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说话之道

不出声的嘴唇

在人的面部器官中,嘴唇的目标比较大,位置比较显著。牙齿周围的口匝肌在幼儿学习说话的过程中被训练得非常灵活,因此它能不自觉地做很多动作,表达出丰富的感情。哪怕是非常细微的心理变化,也能通过嘴唇的动作表达出来。在五官的无声语言中,唇部动作的丰富仅次于眼睛。

岁月的痕迹留在鱼尾纹上,同时也刻在人的双唇上。在人际交往中,尤其通过口头语言交流时,嘴部动作可谓丰富多样。各式各样的嘴部动作和说话人的心理活动相联系,反映的是说话者的内心状态和情绪。

嘴部动作吸引了许多心理学家,他们对此感兴趣,并且做了大量的研究,为什么呢?因为不同的嘴部动作能够揭示人的心理秘密。人的脸部肌肉会根据感情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嘴唇四周的肌肉。根据嘴角弧度的不同,嘴部动作也分很多种。不同的嘴部动作反映了不同的心理活动。

医生会从嘴的大小、弹性、干燥程度看出一个人的健康、行动力和生命力。健康的嘴唇呈淡红色,圆润饱满而不干燥,没有溃疡、开裂和疱疹。如果嘴唇呈红色、深红色或紫红色,证明体内“火”大,即能量过多,颜色越深,“火”越大。如果嘴唇呈淡白色,说明身体内缺乏营养,可能是过度劳累所致,也可能是挑食、减肥导致的营养不良。

医生看的是人的身体,心理学家则看的是人的性格。心理学家会从嘴部的动作看出内心世界,西方古代的画家或雕塑家具有心理学家般的慧眼,能从双唇理解人的性格——如果一个人双唇薄而干燥,唇角下垂,说明此人性格忧郁;同样是唇角下垂,但是双唇富有弹性,较为丰满,此人必定性格暴躁。唇角如果经常翘起,此人应该性格活泼;双唇平直是恬静型的人,气质平稳,情绪没有大起大落。

嘴部有四种运动方式,张开闭合、向上向下、向前向后和抿紧放松。嘴巴动作最典型的就是笑,这也是嘴部最美丽的动作之一。嘴角上翘,露出牙齿的笑被看做是友好、善意的表情,这个表情在全世界通用,即使语言不通,一个咧开嘴、露出牙齿的微笑足以传递情感。

蒙娜丽莎的微笑

微笑时嘴唇合拢,这个动作和自然的微笑相比,持续时间更长,而且不会延伸到眼部,这是一种虚假的微笑,表达的是对内心不悦的掩饰,或者一种被迫的屈从认同。微笑时紧闭嘴唇,意味着窃笑或者保留内心的想法。嘴唇闭成一条直线,将牙齿藏起来,意味着有不想让别人知道的秘密,也可能表达不喜欢和不信任,是一种拒绝的信号。

咬嘴唇是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人们以此来表达内心的愤怒和怨恨,同时,咬嘴唇是自我谴责、自我解嘲,甚至自我反省的信号。当人们遭遇失败,却又无处发泄时,会做出咬嘴唇的动作,好像在为了失败而惩罚自己。这一动作来自婴儿期,和咬指甲、咬笔杆、嚼口香糖类似。婴儿时,人们通过这个动作来摄取生存必需的营养,还能帮助平复心情,成年后,人们依然期待这个动作有一样的效果。

犯了错误的小孩在面对老师或父母时,十分钟后要上台演讲时,都容易出现咬嘴唇的动作。感到愤怒时咬嘴唇,最明显的例子是赌场。当某位赌徒不幸拿到一手烂牌,他会轻皱眉头,上牙咬住下嘴唇,以示愤怒,毕竟,当前局势对他来说太不利了。运动员在遭遇失利时,也会咬住自己的嘴唇,除了表示焦虑,更像是自我惩罚。自尊心特别强的人在遭遇失败后有时会将自己的嘴唇咬出血,这是明显的自我惩罚的行为。被人误解或侮辱时,心存不满却又要强作隐忍,咬住下嘴唇能帮助控制自身的情绪,当然,这也可能是情绪爆发前的征兆。

不难看出,咬嘴唇的动作传达的多半是消极的情绪,即使做这一动作的人是无心的,无形中却透露了内心的真实情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希望改掉自己咬嘴唇的毛病,在工作面试、商业洽谈或者异性约会的场合,这个动作不仅看起来不雅观,还会让个人形象大打折扣。

人在口干舌燥的时候会用舌头不断地舔嘴唇,以使嘴唇湿润,在面临巨大压力时,人也会舔嘴唇。用舌头反复摩擦嘴唇,能够安慰不自在和内心的紧张,帮助自己镇定下来。人际交往中,舔嘴唇的动作会让人感觉不自信,不仅不会放松,还会更加紧张。

嘴唇向前撅时,表明此人心存不满或者不同意见,将嘴唇撅起来,代表着将不满的对象“拒之门外”。会议进行时,一个人如果不同意其他人的看法,会不自觉地做出这样的举动。撅嘴动作常见于女士,尤其是爱撒娇的女生。当撅嘴用来撒娇时,它不仅表达了内心的不满,还表达了对爱的需要,“人家就是要你陪嘛”,类似这样的感觉。

下嘴唇向前伸,嘴角下垂,这就是撇嘴的动作。当人感到不开心时,就会撇嘴。和嘴角上扬相反,撇嘴表达的是负面的情绪,如悲伤、绝望、愤怒、不屑和鄙夷等。克林顿深陷莱温斯基性丑闻和小布什因为伊拉克情报失误备受指责时,他们的脸上呈现了经典的撇嘴动作。

抿嘴的克林顿

抿嘴是自我抑制的表现,大脑在说“紧闭嘴巴,不要让任何东西进入身体”时,人们会藏起或抿紧自己的嘴唇,这也是一种压力反应。当压力变得越来越大,丰满的嘴唇会变得扁平,最终成为一条直线。情绪和自信在此刻跌入谷底。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非常爱抿嘴,一旦感到压力,他就开始咬嘴唇。2001年,当小布什得知“9·11”恐怖袭击后,他咬嘴唇的动作非常明显,而且是下意识的。后来在许多场合,只要遇到有关“9·11”恐怖袭击事件的问题,小布什就会做出这个动作,在其他让他感到压力的场合。

小布什的抿嘴动作

小布什也用这个小动作掩饰自己的焦虑。

将嘴抿成“一”字形,说明这个人已经下定决心,一定要做某件事,不管付出多少努力。这种表情在运动场上很常见。经过了一场激战的运动员喜欢将嘴抿成“一”字形,它表达的是运动员内心坚定,再接再厉的决心。一名棒球运动员,站在比赛位置上,一边抿住嘴唇,咬紧牙关,一边注视着球的动作,他在向队友和观众传达坚强意志。

嘴唇的另一功能便是接吻,为此有人说,上帝赐予人类的嘴唇就是用来接吻的。在所有动物中,人类的嘴唇是唯一外翻的,露出里面的粉红色,对比大猩猩的嘴唇,便会发现,人类长了一双多么独特的唇。不过,人类不是唯一懂得接吻的动物,大猩猩也喜欢将彼此的嘴唇贴在一起,那是兴奋、喜爱或者和解的信号。

吻的方式有许多种,代表亲情、友情的吻多半吻在颊上;代表敬意的吻通常吻在手上;代表无上尊敬的吻一般吻在足上(个别文化中);至于“爱情之吻”,自然吻在口舌之间。至今,心理学家尚没有搞清楚人类接吻的原因,一个可能的答案是接吻来自人类喂养幼儿的行为。在一些文化中,父母在喂养幼儿时,会将食物嚼碎用嘴喂给孩子,孩子可能将嘴唇的接触视为爱的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嘴唇的接触变成了表达爱、接受爱的文化传统。如今,接吻成为被全世界公认的表达爱的方式。神经生物学家的研究证明,接吻,尤其是激情的一吻能够产生催生素——一种让人产生联系、依恋感的化学物质。

小心被口头禅出卖

你有没有留意过,身边的朋友讲话时,总是带着口头禅。有的人断句时喜欢说“然后”,10句话里会出现8次“然后”;有的人则总是显得闷闷不乐,常年把“郁闷”挂在嘴上。奥巴马不管说什么,都要说个“恕我直言”;肯尼迪的女儿卡罗琳·肯尼迪则喜欢说“你知道”,有一次,卡罗琳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连续说了142个“你知道”。可见,不管贫富贵贱,文化水平高低,口头禅出现在每个人的嘴边。

口头禅的内容五花八门,有人喜欢说“郁闷”,有人喜欢说“随便”,有人喜欢说“神经病”,有人喜欢说“无所谓”。在一次针对国人口头禅的调查中,“随便”、“神经病”或“有病啊”和“不知道”排在了口头禅使用频率的前三位,进入前十名的还有“郁闷”、“我晕”、“无聊”、“不是吧”或“真的假的”、“挺好的”和“没意思”。美国的调查显示,美国人最喜欢说的口头禅是“Whatever”,即“随便”或“无所谓”,这是美国人说得最多,也最让人讨厌的口头禅,排在后面的是“你知道”、“总之”、“到头来”等等。

不同地区的人口头禅也有所区别。北京人喜欢说“你知道吧”,从言辞和语气中可以看出生活在皇城根下的人具有天生的优越感和好为人师的心理;广东人喜欢说“有没有搞错啊”,语气温柔,但是带有怀疑;台湾人喜欢说“不好意思”、“拜托”,在优雅之间带有不安,是一种矛盾的心境。

电视上的明星也有自己的口头禅。比如刘翔,他特别喜欢说“对”,用“对”来断句、过渡或停顿。这是一种肯定自己的心态,也会让自己更自信,起到正面暗示的作用。刘亦菲的口头禅是“不知道”,从中可以看出她本真的一面和内心的无措,这可能和她过早进入娱乐圈有关系,对人情世故抱有本能的抵触和逃避。

口头禅是怎么形成的?或许可以望文生义,从字面上入手解释。既然和“禅”沾了边儿,口头禅和禅宗难道有什么关系吗?的确,口头禅来自禅宗,原意指宗门和尚并不知道禅意,只会每日把玄而又玄的禅语挂在嘴边,哗众取宠,装得好像自己已经学有所成的样子,因此,人们将这样的禅语称为口头禅。

口头禅最初是一个贬义词,到了现代社会,口头禅的存在也没有什么实质益处,一旦人们养成了说口头禅的习惯,就会像上瘾了一样,说话时脱口而出,有时会让语言变得很罗嗦。同时,特定的口头禅还会彰显一个人的性格,反映其积极或消极的心态。

石小宝在办公室里非常受欢迎,他为人活络,左右逢源,刚到市场部一个星期,他已经和所有人都混熟了。小宝爱聊天,会讲俏皮话,大家都愿意和他聊天,而且,他聊天时,总是把“还不错嘛”挂在嘴边,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中,大家听到小宝说的“还不错嘛”,全身的神经好像都得到了放松了一般,仿佛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有一天,办公室的张姐气喘吁吁地跑进来,她拿着考勤卡,三步并两步地走进屋,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气喘吁吁地开始抱怨,“这什么天啊,大春天的下雨夹雪。天气不好也就算了,还碰上一特磨叽的司机,我今天比平常提前15分钟出门,结果那师傅把时间全浪费在等红灯上了,一路的红灯全让他碰上了,差点害我迟到——8∶29打卡,吓死我了!”张姐说了一大通,小宝从茶水间走出来,笑嘻嘻地说,“还不错嘛,张姐,差1分钟,看来那位司机师傅是算准了时间吧!跑几步也不错呀,权当锻炼了。”小宝说完,张姐也笑了。

这只是小宝用“还不错嘛”化解的众多“腐朽”之一。每一天,小宝都会在办公室里说上无数遍“还不错嘛”,遇到高兴的事,“还不错嘛”是锦上添花;遇到烦心的事,“还不错嘛”还能雪中送炭,同事们都把小宝当开心果,有什么好事儿都想着他。有闹心的事发生,找他说道说道,不一会儿,心情就好了。

如果口头禅真的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暴露人的心理,那么,石小宝应该是什么性格,什么心理呢?想必,他一定是一个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风趣、幽默,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他本人或许并不知道,一句简单的口头禅就让他在职场收获了好人缘,也让他获得了更多的机会。

根据统计,像小宝一样喜欢说“还不错嘛”的人并不多,相反,一些消极的口头禅,比如“真没劲”、“烦死了”、“你神经病啊”在日常生活中更为常见。这些口头禅反映了很多主观的情绪,它是人内心对事物的一种看法,也是外界信息经过大脑处理后形成的固定的语言模式。

喜欢说“说真的”、“老实说”、“不骗你”的人,性格急躁,内心常有不平。这种人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在团体中得到认可,希望获得朋友的信赖,因此才会不断强调事情的真实性。喜欢说“应该”、“必须”、“一定要”的人为人理智、冷静,做事时能够说服对方,令对方相信。但是,“应该”说的太多,也是内心动摇的征兆,长期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偏爱这一口头禅。

将“听说”、“据说”、“人家说”作为口头禅的人,说话、做事给自己留余地。他们见多识广,但是决断力较差,处事圆滑,时刻为自己准备后路。喜欢说“可能是吧”、“或许”、“大概吧”的人自我防卫心理比较强,不愿意暴露内心的真实想法,一旦事情明朗,就会说“我早就估计到了”。这类人处事待人都非常冷静,因此工作、人际关系处理得都很好。从事政治活动的人常常使用这类口头禅。

有一阵子,人们流行将“郁闷”挂在嘴边,所有人都在说郁闷,难道真的是事事不顺,处处郁闷吗?也不见得每个人都如此。其实,“郁闷”不过是人的心态反映。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们嘴里常常念叨“郁闷”,只是为了倒倒苦水,给紧张的心理一个疏解。和学生每逢考试就把“死定了、死定了”挂在嘴边一样,这类口头禅都是保持心理安宁的方式。将现实想得糟糕一些,当发现真实情况并不是那么糟糕时,心理也就得到安慰了。

韩剧中的女主角大多都是出身低微、贫穷,又遭遇一系列生活打击的灰姑娘,因此,她们最常说的口头禅就是“fighting”,即“加油”的意思。《加油,金顺》中,女主角金顺每次遇到困难,都会右手屈臂握拳,口中大喊“fighting”,以此增强自信,鼓励自己战胜困难。从中也可以看出金顺坚强、积极向上的性格。

口头禅不仅能反映人的心理,也能影响人的心理。消极的口头禅会在不经意间磨灭人的意志,比如“真倒霉”、“一天天地没好事儿”,即使不倒霉,每天自己念叨着,霉运都会找上身了。如果和别人聊天,人家刚说两句就听到你说“无聊”、“没劲”,对方的兴头立即会从高峰落入谷底。相反,如果适时地说一句“真的”、“太棒了”、“真不错”,对方则会更加投入地参与到谈话中,更重要的是,肯定而积极的口头禅会不断塑造自己,在潜移默化中约束自己,培养内心的成熟。

电影《窈窕绅士》中,孙红雷扮演的土大款曾天高请林熙蕾扮演的公关公司经理包装自己,让他在短期内从土豪变成儒雅的绅士,以俘获电影明星的芳心。林熙蕾给孙红雷提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说话要以对不起开头,以谢谢结尾,否则就会受到惩罚——被喷辣椒水。时间久了,“对不起……谢谢”成了曾天高的口头禅,他也从只知道开豪车、戴名表的土豪慢慢蜕变成了懂得鉴赏达·芬奇画作的绅士。

就像发型对人的心理作用一样,心理学家建议,如果改不掉说口头禅的习惯,就尝试给自己订制一个标志性的、具有正面效果的口头禅。让口头禅像发型、服饰一样,成为个人形象的一部分。一句个性化的口头禅则是自我心理训练的开始。

弗洛伊德式口误

看过《老友记》的人一定对这个情节印象深刻:罗斯和艾蜜丽在教堂举行婚礼,在悠扬的乐曲声中,艾蜜丽先向神父宣誓,“我,艾蜜丽,将把罗斯作为我合法的丈夫,无论贫穷与富有,健康与疾病,我们都将在一起。”轮到罗斯宣誓,罗斯开口便说,“我,罗斯,将把瑞秋——”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罗斯竟然说错了新娘的名字,瑞秋则是他前女友的名字。如果弗洛伊德在场,他一定会站出来点评一番,“罗斯,你的口误完全是潜意识的流露啊,你的内心深处依然爱着瑞秋,不要和艾蜜丽结婚,去寻找你真正想要的幸福吧!”

口误是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和笔误、失手一样是微不足道的小失误。口误本身的意思是嘴巴不听使唤,说了言不由衷的话。在弗洛伊德看来,这些小失误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潜意识的不经意流露。只要话说出口,就是发自内心的,只是有的想法在意识中,有的想法埋得太深,本人都没有意识到。这种口误又被称为“弗洛伊德口误”,弗洛伊德用他亲身经历的事件解释了“弗洛伊德口误”。

弗洛伊德曾经摔破了书桌上的墨水瓶。在他看来,这一举动并不是因为自己一不小心,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他用力回想,终于想起和墨水瓶相关的一件事。不久之前,他的妹妹曾经到书房参观过,她对弗洛伊德典雅、精致的书房慷慨地赞扬了一番,并对弗洛伊德丰富的藏书表示惊讶。但当她看到桌子上的墨水瓶时,妹妹说:“这个墨水瓶太旧了,和整个书房的环境不太相称。”弗洛伊德争辩说:“这个墨水瓶很好用,能用就可以了。”

至此,弗洛伊德分析,他摔破墨水瓶肯定是受到了妹妹的暗示,自己也认为墨水瓶用得太久,应该换新的了。可是直接换掉并不符合“这个墨水瓶很好用,能用就可以了”的说辞,于是将它伪装成一次失手打破的事件,这样既可以心安理得地换墨水瓶,又不违背自己的观点。

口误、笔误、失手等,都是潜意识表现的方式。拿口误来说,不经意间说错话,表面上看很好笑,实际上反映的是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口误中最常见的就是喊错一个人的名字,就像罗斯一样,站在未婚妻面前喊前女友的名字。其实,说错名字是抒发一种情感,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情感在平日里是禁忌的、被压抑的,只能通过口误的方式来表达。

对于整天对着摄像机念脚本的主持人来说,口误是最常出现的错误。有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会把“移动联通小灵通的用户请发短信至……”说成“移动联通的小用户们请发短信至……”有的央视主持人则在节目开场时将“各位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说成“各位好,这里是中央气象台”。最有趣的一次,在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的节目中,担当主持的胡海泉直接将开场白“立白洗衣液,我是歌手”念成了“立白歌手,我是洗衣液”,这句话成就了为节目提供1.5亿元赞助的立白集团,也为观众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体育节目,尤其是体育比赛解说中,主持人需要脑、眼、嘴、手共同配合,如果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难免会发生口误。让人爆笑不止的韩乔生的“韩式语录”中就收录了这样的口误:“随着守门员的一声哨响,比赛结束了”;“现在由中国队守门员范志毅开任意球”……央视转播的NBA比赛中,最经典的一句解说词莫过于“乔丹又习惯性地舔了舔自己的舌头”,这句话同样出自央视名嘴韩乔生之口。

播音员、主持人口误有时是紧张所致,有时可能是语言的转换跟不上大脑的思路,一些平日里躲藏在角落的感受、情绪就跑出来了。听口误的人会爆笑,会觉得有喜感,口误当事人则难免尴尬。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难免会口误,为此可能招来抨击和责骂。

韩国客轮“岁月号”沉没事件在后续调查过程中,韩国JTBC电视台的记者因为在现场采访时说错话,遭到了网友的攻击。当时,记者采访到一位获救的女学生,记者问道:“是否知道你的朋友已经遇难?”学生用颤抖的声音回答:“没有,我没有听说”。话音刚落,小女孩便号啕大哭。

灾难报道中,要基于事实进行报道,同样还要考虑到遇难者和家属的感情。可以猜测,这位记者在发问之前,必定是了解到了遇难人员的信息,发现了幸存者与遇难者之间的联系,所以才这样问的。在没有经过慎重思考的情况下采访,必定将所知信息作为前提,以便了解更多的信息。作为有经验的记者,会根据情况委婉地询问,避免造成伤害或场面的尴尬。

有人担心口误让自己丢面子,个人能力被否定,其实,口误没什么大不了的。古人有云,三思而后行,谨言慎行。说话之前,把话在脑子里过一遍,这样就不容易出错,造成误会了。如果真的说错了,可以随机应变,找寻化解尴尬的方法,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就调侃一下自己,或者“哈哈”笑几声,一笑而过吧。

2005年的台湾金曲奖颁奖礼上,来自香港的莫文蔚作为颁奖嘉宾,揭晓最佳男演唱人奖,由于莫文蔚国语说得不好,坐在台下的人听不清楚她讲什么,导致歌手王力宏错将“最佳男演唱人——黄立行”听成了“最佳男演唱人——王力宏”,他高兴地上台领奖,结果闹出了笑话。

从闹出笑话,足可见王力宏对这个大奖的期待——也许做梦都在期待嘉宾念自己的名字吧。在那个尴尬的场面被人谈论了整整一年后,2006年,王力宏带着水准突出的专辑《盖世英雄》参加2006年的金曲奖颁奖礼。

这一次,主办方特意请来了莫文蔚和前一年的获奖者黄立行搭档颁奖,同时,还将去年的尴尬一幕剪出来调侃了他们一番。最终,王力宏以近年来的个人最佳表现获得了最佳男演唱人奖,而他上台领奖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两位的国语真标准啊……”王力宏的一句调侃,化解了好几百天的尴尬局面。

对国际政要来说,出现口误的情况更频繁。奥巴马第一次参加总统就职宣誓时,就把誓词给念错了,为此,他遭到了媒体多方的批评,“由于太过紧张,奥巴马念错誓词”的标题充斥报端。幸好最终澄清,是由于领念誓词的大法官先念错了句子,奥巴马才将错就错地跟着念了,说到底并不是他的失误。

美国一位拉美裔的女法官索尼娅·索托马约尔曾经在公开场合口误,“一个明智的拉丁女士比一个白人男性更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令人如此尴尬的一句话,天知道索托马约尔多希望时间可以倒流,让她能收回这句话。

像索托马约尔这样的口误,政治家、法官或企业CEO都出现过,在媒体无处不在的今天,所有人都希望有一台时光机,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没有那样说过。既然一切只能存在于人的幻想中,能够起补救作用的只有事后的表现。

在发表了这句不适合的言论后,媒体铺天盖地地讨论着这位明智的拉美女士。在随后的一场听证会上,索托马约尔表现极佳,成功地扭转了局面,将媒体对索托马约尔拉美裔背景的关注转移到了她对法律的忠诚上。

索托马约尔采用了一个非常明智的方式应对人们的批评——沉默。如果口误之后,连自己都揪着这件事不放,一再解释,指责媒体断章取义,无疑是越抹越黑。快速地寻找下一个话题,吸引人们对新问题的关注,口误事件就会被更新的新闻淹没。

可惜,在危急时刻,尤其是面对批评时,人的本能反应就是反击。如果遭到责难,那么进行自我辩护;如果被人误会,就站出来解释清楚。可惜,有时候说得太多并没有好处,反而会引起怒火。

索托马约尔用聪明的方法转移了因口误引来的媒体责难。但是,她究竟是因为一时紧张或精神不集中说了“一个明智的拉丁女士比一个白人男性更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话,还是她内心深处就是这样认为的?按照弗老爷子的说法,索托马约尔可能真是这么想的。

抑扬顿挫的语调

语调,也就是说话的腔调。严格定义的话,语调是句子与句子连结时在语音上的抑扬顿挫,包括声调的高低变化,语音的长短、停顿以及轻重。口语交际时,语调往往比语义传递更多的信息,对听众的心理产生微妙的作用。苏格拉底说,“请开口说话,我才能看清你”,人的声音就是个性的表达,声音可以透露人的畏惧、犹豫、缺乏自信,也能透露喜悦、果断和热情。

说话声音对他人的影响可能比说话内容更大。洪亮而流畅的声音让人感觉舒适,给人留下成功、性感、友好、聪慧的印象;鼻音很重、刺耳的音调都会让人觉得不适,德克萨斯州的一项研究针对的是140名管理者的讲话。他们将讲话内容收集起来,然后找专家组和参与者评价声音,结果,他们给出评价的依据依次是声音、讲话内容、激情、学识和仪态。

作为HR,保罗主持了公司的新人招聘,公司需要一位充满激情的销售总监,帮助公司扩展西部的市场。在众多应聘者中,保罗对卡尔·费舍曼各方面都很满意,唯独一点,就是不太喜欢他说话的声音。

和卡尔交谈了半个小时,保罗不得不停下来,和卡尔说明实情:“费舍曼先生,我们这里的员工都是精力充沛、做事积极的人,我觉得他们不会喜欢和你一起工作。”卡尔露出了疑惑的表情,保罗继续说:“我几乎听不到你说的话。如果你感到紧张,放松点如何?我觉得你的脉搏都快停止跳动了。”

卡尔换了一个姿势坐着,说:“我在空军做了20年的侦察员,在那里,每个人都要谨慎行事,低声说话是其中一项。”看得出来,卡尔本身就是一个内敛的人,有一种冷静、克制的行事风格,加上工作环境的要求,让他说话时总是细声细气,小心翼翼的。“您指出我说话声音的问题,这让我感到很吃惊,不过我可以保证,我会尽力试一试。”最终,保罗答应给他一次尝试的机会。

为了配合斗志昂扬、充满激情的团队,起初,卡尔不得不努力让自己的声音显得有力量,说话时尽量将发音位置向下压,同时不失激情。当他在公司里变得自在之后,卡尔的个性逐渐显现,他的冷静、克制的行事风格反而成了工作上的助力,而声音、音调也不再是障碍。

根据人们的普遍认知,小声细语的人声音温柔,语调平缓,听起来有点底气不足,这样的人做事谨慎、谦恭,缺点是怕事儿,害怕招惹麻烦;粗声粗气的人性格直爽,说话不会拐弯抹角,相应的缺点便是脾气暴躁,对事情没有耐心,因此常常得罪人;尖酸刻薄型的人言辞犀利,尖声尖气,让人感到难受。

暖暖今天觉得特别背。因为别人的工作没做完,自己也要陪在公司一起加班,晚饭没吃,订好的约会也泡汤了,暖暖的心情糟糕到了极点。男友体谅暖暖的辛苦,下班后送去了肯德基的套餐,不巧的是,暖暖刚被主管骂了一顿,心情非常不悦,看到套餐里竟然没有鸡米花和上校鸡块,暖暖不悦地说了一句:“你到底有没有把我放在心上啊,这些全都是你爱吃的东西,我爱吃什么你知道吗?”

男友从城北跑到城南,辛辛苦苦地给她送晚餐,结果暖暖还不领情,自然也很生气,“这不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吗?除了我,还有人给你送晚餐来吗?”

“没有你的时候,也没见我饿死。走,走,走,带着你的吃的,赶紧走。”

“哎,你这什么态度啊,我可是好心关心你诶!”

“谢谢你关心。赶紧走!”

其实,吃什么并不重要,暖暖也不是因为男友没买她喜欢吃的东西而责怪他。根本原因在于无辜加班和被主管骂,心中的气愤无处发泄,于是迁怒到男友身上。回想一下自己刚才的样子,那态度,那口气,的确挺没良心的。想着想着,暖暖觉得很后悔,赶紧跑下楼,把男友追了回来。

有时候,不管是情侣还是朋友,因为无关紧要的小事吵架,往往并不是为了某一件具体的事,而是由于双方表达意见的语调。声音沙哑、微弱、不自然,带有气息声,给人的印象是消极、虚弱或紧张;声调升高,词尾带有刺耳的低吼声则会让人觉得不自在,甚至痛苦。在表示疑问时,句尾的语调会稍稍抬高;表示强调时,声音的起伏很大,个别字加重音;表示强烈的情感时,音调降低或者逐渐提高。

说话时,如果只抓住字面意思,像背书一样表达,讲话便只是借词来传达意思而已;高明的说话者会将词意和语调配合起来,充分地表达爱恨喜怒。而且,音阶的变化能让话语更具有说服力,同时感染听话的人。

曾经有一位人称摩契斯卡夫人的波兰明星,一次,她到美国演出,一位观众请求她用波兰语讲台词。摩契斯卡夫人站起来,开始用流畅的波兰语念台词。观众听不懂她台词中的含义,但是觉得非常具有感染力。摩契斯卡夫人的语调不断变化,从一开始的轻快渐渐转为低沉,最后慷慨激昂,悲壮万分,在座的观众都受到了摩契斯卡夫人声音的感染,全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

这时,台下传来一个男人的笑声,他是摩契斯卡夫人的丈夫——摩契斯卡伯爵。原来,当不懂波兰语的美国观众沉浸在摩契斯卡夫人用声音营造的悲伤世界中时,只有伯爵听得懂她说的话的含义,原来,摩契斯卡夫人不过用波兰语背诵了一段九九乘法表。

声音是灵魂的音乐,有时候,只听一个人的声音,就构成了诱惑力。有的人则不那么幸运,不说话时还好,一张嘴说话,就让人产生反感情绪。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原来语调有着如此不可思议的魅力,即使不明白语义,也能传递情感,甚至影响对方的情绪。

通过语调表达自身情绪,通过分析语调理解他人的情绪,这就是人际交往中常用的“察言观色”,而且,这种能力从婴儿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英国卡迪夫大学心理学院对84名14个月到18个月的婴儿进行了为期1年的跟踪研究,心理学家发现,婴儿能够根据不同的语调理解大人的行为。

研究人员让婴儿观看一些有意动作和无意动作,同时发出声音,比如“whoops”、“There”等,提示动作的意图和含义。同样的实验,研究人员再用希腊语重复一遍,婴儿此前没有接触过希腊语,完全不能理解单词的含义。结果发现,婴儿更多地模仿有意动作,用英语和希腊语发出提示,婴儿的模仿行为差不多。这说明,婴儿在推断大人的意图时,并不是根据语义,而是根据语调。

米蓝是一位年轻的诉讼律师,也是一位事业成功的女人,她在法庭上很少败诉,在司法界拥有广泛的名声。最近,米蓝遇到了麻烦,她不喜欢自己的声音了。起因是,她被电话里一个从来没有见过面的男人的声音迷倒了。那是一种厚重、性感的男低音,就像舞台剧中男主角的声音一样,听进耳朵里,仿佛震得出“嗡嗡”的回响。米蓝对他的声音一“听”钟情,很快,米蓝就赢得了这位男低音的爱情,但也出现了棘手的问题。

“我的声音很低,在电话里,常常有人将我误认为男人,其实我倒无所谓,可是我男朋友不喜欢,觉得我的声音不够甜美、性感。”医生给米蓝做了详细的检查,发现她的声带并没有毛病,她的声音低沉是吸烟引起的。医生拒绝给米蓝做手术,“声音的改变会造成性格的改变,我觉得你的性格和声音正好相配。”

几个月后,米蓝在另外一家医院做了声带整形。她的声音变得清亮、悦耳,更加女性化,由此,她的外形也变得更迷人,更性感了。可是,她真的遭受了心理上的灾难。“在法庭上,我的庭辩没有了激情和冲击力,每天晚上,我都会梦见自己以前的声音,我觉得自己快要患上精神分裂症了。”

其实,想要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并不容易,而且,自己听到的说话声和别人听到的声音是不一样的。90%的情况下,人们不喜欢听录下来的自己的声音,因为他们觉得不像自己。第一次听到自己的录音,或者第一次听答录机上自己的声音,大多数人都觉得怪异,那个所谓的自己的声音,为什么和印象中的声音相去甚远?那是因为,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别人的耳朵里,但是通过头骨传入自己的耳朵,这样就产生了不同声音的感觉——你听到的和我听到的是不一样的。

那些欲说还休的话

根据电信运营商的统计,2011年除夕当天,仅北京市的手机用户就共发送了10亿条手机短信,平均每人发送46条;同一天,上海的中国移动用户发送短信量达9.2亿条。中国人为什么如此喜欢使用短信呢?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中国人含蓄的表达方式。

老外看到心仪的女孩子,会主动上前搭讪,要到电话号码后,将对方约出来吃饭或者看电影;中国人则喜欢先要到对方QQ号,在网络上聊一阵子,再进行下一步,即使是前卫的男孩子,在打电话之前,也要发几条短信试探一下,貌似,这一套路对中国女孩子很适用。为什么中国人如此害怕面对面地聊天,非要躲在屏幕后面说话呢?因为中国人含蓄。

这种含蓄在传媒学中有一个专门的概念——“高语境”。高语境是和低语境相对的,信息传播时,内容存在于物质语境或者个人身上,是高语境;反之,内容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讯息中,便是低语境。在高语境文化下,人们的真实想法必须从语气、表情、动作、氛围中进行推断。高语境社会的代表便是中国和日本。

业务代表问:“您觉得这个报价合适吗?”“听起来挺合理的,但是我要回去和老板商量一下。”“商量一下”则代表后者无法接受或者不愿意接受这个价格。“我还以为×××是你心中的女神呢!”“怎么可能,我虽然是近视眼,但还能看见人。”这些都是高语境传播的典型例子。听话的人需要在脑子里转个弯,才能明白对方的意思。

有这样一个段子。日本作家川端康成问他的学生:“英文中的‘I love you’翻译成日语是什么?”学生心想,文学大师怎么会问这么小儿科的问题呢,轻松地回答说:“私はあなたを爱する(我爱你)。”川端康成抬头望了一下天,说:“你们翻译得完全不对,如果是日本人,翻译成‘今夜月色真好’就可以了。”不知道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但川端大师的解释反映的却是日本的现实。这并非矫情,而是日本文化中特有的景象。

中国人和日本人说话都喜欢拐弯抹角,话里有话,言不由衷。在男女关系中,女性比男性更含蓄,更难以捉摸。《源氏物语》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源公子受到许多女人的爱和等待,紫姬也是其中的一位。有一天,源公子从别的女人那儿回来,看到紫姬侧卧在床,脸朝里,源公子只能看到她披着长发的背影。源公子看到紫姬无声的背影,立刻体会到紫姬此刻的心情,一切哀怨、悲伤尽在不言中。源公子走向她,坐在床边,抚摸着她的头发说,“以后我都陪你”。如此含蓄、委婉,若是情商不够,定会尴尬收场。

正因如此,在中国,男女之间的恋爱不是直来直往,而是拐弯抹角,没有“你爱我,我爱你”的直接表达,而是来回反复地暗示,不经意地传递信号,努力捕捉微妙的动作和表情,反复地印证,走过山路十八弯,才能看见彼此真实的内心。就像《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范柳原一样,是爱,也是反复的算计和斟酌,在小心翼翼的你来我往之间隐藏炽热的感情。

日本人的表达方式更加含蓄,甚至让人无法察觉。日本人觉得,最美好的是失去,最绚丽的是死亡,就像樱花,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的凋谢。在电影《情书》中,男藤井树对女藤井树的爱恋一直是浅浅的,甚至没有被女孩察觉。直到男藤井树死亡,一段沉静又热烈的爱慕才被回忆起来,如此含蓄,如此委婉,就像《追忆似水年华》给人的怅然一般。

有些话放在嘴边,欲说还休,这和文化背景有关,有时也确实是形势使然。一些场合中,有些话不好直说,又不能不说,于是,人们想到用旁敲侧击、绕道迂回的方式来表达。有时一语双关,有时用委婉的语言暗示,有时曲解影射,有时借故事假托,因此表达得含蓄不露,若非善于思辨,小心斟酌,恐怕难以听出对方的言外之意。

南朝时期,齐高帝和王僧虔一起研习书法,后者是当时的大书法家。一天,齐高帝突然问王僧虔:“你和我,谁的字更好?”这个问题可难住王僧虔了。如果说实话,高帝的字确实没有自己的好,这样皇帝的面子扛不住,惹恼了皇帝,自己可能无辜背上罪名;如果说皇帝的字写得比自己好,又太过违心。

思忖片刻,王僧虔回答说:“我的字,臣中最好;您的字,君中最好。”皇帝只有少数几个,臣子却不计其数,王僧虔的言外之意非常清楚。齐高帝领悟了王僧虔的弦外之音,哈哈一笑,这事就过去了,此后,他再也没提过。

老板对你说“今年所有人都没加过薪水”,意思是“有份工作就不错了,不要奢望涨薪之类的事了”;和客户交谈中,对方说“对不起,我要接个电话”,其真正想表达的是“我的事更重要,你的时间无关紧要”;HR找职员谈话,开场说“我们正在重组,以便让公司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不要妄想公司打算给你安排新职位,HR的意思是“我们遇到大麻烦了,需要裁掉一大批人”。

如果你是一个坦率而直接的人,心口如一,说话算数,遇到喜欢拐弯抹角,用迂回的方式表达自己意见的人时,学会领会他人的言外之意,猜到嘴边那些欲说还休的话,相信我,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丽丽在一家广告公司做业务员,经常在外奔波,联系客户或者参与饭局。因此,她的上班时间比较灵活,早上去公司打个卡就可以离开人了,如果连公司都不愿意去,和行政打个招呼也可以。

公司的人员管理比较松散,但业务考核一点都不马虎。丽丽的顶头上司是业务经理老韩,一位50多岁的老头,平时总是笑呵呵的,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印象,但大家都知道,其实他是笑面虎,对任何人都非常严格。前几天,丽丽因为个人私事,连续几天没有去公司,也没有外出联系客户,更没有请假。回去上班那天,丽丽在电梯里遇见了老韩,老韩笑呵呵地说:“丽丽,好久不见啊!”丽丽一怔,尴尬地笑了笑,回了一句“好久不见。”

丽丽纳闷,老韩这两天遇到什么好事了吗,心情这么好,还主动跟员工打招呼?没过几天,公司贴出业务量名单,丽丽因为怠工,业务量垫底,被特别通报批评。这时丽丽才反应过来,原来老韩的一句“好久不见”,实际上是在批评她不认真工作,业务量下降啊。“这么拐弯,谁能往那上面想啊,看来我还得继续修炼啊!”丽丽无奈地自言自语道。

当丽丽为自己的遭遇感到无奈时,隔壁广告公司的新人周文明也在经历和她相似的心情。周文明应聘到这家广告公司做策划,工作内容就是写策划案。他的工作压力非常大,一个月要写好几份策划案,如果客户催得紧,就要加班加点地工作。

上个星期,公司接到一个大单子,老板动员全体员工参与策划,形成竞争的氛围,希望能出好作品,老板许诺,策划案被客户选中的员工将收到大奖。作为新来的员工,周文明特别希望得到老板的认可,他绞尽脑汁,花了好几天时间写了一个方案,还没到最后截止的日期,周文明提前把他的策划案给老板过目,他得到的回答是“小周啊,你是个很有潜力的孩子,好好干,以后必定有大作为”。

听到老板的夸奖,周文明很高兴,听老板的意思,自己的方案应该挺有竞争力的。于是,周文明又修改了策划案,改进了一些细节问题。连续几天熬夜工作后,周文明交上了自己的成果,耐心地等待着老板宣布结果。三天后,入选方案公布,可惜,周文明的方案并没有当选,为此,他连续失落了好几天。

当老板夸赞员工“你很有潜力”或者“你以后会表现出色”时,其隐含的意思就是“你现在还不行”,“我对你现在的状态不太满意”。老板不希望批评员工,导致员工丧失信心,因此会采用含蓄的方式表达,听懂老板的“谜语”,才能了解老板对自己的真实评价,从而正确地自我定位。

拐弯抹角地说话和社会文化背景有关,和老板的性格也有关。有的人喜欢有话直说,直来直往,不喜欢拐弯抹角;有的人比较含蓄,给人留面子,讲话点到为止。刚入职场的菜鸟为了尽快融入团队气氛,摸清上司、老板的脾气,会努力地猜、猜、猜,希望能够领会老大们的弦外之音。

一些资深的员工则想到了一个应对习惯于拐弯抹角的领导的方法:集体装不懂。只要所有的同事商量好,只听领导说话的表面意思,不去猜他真正想说的是什么,结果必然导致误会重重,领导在每个人面前都碰了钉子,最后只好改变说话习惯,有什么事直截了当地说。这种方法比较冒险,出于职场发展的长远考虑和多人合作的成功风险,不建议使用。如果老板的话总是迂回婉转,让人似懂非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坦诚地询问,直到搞明白为止。

微笑不总代表开心

微笑的猩猩

地球上的生物中,只有人类和一部分灵长类会笑。回想一下,你见过鸭子或者天鹅笑吗?如果有会笑的青蛙,那表情应该很恐怖吧。社交场合,微笑是最好的润滑剂。微笑是一种在百米外就能被人识别的面部表情。餐厅的服务员在结账时面带微笑,得到的小费会比板着脸的人多50%。

人类在19世纪就开始研究微笑了,有的笑容发自内心,有的笑容来自伪装。当时的科学家发现,一个人发自内心微笑时,眼角周围的肌肉会收缩,产生“乌鸦脚似的”皱纹,而假笑只牵动颧骨附近的肌肉,使嘴唇上翘。近来的研究表明,10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学会“皮笑肉不笑”的本领了。婴儿在看到陌生人时,会露出假笑;当母亲靠近时,才会露出真心的微笑。

微笑源于快乐,人越快乐,颧肌主要肌肉群收缩越强烈。但这并非定律,当人感觉悲伤、厌恶、尴尬时,颧肌主要肌肉群也会收缩。因为尴尬而微笑,这时人多半耷拉着下巴;因问候而微笑,眉毛上扬;为了彰显实力而微笑,抬起下巴,蔑视对方。

微笑不是浮于表面的东西,和笑脸猫不同,它附着在整个身体上。真心的笑,嘴角上翘,眼睛眯起,负责笑容的颧骨主肌和环绕眼睛的眼轮匝肌收缩,其结果就是带着笑容的人脸上出现了皱纹。真情流露的笑容是自发产生的,不受意识支配,因此,除了反射性地翘起嘴角之外,大脑负责处理情感的中枢还能指挥眼轮匝肌缩紧,使眼睛变小,眼角产生皱纹,眉毛微微倾斜。

假笑只是收缩脸部肌肉,咧开嘴,或者抬高嘴角。假笑只是将笑容堆积在嘴角,眼睛没有笑意,全身也没有很兴奋的反应。也有一种非常夸张的假笑,面部肌肉强烈收缩,整张脸挤作一团,造成眼睛眯起的假象。但是,眼角的皱纹和倾斜的眉毛是没法假装的。如果你遮住一个人的脸,只露出眉毛和眼睛,依然能轻松地分辨出真笑和假笑。如果是真笑,眼神、眉毛也有相应的变化;如果是假笑,看到的就只是一双无神的眼睛。

心理学家说,真笑还是假笑,凭借面部表情就可以判断出来。麻省理工的技术宅则设计了一个电脑程序,用计算机分辨人类真伪笑容之间的差异。当遇到令人沮丧的任务时,90%的人会选择微笑。而且,出于沮丧和出于愉快做出来的静态笑容是类似的。计算机程序分析了笑容的连续过程,才找到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异。愉快的笑容是循序渐进,逐步形成的,因为沮丧强装出来的笑容则来去匆匆。

笑容有好几十种,微笑、苦笑、嘲笑。人在笑的时候,咧开嘴角,露出牙齿,或者双唇抿住,嘴角上扬;或者眼睛眯起,或者下巴略抬。从笑容的不同形态,可以看出当事人的性格。“哇哈哈”地开口大笑的人,性格开朗,心里轻松,笑起来声音很大,给人很豪迈的感觉;“哧哧”地笑的人,性情温顺,应该是谨慎保守的老好人。

奥黛丽·赫本的微笑

美国的精神病学家拉马钱德兰在《大脑?还是幽灵?》一书中写道,“当发生了意想不到的、需要提高警惕的事情时,人会紧张起来;但当弄清情况后,如果发现这个事情对自己并没有威胁,人会笑出来”。

你站在街边,一个凶神恶煞的大汉走到你跟前,你不知道他是何目的,瞬间紧张起来,可是,没想到那人只是向你问路,一瞬间,你紧张、不安的心放了下来,脸上不由得露出了笑容。人在感到危险时会紧张,当发现危险并不存在时,就会自然地笑出来。心理学家对此的解释是,笑能够缓解紧张状态,当危险信号解除时,人通过微笑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讨好的笑和谄媚的笑都是缓解紧张的方法。

笑容本身是为了缓解紧张感,但冷笑、嘲笑等,反而会导致不愉快。在不太自然的情况下大笑,则会让人感觉别有所图,故意显得自己很了不起,很豪爽,内心却有强烈的自卑感和不安,需要用笑,尤其是夸张的笑来隐藏。有人喜欢抿着嘴笑,这种笑让人感觉不舒服,具有轻视他人的意味,表现自己的优越感。

对于个人来说,真笑和假笑对身体都是有益的。真笑能刺激大脑的愉快中枢,使人兴奋;当你在努力假笑时,这个动作也会刺激大脑和愉快有关的区域,令人兴奋。因此,当你失落、郁闷或难过时,不妨对着镜子,提起嘴角,眯起眼睛,做出类似真笑的动作,按照詹姆斯“因为哭,所以悲伤”的理论,假笑也能带来放松、宽心的效果。

点头yes摇头no

点头和摇头是身体语言的一部分,也是口语交流过程中,配合语言存在的动作。人在说话时,头部动作很多,而且很随意,尤其是点头、摇头这两个动作,使用的频率非常高。不管什么人,什么场合,个人克制力如何,人们总会有意无意地点头或摇头。有时候,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会出现明显的点头和摇头,但大多数时候,这两个动作是不自觉的行为,当事人根本意识不到。

点头、摇头作为身体语言是怎么来的呢?行为学家认为,摇头这个动作是从婴儿期形成的。如果婴儿吃饱了,就会将头侧向一边,拒绝母乳或者母亲递过来的勺子,好像在说“不要,我已经饱了”。点头则是一种屈服的行为,向对方低头,代表“我服你”、“你说了算”。

学英语的时候,有一句顺口溜这样说“来是come,去是go,点头yes,摇头no”。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中,点头表示肯定,摇头表示否定,连天生的聋哑人和盲人都懂得点头和摇头的意思。但也有一些国家情况不太一样。

一些国家用完全不同的身体语言表述肯定和否定,也有一些国家,点头、摇头并不代表肯定、否定。近在咫尺的日本,他们点头的含义除了肯定,还有更丰富的内容。与人谈话时,日本人频频点头,意思是“您的话我听到了”、“咦?是这样吗?”因此,如果日本人朝你点头,不一定代表他认可或同意你的意见。

在希腊、土耳其和西西里岛,人们用点头表示肯定,用扬起脖子表示否定。在印度、保加利亚和巴基斯坦,朝两肩轻轻地摆动脑袋代表肯定,大幅度地摇头才代表否定。在其他国家的人看来朝两肩摆动脑袋的动作看起来非常像摇头,因此有时会引起误会。

看印度电影时,人们发现印度人说话时总是摇头晃脑的,由于文化不同,对于他们的动作很难理解。一直有传言说,印度人的头部动作含义和我们正好相反,我们是点头yes,摇头no,他们是点头no,摇头yes。简单地这样说,其实有失偏颇。实际上,印度人说话时点头摇头有很多意思,为了消除人们对“印度式摇头”的误会,一位印度人特意在YouTube上发布了一个视频,特别详细地讲解了印度人点头摇头的含义。

简单来说,和印度人谈话时,如果他对你点头或者左右轻轻摇头,代表的是肯定;如果他对你左右大幅度摇头,代表的是否定;如果他斜着头,幅度不大地左右晃,代表的是不确定;如果他闭着眼睛,不断地点头,不要乱想,他只是在享受音乐。

一边说话,一边点头或摇头,这一幕情景当事人可能不太清楚,换句话说,当事人清楚与否并不重要,只要旁观者看得清楚就好。通过点头和摇头,旁边的人可以清楚地了解说话人内心的秘密。或许你会问,不是点头yes,摇头no吗,还有什么秘密可言?如果你真的这样认为,未免有些以偏概全了。点头和摇头代表的心理学秘密,着实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一下。

萧筱是一个房地产经纪人。在公司里,说到察言观色,随机应变,没有人比得上萧筱,她非常善于捕捉客户的眼神、语调和一举一动,只要看到对方情绪不对,她立刻就会改变谈话策略,绝不让客户有说“不”的机会。凭借这一本领,萧筱月月都是公司里的业务冠军,同事们都非常好奇,“萧筱到底有什么独门秘籍啊,为什么她的客户一个跑掉的都没有?”

上个星期,萧筱接待了一对刚结婚的夫妻。和这对客户简单寒暄两句后,萧筱就进入正题,她首先了解了对方的要求和能够接受的价位,根据收集到的情况,萧筱推荐了两套房子给他们。一套面积大,装修好,但是距离市区比较远;另一套则相反,市区内的房子,面积不大,装修一般,但周边配套比较完善,超市、菜市场、药店、银行、邮局、地铁站都在附近,还有一座新开业的美食城。

萧筱一边介绍情况,一边观察小两口的反应。她发现,丈夫对第一套房子好像很满意,听介绍的时候,他不住地点头,还用眼神示意妻子,只是,他的点头动作有点太频繁了,而且如果他认可房子的情况,怎么会一点疑问都没有呢?

说到第二套房子时,丈夫的举动收敛了很多,但当他听到萧筱介绍周边的配套设施时,眼睛突然一亮,他和妻子对视一下,妻子轻轻地点了下头。看到这个小小的举动,萧筱心里有底了。她放弃了第一套房子,向夫妻俩重点介绍第二套房子的情况,把房子的具体情况、小区环境、周边路况一一介绍了一遍。结果如她所料,几乎没费什么工夫,年轻的夫妇就交了定金,约好下个星期去看房。

萧筱从以往的工作经验中总结了很多方法,比如,与客户交谈时,如果客户认可你的观点,他在说话时会不经意地点头;如果对方点头次数过于频繁,那不是认可的标志,而代表对方对听到的介绍不感兴趣,不耐烦。萧筱本来就是细心的人,再加上善于学习和总结,这一次,又让她赢得了一位有价值的客户。

如果细致分析点头、摇头的动作,可以分为缓缓点头、快速点头、缓缓摇头、快速摇头,动作的速度不同,表达含义也有差别。比如说缓缓点头。听话人每隔一段时间点头,速度缓慢,不是点一次,而是点头两三下,说明听话人对谈话内容有兴趣;快速点头是认可,也可能在表达不耐烦,尤其是一边说“好好好”、“我知道啦”时,说话人最好知趣一点,不要说了,因为对方已经不想听下去了。

缓缓摇头是明显的否定,不同意对方的观点,没有听懂对方的意思或者不打算按照对方的要求去做时,听话人就会摇头示意。女孩在表达害羞和腼腆时,会加快摇头的速度,小幅度地快速摇头。如果伴随低头,那一般就是害羞了。 wOInr4/25f5IK3g3akWkJhsXoUeAJMIPVQOi3/XuUI5ccqhVqtxK04ETvD3hNvo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