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战略核武器

简介

战略核武器用于攻击敌方战略目标或保卫己方战略要地的核武器的总称。战略核武器一般是由威力较高的核弹头和射程较远的投射工具组成的武器系统。战略核武器主要有陆基洲际弹道核导弹、潜地弹道核导弹、携带核航空炸弹、近程攻击核导弹、巡航核导弹的战略轰炸机,以及反弹道导弹核导弹等。战略核武器作用距离可远至上万千米,突击性强,核爆炸威力通常为数十万吨、数百万吨乃至上千万吨梯恩梯当量。可战用以攻击军事基地,工业基地,交通枢纽,政治、经济中心和军事指挥中心等战略目标。

性能特点

战略核武器是用于攻击战略目标的核武器,作用距离可达上万公里,核爆炸威力通常有数十万吨、数百万吨,甚至上千万吨梯思梯当量。主要运载工具有陆基战略导弹、携带海航弹的远程轰炸机、潜基战略核导弹,以及近程攻击核导弹和巡航导弹等。攻击的主要目标是军事基地、交通枢纽、工业基地和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等。

战术核武器是用于打击战役战术纵深内重要目标和战斗力量的核武器,一般是由威力较低的核弹头和射程较短的投射工具组成的武器系统。如战术核导弹、核航弹、核深水炸弹、核地雷、核水雷,核鱼雷,核炮弹以及一些单兵核装备等。主要运载和发射工具有火炮、导弹、飞机、水面舰艇和潜艇等。战术核武器的主要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机动性好,命中精度高,爆炸威力大,一般可达数百吨或10万吨梯思梯当量。战术核武器主要打击对军事行动有直接影响的重要目标,如导弹发射阵地、指挥所、集结地、飞机、舰船、坦克集群、野战工事、港口、机场、铁路、桥梁等具有战术意义的目标。

现代战术核武器往往对核爆炸效应做特殊的剪裁,比如中子弹、冲击波弹、核电磁辐射弹等,因此附带的破坏效果大幅减小,比如一枚千吨级的中子弹爆炸效力在半径1000米以内,各种核爆污染一周基本可降到安全水平。因此部分战术核武器已经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了实战作用。

我国战术核武器,有资料表明与美俄不相上下,上世纪70年代实现核武器小型化,80年代掌握中子弹技术,我国最小当量的核试是1000吨当量左右。据说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掌握了冲击波弹的技术。

战术核武器属于战略核武器的从属,在核战条件下,战术核武器的使用和战略核武器的使用一样具有巨大的杀伤性效果,可以对敌对方的大规模部队实施集群式杀伤。其区别在于战术核武器不仅仅适用于核战条件下,常规战争中也可以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当然这种价值可能引发极其危险的后果),如外科手术式的打击。战术核武器的打击对象更多是敌对方的军事目标,而不会像战略核武器那样对敌方目标进行概略打击而不区分军事还是民用目标。

发展历程

40年代

1945年美国首先研制成功原子弹,1945年8月6日和9日,用轰炸机携载,先后袭击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20世纪50年代初期,又出现威力更大的氢弹,但当时的运载工具只有轰炸机。美苏两国为使核武器的运载手段多样化,着手研制携带核弹头的战略导弹。50年代中期,有的国家开始装备中程核导弹和携载核航弹的新型战略轰炸机。50年代后期,苏美两国先后试验成功洲际弹道导弹,苏联还将战略导弹装备在常规动力潜艇上。

60年代

60年代初期,美国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开始服役。这些新的运载工具的出现,使战略核武器的数量显著增加。到60年代中期,由于核弹头小型化和比威力的提高,主要核国家给部分战略弹道导弹安装了集束式多弹头。中国于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6年10月27日,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1966年12月28日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60年代末期,掌握战略核武器的国家已有美、苏、英、法和中国,其中美苏两国的战略核武器数量最多,形成相互威慑的局面。美、苏双方都研制并部署了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

70年代

70年代,主要核国家发展战略核武器的做法是:发展核装药的分导式多弹头和机动式多弹头,提高核导弹的突防能力和命中精度,增强核打击能力;加固导弹发射井,研制陆基机动发射的战略导弹,提高战略导弹武器系统的生存能力;发展大型核动力导弹潜艇和远程潜地导弹,扩大导弹核潜艇的作战海域;研制新型战略轰炸机和战略巡航导弹,确保多种打击手段。80年代初期,美苏两国开始装备战略巡航导弹和大型战略导弹核潜艇等新的战略核武器和运载工具。核武器的出现,给军队的编制体制、作战规模与样式、保障勤务和军事学术等方面都带来深刻影响。

40年来,战略核武器得到迅速发展,美苏两国制造和储备了大量战略核武器。到1983年底,美国的战略核武器总数约有9665件,苏联的战略核武器总数约有8880件,总当量约为100亿吨梯恩梯。

中国核武

中国目前的第一代战略核武器主要以陆基弹道导弹为主加上数量不多的中程潜地战略弹道导弹,主要由DF2、DF3、DF4、DF5、JL1等共三大类五个主要型号的地地、潜地战略弹道导弹组成。这些陆基海基导弹基本都是用60、70年代技术制造的,每枚导弹只能装载一个弹头(不包括少量被升级的载体),命中精度也较差。因此,形成的全面核打击力度也相对有限。

进入到了80年代后,现有的核能力已经日显窘迫与落后,急需有新的装备替代老旧技术产品。

这个迫切性在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尤为突出,因为部分的战备核武已经进入或即将要进入超龄服役的阶段,所以淘汰换新一代的核武导弹也就成为了中国军工建设中相当重要的工作组成部分。第二代核武的研制启动可以追溯到80年代中期,而预研甚至更早些。当时中国提出的步骤是以发展陆基核武,强化海基核武,装备空基核武为方针进行的三方面全面发展的战略计划。

战略计划

发展中的陆基核武器

将现有的尚未退役的DF4和DF5型洲际导弹换装多弹头,并升级软体部分,提高第一代战略弹道导弹的命中精确度以及生存能力。

发展中程常备机动导弹(一种弹道、一种巡航),射程约为2000~4000千米左右,拥有多弹头能力,同时拥有生、化、核能力,动力方面基本使用固体火箭技术,要求命中度精确。

发展远程战备机动导弹(两种共三个型号,不包括某型的改进型),射程在6000~13500千米之间。要求是至少有携带3个弹头的能力,必要时能提升至6~8个弹头(核爆当量不同),使用改进的固体发动机,目标精确度要求高。

洲际固定导弹,射程超过15000千米,基本能涵盖所有的有人地区。要求可携带6~14个弹头,大部分使用固体火箭技术,部分特种导弹使用改进型的液体火箭,精度要求较高。

强化中的海基核武器

改进现役中的JL1,加装多弹头,更换动力系统提高原射程30%以上,提高飞行生存能力,末端加装先进制导系统。

发展三种第二代潜射导弹(两种弹道,一种巡航),射程为2500千米至14000千米不等。拥有至少4个弹头的多弹头分别突防能力,其中某型的B型拥有10弹头的能力。采用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目标精确度高。

配合新一代海基导弹,新型核潜艇也将装备,并尽快形成战斗能力,务必做到弹艇同步入役的时间表。

装备中的空基核武器

第一代空中核打击力量过于薄弱,无法形成真正的战略性质的装备,因此第二代空中核打击力量,实际是中国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空基核武力量。强5、轰6等基本退出战略核武配备或转入战术核力量装备。

装备远程巡航导弹,要求有三超三化能力,即超音速、超低空飞行的、超机动攻击能力,制导自动化、巡航系统化、命中精确化。射程范围在1500~3800千米之间,共有两大类四个型号(包括子型)装备和试装备中。

研制并装备新型战略轰炸机,要求有高超音速突防能力,同时具备有一定的隐形能力,航程约12000千米。

升级现有歼轰机型,使之有携带新型的远程巡航导弹的能力,并加强超低空飞行能力,更新地形雷达以及电子干扰设备等。

估计,在今后10到15年内,中国部署的第二代核武规模相当于90年代中期的5到10倍。而战略核潜艇也将拥有N个战备巡逻组(N大于等于3),每个组约为2到3艘。要实现多弹头能力,核弹头的小型化、多弹头分导是关键,中国在过去几年中所进行的有关研制试验和爆炸模拟等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而巡航导弹的研发也基本做到总装要求中的体积小、重量轻,与之相配套的微型化第三代的核子弹头也应运而生了。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原本预定2000年启动的第二阶段核武更新计划,提前至90年代中后期就全面展开了,预计目前也已经完成了十五年计划中的1/4~1/3。

美国白宫官员2009年7月6日晚宣布,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发表联合声明,同意在两国削减战略核武器协议生效后7年内,俄美分别把各自所部署的核弹头数量降至1500~1675枚。同时美国官员还宣布,俄罗斯将允许美国经过俄领空运输士兵和武器至阿富汗。协议称,俄罗斯将每年允许不超过4500架次军用飞机通过其领空,但是这些军用飞机不得在俄罗斯领土上停留。 6G75D3KWAeI8ODlJu7UNXu6wvcGiu6al4s70nmC2GqTEH2Xa+oWwhzFhytT5dVN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