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楼答和
李调元出任广东学政,于上任途中,经过某州,驻马更衣,独自走到湖边一个叫“张家楼”的酒楼上,凭窗饮酒观景。在他席旁有四个文人以张家楼为题,联起句来:
张家楼外更无楼,秋到江南不是秋,
幸有巫山来阻隔,梦魂才不到蛮州。
联毕,四人鼓掌互相赞赏,得意极了。
李调元一听,心想:哼!竟把四川称为“蛮州”,真是岂有此理!他边想边不觉微微冷笑出来。不料被四人觉察到了,便很轻视地问他:“难道你也懂诗?”
李答:“略知一二。”
又问:“也能作诗?”
李答:“能。”
四人便要李仍以“张家楼”为题试和一首。李不假思索便吟出一句:
一上张家楼碰头,
四人一听,几乎笑倒。李接着吟出三句:
眼观四海飞横秋。
不是巫山云雨阻,
看破江南十二州!
四人听他诗句非常,气势很大,都为之惊讶,忙上前问李姓名。李笑而不答,又吟出七律一首:
朝辞西蜀锦州城,赢得文才动帝京。
淮北一联羞四座,江南三考服诸生。
将名入句传经院,以雀为诗送别亭。
萍水何劳相问询,谪仙与我本同根。
书生听后惊悟,原来他就是名满天下的才子李调元,忙施礼赔罪,认错不迭。
徐文长西湖救渔民
有一年春天,徐文长坐小船云游西湖,遇见一个十多岁的女孩子在哭,细问情由,才知女孩父亲是个渔民,今早出来捕鱼,不料正遇杭州太守来游西湖,因躲避不及,太守硬说他有意冒犯,竟捉去问罪。
徐文长听了,带着女孩坐上小船,直朝太守的大花船驶去。太守见状,大发雷霆,问他:“你是何人?胆敢撞我的官船!”
徐文长答道:“我是个秀才。”
太守见他穿戴寒酸,就故意刁难道:“你既自称秀才,我现在就罚你作一首诗。”
徐文长说:“只要你答应把刚才抓去的那个渔民放了,我就作诗。”太守料他作不出来,于是满口答应。说着,就吩咐左右取来纸笔。
徐文长提笔,略加思索,便一连写了8个“天”字。太守等一见,不禁放声大笑,并大骂他是笨蛋,只会写“天”字。徐文长见太守得意忘形,便奋笔疾书,成诗一首:
天天天天天天天,天子新丧才半年。
山川草木皆含泪,太守西湖独放船。
原来老皇帝刚在半年前死去,新天子才即位不久。太守见徐文长写的诗,吓了一跳,只好把那位渔民放出来,并客客气气地送走了徐文长。
藏头诗
乾隆年间,李调元上京赴试。在某书院遇见一批名人学士谈论诗文,大家问他的姓名,李调元不答,挥笔写下一诗:
李白诗名传千古,调奇律雅格尤高。
元明多少风骚客,也为斯人尽折腰。
这是一首藏头诗,将每句第一个字连起来念,便是“李调元也”四字。
《陋室铭》之繁衍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有名文《陋室铭》传世,言志抒情,清高自守,亦骈亦散,声韵和谐,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铭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是因其格调雅驯,二是因众人多喜欢诵读,于是多有仿其调而创制新“铭”者。
据《民国世说》载: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曾仿《陋室铭》作《三希堂偶铭》一文,极有趣味,铭曰:
屋不在大,有书则名。国不在霸,有人则能。此是小室,唯吾祖馨。琉球影闪耀,日光入纱明。写读有欣意,往来俱忠贞。可以看镜子,阅《三希》,无心慌之乱耳,无倦怠之坏形。直隶长辛店,西蜀成都亭。余笑曰:何太平之有?
《陋室铭》仿制作颇多,繁衍不息,兹择其可诵者录之。
晚清佚名作《烟室铭》曰:
室不在新,有烟则名;膏不在陈,有灰则灵。斯是烟室,唯吾瘾深。半缸黝焉黑,一灯荧然青。应酬有堂倌,把守无门丁。可以惰志气,振精神。快吞吐之得意,忘吸呼之劳形。此是烟鬼窟,休认醉翁亭。老瘾云:何戒之有?
佚名作《麻将铭》曰:
艺不在精,有钱则灵;人不在多,四位则行。斯是清娱,唯麻将经。才捞海底月,又食门前清。抢杠当自摸,作和无得倾。可以健精神,活脑筋。有昼夜之消遣,无男女之区分。四圈现胜负,得意勿忘形。赌鬼云:何厌之有?
易和元有《特权铭》曰:
才不在高,有官则名;学不在深,有权则灵。这个衙门,唯我独尊,前有吹鼓手,后有马屁精,谈笑有心腹,往来无小兵,可以搞特权,结帮亲,无批评之刺耳,唯颂扬之谐音。青云能直上,随风显精神。群众云:臭哉此人!
李治《退休铭》曰:
手腕不高,忠诚出名。功底不深,力勤则灵。从教十载,师德远馨。垩笔留清白,学子出蓝青。奉献似春蚕,耕耘如园丁。爱抚心弦琴,乐传经。喜书声之悦耳,忘课卷之劳形。老圃离春园,清风送长亭。李氏云:壮心未已。
仿作各“铭”,大都写得风趣幽默,有的语含讽刺,针砭时弊,令人读后耳目一新。虽非字字珠玑、篇篇佳品,亦不失“嬉笑怒骂皆文章”之旨。
洗儿
讽刺诗简短明快,音韵优美,新鲜活泼,丰富多彩。宋代苏轼性诙谐,喜笑谈,其讽刺诗也意在言外。
如《洗儿》一诗:
人皆养儿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大概或者也许是
某校校长总爱说一些口头禅,学生们将他的口语集在一起,编成一诗,对他说话总是模棱两可的态度进行讽刺。
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恐怕不见得。
然而个人以为是,但是我们不敢说。
付之一炬
从前,湘潭城里有个满腹经纶的才子王壬秋,他为人侠义,性情豪迈,不畏权势,为人所敬仰。
有一阔佬家中操办丧事,为了对死者生前的“德行”加以吹嘘,煞费苦心地作了一篇冗长的灵堂祭文。
全家人商议,如果请王壬秋来朗读一番,那便是光耀门楣了。
阔佬带上厚礼到王家,吞吞吐吐地向王壬秋把情况说明,就怕对方板起面孔拒绝。阔佬也算地方一霸,王壬秋怨恨已久,谁知这次竟未推辞,满口应诺。
阔佬欣喜若狂,回去一张扬,全城都为之震动。且不用说沾亲带故的宾客,就连一些素不相识的人,也赶到灵堂听王壬秋读祭文。
到了深夜,祭礼开始,香案上面点着通明的红烛,灵堂内外人头密集,哀乐奏过,司仪喊了一声“俯伏,读文”,只听王壬秋高声朗诵:
哀哉此文,是非颠倒,赞誉纷纷,众心皎皎,人读不通,鬼岂能晓!付之一炬,万事了了!
读罢,将祭文往烛火上一点,转眼间化为灰烬。看热闹的乐不可支,宾客们敢怒而不敢言,阔佬羞惭满面,干瞪着眼看着王壬秋扬长而去!
阔佬苦心撰就的祭文冗长而多颂扬之辞,王壬秋所读祭文短小精练,语多责难,挖苦阔佬以泄民愤。
赠大鼻者诗
曾有好事者,作诗对大鼻者进行嘲讽,诗曰:
大鼻人间有,先生独不同。
巍然一宝塔,倒挂两烟囱。
亲嘴全无份,闻香大有功。
湖南发喷嚏,江北雨蒙蒙。
此诗以极度夸张法戏谑大鼻者,讽刺人的缺陷当然不值得宣扬,但作者想象力非常奇异,比喻生动,夸张有力,颇具风趣,倒也见几分功底。
颠倒诗
清代乾隆时,有旨令一词臣撰写墓志铭,误将“翁仲”写成“仲翁”,因之降为通判。临行前,乾隆赋诗一首:
翁仲如何说仲翁,十年窗下欠夫工。
从今不许归林翰,贬尔山西作判通。
相传秦代阮翁仲身长一丈三尺,与一般人不同,秦始皇命他出征匈奴,死后铸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便称铜像、石像为“翁仲”。
那位词臣误把“翁仲”写成“仲翁”,因此遭到贬谪。乾隆赋诗,故意把“工夫”、“翰林”、“通判”都颠倒着说,讽刺那位词臣不学无术,虽不免过甚,却也风趣警人。
出家又戴枷
唐德宗贞元年间,散文家、哲学家李翱一举考中进士,赴任某地刺史。他执法严明,不徇私情,刚正不阿,因而民间凡有冤者都愿意到他那儿告状,以期得到公正判决。
有一天,一人控告某僧大放高利贷,将欠债者逼得家破人亡。李翱接过状纸,即刻传来和尚审讯,人证、物证都表明和尚确实有罪,和尚还千方百计为自己辩解。李翱恼恨至极,挥笔写就如下判词:
上方童子,二十受戒。
君王不朝,父母不拜。
口称贫僧,有钱放债。
量决十下,牒出东界。
和尚受责十大板后,又身负枷板,当街示众,驱逐出城。此事一时轰动全城,招来许多人围观。
有位老木匠路过,他对和尚的丑行十分憎恶,便随手拿起长烟袋杆在和尚光秃秃的脑袋上敲来敲去,一边敲,一边吟道:
知法却犯法,出家又戴枷。
两块无情板,夹个大西瓜。
木匠出口成章,诵得幽默传神,博得众人赞赏。
李翱的判词及木匠的戏讽都使用了佛门术语:上方,即佛教所指的“天界”;受戒,乃佛门的一种仪式,表示僧人正式接受佛门的种种法规;贫僧,为僧人自称之词;出家,即到庙宇当和尚,摆脱世俗烦恼。
凡心未了的和尚,不好好受戒,却危害人间,最终受到了惩罚,罪有应得。
寒雨连江夜入吴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因冯玉祥倒戈,吴佩孚从塘沽乘军舰南逃。当时,有人巧改王昌龄诗,嘲讽他的逃跑丑态。诗曰:
一片冰心在玉壶,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寒雨连江夜入吴。
唐代王昌龄名篇《芙蓉楼送辛渐》的原诗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该嘲讽诗将其第一、第四句互换位置,一字未改,却使诗意发生变化。其关键在“夜入吴”上:王昌龄用做首句,意为“出发”;而该诗调做末句,则意为“逃跑”,刻画出了吴佩孚当时的狼狈相。
不知修
北宋时期有个酸秀才,本是一个胸无才华的草包,却总想和诗文大家欧阳修比个高低。一天,他带着几本书上路了,准备前去会会欧阳修。正走着,见路旁有棵大树,他诗兴大发,不觉吟道:
路旁一古树,两朵大丫杈。
再就吟不出下句了。
恰好欧阳修路过此地,听他吟诗不成,就替他续了两句:
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
酸秀才听后,连连称好。
酸秀才不自量力,想再吟几句,找回一点面子,于是又吟道:
远看一群鹅,一棒打下河。
此诗纯属打油诗,可笑的是,他又续不出下句了。
欧阳修哈哈大笑起来,替他续道:
白翼分清水,红掌踏绿波。
酸秀才丝毫不知羞耻,说:“老兄也会吟诗,那就同去拜访欧阳修吧!”于是二人来到渡口,上了船,酸秀才有了作诗的兴致,吟道:
二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
欧阳修哈哈大笑,续道:
修已知道你,你却不知修。
欧阳修的一句“你却不知修”,表现了非常巧妙的构思:既说酸秀才你还不知道我就是欧阳修,又戏讽酸秀才不知道羞耻。“修”谐“羞”音,用的是“双关法”。
四季不宜
怕读书者,一年四季都不愿拿起书本,有人作诗嘲之云:
春季岂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
秋多蚊虫冬又冷,一心收拾到明年。
嘲贪食者
数人同桌而食,一人特别贪吃,饭未到而菜先空,席中一人叹道:
菜来饭未到,饭来菜已空。
可怜饭与菜,何日得相逢?
文朝丈庙
为了进京赶考,有两位年轻人结伴同行,途中遇上大雨,便来到一座庙门下暂避。庙门上挂着两个字的匾额,一人读成“文朝”,另一人读成“丈庙”(“庙”繁体写做“廟”),二人争论不休。
庙内住持闻声而出,当问明为何争执后,露出哭笑不得之色,便作了一首打油诗:
文朝丈庙两相异,吾到东庄去化齐。
你们不是孔天子,我也不是苏东皮。
尊儒术的赶考书生,竟不识“文庙”(孔子庙)二字,真是滑稽。方丈故意把“化斋”(“斋”繁体为“齋”)说成“化齐”(“齐”繁体写作“齊”)、“夫子”说成“天子”、“东坡”说成“东皮”,来对两位读错字的年轻人进行嘲讽。
真老乌龟
明朝一宰相老奸巨猾,引起众人的愤恨。有一次,乘其做寿之际,解缙写诗以讽之,诗曰:
真真宰相,老老元臣。
乌纱白发,龟鹤遐龄。
这首藏头诗表面看是祝颂之词,实则语含讥讽。若将每句首字连起来,即“真老乌龟”是也,含有咒骂之意。
秀才与花农
从前,有个舞文弄墨的秀才,遇事就爱作打油诗来炫耀自己。这天赶集,他看见一个农民挑两篮花在卖,便上前摇头晃脑地胡诌起来:
小篮也是篮,大篮也是篮,
小篮放到大篮里,两篮共一篮。
花农一听,心想这算什么诗。看路旁有个棺材铺,便随口讽刺道:
秀才也是才,棺材也是材。
秀才放到棺材里,两材共一材。
秀才听后,十分没趣,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咏史
讽刺诗在中国源远流长,从古到今不乏写讽刺诗的高手。左思有讽刺诗《咏史》传世: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居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借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此诗指出,士族官僚世家子弟各据要津,出身寒微的有才之士却从仕无望。
考生删诗讽考官
唐宣宗大中元年,魏扶出任主考官。为向众人表明心迹,他赋诗一首贴在贡院墙上:
梧桐叶落满庭阴,锁闭朱门试院深。
曾是昔年辛苦地,不将今日负前心。
由于魏扶评卷苛刻,士子们对他深表失望。有人落榜后,气愤地修改了魏扶所写的七绝诗,将每句开头两个字抹去,变成了五绝:
叶落满庭阴,朱门试院深。
昔年辛苦地,今日负前心。
这样一来,“不将”被删去,“今日负前心”,诗意变成了对魏扶评卷过分苛刻的绝妙讽刺和指责。
尼姑嫁人
饶州有尼姑还俗,嫁士人张生为妇,乡人戴宗以诗相赠:
短发莲扣绿未匀,袈装脱却着红裙。
于今嫁与张郎去,赢得僧敲月下门。
盘中唯有水
一富人慕好客之名,而不甚设酒食。一日,诸词人杂坐久之,唯具水晶藕两盆而已。诸人举手而尽,一客诵道:
客到但知留一醉,盘中唯有水晶盐。
并笑云:“太白此诗,若出去四字,便合今日雅会矣。”
另一客问:“宜去何四字?”
答曰:
客到但知留,盘中唯有水。
减字改诗,讽刺主人之吝,妙绝。众皆大笑。
嘲医祭文
宣统辛亥十一月,某医生逝世,有人作祭文对他进行讥讽:
公少读书不成,学击剑又不成。学医自谓成,行医三年,无问之者。公愤,公疾,公自医,公卒。呜呼!公死矣!公竟死矣!公死而天下之人少死矣!
四句排比,井然有序,将其人生前之态再现了出来。“呜呼”以下,感慨系之,亦祭文之定格;末句妙议,乃点睛之笔。全篇抑扬俱妙,一波三折,叙事写人,感叹议论,言简而意赅,深得为文之法。
夜半枪声到客船
唐朝张继《枫桥夜泊》曰: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脍炙人口,在世间普遍流传,寒山寺也因此而家喻户晓。
后来,日本法西斯入侵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他们大肆屠杀中国人民,奸淫掳掠,无所不为,闹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往日喧闹的寒山寺,也是门庭冷落,游人罕至。有人见此惨状,仿张继诗吟道:
月落儿啼妻哭天,江南劫火不成眠。
姑苏城外寒衣尽,夜半枪声到客船。
这首诗通过仿拟法,改动全诗,有力地控诉了日寇的累累罪行。
酒令
陈留人刘际明,进士出身,官至御史大夫,为人豪迈风流,不拘小节。碰上一位姓高的县令颇有才气,二人一见面就成为至交好友,于是略去堂属之分,设宴饮酒,互相戏谑成为常事。
当时有位别驾,为人鄙俗糊涂,对高县令很不尊敬,高县令心里十分讨厌他。一天,酒宴之上,别驾行一酒令说:
左手相同绢绫纱,头上相同官宦家。
若不是这官宦家,如何用得他许多绢绫纱?
语言实在俗不可耐,高县令对他更是憎恶,于是出口说道:
左手相同姊妹姑,头上相同大丈夫。
若不是吾大丈夫,如何弄得你许多姊妹姑?
别驾大怒,骂声不断。刘际明想对二人进行劝解,忙续道:
左手相同糠秕粝,头上相同尿屎屁。
不吃这些糠秕粝,如何放出许多尿屎屁?
刘际明意在解嘲,令他二人息怒,可是别驾更加恼火,悻悻而去。
(别驾,古代官名,明朝时州府掌管粮运和农田水利等事务的官,即通判。“秕”,“禾”旁在古代为“米”旁。)
另传,蒲松龄与王渔洋之间也有类似的故事发生。第三者为毕际有,其解嘲令曰:
三字同头左右友,三字同旁清淡酒。
都是左右友,请喝清淡酒。
毕际有的劝解效果比刘际明的“尿屎屁”要强得多,故酒后蒲、王、毕三人成了好友。
上述酒令,其雅俗尚且不论,从修辞上看,用的都是“联边法”,构思新巧,值得借鉴。
狂吹喇叭
明代文学家王磐,江苏高邮人。他厌恶政治,终身不踏入仕途半步。雅好文词,常与当地名流谈咏其间。
明正德十五年,年轻皇帝朱厚照荒淫无度,在北方玩腻了,又去南方游玩。在一伙宦官的护卫下,浩浩荡荡,乘船驶向高邮。随行官员沿途索取珍宝古器,百姓个个惶恐不安。
朱厚照讳猪,每到一地,禁止民间养猪,如有发现,屠杀殆尽。所到之处,就吹起喇叭、唢呐,征集民夫替他们服役。
王磐见此情景,非常愤懑,于是以眼前时事为题,作《朝天子·咏喇叭》一曲加以讥讽。曲云: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
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这首散曲采用几对反义词,深刻地揭露了皇帝的荒淫行为。
小和大相对,是指此次南行是小题大做;来与往相对,表示动用的船只之多;真和假相对,意指扰得军民头昏眼花,真假莫辨;这家与那家,喻指所到之处,无不深受其害。
遇盗
有一人家徒四壁,盗入贼其室,无物可取,临去,贫士沉吟曰:
风高月黑衣迢迢,辜负诸兄走一遭。
尚有破书三五册,也堪拿去送儿曹。
改诗斥奸
汪精卫年轻时,前去刺杀清朝摄政王载沣,曾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写诗明志,表现得十分坚强: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首句说他要学习战国时期的荆轲,成为慷慨侠义之士,次句写他被捕入狱时从容不迫,第三、第四句表现出死不足惜,甘为革命抛头颅。
谁料到,往日信誓旦旦要为革命献身的汪精卫,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时,竟充当了南京伪政府的傀儡头目,出卖民族利益,做了一名大汉奸。
为此,陈剑魂作了一首《改汪精卫诗》:
当时慷慨歌燕市,曾羡从容作楚囚。
恨未引刀成一快,终惭不负少年头。
陈剑魂在原诗前适当添加修饰成分,使诗意由赞颂转变为鞭挞,深刻揭露了汪精卫的可耻行径。
清明时节两纷纷
明末清初,有人以明臣而仕清朝。其侄是位书生,见叔父变节,时有讪笑。
一日家宴,有人提议行酒令,首句须对象一,次句用古人名一,后句用《千家诗》改一字。
首座者唱道:
我有一张床,送与张子房,张子房不要。
什么不要?春色恼人眠不得。
次者说:
我有一把扇,送与曹子建,曹子建不要。
什么不要?剪剪轻风阵阵凉。
轮至书生,书生说:
我有一绺缨,送与我叔亲。
众人不服,纷纷诘问,谓不应以今人插入。书生解释说:“我叔叔为明朝人,为清官,非古人而何?”大家这才无话可说。书生又续道:
我叔亲不要。
什么不要?清明时节两纷纷。
其叔闻之,深感惭愧。
唐代杜牧《清明》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此“清明”乃廿四节气之一,属于时间名词。
书生则因其与两个朝代连称相同,用双关法赋予“清明”以新意——借指“清朝”和“明朝”,又将“雨”改为“两”(形似字),痛快淋漓地讥讽了其叔的变节行为。
吃菜比人大不同
一人贪吃,上桌如风卷残云,很快将盘中美味吃得精光,同桌有一文士,笑吟诗云:
三生有幸与君逢,吃菜比人大不同。
象箸飞来忙似箭,银牙咬去快如风。
眈眈虎视魂先出,投投雅抓手不空。
更有高招人不觉,眼睛不住望盘中。
依样画葫芦
传说清朝时候,有一个文人路过太行山,在葫芦崖下歇息,在石壁上题诗一首:
人见太行愁,我见太行喜。
我不喜太行,家住太行里。
后来,又有一个文人路过这里,读完这首诗,他也想写一首诗留念,但东想西想总想不出来,后来便在这个人的诗侧边这样写道:
人见葫芦愁,我见葫芦喜。
我不喜葫芦,家住葫芦里。
过路人看了这先后两首诗,都议论纷纷,不知是谁在后一首诗上面加了批语:
葫芦崖下套诗文——依样画葫芦。
讽刺诗
讽刺诗贵在有味,辛辣嘲讽,入木三分,像重庆火锅,越辣越有味。
中国最早的讽刺诗可能要数《诗经》中的部分篇章,如《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另有无名氏一诗,也堪称讽刺诗之精品: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这些诗作一直流传至今,可见其生命之强。
颠倒歌
自古至今,民间有许多颠倒歌流传,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是非颠倒的怪事。汉代有一首民歌是这样唱的: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大意是说:被举荐的秀才,腹内空空,不懂得诗书;被推举的孝廉,与父分居,不赡养老人;自称寒素清白一尘不染的人,却是浊如污泥的伪善者;那些居于大宅高堂的所谓良将,却是胆小如鼠的怕死鬼。
后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也用颠倒歌来诉说自己的不满,反对社会的不公:
泥瓦匠,住草房;
纺织娘,没衣裳;
卖盐的,喝淡汤;
种田的,吃米糠。
编凉席的,睡光床,
当奶妈的,卖儿郎。
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十分有力的讽刺效果。
另外,北京地区还流传着一首悖理民歌:
太阳起西往东落,听我唱个颠倒歌。
天上打雷没有响,地下石头滚上坡。
江里骆驼会下蛋,山里鲤鱼搭成窝。
腊月酷热直流汗,六月暴冷打哆嗦。
姐姐房中头梳手,门外口袋把驴驮。
这类民歌在各地都有,它所描写的事物都是逆情悖理的,但人们读后不仅不会去追究它的真实性,反而觉得新奇有趣。在特定的场合,这种诗歌会给人们的生活增添情趣。有时,给儿童念念,用来测试孩子的理解力、辨析力,也是生动有趣的好材料。
夏衍笑变历史教训
明末清初,有一首传诵一时的打油诗:
闻道头须剃,而今尽剃头。
有头皆要剃,不剃不成头。
剃自由他剃,头还是我头。
请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1974年,夏衍在狱中偶然想起,把它改为:
闻道人该整,而今尽整人。
有人皆可整,不整不成人。
整是由他整,人还是我人。
请看整人者,人亦整其人。
集俗语诗
清代有人把七字的俗语集在一起,编了一些绝句,借以反映社会和讽刺人世,摘录几首如下:
其一:
小人得志乱癫狂,不管旁人说短长。
千丈麻绳终有结,一身做事一身当。
其二:
今日人心最不平,不图来世有人生。
黄狼钻在鸡棚里,吸尽黄河洗不清。
其三:
寅年要吃卯年粮,光打精来精打光。
东手接来西手去,一双空手见阎王。
其四:
创业容易守业难,日求三饱夜求安。
得闲且过今朝事,坐吃山空海要干。
其五:
事无难易在诚心,哪怕山高水又深。
如把工夫加十倍,何忧铁杵不成针。
其六:
火烧尾巴尚从容,灯尽油干命运终。
开好天窗说亮话,外头好看里头空。
其七:
终日奔波假作忙,前人种树后人凉。
吃了黄连无处话,好似雪上又加霜。
其八:
满地黄金又白银,横财不赋命穷人。
当光吃净谁来问,少了铜钱断六亲。
百姓遭殃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官署设在江夏(今武汉)城里。这年农历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的万寿(清朝称皇帝、皇太后的生日为万寿)。
为了热烈庆贺慈禧生日,全城各个衙署都大肆铺张,到处张灯结彩,火树银花,彻夜不熄,耗费的国库银两数以万计。
张之洞还请来了各国驻鄂领事,大摆筵席款待。又召集军界、学界的乐队,演奏西洋音乐,齐唱新编的《爱国歌》助兴。
当时,张之洞的一位幕僚,素有“怪人”之称的名士辜鸿铭也在席上陪宴,他对张的亲信梁鼎芬说:“满街都在唱《爱国歌》,怎么听不到有人唱《爱民歌》呢?”
梁鼎芬说:“您何不试编一首?”辜鸿铭捋了捋髭须,略一沉思,便对梁说:“我已经有了妙诗四句,您是否愿意听一听?”
梁一面点头回答“愿意”,一面挥手示意,让客人们安静下来。只听辜鸿铭用福建官话高声吟诵道:
天子万年,
百姓花钱;
万寿无疆,
百姓遭殃!
四句诗刚刚诵毕,顿时满堂哗然。那位总督大人张之洞,更是惊愕得张大了嘴巴,久久合不拢。
好了歌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了一首好了歌。语言明白易懂,内容却丰富深远。对这首歌的评价是后人感兴趣的红学话题之一。
全文如下: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监生进文庙
清朝末年,公开卖官爵。除正式考试由科举而取得功名者外,目不识丁的人只要用银子就可以买到功名。“监生”这个功名就是用银子买来的。不过,用银子买来的功名,是被科举出身的举人们所瞧不起的。因此,文庙祭祀,监生们没有资格参加。
四川南溪县有一个土匪名陈元卿,便买了监生这一功名。有一次他钻进文庙,意欲参加“祀公大典”。被举人秀才发现了,一起轰他,有个解元还要打他。结果,这位监生抱头鼠窜逃出文庙。有人为此吟打油诗曰:
监生进文庙,孔子骇一跳;
颜渊喊出去,子路叫灌尿。
不知何事要商量
一位先生常穿团花马褂,逛荡街头,如有人问他:“何往?”他总说:“某大人找我商量事情。”其实并无此事。
于是有人以诗相讽:
团花马褂走街坊,无事居然有事忙。
直说太爷在请我,不知何事要商量。
江上吟诗赠“盗”
晚唐诗人李涉为人正直,洁身自好,曾任几年太学博士,因常写诗抨击权贵,讥讽朝廷,因此被罢黜官职。
在他坐船返乡的一天晚上,于皖口江上遇上一伙绿林豪客。首领听说是李涉博士,就带着歉意插剑入鞘说道:“我们兄弟浪迹江湖,劫富济贫,专杀贪官污吏。既然是李博士,我们知道你的为人,决不会为难你。不过,久闻李博士诗名,今日巧遇,请李博士留诗一首。”
李涉顿感意外,脑海中浮现出近年来官家横征暴敛,逼得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的情景。于是,他欣然吟咏了一首七绝: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日不用相回避,世上如今半是君。
众豪客一听无限感慨,齐声呐喊:“谢李博士赠诗。”
唐伯虎续诗戏秀才
有一天早上,唐伯虎路遇两个酸秀才。那两人不知他是谁,只顾胡扯乱谈。忽然前面有一盏灯,两人便要以灯为题,赋诗联句,一个秀才说:
远看一盏灯;
另一个秀才半天才憋出一句:
近看还是一盏灯。
第三句便没有词了。
唐伯虎笑着对他们说:“我替你们续两句如何?”
秀才问:“你能续什么好句?”
唐伯虎说:
一个糠布袋,一个死苍蝇。
两个秀才听了很是不满。又往前走,看见一座山,两个秀才又要作诗。一个说:
远看一座山;
另一个说:
近看山一座。
唐伯虎说:“我再给你们续两句吧!”
山上石头掉下来,两个脑瓜都砸破。
两个秀才听了,十分恼火。再往前走,又看见一棵梨花盛开的梨树。一个秀才说:
远看一棵树;
另一个说:
近看两股杈。
唐伯虎续道:
一股叉着你,一股叉着他。
两个秀才大怒,拉唐伯虎去找县官评理。县官听了两个秀才的诉说后,问唐伯虎:“秀才讲的可是事实?”
唐伯虎说:“我是好心好意给他们续诗。”
县官又问:“你是怎么续的?”
唐伯虎说:“他们前两句是‘远看一盏灯,近看还是一盏灯’。我续的是‘清光驱暗影,长夜伴人行’。”
县官点头说:“这两句续得好。”
唐伯虎接着说:“后来他们又作了两句‘远看一座山,近看山一座’。我续的是‘幽谷生白云,飞瀑从天落’。”
县官鼓掌说:“好诗,妙极了!”
唐伯虎最后说:“他们作的梨树诗是,‘远看一棵树,近看两股杈’。我续的是‘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
县官一听,知道唐伯虎有学问,连忙下堂来,向他作揖致敬,把两个酸秀才呵斥一顿,赶走了。
巧改数字诗
北宋哲学家邵康节曾写过一首五言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在这首别具一格的诗里,巧妙地运用了一至十这十个数字,寥寥几笔便描绘了景色宜人的乡村画面,成了一首绝妙的数字诗。
解放前,有人有感于乘坐公共汽车的困苦,就仿照上面那首数字诗,改动了几个字,对那破烂陈旧而速度又慢如蜗牛的电车进行了嘲讽:
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
上下六七次,八九十人推。
剥皮诗
“剥皮诗”即拟古,是旧瓶装新酒。它是按前人有影响的诗篇的骨架,改动部分诗句,赋予新的内容的一种诗体。它表现了一种艺术上的翻新,较原作为佳者亦不乏其例,仍不失为一种创作。有时,剥皮诗自成一格,能达到讽刺嘲弄的目的。
宋代程颢有七绝《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清人仿拟此诗,只改动了五个字,戏作《惧内即景》诗,对怕老婆的人挖苦得入木三分。诗云:
云淡风轻近晚天,傍花随柳跪床前。
时人不识余心苦,将谓偷闲学拜年。
时文叹
清代诗人徐大椿的《时文叹》讽刺读书人可是别开生面,令人捧腹:
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
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变作欺人技。
三名承题,两句破题,
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
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
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
读的来肩背高低,口角口角歔欷。
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
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
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的晦气。
讽僧诗
宋代诗人莫子山有一次游寺庙,想起一首唐人的绝句: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可他在与寺庙住持的交谈中发现其庸俗浅薄,不学无术,与昏醉者无异。临别时住持还让他作诗留念。莫子山便将那首诗颠倒了一下次序:
又得浮生半日闲,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终日昏昏醉梦间。
这样,由原诗是抒发作者忙中偷闲,在春尽时游寺庙的雅趣,变成了讽刺庸僧的诗。
绝句
杜甫有一首《绝句》传世: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诗句简练,讽刺辛辣。
汤水鸡买否
有一个姓杨名叫永鸣的人,想吃黄杏却总也买不到,于是写信给岳父,请求代买。
杨永鸣随意着笔,字迹写得极其潦草,岳父收到信后,只见上面写的是:请代买“否”和“汤水鸡”。老汉到处打听,也没搞清“否”和“汤水鸡”为何物,到底在哪里有卖,心中十分失望。
后来,他戴着老花镜认真看,反复辨认,猛然想到,可能是让他买“杏”,“汤水鸡”只不过是女婿杨永鸣的姓名。于是买了几斤黄杏,又复信一封,托人带给女婿。复信的内容是:
贤婿来信要买杏,急得老汉满街走。
买了一筐小黄杏,不知是否不是否?
姓名变为汤水鸡,画虎不成反类狗。
杏与否,杨永鸣与汤水鸡,字形虽相近,但区分清楚还是可以做到的,只因杨永鸣字迹过于潦草,才导致上述误解。狂草在书法艺术上别具一格,但若用于日常交流,其实用价值并不大。
五字皆错实可笑
从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偶然从一所村学门口经过。他听到村学老先生大声教学生:“都都平丈我。”他听了莫名其妙,不知这句话出于何处。
因此,他虚心地向那位老先生请教,才知道老先生把五个字都念错了。他向学生们纠正说,应该读成:“郁郁乎文哉。”那些学生一听,都吓跑了。
塾师不学无术,误人子弟甚矣!这位有学问的人见此情景,提笔在桌上写了一首打油诗:
都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坐;
郁郁乎文哉,学生都不来。
写完诗,大笑,拂袖而去。
讽京官
有个京官,听说陈细怪很有才,很不以为然。一次,他趁来湖北巡学的机会,指名道姓地要陈细怪来见他,想刁难陈细怪一番。
当时,陈细怪正在生病,硬被地方官逼来见京官。他心里很生气,所以,酒席上一声不吭。京官很不悦,便要陈细怪以酒席景物为题,即兴赋诗。
陈细怪见一只绿头苍蝇在席上飞来飞去,顿时“怪”气来了,便指着绿头苍蝇对京官说:“就以这绿头苍蝇为题,作首诗请大人指正一下吧。”说完,便指着绿头苍蝇吟起诗来:
相会原来在厕中,如何席上又相逢?
陈细怪瞟了京官帽子上的红顶子和身穿的绿官袍一眼,指桑骂槐地接着吟道:
红砣帽子京官样,绿缎袍儿宰相风。
这时,绿头苍蝇停在京官用的筷子上,用它的几只脚在上面抹来抹去,京官嫌脏,便挥手一赶,绿头苍蝇便嗡嗡地飞开了。陈细怪见状,禁不住脱口吟道:
手将胡须称好汉,口吹腔调假诗翁。
京官发觉陈细怪这是借作诗骂他,将他比做一只红头绿身子的苍蝇,顿时气得脸色发黑,站起来拂袖就走。陈细怪朝着京官的后背大声吟道:
更有一般堪笑处,生的儿孙叫相公。
三个月洗一次澡
三月三这天,陈细怪正在洗澡的时候,有个叫一枝的朋友来访。陈细怪关着门说:“你怎么在我洗澡的时候来了呢?”
一枝听到这句话后很不悦,转身便走了。
六月六是半年节,陈细怪去访一枝。一枝见陈细怪来了,立刻躲进房里,将房门一关,赌气不见。陈细怪喊他,他便学着陈细怪的话说:“你怎么也在我洗澡的时候来了呢?”
陈细怪好笑,提笔在门头上写了一首诗:
君昔访我我沐浴,我今访君君沐浴。
君昔访我三月三,我今访君六月六。
诗一题完,陈细怪“扑哧”一笑,赶紧溜走了。一枝见房外没有动静,跑出来一看,发现了题壁诗。一枝读了诗后抬脚便追,哪里看得见陈细怪的人影!
一枝为什么要追陈细怪?原来诗中讥笑他三个月才洗一次澡哩!
嘲老童生
科举时代,不少人连试不第,老到头发胡须变白仍不死心。那时候考“秀才”应童子试,分“已冠”、“未冠”两种题。未满15岁的考“未冠”题,较为容易。
有些人年过中年甚至老年,仍考不上秀才。于是,便拔须染发装童子,冒领“未冠题”。这类事在当时并不为奇,而嘲讽他们的诗对也屡见不鲜。
如有人改唐人诗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嘴毛衰。
老妻相见不相识,笑问儿从何处来。
又一人考至腿软耳聋,终未及第,因赋一绝自嘲曰:
县试归来日已西,老妻扶杖下楼梯。
牵衣附耳高声问,未冠今朝出甚题?
还有一副对联嘲笑这种“老童生”:
行年七秩尚称童,可谓寿考;
到老五经犹未熟,不愧书生。
此联就事写实,句尾“寿考”、“书生”寓意双关,构思巧妙,语气幽默,读来使人哭笑不得,实乃讽刺文字之佳品。
讽诗送西坡
清朝的官场很腐败,只要谁捞到了一官半职,谁就可以大过权力瘾,大获利益。所以,民间流传有“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句话。
西坡在黄州三年知府任满回乡的这天,也是鸟枪换炮,大笼大箱的金银财宝往江边搬了半天,装了满满一船。正当他抬脚上船的时候,陈细怪忽然带领围观的人诵诗送行了。
陈细怪喊一句,围观的人便跟着喊一句:
来时两手空空,去时千箱万笼。
金银泊满一船,民财一扫而空。
地皮刮走三尺,土地连声叫穷。
黄州无法搬去,临行画入图中。
西坡一听,赶快往船上逃,一脚不稳,差点栽进了长江里。
不打何曾到九泉
有一年清明,陈细怪在游馆回来的路上,沿途看见有很多人祭扫坟台。经过狮子山前,本想顺便到女儿女婿家去看看,不料刚转过山坳,就看见孙、吴两姓为争一处风水地正在打群架,打得头破血流!
陈细怪对此愚昧行为大为叹息。忽然想起宋代诗人高翥的《清明》诗,遂剥成一首讽刺孙吴两姓的诗,题在山石之上:
狮子山前多墓田,孙吴祭妇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鲜血淋成红杜鹃。
日落毛狗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架须当打,不打何曾到九泉!
高翥是江湖诗派中有突出才华的诗人。他的这首《清明》是入了《千家诗》的名篇。陈细怪目睹孙吴两姓的打斗,有感而剥,其讽刺意义更甚于原作。
陈细怪剥的这首《清明》诗,直接讽刺孙吴两姓的扫墓者,看起来似乎个个是孝子贤孙,对祖先都十分虔诚,乃至不惜为之争斗,甚至打得头破血流!
可是祭扫坟台之后,“毛狗”(即狐狸)仍然夜里睡在其祖先的坟上,“孝子贤孙”们又像平常一样,回到家中与儿女笑于灯前。生者自在逍遥,死者孤寂凄凉,纸钱、头破血流都不过是表面现象罢了。
最后两句的讽刺尤见巧妙辛辣,嬉笑怒骂足可予人警策,引以为戒!
附高翥《清明》诗如下: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苏东坡巧骂贪官
有一年,苏东坡微服出访,到浙江一带暗察民情。
这天,他来到浙江一处州府,到一个亲戚家赴宴,贪官知府杨贵和县令王笔也在场。苏东坡虽然坐在首席,因他没穿官服,大家并不知道他就是大文豪苏东坡。
席间,有人提议:“我们都来赋诗助兴,并且凭诗的好坏轮流坐首位,诸位看怎样?”
县令王笔说:“我领头先赋一首。”接着念道:
一个朋字两个月,
一样颜色霜和雪。
不知哪个月下霜,
不知哪个月下雪。
一个官员接着吟道:
一个出字两重山,
一样颜色煤和炭。
不知哪座山出煤,
不知哪座山出炭。
知府杨贵也摇头晃脑地吟道:
一个吕字两个口,
一样颜色茶和酒。
不知哪张口喝茶,
不知哪张口喝酒。
这时,苏东坡吟道:
一个二字两个一,
一样颜色龟和鳖;
不知哪一个是龟,
不知哪一个是鳖。
他一念完,王笔忽然醒悟过来:好哇!这不是辱骂大人杨贵和我王笔吗?“龟”和“贵”、“鳖”和“笔”是谐音字呀。他当下指着苏东坡骂道:“狂徒,你胆敢骂人!”
苏东坡说:“要说骂,我看你们刚才吟的诗才是骂哩!试想:霜雪是见不得阳光的,煤炭是要烧成灰的,茶酒进肚是要变成尿的,这还不是骂?至于我的诗才是祝寿的,龟鳖是长寿的标志,你们不懂吗?”
他的话说得王笔无言以对,知府杨贵这时才看出这位客人有来头,忙问:“请问贵客尊姓大名?”
当他们知道面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一个个都愣了。苏东坡以才智令诸宾客折服,痛骂了知府和县令两个贪官。
应考
明代嘉靖年间,吴小江到楚地督学,他喜爱年少学士。为了投督学之好,20多岁的青年都把用巾带束结的头发又改梳成两个丫角式样,以表示自己还是少年,然后去参加考试。
当时就有人把这事当成笑话写成诗加以嘲讽说:
昔日峨冠已伟然,今朝丱角且从权。
时人不识予心苦,将谓偷闲学少年。
吴小江走后,曾省吾为督学,他所选拔的多是20多岁的青年。有一个唇颏生须的考生也把胡须剃去,冒充青年。
然而他的考试成绩却在三等以下,也就是说不及格。按规矩应受到杖打的处罚。当时考在三等以下的有不少人,曾省吾以为年长者应当原谅,给他们留点面子,专拣年轻的责罚。这位剃去胡须的人自然被归在青年之列,领受了几十大板。
于是又有人作诗讥讽说:
昨日割须为便考,今朝受责加烦恼。
头巾纱帽不相当,有须无须皆不好。
劝知足
世上人多不知足,一位士人作诗云: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满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和住宅,出入无轿缺马骑。
叶名琛迷信乩语
叶名琛为清末广东巡抚,英军兵临广州城下,属吏连连告急,可是叶名琛却毫不被所动。属下请他调兵设防,他不许,属下请求招集地方民众设防,他又不许。众人不知他所恃为何,一再请示,他才说:“天下本无事,15日后英兵自然退去。”
众人都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有人猜疑他和英人私通,但是毫无办法,只能静观事态发展。
英人连番下书,叶名琛既不答复,也不向众人宣示,到第14日英军猛烈攻城,城破,叶名琛被英军俘获,被送到印度展览。
事后,人们才知道叶名琛之父喜扶箕,叶名琛为其建长春仙馆居之。馆内供奉吕洞宾。凡有军机大事,叶名琛则到长春仙馆听凭其父扶箕。当英军兵临城下,他所求的乩语则是“过十五日可无事”,叶名琛深信不疑,所以才发生了这则古今中外军政史上的笑话。
城陷后,广东人作有乐府歌曰:
叶中堂,告官吏,十五日,必无事。十三夷炮打城惊,十四城破炮无声,十五无事灵不灵!乩仙耶?占卦耶?签诗耶?择日耶?
洋炮打城破,中堂书院坐。忽然双泪垂,广东人误我!广东人误城有之,中堂此语本无疑。试问广东之人千百万,贻误中堂是阿谁?
从一到十化入诗
四川才子李调元曾调往两江任主考官。苏杭是出才子的地方,当时有六才子颇负盛名。他们眼高天下,目中无人,怀疑这位四川来的主考大人是否确有真才实学。
二月十九日,李调元与他们同游西湖,六才子请李调元赋诗,咏两江事物,并须将数字从一到十化入诗中。
李调元一笑,说:“以数字入诗,不过文字游戏耳,何难之有!”于是随口吟道:
一名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
买得五六七包粉,打扮八九十分娇。
大乔小乔是三国时吴国美女,无疑是两江人物,而且诗中数字齐全,依序而列,无可挑剔。六才子叫好之余,但仍不肯罢休,又要这位李大人将数字从十到一再化出一首即景诗来。
李调元满饮一杯美酒,高声吟道:
月儿十九八分圆,七个才子六个癫。
五更四点鸡三唱,二月怀抱一枕眠。
这诗虽属戏谑,但句句是眼前实情实景,又暗含对不知深浅的六才子的揶揄。六个人这才傻了眼,从心里服了这嬉笑怒骂皆可成诗的惊世之才。
嘲贪官令
某县的县尹和县丞都很爱钱,而主簿却很清廉。有一天,三人一同饮酒,酒至半酣,县尹就出了一个酒令,要求说一句《千家诗》,下边两句俗语包含这句诗的意思。
县尹首先说道:
旋斫生柴带叶烧,热灶一把,冷灶一把。
县丞接着说道:
杖藜扶我过桥东,左边靠着河,右边靠着河。
主簿托令寓意,嘲讽道:
梅雪争春未肯降,原告一两三,被告一两三。
尹是古代县的长官,丞是县令之下的佐官,主簿是掌官文书的官,与县丞同为佐官之一。主簿托令寓意,明说梅雪,暗说县尹和县丞之贪贿,是“借义双关法”。
打你这倾国倾城帽
一日,钱牧斋身穿满洲服装、头戴清朝帽子出门,途中有一老叟用拐杖敲打他的头:“我是个多愁多病身,打你这倾国倾城帽。”
钱牧斋即钱谦益,明朝官至礼部侍郎,却变节降清,多为众人所指责。王实甫《西厢记》中张生有两句唱词:“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老叟借此二句唱词,改了数字,便以开玩笑的方式给这叛逆一次教训。
十七字诗
明武宗正德年间,有一个乡民善作十七字诗。一年,天旱不下雨,太守多次求雨,却滴雨未降,那乡民便作十七字诗云:
太守出祈雨,万民皆喜悦。
昨夜推窗看:见月!
有好事的人向官府报告,太守派人把他捉进衙门训斥道:“大胆刁民!你真善作十七字诗吗?现在作来,诵出佳句可免受皮肉之苦。”太守训完,就恬不知耻地以自己的别号“西坡”命题。那乡民随即吟道:
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
若将两人较:差多!
太守令人打他十八大板,
乡民强忍疼痛,又继续行吟;
作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
若上万言书:打杀!
太守听了,怒不可遏,将那乡民判以诽谤罪,发配郧阳充军。上路之日,他一目失明的舅舅前来送行,二人相扶而泣。痛哭一场之后,那乡民诗癖又生:
发配赴郧阳,见舅如见娘。
两人齐下泪:三行!
据载,元末张士诚当权时,重用其弟张士信。张士信荒淫无耻,平时,只与奸谄邪佞之徒黄敬夫、蔡彦夫、叶德新三人商议大事,经常欺上瞒下,狼狈为奸。当时有人作十七字诗曰:
丞相做事业,专用黄蔡叶。
一朝西风起:干瘪。
后来黄、蔡、叶三人在南京被处死,尸体吊在木杆上风干一个月,真正成了“黄菜叶”。
现在民间流行的“三句半”,就是从这种十七字诗发展来的。最末两字往往是其核心内容,风趣幽默。
紧蒙密钉,晴雨同音
有一则制鼓歌诀仅有20字:
紧紧蒙张皮,密密钉上钉。
天晴和落雨,打起一样音。
后来,在传诵中被减至12字:
紧紧蒙,密密钉。
晴和雨,一样音。
最后,又被删减成八字诀:
紧蒙密钉,晴雨同音。
至此,字比原来少了12个,但原意未失。
写一篇好文章,应反复推敲,力求简练传神,正如郑板桥所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庞振坤行酒令
清代“中州才子”庞振坤,才华满腹,为人诙谐,颖悟过人。相传庞振坤少年时期,有一次曾与三位表嫂共餐。闲来无事,表嫂们提出行酒令助兴,要求是:第一句组合成字,第二句将一个字拆成三字,第三句重复所拆三字,最后以起问句收尾。
大嫂先说:
豆頁为頭(今简化为“头”),犇字三牛,
牛牛牛,不知赶来多少頭?
二嫂接着道:
尸至为屋,森字三木,
木木木,不知能盖多少屋?
三嫂也道:
水酉为酒,品字三口,
口口口,不知该罚谁喝酒?
三位表嫂指向庞振坤:“你也说几句吧!”
庞振坤不甘示弱,随即道:
田心为思,姦字三女,
女女女,不知何人害相思?
行酒令中,运用了汉字离合法,其中犇(奔的异体)、森、品、姦都属于品字形结构,酒、頭(头)、屋、思等都是合体字,分别为左右、半包围、上下结构。
才女救夫
相传古代有一位才女,她和丈夫一起进城,因所骑的毛驴受惊,撞了县官的八抬大轿。县官大怒,没收了她的毛驴,并要打她丈夫40大板。才女苦苦为其夫求情。
县官说:“人们都说你是才女,一出口就是文,如果你能当堂作诗表示八个‘不打’之意,却不说‘打’字,老爷就还你毛驴,不打你丈夫。”
才女问道:“但不知老爷以何为题?”
县官见天已黄昏,便将胡子一捋,趁兴说:“就以‘夜’字为题吧。”
才女略加思索便朗声吟诵道:
月移谯楼更鼓罢,渔夫收网转回家,
卖艺小店去投宿,银匠熄炉正喝茶,
猎人山中缚死虎,飞蛾团团绕灯花,
院中秋千已停歇,油郎改行谋生涯。
毛驴受惊碰尊驾,望求老爷饶恕他。
县官听罢,知道前八句都暗含“不打”之意,而且诗句合辙押韵,又顺理成章,不由得拍案称赞。高兴之下,随即还了才女毛驴,并赦免了她的丈夫。
张打油
唐朝时,南阳人张生善于作俗语诗,其诗俚俗浅露,颇有情趣,人们称之为“打油诗”,张打油也因此而出名。
有一天,大雪纷飞,他脱口吟道: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首诗虽算不得高明,却将雪中景物特点风趣地描绘了出来。第二年冬天,南阳的参政巡视乡间,适逢大雪难归,便到败落的官宦家里居住。郊野之地,无甚观赏,住了一日,便觉无聊,于是有人想到张打油,若让他前来咏诗取乐,岂不逍遥?
参政听到这个建议后很高兴,马上派人把张打油叫来,问道:“你能作些什么诗?”
张打油回答说:“看见什么,或想起什么,就写什么,哪有什么定准。”
参政说:“现在大雪纷飞,那就以此为题吧!”
张打油思索了一会儿,随口吟诵起来:
六出飘飘降九霄,
街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
使扫帚的使扫帚,
使锹的使锹。
头两句颇有诗味,“六出”即雪花呈六角形;后面几句虽然俗气,但痛快淋漓,一气呵成,也还不错。于是,参政赏给张打油白银二两,作为奖赏。
后来,安禄山发动叛乱,攻打南阳,把整座城池围得水泄不通。朝廷迟迟不发兵来救援,南阳城形势危急万分。这时,张打油正在城里一个亲戚家读书,面对紧张的局势,张打油以时事为题,吟道:
天兵百万下江南,
也无救兵也无粮。
有朝一日城破了,
哭爹的哭爹,
哭娘的哭娘。
打油诗属于下里巴人之类的作品,多是触景而作,没有什么修饰词语,形式活泼动人,质朴无华,易于被读者接受和喜爱。
除非猫子不吃鱼
父子俩打算戒酒,可想了很多办法,却没有什么效果。
有一天,吃饭时,桌上又放了一壶酒,父子俩都想品尝一点美酒,却又被戒酒之心所约束,各自闷着想主意。一阵沉默后,父亲先开口:“今天喝酒有个规矩,各作诗一首,开头结尾都要有酒字,作不好,就不能喝!”
“行!”儿子看到有饮酒的机会,不由得喜出望外:“那就请父亲先来吧!”
父亲略加思忖,说:
酒,酒,酒,
左边三点水,
鱼在水中游,
猫在岸上守,
除非猫子不吃鱼,
老子今生不戒酒!
儿子二目圆睁,望着正把手伸向酒壶的父亲,大口大口的涎水直往肚内咽,活现出一副馋相,急忙诵道:
酒,酒,酒,
三点加上酉,
阿婆在屋内,
阿公门外守,
除非阿公不进屋,
小子一世不喝酒。
“妙,妙,妙!”父亲竖着大拇指,一阵称赞。只见酒杯来来往往,二人酣畅地对饮起来。
七不嫌
古代穷人对生活中的小事有“七不嫌”之说。有哪些不嫌呢?
饥饿得粗食,不嫌;
徒行得劣马,不嫌;
行久得座位,不嫌;
久贫得薄酒,不嫌;
口渴喝凉水,不嫌;
赶路乘小船,不嫌;
遇雨进小屋,不嫌。
吴人嫁女词
明代吴人有嫁女词在世间广为流传,江盈科评云:“识者之词,难为众人道也。”
其词云:
种花莫种官路旁,嫁女莫嫁诸侯王。
种花官道人争取,嫁女侯王不久长。
花落色衰人易换,离鸾镜破终成空。
不如嫁与田舍郎,白首相看不下堂。
山上长树不长柴
一樵夫上山砍柴,只见荆棘满路,林深路窄,暑气蒸人,不觉挥汗如雨,便随口作诗道:
山上长树不长柴,砍下树木变成柴。
变成柴来多麻烦,不如当初就长柴。
别墓
寡妇张氏,不愿再独守空房,思量再嫁。因与前夫十分恩爱,恐其夜里寂寞,乃请石匠凿一尊自己的塑像放在墓前,并作诗告别:
君昔尝爱妾,乃忍舍妾去。今妾欲嫁人,不忍别君墓。想君魂寂寞,定怪妾情薄。刻石像妾面,留与君作伴。
君见石人如见妾,石人代妾常守节。妾心不仁石心坚,石身更比妾身洁。妾身虽去石身留,朝朝暮暮住坟头。坟头不断风和雨,君魂好共石人语。
丈夫想念妻回文
古时有一个人在外办事,思念家中妻子,特地写了一封家书,信中有诗一首。诗曰: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妻子收到信后,深知此诗之妙,将此信颠倒过来抄了一遍,又托人捎给外出的丈夫,便成了妻子思念丈夫、儿子思念父亲的诗,读来也不乏感人之处: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
此回文诗,读之流畅,切情切景,实属佳作。
无字家书
有一个人外出谋生,不久,托人带回一封家书,其实信封里只是一张白纸,上面一字皆无。起初,妻子见到白纸感到很吃惊,随后,多情的她很快就理解了丈夫所表达的含意,于是写了一首念郎的恨别诗:
碧纱窗后启缄封,尽纸从头彻尾空。
应是仙郎怀别恨,忆人全在不言中。
一纸无字家书,将无限的思念充分流露出来,此乃无声胜有声。
写家书,却一切尽在不言中,所达到的境界真是极高。这种家书不是普通人所能领悟到的,只有双方很默契,心有灵犀,才能感应出其中的千言万语。
当然,这种书信只适用于极为亲近的人彼此表达某种感情而已,倘若不分对象,随便寄去这种“天书”,恐怕没有人能猜出它的含意,岂不误事!
夏九九歌
夏九九歌属于中国民间歌谣。它从夏至那天开始,以每九天为一段落,将夏季气候的变化如实反映出来,并向老百姓宣传避暑防热的卫生知识。
由于我国南北方气候有较大的差异,夏九九歌也有两个版本,分为南北两方。南方夏九九歌全文是: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舒;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子夜寻夹被;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北方夏九九歌全文是: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衣衫汗湿透;
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
七九六十三,在眠不盖单;
八九七十二,当心受风寒;
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这种诗将数学与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过河
在湖北民间有一风俗,婚后3天,新媳妇要回门。双方家庭也都把新媳妇头一次回娘家,新姑爷头一次到岳父家看成是大喜事。
话说陈细怪小两口回门这天,恩恩爱爱地上了路,来到河边,陈细怪故意问道:“娘子,无桥无渡,怎么过河呢?”
新娘子羞答答地低头细语说:“你驮我过河嘛!”
陈细怪说声“好”,便将鞋袜一脱,裤管一扎,背起新娘子便下了河。刚走了丈把远,陈细怪忽然心血来潮,站在水中不走了,非要新娘子答应和自己吟诗联句才肯走。新娘子无奈,只好半娇半嗔地答应了。
陈细怪这才一边背着老婆过河一边吟道:
二八佳人阻碧流,
新娘子伏在背上轻声续道:
书生权作济人舟。
陈细怪握住妻子柔软的嫩手儿打趣道:
好将桂手携兰手,
新娘子悄声在丈夫耳边亲热地联句道:
且把凤头靠龙头。
陈细怪看着妻子的一双细脚调笑道:
三寸金莲浮水面,
新娘子想到丈夫对自己的爱,便动情言道:
十分春色满眉浮。
过了河,陈细怪放下新娘子,笑吟道:
轻轻放在银河岸,
新娘子边帮丈夫洗脚穿鞋边联句道:
半带殷勤半带羞。
小两口相视一笑,又继续踏上回门路。
五更叫我
有一次,陈细怪夫妻赌气,小两口谁也不愿先理谁。僵到后来,两个人就变成了赌气玩儿,看谁先叫谁了。
陈细怪爱说爱笑,不和老婆说话有点儿憋不住,想开口和老婆说话又怕面子挂不住。于是,他想了一条和老婆“言归于好”的妙计,要让老婆先和自己说话。
夜里,陈细怪悄悄写了一张纸条,放在老婆的梳妆台上,纸上写道:
锅不离盖,秤不离砣。
碗不离筷,公不离婆。
明日赶考,小别姣娥。
五更叫我,莫误今科。
写好之后,陈细怪就安然入睡了,满以为老婆到时候会开口叫自己,自己便可乘机和老婆说话。不料,他的如意算盘打错了。第二天,太阳晒到了屁股他才醒来,老婆根本没叫他。
陈细怪心里嘀咕道:“难道她没有看到我写的条子?”跑到梳妆台前一看,这才发现条子被老婆改成了:
锅不理盖,秤不理砣。
碗不理筷,公不理婆。
明日赶考,你哄姣娥。
五更叫我,家务事多。
煞费苦心想让老婆开口叫自己的妙计被识破了,陈细怪只好望着老婆“嘿嘿”地讪笑着,先开口和老婆说话了。
小豕如何觅兮
清朝咸丰年间,河南永城县北乡郑店有个姓胡名卞的秀才,为人迂腐,动辄吟打油诗,根本不顾所交流的对象能否听懂。
有一天晚上,他家小猪拱破猪圈从后院跑出去了。妻子在次日清晨才发现,到处寻找,不见踪迹,于是叫胡卞赶紧写个寻猪启事。胡卞稍加思索,摇头晃脑地边吟边写道:
家住永城北兮,郑店。
秀才我姓胡兮,名卞。
有个小豕出亡兮,后院。
至今已一夜兮,未见。
谁捉住了它兮,来献。
谢汝铜钱兮,两串。
君子言既出兮,兑现。
拙荆喜欲狂兮,设宴。
胡卞头不停地摇,口不停地哼,手不停地写,腿不停地抖。妻子看到胡卞竟然这样写启事,在旁早已不耐烦,一手抓起他尚未完成的启事,撕成碎片。
胡卞一看十分生气,但他气而不馁,接着又吟道:
可恨汝妇人兮,没见。
悲叹无斯文兮,糟贱。
素手猛撕扯兮,如电。
招子粉而碎兮,雪片。
外人无从知兮,断线。
小豕如何觅兮,请便!
秀才妻子听后,啼笑皆非:“什么兮兮兮,就你会兮!”胡秀才非常气恼,铁着脸说:“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真不错,你妇道人家懂什么,这是骚体诗赋,不是随便哪个平民百姓可以兮出来的,不信,你就兮一兮看看。”
秀才妻子冷笑道:“什么骚体臭体的,你听我慢慢兮来!”说完,学着胡卞的腔调也“吟”了几句:
满口斯文兮,胡卞!
臭长裹脚兮,讨厌!
一事无成兮,笨蛋!
千说万说兮,不变!
陋习难以改兮,可恨!
朽木不可雕兮,可叹!
吟罢,秀才妻子气冲冲地独自出门找猪去了。
写启示本该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秀才却一兮再兮,卖弄斯文,惹来妻子的责怪和挖苦。
扯谎歌
古代时流传一首《扯谎歌》,摘录如下:
太阳落坡坡背坡,听我唱个扯谎歌。
扯根茅草三抱大,吊起太阳往上拖。
半天云里安磨子,推得月亮转哆嗦。
白云高头搭灶火,抓把星宿下油锅。
一脚踏倒五根树,两拳打破太虚穴。
王母娘娘来找我,将她琼浆当水喝。
玉帝气得吹胡子,牛郎乐得笑呵呵。
扒块石头来烧火,水上浮萍放茅坡。
两个跳蚤比大腿,两个虱子比耳朵。
两个和尚来打架,头发抓成乱鸡窝。
作者故意无中生有,或者颠倒、夸大事实,把互相矛盾的事理并列到一起来说,使作品幽默生动。
才女端午吟诗
有夫妇二人,妻子能吟诗作文,有才女之称,而丈夫却不学无术,好吃懒做,因此家境越发贫寒。
端午节到了,他家没钱购买过节的物品,见别人家买这买那,妻子又是怨恨又是气愤,于是便吟诗一首:
家徒四壁学相如,佳节端阳百物无。
寂寞凄凉寻底事,聊将清水洗苍蒲。
丈夫虽不能完全看懂,但也知是妻子的埋怨之词,惭愧之下,便离家而去。为了筹备过节的费用,他竟夜入民宅去偷牛。他毕竟是头一次做贼,一时不慎,被人抓住,送到县衙。
县官问他为什么偷牛,他说因为妻子写诗埋怨自己无力养家,以致“佳节端阳百物无”。谁知县官对作诗一事非常着迷,听说他妻子能作诗,便立刻派人把这人的妻子传来,并命她当众吟诗一首,说如果诗作得好,就赦免她丈夫的罪。她听后心头一喜,立即吟道:
滔滔银汉向东流,难洗今朝满脸羞。
自笑妾身非织女,夫君何故夜牵牛?
县官听了,不住地称“好”,真的当堂释放了她的丈夫。
柴米油盐酱与茶
明朝有一位妇女对丈夫纳妾一事非常恼怒,于是给丈夫写了一首诗,诗曰:
恭喜郎君又有她,侬今洗手不理家。
开门诸事都交付,柴米油盐酱与茶。
本来开门七件事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妻子只交付六件,却把“醋”意单单留下。利用“缺省”措辞法,别具情趣。
秋夜回文诗
清代时,云南张月错先生善作诗词,一生著作很多,可惜留下较少。他死后50年,《随园诗话》的作者袁枚从他孙子张旭那里得到一首《秋夜回文诗》:
烟深卧阁草凝愁,冷梦惊回几树秋。
悬壁四山云上下,隔帘一水月沉浮。
翩翩影落飞鸿雁,皎皎光寒静斗牛。
前路客归萤点点,边城夜火似流星。
这是一首写景诗,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边城秋夜的清冷和萧瑟情景。如果倒过来读,也还清新有味,不失为一首好诗:
星流似火夜城边,点点萤归客路前。
牛斗静寒光皎皎,雁鸿飞落影翩翩。
浮沉月水一帘隔,下上云山四壁悬。
秋树几回惊梦冷,愁凝草阁卧深烟。
二郎庙记
四川某地有一座二郎庙,庙内竖着一个石碑,刻着一篇《二郎庙记》,总共是72个字。文曰:
好人莫如行善,行善莫如修二郎庙。二郎者,大郎之弟,三郎之兄,老郎之子也。庙前有二株树,人皆以为树在庙前,我独以为庙在树后。庙内有钟鼓二楼,钟声咚咚,鼓声嗡嗡,因而为之记。
碑文短则短矣,却言之无物,多用废话,读之令人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