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胸中有了大目标,泰山压顶不弯腰

李斯观鼠立大志

李斯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他出身于普通的农民之家,不能依靠祖先的福荫,个人前途只能靠自己去拼搏。

李斯年轻时在陈县郡治府门做小吏,管理文书一类的事务。有一天他上厕所,看见一群老鼠在厕所偷吃,一见人就惊慌四散。又有一天,李斯因事到粮仓,见一群硕大的老鼠在粮仓中大摇大摆地吞吃粮食。粮仓平时很少有人来,因此那些老鼠见到人也不害怕。

李斯很感慨:同样是老鼠,厕所中的老鼠吃的是粪便,而且还时时遭到人们的骚扰,而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美食,却没有人来骚扰。这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李斯感慨万千:“一个人的才能和命运如何,就如同这些老鼠一般,就看他是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罢了。”李斯由此暗暗立下大志要成就一番大事业。

后来,李斯跟随荀子学习了古代三皇五帝治理天下的本领,接着他便到秦国去游说秦王。秦王被他的雄才大略所吸引,任用他为客卿。

经过30多年的努力,秦国终于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王嬴政自称为皇帝,号称秦始皇。李斯被任命为丞相,至此,李斯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向。

先生点评

俗话说,“胸中有了大目标,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确,小草只要有根就能长出芽来,人只要志向高远,就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

鸿鹄之志

秦朝末年,统治者昏庸无道,不断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仅要交纳沉重的赋税,还要服繁重的徭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有一个人名叫陈胜,字涉。他因为家境贫寒,不得不以替别人耕种为生。他深刻地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疾苦,也为当时社会上所存在的严重贫富差异而愤愤不平,于是,他暗暗地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局面。

一天,他和别人一起在地里劳作,中间休息的时候,他们谈起了现在过的苦日子。陈胜因失望而叹息了好长时间以后,对同伴们说:“假如以后谁发达了,一定不要忘记曾经一起受苦的人啊!”同伴们都觉得他是异想天开,笑着回答他说:“我们都是被人雇来耕地的农民,连自己的土地都没有,哪里谈得上富贵啊?别做白日梦了!”陈胜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燕子和麻雀又怎么会知道鸿鹄凌空飞翔的远大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朝廷大举征兵去戍守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陈胜也在征发之列,并被任命为带队的屯长。他和其他几百名穷苦农民在两名秦吏押送下,日夜兼程赶往渔阳。当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寺坡乡)时,遇到连天大雨,道路被洪水阻断,无法通行。眼看抵达渔阳的期限将近,大伙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因按照秦的酷律规定,凡所征戍边兵丁,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者,是要一律处斩的。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陈胜跟另外一名屯长吴广经过缜密的计划,杀死了两名秦吏,揭竿而起,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先生点评

对于胸怀大志的人,任何的艰辛和失意都只是暂时的,只要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不灭,他们就会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而成功往往也会在不久之后来到。

三过家门而不入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房子被毁,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首领们推举鲧(gun)去治水。

鲧花了9年时间治水,仍没有把洪水制伏。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后来,舜接替尧当了部落联盟首领,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大禹立志一定要制伏洪水。当时禹新婚不久,但为了治水,只能到处奔波。他吸取了父亲的经验教训,采取了疏导的办法,带领百姓开渠排水,疏通江河,兴修水利,灌溉农田。大禹在治水的时候曾立志,不制伏洪水绝不进家门。

传说禹在治水的13年当中,3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他没有进家看望。第二次,妻子怀孕了,他仍旧没有进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还是没有进去探望。

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带头挖土、挑土。经过13年的努力,大禹终于治好了水患,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舜年老以后物色部落联盟首领,大禹因为治水有功,被舜选定为自己的继承人。舜死后,大禹继任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在他的治理下,部落和平,九州安定。

先生点评

一个有远大理想、有高尚追求的人,一定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人生志向,懂得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知道自己怎样做是正确的、有用的。因为有了明确的人生志向,也就产生了前进的动力。他会将自己的志向作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从而感到内心的踏实、生活的充实,不再被许多微小、繁杂的事所干扰,也不去奋力追求所谓的荣华富贵,干什么事都显得成竹在胸。

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

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曾出使西域,为评定西域,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班超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班超在家里十分孝顺父母,经常干一些辛苦的事情,但是他并不以劳动为耻。

后来,他的哥哥班固被征召为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跟着班固到了洛阳。由于家中贫寒,班超经常给官府抄书来养家糊口,非常辛苦。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学学在国外建功立业的傅介子和张骞,以封侯晋爵,怎么能够老是干这笔墨营生呢?”周围的同事们听了这话都笑他。班超便说:“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班超于是决定参军报效国家。

后来,他成为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获得了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纳他的建议,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30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渡过了各种各样的危机。

班超一生总共到过50多个国家,在与这些国家保持和平的同时,也宣扬了汉朝的国威。班超出使西域各国,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历史上继张骞之后,为促进中西经济和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的英雄。

先生点评

即使你现在很平凡,那么也不要为此而沮丧,只要你的心中怀有“鸿鹄之志”,在某一个意想不到的时刻,你也可以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点燃心中的斗志,激发心中的潜能,追求卓越,必能获得成功。

陈子昂改过自新

陈子昂是我国初唐著名诗人。幼年时他随父亲一起来到京城长安,但由于父母平时对他非常娇惯,他长到十几岁时仍然不爱读书,每天只知道跟朋友出城打猎、游玩,要不就是四处找人斗鸡赌钱。

后来,陈子昂长大,这时他的父母才发现宝贝儿子不学无术,一无所长,于是开始为他的前途担忧。父母多次劝他除掉身上的恶习,潜心攻读,可陈子昂早就游荡惯了,哪里听得进去。

有一天,他在游玩途中路过一处书塾,在窗外无意中听到老师说:“一个人是否能够享有荣誉或蒙受耻辱,完全取决于他本人的品德。品德好的人,自然会享受荣誉;品德坏的人,也自然会蒙受耻辱。一个人如果放任自流,行为举止傲慢,身上具有邪恶污秽的东西,就无法得到他人的尊敬。要想成为一名君子,就要让自己博学多才,还要经常用学来的道理对照自身进行检点。如果坚持这样做下去,你的学问和知识就会越来越多,行为上也很难有什么过失了。在生活中,我们看到别人能做一番大事业时总是非常羡慕人家,可是你哪里知道,人家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下了一番苦工夫的!不经过自身的努力就想得到学问,那就如同缘木求鱼一样幼稚可笑。”

这一番话使陈子昂的内心受到很大的触动。他忘记了游玩,马上赶回家,在自己的屋中反思起来,回想自己以前做过的荒唐事,他追悔莫及。从那一天起,陈子昂毅然跟原来那些朋友断绝了来往,把在家中饲养的各种小动物也都放掉了,从此每天书不离手,勤奋刻苦地学习,直至最后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

先生点评

俗话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应该在年少的时候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之而奋斗,这样,即使到了年老的时候,我们也不会因为年少时的懵懂而后悔莫及。

老骥伏枥

东汉末年,政治动荡,天下大乱,诸侯四起,其中以曹操最有远见,他想统一天下,重新建立安定的社会。

曹操自从“挟天子令诸侯”、许昌屯田以后,先后消灭了董卓、黄巾军、吕布、袁术、袁绍、刘表等地方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从此军威大振,曹操更加雄心勃勃。但是,袁绍的两个儿子投奔了乌桓,企图借助乌桓的力量卷土重来。乌桓的经济、文化较落后,当时尚处于奴隶制时代。但他们趁中原地区经常混战,常常侵袭汉朝的领土,北方人民的生命财产没有保障。曹操决心征讨乌桓。

207年,即建安十二年,曹操亲自统帅大军北上远征乌桓。当时曹操已年过半百。古人认为,人到50岁,就进入衰老阶段。这点曹操心里十分明白,但为了彻底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真正统一北方,他人老心不老,仍然驰骋疆场。经过长达几个月的艰苦行军作战,曹操在白狼山一带与乌桓的20余万兵马进行了激烈的争战,彻底击败了乌桓,杀死了他们的头领,10几万人被迫投降。

曹操率领大军凯旋,在返回的路上,曹操带着胜利的喜悦,想着自己已经是53岁的人,但历史的重任肩负在身,统一中原的大业尚未完成,他激情澎湃,赋诗一首: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这首诗表现了曹操热爱自然、蔑视天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那变革现实、统一中原的豪情壮志。

先生点评

曹操在他年过半百时,仍然充满雄心壮志,而我们,更应该从小树立伟大的志向。因为只有有志向的人,才会有勇气拼搏,最终走向成功。

中流击楫

祖逖出身于西晋末年的北方大族,后来家道中落,在乱世之中,祖逖带了几百乡亲来到淮河流域。在逃难的过程中,祖逖主动把自己的车马让给老弱有病的人,把自己的粮食、衣服也分给大家,乡亲们都十分敬重他。

不久,逃难的人群来到泗口(今江苏靖江北)。这时,祖逖手下已经聚集了一批壮士,他们都是背井离乡的人。大家眼看着自己的家园被外族侵占,十分愤恨,见祖逖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就推选祖逖做了首领,希望祖逖带领他们早日打回家乡去。

当时,司马睿还没有做皇帝,祖逖曾劝说他领兵收复失地,但司马睿并无此意,后来听祖逖说得慷慨激昂,也不好推辞,才勉强答应了祖逖的请求,并派他做豫州(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拨给他一千个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匹布,但不给他战衣和兵器,让他自己想办法集结士兵。

祖逖带着随同他一起来的几百乡亲,组成了一支队伍,横渡长江。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绝不再过这条大江。”他激昂的声调和豪壮的气概,使随行的壮士个个感动,人人激奋。

到了淮阴,祖逖安排众人一面制造兵器,一面招兵买马,等到聚集了两千多人马后,才向北进发。当时,长江以北的不少豪强地主,趁中原大乱占据堡坞,互相争夺。祖逖说服他们停止内争,随他一起北伐,祖逖的威望越来越高。

祖逖的军队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复了许多失地。后来,祖逖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全部领土,许多敌军也陆续向祖逖投降。晋元帝即位后,觉得祖逖功劳太大,于是封他为镇西将军以节制其权力。

先生点评

俗话说:“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一个人如果没有志气,就不会奋发向上,也成不了一个有成就的人。立志是成功的起点,一个人只有具备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才会朝气蓬勃,勇往直前。

徐霞客闯天下

徐霞客名叫弘祖,从小聪明好学,特别喜欢读历史、地理、游记之类的书籍。他想长大以后一定要对祖国的壮丽山川做一番亲身考察。

19岁那年,徐霞客的父亲去世,那时他本已拟订了离家游历的计划,但他想到母亲年纪大了,家里没人照料,就没敢提这件事。

知儿莫过母,母亲看出了他的心思,就对他说:“男儿志在四方,哪能为我留在家里。”母亲的支持,坚定了徐霞客远游的决心。

随后,73岁高龄的徐母邀儿子一块儿游览了荆溪南边的张公洞和善卷洞。洞内漆黑,且遍布大大小小的石块,其艰难自是可想而知了,但他们母子仅靠火把照明,硬是仔仔细细地游览了个明白。母亲这样做,无非是对徐霞客进行一番鼓励和鞭策。

徐霞客有了勇气和力量,便辞别母亲游历他乡。他先后游历了太湖、洞庭湖、天台山、雁荡山、泰山、武夷山和北方的五台山、恒山等名胜,并且记录下了各地的奇风异俗和游历中的惊险情景。

几年后,徐母死了,徐霞客开始把他的全部精力扑在游历考察事业上。他跋山涉水,到过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攀登悬崖峭壁,考察奇峰异洞。

在湖南茶陵,徐霞客听说这里有个深不可测的麻叶洞,便决心去探访。可当地人说洞里有神龙和妖精,没有法术的人不能进去。刚走到洞口,向导得知徐霞客不会法术,就吓得跑了出去。徐霞客毫不动摇,独自手持火把进洞探险。当他游完岩洞出来的时候,等候在洞外的当地群众纷纷向他鞠躬跪拜,把他看成是有大法术的神人。

徐霞客白天进行实地考察,晚上就借着篝火记录当天的见闻。30多年里,他走遍祖国南北,对这些地方的地理、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物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用日记体裁进行详细、科学的记录。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他写下了闻名世界的《徐霞客游记》。

先生点评

“大丈夫四海为家”、“好男儿志在四方”,都说明了人们对于志向的一种追求。不要蜗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做一只井底的青蛙,而应该走出去,去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站在一个更高的立场去看待世间的万物,以一种更广阔的胸怀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齐姜逼夫立志

春秋时期,晋献公在宠妾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也被迫分别逃亡到狄国和梁国。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担心重耳会回来争夺王位,便派人去追杀重耳。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自己的女儿齐姜嫁给重耳,送给他二十辆四匹马拉的车,并且在各方面都很照顾他。重耳在齐国一住7年,日子过得十分舒服,不想回国了。他的随从子犯、赵衰等人对于重耳如此胸无大志很是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不久,齐桓公死了,齐孝公做了齐国的国君。子犯、赵衰、狐偃等觉得齐孝公不是一个贤能之人,不会有什么作为,便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不料,正巧齐姜的一个小丫鬟在树上采桑叶,把他们说的话全听去了,小丫鬟立即把这件事告诉了齐姜。齐姜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害怕这丫鬟泄露了秘密,就把丫鬟杀了,然后对重耳说:“公子,知道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不惜走遍天涯海角,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那个听到你部下秘密商议的丫鬟,我已把她杀掉灭口了。”重耳听了很惊讶,说:“可是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

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便不再劝他,转而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把重耳灌醉后,送出了齐国。后来,重耳在62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先生点评

俗话说,“有志飘过四海,无志寸步难行”。人生在世,没有远大的理想,就像一部没有马达的机床,生命将失去意义,未来将一片渺茫。所以,我们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不能安于现状,否则人生将流于平庸。 Q0OjmUTMMfviN3dkOsPXa1ffQps7nODto/JzHI2NhFssmTmy1Ep/y6Wl+P9qCLu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