到周围的炫耀就被迷惑,不会听到奉承之辞被惑乱。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唐·杜甫《漫兴绝句》

如颠如狂的柳絮随着微风到处翩翩起舞,桃花也轻轻地浮在水面到处漂流。喻指品德低下之人往往随波逐流。

宠辱不惊其心,喜愠不形于色。

——唐·白居易《范阳张公墓志铭》

身受宠辱但内心不惊恐,内心喜怒不表现在脸上。

勿慕贵与富,勿忧贱与贫;自问道何如,贵贱安足云?

——唐·白居易《续座右铭》

不要羡慕地位高和钱财多,不要忧虑低贱与贫穷;自己应该问自己品德怎么样,高贵与低贱不要放在心上?

君子之含道,处蓬蒿而不怍。

——唐·王勃《训鸢赋》

高尚的人以道德为信念,地位低下却内心不感到羞愧。

立身一败,万事瓦裂。

——唐·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

修德立身一旦失败,万事都不会成功。

君子患无德,不患无土;患无土,不患无人。

——唐·柳宗元《晋问》

高尚的人只担心没有道德,而不担心没有土地;担心没有土地,不担心没有人才。

不勉己而欲勉人,难矣哉。

——唐·柳宗元《与韩愈论史官书》

不严格要求自己而去要求别人,将是很难办到的。

行矣且无然,盖棺事乃了。

——唐·韩愈《同冠峡》

经常地自我反省,到死才停止。

懿德茂行,可以励俗。

——唐·韩愈《祭薛中丞文》

高尚而美好的品德,能够激励和净化社会习俗。

天高而明,地厚而平。

——唐·韩愈《祭董相公文》

天高显其明远,地厚显其平旷。喻指修养高,威望就高。

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

——唐·韩愈《获麟解》

麒麟之所以成为吉祥的象征,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品德而不是因为它的外在形象。

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

——唐·韩愈《原毁》

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尺度要求别人。喻指缺乏自身修养。

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唐·韩愈《原毁》

人在责备别人时详细,而要求自己的却很少。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唐·韩愈《原毁》

整天都在考虑,去掉自己与虞舜不一样的地方,追求那些与虞舜相似的地方。

洁己是心豪。

——唐·刘禹锡《浙西李大夫示述梦四十韵并浙东元相公酬和斐然继声》

涵养自己洁身自受是聪明智慧的表现。

修身而不能及治者有矣,未有不自已而能及民者。

——唐·刘禹锡《答饶州元使君书》

个人修养好而能力有限的人是有的,个人修养差而能治理好百姓是没有的。

守法持正,嶷如秋山。

——唐·刘禹锡《司空奚公神道碑》

遵纪守法,主张正义,品德崇高犹如崇山一样。

类君子之有追,入暗室而不欺。

——唐·骆宾王《萤火赋》

像君子那样有高尚的道德涵养,在没人注意的时候也不干坏事。

贷贿为贤所贱,德行为贤所贵。

——唐·张九龄《亲贤》

有才能的人所轻视的是钱财,有才能的人所重视的是品德。

修之至极,何谤不息。

——唐·张九龄《上姚令公书》

修身达到了最完美的境界,任何诽谤都可以止息。

富贵者君子之余事,仁义者贤达之常迹。

——唐·卢照邻《对蜀父老问》

对于金钱地位有德行的人看得很轻,正直仁义则是品德高尚的人的常行。

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

——唐·刘知几《史通·直书》

邪恶歪曲,是人们所鄙视的,这是品行低劣的人的行径;正直,是人们所敬重的,这是品行高尚的人的美德。

有始有终,无为无欲,遇灾则极其忧勤,时安则不骄不逸。

——唐·吴兢《贞观政要·慎终》

要善始善终,顺其自然,不贪利,遇到灾祸尽力给予帮助,天下太平时不骄纵安逸。

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唐·吴兢《贞观政要·仁义》

树林茂密鸟就会栖息,水流宽广鱼就会畅游,道德仁义深厚就会受到人们的爱戴。

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行,何必要论富贵?

——唐·吴兢《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人立身处世,最为重要的是德行,何必要追求富贵?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唐·孟郊《游终南山》

只要自己品行端正,即使路途艰险,内心也是平静坦然的。

才饱身自贵,巷荒门岂贫。

——唐·孟郊《题韦承总吴王故城下幽居》

才能突出身价自然提高,小巷荒僻不能算是贫穷。

残月色不改,高贤德常新。

——唐·孟郊《章仇将军良弃功守贫》

月有圆缺但月色不会改变,品德高尚就会进步很快。

利剑不可近,美人不可亲;利剑近伤手,美人近伤身。

——唐·孟郊《偶作》

利剑不可靠近,美人不可亲近;靠近利剑要刺伤手,亲近美人会降低品行。

刀不利,笔不铦,宜加砥削。

——唐·马总《意林》

刀不快要磨,笔不锋利要削。喻指要不断修炼自己以便取得进步。

背后噇鱼肉,人前念佛陀。如此修身处,难应避奈何。

——唐·释寒山《诗三百三首》

背后大吃鱼肉,当着人面却念经拜佛。像这样修养身心,为何要这样做呢。喻指修身养性要真诚。

行生于己,名生于人。

——唐·李延寿《北史·甄琛传》

品行产生于自己的行动,名声来自别人的认同。

静以修身,俭以养性。

——唐·李延寿《南史·陆慧晓传》

心平气和可以修养身体;节俭朴素可以修养性情。

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人部七·鉴戒》

道德修养是从小事上培养起来的,祸患是由微小的事物逐渐酿成的。

尚德行者,必恶凶险之类;务公正者,必无邪佞之朋;报廉节者,必憎贪冒之党;有信义者,必疾苟且之徒。

——唐·陈子昂《明必得贤科》

崇尚德行的人,肯定讨厌凶险一类的人;做事公正的人,必定没有奸邪谄佞的朋友;保持廉洁的人,必定憎恨贪图财利的党派;讲究信用道义的人,必定痛恨得过且过的人。

君子贵弘道,道弘无不亨。

——唐·聂夷中《客有追叹后时作诗勉之》

有德行之人最重要的是宏扬道义,道德高尚无不畅通无阻。

人之有发兮,旦且思理。有身兮,有心兮,胡不如是?

——唐·卢仝《栉铭》

人有头发,每天早上总得梳理。有身体,有思想,怎么不该这样?喻指每天反省一下自己。

为女莫骋容,骋容多自伤。

——唐·邵谒《金谷园怀古》

作为女人不要表现容颜,施展容貌会自己伤害自己。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唐·释神秀《偈》

身体是光洁的菩提树,内心像明净的梳妆台,要经常不断地擦拭,让它一尘不染。

立身有高节,满卷多好诗。

——唐·顾况《哭从兄苌》

立身处事要有高尚的情节,写作起来要有满卷的好诗。

省躬知任重,宁止冒荣非。

——唐·沈佺期《自考功员外授给事中》

省视自己才知任重而道远,决不接受徒有虚名的荣誉。

言非法度不出于口,行非公道不萌于心。

——唐·杨炯《杜袁州墓志铭》

不合乎法礼的话不说,不公道的行为不在内心萌芽。

治外物易,治己身难。

——唐·林慎思《伸蒙子》

治理身外之物很容易,治理自己的身心困难。

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

——唐·吴叔达《言行相顾》

树立志向语言是根本,修养身心行动应在先。

道在无伊邪,天将奈尔何。

——唐·韩偓《信笔》

如果走的是正道,谁都不敢拿你怎么办。喻指要行得正,立得直。

丈夫立身须自省,知祸知福如形影。

——唐·樊铸《及第后读书院咏物十首上礼部李侍郎》

男子汉立身于世必须要自我省察,要知道祸与福相互可以转化。

行己莫如恭,自责莫如厚,接众莫宏,用心莫如直,进道莫如勇,受教益莫如择友,好学莫如改过。

——唐·李翱《答朱载言书》

自己的行为要恭敬,自责要深刻,接纳众人要大度,用心要正直,增进学识要勇敢,受教益要学会于择友,好学要改正过错。

汝若全德,必忠必直;汝若全行,必方必正。

——唐·元结《自箴》

如果要完善自己的品德,必须忠厚正直;如果要履行自己的行为,必须正直,不投机取巧。

志骄于业泰,体逸于时安。

——五代·张昭远等《旧唐书·后妃传上》

骄傲在于事业一帆风顺,安逸在于环境安定宽裕。喻指要时时注意修养身心。

立身行己,居安如坠,亡躬殉义,视崄若夷。

——北周·庾信《周柱国慕公神道碑》

立身行事,处在平安环境仍像坠落深渊;牺牲自身,视艰险如坦荡平地。

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

——宋·苏洵《谏论上》

领悟就明智,畏惧就恭敬,发奋就勤勉,坚强就勇敢,和善就宽仁。

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

——宋·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天下的人,不可能人人都品德高尚,也不可能都是品行恶劣的人。

君子不待褒而劝,不待贬而惩。

——宋·苏洵《史论》

有品行的人不等受到赞扬才自勉,也不等挨了批评才自警。

道与德可勉以进也,才不可强揠以进也。

——宋·苏洵《养才》

道德修养可以努力而进步,学识不能以强行拔高而取得进展。

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

——宋·苏轼《文与可字说》

坚守道义就忘掉时势(不利),施行仁义就忘掉个人利益,修养美德就忘掉虚名。

修其本而末自应。

——宋·苏轼《上清储祥宫碑》

修养其根本而末节自会响应。

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于廉。

——宋·苏轼《醉白堂记》

对待自己要求很高,对争取名望则要求很少。

懒者常似静,静岂懒者徒。

——宋·苏轼《送岑参》

懒人常常看上去是在静心修养呢,但静心修养的人绝不是懒惰之徒。 hKq/99eT4oQNq3YlkDYTM+4T269tjnTOO0msD/8pBxm/5d7t73nVgLH6K7XvBYy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