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个人心理成长

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中最有名的一句就是——认识你自己。很多人往往是在世界走过一遭之后,认识过了大千世界,才开始认识自己,当然,为时已晚,肯定会留下诸多遗憾。我们何不在生命的行进中,时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身体成长,也了解自己的心灵成长。当我们问清楚自己,我的情绪从何而来,我的态度由谁决定,我的人生命题是什么,或许在重新出发之后,便会获得精彩的人生。

人格发展的镜子——主我与客我

每个人都有一个主观的我和一个客观的我。通俗来说,“主我”是一个感受者,是一个人在从事的行为和反应中体现出来的“我”,它包括了所有的内部情感和主观体验,比如说“我很伤心”、“我感到兴奋”等,这都是主我。“客我”则是一个透过外界的评价和自我的评价而存在的自我,它是鉴别主我的一个独特角度,也是可以和整个外界事物一同比较的对象。

在人格发展中,我们需要通过主我的感受,直接观察到自己的情绪发展和行为方式,并且在不断认知主我的前提下,形成一个独特的自我意识和社会关系。而客我的存在,则像一面镜子一样,用一种他者的眼光,时刻审视着主我的发展。客我会像看待周围事物,或者看待他人那样看待主我、评价主我,给主我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也可以说,一个人人格的形成,离不开主我和客我的共同作用。主我和客我相互交换信息、互通有无,自我观念才得以渐渐形成。

其实,主我和客我的互动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人长期的社会化过程。在主我和客我进行对话、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一个代表本能的、自然的、自主的主我透过观察社会上的他者,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透过客我对角色的反思,使一个原本动物本能更强烈的人融入到社会性的组织中,使原本的意义空间得以扩大,人格发展得以完成。

当年,在米德尚未发展主我和客我模型之前,美国的社会学家查尔斯·库利就曾提出“镜中我”这一概念。所谓“镜中我”也就是“反射自我”、“反思自我”。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以怎样的方式存在于社会团体中,往往并不是由主观决定,也不是完全依据他人的意见而定,而是客我在主观意愿的基础上,参考他人的想法思考出来的结果。正如库利所说:“让我们感到光荣或者羞耻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机械反映,而是一种输入的情感,是对他人意见反映的猜想效应。”

正是由于主我和客我的共同作用,才让个体的人更适合在社会中存活。那些封闭在原始自然之中,生活上只有主观意愿作指导,缺乏客观自我监督的成长,必定会背离人类社会的活动方式,就像野外生长的狼孩一样。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村里,外出打猎的人们在打死了一只大狼后,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长大的女孩。年长的女孩估计8岁,年幼的女孩大约2岁,据猜测都是出生半年后被狼叼去的。两个女孩在回归人类生活后,被当地的孤儿院收养,并且分别取名为卡玛拉和阿玛拉。

她们的言语、动作姿势、情绪反应等方面都具有很明显的狼的习性。她们不会说话,却能发出奇特的声音;不会用手,也无法直立行走,只能像狼一样,依靠四肢爬行;她们对人有着非常敏感的惧怕,对于狗、猫等动物却感到特别亲切;白天的时候她们一动都不动,一到夜间便开始到处乱窜,还会像狼一样嚎叫。

阿玛拉在回到人类社会的第2个月,可以发出一点声音,并且能够诉说饥饿和口渴,可惜她在第11个月后就死去了。卡玛拉在2年后才学会说2个单词,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在第7年学会了45个单词。经过5年后,她能够照料身边幼小的儿童,并且会因为受到赞扬而高兴,为自己做不好事情而哭泣。这些习性表明她正在从客观的环境中重新定位自己,显露出人的感情和需要。同样可惜的是,卡玛拉活到了17岁就去世了。直到她死去之前,她依然没有真正学会说话,她的智力水平只相当于一个三四岁的孩子。

狼孩的故事,向我们证明了客我对主我的反思和评价的作用。人毕竟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需要在社会环境中完成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一旦脱离了集体的生活,失去了社会化的支持,必定无法形成人所固有的特点,而失去在社会存活的能力。

在电影《我是谁》中,成龙扮演的特别突击队员杰克在执行任务时丧失了记忆。后来,他沦落到一个土著人的村子中,他忘记了自己来自何处,也不知道自己是谁。整日和土著人生活在一起,使得杰克很快就学会了用土著人的弓箭打猎,学会了土著人的生存技巧,甚至学会了他们的语言。

杰克的经历和狼孩有些类似,都在说明客我对主我的影响作用。即使是成年的大人,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原本的客我之后,也会在新的环境中形成一个新的评价体系,形成一个新的主我和自我意识。至于新的主我和客我会偏离原本的轨道多远,就要视所处的环境而定了。

做生活的主人——永远保持乐观

我最近特别倒霉,工作不顺,女友也离我而去,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于是,我每天向上帝祈祷,希望他能帮我摆脱悲惨的困境,给我一段明亮的日子。有一天,上帝真的出现了,他答应了我的请求。不过,他首先给了我一个任务——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尽量控制着步伐。不能走得太快,步子也不能迈得太大。虽然蜗牛已经尽力爬了,可是每次都只挪动那么一点点,还不到我步子的百分之一。我非常生气,于是我催促它、吓唬它、责备它,蜗牛用充满歉意的眼神看着我,仿佛在说:“我真的已经尽力了。”

我一边懊恼,一边拉扯它、踢它、踹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比原来爬得更慢了。“上帝为什么要让我牵一只蜗牛来散步呢?难道我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错误吗?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惩罚我呢?”我一边抱怨着,一边回头看着身后还在慢吞吞爬行的蜗牛。“上帝啊,你去了哪里?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我大声地呼喊,可是天空一片安静。

任凭蜗牛在我身后徐徐地爬行,我站在前面独自生着闷气。突然之间,我闻到了花香,感受到轻风的吹拂。原来,就在前方不远处的草地上,开满了各色的野花。阳春三月,大地的轻风吹拂着万物,也吹拂着我疲惫的灵魂。“刚才我怎么没有见到这么美丽的景色,没有嗅到这么清新的空气呢?莫非我弄错了——上帝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每个人都在生活中前行,不同的是,有些人掌控着自己的生活,如鱼得水,创造着自己的规则;有些人则被生活掌控,在随波逐流中迷失了自己。不管什么样的人生都是属于自己的,怎么能让自己从生活的主人变成生活的仆役呢?

人生那么长,谁都难免会遇到难过的事情和一时艰难的坎儿,拥有乐观的心态能让人生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从而更有劲头地生活。人生短暂,难道你真的打算难过十年,悲戚十年,再沉沦十年,让短暂的生命在无益的时光中匆匆过去吗?

寺院中新来的小僧人常常心神不定,抱怨每日枯燥乏味的修行生活。师兄弟们曾多次开导他,可是始终没有效果。师傅得知此事后,决定亲自去开解他一下。

一个秋日的早晨,师傅派小僧人去厨房取了一些盐来。小僧人不明师傅的用意,却也按照师傅的吩咐取来了盐。师傅让小僧人将一捧盐倒进水杯里,然后喝下去。小僧人皱着眉头喝下去后,师傅问他:“味道如何?”小僧人无奈地说:“苦死了!”

师傅笑着看着小僧人,让他再去取些盐,然后到山下的湖边找他。小僧人赶到湖边后,师傅命他将手里的盐全部撒到湖水里,然后对小僧人说:“现在你尝一尝这湖水的味道。”小僧人听话地喝了口湖水。师傅问道:“味道如何?”小僧人回答说:“很清凉。”师傅再问:“尝到苦味儿了吗?”小僧人说:“没有!”接着,师傅坐在总爱抱怨的小僧人身边,恳切地对他说:“其实,人生的痛苦就如这盐,它就是那么小小的一捧,不会多也不会少。痛苦的程度取决于我们盛痛苦用的容器,如果你将这痛苦放在一个湖里,而不是一个杯子里,那么你的痛苦就会被稀释,而变成微不足道的一种存在。”小僧人听后若有所得地点点头,从此开始虔诚地修行。

快乐的人之所以快乐,并不是因为他的生活一帆风顺、美满幸福,而是因为他以坦然乐观的心态看待自己的挫折和失意;悲伤的人之所以悲伤,并不是因为他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也不是因为只有他生活坎坷、遭遇逆境,而是因为他习惯当生活中的一个过客,习惯用消极、悲观的态度看待困难,用客观理由解释自己的失败。

前几日,遇到小学时的好友静里,多年不见,她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为了她的建筑梦想而辛勤地努力着。这么多年来,她经历了离职、离婚,经历了被竞争对手挖角、被同行出卖,然而这一路走过来,依然可以看到她嘴角上扬的灿烂微笑。我在称赞她心态乐观的同时,不禁想起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有一次,学校组织夏令营。因为营地就在几公里外的山脚下,老师为了训练我们的体能,就组织同学步行前往。途中,我们遇到了一条一米多宽的河。个子高的同学都跳了过去,我和静里当时个子都很小,害怕会掉进水里去。我仗着胆子尝试了一次,竟然跳过去了。于是,我喊着静里快些跳:“像我这么胖都跳过来了,你一定可以的。”结果,扑通一声,静里掉进了河里。我赶紧伸出手扶起她,想要快些把她拽到岸上来。本以为浑身湿答答的静里会像小姑娘一样哭鼻子,没想到她一上岸就笑着说:“太好了,我现在浑身特别凉快。”说完,我们俩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我们在追赶队伍的过程中,静里的鞋子因为进了水,每走一步就会发出“咕叽咕叽”的声音。我一直担心她会难过,她却神气地说:“鞋子演奏的音乐好听吗?像不像交响乐?”一路上,静里一点都没有觉得沮丧,反而因为这次意外而感到轻松愉快。

我跟静里分享了头脑里想到的画面,她竟然意外地说:“我从小就这么没心没肺吗?我都不记得这件事了。”我想,正是她这种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乐观性格,才能让她在经历过那么多人生的低谷之后,继续保持向上的态度和灿烂的笑容。

那些最有希望和潜力的人,不是非得要才华出众、天资超群,只要保持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志,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在出糗中看到欢乐,就会成为播种希望的人,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行为影响情绪——詹姆斯—兰格理论

曾经有心理学家设计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们设置了三个温度不等的房间。第一个房间的温度是33℃,被称作热室,在热室里,人们会感到燥热,浑身都不舒服;第二个房间的温度是20℃,被称作温室,这个房间温度适宜,待在里面的人会感到很舒服,没有不良感觉;第三个房间的温度是7℃,被称作冷室,待在这个房间里稍会让人行动瑟缩,感到不适。

实验者将被试随机安排在三个不同温度的房间进行书面测试。测试完毕后,由另一个实验者对他们的答案进行评价。这个实验者十分挑剔,有时甚至做出带有侮辱性的评价。在每个被试的房间内都装有一个电钮,在被试听取实验者的评价之后,他可以按动电钮使实验者受到电击的痛苦,以此作为惩罚。实际上,电钮连接的不是实验者,而是一个事先录好人惨叫声的录音机。

实验结果为:热室中的被试不停地按动电钮,甚至不管实验者说出的话是正确的评价还是使人恼怒的话;冷室中的被试,只有实验者说出他们认为不公正或者带有侮辱性的话时才会按动电钮;温室中的被试没有人惩罚实验者。由此,心理学家得出结论:人的情绪和所处环境的温度有关。

看过这个实验,或许你暂时还不清楚詹姆斯—兰格理论到底要讲什么。那么,我们从几个常见的问题开始吧。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发笑,都会哭泣,你是否曾经思考过,我们是因为高兴而发笑,还是因为发笑而高兴?是因为悲伤而哭泣,还是因为哭泣而悲伤?詹姆斯和兰格就思考过这个生活中非常常见的问题。

詹姆斯说:“我们知觉到让我们激动的对象,立刻就引起身体上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出现之前,我们对这些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他还说:“那些刺激我们的对象并不能立刻引起情绪。知觉之后,情绪之前,必须先有身体上的表现发生。所以更合理的说法,乃是我们因为哭,所以愁;因为动手打,所以生气;因为发抖,所以怕。并不是我们愁了才哭,生气了才打,怕了才发抖。”詹姆斯认为,情绪只是对于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而引发这种感觉的原因则完全来自身体,而非外界。因为远在丹麦的心理学家兰格在同一年思考了这个问题,因此这一理论就被称为詹姆斯—兰格理论。

一般来说,人们会认为是情绪引起了人的行为反应,也就是说,人们是因为悲伤才会哭泣,因为恐惧才会发抖,但是,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了与之相反的观点。正如詹姆斯和兰格的看法,人们是因为哭而悲伤,因为发抖而感到恐惧。日本人对面目表情的训练也充分运用了这一理论。

日本出产销往全世界的电器和汽车,而日本人做生意的能力也是举世公认的。但是,由于日本人强烈的东方民族特性,他们不善于表露自己的情绪,甚至不喜欢在谈合同的时候对着客户微笑。所以,但凡和日本人合作过的欧美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日本人做起生意来压抑而刻板。

由于日本的贸易伙伴多是来自欧美的西方人,而西方人天生外向、善于表达的性格也让日本人觉得非常不适。为了能够在贸易合作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日本的企业家想了很多办法,其中之一就是训练职工的笑容。

在一个大型公司的办公室,下班之前的半个小时里,所有职员都停止工作,开始练习微笑。每个职员的手里都会拿着一只筷子,所有人将筷子横咬在嘴里,固定好脸上的表情后,再将筷子取出来。这时,人的脸部基本维持在一个微笑的状态,再商谈合作的事宜,就会给人微笑的感觉了。

虽然很多人会觉得这种做法非常好笑,并且显得更加刻板。然而,这种做法却有着坚实的心理学研究依据。一百年来,詹姆斯—兰格的理论遭到了来自后人的诸多批评,然而这一理论能够始终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持续至今,至少说明它在情绪产生的理论中仍有一席之地。它首先提出了行为与情绪之间存在的关系,后来的发展也渐渐弥补了这一理论在某些方面的片面和不足。

规划人生——在生活中找到行程

林鹏在人力资源行业做了很多年,大小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他都待过,也非常了解当今求职者的迷茫和无措。也许因为自己也是从那个过程走过来的,所以他每次遇到心中装有理想,但是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缺乏规划的年轻人,都会帮他耐心讲解、细致分析,希望以他作为一个过来人的忠告能够给予那些年轻人一些帮助。

新年过后,公司再次出现人事调动。有的人直接辞职,选择到更大的城市发展;有的人则申请调换部门,以便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同时,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大,还需要招聘更多的员工,逐渐充实公司的各个部门。

在一次现场招聘会上,林鹏遇到了一个理工大学的研究生,他叫季军。季军是学电子的,小伙子相貌英俊,身材高挑,整个人看起来非常阳光,个人素质也不错。公司正缺一位公关企划部的部长,林鹏非常看好这个年轻人。

在进一步的谈话中,林鹏对季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季军研究生毕业后,选择了一家大规模的IT企业。他在学校学的是硬件,对软件方面了解不多,因此他放弃做技术,选择从事管理工作。从一个部门的职员,一直做到总经理助理、企划主管。可是,工作了五年之后,他在公司的发展出现了瓶颈,不仅缺少职位上升的空间,薪水也只有五千多一点,于是他选择辞职,重新寻找机会。季军之所以来到林鹏所在的公司面试,除了他有企划方面的经验之外,这个职位的薪水让他觉得非常满意。

详细了解过季军的情况之后,林鹏觉得非常遗憾。在他眼里,季军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人才,各方面素质都很好,如果他选择得当,几年之后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可惜,公关企划这份工作并不是他真正喜欢的。如果林鹏因为一时爱惜人才,将他安置在一个并不适合他的位置上,不仅耽误他个人的发展,也会耽误公司的发展。如果这么轻易地放弃他,林鹏又觉得非常可惜。后来,林鹏将心中所想坦白地告诉了季军,并且针对他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个人的建议。季军听后非常感谢林鹏,并且决定先让自己静下心来,重新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然后再到招聘会上选择合适的职位。

在每年毕业的600万本科生、40万研究生中,像季军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即使是那些全国高等学府毕业的学生,毕业之时仓促地选择了一份看似不错的工作,几年之后都要面对重新思考职业、重新定位人生的难题。其实,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在一开始就缺少完善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刚刚找工作的时候,不知道应该从哪个领域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于是就挑了个待遇不错、规模不错的公司开始上班。几年过去了,公司内的职务有升有降,更有甚者稀里糊涂地换了好几家公司,换到最后才发现,过去所有的一切都和自己的喜好毫无关系,和原本的人生目标也毫无关系。

这些人中,并不是个个都是平庸之辈,恰恰相反,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有着过人的智慧、出色的头脑和高超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只是在人生方向上,缺乏细致的安排和仔细的思考,常常仰仗着自己的才智和能力,过分自信地走在巨大的人流之中。结果发现,毕业后的黄金五年已经悄然过去,而自己只是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位上分别积累了浅薄的经验。每次都是浅尝辄止的尝试,因此各种各样的工作经验并没有带给自己职业上的积累,反而让自己成为一个缺乏专长、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人。

在职业的发展中,需要为自己定下一个准确的方向,在人生的道路上,同样需要为自己定下一个明确的目标,或者说一个恰当的基调。内心缺乏准确方向的人,永远是走一步看一步,随波逐流地过日子,就像是一次缺乏行程表的旅行,在兜兜转转中错过了重要的风景,也造成了永远的遗憾。

张鑫和张超是两兄弟,他们住在一座摩天大楼的顶层。这座大楼有80层高,因此他们平时出门都是乘坐电梯。

一次,他们外出旅行,回到家时已经是凌晨两点多。外出这几天里,小区一直在整修电路,因此电梯停用。可是,他们走的时候忘记看布告栏上的通知。

两兄弟背着沉重的旅行包,在走廊里商量着办法。最后,两个人决定一鼓作气,干脆爬楼梯回家。于是,两兄弟鼓起了干劲儿,开始爬楼。

爬到第20层时,弟弟张鑫说:“背包太沉了,要不我们把背包放在楼道里,等电梯运行之后再来取吧。”哥哥也累得气喘吁吁,于是同意了弟弟的提议。卸下背包后,两个人顿时觉得轻松多了,原本疲惫的双腿也好像恢复了一些力气,于是两人欢欢笑笑地继续向上爬。爬到第40层的时候,兄弟俩都累得浑身无力,并且开始互相抱怨对方。张鑫说:“你出门时为什么不看通知啊?如果早知道的话,我们就过几天再回来嘛。”哥哥张超无辜地说:“出门前那么匆忙,我根本就没想起来看通知这件事。再说了,你怎么都不提醒我呢?”两个人吵吵闹闹地又向上爬了20层。到了第60层,两个人已经筋疲力尽,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于是他们互相搀扶着对方,爬完了最后的20层。来到家门口的时候,兄弟两人互相看了一眼,忽然想起来一件事——没有钥匙。原来,他们把钥匙放在了背包里,而此时的背包,正躺在20层的楼梯间里。

这个故事听起来更像是一个笑话。如果你把这80层高的大楼看作是一个活到80岁的人,会不会从中有所感悟呢?这一对弟兄在出发之前,意气风发,勇往直前,在走了一段路之后,发现身上背着太多的负担,于是他们开始舍弃,卸下负担,重新出发。可是,由于对终点的追求过于模糊,他们白费了很多的力气,也浪费了更多的时间。也许他们心中想的仅仅是快些到达第80层,或者马上回到床上美美地睡一觉,而没有为这段漫长的旅程做一次细致的、充分的考虑。最后一刻,他们到达了高楼的顶层,却忘了最关键的目标是什么。等待他们的是更加漫长的纠错过程,还有所剩无几的体力和时间。如果这样的境遇发生在真实的人生中,不是显得太过悲情了吗?

是什么阻止你冒险——找到自己的性格缺陷

突然,有个人冒出来跟你讲,你在一次幸运抽奖中获得了前往南极探险的机会,你是否会兴奋地大叫起来呢?

现在又有人跟你讲,你是被公司派往南极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生命大冒险,你需要为这次冒险准备所有必需的设备:食物、帐篷、衣物、通讯设备等。此时,你会有何想法?是好奇,是欣喜,还是给自己增添了巨大的负担?

如果这个人又告诉你,在这次冒险中,什么设备都不需要你来准备,你只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你将在冒险中遇到世界上最恐怖的事和最奇异的人,还会遇到一大批形态怪异的生物。每一天,你都将会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此时,你是想迫切地赶到南极,还是心生退却,不愿意冒险?

最后,这个人告诉你,你不会遇到任何危险,更不会有不明生物威胁到你的性命,而且还会有人供给你食物和设备,唯一的条件就是你需要在南极停留50年。至于50年后,你是否仍然需要停留在那里,视你的健康情况而定。这时你的想法又如何?是为了漫长的寂寞旅程而担忧,还是为了自己最终无法接受条件而遗憾?

条件如此变化之后,你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你最终的决定又是什么呢?你会毫不考虑不断变化的客观条件而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吗?还是面对令自己难过的条件时,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毅然决然地放弃这个机会?其实,你如何选择并不是最重要的,你需要知道的是——是什么阻止了你的冒险。

歌德曾经说过:“性格就是命运。”一个人的性格不仅决定了他的人生轨迹,而且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人无完人,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也没有人能够做到真正的完美。每个人的性格都优点,也有缺点。有句名言说得好:人生的悲剧归根结底是性格的悲剧。性格中的优点会为你带来很多幸运和机遇,同时,性格中的缺陷也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麻烦。

徐靖人长得一般,也算是工科硕士一枚,毕业后到一所设计院工作,如今收入稳定,日子清闲,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可是,徐靖本人却一点都不快乐。他的性格偏软弱,而且常常神经过敏,三年下来,不仅在科室里没有自己的位置,还常常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搞得心神不宁。

在专业上,徐靖算是高手中的高手,即使面对院里自称“技术一哥”的张野,他也敢说自己是第一名。因此,进入单位工作以来,他和张野一直都在暗中较量,想要比比到底谁更厉害。然而,他天生软弱的性格却给自己的工作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利。

院里开会讨论新的研究项目时,他本来的观点有理有据,能够直接指明要害,避免合作的伙伴走向弯路。可是在辩论过程中,一旦张野态度比较强势,徐靖就会特别担心得罪同事,最后就慢慢地将自己的态度软化下来。结果,往往都是他向对方妥协。事后重新考虑的时候,他又会特别懊恼自己的软弱,后悔自己为何不能像张野那样同样强势地坚持自己的立场。时间久了,技术并不如他的张野发展顺利,一年之后转为工程师,而他只能继续待在狭窄的办公室里,日复一日地研究他的项目。

另外,徐靖还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他住在研究院的集体宿舍里,虽然一个房间里只住了两个人,他也常常心神不宁,担心室友对他有意见。室友睡觉的时候,他从来都是轻手轻脚地行动,生怕弄出点声音来,影响了室友的睡眠。为此,室友常常跟其他同事讲:“徐靖就像是一个幽灵,走路都没有声音的。”他听在心里,虽然觉得委屈得很,却也不敢去反驳。

三年下来,他在研究院里没有交到一个朋友,他喜欢的女同事也不愿意做他的女朋友。有时候,徐靖疑神疑鬼,总是担心自己患上了心理疾病。然而,即使真的有病他也不会去找心理医生,如果那样的话,同事们又会对他产生新的看法了。

徐靖的这种现象,属于性格缺陷中的无力和不适应。这种人的精力不足,情绪常处于不愉快的状态,受着精神压力和意志软弱的双重折磨,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比较差,一旦进入了不良的心理环境,特别容易发生不良行为。

不过,性格缺陷并不是始终不变、不可克服的,如果我们在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时,能够找到避开性格缺陷的方法,那些缺陷的存在也不足为虑了。自省法是一个效果不错的选择。通过写日记或者睡前回忆的方法,将一天中自己的所作所为和经历的各种场景回顾一遍,进行自我反思。找到自身的性格缺陷之后,可以通过与他人交往来加以纠正。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出现摩擦和争执的地方是彼此意见不一致的地方,同时也是双方的性格出现分歧的地方。可以对比他人的性格特点,逐渐完善自己的性格。

人生的终极命题——你为什么而活

一个商人坐在海边的一个小码头上,看着当地的一个船夫划着一条小船靠了岸。在他的船上,有几条非常高档的鱼。商人对渔夫的收获恭维了一番后,问道:“你每天需要多长时间抓住这些鱼呢?”

渔夫回答说:“用不了多久,一会儿工夫就能抓到。”

商人问:“那你为什么这么快回来,何不再花些时间,多抓一些鱼回来呢?”

渔夫不以为然地看着商人说:“这些已经足够了。”

商人跟随着渔夫的脚步,走出了码头,商人又问:“那你一天岂不是很清闲,剩下那么多的时间你都做什么呢?”

渔夫笑着说:“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到海里抓几条鱼回来,然后跟我的孩子们一起玩耍,再睡个午觉。黄昏的时候可以去村子里喝点小酒,跟朋友们玩玩吉他。”

渔夫正为自己充实而忙碌的生活而感到自豪,商人却提议道:“我有个建议倒是可以改变你的生活。你可以每天多捕些鱼回来,这样你就可以攒下足够的钱去买一条大点的渔船。等你捕到了更多的鱼,赚到更多的钱,买了更多的渔船后,你就可以拥有一个捕鱼队。那时,你就可以将捕来的鱼直接卖给加工厂,而不是码头的那些鱼贩子。等你的捕鱼生意收获更多利润之后,你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工厂。这样,你就可以控制整个行业,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然后你就可以离开这个渔村,搬到纽约那样的大城市居住。”

渔夫疑惑地问:“然后我要做些什么呢?”

商人继续为他规划道:“然后你可以让公司上市,将公司的股份卖给投资人,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退休了。你可以找一个海边的渔村度假,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几条鱼回来,然后陪孩子们玩玩,再睡个午觉。黄昏时,还可以去喝点小酒,玩玩吉他。”

渔夫莫名其妙地看着商人,笑着说:“我现在已经是这样了呀!”

渔夫对自己生活的解释,充分地诠释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生活态度。商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人生,是为了金钱、为了利益、为了名利双收后的功成身退而活,渔夫则享受着此时的自在和惬意,自在游走,随性而活。

你为什么而活?我曾经向我身边的朋友们提出过这个问题。虽然他们对提出这一问题的我嗤之以鼻,我还是得到了各式各样的答案。“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要为了什么而活,我只是觉得,既然活着就好好活。因为你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因为我暂时不敢去死,所以尽管像大齿轮上一片微不足道的铁屑一样,我依然要重复着悲催的生活。”“信念、未来,为了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为了责任,对家庭、亲人与社会的责任。”“你有什么想做的吗?有想保护的人吗?有想关心的事情吗?我正是为了这些而活!”也有人这样回答我说:“这个问题太形而上了,如果你想揣测男友对生活的态度,那大可不必用这种连哲学家都无法回答的问题来测试!”

在不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身处在人生不同阶段的人,对自己的人生有着不同要求的人纷纷给出了他们心中的答案。然而,尽管我问过了很多人,对于这个人生的终极命题,我依旧在思考。或许,你也如同我一样,整日纠结在哲学家都无法完成的命题里,选择用一种形而上的态度来看待这个世界。

余华在《活着》中对“人为何而活”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句话貌似过于抽象,并不能给人清晰的答案。然而,时间让我慢慢明白了这句话的深意。或许,活着只是活着而已,只是顺其自然的一种存在,并不一定要为“活着”这件事找到一个确切的理由,毕竟,它首先已经是一个既定的存在。就像不需要为了月亮为何圆缺而纠结,也无需为了庄稼为何生长而愁心。若能在这一既定的过程中做出些惊天地的大事,自当是一种幸运的赏赐,然而轻松惬意的一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道德的起源

实验者将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的上头挂着一串香蕉。不过,这串香蕉挂在一个事先装好的自动装置上。实验者一旦发现有猴子去拿香蕉,就会马上向笼子喷水,使得五只猴子浑身都变湿。

一开始,有一只猴子想去拿香蕉,结果实验者向笼子里喷水,每只猴子都被淋湿了。另外几只猴子尝试后,也都是同样的结果。于是,猴子中间存在了一个默认的事实:不能去拿香蕉,否则所有人都会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者释放了其中一只猴子,放进了一只新猴子A。这只猴子A一看到香蕉就本能地想要去拿,结果,它被另外四只猴子揍了一顿。因为那四只猴子知道,它去拿香蕉,一定会害得它们被水淋湿,于是动用武力制止了猴子A的行为。猴子A反复尝试了几次后,一直都被另外的四只猴子打,最后放弃了拿香蕉的想法。

这一次,实验者将另外一只原本存在的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B。这只猴子B进入笼子之后,和猴子A的反应一样——立刻去拿香蕉。当然,情况就像之前的一样,其他四只猴子也揍了猴子B。而且,之前多次挨打的猴子A下手最重。猴子B和猴子A一样,反复尝试了几次却依旧被打之后,它也就放弃了拿香蕉的想法。

实验者陆陆续续地换走了笼子里最初的五只猴子,全都换成了新猴子。可是,大家都不敢去拿香蕉了,它们其实并不知道为什么不可以拿香蕉,只知道拿香蕉就一定会被揍一顿。这就是道德的起源。

阶级的起源

实验者继续着这个实验,只是这一次他们更改了喷水装置。实验者一旦观察到有猴子去拿香蕉,马上就会用水喷那只拿香蕉的猴子,只喷一只,而不是全部。然后,实验者释放了其中一只猴子,换进去一只猴子C。不同以往的是,这只猴子C长得体格健壮,孔武有力。猴子C进入笼子之后的第一反应也是去拿香蕉,一如之前的情景,其他四只猴子也会走上前来,想要揍猴子C一顿。不过,这四只猴子没有想到,猴子C非但没有被打,反过来还打了它们一顿。猴子C无人能够阻止,于是它顺利地拿到了香蕉,当然,它的全身都被淋湿了。

猴子C一边顶着湿答答的毛发,一边吃着香蕉,心中非常开心。另外四只猴子虽然没有拿到香蕉,可是它们也很开心,至少自己没有被淋湿。后来,猴子C多次去拿香蕉,多次被淋湿,他就用武力要求最弱小的猴子A去拿香蕉。猴子A害怕被猴子C痛打,只好去拿香蕉,然后自己被淋湿。在一边观察的三只猴子过得没有猴子C愉快,但是至少比猴子A开心,这就叫作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于是,笼子中的五只猴子就产生了三个阶级:拿香蕉的猴子;吃香蕉的猴子;在一旁围观的猴子。阶级随着道德就这样产生了。

愚人的幸福——解读《阿甘正传》

剧情回顾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是一根在天空中翻飞的羽毛。它趁着风势自在地飘动着,飘过树枝,飘过人群,最后落在故事的主人公阿甘的脚下。此时,他正坐在一个长椅上等待公交车的到来。他将飘落的羽毛捡起,夹在了一本书中,然后开始向坐在他旁边的路人讲述他多年来的人生历程。

二战后,阿甘出生在美国南部阿拉巴马州的一个小镇。他出生后双腿无法正常走路,直到进入小学还需要带着矫正器行走。不仅如此,阿甘的智商只有75,处在弱智的边缘。面对这样一个孩子,阿甘的妈妈并没有放弃他,而是通过各种方法,希望阿甘能够像正常的孩子一样生活。她时常告诉阿甘:“相信自己,你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

进入学校后,阿甘认识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女孩——珍妮。阿甘和珍妮成为了好朋友,他们每天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分享各自家中的故事。阿甘知道珍妮的父亲经常虐待她后,他便开始时刻保护着珍妮。有一次,他们遭遇一群流氓的挑衅,惹火烧身的阿甘无计可施,最后在珍妮的鼓励下,开始奔跑起来。好像是上帝对这个弱智儿童的眷顾一般,阿甘带着矫正器踉踉跄跄地跑起来后,很快就健步如飞,将身后的流氓甩得远远的。凭借一双健壮的飞毛腿,阿甘跑进了大学,跑进了橄榄球的赛场,并且成为球场上最擅长奔跑的球员。为此,他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

大学毕业后阿甘选择了参军。在军队里,因为他的头脑简单,品格正直而成为教官最欣赏的士兵。其实,他并没有使用任何使自己出色的技巧,他只是刻板地服从一切命令,做任何长官要求他做的事。正是这种简单的服从,让阿甘在任何科目中都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期的士兵中,阿甘认识了一个叫布巴的朋友,并和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与此同时,珍妮因为为杂志拍摄裸照而被学校开除,开始做起了裸体歌手。珍妮的生活圈子混乱而复杂,还会经常受到色狼的纠缠。有一次,阿甘去找珍妮,碰巧遇到她正在被一个陌生男人纠缠,阿甘帮助珍妮摆脱了困境,珍妮却说:“你不可能永远保护我!”得知阿甘即将前往越南战场,珍妮嘱咐阿甘说:“遇到危险就赶紧跑!”

战争非常残酷,每天都会有人失去生命。因此,阿甘的上司泰勒上尉告诉士兵说:“战场上的原则,就是保护好双脚,并且不能愚蠢。”在战场上,阿甘的好友布巴仍然对他的捕虾梦想念念不忘,并且已经做好计划——退伍后,他会买一条捕虾船,并且聘请阿甘作他的大副。有一次,阿甘所在的小队遇到了偷袭,阿甘听从了珍妮的嘱托,大步跑开逃离了危险。当他到达安全地带时才发现,只有他一个人逃脱了敌人的包围。于是,阿甘又返回丛林中,依次救出了受伤的战友和奄奄一息的布巴。最后,布巴因为受伤过重死在了战场上,阿甘也被敌人的子弹射中了屁股,而同样被阿甘救出的泰勒上尉却被截去了双腿。疗养期间,阿甘学会了打乒乓球,很快便技艺纯熟,甚至开始表演。

战争结束后,阿甘因为在战场上救出了自己的战友而成为了战斗英雄。约翰逊总统授予他国会勋章。后来,阿甘作为乒乓球使者出访中国,参与了“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回国后,阿甘成为了电视明星,并且和当时最火的乐队主唱约翰·列侬一起参加电视采访。随后,他偶遇了曾经的上司泰勒上尉。阿甘决定亲自实现布巴的心愿——买一条捕虾船,他还找来泰勒上尉作他的大副。可惜,满腔热情的出海尝试却让他们一无所获。不久后,一场意外的龙卷风使得他们大赚了一笔,阿甘因此发了财,成为了百万富翁。

阿甘在母亲生病后,放弃了手中的名利,回到家乡做了一名割草工。珍妮也回来了,他们在一起过了一段轻松愉快的日子。珍妮不告而别后,阿甘穿上珍妮送的跑鞋,开始了持续三年的奔跑。三年中,他跑遍了美国的每一个角落。奔跑的途中,他还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追随者。直到有一天,他觉得累了,便决定返回家中。

后来,阿甘找到了生命垂危的珍妮和他们的儿子。陪她度过一段幸福的时光后,珍妮最终离开了他们,只剩下阿甘和儿子两人依偎着生活。

影片赏析

看过影片的人都会习惯性地给它下一个定义:这是一个励志的故事;这是一代美国人的成长缩影;这是一部震撼心灵的经典佳片……当然,更多人看到的不过是一个“傻子”的成长历程。在二战后特殊的政治背景下,导演将一个智商只有75的人放置在当时各种热门的历史事件、文化事件和商业事件中,呈现给观众一个充满爱与善良、真诚与执著的“傻子”。

也许会有人问,为什么一个傻子可以成为矫健的橄榄球队员?成为一名功勋累累的士兵?成为一个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一个影响全美国的奔跑者?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一个至死不渝的爱人?在很多人看来,要做成这些事情,恐怕只有聪明的头脑、高超的智慧和精心的规划才能做到。然而,阿甘在做这些事情时,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做好现在的事。因为他不够聪明,他整天都在跟人讲“妈妈说……”(mom said……),按照妈妈的嘱托做事;因为他的一根筋,他任何事情都不会多想,一次只做一件事,一次就做好一件事;因为他执著地坚持着从小的情谊,他从未放弃过对珍妮的爱;因为他对于名利、地位没有具体的概念,所以成就了他传奇性的人生。

这样看来,谁又能说聪明人一定比傻瓜过得好呢?聪明人就是因为太聪明了,凡事想得多、算计得多,当然,顾虑得也多、烦恼得也多。聪明人又是都聪明得过头了,世界在他们眼中纷繁复杂,充满想象力和诱惑力,因此聪明人的行为会受到情绪、环境和他人的影响,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

因此可以说,阿甘代表的是一种脚踏实地、认认真真活在当下的那种人。与阿甘相比,他的好朋友布巴整天计划着未来的生活,他想要退伍后回家买一条捕虾船,然后赚很多的钱,可是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会被战争永远留在了远方;他的上司泰勒上尉不堪忍受身体的残疾,回国后一直过着放纵的生活,他后悔自己没有光荣地死在战场上,整日诅咒着不公平的命运,他也不曾想到,自己会在一场龙卷风过后成为亿万富翁。就像影片中那句经典台词说的:“人生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个吃到的是什么味道。”(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nna get.)未来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变数,与其像一个聪明人那般整日担忧、忙碌计划,还不如像阿甘一样,只想眼前的事,尽力做好当下的一切。既享受着当下的生活,又对未来抱有希望,这难道不是惬意的人生吗?

生命本身充满了许多的未知和不确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许此刻的你正在唾骂上帝,诅咒自己不公平的命运,下一刻便可和上帝和好,感谢生命中曾经遭遇过的一切。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盒属于自己的巧克力,其中的滋味,不管是好的、坏的、甜的、酸的,只有慢慢品尝后才会知道。

电影信息

中文片名:阿甘正传英文片名:Forrest Gump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主演:汤姆·汉克斯,罗宾·莱特·潘片长:142分钟上映时间:1993年

自由就是摒弃一切——解读《搏击俱乐部》

剧情回顾

杰克是一家汽车公司的车祸调查员,他有着稳定的职业与收入,住在舒适的公寓里,享受着名牌和一切,算是一个物质非常富足的中产阶级。可是他又非常讨厌自己的生活。在失眠六个月后,他偶然地参加了一次睾丸癌治疗团体的聚会,回来后竟然不再失眠。为了能够更多地接触人群,能够在别人的痛苦经历中寻找宽慰,杰克开始奔忙在各种疾病治疗团体之间。虽然他什么病都没有。

在一次睾丸癌治疗团体的聚会上,杰克遇到了和他一样的玛拉。玛拉的存在让杰克觉得内心不安,于是他们约好分开参加活动。不明原因之下,杰克和玛拉一起逃离了活动现场,两人之间开始滋生感情。

在一次外出旅行中,杰克遇到了一个肥皂商人泰勒。两人提着相同的公事包,而且都有一个糟糕透顶的父亲。杰克回家后发现自己的公寓被炸毁了,于是他向泰勒求助。泰勒收留了杰克,让他住进了自己的家里。两人因此成为了好朋友。

在泰勒家里,泰勒突发奇想,于是他和杰克来了一次小型的搏击。一场互殴之后,虽然各自鼻青脸肿,但两个人都感觉非常痛快。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这项活动,杰克和泰勒决定成立一个“搏击俱乐部”,即在毫无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双方以互殴的形式搏击。参与其中的人把一切不快乐的情绪发泄出去,从而获得心理的快感。

随着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搏击俱乐部”也发展成一个全国性的地下组织。泰勒被所有成员视为神祇,对他的话言听计从。随后,泰勒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互殴,他开始煽动俱乐部成员破坏社会。成员们开始组织暴动,并且炸毁建筑物。杰克一直对泰勒的疯狂举动无法忍受,当他去阻止俱乐部成员的破坏行为时,他惊奇地发现,泰勒和他竟然是同一个人,也可以说,泰勒一直以来都是他想象出来的人物。在屡次阻止自己不成之后,他决定自我毁灭——只有杀死了杰克,泰勒才会随之消失。在一幢即将被毁灭的建筑当中,杰克和泰勒剧烈地争论着,杰克试图说服泰勒,停止俱乐部的一切行动,但是泰勒依然固执己见。无奈之下,杰克拿起了枪,对准了自己的脑袋。

轰然倒塌的巨大建筑掀起了浓烈的烟尘,在透明落地窗前,杰克牵起了玛拉的手对着冲天的火光说:“我们相遇的时候,正是我人生最诡异的时刻。”一切纠葛消失在毁灭中。

影片赏析

固执的大卫·芬奇一如既往地在电影中展现着他对黑色的偏好,黑色的背景、黑色的主题、黑色幽默。整部电影看下来,除了对暴力的深度解读,还充斥着大量的象征、隐喻、人格分裂与末世情绪。在残暴、血腥的情节之间,导演也在渐渐地揭示着影片的主旨——人性本恶。

弗洛伊德对于本我和自我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方向。自我要驾驭本我,但马可能会不听话,双方就会僵持不下。”影片中的杰克和泰勒正是处在这种僵持不下的状态。杰克是自我的表现,他过着中年独身的生活,在社会上有体面的工作,住着高档的公寓,享受着物质丰富带来的快感。可是,他也有苦闷和难过的时候。在公司里,受到老板的欺压却不敢吭一声,想揍他却始终不敢动手;他频繁地买名牌家具,生活过度依赖物质而毫无节制;失眠六个月后只能通过聆听他人的痛苦解脱自己……在看似美好的表象之下,杰克面无表情,脸色苍白,整天惶惶不可终日。泰勒则以一个完全相反的方式呈现:他从事的行业本可以让他过上同样体面的中产阶级生活,泰勒偏偏住在烂房子里,穿着邋遢的衣服,整天都在讲脏话,诅咒父亲和上帝。

其实,这个全身散发着摒弃中产阶级价值观的泰勒,正是杰克的本我所在。在杰克身上,这两种人格同时存在,却在背道而驰的路上向前行进着。在主流的社会标准、价值观和艺术取向下生活的杰克,并没有体会到这种制度带来的快乐,于是他渴望解放,渴望能够摆脱各种道德的束缚,追求纯粹的自由。然而,他本身的怯懦让他只能委身在这样一个社会体系之下,压抑着自身的欲望,在消费主义弥漫的日子里渐渐失去存在的意义。于是,内心中所有的力量转向自身——他幻想出一个极具破坏性、反抗性的另一个自己,由他来完成自身所不能完成的事情,以达到内心的满足。

泰勒组织成立了“搏击俱乐部”,并且将其发展为规模宏大的地下组织。俱乐部成员将其看作新的上帝,对他的话言听计从,这既是杰克内心控制欲的释放,同时也让他的内心从懦弱走向强大。对于参加搏击的人来说,“搏击俱乐部”起到了像宗教团体和疾病治疗团体同样的慰藉作用,而且还给那些内心压抑、充满空虚和绝望的人提供了发泄的机会,正是如此,所有的成员才对泰勒产生了一种近乎宗教信仰的虔诚。

看到了杰克的人格分裂,那么之前所有离奇的事件也得到了解释。炸掉公寓的是杰克自己,和玛拉上床的是自己;指挥俱乐部成员四处破坏、甚至炸毁大楼的也是杰克自己。作为反抗的目的,他要获得真正内心的自由。自由的前提,就是毁灭一切,一切物质、一切道德规范、一切既成的枷锁和束缚。但是,毁灭真的能够带来自由吗?导演在影片的最后并没有给出他的答案。

当一幢大楼轰然倒下之后,代表本我的泰勒死去,代表自我的杰克牵起了玛拉的手。这是代表一切的反抗都是虚无,还是社会的约束战胜了原始的冲动?姑且放弃对终极答案徒劳无功的追寻,至少这部电影在提醒我们,在争取自由之前,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电影信息

中文片名:搏击俱乐部

英文片名:Fight Club

导演:大卫·芬奇

主演:布拉德·皮特,爱德华·诺顿

片长:139分钟

上映时间:1999年 X2UBI2rWBQaWGDVBsNNRUmeL19EAn6oU/CHHM+VA5sYZpVp63KD/fTKDZKjXJ4Y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