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幽默诗文1

花与美人

清朝末年,有位止水道人创作了一篇奇文《花约》,这篇文章写道:

花犹美人也:可玩而不可亵,可视而不可折,可矜而不可侮,可增而不可缺。

撷花一瓣者,是裂美人之裳也;掐花一痕者,是挠美人之肤也;拗花一枝者,是折美人之肱也;以酒喷花者,是唾美人之面也;以香触花者,是熏美人之目也;解衣揎拳狼藉而对花者,是与美人裸而相角也。

语云:猛虎可惧,俗子难当。夫唯雅人,可持此约。

作者以生动感人的比喻,点明了花与美人之间的联系,读来让人产生共鸣。花如有灵,会把止水道人引为知己。

晚秋即景

古代诗词中,咏秋之作较多。有一首回文七绝——《晚秋即景》,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尤其深刻。究其原因,一是诗本身写得好,二是顺读倒读皆不失佳妙,三是诗中流露出的情调,暗合了当时那颗快要破碎了的心。诗曰:

烟霞映水碧迢迢,暮色秋色一雁遥。

前岭落晖残照晚,边城古树冷萧萧。

若是倒过来读,便是:

萧萧冷树古城边,晚照残晖落岭前。

遥雁一色秋色暮,迢迢碧水映霞烟。

这首回文诗,顺读倒读均如行云流水,顺理成章,实不可多得。且诗中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秋色万里,暮色沉沉,烟霞映水,碧波迢迢,一只孤雁,雁翅上映着落日的余晖,向着遥远的天边飞去。边城的古树映着夕阳的残照,越发显得萧索凄凉。山岭的那边,不时传来孤雁的哀鸣……真是一幅美妙的悲秋图啊!

咏月诗

此诗属于宝塔诗的范畴:

月,月。

无休,无歇。

夜东生,晓西灭。

少见团圆,多逢残缺。

偏宜午夜时,最称三秋节。

幽光可敌严霜,皓色能欺瑞雪。

穿窗深夜忽清风,曾遣离人情惨切。

书生祭鸡

古时有个读书人不拘小节,素有壮阔豪放的情怀。一天,他拿起一本《古文观止》诵读,当读到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音调不由得转为沉郁悲壮:“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呜呼哀哉!尚飨。”

忽然,远处传来一阵鸡鸣声,他忽然想起今天还没喂家中的鸡呢。平时读书,疲倦之时,他总爱通过喂鸡来使自己变得快乐,从而享受生活的乐趣。于是掩卷跨出房门,随手抓起一把米,来到门前空地上,唤了几声,不见鸡的踪影,四处寻觅不着,最后才发现,原来鸡已倒毙在鸡棚里。

他提起鸡端详多时,却难以弄清鸡的死因。转念一想,既然爱鸡已登极乐世界,就该饱餐一顿,何苦为鸡的死而自寻烦恼呢?他随即唤来妻子,让她把鸡烹来下酒。

时至中午,鸡已烹好,浓烈的香味令人垂涎不已,读书人欣喜地自我斟上一杯,正待举箸时,猛然想起鸡死得不明不白,应当对其进行一番祭奠,于是思考片刻,喃喃有声,其词曰:

声也其鸣喈喈,死也岂无葬埋?

以我肚腹,做你棺材。

呜呼哀哉,酱油拿来!

祭鸡文中,“喈喈”,乃平日喂鸡时所听到的鸡鸣声,与下句一起将对鸡的特殊感情淋漓尽致地予以表现;“呜呼哀哉”,感叹词并用,其情至痛!酱油拿来,心情大快!一悲一喜,将滑稽的心理状态,十足地表达出来。

咏粥

明代解缙在朝为官时,水旱频年,岁遭荒歉,解缙甘贫食粥,作《感咏》。诗云:

水旱年来稻禾收,用来煮粥本曾稠。

人言薯插东西倒,我道米浮前后流。

棒出堂首风起浪,将来庭下月沉钧。

早间不用青铜照,眉目分明在里头。

郑板桥的铜壶诗

郑板桥弃官后,一日来到扬州字画社,恰逢一些文人墨客正在饮酒。此时,他又渴又饿,见屋内炉上的一把铜壶里水已翻腾,便伸手提壶要冲茶。

忽听一阵哈哈的笑声,众雅士中的一位长者道:“新来的先生请听着,想喝茶不难,要知我们有个规矩,喝前须赋诗一首。请以你手中的铜壶为题,若赋得好诗,莫说是茶,即便是酒也由我包了。”

老者话音刚落,郑板桥微微一笑,即吟道:

口小腹大鼻耳高,烈火烧身称英豪。

量小岂能容大物,二三寸水起波涛。

众文人一听目瞪口呆,当众人得知此人是郑板桥后,都拱手相敬。

辫子诗

清朝时人人都要留辫子。清朝末年,一些东渡日本的留学生纷纷剪去辫子,或者是入乡随俗,或者是表示革命志向。

辛亥革命剪去了辫子,而张勋不剪辫子被称为“辫帅”,于是辫子又成了复辟帝制的资本。总之,辫子在一定程度上是时代的象征。

清末有人作过一首辫子诗:

当其未生时,本来无辫子;

及其呱呱时,有发无辫子。

迄夫免襁褓,忽然有辫子;

并诸小辫子,为一大辫子。

偶然到日本,忽然无辫子;

一朝想做官,忽然有辫子。

不论真与假,但呼为辫子。

忠君与爱国,全视此辫子。

国粹宜保存,保存此辫子。

但愿遍地球,人人有辫子。

若问尔祖父,也曾有辫子;

只怕尔孙子,渐渐无辫子。

辫子复辫子,终归翘辫子。

作诗以告哀,我亦有辫子。

把辫子当做国宝,让它“遍地球”,都是一相情愿的事,“渐渐无辫子”,倒是让他说对了。

王守仁《哭象棋诗》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自幼才思敏捷,经常逢事作诗,一首《哭象棋诗》就是他逢事而作的。

有一次,因他贪下象棋,忘了回家吃饭,母亲一气之下夺了他的象棋,扔到河里。他看着象棋随水漂走,捶胸顿足。哭之以诗:

象棋在手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堕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士入三川逐浪流。

炮响一声天地震,像若心头为人揪。

诗的开头一句先点出惋惜之情,中间两句写各种兵种被流水卷走,似有千军万马之状。末一句忽然笔峰一转,却是雄浑悲壮的余声。整首诗构思巧妙,纵横得体。

搓麻对韵

有册古书叫《笠翁对韵》,开篇曰: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把曲韵分成部,运用对偶手法编成韵联,作为启蒙儿童的教材或参考书,非常流行,至今不衰。有人以“搓麻”为内容,戏仿古人的为文之法,作韵语曰:

西对北,南对东,白板对红中。名师对高手,赌棍对牌虫。边三万,嵌七筒,独听对双风。杠上开花险,海底捞月凶。中发白三坎齐全,称为三元会;幺到九一个不缺,叫做一条龙。每赌必输,输了又输,皆因额头有皱纹;一输就惨,惨上加惨,卖了家具当窝棚。

前五句为麻将术语,将麻将的特色细致地描写出来。末句是点睛之笔,指出搓麻赌徒的最终下场,让人触目惊心,深刻体会到赌博之害大。

一七体诗可横写成楼梯式,如张南史写的《竹》:

竹,竹。

披山,连谷。

出东南,殊草木。

叶细枝劲,霜停露宿。

成竹处处云,抽笋年年玉。

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

却寻庾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

书手咏茶树

古时有一位文学家,他的女婿是个刀笔小吏,人称“书手”。有一次,老丈人要试一试女婿的文采,就令其以院中的茶树为题,赋诗一首。

女婿慢慢地吟道:

据看庭前一树茶,如何违限不开花?

信牌既仰东风去,火速明朝便发芽。

老丈人听后说,诗非不通,只是有一股衙门气。于是又叫他咏月,小吏复吟曰:

领甚公文离海角,奉何信票到天涯?

私渡津关犹可恕,不合夤夜入人家。

丈人听罢大笑,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啊!

细一品味,“据看”、“违限”、“信牌”、“火速”和“公文”、“信票”、“私渡津关”、“夤夜入人家”等,都是旧时衙门公事中的常用语,用之于诗,固然说明“陈词滥调”之令人发笑,但同时也能说明“诗如其人”,创作与生活联系之密切。

咏土砂壶

清人张玉书,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文章冠一时。年老归林下,见一家祝寿,高悬某翰林所书寿联,某问道:“汝何人?”张应道:“诗翁。”某命以土砂壶为题作诗,张即题诗云:

腰圆肢扁土砂包,才上红炉气便豪。

小物不堪成大器,两三杯水作波涛。

薄肉诗

一日,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拜访好友,正赶上吃午饭,主人请他吃饭。董其昌看见桌上菜中的肉切得极薄,便作诗咏叹道:

主人之刀利如锋,主母之手轻且松。

薄薄批来如纸同,轻轻装来无二重。

忽然窗下起微风,飘摇吹入九霄中。

急忙使人追其踪,已过巫山十二峰。

到了清代,有人又以此诗为根据,另创作了一首短诗:

薄薄批来浅浅铺,厨头娘子费工夫。

等闲不敢开窗看,恐被风吹入太湖。

鸡有七德

一教馆主人待教师甚薄,教师见他家有许多肥鸡,笑着问道:“君家七德禽如此之盛?”

馆主说:“我闻鸡称五德,未喻七德之说。”

教师说:“五德之外,更有二德:我吃得,你舍不得。”

古人谓鸡有五种德行,《韩诗外传》曰:

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鸡有此五德。

教师故意以“得”谐“德”,加上“我吃得,你舍不得”说成七德,以嘲主人之吝啬,这种措词法称为“异类并列”。

李调元诗咏麻雀

清代,李调元有一次去江西主考,公毕回京时,州官在十里长亭设宴为他送行。席间,州官应举子们的请求,站起来说道:“久闻主考大人才高盖世,诗追李杜,今日请即席赋诗一首以壮行色,如何?”

李调元请州官命题。这时正有麻雀在屋檐上跳叫,州官便指着说道:“请咏麻雀。”李调元略一思索,便慢慢念出第一句:

一窝两窝三四窝,众人一听,无不掩口。李调元又慢慢念道:

五窝六窝七八窝,有人再也忍不住,笑着问:“主考大人,这也是诗吗?”

李调元毫不理睬,接着吟道:

食尽皇王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这两句一出,众人无不惊讶,都觉得如异峰突起,有起死回生之妙,同时又觉得讽刺辛辣,因此个个都很难堪。

讽竹

自古以来,人们常用“岁寒三友”来作为松竹梅的别号,郑板桥有《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对竹极力赞美。

有人却不喜欢竹子,作《讽竹》诗云:

竹似伪君子,外坚中却空。

根细善钻缝,腰柔惯鞠躬。

成群能蔽日,独立不禁风。

文人多爱此,想来声气同。

琵琶果

莫延韩拜访袁太冲,见他家桌上有帖,写“琵琶四斤”,相与大笑,另一客人屠赤水恰好也到,问因何而笑,屠听后一边笑一边说:

枇把不是火琵琶,袁接着说:只为当年识字差。

莫再接道: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咏针讽独眼

蒲松龄曾经得罪过王大官人,王大官人的独眼管家便出主意借请客为名来羞辱他。

这一次,王大官人把蒲松龄让到了上座。独眼管家斟酒,先从上座开始,可偏偏把蒲松龄落下,还把壶嘴儿朝着他,在当时这是最忌讳的。

王大官人好像没看见一样,端起酒杯来说:“蒲先生,喝呀!”酒杯里没有酒怎么喝呢?

蒲松龄却笑着说:“大家先别喝酒,我先说个笑话助助兴吧。临来时,家里的正在缝衣裳。现以针为题作首诗。”

说完诵道:

一头尖尖一头扁,扁头只有一个眼。

独眼只把衣衫认,听凭主人来使唤。

“你们说这事可笑不可笑?”这一问,大家不禁一齐朝独眼管家望去,忍不住都笑了起来。王大官人只得把独眼管家打发走了。

桃花诗

唐代诗人崔护,年轻时相貌出众。有一年清明,独游桃花盛开的都城南庄,见一美貌姑娘,便向她讨水喝。当崔护辞别时,姑娘送他出门,眉目间暗含不舍之情。

次年清明,崔护又独自到那里游玩,想起那位姑娘,径往寻找,见门已反锁,十分惋惜,便在门上题了一首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那位姑娘从外面回来,见了题在门上的诗,入门而病,卧床不起,求医问药均不见效。数日后,崔护又去找她,进到房内,姑娘见了,病马上就好了。姑娘的父亲大喜,于是就将她嫁给了崔护。

“一”的情趣

清代名臣张伯行禀性刚正,极恨收受贿赂,他写有一篇《禁止馈送檄》,其中不乏警世的名句: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张伯行足足用了八个“一”字,痛快淋漓地表达自己的禁馈意志。一位公正廉洁的古代清官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两句九悲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是杜甫的七律《登高》中的著名诗句。这两句诗的妙处何在呢?前人对其深刻剖析,认为它有“悲意”九层:

他乡作客,难返故里,一可悲,

经常作客,漂泊无定,二可悲,

万里作客,长期流落,三可悲,

时逢秋天,万物萧索,四可悲,

重阳佳节,登台无酒,五可悲,

亲朋寥落,独自登台,六可悲,

孤寂一躯,抱病登台,七可悲,

年过半百,人近寿终,八可悲,

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九可悲。

两句话,十几个字,却包含如此丰富的内容,怎能不令人称赞,且千古流传呢?

千里送鹅毛

唐朝时,有一个地方官为了取悦皇帝,以实现升官发财的美梦,派一个名叫缅伯高的人到京城长安进贡珍禽天鹅。路经沔阳时,他好心给天鹅洗去一路风尘,不料偶一失慎,竟让天鹅飞跑了,只落下一根小小的天鹅毛。

倒霉的缅伯高垂头丧气而又无可奈何,只好带着这根天鹅毛进京。因为怕皇帝震怒,降罪下来,他就作了一首打油诗,连同天鹅毛一起呈上。那首打油诗写得非常有趣:

将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

沔阳失珍禽,奴才哭号号。

上复唐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皇帝看了这首诗,觉得情真意切,将一个朴素的道理说得头头是道,不但未加责罚,反而给了他一些赏金。后来,缅伯高的打油诗一经流传,便形成了一句成语: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鹭鸶冤却我偷鱼

相传明朝时候,苏州有个月舟和尚,明明没有作奸犯科,却被一场奸污官司所羁绊。长洲某知县听说这和尚能作诗,就命其以《鹤》为题作一首好诗。月舟和尚提笔写道:

素身洁白顶圆珠,曾伴仙人入太虚。

昨夜藕花池畔过,鹭鸶冤却我偷鱼。

知县看后,知道他负屈含冤,便将其从牢中释放。

和尚以诗鸣冤,借鹤口“鹭鸶冤却我偷鱼”指代自己清白无辜,却身负不白之冤,是借题发挥,运用了双关的表现手法。

元好问妹巧拒婚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有个妹妹,容貌秀美,且工于作诗,只是潜心修道。当时的丞相张平章慕名来求婚。

元好问告诉他,如果妹妹首肯则无妨。张大喜,直接去找其妹,适逢她在修补天花板,知张来意,委婉地以诗拒婚,吟道:

补天手段暂施张,不许纤尘落画堂。

寄语新来双燕子,移巢别处觅雕梁。

张知其不肯,只好悻悻而归。

此诗一语双关,明赶燕子,暗拒张郎,委婉而留有情面。

情诗谢客

解放前,著名作家端木蕻良住在桂林,他在门口贴了一首诗:

女儿心上想情郎,日写花笺十万行。

月上枝头方得息,梦魂又教到西厢。

此诗表面上似乎仅在倾诉儿女私情,实则有“谢绝来访”之意。它暗含的意思是:主人潜心于写作,登门打扰者请于门外止步。这种谢客方式,委婉含蓄,高明得很。

病僧诗

过去出家人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平时吃斋、念佛、练功自不必说,到了晚年,若是生了病,更是没人理睬,那景象是很惨的。

唐朝末年,有个和尚病得很重,寺里把他的住所挪到附近一个破房子里。他十分伤心,在门上写了四句诗:

枕有思乡泪,门无问疾人。

尘埋床下履,风动架头巾。

有个当官的恰从这里经过,看到了诗,很可怜他,让寺里的和尚带他回寺治疗。

后来,这个当官的又升了官,来到京城,将此事说给皇上听。于是,朝廷颁布一条法令,让普天之下所有的寺庙,都设置“延寿寮”,专门为和尚养病用。

我侬词

相传元代书画家赵子昂一度喜新厌旧,想休妻另娶。其妻得知后,便作一首《我侬词》对他进行规劝。词曰:

我侬两个,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此词采用了比喻、反复的表现手法,想象丰富,有巧妙的构思,写得情意绵绵,不由得负心汉不动情。

半字谣

熊益民先生号斤酒山人,曾写有《半字谣》,诗曰:

半自忘形半自醉,半倒半歪举大杯。半痴半迷半半傻,半诉半笑半半啼。半齐不整无小节,半生散淡了无期。

新歌老戏各半唱,清风半袖袖渐肥。半桶浅水半知解,半作工来半作诗。半支秃笔写山水,半支秃笔写别离。

半斤米饭半天饱,半包烟卷半天吹。半怕酸来半怕苦,半喜辣来半喜甜。为人不会半装笑,不敢妄自半欺言。

何苦哈腰半垂首,怀抱琵琶半遮颜。半世韶光如梦过,未得逍遥半日闲。半烟半酒随歌舞,半似懵懂半似癫。

《半字谣》中的“半”字共有40个之多,写作者自身性格、情趣、喜好……游戏人生,语句谲奇,全在“半”字的反反复复。

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朝时,青年诗人朱庆餘渴望从政,带着自己的诗稿拜见身为水部员外郎的张籍。张籍赏识他,选其佳作26首,广为推荐。

在临试前几日,朱庆餘创作了一首《闺意献张水部》,献给张籍,诗曰: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张籍一见此诗,对他的用意顿时明了,就酬和了一首,曰: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后来朱庆餘果然高中,名满京城,给人以后生可畏之感。

朱庆餘的这一首是“喻体诗”。诗以闺房情事隐喻考试,把主考官比做舅姑(公婆),自比新娘将拜见公婆,把张水部比做新郎。意思是向张水部请教,自己的作品会不会被主考官所赏识。

张籍所答一首亦是“喻体诗”,把朱庆餘比做美貌的“越女”,称赞他的作品“敌万金”。张籍的眼力是非凡的,后来朱庆餘果然一举得中,从此步入仕途。

清廉自白

明代刘应麟,字东海,江西人。在江苏巡抚任上告老还乡。他为官清廉,严于律己,体恤百姓。临走时,在巡抚衙门墙上写了一首诗,作为清正廉明的自白:

来时行李去时装,

午夜青天一炷香。

描得海图留幕府,

不将山水带还乡。

诗的大意是:我来时带来什么,走时也只带走什么,这事是有天可以作证的。我连画的海图都留下,熟悉的山水我也不带走。

拆字入俗语

蜀人杜渭江曾任麻城令,一日宴请乡绅,有个叫梅西野的提出,要拆字入俗语两句,作韵语助兴,梅自云:

单奚也是奚,加点也是溪。

除却溪边点,加鸟便成鷄。

得志猫儿雄似虎,败翎鹦鹉不如鷄。

座上有毛石崖云:

年青也是青,加点也是清。

除却清边点,加心便为情。

火烧舐马路,落得作人情。

杜渭江答云:

单相也是相,加点也是湘。

除却湘边点,加雨却为霜。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谢赠火腿

清代诗人陈斗泉机智幽默。一次,有位朋友将一块火腿馈赠给他,这块火腿由于存放时间太长,甚是坚硬,刀砍不入,水煮不烂,牙啃不动。

陈斗泉枉担了受人恩惠的虚名,却没得到半点好处,还得感谢这位朋友,心中愤然不平,于是作诗致谢道:

金腿蒙君赐,全家大喜欢。

柴烧三担尽,水至一缸干。

肉似枯荷叶,皮同破马鞍。

牙关三十六,个个不平安。

与旧相识

一妓女已从良,却有旧相识约她欢会,妓赠一扇,在扇面上画了几条柳枝,并题诗云:

昔日章台舞细腰,任君攀折任君笑。

而今写入丹青里,不许东风再动摇。

寄衣

有个叫叶正甫的人在京城久居不返,其妻刘氏给他寄寒衣,附以诗云:

情同牛女隔天河,又喜秋冬得一过。

岁岁寄郎身上服,丝丝是妾手中活。

剪声自觉和肠断,针脚哪能抵泪多。

长短只依先去体,不知肥瘦近如何?

词女之夫

宋代文坛名士赵明诚,一次外出归家后闷闷不乐,食欲不振,形体日渐消瘦,父亲询问他,他回答说,我梦中见一人对我言道:

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麻除草麻,芙蓉开新花。

他的父亲听了大笑,猜出儿子说的是“词女之夫”四个字。因为赵明诚认识了女词人李清照,双方一见钟情,但在封建社会里婚姻是不得自由的,因而忧郁成病。他父亲当即允了这门亲事。

“一”字曲

元代有人写过一支散曲,写的是人生凄苦:

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

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

寻一伙相识,他一会,咱一会,都一般相知,吹一回,唱一回。

全曲用了22个“一”字,而不见重复,写法很奇特。

欲留清白与儿孙

明代弘治时,有名士张文渊曾作诗教子孙云:

老去不嫌粳半粥,饥未曾吃菜混沌。

好饭好羹非不爱,欲留淡泊与儿孙。

凿开石窦通泉脉,插种梅花入瓦盆。

浑紫浑红非不爱,欲留清白与儿孙。

临终诗

明代有武官吴东升,杭州人,80岁去世,临终作诗训子孙曰:

嘱咐儿孙送我终,衣衾棺椁莫斗隆。

停丧只好经旬日,出殡须行径路中。

念我行藏无大过,请僧超度嗜何功?

掘坑埋了平生事,休信山家吉与凶。

嫁女

某翁有爱女出嫁,作诗送之云:

汝年十七去从夫,几句良言要听吾。

比似弟兄和妯娌,如同父母事翁姑。

重重姻妊原非偶,薄薄壮奋胜似无。

一作人家贤媳妇,千金难买此称呼。

咏雨伞

陈细怪是清末湖北蕲州有名的怪才,他成亲后没几个月,便要冒雨出远门。当时正值梅雨季节,妻子张氏难分难舍,便撑了把伞,冒雨送丈夫,一程又一程。

一路上,小两口有说不尽的离别话。待到分手的时候,妻子看到陈细怪撑的伞檐儿上不断地滴着雨水,好似人的断肠泪,不禁触动诗心,遂以雨伞为题,作了一首五言绝句,为丈夫送别:

害得相思病,身体瘦如柴。

巴到团圆时,却又泪满腮。

诗中的意思是说,当伞撑开以后,每根伞骨都分离了,圆圆地张开着,流着相思泪。张氏是举人的女儿,很有才情,咏物抒怀,诗作缠绵多情,生动传神之至。

陈细怪听后十分感动,也以雨伞为题,作了一首七言绝句,与爱妻话别:

偶因一语蒙抬举,反被多情又别离。

送得郎君归去也,倚门独自泪淋漓。

诗中有两个谐音字,一个是“语”(雨)字,一个是“情”(晴)字。诗的大意是说,伞啊,因为下雨你才受到人的抬举,因为天晴你才与人别离。爱妻啊,你送别我回去之后,千万别像靠在门边的雨伞一样淌太多的泪水呀!

陈细怪也是托物抒情,诗作得更加生动传神,幽默有趣。

生来不变色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把“生来不变色”视为“无价宝”,他写了一个童话,说百鸟仙子请客,来的是白鸭、白鹅、白鸡,只有乌鸦是黑的,白鸭等嘲笑它,乌鸦也想变成白色,百鸟仙子对它说:

身上一根毛,好比那仙草。

生来不更色,便是无价宝。

莫学丑姑娘,爱搽雪花膏。

黑白不均匀,越擦越糟糕。

白的固不坏,黑的也很好。

你若爱你黑,自然无烦恼。

戒子

张总戎善吟诗,尝作《戒子》诗,传诵一时。诗云:

银灯剔尽自咨嗟,富贵荣华有几家?

红日难消头上雪,黄金都是眼前花。

时来言语风行草,追去田园水搏沙。

寄语儿曹须勉力,各人寻个活生涯。

君恨我生早

一位老秀才在乡间迷了路,到一家借宿,主人不肯开门,老秀才再三相求,才有一少妇开门迎客,一老一少谈得十分投机,少妇乃寡居,知老秀才也是鳏居后,大有以身相许之意。老秀才作诗道: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恨君生迟,君恨我生早。

淘金和选美

诗话是一种评论诗人、诗作、诗派以及记录诗人故事的著作。诗人的诗句一旦被摘入诗话并获得好评,就能扬名天下,甚至流芳百世了。

清代性灵诗派的祖师爷袁枚准备编纂《随园诗话》,以宣传他的诗学观点,消息一出,顿时热闹非凡。一方面许多人走后门,套近乎,企图将自己的诗句塞进《随园诗话》,另一方面袁枚也借此广结善缘。

袁枚中过进士,当过知县,又是诗文大家,交友甚广。有位翰林作诗喜欢标新立异,而且自视甚高,他是袁枚多年的好友,凭交情,《随园诗话》要摘录他的诗句自不待言。可是这位翰林公的诗作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偏偏丑人多作怪,他的诗集竟有四十卷之多。

袁枚是个老滑头,交情是要讲的,但摘录佳诗隽句的苦差事却不愿干,按照“有事弟子服其劳”的古训,把选诗的差事派给了门生周午塘。

周午塘忙得天昏地暗,而收效甚微,就以淘金为喻,写诗向老师诉苦:

何苦老词坛,篇篇别调弹。

披沙三万斤,拣得寸金难。

袁枚毕竟在官场上混过,诗中暗含的邀功之意自然难逃他的眼睛,袁于是就以选美为喻,和了一首诗:

消夏闲无事,将人诗卷看。

选诗如选色,总觉动心难。

诗中承认佳诗难得,但认为选诗不像淘金那样辛苦,而像选美、消遣一样轻松。

白居易的《诗》

唐长庆四年,白居易分司东都洛阳。临行前,他的老朋友们在长安为他置酒送别,酒酣之际,白居易建议以“诗”为题,在座者各写一首一七体。

白居易的一首是这样写的:

诗。

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白居易的《诗》共55个字,首行只有一个字。

七步诗

据传,曹丕刚登上皇位不久,就把他的弟弟曹植叫来,对他说:“你必须在走七步路的时间里作一首诗,要是作不出来,就处以极刑。”但是曹植还没走完七步,就高声朗诵起来: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用豆萁煮豆来巧妙地比喻骨肉相残,发出了“相煎何太急”的抗议,使曹丕深感惭愧。

红叶题诗

唐僖宗年间,书生于佑在御河桥畔,发现了一片题有诗句的红叶: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他细细地看罢,马上在红叶写了两句诗,投入了御河:

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

这片红叶被题诗的宫女韩翠屏收到之后,爱的种子便在心中萌发。又经过十年的煎熬,二人终结良缘。大喜之日,韩又写诗一首:

一联佳句题流水,十年幽思满情怀。

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冯玉祥写护林诗

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行军时不准士兵践踏林木,驻扎操练时也注意植树造林。他屯兵徐州时,写了一首护林诗:

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

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摘瓜诗

唐朝武则天有四个儿子,长子李弘被立为太子。太子仁德能干,武则天怕以后控制不了,后来就用酒毒死了他。

李弘死后,武则天又改立次子李贤为太子,即章怀太子。李贤有才干,学识渊博,曾注释《后汉书》。他不满母亲的阴毒暴虐,预料到母亲将来可能也对自己下毒手,就作了一首《黄台瓜辞》。诗曰: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

李贤本意在劝母不要狠心把儿子都杀光,结果适得其反,武则天看后大为不满,又把他给废掉了。过了四年,又逼其自杀,李贤死时年仅32岁。

问句诗

全诗为问句的,称“问句诗”。如唐朝诗人皇甫冉,有一首《问李二司直所居云山》的诗:

门外水流何处?天边树绕谁家?

山色东西多少?朝朝几度云遮?

这首诗借问句,把流水、树丛、山色、云彩写得扑朔迷离,饶有情趣。这样的问句似问非问,十分随意。无须回答,也无从回答。

北宋大文豪王安石也有一首诗,题为《勘会贺兰溪主》,内容是问讯友人移居情况的。诗云:

贺兰山下几株松?南北东西有几峰?

买得住来今几日?寻常谁与话从容?

此诗前两句问新居的环境特征,第三句问迁入新居的时间长短,第四句才是问日常起居。这一句问得妙,看起来是问友人平日与谁闲聊,实际上表达了自己无法与友人“话从容”的思想情感。

隔窗望见儿抱儿

一位老人家境贫寒,妻早去世,独自抚养儿子,既当爹,又当妈,备尝艰苦。儿子长大,娶妻生子,将老人视为累赘,常使老人饥寒。

一日老人隔窗望见儿子正抱着孙子,十分亲热,老人想起过去,不觉叹道:

隔窗望见儿抱儿,想起当年我抱儿。

我抱儿来儿饿我,日后他儿饿我儿。

这首诗通俗晓畅,寓情于理,将自家祖孙三代的关系,描写得淋漓尽致,发人深思,催人自省。弄得儿媳羞愧难当,终于痛改前非,对老人百般孝敬了。

岳武穆王墓

清代张奕光的七律《岳武穆王墓》,是一首比较有名的回文诗:

今古垂芳遗庙立,拜瞻空恨一秦奸。

森森柏树枝南向,凛凛忠魂夜北看。

心赤负冤沉狱死,草青埋骨痛碑残。

钦徽是日无家返,深怨谗书封蜡丸。

回复读之,便成了:

丸蜡封书谗怨深,返家无日是徽钦。

残碑痛骨埋青草,死狱沉冤负赤心。

看北夜魂忠凛凛,向南枝树柏森森。

奸秦一恨空瞻拜,立庙遗芳垂古今。

这首诗既合韵律,又能充分表达作者怀忠斥奸的强烈爱憎感情,实属不易。

父女寄诗

陈细怪的女儿出嫁后不久,便寄了一首诗回来,告诉爹爹,她在婆家不堪翁姑妯娌讥谤的忧郁心情:

自别双亲出嫁时,许多心事少人知。

是非每被翁姑谤,讥笑常遭妯娌欺。

汲水晓炊烟满屋,开窗夜织月当机。

自思命薄该如此,暗里思来只泪垂。

陈细怪接到女儿寄的诗后,虽然痛断肝肠,却又无可奈何,只得依韵寄诗给女儿,聊表父亲的劝慰之情。诗曰:

为人最苦少年时,不历前途事怎知。

掩耳勿闻终是好,小心忍耐自无欺。

莫将梳洗临妆镜,好把殷勤傍织机。

苦去甜来应有日,何必题诗泪暗垂。

李兰英状词

道光末年,江西瑞昌发生了一桩轰动全县的李兰英案。陈细怪也因为此案挺身而出,代李兰英写了一张入情入理的诉状,扳回输了的官司而扬名瑞昌。

案情是这样的:瑞昌集贤有个叫李兰英的姑娘,十来岁死了爹娘,在叔父李勇家生活。长到20多岁了,兰英的婚事八字还没一撇。叔父也懒得操心,姑娘心里着急,又无处可诉。

一天,兰英出门散心,碰见书生王华。两人一见倾心,自此之后常有花前月下的私会。此事被李勇知道后,在兰英和王华相会之际,当场捉住王华,捆送到官府,告了王华一个“品行不端,诱骗良家淑女”的罪名。

按律王华将判以重罪。李兰英哭得死去活来,知情者无不骂李勇狠心,叹息兰英可怜。陈细怪当时正在瑞昌县城教学,听说这件事后心中不平,便为李兰英写了一张状词,叫她鼓起勇气来,为救王华,告叔父李勇一状!

状词如下:

供状女李兰英,年方二十一,住本县集贤乡,升平里人氏。

于二月十日花朝,兰英纵步南园第,见桃红似锦,柳绿如丝;鸳鸯效交颈之欢,蝴蝶舞翩翩之乐;梁上燕对呢喃,枝上流莺双睨;嗟叹物兴无穷,遐思青春不再。

三七女子,欣逢折桂之夫;二八才郎,当诵标梅之句。每思织女,一年一度有相逢;自恨奴家,二十一年无匹配。艳桃溪而登葵院,穿柳巷以抹花街。

后遇秀才王华。当时兰英惊恐,失玉簪于地上,王华拾得归还,观其齿白唇红,遂允亲于牡丹之下,缔良缘于芍药之中。指望结成偕老之欢,拒料却遭流弊之祸,被叔李勇捉获送官,犹如鸾凤双投罗网,恰似鹦鹉对锁牢笼。

父母官司,略容分诉。明月尚有盈亏,江河岂无清浊;姜女初配范郎,曾指绿杨为证;韩氏始嫁于佑,尝凭红叶为媒。重夫重妇,当受罪于琴堂?一女一男,难作违伦之论。荣枯总在案前,生死并由笔下。

万乞大人察其情而恕其罪,若得终身偕老,来世必报重恩。

状词将李兰英的不幸遭遇诉说得情真意切,令人怜惜。县官看了状词后,不禁也动了恻隐之心,准了李兰英的诉状,从牢里放出王华,当堂做媒,让二人永结百年之好。

国不可一日无君

杭州西湖畔的岳飞墓前,有一洁白的照壁,上题有“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但那个“国”字却少了一点。

是明代书法家洪珠写错字了吗?非也,而是有意为之,巧藏深意的。原来岳母在为岳飞背上刺字时,便将“精忠报国”的“国”字少刺了一点,取“国不可一日无君”之意,以此激励岳飞救君报国。

洪珠为岳墓写“国”字,也沿袭了这一历史事实,用文字技巧给人以深刻教益。原来,“国”字少写一点,“玉”字成了“王”字——王,即国之君主。后来“太平天国”的“国”也是少写一点,其意大抵同此,是有意为之的。

盼儿归

陈有才作有两段小曲《盼儿归》,曲中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小,反复嵌入了自然数“一”至“十”,同时还兼用了“谐音双关法”,把一个老妇人盼望宝岛回归祖国、爱子回到身边的热切之情,表现得深沉悲愤,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文曰:

一梦醒来泪如麻,两只眼哭肿有核桃大,三十三年朝朝暮暮盼儿归,四季里哪管冬春并秋夏,五心烦躁,六神不安,七窍生火,八孔冒烟,吾儿归来吧,吾儿归来吧,快来看望九十挂零的老妈妈。

掏心窝给你说句实(十)情话,九九归一还是叶落树底下,巴(八)不得东西半屏山,齐(七)并为一个大陆(六)架,五湖四海三江水,两岸共庆统一,吾儿归来吧,吾儿归来吧,临(零)死娘也眼睁锣大!

恨不相逢未嫁时

唐代时,李师道是大军阀之一,任平卢淄青节度使。当时许多军阀都想勾结文人和中央官吏,以增强个人实力,而一般不得志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依附军阀,以谋取个人出路。

但著名诗人张籍很有骨气,刚正不阿,忠于朝廷,他为拒绝李师道的引诱而写下一首诗。通篇用比兴手法,全以男女的关系来比喻交游之事。诗曰: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这是一首“喻体诗”。诗人把自己比做一个有夫的少妇,说明已有所归,而所归的(指中央政府)又必须与之同生共死。他说:虽然你用意光明,但我还是退还明珠,垂泪拒绝你。“喻体诗”全诗为喻,诗面全是“喻体”,隐含着的另外的意思才是“本体”。

一世歌

明朝才子唐寅作过《一世歌》如下:

人生七十古来少,前除幼年后除老。

中间光阴不多时,又有炎霜与烦恼。

花前月下得高歌,急需满把金樽倒。

世人钱多赚不尽,朝里官多做不了。

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头白早。

春夏秋冬捻指间,钟送黄昏鸡报晓。

请君细点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芳草。

草里高低多少坟,一年一半无人扫。

人生苦短!一年之过去,一世已过去,只有在蓦然回首之际,才发现曾错过太多,而一切都不可能再重来。唐寅的这首感叹时光的诗,格调沉郁,感叹凝重,只有历尽人世沧桑的人,才能作出如此篇章。司马光岭头吟诗

传说,司马光在东都洛阳闲居之时,一日外出游山,登上岭头时,即兴吟诗曰:

一上一上又一上,看看行到岭头上。

身旁的游客听了不以为然,说:“你这是吟诗吗?”

司马光对自己的诗作不置可否,只是继续吟道:

乾坤只在掌中拿,四海五湖归一望。

续句一出,同游者都点头称赞:“妙!妙!”

前两句说登山,语言毫无味道,根本不像是诗;后两句一出,则有很大的气势,文采飞扬,柳暗花明。

一钱买酒

清人陈文藻,家贫嗜酒。一日,袋中仅剩一钱,用以买酒饮之,作诗自嘲云:

苍崖先生屡绝粮,一钱犹自买琼浆。

家人笑我多颠倒,不疗饥肠疗渴肠。

辞职自遣

相传,明代刘伯温曾写有辞职自遣诗传世:

买个黄牛学种田,结间茅屋傍林泉。

因思老去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

为吏为官皆是梦,能诗能酒总神仙。

世间百事都增价,老了文章不值钱。

何须彼此论高低

1962年秋,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游览福建著名风景圣地武夷山时,曾撰书七律一首,题目《泛舟九曲》。吟罢,尚觉未尽兴致,又随口叹道:

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溪。

从此,武夷山人便将这两句话作为武夷山与桂林山水一比高低的依据,充满着自豪感。桂林人并不服气,但碍于郭老的盛名,也不好说什么。

198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来到武夷山,当地负责人汇报后,特意请他题词留念,谷牧斟酌一时,挥毫写道:

桂林山水甲天下,武夷山水亦神奇。

同是祖国山河美,何须彼此论高低。

众人一见,拍手称好,一场历时20载的“风景官司”至此平息。

郭沫若用了一个具有取舍性质的比较句对武夷山作出评价,未免有失偏颇;谷牧对武夷山的评价较为客观,切合实际,其后两句更是表现出开阔的胸襟。

咏雪僧

有一次,解缙见众人将雪堆成一个和尚,众人请他作诗,解缙当即咏道:

此僧从未入娘胎,昨夜天宫降下来。

暂借此间投一宿,明朝日出返天台。

燕子矶诗

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一次微服私访,在金陵(今南京市)郊外,遇到进京赴试的众举子正在候船。

有一个举子遥望着燕子矶不禁诗兴大发,便随口吟道:

燕子矶兮一秤砣。

众举子不由得叫起好来,但好久没人能续上,一阵沉默。朱元璋心中觉得好笑,略加思索对众人说:“待我试续几句。”当即接吟道: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挂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此诗首句比喻词便将诗意隐含语句之中,第二句和第三句比喻词为“作、是”,都产生暗喻的效果。朱元璋视江山为己物,其帝王的霸气充分显示了出来。

客座诗

清代学官陈支轩,年老体健,对客人极其热情,曾题诗一首:

客至便留饭,鱼肉豆腐蛋。

休嫌苜蓿寒,君子之交淡。

题画

唐伯虎被诟削籍,放浪丹青山水间,以此自娱,亦以此自许。尝题所画小景云: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和耕田。

兴来只写青山卖,免受人间作业钱。

睡觉歌

五代时有个陈抟,屡考进士不第,上武当山过起隐居生活,后来又避居华山,不愿意再踏入仕途半步。他每天闭门不出,一睡就是几十天。

周世宗召他入宫,结果他关上门只顾睡觉。睡了一个多月,才开门,周世宗进去一看,他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地对皇上唱道:

臣爱睡,臣爱睡,不卧毡,不盖被。片石枕头,蓑衣铺地。震雷掣电鬼神惊,臣当其时正酣睡。闲思张良,闷想范蠡,说甚孟德,休言刘备。三四君子,只是争些闲气,怎如臣:向青山顶上,白云堆里,展开眉头,解放肚皮,且一觉睡,管甚玉兔东升,红轮西坠。

周世宗本要封他为谏议大夫,看他无意仕途,就准他留在华山了。

心安茅屋稳

一老者始终淡泊处世,虽年过80岁,仍康健如中年人,有人向他请教长寿的秘诀,老者笑答道: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

煮粥诗

在历史上某些时期,由于水旱灾害和人祸不断发生,老百姓民不聊生,能以粥填饱肚皮,就已经很不错了。古人作《煮粥诗》以自嘲:

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同商量。

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

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

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

荒年诗

明朝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全国水旱成灾,是个大荒年,百姓的日子过得极其艰难。

杭州人金珊,在除夕晚上戏作了两首荒年诗,表现了乐观的人生态度。一首是:

年去年来来去忙,

不饮千觞与百觞。

今年若还要酒吃,

除去酒边酉字旁。

除去,是去掉的意思;酒字去了酉,指只有饮水了。另一首是:

年去年来来去忙,

不杀鹅时也杀羊。

今年若要杀鹅吃,

除却鹅边鸟字旁。

意思是,要想吃肉,则只有杀“我”了。

吟诗送贼

一个细雨蒙蒙的寒夜,有一个小偷摸进了郑板桥的家,把郑板桥惊醒了。他坐在床上轻轻吟了一首打油诗:

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

小偷听后,便转身向外走。这时,郑板桥又继续念道:

出门休惊黄尾犬,越墙莫损兰花盆。

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亮赶豪门。

郑板桥就这样客客气气地把小偷打发走了。

桐城六尺巷

清代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进士及第后,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朝为官,其家人在桐城办起事来也就非常神气。有一年其家人打算扩修府第,不巧张府的邻居是叶府,叶府的主人也在京为官,且官至侍郎。

张府扩修府第,提出让叶府让出三尺地面好修院墙,叶府主人坚决不答应。张府人觉得张英比叶侍郎官大,就想让张英以官势压服叶侍郎,长一长张府的威风。于是他们就修书一封,派人上了京城。

张英接到家信,知道家人倚仗官势,欺凌同乡,心中大为不悦。他手捧家书十分忧虑,最后挥笔给家人写了一封信说:

千里投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信的意思是要家人不要要求叶府让出地面,而是自己往里缩三尺来构筑院墙。家人见了张英的回信,就不去与叶府争了。

叶府人听说张府有人上京去找张英,以为张英必定主张强占三尺地面,正愁得无计可施,却见到张家动工修墙时退后了三尺,一打听才知是张英有诗指示张家人这么做的。叶府人就把这个情况也上京报告给了侍郎。

叶侍郎得知情况,也指示家人把自家院墙向后移三尺。这样,在桐城便出现了一条六尺宽、百米长的小巷——六尺巷。张、叶两府还成为了通家之好。

巧断《凉州词》

据说,在乾隆皇帝的寿诞之日,纪晓岚在他的宝扇上题写了唐人王之涣的名诗《凉州词》,由于疏忽大意,竟把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漏掉了。

乾隆佯装大怒,指责纪晓岚“目无君上”,要把他处死以泄愤。纪晓岚急中生智,连忙解释说:“万岁息怒,臣是用王之涣的原诗改填的一阕新词。”于是念道: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乾隆见他急中生智,虽属狡辩,却也辩得不无道理,就免了他的“死罪”。

纪晓岚巧断误写的唐诗,总算免去“死罪”。可见,如何断句还会与人的生死产生关系哩!

解缙写《有喜》诗

明代皇帝朱元璋曾命才子解缙写一首《有喜》诗,他不知是祸是福,忐忑不安地写出第一句:

君王昨夜降金龙,这是把皇子比喻为金龙,但朱元璋却说:“生下的是个女孩儿。”解缙想了一下,笔锋一转又写道:

化作嫦娥下九重。

用一个“化”字便将皇子易为公主,真是补得天衣无缝,但朱元璋看后却说:“已经死了。”解缙立刻露出惋惜之色,立即走笔写道:

料是世间留不住,对噩耗的处理多么妥帖!公主又回到天上去了。朱元璋却不无奚落地说道:“已把她抛到水里去了。”解缙随即挥笔写出最后一句将公主的“龙种”身份点明:

翻身跳入水晶宫。

是啊,龙是遨游在大海中的啊!朱元璋边看边说边思量,觉得结尾与开头呼应得很紧密,构思十分奇特,他反复吟诵,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欧阳修巧劝宋祁

北宋时,宋祁写文章喜用冷僻字,比如“迅雷不及掩耳”这样的话,他非得写成“震雷无暇掩聪”,生怕别人轻易地读懂。欧阳修和他合修《新唐书》,对他爱用冷僻字这件事很有意见,于是决心帮助宋祁改掉这个毛病。

一天,欧阳修在宋祁书房的墙上写了“宵寐匪祯,札闼洪休”两句话。宋祁看后,批评欧阳修说:“这是‘夜梦不祥,题门大吉’的意思,你何必用这样冷僻的字眼呢?”

欧阳修笑着说:“你在编写《新唐书》时,不正是这样的吗?”

宋祁听了,脸立刻红了,他知道欧阳修是有意教训他。从此,他决心改正。后来,他不但克服了自己的缺点,还写出“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被人誉为“红杏尚书”。

白鹤变黑鹤

一次,乾隆皇帝想去游览名胜古迹,就御驾南巡,去了风景颇负盛名的江南。一天黄昏,天际飞来一只白鹤,乾隆大喜,立即让随从的文人赋诗咏鹤。有个叫冯诚修的诗人,即景信口吟道:

远见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颈雪为衣。

冯诚修兴致很浓,正要吟第三句时,乾隆皇帝突然阻止他道:“你不要往下吟了。现在我命你把吟的白鹤变成黑鹤。”

听了乾隆的话,旁边的文人个个瞠目,觉得这个要求太难以完成了。只见冯诚修略作停顿,不慌不忙地继续吟道:

只因觅食归来晚,误落羲之洗砚池。

这精巧的构思,真有扭转局面之功,赢得在场众人的交口称赞。

逐留两可

徐渭(字文长)是明代有名的江南才子,一次他去一位朋友家谈文论道,正值梅雨季节,阴雨连绵,索性待在朋友家中,安吃稳睡。

几天过去了,朋友见徐渭并无离开之意,顿生逐客之意,却又难以启齿,于是写了一张纸条贴在客厅显眼之处: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徐渭踱到客厅时,很快瞧见了那张纸条,他对这“逐客令”非常恼怒,暗想:真不够朋友,你以这种办法对待我,我偏要作久居之计,还不给你留颜面,于是高声朗诵道: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由于逻辑重音与停顿的不同,纸条上的文字可产生多种歧义。主人强调“天”与“我”,徐渭强调“留”,并借助停顿,使一张冷冰冰的逐客令变成了温情倍增的留客令,使主人啼笑皆非。

原句还可有以下几种标示法: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醉夫妻弟尼僧舅

古时候,有一座清雅秀丽的莲花庵,住着一位年轻貌美的尼姑。对于这位美貌尼姑,众人都投以十成的关注。

一天,尼姑从外面扶着一个醉汉走回莲花庵,附近的村民见了,有的气急败坏,大喊伤风败俗,有的则围观起哄。而尼姑呢,什么也不讲,进屋写了一首诗贴在门口:

十字街头遇醉夫,醉夫醉倒待人扶。

醉夫妻弟尼僧舅,舅姐当年嫁醉夫。

众人得知醉汉身份后,恍然大悟,就自动离去了。

原来,尼姑转弯抹角地向众人解释,醉汉是她父亲。

嫁乎不嫁

相传,浙江绍兴有个年轻寡妇,由于生活艰难,托人写了许多状子,要求准许再嫁,县官对她的请求却不予理睬,就这样一拖再拖,长达五六年之久。

后来,年轻寡妇听说徐渭机智有才,而且愿意帮助穷人,便前往倾诉苦衷,请求帮忙。面对这位女子的不幸遭遇,徐渭非常同情,当时精心写就一份状子,坚定了她的信念。

徐渭写的新状子很快被递到衙门。县令接过一看,只见书面仅有简短的20个字:

十五嫁,十六寡。公鳏,叔大。

花少叶,叶缺花。嫁乎,不嫁?

县官看了又看,实在难以驳回诉状,只得在状子上依理批道:“嫁,嫁,嫁!”

徐渭在状子中将年轻寡妇的处境详细地描述出来,以博取同情,并以“嫁乎,不嫁”的升调句型加以责问。使县官在无奈的情况下,以降调的语气,一词一顿,干脆而果断地批示“嫁!”

郭沫若智解怪体诗

解放前,我国有一批考古学家为了寻找孟姜女之墓,在山海关附近苦苦搜寻,花费了很大气力总算找到了。

待揭开后,人们无意中发现了一块保存完好的白色丝织手绢,待小心翼翼地将手绢拾起,慢慢展开,只见上面排着四行刺绣的字,三字一组,共12个,形体十分古怪:

人们为此感到奇怪,争相传看,但却没有一个人明白文字含义。当时有人提议,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方面有较高造诣,他现正被邀请到北平讲学,此去路程并不远,何不拿去请他指点?

有人将手绢交给郭沫若。郭沫若反复揣摩手绢上的文字,沉思一时,然后微笑着对来人说:“据我推测,这并非古文字,而是一位有才学的妇女写给修筑万里长城的丈夫的一首怀念情诗。”

来人觉得未必如此,连忙问道:“那位妇女为何不直接说呢?”

郭沫若答道:“当时秦始皇以高压政策治国,封锁甚严,那位妇女把所要表达的情意隐约地反映在文字之中,既可躲避官吏的检查,又便于托人交给她丈夫。”

听完郭沫若的高见,来人感到有理并进而要求他剖析诗中内容。郭沫若念道:

半夜三更门半开,小姐等到月儿歪。

山高路远无口信,哭断肝肠没人来。

郭沫若破解这首情诗的依据是:夜字将单立人部首去掉,只剩下右边的一半,一夜即变成了“半夜”;古代计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或五鼓),每更大约两个小时,三个更字相叠则有三更时分之义;繁体的门字只剩下一扇,所以是半开。

姐字写得非常小,表示小姐,运用了双关的表现手法;等字倒写,意即等到;月字斜写,指代月儿歪(偏西),喻等待之久。

山字上面一朵云,说明山与云层交接,反映山势之高;路字由山高而产生路远(或水远)的联想,比喻夫妻相距千里之遥;信字省去下面的口,表示“无口信”三字。

哭字上下分开,有哭断的意思;肝字写得细长,喻为肝肠;繁体来字去掉左右两个人字,代表没人来。

妇女的信写得甚为精巧,郭沫若解释得也非常巧妙,真可谓巧上加巧!

读得书多胜百丘

有一天,解缙坐在门口看书。村人见了嘲笑道:“解缙,你看书能顶吃顶穿吗?你看我从不读书,却有吃有穿,多快活呀。倒不如你丢掉书,来给我看大门吧!”

解缙把气往肚里咽,笑往脸上挂,问道:“你为什么要人守大门呢?”

村人得意地说:“我屋的钱财多呗!因为白天老是有人来借来讨,夜里总怕盗贼,我心烦不过,哪像你屋里,狗屁也没有一个!”

解缙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接话道:“哦!原来你屋里到处都是狗屁呀!”

村人气得说不出话来:“你,你,你说什么……”

解缙大笑道:“我,我怎么啦?我比你快活多了!”

村人不服气道:“笑话,你怎么比我快活多了?”

解缙摇头晃脑地吟道:

读得书多胜百丘,不需耕种自然收。

日里不怕人来借,夜里不怕贼来偷。

村人听了,气得老半天说不出话来。

吾为吾弟改文章

有一位落第秀才,为解决生计欲寻一教书之职,便去一家教馆应聘。馆主想试探他的学识,就说:“请问当今之世,谁的文章最好?”

秀才想了想,没有进行正面回答,而是作出一首诗,朗朗念道:

天下才多数三江,三江妙手数吾乡。

吾乡风雅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

馆主听罢,连连称善,欣然录用此人。

从诗句本身看,真是吹足了牛皮。但作者采用了“顶真法”,使诗句首尾相连;采用了“阶降法”,通过地域范围由大到小进行逐层剖析;采用了“衬托法”,先颂扬别人,最后吹捧自己,构思还是很巧妙的。

数字家书

西汉时期,才女卓文君出身富豪家庭,却为了爱情与司马相如私订姻缘,一起在临邛经营小生意。

成都北郊有座小石桥,据说卓文君曾在这里送别丈夫到长安求取功名。当时,相如站在桥上,对天盟誓道:“不高车驷马,不复此过。”

听到这番话语,聪明、美丽而又多情的卓文君不禁暗自担心:司马相如年轻气盛,才华出众,虽怀才不遇,然施展抱负之志犹坚,一旦功成名就,会不会遗忘旧情?

想到这些,她叮嘱道:“男儿功名,本是大业,但若为功名所累,作茧自缚,就得不偿失了。郎君即使得不到功名,也须早早归家,千万不要抛弃了夫妻恩爱之情!”

司马相如到达长安后,经人举荐见到皇帝,他凭着满腹的才华受到皇帝赏识,拜为郎。此时的司马相如难免心猿意马,意欲休掉妻子,另结新欢,因此许久未给卓文君写信。

多情的卓文君正在家中企盼丈夫归来,一晃五年过去了,好不容易才收到丈夫的一封信,送信的差官可恶地不断催促:“大人吩咐,立等回文!”

卓文君满心欢喜,待展开信来,只见白纸一张,上面写道: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万千百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卓文君眉头一皱,顿时明白了丈夫的心思,夫君已有嫌她之意,故以怪诞的家书表露心迹。卓文君心头好恨!却又难舍与丈夫的情谊,当即写好复函,交与差官。

司马相如知道自己的这篇奇文定能难倒卓文君,不料很快就得到了回信,拆开一看,不由得愣住了!原来卓文君已巧妙地将信上数字依序缀成了一篇如泣如诉的抒情文: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拆断,十里长亭我眼望穿,百惦记,千思念,万般无奈叫丫鬟。

万语千言把郎怨,百无聊赖十倚栏杆,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祭祖问苍天,六月三伏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端阳想起有情白娘偏遇无情小许官,四月枇杷未黄我梳妆懒,三月桃花随水流转,二月风筝线儿断。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来,你为女来我作男。

司马相如看后,心中顿觉惭愧,又被卓文君的聪明才智和忠贞不渝的爱情所感动,随即驾着驷马,亲自赴临邛接卓文君到长安。此后,他吸取了以前的教训,杜绝声色犬马,潜心治学,终于成为著名的辞赋家,堪称一代文豪。

司马相如的信中只有数字,卓文君的回信,却将一系列数字连缀起来,前后连贯一气呵成,并委婉劝夫,如泣如诉,写得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她真乃难得的才女!

何月仙的数字信

朱载堉是明代的律学家,在散曲、科技方面成绩斐然。15岁时,父亲被人诬陷入狱。随后,他筑土屋于宫门外,每日闭门读书,一心研究律学、算术、天文学、计量学、戏曲和舞蹈等。

19年后,父亲冤情被君王平反。此时,34岁的朱载堉已是中年人了,他给离别19年的恋人何月仙寄去一封奇怪的数字信: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远在他乡的何月仙,收到盼望已久的信,打开信来阅读,始觉迷茫,继而明白朱载堉在苦心试探自己是否变心改志,同时,也在考她的学识。于是,便用这两行数字,写下两首长短句:

一别之后,二地思念;三月等来四月盼,谁知一等五六年;七弦琴,无心抚弹,八行书,九夜写完,十里长亭我望眼欲穿。百思念,千思念,万般无奈叫丫鬟。小丫鬟,你休言,十万火急把信传,要花百万银两送差官。临行前,有嘱言,千万要你亲阅览。亿(忆)往昔,情深似海,翘首望,早日花轿抬月仙。

亿(忆)当年,青梅竹马,两情深远;离别时我言语千万,百万家财,不求不恋;十万针线做成了衣帽罗衫,好寄托万语千言,相思百日常挂牵,少女心事十(实)难言。你离去却忘情九霄云天,只年年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根弦,六根断,好比冬日五更过了天更寒;四月麦黄我梳妆懒,难道你不知三月桃花正鲜艳:载堉呀,盼望二人早见面,一齐拜地又拜天。

收到回信后朱载堉大喜,二人终于结合。

嵌数列回信,构思巧妙,内容感人至深,实乃趣味书信中的佳品。

雇工打伞送雇工

蒲松龄在毕际有家当塾师时,有一次回家遇雨,毕家雇工丁国祥担心他病刚好,淋坏身子,便紧跟在后面给他打伞。蒲松龄抬头看见山前山后细雨蒙蒙,不禁触景生情,道出一句:

山前山后雨蒙蒙。

因他没有作诗的心情,所以半天也没有下文。丁国祥望着他,想了想,便续上了下句:

雇工打伞送雇工。

蒲松龄听了,心里寻思,自己毕竟还是一个教书先生,怎么和雇工相比呢?自觉身份不同,便说道:

酒席筵前分上下,丁国祥跟着又续上了一句:

期满价足一般同。

这最后一句牵动了蒲松龄的心,他仔细一想,不禁点了点头,两人走在雨里更加亲近了。

解缙吟诗戏君王

解缙自幼满腹经纶,尤以诗对称奇。因其身材不高,初入朝时,众大臣看不起他,对之加以嘲讽,解缙以诗答之曰:

诸君笑我矮矬矬,我笑诸君食禄多。

倒吊起来无点墨,身高一丈又如何?

群臣挨了骂,却只得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有一次,皇帝赐筵群臣,命令解缙以“天子”为题当众作一首妙诗。解缙毫不思索,随口就吟:

当今天子不是人,

举座皆惊,皇帝正要震怒,解缙续道:

乃是上天紫微星。

群臣称赞,皇帝也高兴起来。随即下一句又来了:

唯愿小臣万万岁,

皇帝终于大怒:“汝竟敢自称万岁,把朕置于何地?推出去斩了。”

解缙连忙申辩道:“万岁息怒,臣诗未完,还有下文。”随即又吟:

忠心辅主掌太平。

当时群臣为解缙苦苦讲情,皇帝也就没有加罪于他。可是到了后来,解缙终于因“无人臣礼”之罪被处死。

解缙吟诗,两落两起显示其过人的才华。但因有恃无恐而戏弄君王,引来杀身之祸,很是可惜。

请把蝗虫押回来

在一个大旱之年,蝗虫颇多,文泉与德政两县遇此大灾,生产都受到影响,百姓不堪其苦。德政县发现灾情立即据实上报,请求赈济。文泉县却隐瞒灾情,蒙骗上司说:“本县境内无蝗,更不用说蝗灾。”

知府觉得奇怪,两县相邻,一个县蝗灾严重,另一个县却没有发现蝗虫。知府便微服私访,当他了解到文泉县虫灾的实情后,非常气愤,便传令把该县县令叫来,狠狠地训斥道:“你身为父母官,为何不体恤百姓的困苦,欺上瞒下,隐情不报?”

县令一时语塞,但立刻想到向邻县推卸责任,于是胡编乱造,申诉道:“大人,敝县本来无蝗,都是近几天从德政县飞来的。”

文泉县县令一回到县衙,迅速向德政县发出一份公文,满篇讲的都是歪理:

敝县原本无蝗灾,均从贵县飞过来。

请您赶快搜捕净,免得再把我县害。

德政县县令打开公文一看,啼笑皆非。他受了委屈,哪有不回击之理,于是就在该文后面,也以打油诗回敬:

蝗虫本是天之灾,并非本县无德才。

既从敝县飞过去,还请贵县押回来!

写完后即将公文退回文泉县。那县令看后,心中生起气来,两耳嗡嗡作响,双眼圆睁,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

文泉县县令谎报实情,被上司察觉后,又推卸责任,称他是伪君子真是一点不冤枉。两首打油诗都采用了拟人手法,一个请对方将蝗虫赶快搜捕干净,一个请求另一方将蝗虫押解回来,诙谐有趣。

孪生兄弟争画像

王家有一对孪生兄弟,生得一般无二。一天,哥哥请画师画了一幅像,并自题小诗一首:

相貌堂堂,

坐在中堂;

有人来问,

王家大郎。

弟弟见了,就在哥哥原诗每句后各续了两个字,成为:

相貌堂堂无比,

坐在中堂屋里;

有人来问此人,

王家大郎弟弟。

哥哥见弟弟添了几个字,就把画像抢过去了,很不高兴,想了想,在每句后又各续了两个字,变成:

相貌堂堂无比英雄,

坐在中堂屋里当中;

有人来问此人是谁?

王家大郎弟弟令兄。

哥俩添字争画像,用的都是“添字法”。最末一句“大郎弟弟”与“大郎弟弟令兄”,又同属“折绕法”。

贾似道行酒令

有一次,贾似道请丞相马廷鸾、江万里过府饮宴。贾似道先行一酒令说:

我有一局棋,寄与洞中仙,洞中仙不受,

云: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马廷鸾说:

我有一鱼竿,寄与渔家傲,渔家傲不受,

云:夜静水寒鱼不饵,满船空载月明归。

江万里说:

我有一犁锄,寄与使牛子,使牛子不受,

云:且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贾似道之令,借古诗“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隐含“我的势力大,你们睁只眼闭只眼,能让着我的就让着点”之意。这是引用、双关的表现手法。

马廷鸾之令,借古诗“夜静水寒鱼不饵,满船空载月明归”,隐含“等你贾某没有了靠山(指其姐贾贵妃),就只会剩下凄凉和孤独”之意。

江万里之令,巧借古诗“且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暗示“你贾似道行事要留点余地,要为后代积点阴德”,语含讥刺。

三人手法相同。每人所说的第二句和第三句首尾相衔,是顶真法运用的典范。

圣上题诗不敢留

一日闲暇,明太祖朱元璋忆起幼年在皇觉寺为僧,曾在殿宇的门侧屋角写了些打油诗抒怀言志,不知如今在否,便下诏,定于某月某日驾临皇觉寺。

到了那天,皇觉寺方丈率全寺僧众,穿袈裟,击法器,下山恭迎圣驾。

朱元璋进入寺内,四处寻找以往亲笔所题之诗,竟了无痕迹。他把方丈召来,责问他为什么不保护好。方丈奏曰:

圣上题诗不敢留,诗题壁上鬼神愁。

谨将法水轻轻洗,犹有龙光射斗牛。

朱元璋听后变嗔为喜,厚赐寺僧而返。

如何嫁了卖盐人

状元钱鹤滩回到家乡,有美妓嫁与盐商,钱应盐商之邀做客,盐商出妓,衣裳缟素,皎若秋月,命妓出白绫帕请留新句,钱题诗云:

淡罗衫子淡罗裙,淡扫娥眉淡点唇。

可惜一身都是淡,如何嫁了卖盐人?

妓看后淡淡一笑,作诗答之云:

金钱买得西施去,底事干卿梦不安?

亦淡亦盐风味好,惹人都为一身酸。

两句变三句

明代才子祝枝山平常喜欢和人开玩笑。有一年春节,他见人家将红纸贴在门上,就拿笔在红纸上写了12个字:

今年真好晦气全无财帛进来。

那家主人一看,念成两句话:“今年真好晦气,全无财帛进来。”不禁勃然大怒,伸出手来就要打祝枝山。

此时,祝枝山却笑道:“我写的是好话,你未曾看个明白!”说着用笔点了两下,那12个字便成了三句话:

今年真好,晦气全无,财帛进来。

主人见了,马上转怒为喜。 +WMZr8fnoTTZWp5RDuJD5TtHx9gCbqW3PMG0fj3BVLlnAx57O+QQusS/u5IVKBf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