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选择的困境——论命运

偶然与必然

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

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

我命在我不在天

希腊有一首很悲观的民歌说:

日神阿波罗是个勇士,

他能够一拳打倒凶猛的敌人,

但他无法扭转自己的命运。

普罗米修斯是个智慧的神,

他能够瞒着宙斯把火种偷了出来,

叫那些可怜的人们看到光亮,

而他自己却被鹫鹰不断地啄着心肝,

——这是命运跟他开的玩笑!

从古希腊文明到基督教文明,西方的上空一直弥漫着“悲剧”的色彩,古希腊人认为人类真正的命运是悲剧,与命运抗争到最后也只能是徒劳,人之所以明知道自己的宿命还继续抗争,也是因为人的宿命。到基督教诞生之后,宗教的慰藉很快融入到欧洲人的精神生活之中,但作为宗教的基督信仰,也是将个体的真正幸福放置到“彼岸世界”。

到底是不是真的在冥冥之中有个主宰呢?

塞涅卡说: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狂妄的人自称是命运的主人,谦卑的人甘为命运的奴隶。除此以外还有一种人,他照看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卑怯。走运时,他会揶揄自己的好运。不幸时,他又会调侃自己的厄运。他不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高估命运的价值。他只是做命运的朋友罢了。这就是被塞涅卡忽略了的第三种情况:和命运结伴而行。

1994年的美国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以监狱为背景,突破了以往压抑、罪恶、黑暗的色彩,给人们展示了充满情感、希望的生活态度。

安迪被冤枉入狱,他看似平静的表面藏着一颗不屈从的心。当别人都在抱怨自己冤枉时,安迪从来都默不作声,悠闲地散步,但是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获得自由的希望。即使身处监狱,他也在竭力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为了扩大肖申克监狱的图书馆,他坚持给州议员写信,不间断地写,一直到州议员终于拨给了他一些微薄的东西来应对他。安迪仍然不满足于此,为了能够获得更大的帮助,他坚持继续写信,直到他的要求被满足,他成功地扩建了肖申克监狱的图书馆。安迪还辅导监狱里的狱友学习,帮助他们获得高校的学位。

监狱长曾经告诉安迪“把你的信念交给圣经,把你的贱命交给我”,这并没有让安迪放弃对自由的追求,安迪用小小的铁锤凿出一条逃离的洞,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要六百年才能完成任务,成功地为自己铺好了一条希望之路。最终,他终于越狱成功,并且让监狱长受到了应该受到的惩罚。

安迪始终没有放弃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无论身处的环境多么恶劣、前途多么渺茫,他都不愿意屈从于命运的安排,更不愿意在被冤枉的罪名下浪费掉自己的生命。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为自己在黑夜点燃一盏长明灯,照亮自己前行的道路。

人生的路可分为两股,走上其中一条,把另一条留给下次,可是再也没有下次了。因为走上的这一条路又会分股,如此以至于无穷,不复有可能回头来走那条未定的路了。

这就是人生的真实写照。每个人的一生都包含着许多不同的可能性,而最终得到实现的仅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可能性都被舍弃了,似乎被浪费掉了。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遗憾。

但是,真的被浪费掉了吗?如果人生没有众多的可能性,人生之路沿着唯一命定的轨迹伸展,我们就不会遗憾了吗?不,那样我们会更受不了。正因为人生的种种可能性始终处于敞开的状态,我们才会感觉到自己是命运的主人,从而踌躇满志地走自己正在走着的人生之路。尽管绝大多数可能性未被实现,却成为了现实人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是它们给那极少数我们实现了的可能性罩上了一层自由选择的光彩。这就好像尽管我们未能走遍树林里纵横交错的无数条小路,然而,由于它们的存在,我们即使走在其中一条上也仍然能够感受到曲径通幽的微妙境界。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无论遭遇到什么样的情况,真正的自由都是由自己的内心来掌握的,而不是命运的安排。只要你心怀希望,相信自己,靠着自己的顽强奋斗,就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

成人成兽全在自己

自由意志是人的一项根本行为准则,人在不伤害和侵犯它的基础上,可以做出任何自愿的和自我控制的行为。这是人区别于动物世界的飞禽猛兽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灵魂,我们可以按照自我的意志行事,而非仅仅依靠生存的本能去获取食物或者繁衍后代。

自由意志是可以控制的自我行动力,但不是为所欲为,自由意志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就是每个人都有发挥自我的自由意志的可能,不能因为我发挥了我的自由意志,就妨碍到你的权利,使得你不得不迁就我,而无法发挥自己的自由意志。

我们需要用心雕琢自我的灵魂,这样才能把握自由意志,既不为自由冲昏了头脑,仅为一己私利伤害到身边和我们一样拥有此项权利的人,也不能形同机械,根本不给自己实行自我意志的机会。

尺度的把握就成为掌握自由意志的关键。用心体会灵魂中的是与否,在心与内在灵魂的磨合中找到自己发挥自己的有效途径,做一个自由而幸福的人。正如德国电影《自由意志》讲述的故事,现实中,要把握自己的自由,是如何地不易:

西奥,一个餐馆的侍应生,性欲极强,一天和同事发生冲突后,他带着一腔怒火离开了餐馆。一个和他在路上相遇的姑娘成为了他发泄性欲的牺牲品,西奥也因此被抓进了精神病院,一关就是九年。

这九年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面对欲望和意志的交错,西奥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也许为了避免对别人的伤害,他选择了禁锢自己所有的欲望,这看起来极端残酷的方法,或许只是压抑了欲望,而没有机会让那些潜在的欲望得以表达,也许这刚好就种下了悲剧的种子。

只是西奥似乎失去了对女人的欲望,并且将自己封锁在一个“禁欲”的世界之中。这时他遇到了奈特西——一名害羞的情绪抑郁的女孩。奈特西成长于一个复杂的家庭,与父亲的关系一直都很暧昧。对男人毫无兴趣的她,决定要摆脱过去的一切,开始过完全属于自己的新生活。西奥与奈特西从相遇到相识,爱逐渐在两人心中萌芽。经过最初的艰苦历程,他们看到了幸福家庭的一丝曙光,和奈特西的相爱,让西奥以为自己痊愈了。

毋庸置疑,爱是治疗创伤的良药,爱也能给我们灵魂的修炼带来惊喜,有了爱作为支撑,我们才有勇气走得更远,才有勇气面对内心的怯弱和黑暗。爱是火光,能照亮我们黑暗的心路和不愿触及的伤痛。

但一天晚上,奈特西告诉西奥自己要参加一次聚会而不能回来陪他的时候,西奥愤怒了。在街上游荡的西奥被一个开车的女人骂了一顿,可怜的女人为自己的口舌之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回到家的西奥对醉醺醺的奈特西说,一切都结束了!在奈特西的追问下,西奥倾出来多年埋藏在心底的秘密,然后决然离去。当奈特西再次找到西奥的时候,他已经割脉而亡了。

电影的结尾,没能给我们一个圆满的结局,或许真实的生活也是如此,根本没有那么多的皆大欢喜,西奥没有能够掌控自己的欲望,在最后的时刻选择了放弃,放弃对自我的约束,进而放弃对生命的追逐。在最后略显压抑的结尾里,我们不禁深思,如果,他能够不那么极端地封锁自己的内心,能够在爱人的帮助下走出往日的阴霾,那么,迎接他的将是怎样的生活呢?

我们每天也面临着很多的选择,每天也要在欲望和意志之间不断挣扎,那么你,要怎样的生活呢?

各人素养不同,人生自然有别

一天晚上,在普鲁士的王宫里,大哲学家布莱尼茨在向王室成员和众多贵族宣传他的宇宙观时提出:“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听者哗然,不少人摇头不信。于是,好事者就请宫女到王宫花园中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想以此推翻布莱尼茨的论断。结果令他们大失所望,宫女没能找到两片相同的叶子。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当然,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这种不同,从外在来说,是容颜的绝不相同;从内在来说,是观念、意识、思维、品德和修养等品性上的差异。正因为这种种差异的存在,使得每个人的人生同他人的绝不雷同。

每个人都具有某种潜能,不要浪费时间去担忧自己的与众不同。你在这世上完全是崭新的,前无古人,也将后无来者。

我们如果没有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就会无法定位自我,别人一提意见,就会无所适从,惊慌失措。如果决定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不用在意别人的目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你没有必要努力达到别人的标准。

别人的人生与自己的人生,自然是不同的。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会是“成功传奇”还是“人生悲剧”,全是自己的问题。真理唯有实践能证明,若能专心致力于自己的生活,一定会有所收获。

世间的生命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天上飞的,有水中游的,有陆上爬的,有山中走的,所有生命,都在时间与空间之流中兜兜转转。生命,总以其多彩多姿的形态展现着各自的意义和价值。生命在闪光中现出灿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所以,所有的生命都应该得到祝福。

芸芸众生中很少有翻江倒海的蛟龙,也很少有称霸林中的雄狮,我们在苦海里颠簸,在丛林中避险,平凡得像是海中的一滴水、林中的一片叶。海滩上,这一粒沙与那一粒沙的区别你可能看出?旷野里,这一抔黄土和那一抔黄土的差异你是否能道明?

每个生命都很平凡,但每个生命都不卑微,所以,真正的智者不会让自己的生命陨落在无休无止的自怨自艾中,也不会甘于身心的平庸。

你见过在悬崖峭壁上卓然屹立的松树吗?

这些松树深深地扎根于岩缝之中,努力舒展着自己的躯干,任凭阳光暴晒、风吹雨打,在残酷的环境中它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和积极的姿态。或许,它很平凡,只是一棵树而已,但是它并不平庸,它努力地保持着自己生命的傲然姿态。

有这样一个寓言,让我们懂得:每个生命都不卑微,都是大千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一只老鼠掉进了一只桶里,怎么也出不来。可怜的老鼠心想,这只桶大概就是自己的坟墓了。正在这时,一只大象经过桶边,用鼻子把老鼠吊了出来。

“谢谢你,大象。你救了我的命,我希望能报答你。”

大象笑着说:“你准备怎么报答我呢?你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老鼠。”

过了一些日子,大象不幸被猎人捉住了。猎人用绳子把大象捆了起来,准备等天亮后运走。大象伤心地躺在地上,无论怎么挣扎,也无法把绳子扯断。

突然,小老鼠出现了。它开始咬捆着大象的绳子,终于在天亮前咬断了绳子,替大象松了绑。

大象感激地说:“谢谢你救了我的性命!你真的很强大!”

“不,其实我只是一只小小的老鼠。”小老鼠平静地回答。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绽放光彩的刹那,即使一只小小的老鼠,也能够拯救比自己体型大很多的巨象,更何况人呢?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即使别人看不起他,把他看成是卑贱的人,他也不会受到影响,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人格、道德,不一定要求别人来了解、来重视。他依然会在自我的生命之旅中将智慧的种子撒播到世间各处。

也许你只是一朵残缺的花,只是一片熬过旱季的叶子,或是一张简单的纸、一块无奇的布,也许你只是时间长河中一个匆匆而逝的过客,不会吸引人们半点的目光,但只要你拥有自己的信仰,并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就会成为成功驾驭生活的勇士。

即使祈求上天也要保持尊严

一只骨瘦如柴的狼,因为狗总是跟它过不去,好久没有找到一口吃的了。

这天遇到了一只高大威猛但正巧迷了路的狗,狼真恨不得扑上去把它撕成碎片,但又寻思自己不是对手。于是狼满脸堆笑,向狗讨教生活之道,话中充满了恭维,诸如“仁兄保养得好显年轻,真令人羡慕”云云。

狗神气地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你要想过我这样的生活,就必须离开森林。你瞧瞧你那些同伴,都像你一样脏兮兮、饿死鬼一样,生活没有一点保障,为了一口吃的都要与别人拼命。学我吧,包你不愁吃喝。”

“那我可以做些什么呢?”狼疑惑地眨巴着眼问。

“你什么都不用做,只要摇尾乞怜,讨好主人,把讨吃要饭的人追咬得远远的,你就可以享用残羹剩饭,还能够得到主人的许多额外奖赏。”

狼沉浸在这种幸福的体会中,不觉眼圈都有些湿润了,于是它跟着狗兴冲冲地上了路。路上,它发现狗脖子上有一圈没有毛,就纳闷地问:

“这是怎么弄的?”

“没有什么!”

“真的没有什么?”

狗搪塞地说:“小事一桩。”

狼停下脚步:“到底是怎么回事?你给我说说。”

“很可能是拴我的皮圈把脖子上的毛磨掉了。”

“怎么?难道你是被主人拴着生活的,没有一点自由了吗?”狼惊讶地问。

“只要生活好,拴不拴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还没有关系?不自由,不如死。吃你这种饭,给我开一座金矿我也不干。”

说罢这话,饿狼扭头便跑了。

鲁迅先生揭示的中国人的省根性中,有一种就是奴性,那些见了主子就哈腰,做了主子就张狂的人,充其量只是一些像故事中的那只狗一样没有尊严的可怜的爬行动物罢了。

自尊自爱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所必备的品格。尊严是人类灵魂中最不可践踏的东西,无论什么时候。雅典人在祈雨时,祷告的语言也不忘保持着自己的高贵:“降雨吧,降雨吧,亲爱的宙斯,使雨降落到雅典人耕过的土地上,降落到平原上。”

作为宇宙中的有尊严的个体,我们确实不应当祈祷,即使不得已而为之,也应以这种简单和高贵的方式祈祷,而并非自轻自贱地如一个乞丐般出现在祈祷的圣坛之前。

保持着尊严的人,即使在祈祷时也能呈现出高贵的气质。归根结底,祈祷其实是一种乞求,即便是在“乞求”神灵或者他人的帮助时,自尊自重的人也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

做事和做人是否顺利,包括地位、财产、名声方面的遭际,也包括爱情、婚姻、家庭方面的遭际,往往受制于外在的因素,非自己所能支配,所以不应该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一个人当然不应该把非自己所能支配的东西当做人生的主要目标。一个人真正能支配的唯有对这一切外在遭际的态度,简言之,就是如何做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幸福或不幸,而是不论幸福还是不幸都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严。做人比事业和爱情都更重要。不管你在名利场和情场上多么春风得意,如果你做人失败了,你的人生就在总体上失败了。最重要的不是在世人心目中占据什么位置,和谁一起过日子,而是你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人类的基本价值中,有一项久已被遗忘,它就是高贵。人生意义取决于灵魂生活的状况。其中,世俗意义即幸福取决于灵魂的丰富,神圣意义即德性取决于灵魂的高贵。

高贵,应该被看做是最重要的价值,甚至比生命还要重要。高贵者的特点是极其尊重他人,他的自尊正因此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然而,现在似乎很少有人提起了。一个人要活得有尊严,要有自己的基本原则,这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违背的,如果违背,就意味着不把自己当做人对待了。现在的一些人就是这样,不知尊严为何物,不把别人当人,任意欺凌和侮辱,而根源正在于他没有把自己当人,事实上,你在他身上也已经看不出丝毫人的品性。人的灵魂应该是高贵的,人应该做精神贵族,而不去做有钱有势的精神贫民。

尊严无价。一个人若失掉了尊严,做人的价值和乐趣就无从谈起。尊严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当挺直做人的脊梁,用行动捍卫自己的尊严。自尊,是人的一种美德,是无价的,是人最珍贵、最高尚的东西。

所以,即使在诱惑面前也要岿然不动,绝不能出卖灵魂。无论你今后的日子是富贵还是贫穷,你都要保持做人的尊严,唯有你自己自敬自尊,才会得到他人的尊敬。

自由的林中路

人生来自由,

却无不处于枷锁之中,

自以为是他人主人的人,

其实比他人更是奴隶。

——【法】卢梭

生活并不公平,而且从来如此

生活并不公平,而且从来如此。

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只要我们知道生活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生活的不公平耿耿于怀了。

然而,大部分人却不愿正视它。在他们看来,似乎人生本该既舒适又顺利。他们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抱怨自己生而不幸,他们总是哀叹无数麻烦、压力、困难与自己相伴,他们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命运偏偏让他们自己、他们的家人、他们的部落、他们的社会阶级、他们的国家和民族乃至他们的人种吃苦受罪,而别的人却安然无恙,活得自由而又幸福。

有一天,佛陀坐在金刚座上,开示弟子们道:

“世间有四种马:第一种良马,主人为它配上马鞍,驾上辔头,它能够日行千里,快速如流星。尤其可贵的是当主人一抬起手中的鞭子,它一见到鞭影,便能够知道主人的心意,快慢缓急,前进后退,都能够揣度得恰到好处,不差毫厘,这是能够明察秋毫、洞察先机的第一等良驹。”

“第二种好马,当主人的鞭子打下来的时候,它看到鞭影不能马上警觉,但是等鞭子打到了马尾的毛端,它便能领会到主人的意思,奔跃飞腾,这是反应灵敏、矫健善走的好马。”

“第三种庸马,不管主人几度扬起皮鞭,见到鞭影,它不但迟钝毫无反应,甚至皮鞭如雨点般挥打在皮毛上,它都无动于衷。等到主人动了怒气,鞭棍交加打在结实的肉躯上,它才能有所察觉,顺着主人的命令奔跑,这是后知后觉的庸马。”

“第四种驽马,主人扬起了鞭子,它视若无睹;鞭棍抽打在皮肉上,它也毫无知觉;等到主人盛怒了,双腿夹紧马鞍两侧的铁锥,霎时痛刺骨髓,皮肉溃烂,它才如梦初醒,放足狂奔,这是愚劣无知、冥顽不化的驽马。”

庸马和驽马是生活中许多平庸者的生存写照。他们总是抱怨老天对他们太苛刻,太不公平,抱怨社会没有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舞台,给他们以施展才华的机会。这些人只是发现了问题,而并没有付诸行动去解决问题。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学校为孩子们设计各种问题,促使他们动脑筋、想办法,恐怕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的心灵渴望成长,渴望迎接成功而不是遭受失败,所以它会释放出最大的潜力,尽可能将所有问题解决。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痛苦,能让我们得到最好的学习。唯有痛苦才会带来教益。面对问题,聪明者不是害怕痛苦而选择逃避,而是迎上前去,直至将其战胜为止。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似乎并不是聪明者。在某种程度上,人人都害怕承受痛苦,遇到问题就慌不择路,望风而逃。有的人不断拖延时间,等待问题自行消失;有的人对问题视而不见,或尽量忘记它们的存在;有的人与麻醉药和毒品为伴,想把问题排除在意识之外,换得片刻解脱。我们总是规避问题,而不是与问题正面搏击;我们只想远离问题,却不想经受解决问题带来的痛苦。

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难题,面对它,你是哭哭啼啼,还是勇敢奋起?你是束手无策地哀叹,还是积极地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呢?

人生的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够使心灵变得健康。对于一个视人生感受为最宝贵财富的人来说,欢乐和痛苦都是收入,他的账本上是没有支出的。这种人往往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因为在他眼里,现实生活中的祸福得失已经降为次要的东西,命运的打击因心灵的收获而得到补偿。

没有耐性,是一种抗拒

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那一天,是全世界最绝望的一天。但是,三天之后耶稣就复活了。所以,当我们遇到困境时,不妨耐心等待三天。

大多数人是平凡的,就像一颗平平无奇的种子。虽然这些种子都是平常的皮包裹着平常的仁,但有的最后只是长成了普通的植物,而有的却生长出了伟大的生命,同样的土壤,同样的阳光,同样的甘霖,为何养育了不同的生命?

守得住耐性,成功才会历尽艰险翩然而至。“头悬梁,锥刺股”也好,“凿壁偷光”也罢,大都说的是成就大业者在其创业初期,都是能耐得住寂寞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诞生,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中摘取桂冠,在抵达辉煌顶峰之前,他们都经历了漫长的寂寞与等待,在索然无味的单调生活中平心静气地搞研究,做学问,最终才在反复的思考与冷静的实践中有所成就。

欲成事业要耐得住孤独,潜心静气,才能深入“人迹罕至”的境地,汲取智慧的甘饴,如果过于浮躁,急功近利,就可能适得其反,劳而无功。

《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北冥之鲲化身为鹏的过程虽然只是转瞬,但在此之前力量的累积却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

“鲲化鹏”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沉潜与腾飞。在人生的某个时刻,或是耽于年幼,或是囿于困境,都只能沉潜在深水之中,动都不要动,而一旦时机成熟,或自身储备了足够的能量,就能摇身一变,展翅腾飞了。深海沉潜的目的既是为了使自己能够安心韬光养晦,更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一怒而飞。

事实上,人生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蛰伏,在积蓄,在等待。这种淡然、平静的姿势并非无为,而是以一种示弱的、最不易引起警觉和敌意的状态为自己争取到一种好的氛围,让人能够在静如止水、乐山乐水的淡然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但是现在很多人偏偏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总希望靠着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闯出自己的天地。这些人多是坐而论道的高手,到了实践中却常常因能力有限成为行动的侏儒。那些不愿意在寂寞中充实自我、等待机遇的人,多数会成为小打小闹的投机者。在一个著名的投机者的墓碑上写着这样的墓志铭:“他曾经生活、投机、失败。”生活与商海一样,投机所得也会因投机而失去。故而,不如屏住耐性,这样才会有精钢出鞘的绝响。

虽然我们每个人从小学时就知道“守株待兔”的故事,虽然那个守株待兔的农民被嘲笑、讽刺了几千年,虽然我们大都认为守株待兔的成功几率和“天上掉馅饼”基本持平,但还是有很多人固执地守在那一截木桩旁边,等着兔子撞过来。

他们是具有了足够的耐性,但为何没有成功呢?

守株待兔的人,一般用来比喻那些存有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的人。其实,守株待兔倒也算不得是什么天方夜谭,但假如你真的希望会有一只兔子晕倒在自己身边,起码首先得拥有一棵树吧?所以,如果真得希望能有好的机遇降临在自己身边,首先就要做好迎接机遇的准备,也就是在兔子撞过来之前要先把树栽好。

机会犹如梯子两边的侧木,本人的拼搏奋斗和准备犹如梯子中间的横木,两者兼有,才能成为攀向成功的梯子。但是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既然机遇无法掌控,那么我们只有先准备好梯子的横木,因为机会总是偏爱有所准备的人。

生命,不因别人的喜欢而存在

有这样一个笑话:

祖孙两人去集市上买了一头驴,牵着回家。路上的行人看见了,笑道:“这爷俩,有驴不骑偏要走路,真是笨到家了。”祖孙俩觉得路人说得有道理,于是爷爷骑上驴,孙子走着路。

这时又有人说话了:“这当爷爷的也太狠心了,竟然让一个小孩走路,自己却坐得舒舒服服的。”爷爷听了赶忙下来,让孙子骑驴,自己走路。

走了一阵,又听见有人议论:“哪有这样不孝顺的孩子,怎么忍心让爷爷受累,真是不像话!”爷爷听了又觉得这样很不应该,但又怕人说闲话,于是两个人都骑了上去。

一头驴驮两个人,把驴累得呼呼地直喘粗气。有人看见了,说:“你们也太残忍了,再这样下去要把驴累死啊。”两人又下来,这下可为难了,骑也不是,不骑也不是;一个人骑也不是,两个人骑也不是。爷俩一合计,把驴的腿用绳子捆起来,找了根扁担,两人一前一后,把驴抬走了。路上的人看了,都笑得前俯后仰。

这样一来驴被捆着受罪,人抬着也受累,爷俩脸红心跳,实在不知道怎样办才好,干脆就这样抬下去吧。走到了一座独木桥上,驴被捆得四蹄酸疼,实在受不了,挣扎起来。“扑通”一声,连人带驴一起掉到了河里……

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为人所知,都难免会有人议论。你做得好,可能就会有人嫉妒、刁难;你做得不好,可能又会有人讥笑、讽刺。

人言可畏,“好人”难做。负面的非议、责难、讥评,会形成强大的压力,可能使人顶不住,从而改变自己的主意,成为舆论的牺牲品——就像最后掉到河里去的祖孙俩。顶得住的,可能变得孤立无助,不论他的主意成败与否,但其人格精神之坚强,却足以令人敬佩。

如果天才按照别人为他们设计的道路走,一辈子也不可能成才。只有走专属于自己的道路,不为他人的议论所左右,才能创造出自己人生的辉煌。“在我的生活中,我就是主角。”这是台湾作家三毛的自信之言。你是你命运的主人,你是你灵魂的舵手。生命当自主,把自己活成造物主,不要总是羡慕别人的好,而忽视了自己的优点。我们最大的局限在于我们的短视,而我们的短视在于无法发现自己的优点。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跟我们应该做到的相比较,我们等于只做了一半。”

一般人习惯用与别人的对比来发现自己的优缺点,这固然是一种好方法,但往往受主观意识影响太大。他会很快发现,自己在某方面与别人差距甚大,因此他会非常羡慕那个人。羡慕会导致无知的模仿,导致无谓的妒忌,或者受到激励般地向更高境界攀升,但最后一种情况毕竟所占比例甚小,而前面两种情况都容易导致自信心的丧失以及由此引发的忧郁。因此,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你不要总把目光投向外界,外界的风光虽好,也只能使你徒生羡慕而已。不断省察自己的心灵,你就能发掘具有自我特色的潜能。

人的发现和创造,需要一种坦然的、平静的、自由自在的心理状态。自主是创新的激素、催化剂。人生的悲哀,莫过于别人替自己选择,这样,便成为别人操纵的机器,失去了自我。我们要做生活的主角,不要将自己看成生活的配角。走自己的路或许会面临一些孤独,但在孤独中享受自己的作为,也不失为人生中的一件美事。一个人只要问心无愧,就尽管放心大胆地去走自己的路。毕竟,我们的生命,不因别人的喜欢而存在。我们是自己人生的设计师。我们的生活不需要被别人设计,做自己生命的主宰才能活出人的绚丽多彩。

自由人的智慧在于对生的沉思,而不是死的默念

自从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他们的子孙一直在寻找那棵上帝禁止人类靠近的生命树。战胜死亡,赢得不朽,获取永恒的自由,这是人类一贯的梦想。

这也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悲哀,人类在逃避死亡、寻求不死的过程中丧失了自由,始终没有走出死亡的牢笼,就这样在原地徘徊不前。

人们因为对外在世界与内在心灵双重的无知,加之对于死亡的无能为力,就索性不去思考人生,不去寻求自我救赎之道,认为那只是徒增负担而已。他们这样做往往能够获得暂时的幸福与满足,但也注定会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处境:空虚,无聊。于是,人们就以辛勤的忙碌与游戏消遣这种外在之物来占据自己的心灵,使自己摆脱对忧伤、不幸的苦苦思索。

终日在工作与生活的嘈杂纷乱中昏昏庸庸地度日,却从不反省过去的一切的人,就仿佛一架嗡嗡作响的纺车,连续不断地扯出生活之线,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干些什么。一个人若处于这种状况,他的情感就是混沌模糊的,他的思想则是紊乱无序的。一个人的生活若忙忙碌碌,那么他将不得不面对这种命运,他的头脑里充塞着各种各样的印象,已无余力再进行理智的判断活动。

难道这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么?

自由的人不会让自己处于这种“将死”的状态的,智者的智慧,不是对死的默念,而是对生的沉思。犹太人有句格言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即便如此,还是有无数人为了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断努力着。对于我们来说,最强大的力量源于头脑里的思想和内心的力量。

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富有理智,更加周密细致,并且,也为了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经验,我们必须不断地反省生活,即对我们所做的事、所留有的印象和情感进行概括,然后与我们现在的判断加以比较。这种对生活的反省既有对我们曾从事的工作和进行的奋斗的思考,也有对我们已往获得的成就的评价,更有成功后喜悦的享受。对生活的反省可以说是对个人生活经验的一种生动的再现,而这种经验将有益于我们每一个人。

人生的阅历与经验就像一本教科书,通过对它的反思、评判,我们将获益匪浅。只要不断地进行反省并从中获取大量的知识,那么,其结果就会如同那些书——每页上只有简短的几行课文,却有很多行注释。如果仅有丰富的经验而不对之进行反省,也得不到大量的知识,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又将是这样一些图书——没有任何注释,大部分内容都是深奥难解的。

苏格拉底曾把自己比做一只牛虻,其职责就是不停地叮咬人们,唤醒人们,使人们对专注于钱财和荣誉、不在意智慧和灵魂的生活感到羞愧。而对自己的生活进行省察,是对灵魂最及时最有效的保护。

据说有两个基督徒在街上巧遇,甲问:“最近都忙些什么?”乙说:“我在闭门思过。”甲说:“好啊!人是该时刻反省自己,可你为啥不去教堂聚会呢?”乙说:“我在思别人之过,没空呢。”

很多人就是这样,只会挖空心思挑别人的过错,凡事诿过于人,认为自己没有错。结果是为了一点小事就打得不可开交。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不省察自己的生话,就是在毁灭自己的生活。难怪天堂的门不对后一种人打开,上帝对他们说:“不能宽恕他人的,我也不会宽恕他。”

懂得应该怎样生活的人是高尚的,对此一窍不通的人则可以说是生活的奴隶的。省察自己的生活,保护好自己的心灵,去除造成生命痛苦的恶习恶因,才会成为自己如意生活的主人,摆脱奴隶一般被动受苦的人生。只有在省察中为自己的活法找到合于真相真理的良好意义,生活才会变得良好而清醒。

用心体验苦难

生命的本质即是痛苦。

从我们呱呱坠地那一刻起,

人生的苦难史便正式上演;

当我们蹒跚在人生之路时,

苦难总在某一个不经意间,

以一副狰狞的面孔出现,

让我们尝尽苦痛,

直到我们化为尘土,

它才肯善罢甘休。

——【德】叔本华

欲望得到满足,苦难得以延续

1984年6月25日中午,一个惊人的消息如闪电般传遍巴黎知识界:“福柯去世了。”福柯去世时还不到58岁。在他的病历死亡原因一栏里写着:艾滋病。

福柯在西方被视为思想知识界的斯芬克斯,一个谜样的人物。人们这么认为主要源于福柯思想与生活的离经叛道。福柯试图用自己的看似病态的生活方式表达对于这个病态社会的反抗。他曾经尝试过自杀、吸毒,而且一生恣意纵情于同性恋。福柯用自己的寻乐避苦的生命方式以及为性欲的享乐而死的死亡方式,来实践着自己的哲学思想。

福柯之死看似是在为哲学现身。然而,我们却要问,这是对的吗?

其实,福柯之死实则是一场人生的悲剧。他依着迷茫的自我欲望来行动,以性爱享乐为生命至上目标,表面上看他享受到欲望满足的快乐,实际上也为他带来了持续的痛苦的煎熬。

欲望虽是一切快乐的先导条件,但欲望的产生却出于“困乏”。欲望获得满足后,即告消失,因而快乐亦随之俱灭。所以,所谓满足或幸福,也不可能免于痛苦及其以外的其他状态。欲望的纠缠不休,足以扰乱我们的平静,即连倦怠亦是一种痛苦,它将使我们的生存形成重负。我们要获得或达成某件事情,总是困难重重,一个计划总要遇到许多阻力,沿途布满荆棘,并且当你好不容易克服一切而获得它时,实际你只是除了免去一种苦恼、或一种愿望之外,再也得不到什么,它和此一欲望未表现之前的状态,并无丝毫差异。在无止境的欲望驱使下,人生充满焦虑痛苦或无聊,这不是人生的偶然,而是生命的本质。

从整个自然来看,每一种事物都承受着自我生存运动的意志支配。意志,成为强大的非理性的驱使力量,其核心就是生存的欲望。生存欲望的驱动,使各类生命,一方面处在拼命实现生存欲望的焦渴中,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另一方面则处在相互残害的痛苦悲剧之中。

在爪哇,每每到了海龟产蛋的季节,雌性海龟就会爬上岸来产蛋,于是岸上的野狗就扑到它们的背上,撕去它们的硬壳,活生生地吃掉它们。从而导致了这里漫山遍野全是雌性大海龟的尸骨,恍如置身战场。这一悲剧年复一年地重演了千万遍,仿佛那些海龟就是为此而出生的。而其他被海龟所食的动物同样也是这样的悲剧命运。

至于人类的命运,始终都没有跳出自然界的基本特征。人类彻头彻尾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然而,人类如此的种种行动,目的却是虚无的、悲剧性的,是为了在短暂的一段时间内维持那些转瞬即逝又痛苦不堪的个体生存。

受欲望支配的生命是一段得不偿失的人生历程。人所遭遇的艰苦和所得的回报之间不成比例,生命为了一些没有价值的东西而耗尽了我们的全部力量。除了得到食欲和性本能的暂时满足,或者不管什么情况下的一点点片刻的舒适之外,我们最终仍是一无所获。

生存意志就是无尽欲望的持续延伸。实现了一个欲望之后,只会获得暂时的停歇,不久即将再次发作,而且,新的欲望又将再次升起,使无聊的人再次追求新的欲望满足。如此下去,永无止境。这就如同抛给乞丐的施舍一样,维持他的今日以使他的痛苦延迟到明日。

每个充满欲望的个体生命,实际上都注定会是一个悲剧,人只不过是在苦中作乐罢了。这就好比是田野上的羊,在屠夫们的监视之下,自由快乐地嬉戏。然而,这群羊并不知晓它们将或先或后的任人随意宰割。因此,在美好的日子里,我们都意识不到隐而未发的厄运,诸如疾病、贫穷、残废、失明、昏聩等等,它们正早已等待在那里了。对整个人类来说,这又是一个多么可悲的命运啊!

充满欲望的人生注定是痛苦的,这种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只有放弃对欲望的追逐,弃绝这个意志对人的控制,转向宽广崇高的精神生活,这样才能够离苦得乐。

生活很累,却不可畏

本是一个落魄的作家,他离不开酒,总是用酒精来刺激自己麻木的神经。他的妻子离开了他,之后他又得罪了最后一个朋友,随即工作也没有了。心无依靠的本变卖家产后,决定前往纸醉金迷的赌城——拉斯维加斯。他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用一瓶瓶的酒伴随自己走向生命的终点。

在赌城,本遇到了妓女莎拉。两个人相遇后,彼此悲惨的境遇让两颗心靠近,他们一起度过了一个夜晚。于是,莎拉让本住进了自己租住的公寓,莎拉理解本决心醉死的念头,答应不干涉本按照他自己的方式生活,她自己出去继续卖淫,本则继续天天买醉。

一天,莎拉回来的时候,发现本居然和另一个妓女在床上,一怒之下,将本驱赶出去。而莎拉自己也遭遇了厄运,几个无赖轮奸了她,并把她打得鼻青脸肿。房东见到狼狈不堪的莎拉也将她赶了出来。这时,本打电话希望见她,莎拉对本的爱恋远远超过了恨意,见到本的时候,本已经奄奄一息。第二天,本死了。萨拉则呆呆地坐在本的床边,一丝阳光划出了冰冷的划痕。

这部名为《离开拉斯维加斯》的影片上映后,曾经引发了很大的反响,引发了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其实,在很多时候,将人最终送上死亡的不是疾病、也不是灾难,而是对生活的畏惧与绝望。当人们不堪忍受生活的压力、挫折时,便失去了活着的动力,与命运抗争的勇气、信心也就随即飘散,剩下的也就只有死亡。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是艰辛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困境。不幸的是,当你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没有人给你一本指导手册,教你如何度过艰难的一生。在十几岁的时候,你可能曾经热切的渴望生活是一场盛会,只要加入其中,就可以像成年人一样演绎一场丰富多彩的人生盛宴。然而,当你真正步入社会以后,你会逐渐认识到,生活原来是如此的艰难!

如果你希望你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那么,请你忘掉这种想法吧!也许这种说法会让你惊讶,但对每一个人来说,生活都是艰辛的。即使你才华横溢、位高权重,你的生活也不会幸免于艰辛,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地体验到生活的压力和痛楚。

在整个人生旅途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曲折的道路。在那些你曾经认为所有情况都尽如人意的事情上,你将面对的却可能只是一条通向错误方向的单行道而已。也许在人生的某一段旅途中,会是畅通无阻,没有一点儿坎坷、挫折。在你疾速前进的时候,甚至已经开始认为自己终于了解了生活的运行方式。

可惜,就在你开始相信自己可能得到了指引的时候,就会有一些意外事情发生,打破了生活的安宁。灾难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而且在大多数时候,事情会显得比实际情况要糟糕得多。

没有什么好事情能延续很长时间;同样,也没什么坏事能持久不散。祸福相依,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生活。重新开始生活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太晚。

尽管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艰辛,但生活实际上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容易一些。只是需要我们接受一切不可能的情况,要能够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前行,要能够承受不可忍受的困境。经受生活的考验越多,取得的成绩就会越多。关键在于你要让自己的思想放松,依靠自己的内在力量,去自信而成功地度过困难的时刻。

生活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过程,苦难则是伟大的导师。幸福和惬意不会锤炼意志,苦难却可以磨炼你坚强的品格。一旦在苦难中得到了锻炼,你就有了面对更坏的情况的心理准备。

生活中,本无绝望的处境,只有将绝望带入生活的人。关键在于,我们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环境的。接受生活并不轻松这一事实,就会使自己的生活轻松很多。重要的是要记住:是的,生活很艰辛,但就算如此,那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人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其不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个力量强大的主子,他用一个看不见的牢房来囚禁他的奴隶们,这个房间用恐惧做墙,用恶毒的信念做水泥。寻求安全感,其实不是坏事情。动物为了安全地度过冬天,会收集很多食物;一个贫寒的家庭为了寻求安全感会省吃俭用的积蓄很多钱。寻求安全感是必需的,有益的。但是,如果安全感阻碍了我们人生的可能性,那就得不偿失了。一个人一旦沦为安全感的奴隶,那么,他将永无重生的机会。

《搏击俱乐部》是一部以死亡为主题并且具有社会警示作用的文学作品。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黑塞尔辍学后在一家报摊工作,对生活没有任何激情,庸庸碌碌地过日子。突然有一天,一支手枪对准了他的后脑勺,有人告诉他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可活。而这一切,都是泰勒的精心策划。他想进行一场所谓的“生存教育”实验,以对死亡的恐惧来唤醒黑塞尔对生活的重新认识。把枪从黑塞尔脑袋上拿开后,他一边走一边想:“黑塞尔啊,今天的晚餐将会是你尝过的最美味的盛宴,而明天则会是你有生以来最灿烂的一天。”

危险是有力的当头棒,能够将我们从迟钝麻木中唤醒。没有人一生下来就能够拥有安全。安全可能需要人们毕生为之奋斗。安全最多是一种幻想,太多的安全就会成为危险。在很多情况下,最大的冒险可能就存在于事事求安的举动之中。

一般情况下,对于能激起恐惧情绪的事物,我们都是避而远之。我们都有一种能力,即使面临着许多令人不快的情况,也能在现有的条件下舒适地生活。在工作场所,我们忍受着没有前途的工作、不喜欢的职业,以及因误解我们而产生的抱怨。尽管如此,我们依然拒绝改变,因为我们害怕那些未知的情况。

但令人奇怪的是,对于危险事物的思考,却能给我们带来愉悦。原因在于,我们是在经历“他人代理的恐惧”——虚构的或实在的他者身陷绝境,而我们则是以局外人的身份体验到了某种恐惧。换句话说,虽然没有真正地面对危险,我们却有机会体验一种极端的场景,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罕见的一些情绪。我们同时承担了两个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是小说、电影或游戏中的人;但又置身于事外,随时可以合上书或关掉电视,回到现实世界。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控制整个事态的发展。

现实生活中也很多人喜欢实地体验虎口脱险的刺激。他们选择了参与者的角色,而非仅仅作壁上观。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谓的“极限运动”。虽然每种运动都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极限运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危险性正是其魅力所在。似乎情况越是危急,得到的乐趣就会越多。轻则身体受伤,重则性命不保,这种危险能带来全新的生命感受。但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参与者必须有一种自主感,不会觉得是命运在掌控一切。从这个意义上说,进行一场极限运动,就像是完成一次死亡之旅。我们从容不迫地接近了死神的领地,然后成功地返回现实生活,感觉到自己的人生真正的圆满了。如果没有危险的因素在内,这种体验便无法给人带来满足感,其关键就在于亲身的生理感受与体验。

人生就是一场冒险。你投入的爱越多,经受的风险也就会越大。我们一生要经历数以千计乃至百万计的风险,而最大的风险则来自于自我的成长,即走出童年的朦胧和混沌状态,迈向成年的理智和清醒。这是一次了不起的人生跨越,它相当于跃向前方的奋力一跳,而不是随意迈出的一小步。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未实现这种跨越。成长的过程是极为缓慢的,心智的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心智的成熟,就是要敢于追求独立自主,实现完整的自我,获得心灵的独立。而这种独立自主就是通过对人生不安全感的充分体验而获得最终的安全感。只要不断地尝试新鲜未知的区域,安全感自然会有所提高。体验永远是真实的,对于危险的恐惧来自于事情发生之前,当危险的事情发生的时刻,其实是没有恐惧的。

不安全感来自于习惯了自己熟悉的区域。我们在成年之后,就没有了童年那种未知和无畏,没有了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而且过去的经验和认知总是在提醒我们,前面会有危险,这既是对自我的保护,也同时束缚了自己,人就是这样作茧自缚。安全的背后是退缩和逃避,但是停留在自我设置的“安全区域”时,内在的自我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内心生命的动力,永远在驱使自己,而头脑的里的经验,又在束缚着探索的行为。跨不出去,就是自我的挣扎,是人生永远的矛盾。

所以,一颗真正理性的头脑,是可以指导自己的行为,不顾过去的经验所提示的危险,而如同婴儿般无知且无畏地去探索。当然,他们也会避开真正的危险。对于“未知的未知”的不断发现,就是人生潜能不断释放的过程,人生的意义和快乐就是潜能释放所产生的激励。

没有苦难不是真正的人生

在如今这个观念多元化的社会,体验自己所没有经历过的东西几乎已成为一种时尚,每个人都力所能及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体验。追求幸福是一种天性,谁也不会主动去追求苦难,甘当苦行僧。然而如果人生中没了苦难,就不会尝到辛酸后的甜蜜。

假设有这样一架万能机器,不论你想要什么样的生命体验,它都能提供给你。如果你想写一本小说,机器的电极就放到你的大脑里,随着电流的输送,你就会得到创作的灵感。如果你想游泳,电极就会给你输送犹如大海般的流动性,你闭上眼睛就能体会到在水里的感觉。你愿意终身接通这架机器,事先计划好自己的生命体验吗?

在这架机器里,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快乐而剔除苦难的生命,然而,多数人都选择不与之相连。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除了快乐,还有其他事情更让我们内在地感到有价值吗?难道人生不是幸福就行吗?

在古希腊神话中,盗火种给人类的英雄普罗米修斯被宙斯锁在高加索之巅,饱受苍鹰叼琢之苦。后来,赫克里斯将苍鹰射死,救下了普罗米修斯。据说当赫克里斯去解救这位拯救人类的英雄时,冲破惊涛骇浪漂渡重洋,是坐在一个瓦罐上。

这个神话里蕴含着人生意义的深刻而真实的象征: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也正是以血肉之躯的孤舟,横游波涛翻滚的人生之洋。这才是真实的人生,人生重要的是真实性。

苦难是人生的常态,谁都可能面对绝望处境,谁都会碰上没有舟的渡口和没有桥的河岸。在人生旅途上,每个人都将受到命运之神的捉弄。既然人生在世,免不了遭受苦难,如何面对苦难便成为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重大命题。

弗兰克是一位犹太裔心理学家,二战期间,他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里,常常遭受严刑拷打,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

有一天,他忽然悟出了一个道理:就客观环境而言,我受制于人,没有任何自由;可是,我的自我意识是独立的,我可以自由地决定外界刺激对自己的影响程度。弗兰克发现,在外界刺激和自己的反应之间,他完全有选择如何做出反应的自由与能力。于是,他靠着各种各样的记忆、想象与期盼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生活和心灵。他学会了心理调控,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其自由的心灵早已超越了纳粹的禁锢。

弗兰克的这种精神状态感召了其他狱友。他协助他们在苦难中找到生命的意义,找回自己的尊严。弗兰克后来这样写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工作和使命,他人是无法取代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重复,实现人生目标的机会也只有一次。然而,最可贵的是,一个人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思想,无论是身陷囹圄,还是行将就木,他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决定外界对自己产生的影响。”

在生命中最痛苦、最危难的时刻,在精神行将崩溃的临界点,弗兰克通过强大的意志调控心灵自由,不仅挽救了自己,而且挽救了许多患难与共的生命,活出了生命的意义。真正的人生,正在于以脆弱的凡人之躯而具有神性的不可战胜。

不过,苦难并不保证你会得到完全绽开的利益花朵,它只提供解脱的种子。你必须找出这粒种子,并且以明确的目标给它养分并栽培它,否则它不可能开花结果。上帝正冷眼旁观那些企图不劳而获的人。而那些真正懂得生活之真谛的人,知道如何向苦难的生活索取教义。

然而,无论怎样,只要你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拨开笼罩着你的生活的绝望,同时,用另一只手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你和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德国小说家卡夫卡如是说。

一切幸福绝非没有烦恼和忧虑,一切苦难也绝非没有慰藉与希望。苦难犹如一面三棱镜,将单调的人生折射出缤纷的色彩。最美好的刺绣也是以黯淡的背景衬托明丽的图案,而绝非以黯淡的花朵镶嵌于明丽的背景之上。 M3B8kHjxPeEhiHDQLHiHX2EQ0DcxIfighcl1SrimfeyDfh6Zi3Rg/MX1xTJwEj/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