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永远不要放弃做人的风骨

风骨是一个人的“脊梁”。越是面对沉重的苦难,越是要挺起我们的脊梁。我们之所以崇拜那些流传千古的英雄,是因为他们都有不屈的“脊梁”。

文天祥的骨气

中国历史上有骨气的英雄有很多,文天祥就是其中一个。

文天祥本来是个文人,可为了反抗蒙古人的入侵,保卫家国,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蒙古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招募了三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有人说:“蒙古大军人那么多,你只有这些人,不是虎羊相拼吗?”文天祥则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令我心痛的事。我的力量虽然单薄,也要为国尽力!”

腐败无能的南宋王朝终究没能抵挡住蒙古人的铁骑,后来,南宋的统治者投降了蒙古军,但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势单力薄的文天祥终未能力挽狂澜,不久,文天祥兵败被俘。

文天祥被俘后,元朝统治者对文天祥是“既壮其节,又惜其才”,希望能够利用文天祥的声望收复民心,稳定天下。因此,在文天祥被俘后的整整三年里,元朝君臣用尽一切办法对文天祥进行劝降,只是文天祥“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

文天祥被俘期间,劝降之人纷至沓来,他们或是文天祥旧日同僚,或是他的亲人子女,或是新朝贵人,甚至宋恭帝也被元世祖派来劝降。无论来人如何口若悬河,说得天花乱坠,许以何等富贵,动之何样情怀,文天祥从不假以颜色,决心终生不作贰臣。

在狱中,他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后来,元世祖亲自劝降,但文天祥仍不为所动,只求一死。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处死文天祥。

先生点评

文天祥以身殉国,表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傲然品格,正如其诗中所说,“一片丹心照汗青”,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自己的承诺。

苏武牧羊

汉武帝天汉元年,匈奴向汉朝求和,于是,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苏武接受任务以后,带着使团及丰厚的礼物出发到匈奴。不料,反复无常的匈奴单于不但不感谢,反而受坏人挑唆,把苏武等人扣押起来,要苏武投降。金钱、高官厚禄、冻饿折磨,这些都没能使苏武屈服,他坚决不投降。没办法,单于只好下令将苏武送到北海边上(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并且对苏武说:“等公羊何时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用意十分明白,单于是坚决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一带,荒无人烟,终年白雪覆盖。苏武只能以野鼠洞里的草子充饥。每天,苏武一边牧羊,一边抚弄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使节,心中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祖国。夜晚睡觉时,他将使节紧紧抱在胸前。就这样,日复一日,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后来,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奴又与汉朝议和,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朝,还谎称苏武已经死了。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千方百计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朝使者,还为使者想出了一个要回苏武的妙计。

第二天,汉朝使者去见单于,按照常惠的计策对单于说:“你们匈奴既然要诚心跟汉朝结好,就不该再欺骗我们。苏武明明没有死。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信里说他在寒冷的北海地方牧羊,你们怎么说他死了呢?大雁能带信,这是天意,你们怎么可以欺骗天呢?”单于听了,不觉大吃一惊,只好承认自己说了谎话,而后又说:“苏武的忠心都感动了飞鸟,难道我们还不如大雁吗?”说完,他立即向汉朝使者道歉,并答应赶快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地方找回来。

苏武出使西域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经受了十九年的非人折磨后,头发、胡须都白了。苏武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秃秃的使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

苏武回到长安后,汉昭帝接见了他,还叫他到先帝庙里去拜见汉武帝的灵位,苏武将那根光秃秃的使节放在了汉武帝的灵前。

先生点评

做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骨气。所谓骨气就是做人要坚持原则,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明是非、知荣辱,不拿原则做交易。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苏武用不屈的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

不食嗟来之食

战国时期,诸侯征战不断,百姓本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如果再加上天灾,百姓就没法活了。这一年,齐国大旱,田地干裂,庄稼旱死了,穷人吃完了树叶吃树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只得到外面去逃荒要饭。

有个富人名叫黔敖,家里囤积了很多的粮食。他看着穷人一个个饿得东倒西歪,始终无动于衷。这时,他的一个家奴向他建议:如果在这个时候施舍给那些饥民们一点吃的,他们必定会感恩戴德,便可以获得一个好名声。于是,黔敖把做好的窝窝头摆在路边,施舍给过往的饥民。每过来一个饥民,黔敖便丢过去一个窝窝头,并且傲慢地叫着:“叫花子,给你吃吧!”有时候,过来一群人,黔敖便丢出去好几个窝头,让饥民们互相争抢,黔敖看着他们争抢,十分开心,觉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萨。

一天,一个瘦骨嶙峋的饥民走了过来。他满头乱蓬蓬的头发,衣衫褴褛,一双破烂不堪的鞋子用草绳绑在脚上,从他摇摇晃晃的步伐便看得出他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黔敖看见他,便特意拿了两个窝窝头,还盛了一碗汤,对他大声吆喝道:“喂,过来吃吧!”语气中充满了得意。黔敖本以为这个饥民一定会感谢他的好意,谁知,那个饥民像没听见似的,没有理他。黔敖又叫道:“嗟,听到没有?给你吃的!”只见那饥民慢慢地走到黔敖的面前,仰起头注视着黔敖说:“收起你的东西吧,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黔敖万万没料到,饿得这样摇摇晃晃的饥民还保持着自己的人格尊严,顿时满面羞愧,说不出话来。

先生点评

中华民族历来都崇尚有骨气、有志气的人。一句“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曾为多少仁人志士所赏识,也激励了许多人为免受“嗟来之食”而奋发自强,这其中包含了做人的气节和为人的骨气。

力士脱靴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因诗写得出色,被著名诗人贺知章推荐给唐玄宗。唐玄宗很快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唐玄宗对李白很欣赏,就封他为供奉翰林,要他在宫在写诗作文。过了一段时间,李白既不见皇帝找他商量国家大事,有没有分派给他什么重要公务,却常常让他陪皇帝和贵妃游山玩水,写“宫中行乐词”。这和李白治国安邦的志向相差太远,因此他常常在苦闷中借酒浇愁。

有一天,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在沉香亭里饮酒赏花。唐玄宗忽然想起了李白,想叫他写几首歌词助兴,就派人把他召来。恰巧李白刚刚喝完酒,东倒西歪地走到大殿上。他眯着眼往四周看了看,看见站在皇帝身边的一个太监正在很不友好地盯着他。这个太监叫高力士,是唐玄宗最宠信的太监,权力很大,皇太子叫他“阿哥”,王公大臣们称他“阿爹”,大臣们的奏折都要经过他的手,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不巴结他的。李白其实早就看不惯高力士的所作所为了,于是趁着这天的酒性对皇帝说:“皇上,我有个小小的请求,不知您准不准?”

唐玄宗便问他有什么事情,李白说:“我刚喝了点酒,因此无法像平常那样很恭敬地写文章。请皇上准许我穿戴随便一点,这样我才能把这篇诏书写得符合您的要求。”皇上想了想,摸着胡子说:“既然这样,我就准许你随便一点吧。”于是,李白伸了个懒腰说:“我穿的鞋太紧了,要换一双松一点的便鞋。”皇帝便立即叫人给他取双便鞋来换。李白趁机向站在一旁的高力士把脚一伸:“给我把鞋脱了!”高力士看看伸在他面前的脚,又看看玄宗毫无表示,只好顺从地给李白脱靴子。他抓住靴子使劲向后拉,可是李白暗中使坏,高力士的脸憋得像紫猪肝色一样也拽不下来。这时李白将本来微翘的脚向前一伸,高力士没有防备,仰面朝天摔了一个大跟头,引得唐玄宗和杨贵妃哈哈大笑。

高力士平时作威作福搞惯了,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侮辱,这件事使他很愤怒,于是他就经常在唐玄宗面前说李白的坏话。唐玄宗对李白渐渐冷淡下来。李白在这样的环境里再也待不下去了,只得离开长安,再次到外地游历。

先生点评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将李白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孟子曾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每个人都应该坚决捍卫自己的尊严,不能为了所谓的荣华富贵而趋炎附势,媚势取宠,牺牲人格和尊严而求取的富贵是永远为人所不齿的。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东晋著名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他这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尽管如此,从小陶渊明还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不爱慕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

陶渊明关心百姓疾苦,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he)思远翥(zhu)”的志向。年轻的时候,陶渊明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但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阿谀我诈、虚伪的作风,不久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县吏说:“我们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于是,陶渊明在出任彭泽令八十多天后,就离开衙门,收拾行装,返回家乡,从此过起隐居生活。对于官场,他丝毫没有眷恋之心,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饮酒写诗,过着世外桃源一样的清闲生活。

先生点评

名利本为身外物,却让许多人乐此不疲地执著追逐,正所谓“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但是,陶渊明做到了,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名利并非人生全部的追求,我们不应为名利而活,被名利驱使。

儿皇帝石敬瑭

唐明宗在位的时候,他手下有两员大将,一个是他的儿子李从珂,一个是他的女婿、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两个人都骁勇善战,但又互不服气。后来李从珂做了后唐皇帝(就是唐末帝),二人的矛盾就更深了。

李从珂派了几万人马攻打石敬瑭所在的晋阳城。石敬瑭抵挡不了,晋阳十分危急。有个谋士给他出个主意,要他向契丹讨救兵。那个谋士帮石敬瑭起草了一封求救信给小他十岁的契丹国主耶律德光,表示愿意拜契丹国主为父亲,并且答应在打退唐军之后,把雁门关以北的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指幽州、云州等十六个州,都在今河北、山西两省北部)土地献给契丹,还承诺每年给契丹布帛30万匹。

耶律德光本来想向南扩张土地,听到石敬瑭提出这样优厚的条件,真是喜出望外,立刻派出五万精锐骑兵去救晋阳,结果大败唐军。

后来,石敬瑭在耶律德光的帮助下,正式做了中原的皇帝,国号叫晋,这就是后晋高祖。

石敬瑭对于契丹百依百顺,非常谨慎,每次书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别,称太宗为“父皇帝”,自称“臣”,为“儿皇帝”。每当契丹使臣来的时候,石敬瑭都下跪拜受诏敕。除了每年进贡给契丹30万布帛外,每逢吉凶庆吊之事也给契丹送去一些奇珍异玩,以至于每年运送的车队络绎不绝。

靠着契丹的保护,石敬瑭做了七年可耻的“儿皇帝”,后来病死了。

先生点评

人活着必须要有骨气,活着就该挺起刚直的脊梁,这是做人的根本。骨气好比空气一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你一旦没有了它,你将失去称之为人的资格,你的人格将因为“缺氧”而“死亡”。骨气无价,一个人失掉了骨气,做人的价值和乐趣就无从谈起。

戴胄秉公处理秉公

戴胄是唐初大臣。字玄胤,谥号忠,相州安阳人。隋末入仕,归唐为秦王府曹参军,太宗立擢大理少卿,数犯颜执法,帝益重之,历迁尚书左丞、民部尚书、以检校吏部尚书主选事。他为人正直,公正,是唐太宗的一位良臣。

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舅子、长孙皇后之兄长孙无忌带刀进入皇宫,在宫门口站岗的监门校尉未发现。按照唐律,长孙无忌和监门校尉都违犯了法律,可是,当朝宰相封德却说,无忌是一时疏忽,不能算犯法,校尉麻痹大意,应该杀头。

唐太宗居然点头同意这么办,这时,戴胄挺身而出,明确表示:这样量刑不公平。

他说,无忌带刀人宫,校尉没有发现,两方面都是由于一时疏忽,如果量刑,应一视同仁,怎么能重此轻彼呢?戴胄说得理直气壮,有根有据,唐太宗只好答应重新商议。

再次商议时,封德仍是力主原判,戴胄便据理辩驳,寸步不让。指出:无忌和校尉,论其过误,情况相同,而校尉是由无忌带刀入宫的缘故而致罪的,“于法当轻”。现在,轻罪反而重判,重罪反而轻判,“生死顿殊”,很不合理。

戴胄坚决要求据法重新判决。唐太宗觉得戴胄说得有理,终于接受了他的意见,把无忌和校尉都免罪了。

这里的几个人物,长孙无忌是“国舅”,又是有卓著功劳的开国元勋;封德是当朝宰相,大权在握,更有皇帝偏袒;监门校尉则不过是在宫门口站岗放哨的小官;戴胄自己也不过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法院院长。可是他坚持秉公处理,坚持公平断案,这是很不容易的。然而,唯公平合理,才能得到了李世民的首肯。

先生点评

古往今来,有骨气一直是我们倡导的。骨气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当挺起做人的脊梁。你没有了骨气,你就是别人的奴才,你就是一具行尸走肉,那么你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a8cCmIFUWW0lU4kHIuL7HxJqTitHlyhixx8pgvigWwq83y2gGjAu+IACNWe+pTw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