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卷 创业不是玩笑,是要准备的

第一章 有理想者有未来

个人事业的开始,往往是源自想要实现内心愿景的冲动,也就是理想。

主持人:说到万通这么多年的发展历程,很多人也会把它当作一个创业家企业家精神和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比如说回顾这一段历史,很多人都会提到当年万通六君子的风华,我在您的书《野蛮生长》当中看到了很多对于这个的描写。

冯仑:因为我也见功权,也见小潘,我们最近见面还挺多,我总在讲其实最后都变成创业者的童话,它也不是神化,它是童话。为什么成童话了呢?第一,当时他们都23、24岁,就抛掉了所有,跑到那么乱的一个环境里,最后6个人认识了,开始折腾,折腾到今天,20年毫发未损,每个人都很健康,没有一个人得慢性病、得癌症、做手术,没有,毫发无损,我觉得身体都很好。第二个,企业都在,每个人还都真挣到钱了。第三,还没有卷入任何官司。更重要的是我们几次重组,大家没有伤感情,有事情我们还经常在一块儿商量,包括功权出走回来,我们也常见面,讨论下一步怎么发展。前两天刘军还发一首诗给我。过去总说做生意很难有朋友,我觉得我们都是朋友。这背后的原因我很清楚,就是我们坚持理想、追求理想,顺便赚钱。如果我们是追求金钱顺便谈理想,早就掰了。我们每次分钱都没花很多时间,总是大概算一下就完了,反正最后万通所有的历史问题都由我扛。如果当时因为钱撕破脸,今天还会见面吗?

——冯仑接受新浪财经的采访

背景分析

万通公司的成立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过程,当时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人,本来互不相识,后来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成了朋友,最终大家聚到一起,干了一番事业。虽然,最后这6个人各自独立去闯自己的事业了,但万通还在,他们的朋友关系也还在。

关于朋友共同创业的情况很多,不过少有能够修成正果的,不是因为事业没做成或做得不够大,就是最后彼此分道扬镳互不往来,有的甚至成了仇人。之所以这样,大多是因为朋友间虽然性格相近,目标却不一致。有的是为了这个目的参与创业的,有的是为了那个目的参与创业的,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就是没事做,或者突然想做一件事了,因此才拉上几个朋友一起干一番事业。这样的创业组合,是没有太多理想的成分在里面的。一群没有理想的人一起做事,当事业做成了,彼此有了成就理想的基础时,必然会发生分歧。冯仑他们没有发生分歧,不仅有了各自的事业,还保有彼此的情谊,靠的就是理想。万通,是几个理想青年共同创建的。

关于这点,冯仑曾经在他的书中提及,他说有一次跟王石聊天,谈到了类似的话题,后来他想了想,觉得他和几个合伙人确实是因为理想才走到一起的。

正因为都有理想,且有着相近的理想,所以万通的几个创始人虽然经常发生分歧,也有争吵,但从来没有出现过不可调和的矛盾。尤其是在利益上,从来没有人抱怨过自己拿得少、干得多。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不仅在为万通付出,更是在为自己的理想付出。有了这一层理想的意味,他们才拥有一种甘愿付出和让步的精神。几个愿意让步的人在一起做事,当然不会出现矛盾。

也正是因为有理想,他们才把事业做得那么大、那么好。不管是在初期的万通,还是几个人分开后各自的事业,都是风生水起,因为他们有一股劲头在。

冯仑本身也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作过很多演讲,提到最多的估计就是理想了,而且他还专门出了一本书,叫作《理想丰满》,教导年轻人该如何确立自己的理想、如何看待自己的理想,以及如何去完成自己的理想。

可以说,冯仑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创立公司是因为理想,而获得成就,取得商业上的成绩以及出书立传,同样是因为理想。

理想,不仅是一个人的愿景,更是一个人的目标。它就像是一根鞭子,可以催人奋进,提醒人不断向前。一个有理想的人未必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但一个没有理想的人绝对无法成就一番事业。

每一个创业的人最初都有一个想法,有过些许幻想,但那是不是理想,能否引导自己走向辉煌,就需要斟酌了。重要的是,要看它是否能够给自己提供动力,如果不是,就该重新审视自己,给自己确定一个理想,让自己更好地向前发展。

拓展透析

有些管理者觉得,理想是宏大的,是空泛的,能给人提供的只是坚持的毅力和前进的勇气。其实不然,理想不仅能够给人精神上的鼓舞,更能够让人在现实层面受益。在这点上,小米的创始人雷军是一个典型。

雷军可以说是互联网业的元老了,他做过金山词霸、卓越网等,虽然都有不俗的成绩,却都没能达到他想要的效果。最终,在金山成就辉煌的时候,雷军选择了离开。他要休整自己。

在沉寂的那段时间里,雷军一直在思考将来自己要做什么事,也在思考自己到底想要做出什么成就。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雷军终于找到了方向。他认识到,自己以前也在做事业,也有不错的成绩,可是始终没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不是能力不行,也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方向错了。以前他只求事业更大,却没有沿着自己理想的路走,因此,才会有很多不如意。想明白这点之后,雷军决定做一个自己理想中的公司,于是有了后来的小米。

雷军心中理想的公司其实很简单,就是做一个好产品,一个被客户真心认可、可以给他们提供方便、让他们满意的产品,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产品。他自己就喜欢用这样的产品,也觉得只有做出一个这样的产品,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满足感。

经过仔细的观察,雷军认为未来一定是移动互联网的天下,而公司一定要是全能型的,不仅是智能终端(手机硬件),还有操作系统、手机应用。确定这一原则之后,雷军专程走访了国内的许多厂家,并调整了自己的努力方向。他一开始的设想是采取投资或者收购一家手机公司的方式来做,但考察之后,他认为:“没有合适的企业,对方想做的和我要做的很不一样,改变观念是最难的事,一张白纸最好画。”因此,他决定从零开始,做一家自己想要的公司,而不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去改,否则必然或多或少会有自己不如意也不愿意的地方。

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雷军成立了小米,他花费很大的精力寻找有能力的合伙人,一一说服他们,按照自己的理想创建了一番事业。

管理者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要让这精力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一定要将之用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依照自己的理想去做,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最好的成绩。就像雷军,他这个人没变,能力也跟之前一样,不过是重新调整了方向,用自己的理想指导自己的行动,最后他就成功了。这就是理想的作用,不仅可以给人精神上的支撑,更能够指引人行动的方向。

要知道,人虽然形形色色,但大家所喜欢的东西其实都差不多。很多时候,你的理想也是大家的理想。所以,顺着自己的理想去做事,如果做到自己满意了,那么其他人也基本都会满意,那个时候,就是成功的时候。就像雷军,按照自己的满意标准来打造自己的产品,最后,用户也非常喜欢。

理想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它给了我们一个目标,更在于它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方向,很多时候,甚至给了我们一个标准。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去做,那么一定能够得到客户的认可。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是这个意思。一件事如果做到自己完全满意了,达到了理想的效果,那么客户也一定会满意。在管理上,如果按照自己想要的标准去营造团队氛围,那么员工们也一定会满意这个氛围,从而让整个团队更加有效率。

一个真正成功的管理者,不仅是一个梦想构建者,更是一个梦想实践者,更是用实现自己梦想的方式为别人带来益处的人。

第二章 你的朋友就是你的资本

认识的人越多,可用的资源就越多。

跨行业的第二种形式叫同学会。最近工商界的培训,特别是商学院的发展很快,培训非常多。那么各个商学院的同学会就变成了工商人士和企业领袖之间交流的最好平台,比如中欧商学院、长江商学院,纷纷开设了MBA班、EMBA班还有CEO班。我参加过长江和中欧的CEO班,在CEO班的这些同学就结成了一个同学会。长江和中欧的同学有很多是交叉的,于是我们又组织成立了华夏同学会,将近50人,每年有两次的同学会活动。这种同学会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商业领袖认真研讨商业竞争问题和公司间合作的重要形式。华夏同学会探讨的问题比所有媒体、商学院讲的都要深。比如,2007年9月份的华夏同学会讨论时,把现在所有最重要的IT企业的CEO们,如新浪的曹国伟、百度的李彦宏、腾讯的马化腾、阿里巴巴的马云叫到一起,让他们来谈IT企业的未来趋势。而在中国目前的IT商业活动中,能把这4人弄到一起是第一次,他们平时有竞争,搁在一起老撑胳膊踢腿。

——摘自《野蛮生长》

背景分析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人不管有多大的能力,仅靠自己是无法完成所有事情的,必须靠他人的帮助。换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朋友,或者愿意帮助你的人,其实也是你资产和能力的一部分。若是身边有一批这样的人,那么不管做什么事都不会太难。

创业初期,冯仑他们就曾体验到那种众人相帮的感觉,据他说,很快乐。万通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几个人手里的钱并不多,大都是东挪西借来的。不过,他们的合伙人数量众多,因此加起来认识的人也必然更多,所以有很多人帮助他们,这样他们很容易就弄到了创业的资金。

在发展的最初时期,他们也是依靠着朋友的帮助做起来的。那时候,万通的摊子铺得很大,业务遍布全国各地。冯仑曾在书中说,那时候,他们一共走了13个城市,可是不管走到哪里,他们兜里都是不带钱的。到了当地之后,他们会给自己的朋友打电话,跟朋友借钱。他们的朋友也都很仗义,接到电话后,都会积极地把钱送过来。冯仑说,虽然那时候的钱都是借来的,但是心里很高兴、很满足,也很快乐。

这份快乐不仅是因为有人关心、在意自己,也是因为生意的发展。有了足够的资金自然就可以上马更多的项目,从而赚到更多的钱。可以说,万通在成立之初就能取得快速的发展,不仅是因为那时候的市场空间大、万通的合伙人经营手段高,与朋友的鼎力相助也是有关的。

冯仑一直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也是一个乐于经营感情、与朋友共事的人,因此他才在创业的时候招来一批人一起做。生意做大之后,他也从来没有改变这一看法。冯仑人脉很广,王石、柳传志等都是他的好朋友,他从这些知名的企业家身上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冯仑不仅喜爱交友,也热衷于组织各种活动。他参与并组织了很多论坛式的企业家聚会,将各个领域的企业家朋友组织到一起,大家一起谈论商业、管理,一起谈论未来。他说,这些聚会上的讨论,往往比媒体组织的那些活动更深刻,也更有价值。正是通过这类活动,冯仑有了更多的生意机会,冯仑也从别人那里汲取了更多的营养。

朋友,不仅在痛苦的时候可以给我们安慰,还会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一个人,如果单单有钱,未必能够创造一番事业,但要是有一帮愿意帮他的朋友,创立事业就相对容易多了。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精细化的社会,越是精细化的环境中越是需要彼此的协作和配合。这时候,朋友,这个我们了解也了解我们的人,就更显得重要了。

有人说,圈子决定未来,人脉决定事业,这并非无稽之谈。有了更多的朋友,不仅可以保证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还可以获得很多不同的信息来源。朋友可以帮我们出主意想办法,还能给我们带来很多不同领域的重要信息。这些都是一个管理者、一个企业经营者所必需的。有了这些资源,生意自然更容易做成。

拓展透析

在众多科技企业中,阿里巴巴绝对是十分耀眼的一个。它不光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阿里巴巴出现之前,人们买东西都要去商场,走很多路也未必能看到自己喜欢的。阿里巴巴出现之后,一切都不同了,坐在家里,就可以看到更为丰富繁多的商品。而且,只需轻轻一点鼠标,就能够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再也不用费力地去提拉扛了。

不过,阿里巴巴这个今天的商业帝国,在最开始,规模也是十分有限的。当年,马云决定创业的时候,大家并不看好,他有了做互联网的想法之后,找了20几个朋友到家中,跟他们说了自己的想法,结果只有一个人支持他辞职创业。但这个人也不是觉得互联网有发展,他的理由不过是想要做什么就去做,省得以后后悔。虽然身边的朋友都不太支持马云的想法,但他们还是乐于帮助他的。马云就是靠着朋友的帮助,才筹集到50万,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可以想象,如果马云没有足够多的朋友,没有人愿意帮助他,那么即使他最后走上了创业之路,怕也要晚上一些时候,因为筹钱本身就是要花费时间的。

不仅是创业初期的马云需要依靠朋友们的帮助,企业做大了之后的牛根生也一样。蒙牛诞生之后便迅猛发展,很快成了国内知名的大企业,但这个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经营上也曾遇到过问题。

2008年,蒙牛股价大跌,为了防止市值流失,被人恶意收购,牛根生向自己的同学张口借钱,以期融得更多资金,让蒙牛重新雄起。当时,很多人都向他伸出了援手,著名企业家、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第一时间就借给他5000万,而联想集团的领头人柳传志也在听到消息后紧急召开了董事会,最终决定借给蒙牛集团两亿的资金。牛根生的一些商学院同学也纷纷表示,如果需要,随时会打钱给他。就是靠着这些人的帮助,蒙牛重新站了起来。

不管冯仑还是牛根生,都是非常优秀的企业家,他们有经营企业的能力,也有让企业成为行业领头羊的能力,但即使是这样的人,也是需要朋友帮助的。任何人,哪怕是天才,也无法仅凭自己的力量去创造一片天地,必然是需要帮手的,而拥有帮手也是能力的一部分。可以说,朋友就是一笔财富,我们固然不能抱着寻求帮助的目的去交朋友,但朋友确实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帮助我们。一个人想要让自己的事业更加辉煌,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大的作为,首先需要的就是一定的人脉。有了人脉,身处困境的时候,会有人雪中送炭;春风得意的时候,会有人过来锦上添花。朋友就是资本,也是一个企业家能力的体现。

第三章 想创业,先要了解成功公司的发展模式

每个成功公司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成功之路,这是不可复制的,但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他们走过的路径有规律可循。

一般而言,公司必须经历3次转变,才称得上成功。其一,由做项目转变为做公司。创业起步,公司架构简单,人手不足,老板必须亲力亲为,所有精力都围着项目转。但如果一味如此,不能在掘得第一桶金之后迅速转型到办公司、管理公司上来,即解决如何依靠公司的组织连续生产(项目)的问题,那就会很快被项目或简单的生产规模扩大拖死。其二,由做现在的公司转变为做未来的公司。一个公司正常组织生产经营并不难,难的是10年、20年连续不断地增长,傲视同侪,领袖群伦。这就要求公司有良好的战略和管理能力。其三,由做对股东而言有价值的公司转变为做能够改变人类生活和社会形态、创造新的商业文明的企业。所以,研究决胜未来的力量,就是寻找决定这3种转变的规律性的东西。

——摘自《决胜未来商业的四种力量》

背景分析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经营上也一样。一家公司从创建开始到发展壮大,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要参与者付出很多的心血,是一个漫长甚至有些煎熬的过程,但这其中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按照冯仑的说法,公司的发展要经历3个过程。第一是做项目,也就是赚钱,这时候资金的积累是最重要的。第二步是做公司,这时候强调的是经营的理念,需要建立信用。第三步,就是看到未来,也就是预测和发现行业的发展,用未来的思维来做现在的事情。

这个分法,对于正处在创业初期或者还没有找到正确方向的管理者是非常有用的。

其实,冯仑的创业过程,也经历过这3个阶段。万通地产最开始成立的时候,是6个理想青年想要建立一番事业。最开始他们的思维就是做项目的思维,求的是发展,是大,是赚钱。那期间,他们也确实很成功,摊子铺得很大,全国各地都有业务。可是,这种思维的弊端很快就显现出来了。大家光顾着发展,并没有很好地规避风险,最终导致公司欠债太多,虽然沿着这条路也能走下去,但是风险太大。这时候几个人做出了调整,最后有人出去单干,只留下冯仑自己经营万通地产。

遭遇过前一段时间的挫折之后,冯仑开始思考接下来的路。这时候他转变了思维,由求大变成了求稳,由追求规模变成了追求专业。那之后,冯仑开始压缩公司的业务,专攻一门。终于,在他的努力下,万通慢慢走上正轨,成了稳步发展的大公司。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冯仑也建立了自己的商业信誉和商业人脉。这是万通的第二个阶段。

在公司站稳脚跟,不管在行业内还是在客户眼中都有一定的信誉之后,冯仑开始着眼未来。他通过跟房地产业的其他知名企业家进行交流,并研究国外的发展模式,最终找到了自己的路,建立了高档注册住宅小区。这不仅是商业形式的创新,更是商业概念的创新,同时也让用户得到了更好的体验。这个阶段的万通,就是站在未来做现在的生意。

经历过这3个阶段之后,万通可以算是一个成功的企业,也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企业。万通的发展过程,其实也是冯仑个人思想的转变过程。当万通由一个只追逐利益的公司成长为一个可以创造未来的公司时,冯仑也由一个想着赚钱的商业从业者,成长为一个具有前瞻性视野的企业家。

这种转变,就是从青涩到成熟的转变,也是从为自己到为社会、为他人的一个转变。只有经历了这个转变之后,公司才算是真正成功了。

很多管理者追求的都是冯仑现在所达到的境界,却苦于找不到门路。如今冯仑用自己的亲身体验给大家做了总结,也给那些迷茫的管理者提供了方向。一个管理者,可以没有创造奇迹的能力,但是参考成功者的模式,将成功者走过的路当成自己的指导,一样可以成功。

有时候,成功未必需要绝对的创造力,能够发现前人成功的秘密,沿着他们的路走下去,一样可以取得成就。等到有一定的规模之后,再建立属于自己的体系,同样是值得尊重的。

拓展透析

如今的腾讯,是一家非常著名的公司,从某种程度上讲,甚至可以称之为伟大的公司。但在建立之初,腾讯其实并不起眼。提到腾讯,可能很多人想到的都是模仿。确实,腾讯创立之初,就是模仿国外的QICQ,后来改名为QQ,建立了自己的图标,才算是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在最初的阶段,腾讯走的路也是类似做项目的路。他们将别人的成功模式复制过来,将之当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于是有了最初的发展。不过,起源于模仿的腾讯很快就终止模仿,开始了有自己特色的经营。这一阶段,腾讯走的是自己的路。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腾讯也有偶尔借鉴别人的时候,但已经不是早先的无大改变的照搬,而是只借鉴思路,融入自己的特色。由此,腾讯一点点走向成熟,开始用做企业的心态来经营。

转变思维模式之后,腾讯进行了很多的原创。微信是腾讯公司的原创产品,也可以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改变了人们的交友习惯。这些,都是一家成功公司应该有的成绩。

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就是因为腾讯一直在跟随市场思考,在不断超越自己,走创新之路。他们知道,这是走向成功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当企业站稳了,眼睛盯的就不再是曾经的对手,而应是过去的自己。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是一个能够长久发展的公司。

在移动互联网聊天工具方面,腾讯QQ的市场占有率无疑是第一的。它跟手机实现了很好的结合,而且用户有很大的黏性,可以说,在一般人看来,腾讯已经垄断了这一块,不需要做出大的变革了。但腾讯自己看到了潜在的危机,主动开发了微信——一个更加适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沟通工具,从而奠定了自己不可撼动的地位。这就是创新,是一种将昨天的自己当作对手的竞争。这也是事业成功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方面做好了,自然就能保证公司的长远发展。

纵观腾讯成功的路,就是先复制别人,再寻找自己的路,之后将昨天的自己作为对手不断地超越。其实,这也是那些小公司应该走的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并不一定是要刚出道的时候就发出耀眼的光芒,在创业初期,借鉴前人的经验并不可耻,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必须经历的。重要的是,当自己的事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要有自己的东西,要有从经营公司的角度看问题的站位。更重要的是,要有开创和发现未来的精神。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一些技巧。要进行一系列的调查,选择那些成功的,或者有很大成功潜力的进行模仿。而不是随大流,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这其中一定要有一个筛选的过程。如何筛选借鉴的对象,是尤其重要的。

不要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将自己的眼光放得过高,那样并不利于成长。借鉴前人的经验,按照前人总结出来的道路前进,可以少走弯路,还有利于事业获得更快的发展。 CRZZ9LiHlE/DKop4Z3tc4U5EIDcSUkV7Ump6KuTiCyDwYMLcgLscyliUWTfne1n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