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转世灵童

先从一座宫殿说起。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各部,定都逻些(今拉萨),建立吐蕃奴隶制政权。641年,他与唐王朝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在玛布日山上修建了宫殿。因为松赞干布把观世音菩萨(世间自在佛)作为自己的本尊佛,所以就用佛经中菩萨的住地“布达拉”来给宫殿命名,称作“布达拉宫”。

因宫殿富丽绝伦,僧众将其喻为第二殊境“普陀山”——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布达拉”,是梵语音译,即意为“普陀罗”或“普陀”。从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开始,布达拉宫成为历世达赖喇嘛的东宫,也成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的象征。

相传在松赞干布时期,布达拉宫筑有边长五百米的肃穆高墙,红山之上殿宇多达一千座。布达拉宫整体为石木结构,宫殿外墙厚达2到5米,基础直接埋入岩层。墙身全部用花岗岩砌筑,高达数十米,每隔一段距离,中间灌注铁汁,进行加固,提高了墙体抗震能力。屋顶和窗檐为木质结构,飞檐外挑,屋角翘起,铜瓦鎏金。用鎏金经幢,宝瓶,摩蝎鱼和金翅鸟做脊饰。闪亮的屋顶采用歇山式和攒尖式,具有汉代建筑风格。屋檐下的墙面装饰有鎏金铜饰,形象都是佛教法器式八宝,有浓重的藏传佛教色彩。柱身和粱仿上布满了鲜艳的彩画和华丽的雕饰,内部廊道交错,殿堂杂陈,空间曲折莫测,置身其中,犹如步入神秘世界。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辉映,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

可惜公元7世纪至8世纪,布达拉宫先后遭遇了火灾和雷击,众多宫殿都因此倒塌。到公元9世纪吐蕃王朝覆灭之后,连年战乱致使布达拉宫几成废墟。

直到甘丹颇章政权建立之后的公元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与和硕特部首领顾始汗沟通之后,决定重修布达拉宫,重现布达拉宫旧日之光。不久,在第巴索朗绕登的监工之下,着手开始修建布达拉宫的“白宫”部分。至罗桑嘉措入京朝圣返藏后的1653年,“白宫”顺利竣工。

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的圣殿。如同古老图腾,为西藏后世子民提供着最清圣的福佑。它壮丽,庄严,无可替代。带着一种亘古不朽的沧桑质感,任岁月金戈铁马,年华迁变。

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是修缮布达拉宫的功臣,那么,罗桑嘉措是怎样一个人呢?

公元1617年,藏历第十绕迥火蛇年。九月二十三日,天生异象。西藏琼结青瓦达孜地区。青瓦达孜宫,即琼结宗堡之内。前藏世袭贵族琼结巴家族被誉为“猫眼宝石中的九眼珠”的奇女子贡嘎拉则在丈夫霍尔·顿都热丹的陪伴下,历经十月怀胎之苦终于诞下一名男婴,取名贡噶米居多嘉旺格嘉布。男婴生来便天庭饱满,满面荣光。他的出生,给琼巴家族带来了无限福祉。

在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的自传里,他这样描述自己出生前后的奇异之事:

“日沃德庆寺的然坚巴桑杰嘉措是我家日常供养的上师,他在笔记中写道:在临近投胎之时,有一个自称为香灯师的僧人带来一尊大悲天王的铜像。有人问他这是什么像,他回答说是拉萨大昭寺的五位天成像(十一面观音像)。母亲在临近分娩时,梦见铜像往窗外爬,由于身形高大,十分吃力。一个艳装佳人挽住他的手,轻而易举地拉出窗外。据说,当时龙王庙内有一种未曾见过的花开放,寝殿顶上虹光缤纷,山下人将寨堡团团围住,无云的晴空中降下雨点,非亲眼目睹很难相信会出现这种奇观。一旦亲临其境,他们会认为在那里有隐居的恪守律仪的非凡的人去世或者诞生或者得了道果。”

罗桑嘉措的父亲是一个叫做霍尔顿都热丹的人,至于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至今已经无从考究。然而这样一个很平凡的人,却生下了一个不平凡的孩子。霍尔顿都热丹在妻子怀孕期间就曾经寻访上师,为自己将来要降生的孩子做法事。上师一到家里,就告诉他这个孩子灵光外泄,心体非凡。

果然,在贡噶米居多嘉旺格嘉布出生不久,就有人找到他,说这孩子就是前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

当初寻找转世灵童是四世班禅罗桑却吉主持的,寻找转世灵童的高僧在藏北的热振寺,文殊菩萨佛像前,以陈设糌粑丸抽签的方式,认定他为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之转世灵童。

是喜?是悲?不知道,反正这是天命所归,是霍尔顿都热丹左右不了的。

公元1622年,六岁的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被三大寺僧众迎请至哲蚌寺,开始习佛行修。

罗桑嘉措先后拜四世班禅额尔德尼洛桑却吉坚赞与乃萨瓦·贡布索朗巧丹、昆顿·班觉伦珠、查仓·洛巧多吉、第达(掘藏师)林巴等高僧为师。他在各大派上师的带领下渐次学习藏文文法、正字法等。读书,写字,聆听和研习佛教典籍及其释论。所拜之师无一不是当世名流,佛法精湛之辈,罗桑嘉措从小就接受了十分良好的教育。

跟所有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一样,他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智慧,超凡的才能。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为什么要降大任呢?三百年前的西藏,到处暗涌浮动,各股势力犬牙交错,一片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态势。

曾听过一首诗:

铁甲将军夜渡关,

朝臣待漏五更寒。

山寺日高僧未起,

看来名利不如闲。

说的是做官不如当和尚,当和尚多么清闲自在啊。

罗桑嘉措在五岁的时候被以四世达赖转世灵通的身份迎接到了哲蚌寺。五岁的小孩子不可能执掌权力机关,于是,他就一直跟着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学习。

等到罗桑嘉措长到八岁的时候,正式拜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为师,受沙弥戒,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对互为师徒的达赖班禅。公元1627年,罗桑嘉措十岁,受比丘戒,正式成为活佛。

这样,罗桑嘉措的人生道路算正式开始了,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罗桑嘉措在哲蚌寺接受教育的这一段时期里,藏巴汗政权和其他各派对格鲁派持续进行攻击。1630年,藏巴政权利用地方势力内讧之机对格鲁派进行了一次严重打击,甚至迫使年仅十三岁的罗桑嘉措离开拉萨去往西藏的山南地区避难。此后不久,蒙古喀尔喀部的却图汗、藏巴政权的巴汗和康衢的白利土司结成了联盟,立誓一定要彻底消灭格鲁派。在颠沛流离中,早慧的罗桑嘉措便意识到独立的政治地位对于格鲁派存亡的重要性。

公元1636年,罗桑嘉措长到了十九岁,当时的他,意气风发,霸气外露,显得成熟而又干练冷静。而且刚好在这一年,他就任了哲蚌寺、色拉寺两寺的住持。也正是从罗桑嘉措开始,历代达赖喇嘛都将成为这两座寺院的住持,并且这个职位除活佛之外别人均不能担任。

罗桑嘉措一就任住持后,就进行了他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了改变格鲁派长期遭迫害的状态,罗桑嘉措于1641年和他的师父四世班禅洛桑却吉坚赞商议决定,利用藏巴汗政权同蒙古和硕特部之间的矛盾,派人去青海与和硕特部的首领顾始汗谈判。以借和硕特部大军的强大实力彻底推翻藏巴汗政权,从而开创出一个属于格鲁派的新政治局面。

果然,当和硕特大军一到,便迅即将三股反对格鲁派的势力消灭殆尽,并且帮助格鲁派建立了以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为首的甘丹颇章政权。并且,和硕特部与格鲁派的信仰正式结盟。这一年是公元1642年。

罗桑嘉措在藏区开辟出了一番新天地,到处显得生机勃勃。

而此时的中原已是战火冲天,努尔哈赤靠祖上留下来的十三副铠甲起兵创业,打出了一片大好天下,可惜他不幸早亡。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接班人是皇太极。这个人可不简单。据说皇太极有一次打仗,刚好流鼻血,一般说来,流鼻血,不是个问题,拿张手纸塞着,也行了。但皇太极流鼻血,据说相当之诡异,流量大,还没个停,连续流了好几天,都没办法。可是军情紧急,皇太极也不含糊,拿了个碗,就放在鼻子下面,一边骑马一边接着,连续两天两夜赶路,据说到达目的地时,接了几十碗。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甘丹颇章政权建立之前的1639年,藏历第十一饶迥土兔年,称帝建国,改国号为“大清”。

据《清实录》记载,是年十月,皇太极派遣以察汉喇嘛为首的一批人去往西藏,带信给当时掌管西藏地方政权的藏巴汗和“掌佛法大喇嘛”,说“朕不忍古来经典泯灭不传,故特遣使延致高僧,宣扬佛教,利益众生”。表明了慕名聘请之意,也明确地表达了清朝想在藏区之外发扬佛教的愿望。这为后来罗桑嘉措的进京提供了十分良好的机会。

同时,和硕特部落见明朝式微,皇太极完完全全取而代之也是指日可待,便有意投靠清政府。于是,和硕特便联系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暗自派遣使者去盛京,“自人迹不至之区,经仇敌治国,阅数年”,历经艰险,方才于公元1642年十月抵达当时清朝之都盛京,也就是现今的辽宁省沈阳市。

当时,清太宗皇太极得到西藏使团要前来朝见的消息,亲自率领众臣前往怀远门给西藏使团接风洗尘。并率众拜天,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不但如此,皇太极还为了纪念这一次藏传佛教使团的来访,特地在盛京修建了第一座黄教寺庙“实胜寺”。使者们在盛京留至次年才回藏。此时,正值格鲁派甘丹颇章政权建立,于是在使团临行之前,皇太极还委托使者致书给罗桑嘉措,并赠予大量礼品。

“金刚达赖喇嘛。今承喇嘛有拯济众生之念,欲兴扶佛法,遣使通书,朕心甚悦,兹特恭候安吉。凡所欲言,俱令察干格隆、巴喇衮噶尔格隆、喇克巴格隆、诺木齐格隆、诺莫干格隆、萨木谭格隆、衮格垂尔扎尔格隆等口悉。外附奉金碗一、银盆二、银茶桶二、玛瑙杯一、水晶杯二、玉杯六、玉壶一、镀金甲二、玲珑撒袋二、雕鞍二、金镶玉带一、镀金银带一、玲珑刀二、锦缎四,特以侑缄。”

接下来,皇太极驾崩,顺治皇帝即位。他因循皇太极的政策,再次召请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进京。

此时的罗桑嘉措,已不是当初那个涉世未深的少年,他现在老谋深算,城府颇深。他知道获得新王朝的扶持的重要性,也看到了清朝的强大;但他也知道清廷急于安抚稳定西藏地区对于清廷彻底完成统一大业的重要,于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威严,并没有急于回应顺治皇帝。

就这样一直拖了下去,顺治皇帝再三要求,罗桑嘉措感觉时机到了,于是和四世班禅洛桑却吉坚赞商洽,终于在1652年,在与当时担任西藏摄政大臣第巴一职的索朗绕登讨论之后定下了入京方案。

可惜当时的四世班禅年事已高,已经卧榻不起,只好由罗桑嘉措独自率领一个约三千人的庞大使团离开西藏踏上了入京之路。

顺治皇帝得知此消息之后大喜,并当即决定罗桑嘉措使团此行的所有费用均由国库拨付。直到当年十二月十六日,罗桑嘉措一行人方才抵达了盛京。

顺治皇帝在安定门外为他专门建造了黄寺供其居住,饮食起居一应供给周到。罗桑嘉措在北京停留了两个月后,以自己和从人水土不服染病为由,向顺治皇帝提出返回西藏。

在罗桑嘉措一行人行至内蒙古且未离开代噶地方之前,顺治皇帝派人赶赴代噶地方,颁给了罗桑嘉措一枚有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的金册金印,且正式册封罗桑嘉措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旦喇达赖喇嘛”。自此,“达赖喇嘛”的封号被正式确定下来。此后,历世达赖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遂成定制。待罗桑嘉措抵藏之后,他用清政府所赠银两建造了十三座寺院,也渐渐规范了格鲁派的各种礼仪制度。

传说,当年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进京觐见顺治皇帝,返藏时途经青海湖,夜宿沙陀之地,由于长途跋涉,人困马乏,又缺少饮用淡水,正在束手无策之际,达赖的随从在南坡丛草乱石之间觅得了一泓清泉。五世达赖喇嘛一行人离开之际,便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转山转海仪式。从此,沙陀寺便成为宗教圣地,每年都会吸引无数信徒到此参拜。

罗桑嘉措是个很出色的外交家,他不亢不卑,游刃有余地拿下了顺治皇帝。这使甘丹颇章政权获得了清政府的援持,也促进了其政权的巩固。在布达拉宫的司西平措大殿里一套记载着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一生活动的唐卡中,便有一帧纪念顺治皇帝与罗桑嘉措会晤场面的图景。

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拥有强大的个人意志和卓绝的才能智慧。他为发扬光大格鲁派、建立甘丹颇章政权不遗余力耗尽毕生所有精力。他在世时,在西藏地区格鲁派寺院已经发展到三千四百七十七座,格鲁派僧侣人数亦已超过三十万人。

晚年的罗桑嘉措,一切政事交由第巴桑吉嘉措主持,他潜心著述,撰成作品30多卷。其中以《西藏王臣记》、《相性新释》、《菩提道次第论讲义》、《引导大悲次第论》等最为著名。

而他所有的论著在藏传佛教界里流传甚广,并且大多被公认为佛教经典。因此,在西藏宗教文化史上,罗桑嘉措享有极高的声望。

而最具影响力的,是《西藏王臣记》。《西藏王臣记》既是历史名著,也是文学作品。全书主要篇幅记述吐蕃王朝崩溃到五世达赖执掌政教大权为止近400年间的重要史实。这一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纠葛、军事攻伐,在书中都有极为生动的描绘。全书采用散韵结合的文体,散文部分叙述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诗歌部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讲究修辞,颇具文采。300年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是藏族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无疑是藏传佛教史上功勋显赫的活佛,是西藏最有影响的政教领袖之一。如果放在在今天,他就是美国时代周刊影响世界的一百位名人之一。

然而,这样一位人物去世的1682年,当时的西藏,却是非常普通,非常平静——因为,他去世的消息,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

对外封锁消息的是掌握西藏地方政权的第巴桑杰嘉措。

第巴是西藏的政务执行官,主持西藏朝政。桑杰嘉措是罗桑嘉措一手培养起来的接班人。

此时的罗桑嘉措,已经不能走动,自从他藏历铁鸡年九月六日病倒之后,就再也不能下床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惜好多事情他已无能为力,以后时局的发展,恍若一团迷雾。

人老多情,在病榻上躺着的罗桑嘉措,常常不由自主地回忆起了往事。自己所做的一切仿佛都历历在目:

他下令大加扩建布达拉宫,让布达拉宫的规模前所未有的壮观。

他鼓励其他的教派都改信黄教,此时自己的教徒已经遍布天下。

他给一些新的寺院主持开光仪式,并进行各类寺院和僧侣的大普查,他制定了财政制度,颁布了藏族自己的民族服装,他为整顿僧俗纪律巡视各地……

罗桑嘉措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无奈还有许多未了的心愿,于是,罗桑嘉措把桑杰嘉措叫到床边,交代了三件事:

第一,布达拉宫还没有建成,要时时叮嘱工人,继续努力,把布达拉宫建好。

第二,就是蒙古人,也就是和硕特部,和硕特部一直在插手西藏的事务,要限制他们在西藏的权力,削弱蒙古人在西藏的势力。其实这件事儿罗桑嘉措也没少费心,可毕竟这不是朝夕之功,所以还得由接班人继续完成。

第三,当年罗桑嘉措转世而来的时候,受到了百般阻挠,差点儿坐不上这喇嘛的位子,现在,他的转世灵童也一定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所以罗桑嘉措叮嘱桑杰嘉措,不要让小灵童过早和外人接触,孩子太小,容易被人控制,最好先把他培养长大成人,等到长大了,就不怕被人利用了。

这几件事都要桑杰嘉措帮忙完成,但是桑杰嘉措还太年轻,一旦蒙古人听到罗桑嘉措去世的消息,一定会蠢蠢欲动。所以罗桑嘉措叫桑杰嘉措隐匿自己去世的消息,秘不发丧,以自己的名义做事,这样就会方便很多。等到将来转世灵童长大了,可以继承大业的时候再公布于众。

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圆寂了,他留下来的话如皇帝的遗诏一样。它的核心内容,就在于清除蒙古人在西藏的势力。而要清除蒙古政治势力,首先要找到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将他培养成一位佛学精湛,意志坚定的活佛。

年轻的桑杰嘉措承担了达赖的重托,就全身心地投入。也许是他明白五世达赖喇嘛打下这份基业的不易;也许是在与达赖的长谈中,坚定了决不让西藏政权旁落的决心;也许是为了感念五世达赖喇嘛的知遇之恩。既然接下了这副担子,就一定要挑起来。

桑杰嘉措对外宣称,五世达赖喇嘛身体不好,而且,他正在闭关修行,凡是政教要务,都由自己代理。其他人不明就里,还真信以为真了,因为喇嘛闭关修行是很正常的,时间长短也没有定数。暗地里,桑杰嘉措派出心腹,去寻找转世灵童。

那么,这位转世灵童,他在哪里呢?

寻访转世灵童是非常严格的,要经过辨别预兆、神谕启示、观巡圣湖、寻访灵童、辨认遗物这几大步骤。

辨别预兆,就是在活佛圆寂的时候会出现一些预兆,甚至会天生异象。因此,在寻访过程中,寻访者要向被寻访者的家属和周围的人们询问灵童出生前后所出现的各种预兆。自然,活佛圆寂之前会将一些内心所想的细节透露给随侍或者心腹。而在活佛圆寂之后,他们的身体会呈现某种姿势,这便是转生方向的暗示。这是一个很神秘又很神圣的启示,容不得别人有半点的怀疑和玷污。

神谕启示,说的就是神谕能预卜人间世事,因此在活佛圆寂之前都要请来最有威望的神谕前来占卜。而且要占卜好多次,其中乃穷神谕的占卜验证是最重要的。他会算出达赖喇嘛转世灵童所在的方位,而且还会描述灵童诞生地周边的具体特征。

观巡圣湖,是一个很神秘的仪式,在西藏,人们都很信仰圣湖,而且西藏也的确有很多圣湖。西藏山南地区加查县有一湖,名拉莫拉错,被认为是神湖,通过虔诚的祈祷,湖中会显现一些景象,这些景象会显示出灵童出生的具体地方。至于怎么从圣湖中观察到转世灵童的情况,我们这些凡人不知道,可能只有那些佛法高深,洞悉一切的高僧或者占卜师才能看出来。不管怎么说,观巡圣湖也是寻找转世灵童最重要也是最神秘的线索之一。

寻访灵童,顾名思义,就是要出去寻找灵童,按照占卜的卦象和圣湖中显现的影像,找到转世灵童出世的地方。

辨认遗物,是最后的一个步骤,因为一般来说,活佛圆寂之时降生的孩子不止一个,被寻访到的灵童也不止一个。所以辨认遗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灵童需要从真假遗物中辨认出前世活佛使用过的东西,比如手铃、小鼓、念珠等。但也会出现多个灵童通过考验的情形,鉴于这个,乾隆皇帝发明了一个法子,叫做金瓶掣签制度。

元代以后,教派首领或者大活佛,大都得到过中央的封号和印信,以后,请封、袭封便成为一种制度。那时候,能得到朝廷的册封是一件最光荣不过的事情。公元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的时候,为了排除寻找灵童时可能发生的弊端,完善灵童确认的程序,中央制定了金瓶掣签制度。

金瓶掣签规定,寻访或确定新的灵童时,首先由拉穆吹忠等四大护法降神,将已预选出的灵童的姓名、出生年月日,各写一签,贮于金瓶内,召集僧众连续祈祷七天,由驻藏大臣亲自监视。如吹忠等四大护法神所指的只有一名,亦须将一个有灵童名字的签牌和一个没有名字的签牌共同放进瓶内,假如抽去没有名字的签牌,还要另找灵童。

这是后话,在仓央嘉措出生的那个时候,灵童的确认程序还没有那么完善和复杂。也是因为如此,仓央嘉措才和前世活佛之间,有着一种无以名状的因缘。

一般杰出的人物出世,就会天降异象。汉族虽然也相信天降异象,但都当它是一种传奇;而藏人则深信天地之间有灵气,生死有轮回,他们敬畏每一根草木,路上的石头,风中的白鸽。

汉族关于天降异象的传奇,也有很多,即使不是很杰出的人物出世,也会有那样的传说,比如三国那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当天晚上就有白鹤一只,飞来县衙屋上,高鸣四十余声,望西飞去。临分娩时,异香满室。而且甘夫人夜里梦到仰吞北斗,因而怀孕,所以生的孩子就叫做阿斗。阿斗不是个高人,他爸爸却了不起,那满屋的异香,是不是刘备所应该拥有的?

比如释迦牟尼,出生之时,脚踏莲花,向东南西北各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接着天地有六种吉祥之震动,还有天女散花之类的。

1683年,西藏门隅邬坚林寺附近的上空也出现了种种异象,传说门隅沃松的天空“七日同升,黄柱照耀,大地震撼三次,突然雷声隆隆降下花雨,枝绽花蕾,彩虹罩屋”。接着就出生了一个孩子,很多乡邻都说,这孩子一定不是个凡人。

据说那个孩子生下来就能开始说话,他说:“我不是小人物,而是殊胜尊者。我是从拉萨布达拉宫来,所以要尽快回去了,久已把第巴和众多僧侣抛弃了,也应去朝见了。”

这下子可不得了了,众人都以为这家出生了一个神人,乡野之言的传递速度是很快的,而且在传递的过程中会升华加工。所以此事传到桑杰嘉措的耳朵里的时候已经面目全非,说是门隅那个地方出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人,桑杰嘉措心中一惊,难道这就是我要找的转世灵童?

那么,门隅是个什么地方呢?

素有“藏南明珠”之称的门隅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在历史上被视为神秘的地方,藏语称“白隅吉莫郡”,意为“隐藏的乐园”。作为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出口的门隅地形狭窄、四季如春、江河纵横,聂门隅香河、章玛河、章囊河和绒囊河均流经她的怀抱,是藏南地区开发较早的富饶之地,更是藏族民众心中的一块圣地。

门隅的神秘,绝不仅仅是因了她的风光,而是因了她在西藏佛教中有着卓然不群的超脱地位。

相传,早在聂赤赞普时代(约公元前四世纪),门隅地区已有土著居民活动,与雅隆人有着密切的文化往来。聂赤赞普在前往雅隆地区时,曾经游览过“二十九地”。

《西藏王臣记》亦记载,在吐蕃建国之后,人们就把门隅人称为“黑门朱”。“门巴族曾有三族”,即久居门隅地区的门巴嫡系、汉藏交界处之西夏以及工布等三族也。这些传说和史料记载,大致廓清了门巴族的族源:门巴族自古就是门隅土著群体和外部群体互相融合的后裔。“此一雪域南方门隅地,自古逐渐形成之人类。”

在灿若星河的历史记忆里,这片秀美的山河丽川有幸成为佛教东传中土最早的途径之一。据考证,佛教最初由印度传入中土的途径经由两个方向,一是经过门隅北部的错那,一是经由西部的主隅(不丹的古称),由此便可一窥门隅在佛教东传过程中的重要性。

据藏文史籍《红史》记载,早在公元七世纪的松赞干布时代,吐蕃王朝的疆域就包括门隅地区。松赞干布在门隅派有官员主持政务,传说在他亲自绘制的状如仰卧罗刹女的吐蕃地形图中,就把门隅画作罗刹女的左手心,并在其上建有一座罗刹女庙。这座庙位于上门隅勒布四措之一的斯木措境内,名“斯木拉岗寺”,意为“罗刹女庙”,在后来每年举行的朝佛供神活动中,西藏地方政府都要派官员前往主持。

八世纪中后期,莲花生大师入藏,一路降妖伏魔,帮助赤松德赞修建了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庙桑耶寺。在门巴族民间传说中,桑耶寺建成后,莲花生大师便沿河谷向南,翻越亚堆拉、雪香拉、俗坡达拉和波拉等大山南下门隅,至今在错那和上门隅勒布一带,还可以见到许多相传是当年莲花生大师传教时留下的遗迹。

门隅是藏区通往印度和不丹的主要通道,而不丹是古门隅的一部分,在那里也盛传莲花生传教和降妖伏魔的故事,尤其在不丹东部的布姆塘一带,留有诸多莲花生活动的圣迹。莲花生对门隅的影响力非常之巨,事实上,在门隅的佛堂庙宇中,供奉的主神均为莲花生大师。莲花生后来还被宁玛派这一西藏最为古老的佛教派别奉为开山始祖,而宁玛派则是当地土著门巴族最为信奉的教派。

公元九世纪中前期,在佛教与西藏本土宗教苯教激烈的权力争斗中,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被推上历史的潮头。朗达玛上台后便焚经书,毁寺院,强令僧人改宗还俗,佛教在西藏腹心地区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此间,佛教僧人大批逃亡,一部分逃往西藏东部,一部分逃往南部门隅。吐蕃王朝崩溃后的二百多年间,西藏腹心地区已难觅佛教踪影,佛教仅在包括门隅在内的边地得以保存和继续传播。

随着封建农奴制在西藏的确立,西藏佛教进入了一个再度繁盛的时期,即所谓“后弘期”。萨迦派、宁玛派、噶举派、噶当派等佛教教派的出现,标志着具有西藏特色的藏传佛教的最终形成。藏传佛教的宁玛派、噶举派和在噶当派基础上改造而来的格鲁派都相继传入了门隅地区。

宁玛派是最早传入门隅的一个佛教教派。如果把莲花生作为宁玛派的开山祖师,那么早在吐蕃时代中期(公元八世纪)宁玛派就在门隅有所传播。然而,宁玛派作为一个佛教教派出现却是在后弘期。因此,宁玛派作为一个被认可的教派传入门隅的时间,目前所见资料一致认为是在公元十一世纪左右。其时,宁玛派活佛德尔顿·白玛宁巴从主隅布姆塘来到门隅的降喀(在达旺附近)传教,得到了当地头人的支持。其后,乌金桑布(白玛宁巴胞弟)也来到门隅,与当地土王楚卡尔娃之女多吉宗巴成婚。乌金桑布在降喀的索旺一带建了乌坚林、桑吉林和措吉林三座宁玛派寺庙,此地因此被称为“拉俄域松”,意为三神地。他还在原噶拉旺波土王宫所在地满扎岗为门巴信徒授以“马头金刚灌顶”,当地百姓纷纷接受教化,皈依佛法,地名也由满扎岗改为达旺。此后,乌金桑布在拉俄域松群众和白林施主的帮助下,在灌顶的地方建立了达旺寺。乌金桑布终其一生在门隅传教,最后逝世于乌坚林。他的后代一直在达旺一带传教和执掌宗教事务。

藏传佛教噶举派传入门隅当在十二世纪。噶举派支系众多,素有四大八小之分。据藏文历史文献《青史》载,1146年前后,噶玛噶举派僧人都松钦巴曾到门隅游历传教,他到过门隅的夏雾达郭地方,并作了门隅土王卡通的供奉上师。

对门隅影响较大的是噶举派帕竹噶举的主巴噶举支系。主巴噶举中的下主巴创始人为洛热巴旺秋尊追,他曾到主隅布姆塘地方建立了塔尔巴林寺,传播噶举派教法。主巴噶举派势力一直很强,在主隅占有重要地位。公元十七世纪初,阿旺南杰从西藏来到主隅,整合了互不统属的噶举派力量,形成了“南主巴”新的支系,并掌握了不丹的政教权力。主隅属古门隅的一部分,主隅的噶举派势力必然对门巴族的宗教信仰产生一定的影响。

藏传佛教格鲁派是最后兴起的一个教派,创始于十五世纪初叶,到十六世纪中期便形成一个势力强大的宗教集团。十七世纪中叶,更成为西藏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教势力。当时五世达赖喇嘛派门巴族喇嘛梅惹·洛珠嘉措到门隅传教,1680年,梅惹喇嘛将宁玛派寺庙达旺寺改属格鲁派,并对寺庙进行了扩建,名为甘丹朗杰拉孜寺,成为格鲁派在门隅地区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寺院。

在历史传说中,门巴族人身上披着一层神秘恐怖的外衣,因为在这个部落中存在着一个非常古怪的传统,就是给别人下毒。

门巴人认为,人的美貌、智慧和健康是可以转移的,如果你漂亮,那么我毒死你后,你的美貌就会转移到我身上;同样,智慧和健康也是如此。因此,一般来说,被门巴族毒杀的人,要么是美貌异常、气质高雅的女人,要么就是高大俊美、健康强壮的男子,要么就是智慧超常、博古通今的学者。据说,下毒者一般是门巴族的妇女,这样的人家一般很好辨认,在他们家门口上,一般都会画有一只大蜘蛛,挂在门口的经幡一般也是黑色的。

门巴人的毒药,不但厉害,而且精细。首先,无色无味,杀人于无形;其次,最绝的是可以延时,不但可以延时,还可以精确控制被毒者的死亡时间,从半天到十年,可以把你咽气的时间精确到小时,绝无差错。门巴族的毒药配方,往往都是家族的不传之密,代代口传心授而来,也有专门到巫师那里去学习调配的。据说毒药大多是无色无味的白色粉末,遇水即溶,下到食物和饮水中时,即便是门巴族自己人也很难察觉。但是,常规来讲,门巴族在将有毒的食物、饮品端给被下毒者时,手形和平时相比会有些细微变化,这种变化的意思在于:我不是偷着毒你的,是告诉了你这里面有毒的,是你自己不注意,因此我即便毒死了你,天神也不会怪罪于我。但这种细微的手形变化不是内行很难看出来。

但并不是所有门巴人都下毒,只有门巴人中信仰苯教的女人才会下毒。她们也不是见到有福气的人都会下毒。这些会下毒的人一生中只会在某个特定时段才会下毒,每个人的下毒时间都不一样。当然,当某个人到了必须下毒的时候,村子里大概都知道,所以也就不去她家。

其实这些都是传说,究其原因,门巴人下毒的习俗或许更多是为了自保。门巴人两百多年前从西藏西部地区和不丹迁徙过来,他们为了保护自己,才渐渐形成了下毒的传统。

从佛教在门隅开始传播到格鲁派在门隅取得统治地位,经历了长达近千年的漫长过程。佛教的传入,深刻地影响着门巴族社会和门巴族的传统宗教信仰。

这样一个神秘的地方,有一个中扎西丹增的苦命男子,他是宁玛派的一位僧人。前面说过,宁玛派是藏传佛教最早的教派,所以保留了大量的苯教色彩,重视寻找和挖掘古代佛教徒藏匿的经典,该教的教义比较宽松,僧人可以娶妻生子,由于这个教派的僧人只戴红色僧帽,因而又称为红教。

扎西丹增是一个清高而贫穷的僧人。自幼,他的父母便重病在榻,于是少年时,他便开始终日劳作为父母赚取医药的费用,并从无半句怨言。在那一间旧损不堪的小屋里,他与父母相依,茕茕生活多年。他半生操劳不休,却心似深广大海。

转眼已至而立之年。他素来无心儿女情长,只因他深知,老父老母才是自己的根底所在。只要他们在世一日,他便不能有一日私心。他要将他们放在一切私欲之上,去悉心照料,来积福积德。

“千棺从门出,其家好兴旺,子存父先死,孙在祖乃丧。”这是人类发展的规律,也是门风兴盛的标志,命之长短,如日之朝暮,是必然的轮回,是宿命。当扎西丹增的双亲溘然而逝时,他的心里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痛,这种痛也刺激了自己的智慧和责任,让他感觉到了自己身上的担子。他相信自己的父母一生行善,就是离开人世了,也会往生极乐的。于是,心潮也就慢慢平息了。

扎西丹增是一位沉默的智者,能最终做到面对死亡静定不乱。这个平日里看着憨实内敛的男子,此一刻是如此担当,令众人刮目相看。扎西丹增其实也知道,真正意义上属于他的生活至此方才开始。

接下来,摆在自己前面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自己现在还没有结婚,还是孑然一身。不久很自然地,他认识了陪伴一生的伴侣,次拉旺姆。

缘,是一种神秘,缘起缘落,更是一种不可多见的美丽,世上不可多见的鲜艳和娇艳欲滴;人与人之间的相识相知,以至相爱所需要的不单只有深情厚谊,还要那擦肩再回首的玄之又玄的美丽。

一个是敦厚善良仿若璞玉的男子,一个是野花一般情窦初开的少女,一个全凭一颗洁净清坦的心生活,无欲无求,一个含苞待放,藏不住眼睛里的火焰。没有人知道,是谁向次拉旺姆提起那个沉默寡言的扎西丹增,也没有人知道,这个素未谋面的男子到底有没有被她藏在心底。或许,她只记得他的名字——扎西丹增。

不是所有的缘分都是流水,不是所有的相遇都是永别。世界上至少还有梁山伯祝英台的千古绝唱,还有司马相如卓文君的琴瑟相随。

如果你认为世界上的情爱都是“骏马常托痴汉走,巧女常伴愚夫眠”,那就错了。

就是这么奇妙的一种缘,把两个人紧紧地绑在了一起,经历了前世的悲欢离合,还有种种考验。现在,是时候了,是时候来到他身边,静静地,用一生的时间,去守护他,哪怕遇到重重阻碍,也会牵着手一起度过。

有人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能够在万千人海相遇,已是不可思议。若再能与之相伴一生,那真是几生几世修来的福气。次拉旺姆与扎西丹增大约是前生积下了太多的福报,所以这一世受到眷顾。

在门巴古老的传说里,门隅的神山圣湖中住着爱情化身的美少年,与美丽的姑娘一见钟情,于是以月亮为弓,流星为箭,射出定情的靴带,便俘获了姑娘的芳心,孕育了成群的儿女。

和美丽的传说一样,流星做成的箭射到了年轻少女的心里,两个人热烈地融合在了一起。

相传扎西丹增还有一个性情凶恶的姐姐,在双亲去世之后抢夺了扎西丹增多年勤苦劳作存下的微薄积蓄,并在扎西丹增和次拉旺姆结婚之后将他们赶出了家门。也说次拉旺姆有一个凶悍的兄长,所作所为与扎西丹增的姐姐如出一辙。

一对失去家园的爱侣,在茫茫无边的草原上无言地走着。有一丝甜蜜,更多的是茫然。

终于,在一个平坦安宁的地方,他们扎下根来,这就是藏南的达旺地区。

在妻子临盆之际,扎西丹增看到了天上奇异的景象,作为红教僧人的他,也许猜得到,刚才的奇异景象是莲花生菩萨的转世之相,是有一个活佛要降生了。活佛是神在人间的化身,是菩萨为普度众生在人间的依托。

只是,扎西丹增没有料到,莲花生菩萨的转世,竟然会降临在他家。

桑杰嘉措听到门隅的传言后感觉到了一丝不寻常,于是决定先派人去那里了解一下情况。

他找到的是心腹曲吉和多巴,告诉他们:门隅这个地方有一个孩子,很不寻常,让他们去看看。当然,这件事儿不能让外人知晓。

曲吉和多巴当然知道上司要自己找什么,于是来到那个孩子家,孩子的家乡是很偏僻的农村,到那之后却发现这个孩子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乎其神,而且对他们的到来没有表现出很欣喜高兴的样子。于是,他们返回报告桑杰嘉措,给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有点儿像,又有些不像。

桑杰嘉措心中很踌躇,但也没有办法,考虑再三,桑杰嘉措只好算了一卦,结果卦象显示,必须让那个孩子离开家乡才能让确认灵童的过程不被外人干扰。这是什么意思?桑杰嘉措不明白,但是没办法违背上天的旨意,桑杰嘉措马上命人将灵童一家从邬坚林迁居夏沃的措那宗。

仓央嘉措的家里本来就很穷困潦倒,突然有人说要帮忙抚养他的孩子,还给他们搬家,供应衣食住行,于是,仓央嘉措的父母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为了继续考察这个孩子,他又派了人,带着五世达赖喇嘛的灵物和一些生活用品前往新居。这一次,孩子明显与在家乡时表现不同,他一见到有五世达赖喇嘛印章的东西,就十分高兴地说:这是我的。

在西藏,经常会出现这样神奇的事,一个目不识丁的牧羊娃,在一场突发的大病痊愈后,会突然变得通晓古今,知前后事,甚至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完英雄史诗《格萨尔王》。而且他们还会告诉身边的人,自己已经不是原来的身份,而是完完全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这样的人,这样的经历,一般都被视为转世。转世的人能回忆起前世的住地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名字,种姓、家族、肤色、年龄、相貌等等。这是西藏独有的一种神秘文化。

小孩子的这个举动让桑杰嘉措有点儿为难了,似是而非,两种答案,那么他究竟是不是真正的转世灵童呢?思量了许久,桑杰嘉措决定,再派曲吉和多巴考察一番。

这一次,曲吉和多巴又带来许多五世达赖喇嘛用过的物品。在考察的过程中,他们大吃一惊,这个孩子对五世达赖喇嘛用过的器物,都能准确无误地辨认出来,对五世达赖喇嘛用过的东西拿着不撒手,而且,他的很多生活习惯和五世达赖喇嘛一模一样。

从此刻起,桑杰嘉措就认定这孩子就是罗桑嘉措的转世灵童。于是桑杰嘉措下令,这孩子的一切生活起居,都由曲吉、多巴和另外两名侍从服侍,任何人不能靠近,就连孩子的父母也不例外。

转眼到了1687年,在这一年的观察中,曲吉和多巴一直和这孩子接触,于是他们更加确信,这孩子就是他们苦苦寻找的人。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这时候他已经四岁了,按照常理,他应该接受教育,活佛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半点儿马虎不得。为此,他们不但多次为孩子的健康做法事,而且同时在色拉寺、哲蚌寺向文殊菩萨祈祷,祈祷菩萨赋予他智慧,让他对学习产生兴趣。

很快,桑杰嘉措下令,从布达拉宫定期往措那运送生活用品。要保证转世灵童吃穿用度,所有的一切都要是最好的、最新的。如同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小心保护,不能有任何懈怠和疏忽,因为那孩子是以后的希望,一切生活的源泉和寄托。

而他在心中也暗自决定,从这一年开始,灵童必须开始学习,老师就定为一直看护他的曲吉。

灵童就一直在这里学习着,那时候的西藏,是没有任何学校的。要识字,要读书,只有去当喇嘛。喇嘛寺垄断了也保存了所有形式的文化。

灵童的智慧聪明让曲吉大吃一惊,藏文的30个字母他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就记下了,而且还能举一反三。藏文的学习是很枯燥和单调的,它只是活佛学习的初级阶段,为尔后学习佛经汲取智慧做铺垫。

两年来,曲吉一直向桑杰嘉措报告孩子学习的进展情况,1690年,桑杰嘉措决定,让他开始佛教经典的学习。一方面是小灵童到了接受正规宗教教育的年龄;另一方面,桑杰嘉措清楚,自己身上的担子太重了,如果不加快速度将孩子培养成人,五世达赖喇嘛教给他的任务,恐怕就无法完成。

1690年,桑杰嘉措精心挑选了几位学问高深的高僧担当灵童的经师,在当地的巴桑寺中,让孩子正式学习佛法。灵童的学习进展让桑杰嘉措感到很欣慰,第二年,他竟然可以亲自写信,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了。

此时的灵童,已经长成了一个翩翩少年。书上是这样描述仓央嘉措的容貌的:

“这位成就一切的孩子所具备的大勇者,他有三十二种吉相:肉髻突兀头闪佛光,孔雀颈羽色的长发右旋着下垂,眉宇对称,眉间白毫有如银雪,眼睫毛逼似牛王之睫,眼睛黑白分明,四十颗牙齿平滑、整齐、洁白,声具梵音,味觉最灵,舌头既长且薄,颌轮如狮,肩膀圆满,肩头隆起,皮肤细腻颜色金黄,手长过膝,上身如狮,体如柽柳匀称,汗毛单生,四肢汗毛旋向上,势峰茂密,大腿浑圆,胫如兽王系泥耶,手指纤长,脚跟圆广,脚背高厚,手掌脚掌平整细软,掌有蹼网,脚下有千辐轮,立足坚稳……”

这就是少年时期的仓央嘉措。他正在巴桑寺中苦学佛法。

佛法是一个很奇妙的学问,有些人天生就具慧根,有些人,一辈子也参不了禅,进不了空灵本相的殿堂。

小灵童自幼天资过人,在七岁之前,他已经读完了很多佛经典籍:第巴所著的《白琉璃》、红蚌巴所著的《除垢经》、《释迦百行传》、阿底峡所著的《旅途记事》、莲花大师所著的《五部遗教》等。而且在九岁的时候,小灵童完成了《马头明王修行法》一文的撰写。

在小灵童学习的课程中,有一本书叫做《诗境》。这是古印度的一本文艺理论著作,讲的是诗歌的欣赏和创作技法,全书有656首诗。只是年幼的小灵童不懂为什么那么多的佛经中突然出现了一本这样的书。

于是老师就告诉他,这也是佛学的一部分,佛教有三学,即佛教三身说中“下士道”升华入“中士道”所需修炼的戒定慧三学,通过习修佛教三学,来达到入涅盘自成佛的境界。其中“慧”字学的主要内容便是佛学五明。所谓的佛学五明,就是声明(一切的语言文学、声韵学)、工巧明(工艺,技术,算数等)、医方明(医药学,包括中医和西医)、因明(逻辑学,认识论)、内明(佛学)。《诗境》作为五明之首,当然是要学的。

在历代的活佛中,作诗的人是很多的,比如活佛米拉日巴写了500多首诗歌,号称“十万道歌”。萨迦班智达的格言体诗歌,形成了《萨迦格言》,影响很大。

《诗境》这本书对仓央嘉措影响很大,可以说是影响了仓央嘉措的一生。他以后的所作所为,莫不与这本《诗境》有关。因为仓央嘉措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精神的食粮和灵魂的支柱。

从此,世界上缺少了一个英明刚强,佛法高深的活佛,多了一个愁肠百结的诗人,一个流连酒肆的风流浪子…… 0XTx+HNmTxYEaP9SCVDjhQx+mOV7eNMa2QOdhNj5+e7/5uSddaOKnwU75WOdOrb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