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低调处世成圣者

有道是: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低调做人不仅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哲学。一个人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不管名有多显、位有多高、钱有多丰,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都应该保持做人的低调。

低调做人,俯下身子处世,参透人生的清醒,阅尽沧桑的悟见,更有包容与豁达的成熟。低调的人,呈现的是一种王者的风范、圣者的气度。

避免高调,高调容易招来祸患

为人高调,会使自己遭受非议和攻击;低头做人,便不会轻易碰壁。低调,可以在险境中保全自身。

聒噪的蝉一到夏天就叫个不停,让人觉得很烦;而报晓的公鸡只在清晨叫上几声,人们却称赞公鸡勤快。

高调的人在事情还没有做的时候就喜欢信誓旦旦,说自己无所不能,这个我熟悉,那个我精通,肯定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到了最后事情没有做成,往往受到奚落。而低调的人一开始就办事低调,如果事情没有做成,也不会有人说他什么,因为在开始的时候他并没有许诺什么。如果事情做成了,大家就更觉得这个人可信沉稳。而高调的人即使事情做成了,大家也觉得这个人有那么多关系,做成这件事情是应该的,不会给他太多的褒扬和认同。

历史上那些被杀的权臣、忠臣,为人可以说不是太高调,但是由于他们的赫赫战功,使他们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会十分引人注目,因此不自觉地成了高调的人,甚至有的人都只知道这个人,而忘记了君王。让大家只尊崇这个人,而忘记尊崇君王,君王自然要杀了这个人。

所以,为人不要刻意高调,否则容易招来祸患。一旦在别人的很大关注下成了十分高调的人,那么就要学会及时地退出公众的视线,而且此时不要发表什么评论,因为已经十分高调了,再发评论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盛极必衰。

很多人认为自己并不高调,不会招来祸患,但是高调不高调并不是个人的主观表现,而是他人对你的印象。如果一个人十分低调,结果所有的人都关注了这一点,纷纷议论说这个人真是低调,那么这个人就变得高调起来,同样会招来祸患。总之,做人要低调,如果发现自己变得十分高调,不论是怎么变成的,都要及时地功成身退。

人要学会避免高调,不仅为了得到更多朋友,也为了保全自己。低调做人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能够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而且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权力争夺之中。低调的人还给别人沉稳可信的印象,一些好的机会自然会朝他涌过来。

高调过头,则难为世容

俗话说:树大招风。过于高调的人,难免会让一些人看不顺眼,这就等于无形中给自己树立了敌人,会无端生出许多麻烦。

姜太公立下大功,周王把齐国封给了他。齐国有一个叫华士的人,为人十分清高,不向天子称臣,也不与诸侯交往。太公命人去召他为国效力,连去了三次,华士都拒绝了,太公便叫人杀了他。周王问姜太公:“华士是齐国的杰出人物,你怎么能杀了他呢?”太公说:“这个人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侯交往,难道我还能希望他向我称臣,并且和我友好交往吗?肯定是不可能的,这种人是可以放弃的人,也是自我放纵的人。如果不杀这种人,反而纵容他,那么全国的民众都会仿效他,谁还会知道君王是谁呢?”

少正卯和孔子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孔子的门人三盈三虚,都是受少正卯的蛊惑。孔子当了大司寇以后,便立即诛杀了少正卯。子贡对孔子说:“少正卯是鲁国十分有名的人物,先生却杀了他,先生不觉得有些不妥吗?”孔子说:“没有什么不妥的,人有五恶,只要占其一,君子就要诛杀之,而少正卯却是五恶兼而有之,是小人中的小人,所以不得不杀。”

华士和少正卯之所以被杀,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人高调,喜欢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姜太公和孔子杀了这两个人并没有掩盖他们自己的光辉,反而使得他们的形象更加高大,被后人称赞为做事有魄力。而华士和少正卯两个人却逐渐被人遗忘,几乎没有人同情他们。

做人不要高调。如果为人高调,又和别人私人关系较好,或许别人会在一段时间内纵容你,但心中已不愉快了,你迟早会招来祸患。如果为人高调,又喜欢标新立异,自诩不和别人“同流合污”,那么肯定也不能和别人相处长久,而且过得不愉快。

为人高调很难找到朋友。虽然大多数人喜欢和比自己聪明优秀的人交朋友,但是人们不喜欢和显得比自己聪明优秀的人交朋友,二者并不矛盾。比自己聪明优秀是自己由衷钦佩的,而显得比自己聪明优秀其实是并不心悦诚服的。正如一位哲人说,如果你想多一些朋友,就表现得比别人笨一些;如果你想多一些敌人,你尽可能地表现得比别人聪明些。为人高调的人是表现得比别人聪明的人,是很难交到很多朋友的。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学会低调,要适当地降低自我标准,不要事事与人争。在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大环境里,不争者更容易受到别人的嘉许和认可。

有时候,激烈的争论,可能会使人一时丧失理智,甚至大动干戈。到了这一步,好朋友做不成了,有时候还会成为终生的敌人。

春秋时期的哲学家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的人,不是临阵畏缩,而是用一种更为高明的方式化解纷争,使事情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当年,华盛顿还是一名上校。他率领部队驻守在亚历山大里亚。那里正在选举弗吉尼亚议会的议员,有一个名叫威廉·佩思的人反对华盛顿所支持的候选人。

在关于选举的某一具体问题上,华盛顿与佩思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情绪激动的华盛顿说了一些冒犯佩思的话,佩思被激怒了,一拳将华盛顿打倒在地。华盛顿的部下马上冲了过来,准备替他们的司令官报仇。

就在部下马上要动手的时候,华盛顿阻止了部下的冲动,并命令他们回到营地。

第二天一清早,华盛顿给了佩思一张便条,要求他尽快到当地的一家小酒店来。佩思知道华盛顿要报昨天的一拳之仇,他带着准备决斗的心情,准时来到了约定地点。不过令他惊讶的是,他看到华盛顿手中拿的不是手枪,而是酒杯。

华盛顿站起来迎接他,并笑着向他伸出手。“佩思先生,”华盛顿说,“犯错误乃人之常情,纠正错误是光荣的事。我相信昨天我是不对的,你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如果你认为到此可以解决的话,那么请握我的手——让我们交个朋友吧。”

佩思为华盛顿的胸怀所感动,从此,他成为华盛顿最有力的支持者。

有的时候,放弃争斗并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有着更高的行为准则。

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凭借“完璧归赵”的壮举而受到赵王的封赏,并被封为赵国丞相。武将廉颇听说后怒气冲冲,因为他认为自己连年征战,立过无数的功劳,而如今蔺相如仅仅凭借口舌之争就做了比自己还大的官,心中难免不平衡。

有一天,他得到消息说,蔺相如出门赴宴,街上的百姓都夹道欢呼,十分威风。于是,廉颇就想拦住蔺相如的道路,好好羞辱他一番。想到这里,廉颇就带领家丁来到大街上,让手下们把路都封住了。蔺相如说:“这是老将故意拦路,我们不要和他争斗,绕路走就是了。”

没想到,廉颇又追了过来,并且让手下们出口不逊,故意要激怒蔺相如。蔺相如依然不与他争,罢宴回府,廉颇这时候很是得意。

不久,这件事就传遍了大街小巷。百姓们都说丞相雅量,纷纷称赞。大夫虞卿也知道了,并将此事告诉赵王。赵王听后急忙让虞卿去调解,务必要让两人和好,因为这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虞大夫先来到蔺相如府,说:“大王听说廉颇最近得罪了丞相,多蒙丞相宽宏大量,大王让我特来问候。”蔺相如说:“我不争,是因为我为国家着想。别的国家知道廉颇武功高强,所以不敢来进犯。如果我们同室操戈,那么强大的秦国一定会趁虚而入。我蔺相如若是哪里得罪了廉颇老将军,我情愿赔礼谢罪。”虞大夫点头称赞。

虞大夫又到廉颇家。虞大夫说:“我久仰老将军知兵善战,威震四海。这国家有你和蔺相如一定会强大昌盛的!”

廉颇听后,很生气:“蔺相如算什么人?敢和我相提并论!赵国安危只有我一人独撑,他怎能保国安邦?赵国有我一天,我就叫他做不成丞相!”

虞大夫说:“你和秦王谁更厉害?他连秦王都不害怕,怎会怕你?因为他知道如果你俩不和,秦国一定会举兵进犯,到时候必定闹得国破家亡、妻离子散呢!”

廉颇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做事太骄横,于是负荆请罪,向蔺相如表示歉意,结果留下一段“将相和”的千古美谈。

不争,是一种宽广的胸襟;不争,是一种宏大的气魄;不争,是一种优雅的姿态。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争名夺利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有人为的圈套,也有自然的陷阱,它们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把无数人都卷了进去。对此,最聪明的做法是,迅速远离它。

欲要抬头先低头,唯埋头方能出头

“唯有埋头,才能出头。”种子如不经过在坚硬的泥土中挣扎奋斗的过程,它将止于一粒干瘪的种子,而永远不能发芽滋长成一株大树。

许多有抱负的人忽略了积少才可以成多的道理,一心只想一鸣惊人,而不去做埋头耕耘的工作。等到忽然有一天,他看见比自己年轻的,比自己天资差的,都已经有了可观的收获,他才惊觉在自己这片园地上还是一无所有。这时他才明白,不是上天没有给他机遇,而是他一心只等待丰收,可是忘了播种。

因此,单是对自己那无法实现的愿望焦急慨叹是没有用的。要想达到目的,必须从头开始。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正如爬山,你只要低着头,认真耐心地去攀登,等你付出相当的辛劳努力之后,登高下望,你才可以看见你已经克服了多少困难,走过来多少险路。这样一次次的小成功,慢慢累积,才会变成大的更接近理想目标的成功。

最终的目标绝不是转眼之间便可以达到的,在未付出辛劳艰苦的代价之前,空望着那遥远的目标着急是没有用的。唯有从基本做起,按部就班地朝着目标行进,才会慢慢地接近它、达到它。

不错,每个人都希望幸运能降临到自己头上,但是幸运是建立在勤奋的基础之上的。不肯从第一步做起,妄图一步登天,结果只能是任岁月蹉跎,一事无成。

有时候,并不是我们对自己食言,而是我们缺乏成功所要求我们付出的相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其实很多时候,成年人和小孩子是一样的。成年人也喜欢玩乐,喜欢游戏,喜欢拖延,或许比小孩子更缺乏自制力。当我们需要面对我们为成功而设的计划时,当我们需要开始付出具体的行动时,痛苦就来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你准备出国读MBA,这是你的近期目标,你的远期目标是当你拿到学位时,你要在国际大都市的跨国公司里谋得一个职位,然后从那个起点上进行新的人生奋斗,成为一个全方位的高级国际管理人才。这个目标无疑是美好的,但你得为实现这个目标开始付出努力。首先,你得准备TOEFL、GRE、GMAT的考试。当你需要坐在桌前,面对英文资料时,你就会觉得辛苦。那种每天每夜需要付出的实际努力,才是对你的真正考验。大量的记忆、重复枯燥的学习会令你很快就觉得厌倦。电影、书籍、娱乐、美食在时时向你发出诱惑。

这时,如果没有足够的毅力,你很容易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向这些诱惑投降。

唯有埋头苦干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实现抱负。因为他们不骄傲,不强势,不甘于现有的成绩,这样的人能不断地接近目标。

低调,是做人的最佳姿态

低调做人,是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胸襟、一种谋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态。

欲成大事者必须先放低姿态,低调做人,进而为人们所悦纳、所赞赏、所钦佩,这是一个人能立世的根基。根基坚固,才能繁枝茂叶,硕果累累;倘若根基浅薄,便难免枝衰叶弱,不经风雨。低调做人就是在社会上巩固立世根基的绝好姿态。学会低调做人,就是要不喧闹、不矫柔、不造作、不故作呻吟、不假惺惺、不卷进是非、不招人嫌、不招人嫉,即使你认为自己满腹才华,能力比别人强,也要学会藏拙。

莱特兄弟在1903年造出了飞机并飞行成功后,名声大噪。一次,有一位记者好不容易找到了兄弟俩人,要给他们拍照,弟弟奥维尔·莱特谢绝了记者的请求,他说:“为什么要那么多人知道我俩的相貌呢?”

当记者要求哥哥威尔勃·莱特发表讲话时,威尔勃回答道:“先生,你可知道,鹦鹉叫得呱呱响,但是它却不能飞得很高很高。”

莱特兄弟俩视荣誉如粪土,不写自传,不接待新闻记者,更不喜欢抛头露面显示自己。有一次,奥维尔从口袋里取手帕时,带出来一条红丝带,他的姐姐见了问他是什么东西,他毫不在意地说:“哦,我忘记告诉你了,这是法国政府今天下午发给我的荣誉奖章。”

莱特兄弟二人的姿态,就是一种低调做人的哲学透镜。它反射出一种朴素的平和,并在出世与入世的平衡中,向我们提供了低调做人的启示。

低调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达到此种境界,为人便能善始善终。既可以让人在卑微时安贫乐道、豁达大度,也可以让人在显赫时持盈若亏、不骄不狂。

地低成海,低调积蓄能量

海纳百川,成汪洋之势,是因为它地势最低。如果你想登上成功的顶峰,你就必须学会低调。这既是我们对自己的理智审视,也是我们面对别人时的温和姿态。

在跳高比赛中,运动员在起跳之前会有很长一段距离的助跑,而助跑的好坏最终会影响运动员跳高的成绩。事实上,如同跳高助跑一样,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同样需要助跑。就如同要做大事的人,总会先做好小事,利用小事的成功来提高信心,利用小事的积累来爆发出最后一跳的力量。

有些人胸中隐藏着高远的志向、抱负,表面上却显得很“无能”,这正是他心高气不傲、富有忍耐力和成大事讲谋略的表现。这种人往往能高能低,能上能下,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远见卓识和深厚城府。

刘备一生有“三低”的行动,正是这“三低”对他日后的事业起了很大作用。

一低是桃园结义。与他桃园结拜的人,一个是酒贩屠户张飞,另一个是杀人被通缉而流窜江湖的关羽。而刘备是皇亲国戚,却肯与他们结交为异姓兄弟。这一低,让两条浩瀚的大河向他奔涌而来,一条是五虎上将张翼德,另一条是儒将武圣关云长。刘备的事业,从这两条长河开始汇成汪洋大海。

二低是三顾茅庐。为一个未出茅庐的后生诸葛亮,刘备竟前后三次登门求见。不说身份地位,只论年龄,刘备差不多就可以称得上是长辈。这个长辈吃了两碗那晚辈精心调制的闭门羹,连关羽、张飞都在咬牙切齿,他却毫无怨言,一点都不觉丢了脸面。这一低,得到了一张宏伟的建国蓝图,一个千古名相。

三低是礼遇张松。益州别驾张松,本来是想卖主求荣,把西川献给曹操,可曹操自从破了马超之后,志得意满,数日不见张松,见面就要问罪,差点将其处死。而刘备派赵云、关云长迎候于境外,自己亲迎于境内,豪饮三日,泪别长亭,甚至要为他牵马相送。张松怎能不为之感动?终于把原本打算送给曹操的西川地图献给了刘备。这一低,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西川。

刘备胸怀大志,却平易近人,礼贤下士,慢慢地成就了自己的基业。与之相反,曹操心高气傲,目中无人,白白丢掉了富饶的天府之国,并且因此耽误了统一中国的大计。单从这一点看,刘备是真英雄,虽然他没有所谓的气势架子。而曹操则一副狂徒之态,他因此吃了大亏,其实一点都不冤。

事实证明,刘备是个跳高能手,他懂得如何积蓄自己的力量,等待爆发的时机。地低成海,人低成王,成功的人总是善于放低自己的姿态,在低调中积累成就大业的资本和力量。

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成就事业

低调做人者,越能够得到人们的尊重支持;低调做人者,往往越能成就大事。

低调是对沉默的解释,低调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品格,是一种境界。

有位社会学家说过,人一生中要依靠两件事来确立根基:一件是做人,一件是处世。而历览古今,纵观中外,最能保全自己、发展自己和成就自己的人生之道便是:高标处世,低调做人。所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正是这一标准的生动注解。

我们翻阅历史、注目现实时,往往还会发现,大凡高标处世者,其做人的基调都很低;大凡低调做人者,其处世的标准都相当高。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因果:越是低调做人者,往往越能成就大事;越是功成名就者,往往越是低调做人的典范。

低调是一种谦虚谨慎的生活态度,诗人鲁藜写道:“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一个人越低调,就越能被人看重,而高调之人,则多半会为人所鄙弃。

吴王乘船在长江中游玩,登上猕猴山。原来聚在一起戏耍的猕猴,看到吴王前呼后拥地来了,立即一哄而散,躲到深林与荆棘丛中去了。但有一只猕猴,想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它在空地上得意地扭转身体。旋转够了,又纵身到树上,攀援腾荡。吴王看这猕猴如此逞能,很是不舒服,就弯弓搭箭射它,那猕猴从容地拨开射来的利箭,又敏捷地把箭接住。吴王脸都气红了,命令左右一齐动手,一时间箭如风卷,猕猴无法脱逃,立即被射死了。

吴王回头对他身边的人说:“这灵猴夸耀自己的聪明,倚仗自己的敏捷傲视本王,以致丢了性命。要以此为戒呀!可不要用你们的姿态声色骄人傲世啊!”

古今中外,一些过分张扬、锋芒毕露之人,不管功劳多大,官位多高,最终多数不得善终,这是尽人皆知的历史教训。吴王箭射灵猴的故事留给人们的启迪正在于此。

而恰恰相反,低调做人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与人和谐相处,也可以让人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成就事业。 Rk09W81rQqMgrCuxoCLIgY5h1yQ+JCIGHxst9Kd9mMjn2bvSrohxxaPIflfyxQA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