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哈佛的第2份礼物:独立思想乃哈佛之精髓

“独立思想”是哈佛大学的第一教育原则。早在一百多年前,哈佛毕业生、著名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就说过:“就培植自主与独立思想的苗床而言,除了哈佛大学,无出其右者。哈佛的环境不只允许而且鼓励人们从自己的特立独行中寻求乐趣。相反的,如果有朝一日哈佛想把她的孩子塑造成单一固定的性格,那将是哈佛的末日。”

思路决定你的视野

独立思考是哈佛大学的第一教育原则。哈佛大学的教授在选择学生的时候并不以学生毕业于什么学校和考试成绩论英雄,而是更看重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哈佛的学生一入校就会一遍又一遍地听到这样的话:“你们到这里,不是来发财的。你们到这儿来,为的是思考并学会思考!”

于是,经常有刚入学的新生问自己的导师:“教授,独立思考到底是指什么呢?”

教授们通常会说:“所谓独立思考,是指思维的主体——也就是你们,在进行思考时,不拘泥于过去的经验,不迷信权威,不屈从压力,不去扭曲思维和实践的规则,而只坚持实事求是,遵循真理。”

曾经,哈佛文理学院的一位学生问爱因斯坦对理科学生有什么忠告,爱因斯坦毫不迟疑地答道:“我要劝他们每天用一小时的时间抛开别人的意见,自行思考问题,这件事不易做,却很有收获。”在哈佛,独立思考的人从来都不是孤独的。哈佛学子威廉·詹姆斯在1903年开学典礼致辞时说:“真正的哈佛是无形的哈佛,藏于那些较为追求真理、独立而孤隐的灵魂里……这所学府在理性上最引人称羡的地方,就是孤独的思考者不会感到那样的孤单,反而得到丰富滋养。”

为什么要强调独立思考?那是因为独立思考不仅能使哈佛学子从学习知识的人变为创造知识的人,而且还能塑造他们的独立个性,让他们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哈佛学子都知道“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用这句话来说明“杰出的人都是会独立思考的人”这个道理最合适不过了。因为知识有尽而思考无穷,学习知识,要学会独立思考才能学得更快、更好,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最终使学习知识的人变为创造知识的人。

而想要具备能够独立思考的能力,哈佛教授会告诉你,这仅仅需要打开你的思路,放远你的视线。因为如果视野不远的话,就会目光短浅;视野不广的话,就会为盲点所困。所以眼界要高,视野要开阔,这样才能够高瞻远瞩、目光长远,具备坐拥天下的大气魄。对哈佛来说,只有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才能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打破时代限制、专业限制、信息限制、个性限制,拥有国际视野,以便更好地规划自己,把握机遇。

哈佛寄语:

哈佛教授弗吉尼亚·约翰逊曾经说过:“我们必须时时进行思考。只有深思熟虑,才能战胜愚昧,在积极的思考中勇敢地面向未来。”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成败,即便在前方父母早已为你铺好了一条路,但是在生命的长途上,不可能有人会一直陪伴在你的左右。只有学会了独立思考,我们才能从容地面对人生长途。

哈佛风采:

哈佛大学不只允许而且鼓励人们从自己的特立独行中寻求乐趣,大学的主要努力方向就是使学生成为参与发现、解释和创造新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人。相应的,教学也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教育。

哈佛教授也自觉地把独立思想原则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把很多时间花在研讨课、个人或小组辅导、实验室工作和查询档案资料等,对学生的考核不再使用常规的考试方式,而是采用研究论文的形式。学生花在课堂之外的时间更多,他们独立探索未知的事物。这种做法更加强调了大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

年轻人,不要太死板

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并非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就像每一个学生论证的思路各不相同,但都解决了问题。我们应该努力去寻找第二个、第三个最佳答案。往往,第二个或第十个答案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

一天上午,哈佛大学的彼得·林奇教授给学生出了这么一道思考题:“一个聋哑人到五金商店去买钉子,先用左手做持钉状,捏着两个手指放在柜台上,然后右手做捶打状。售货员递过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了摇头,指了指做持钉状的两个手指,售货员终于拿对了。这时候又来了一位盲人顾客。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盲人将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买到一把剪子?”

一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噢,很简单,只要伸出两个指头模仿剪子剪布的模样就可以了。”全班同学都表示同意。教授没有否定学生的答案。不过,他又笑笑说:“其实盲人只要开口说一声就行了。”

其实两个答案都没有错,但学生的回答缺乏变通性。多年以前,彼得·林奇教授就意识到,突破思维定式,运用变通思维解决问题将是哈佛无数学子成功的方法。哈佛的许多学生习惯于运用比较熟悉的思考方法,这样做使得他们省去很多精力。然而,哈佛商学院的荣誉教授希尔多·李维特说:“成功组织的最大特色,就是自愿放弃长期以来的成就。”于是,彼得·林奇教授给自己的学生讲述了他们的前辈,同为哈佛学子的美国出版界明星人物阿尔伯特·哈伯德的故事。

阿尔伯特·哈伯德出生在一个富足的家庭,但他立志创立自己的事业,因此他很早就开始了有意识的准备。他明白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最缺乏的是知识和经验。因而,他有选择地学习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充分利用时间,甚至在他外出工作时,也总会带上一本书,在等候电车时一边看一边背诵。他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这使他受益匪浅。后来,他有机会进入哈佛大学,开始了一些系统理论课程的学习。

经过一次欧洲考察之后,阿尔伯特·哈伯德开始积极筹备自己的出版社。他请教了专门的咨询公司,调查了出版市场,尤其是从从事出版行业的威廉·莫瑞斯先生那里得到了许多积极的建议。这样,一家新的出版社——罗依科罗斯特出版社诞生了。由于事先的准备工作做得好,出版社经营得十分出色。他不断将自己的体验和见闻整理成书出版,同时拥有了名誉与金钱。

但阿尔伯特并没有就此满足,他敏锐地观察到,他所在的纽约州东奥罗拉,当时已经成为人们度假旅游的最佳选择地之一,可这里的旅馆业非常不发达。这是一个很好的商机,阿尔伯特紧紧抓住这个机会。他抽出时间亲自在市中心做了两个月的调查,了解市场行情,考察周围的环境和交通。他甚至亲自入住一家当地经营得非常出色的旅馆,去研究其经营的独到之处。后来,他成功地从别人那里接手了一家旅馆,并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和装潢。

在旅馆装修时,他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接触了许多游客。他了解了游客们的喜好、收入水平、消费观念,注意到这些游客多是平时工作繁忙,周末才来这里放松的,他们需要更简单的生活。因此,他让工人制作了一种简单的直线型家具。这个创意一经推出,很快受到人们的关注,游客们非常喜欢这种家具。他再一次抓住了这个机遇,一家家具制造厂诞生了。家具制造厂蒸蒸日上,也证明了他准备工作的成效。同时他的出版社还出版了《菲利士人》和《兄弟》两份月刊,其影响力在《致加西亚的信》一书出版后达到顶峰。

正是因为阿尔伯特·哈伯德在遇到问题时并不囿于思维定式,而是能运用变通的思维方式来灵活地解决和应对,才能一次又一次地抓住成功的机遇,成就人生的精彩。

哈佛寄语:

很多时候,遇到问题,我们必须要学会打破常规,学会变通。看事物不能以一种眼光,而要多角度、多方面地去观察,从常规中求新意。对一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组合、分解、求同、求异等方法,让思路发展拓宽,要么加一点,要么减一点,寻求多种多样的方法和结论,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哈佛风采:

不仅思想要改变,教科书和参考书也要时常更新。例如哈佛的肯尼迪政治学院有个专门的案例编写小组,有6名案例编写员。全院现有1300~1500个案例,除少数由任课教师自编以外,绝大部分是由这个小组的专业人员编写的。其中最受欢迎的案例约有100个。案例经常更新,每年新编30~40个案例,并注意开发国际性案例,学院搜集案例素材,比照不同方面的观点,比较客观公正。 axv+o3kgDxqeBb18OzVZ0yhgu79Bz7wb8tk3AJKZd1LHwEomblcxJaMWbFOm0FA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