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14堂心灵修行课
于海英

前言 心是生命之根,万念之源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著和最终的顿悟。

佛家也认为,快乐的人生要经历三种境界,佛家将其诠释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与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异曲同工。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心里开始存有疑虑、警惕之心,这个时候就“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在历经种种磨难之后,人们又悟透了人生快乐的奥秘,心灵重返清明空灵的境界,这个时候人们的眼中便又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了。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这便是“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明心见性,方能悟透世间玄机。通过止观双修,明心见性,棒喝机锋,达到心灵激荡,直指人心,参悟世态,实现激发内在潜能,释放压力,唤醒智慧,重建健康、快乐、智慧的人生的目标,真正达到返璞归真、回归本心的境界。这就是佛家的明心之境。

和佛家倡导的“明心见性”同理,道家提倡静心,顺应老子的自然无为之道,领悟流传千年的《道德经》之思想真谛,体会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至高人生境界,教会你怡然自得的思维方式,逍遥自在的人生智慧,虚静睿智的纵横策略,自然生存的处世哲学。

儒家也提倡一个人如要达得“治国平天下”的境界,必须先“修身”,修养自己的心性,由“仁”而正心,由“义”而正心,由“诚”而正心,对中庸之道心领神会,在万事万物之间寻求平衡之道,方能“治国平天下”。

易学的洗心和儒释道的修心之说亦有着相通的玄妙。易学是中华文化精神主干,统领儒、道、禅;从博大精深的易学文化中寻找《周易》的基本原理、“易学”的哲学智慧,发挥“易文化”弥伦天人、贯通时空的品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悠悠千载,中国文化莫不徜徉在易儒释道的玄妙境界里,诉说着千载岁月中的至情至景至人,追寻着至真至纯至美的心灵胜境。戏曲以或婉转流利或雄浑厚重的唱腔,配以美轮美奂的服饰举止,将人生浓缩为一个小舞台,诉说世间百态;神农尝百草,方知世间药和食,中华医学自此流传,拯救的不只是病体,更是红尘俗人那颗污秽的苦痛之心。一步一步,一点一滴,人类造就了文字,也走出了美妙的人生。眼观世间万物,心中胸臆万千,挥笔而就,或方正刚强,或纵情豪放,笔墨舞动之间,书法灵动,只为人生一畅。只言片语,诗词文赋,多少文人志士吟咏人生韵律。一杯香茗,浮香冉冉,品味人生清苦。浓情淡墨,尽情挥洒,画中蕴尽生命姿态。俗词俚语,下里巴人也知玩味人生。步圣人后程,仰悟名家风范,涵养一己之心,方品心灵至境。

心有宁静看透万事乾坤,方乃是:一花看尽世界,一叶知尽菩提。品味人生,悟得人生滋味,不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14堂心灵修行课》一册在手,在字里行间感知人生欢喜,在烦扰的尘世间修得一颗清净空灵之心,饮足幸福之泉,畅然游于红尘俗世间。 /9oiYloOneYNeXQHGYfWWF9hGZyunBtsoCIuAdPwggO9yJz9JuZrPkP+/VPRfZu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