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写给青少年的世界之最全知道(写给青少年的书)
刘蜀君

第一章了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之最

最古老的人类足迹

30多万年前,有三位远古人类攀登一座火山斜坡,在火山灰烬中留下他们的足迹化石。这些足迹出现的时代一旦被证实,那么它们将成为我们人类祖先最早留下的足迹。

帕多瓦大学的PaoloMietto和他的同事对意大利南部的这座火山上的足迹进行调查。Mietto说:“这些足迹出现在火山岩上,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在当地被称为‘魔鬼的足迹’。”

科学家说,这些足迹是在一次火山爆发中变成化石的。利用辐射测量技术发现,它们已经有325000年至385000年的历史。其中有一人留下27个脚印,呈“之”字形,这可能是为了下坡更容易。另外一个人留下19个足迹,呈轻度曲线状,但偶尔还有手掌印,可能是徒步者为了避免滑倒而用一只手扶着地面。第三个人留下10个间隔均匀的印迹,呈直线状。另外,还有两个动物的足迹,可能是狗或狼留下的。

这些人类脚印长大约为20厘米,宽大约为10厘米。通常脚的长度与身高的比例是15%,那么留下脚印的这些人的身高只有135厘米。

假如这些足迹出现的时代被证实,那么它们可能是海德堡人留下的。因为在60多万年前他们就已经进化,并且从非洲迁徙到欧洲。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ChrisStringer教授认为,足迹的制造者是尼安德特人的祖先。

世界上最早的人类用火遗迹

有什么证据表明世界上是古人类最早用火的?理由最为充分的是我国元谋人和北京人遗址。虽然曾传出俄罗斯考古工作者在西伯利亚发现了150万至200万年前古人类用火的痕迹,但这只是根据原始人遗留下的工具碎片来推断的,既没有同时出土古人类骨骼,也没有明显的用火遗迹,因此很难科学地作为确定的依据。

1930年,我国考古学家发现了北京人用火的遗迹。考古学家首先发现有被火烧过的鹿角,然后又陆续发现北京人洞穴遗址有很厚的灰烬层,最厚的灰烬层深达六米,而且还埋有经火烧过的石块和骨头。灰烬的底层多为黑色物质,据化验是草木炭灰。以上遗物遗迹都说明,北京人确实已经能掌握和使用火了。

北京人遗址的用火遗迹,一直被中外史学家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明。然而,1973年我国考古学家又发现了元谋人的用火痕迹。这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又提前了100多万年。

1973年冬,学者在发掘元谋人化石产地时,不仅找到了旧石器时代的石器,而且还在地层中找到大量炭屑,炭屑最大的达15毫米。伴随着这些炭屑的还有动物化石、用火烧过的骨头和石器。因此,我国考古学家又得出一个新的结论:“我们认为从元谋人化石层里找到了可能是目前已知的人类用火的最早证据。”

除此以外,据考古学家新的信息,在距今约180万年前的山西芮城、80万年前的陕西蓝田,也曾发现了古人类用火痕迹。这都说明我国不仅是世界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人类用火遗迹的国家,而且发现的材料证据也较之其他国家丰富。这是我国考古学对世界学术界的重要贡献,也是我们值得自豪的一项考古成就。

人类最早的指纹

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国痕迹检验专家赵成文教授在西安半坡遗址发现了一个7000年前的人类指纹。据报道,作为这个指纹的发现者,赵成文教授决定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发现人类最早指纹的人。

1988年,赵成文教授在西安讲学时,到距今7000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进行了考察。遗址现场有许多陶制的坛坛罐罐的碎片,这在许多外行人的眼里是不值得一看的。但作为痕迹检验的专家,赵教授却对那些坛坛罐罐情有独钟。经过一番仔细的观察后,赵教授发现其中有四个陶罐的碎片上似乎有人类的指纹。他轻轻刷掉陶片上面的灰尘和泥土后,其中一个陶片上清晰地露出了一个7000年前的制陶人左手大拇指的立体指纹!

随后,赵教授与该遗址的主管部门进行了交涉,将指纹拍了照片,并制成了指纹模型带回沈阳。

那是一个细小的指纹,借助放大镜的帮助,可以发现上面的一些汗孔。赵教授向记者介绍说,指纹很细小,制陶者可能是女人或是十多岁的小孩,不过指纹上显示的信息表明,这个指纹的汗孔比现代人的要大要密,而且指纹也比现代人密一些。现代人的指纹线是每厘米有17条左右的纹,而陶片上的指纹则有19条之多。尽管有这些细小的差别,但总体上这个指纹与现代人的差别不大,这说明人类在7000年前已进化到与现代人差不多的生理情况,只是有文字的文明史短了一些,没有对这个时期的社会情况有所反映。

吉尼斯世界纪录申报中心的唐日松主任说,赵教授的申请符合吉尼斯“有趣、客观”的要求,中心可以受理。但赵教授需向中心提供两份材料:一是7000年前的人类立体指纹的照片;二是出具半坡遗址文物部门的证明,证明这个指纹当时就在陶片上,而且是7000年前的。

人体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长的“管道”

人体各处布满着一千多亿条纤细的微小血管,如果全部连接起来,几乎长达十万千米,可绕地球两圈。

世界上最奇特的“钢筋”

自然界中,花岗岩的坚硬、桧木的结实都是人们所熟知的。但科学家经过测定证实,骨的坚硬和结实程度,远比上述两种物质要强得多。据测定,人体长骨每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可承受2100公斤的压力,而花岗岩每平方厘米能承受的压力是1350公斤,桧木每平方厘米只能承受450公斤压力。

世界上最卓越的“水泵”

人的心脏可以连续工作一百多年,每天泵出的血液6~8吨,三年半时间所泵出的血液足可浮起一艘万吨巨轮。

世界上最小的“电台”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每个人体细胞都是一台微型电台,它能发射出频率为150赫兹的无线电波,稍低于收音机的收听频率。

世界上最小的“化工厂”

人体的新陈代谢大部分是化学变化。在数百种称为“酶”的催化剂管理下,数不清的化学反应按照一系列严格复杂的方程依次进行。这一切,大多数都是在最小的“化工厂”——只有1.5公斤重的肝脏里进行的。

世界上最原始的“发动机”

肺脏犹如一台发动机,推动人体氧化代谢,肺在胸腔扩张量最大时能容纳4.5升空气。据计算,肺吸收氧的面积有129027平方厘米,同一间小房子的面积一般大。另外,肺的内表面积是皮肤面积的50倍。

第一个安理会女主席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是联合国唯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安理会由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十个非常任理事国(1965年前为六个)组成。常任理事国是中、法、俄、英、美五国,非常任理事国由联合国大会选出,任期两年,每年改选五个,期满不得连任。

1974年,几内亚被联合国大会选举为非常任理事国。根据安理会主席由各国理事会按国名的英文字母顺序按月轮流担任的原则,几内亚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团的团长让娜·马丹·西斯便主持了其中的一个月的工作,当了一个月的安理会主席。于是,她便成了安理会最早的女主席。

让娜·马丹·西斯原是名女教师,1964年开始从事政治活动。1974年前后,她便成了几内亚国民议会副主席和非洲妇女大会主席,多次出席非洲地区的国际性会议。她组织妇女工作的能力对她的政治生涯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让娜·马丹·西斯喜爱文学,很熟悉非洲的一些年轻作家。她喜欢穿民族服装,在联合国大会上,她以讲话速度快而出名。

美国历史上第一对父子总统

美国历史上的第一对父子总统是大名鼎鼎的亚当斯父子,他们分别担任了美国第二和第六任总统。

老亚当斯于1735年10月30日出生在北部的一幢房子里,因为这幢房子里诞生了担任美国第一任副总统暨第二任总统的人,所以美国人称其为“美国独立的摇篮”,现在房中的陈设仍和当年一模一样。

1784年,老亚当斯代表独立前的美国出任驻英国大使,四年后任期届满回国。在此期间,他买下了位于如今的昆西市亚当斯街135号的豪宅,并为其命名“和平田地”。这座大宅子拥有二十多个房间,周围是大片的绿地和典型的18世纪风格的花园。亚当斯家族曾有四代人在此生活。1846年,亚当斯的后人将这幢房子捐献给了国家,从此,这里成为“亚当斯国家历史公园”的一部分,以纪念亚当斯父子对国家的贡献。

老亚当斯的父亲是一个英格兰清教徒的后裔,他既是制鞋匠,又是牧师、农夫,还兼任着民意代表等职。他一生生活俭朴,勤俭持家,把所有的积蓄都用来购置土地,从来不追求享乐。如果单从外表上看,没人会相信他是拥有数百公顷土地的大农场主。他这种脚踏实地、勤劳朴素的生活理念,深深地影响了儿子约翰·亚当斯,可以说,在他全部的政治生涯中,亚当斯都在努力践行着这一准则。

约翰·亚当斯从小聪慧过人,享有“神童”的美誉。他20岁时就获得了哈佛大学法学院的硕士学位,并成了一名受人尊敬的律师。约翰·亚当斯素来热衷政治,他是美国独立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华盛顿和杰弗逊一起,被誉为美国独立运动的“三杰”。

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老亚当斯临危受命,出使法国和荷兰,参与缔结和平协定,使这两个当时主要的欧洲大国站在了正为独立而苦苦拼争的美国一边,打破了英国殖民主义者将这个新生的国家扼杀在摇篮里的企图,为不被当时绝大多数国家所承认的初生的美国争得了极其宝贵的物质和道义援助。

为此,英国人将其视为仅次于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的第二号“邪恶人物”,欲除之而后快。在他出使欧洲期间,英国人派出的刺客对他穷追不舍,多次锁定了他那桀骜不驯的身影,但都被机警过人的他一一设法摆脱了。他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为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打开了外交局面。

作为美国独立运动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老亚当斯在独立战争后被选为第一和第二届国会议员。1789年至1797年,老亚当斯在开国元勋华盛顿的班底中连任两届副总统。1797年3月,他在大选中以微弱优势击败了自己在独立战争中的老战友托马斯·杰弗逊,成为第二任美国总统。

在老亚当斯那幢诞生了马萨诸塞州宪法的木房子里,1767年7月11日,未来的另一位美国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降生了。

小亚当斯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姐姐,下有弟弟和妹妹。他与父亲一样,也毕业于哈佛大学,也修习法律,做过律师和教授。他后来从政成为一名外交官,代表美国出使过欧洲二十多个国家。他在政坛上很活跃,曾当选过参议员。在美国第五任总统詹姆斯·门罗执政时期,小亚当斯担任了国务卿一职,被美国人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最好的国务卿之一。正是这些在政界“摸爬滚打”的宝贵历练,为小亚当斯日后问鼎美国总统宝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小亚当斯的竞选之路远非一帆风顺,他遇到了和第43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同样的尴尬局面:由于票数统计出了问题,他与竞选对手、将军出身的安迪·杰克森之间的胜负迟迟不能判定。于是,选举机构又开始了重新计票。不料,由于小亚当斯与杰克森的票数实在是太接近了,重新计票的结果仍然不能很快产生。

一时间,流言四起,支持小亚当斯和杰克森的选民相互攻讦之声不断,这场“难产”的选战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堂堂美利坚合众国面临着在较长时间内没有“掌门人”的权力真空状态,这是美国独立后从未出现过的尴尬局面。最后,经美国众议院裁决,判定小亚当斯胜出,才结束了久拖不决的局面。1825年3月4日,小亚当斯宣誓就任美国第六任总统。

最早的保险

保险业虽然是现代经济社会发达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保险的由来却很久远。

公元前两千多年,地处亚欧要冲的地中海东岸的一些地区,已经有了规模比较大的海上贸易活动。但是,由于当时运载货物的船舶构造简陋,难以抵御海上狂风巨浪的冲击。因此,船舶遭遇大风浪时,有效的应急措施是抛弃货物,减轻船舶的载重,这常常给货主带来巨大损失甚或破产。

为了减轻货主的损失,在当时的地中海航海商人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共同遵守的原则,即“一人为众,众人为一”,使往海中抛弃的货物能从其他方面获得补偿,这就是最初的保险萌芽。

这个原则于公元前916年为罗地安海商法所吸收,并正式规定成文。以后这个保险方法被其他国家所利用,并得到不断的完善。后来,保险的项目从海上移到陆地,并进入了社会各个方面。

我国所讲的保险,据专家考证,很可能来自日语。

旧中国的保险业是自1835年英国人在广州设立“于仁燕梳公司”开始的。日本人从欧洲引入保险业后,译做“保险”,我国文字中也恰好有这两字。

1871年,中日两国签订了“修好条款”和“通商章程”。日本为了向我国扩张其经济势力,将保险随同其他商业一起输入我国,这才有了保险的正式称呼。

1876年,清政府的洋务派下令招商局拨专款设立了“仁和保险公司”,随后又成立了“济和保险公司”,后来合并为“仁济和保险公司”。这时,保险作为一种商业名称开始在我国流行起来。

最早的银行

英语“银行(bank)”一词源于拉丁语“长板凳(banco)”。

在中世纪中期的欧洲,国家之间以及城乡之间日益频繁的商品交换通过定期集市进行。当时的欧洲货币种类繁多,币质低劣,伪币横行,于是,就出现了专门以鉴定、估量、兑换货币为业的钱窗,称为兑换人。

异地买卖携带大宗钱币非常不方便,且不安全。于是商人就把自己要带的巨额货币交给兑换人,由兑换人开出凭据,商人在经商地以凭据兑取他所需的当地货币,这种凭据就是最早的汇票。

有时,需要现款的商人还可以向兑换人借款,由借款人出具期票给兑换人,按期票规定的日期归还,并付给利息。这样,信贷业务开始发展起来。

起初,兑换人坐在一条长板凳上办公,不久,长板凳就成了兑换人的代替名词。兑换人通过经营汇兑和借贷业务获得高额利润,银行就起源于银钱兑换业,兑换人久而久之就变成了银行家。

世界上第一家银行究竟建立在哪一年,成立于何地,对于这个问题,史学界的看法很不一致。一些学者认为,1177年建立的意大利威尼斯银行,是世界上最早的银行。而有些学者却认为,世界上第一家银行的建立要比这晚得多。

银行在我国起源于唐朝,在唐宣宗时期(公元847年~858年),苏州就有“金银行”出现。《太平广记》中有“行首率其党,纠集徒,迎拌赛社,所献无匹”,可见其资力之雄厚,店铺与人匠之多。

北宋惠祐二年(1057年),蔡襄知福州时,做《教民十六事》,其中第六条为“银行轧造吹银出卖许多告提”,这是“银行”一词单独出现最早的时间。到了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建康(今南京)城内不仅有远谷市、纱市、盐市、牛马市,而且“银行、花行、鸡行、镇淮桥、新桥、筐桥、清化桥皆市也”。可见,银行那时在南京就已存在,而且成“市”。到了景定元年(1260年),竟成了一条“银行街”,其街非常繁华。

“大清户部银行”是我国最早的官办银行,建于光绪三十年,即公元1904年。

最早出现在钱币上的肖像

今天,对纸币上有伟人的肖像,人们已习以为常,可把肖像铸在货币上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古希腊在公元前7世纪下半叶就有了钱币,但钱币上出现肖像却是在200年之后。有趣的是,最早出现在钱币上的肖像,不是雅典的九执政官或十将军会成员,也不是其他城邦的专制君主,而是各城邦的保护神。

公元前197年,罗马执政官费拉米奈斯在锡那塞夫利战役中击败马其顿王菲利浦五世之后,曾铸造印有自己头像的钱币。然而,直到公元前44年,古罗马元老院才正式同意把活人的头像铸在钱币上。恺撒是第一个享有这种荣誉的人。

逐渐地,以国家首脑的侧面像作为钱币图案的做法,成为罗马帝国的一种风尚。当时的铸模匠人手艺高超,为后世留下许多精美的钱币肖像:大独裁者恺撒形象奇特,细长的脖子上顶着一颗瘦骨嶙峋的小脑袋;残暴的尼禄颈粗如牛,颈背上毛发丛生;自命不凡的奥索戴着假头套,自以为没人能认出他来……

罗马帝国后期,从戴克里先起,钱币上的肖像开始趋于简单化。到拜占庭时代,钱币上的头像全都简单化,面部线条僵直、呆板,缺乏个性。

在欧洲中世纪,钱币上基本没有人物肖像。后来,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人物肖像才重新出现在钱币上。它首先出现在意大利,尔后各国君主都效法之。现在世界上各国主要是把头像印在纸币上;不过,一些国家的硬币上仍刻有肖像。

世界上流通最广的货币

美国的货币在世界上流通最广,其货币单位代号是$。1美元等于100美分,纸币面额有1、2、5、10、20、50、100美元等,硬币面值有1、5、10、25、50美分和1美元。

1775年,美国国会首次授权政府有限度地发行纸币,称为大陆货币,但由于不断贬值,1781年被银行券取代。1792年美国建立金银复本位制,以黄金或白银定出美元的固定价值,1美元含黄金1.6038克或白银24.06克,1837年减为含金1.50466克。

1897年美国实行金本位制,黄金官价定为20.67美元兑1盎司,美元含金量仍为1.50466克。1933年初美国爆发严重的经济与金融危机,大量黄金外流。当年3月6日美国宣布取消金本位制,实行黄金禁运和外汇管制。1934年1月31日,美国国会通过金准备法,美元含金量从1.50466克降为0.888671克,28.3495克黄金官价从20.67美元提高到35美元。1944年7月,根据布雷顿森林会议的有关条款,美国承担了让各国中央银行按每盎司(1盎司=28.3495克)35美元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各国货币与美元定出固定比价,从而使美元成为各国货币定值的标准和等同黄金的储备货币。

上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国际收支出现逆差,黄金储备减少,美元地位受到动摇。1968年美元危机加重,美国无法全面维持黄金官价,宣布只对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继续按官价兑换黄金,而对自由市场的黄金价格则任其随供求关系波动,从而出现黄金的双重价格,黄金总库宣布瓦解。

1971年8月15日,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同年12月18日,美元贬值7.89%,含金量从0.888671克降为0.818513克,每盎司黄金官价上升到38美元。1973年2月12日,美元再次贬值10%,含金量降为0.736662克,每盎司黄金提价到42.22美元。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各国的货币纷纷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

1978年4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通过协议,正式割断黄金与货币的固定联系,承认浮动汇率。从此,战后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崩溃。美元地位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世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国际结算的重要工具,在国际经济和金融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早的纸币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本身不具价值,虽然作为货币的一种,但其不能直接行使价值尺度职能。

纸币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形式,而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是中国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较早的国家。根据文献记载和大量的出土文物考证,我国货币的起源至少已有4000年的历史,从原始贝币到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以及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流行的方孔钱,中国货币文化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到北宋时期,我国出现了纸币——交子。

纸币出现在北宋并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货币,而当时铜钱短缺,满足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当时的四川地区通行铁钱,铁钱值低量重,使用起来极为不便。当时一铜钱抵十铁钱,每千铁钱的重量,大钱25斤,中钱13斤。买一匹布需铁钱两万,重约500斤,要用车载。因此客观上需要轻便的货币,这也是纸币最早出现于四川的主要原因。

再者,北宋虽然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但全国货币并不统一,存在着几个货币区,各自为政,互不通用。当时有13路(宋代的行政单位)专用铜钱,4路专用铁钱,陕西、河东则铜铁钱兼用。各个货币区又严禁货币外流,使用纸币正可防止铜铁钱外流。此外,宋朝政府经常受辽、夏、金的攻打,军费和赔款开支很大,也需要发行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种种原因也促成了纸币——交子的产生。

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发行。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人存放现金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卷面上,再交还存款人,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每贯付给铺户30文钱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这时的“交子”,只是一种存款和取款凭据,而非货币。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并在各地设交子分铺。由于交子铺户恪守信用,随到随取,所印“交子”图案讲究,隐做记号,黑红间错,亲笔押字,他人难以伪造,所以“交子”赢得了很高的信誉。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直接用随时可变成现钱的“交子”来支付货款的事例也日渐增多。

正是在反复进行的流通过程中,“交子”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品格。后来交子铺户在经营中发现,只动用部分存款,并不会危及“交子”信誉。于是他们便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交子”,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这种“交子”已经是铸币的符号,真正成了纸币。但此时的“交子”尚未取得政府认可,还是民间发行的“私交”。

但并非所有的交子铺户都是守法经营,恪守信用的。有一些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铺户,恶意欺诈,在滥发交子之后闭门不出,停止营业;或者挪用存款,经营他项买卖失败而破产,使所发“交子”无法兑现。这样,当存款者取钱而不能时,便往往激起事端,引发诉讼。于是,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益州知州张泳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剔除不法之徒,专由十六户富商经营。至此“交子”的发行开始取得政府认可。

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政府设益州交子务,由京朝官一二人担任监管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管理其印制过程。这便是我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官交子”。它比美国(公元1692年)、法国(公元1716年)等西方国家发行纸币要早六七百年,因此也是世界上发行最早的纸币。

“官交子”发行初期,其形制是仿照民间“私交”,加盖本州州印,只是临时填写的金额文字不同,一般是一贯至十贯,并规定了流通的范围。宋仁宗时,一律改为五贯和十贯两种。到宋神宗时,又改为一贯和五百文两种。发行额也有限制,规定分界发行,每界三年(实足二年),以新换旧。首届交子发行1256340贯,备本钱360000贯(以四川的铁钱为钞本),准备金相当于发行量的28%。“交子”的流通范围也基本上限于在四川境内,后来虽在陕西、河东有所流行,但不久就废止了。

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宋朝政府改“交子”为“钱引”,改“交子务”为“钱引务”。除四川、福建、浙江、湖广等地仍沿用“交子”外,其他诸路均改用“钱引”。后四川也于大观三年(1109年)改交子为钱引。“钱引”与“交子”的最大区别是它以“缗”为单位。“钱引”的纸张、印刷、图画和印鉴都很精良。但“钱引”不置钞本,不许兑换,并可随意增发,因此纸券价值大跌,到南宋嘉定时期,每缗只值现钱一百文。

最早的酒吧

酒吧是酒馆的代名词,英文名叫“bar”。它最早起源于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

最初,在美国西部,牛仔和强盗们很喜欢聚在小酒馆里喝酒。由于他们都是骑马而来,所以酒馆老板就在酒馆门前设了一根横木,用来拴马。

后来,汽车取代了马车,骑马的人逐渐减少,这些横木也多被拆除。有一位酒馆老板不愿意扔掉这根已成为酒馆象征的横木,便把它拆下来放在柜台下面,没想到却成了顾客们垫脚的好地方,受到顾客的喜爱。

其他酒馆听说此事后,也纷纷效仿。很快,柜台下放横木的做法便普及开来。由于横木在英语里念做“bar”,所以人们索性就把酒馆翻译成“酒吧”,就跟把糕饼“pie”译成“派”一样。

最早的肥皂

在5000多年前,古埃及一个给法老做饭的厨师,不小心把一盆油打翻在炭灰里,当他扔掉后回来洗手时,发现手洗得特别干净。他又抓来一些请别的厨师试用,效果也一样。法老知道后就叫人仿制,这就是肥皂的雏形。

公元70年,罗马帝国学者普林尼,第一次用羊油和草木灰制成块状肥皂。后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下令建厂,用煮化的羊脂、烧碱等原料生产肥皂。

后来直到法国化学家卢布兰首次用电解食盐的方法制取烧碱,才使肥皂成本大大降低,从此,肥皂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世界上造价最昂贵的厕所

2007年7月3日,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宣布,他们将斥资1900万美元为国际空间站美国舱段购置一套俄罗斯制厕所系统。这个厕所的造价听上去有点贵,但综合考虑还是比美国自己造一个厕所便宜多了。这套新厕所设施已于2008年正式交付空间站使用。

此厕所配备绑腿固定套,以帮助航天员固定位置。而且该系统采用复杂的方式将排泄物汇集到一块,然后排放到化粪池,采用了三个过滤步骤净化液体,使所有污水进入并转化为纯净饮用水。这套新厕所设备的优势是将宇航员的尿转化成饮用水,不再像之前的厕所系统那样把小便向宇宙空间排放。

处理在太空失重状态下大小便,的确是一件比较麻烦、复杂的事情,尤其是在长期的轨道飞行时。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要设计出一套复杂的能除臭、供水、易于消毒的收集方式,其中,抽水马桶最为复杂,如果设计不好,大小便因微重力作用从马桶中飘出来,在座舱内到处飞舞,就好像“天女散花”,那无疑将成为一场灾难。

航天员上厕所也是个“技术活”。首先坐在一个台子上,垂下的双脚分别踏在两个长条钢制踏板上,并且还要把脚穿入踏板上的固定套,类似骑马时把脚伸入马镫。然后双手握住马桶两边扶手,最要紧的是屁股必须与马桶边缘贴紧,使马桶内部与外边隔绝,内部完全密封,形成一个“抽气马桶”,而小便则用一个特制的漏斗收集起来。

第一张明信片

明信片的问世,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据史籍载,1865年10月的一天,有位德国画家在硬卡纸上画了一幅极为精美的画,准备寄给他的朋友作为结婚纪念品。但是他到邮局邮寄时,邮局出售的信封没有一个能将画片装下。

画家正为难时,一位邮局职员建议画家将收件人地址、姓名等一起写在画片背面寄出,果然,这没有信封的画片如同信函一样寄到了朋友手里。这样,世界上第一张自制“明信片”就悄然诞生了。

从这一点来说,明信片是艺术家和邮政职员的共同发明。同年11月30日,在德意志邮政联合会的一次代表大会上,有人提议,为了写信方便,可以使用一种不需要信封的信件——明信。但因代表们意见不一,此提议未被采纳。

1869年,奥地利一位博士发表文章建议,应该开发明信片,并将其列为印刷品邮件,以降低邮费价格。奥地利邮政部采纳了他的建议。同年10月1日,明信片在维也纳邮局正式发行。因此奥地利成为世界上发行明信片最早的国家。

我国最早发行明信片是在1896年,在上角印有“大清邮政蟠龙”和万年青图案。

最早的信用卡

信用卡是怎样发明的呢?说来还有一段趣闻。

有一天,美国商人弗兰克·麦克纳马拉在纽约一家饭店招待客人用餐,就餐后发现他的钱包忘记带在身边,因而深感难堪,不得不打电话叫妻子带现金来饭店结账。于是麦克纳马拉产生了创建信用卡公司的想法。

1950年春,麦克纳马拉与他的好友施奈德合作投资一万美元,在纽约创立了“大莱俱乐部”(DinersClub),即大莱信用卡公司的前身。大莱俱乐部为会员们提供一种能够证明身份和提供支付能力的卡片,会员凭卡片可以记账消费。这种无须银行办理的信用卡的性质仍属于商业信用卡。

195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首先发行了银行信用卡。1959年,美国的美洲银行在加利福尼亚州发行了美洲银行卡。

世界上第一张电话卡

世界上第一张电话卡于1976年6月诞生在意大利,制式为SIDA,以后又有ALCATEL(比利时)、AUTELCA(瑞士)、TAMURA(日本)、DLRCT(丹麦)、GPT(英国)、ID(巴西)、200卡、IC卡等多种制式的电话卡相继问世。

目前,世界各地使用的电话卡主要有三种:磁卡、光卡和IC卡。在我国,一般是采用IC卡和磁卡(现已停止使用)两种形式。

随着中国电信事业的蓬勃发展,卡式电话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我国电信公用电话网,由此电话卡事业也得到同步发展。1985年,中国最早的电话卡出现于深圳市,一套三枚,为AUTELCA制式,现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则是TAMURA制式。

由于电话卡与邮票一样具有收藏价值、使用价值和投资价值,越来越受到广大卡友的青睐。从这方寸之地,可以反映历史的变迁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收藏电话卡是一项有益健康的活动,人们通过对电话卡的收集、交换、整理与研究,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增进友谊。电话卡已成为继邮票、钱币之后又一收藏热点。

世界上第一张圣诞卡

圣诞卡起源于英国,至今已有近170年的历史。究竟是谁发明了第一张圣诞卡,目前存在两种说法。

其一,1842年12月的一天,英国伦敦一位年仅16岁名叫伊格莱的雕刻学徒工,收到姨母送给他的节日礼物,他不知拿什么回送姨母,便把自己对节日的欢乐印象绘在四张卡片上,并在画中写上两行字,然后寄给了姨母。那两行字就是至今仍在流行的“恭贺圣诞,并祝新年快乐”。后来,维多利亚女王发现了伊格莱的创作,她大为赞赏。从此,圣诞卡也成了英国皇室贵族的专利品。

其二,英国有位改革家名叫柯尔,他于1843年出资委托当时出名的装饰画家贺斯莱,请他设计一种可供圣诞节分赠好友和公开发售的圣诞卡。贺斯莱画的圣诞卡由三幅图画组成,当中画的是衣锦食甘的富足人家,两旁则衬以缺衣少食的贫民,与狄更斯笔下的人物颇为相近,因而深受欢迎。

圣诞卡片从早期的单色印刷至今日的色音俱全,不但让收到卡片的人大饱眼福,而且还大饱耳福,一张张会发出声音的圣诞卡使整个节日的气氛更加浓厚。以前圣诞卡的画面,多半与耶稣圣诞有关。现在的图样,真是花样百出,多彩多姿。

最古老的香水

古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凭借萦绕全身的香水气味,让纵横沙场的将军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法国人则使香水生产工艺趋向完美。但最近的一次考古发现可以让塞浦路斯人从此自豪地宣称,世界上最古老的香水产自他们国家。

在距离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西南55英里的普格斯——马罗拉基遗址,一队意大利考古学家在一座可以俯瞰地中海旖旎风光的山坡上发现了一个坑,坑里有曾经放置香水瓶的痕迹。在这里,他们找到了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香水。这个意大利考古队的队长马利亚·罗萨里亚·贝尔吉奥诺说:“这些香水有4000年的历史。毫无疑问,这里是世界上最早生产香水的地方。”

他们成功提取到了这些香水的香精,并最终通过陶土制成的香水瓶碎片成功还原了4000年前古人用的香水。意大利考古学家们惊讶地发现,现代人使用的香水与4000年前古人用的香水没有太大的区别。

贝尔吉奥诺打开一个弥漫着强烈香味的小瓶子,她说:“我一闻到这种香味,立刻就想到了PinoSilvestre(世界顶级香水品牌,意大利出品)!”小瓶子里装的是金色的古香水,研究人员把它与装在绿瓶里的现代古龙香水进行了比较。意大利文化遗产技术研究院的科学家从陶土碎片中发现了肉桂、月桂、桃金娘、茴芹和柑橘等香精,所有这些香精都产自本地生长的植物。

这个香料店只是一个古代遗址的一部分。这个古代遗址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这里还有一个熔铜操作间、葡萄酒厂和一个专门为香精生产精华成分的橄榄榨汁机。

贝尔吉奥诺说,目前还不清楚是谁从塞浦路斯购买了香水,克利特古城克诺索斯的记录显示,塞浦路斯销售了576升的纯净橄榄油,这有可能暗示当时的贸易活动十分活跃。她说:“塞浦路斯人可能是从埃及人那里学到这门技术的,我们知道这两个地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此次发现不但对研究塞浦路斯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至关重要,而且有可能解释出现在香水族名单上一些令人费解的名称。香水工业一般把香水分成十个族,其中有两个族与地理概念有关,而它们还同属于一个地方“Chypre”(塞浦路斯在法文中的名字)。

最早的降落伞

从飞行中的航空器上安全降落到地面,完全借助于降落伞。降落伞是利用空气阻力,使人或物从空中缓慢向下降落的一种器具。它是从杂技表演中发展起来的,随着人类航空事业的发展,后来用做空中救生,进而用于空降作战。

在国外的一些军事书刊中,会看到不少这样的评述:“像火药一样,降落伞也是从中国传来的。”降落伞起源于中国。

早在公元前100年西汉时代的《史记·五帝本纪》中,就有降落伞原理应用的记载。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著作中写道:“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杆而下,去,得不死。”他叙述的故事是,上古时代,有个叫舜的人,有次上到粮仓顶部,瞽叟从下面点起了大火,舜利用两个斗笠从上面跳下,没有被烧死。这是人类最早应用降落伞原理的记载。

相传公元1306年前后,在元朝的一位皇帝登基大典中,宫廷里表演了这样一个节目:杂技艺人用纸质巨伞,从很高的墙上飞跃而下。由于利用了空气阻力的原理,艺人飘然落地,安然无恙。这可以说是最早的跳伞实践了。

日本1944年出版的《落下伞》一书写到了这件事,书中介绍说:“由北京归来的法国传教士发现如下文献,1306年皇帝即位大典中,杂技师用纸做的大伞,从高墙上跳下来,表演给大臣看。”1977年出版的《美国百科全书》中也写道:“一些证据表明,早在1306年,中国的杂技演员便使用过类似降落伞的装置。”这个跳伞杂技节目后来传到了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不久又传到了欧洲。到17世纪,各种各样的跳伞杂技表演在欧洲各国盛行一时,伞也由纸质改成布质、绸质,形状由圆形改成多种形状。

18世纪30年代,随着气球的问世,为了保障升空人员的安全,杂技场上的降落伞开始进入航空领域。据国外资料介绍,当时有人制成一种绸质硬骨架的降落伞,以半张开状态放置在气球吊篮的外面,伞衣底下带有伞绳,系在人的身上,如果气球失事,即乘降落伞落地。这可能是最早用于航空活动的降落伞。

飞机问世后,为了让飞行人员在飞机失事时逃生,降落伞又有了进一步改进。1911年出现了能够将伞衣、伞绳等折叠包装起来放置在机舱内,适于飞行人员使用的降落伞,这种降落伞于1914年开始装备给轰炸机的空勤人员。以后,随着运输机的出现,降落伞得到进一步改进,逐步为军队大量广泛使用,从而产生了空降兵这一新的兵种,带来了空降作战这一新的作战方式。

第一个在空中利用降落伞的是法国的布兰查德。1785年,他从停留在空中的气球上用降落伞吊一筐子,里面放一只狗,顺利地着地。接着在1793年,他本人从气球上用降落伞降落,可是在着地时摔坏了腿。

最古老的大学

摩洛哥费斯城的卡拉维斯因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它创办于公元859年,比意大利的波伦大学(创办于公元1119年)、法国的巴黎大学(创办于公元1150年)、英国的牛津大学(创办于公元1249年)都要早得多。

摩洛哥的独立给卡拉维斯因大学带来了新的生命。现在它有四个系(伊斯兰神学系、文学系、法学系和教育系),有4000名学生在这里学习。该大学从1957年开始接纳女学生。这里除了摩洛哥的学生外,还有来自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塞内加尔、加纳、索马里等国家的青年。

有关学制的长短,该校各系都有所不同,大致在三年至六年之间。在这所大学里有200多位教师任课。图书等设备也不断增添,有书籍几十万册。

最大的图书馆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图书馆是美国华盛顿国会山上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它创建于1800年4月24日。这座图书馆是美国早期启蒙运动胜利的产物,在第三任总统杰斐逊的6400多卷藏书的基础上,以后迅速扩大,至今藏有470多种语言的各种资料,已超过7560万件,其中仅图书就拥有362.4万种,1893万册以上,成为世界最著名的藏书库。

现在该馆共有工作人员5440人,其中专业职员有3000人,顾问800人,全馆共分八个部门,其中最大的部门是国会研究服务部,工作人员有1000名,为国会的议员以及其他的工作人员忙碌着,平均每9.5秒就有一本书籍或资料送往国会大厦。

最早的报纸

西方有不少人认为,最早的报纸是罗马帝国恺撒大帝在公元前59年所创建的《每日记文》,这是一种传递紧急军情的官报,但是这份报纸的寿命不长,不久就停办了。就办报年代而言,我国的《邸报》要比《每日记文》早得多。

西汉实行郡县制,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再分成若干个县。各地在京城长安设立驻京办事处(那时叫“邸”),派有常驻代表,相当于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的联络官。这些联络官定期把皇帝的御旨、臣僚奏议等官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的政治情报,写在竹简或绢帛上,这就叫“邸报”,然后派遣信使,通过驿道,传送给各郡长官。最早的“邸报”出现在西汉初年(公元前2世纪左右),比罗马帝国的《每日记文》要早一个世纪左右。

史上最大的床

据记载,在比利时的布鲁日,伯根第公爵菲利浦有过一张长5.8米、宽3.8米的大床,它是1430年菲利浦和葡萄牙公主伊莎贝拉结婚时制作的。现在存世的床中有一张特大号的床,这就是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巴特博物馆一楼“伊丽莎白王朝时代家具陈列室”展出的一张大床,它高2.75米,宽、长各3.35米,特别引人注目,这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曾使用过的大床,是1590年前后用木材制作的,有天盖、四柱,并以雕刻、镶嵌加以装饰,壁龛为旋转式,万一发生不测,即可从此逃到别室。

由于这张床比当时一般的标准大得多,所以连莎士比亚也在《第十二夜》的第三幕的第二场提到过它。在200多年后的1864年9月,这张大床曾经出现在一次拍卖会上,查理斯·狄更斯用高价买下了它。

全球最富有创意的床

世界上首张能悬浮在半空中的磁悬浮床于2009年面世,它是由荷兰设计师亚尼亚普·鲁伊森纳尔斯制造的。这张悬浮床约3米长、1.2米宽,通过磁力悬浮在半空中,可随意升降与旋转,最高负载为900公斤,悬浮高度为40厘米,售价高达153万美金(合人民币约1000万元)。

这张悬浮床除了能够悬浮在空中外,它还能让因人翻身引起的微小颤动瞬间平复,在最安稳平坦的环境下入睡。但是手机、手提电脑和其他一些可能引起磁场变化的东西绝对不能靠近这张床,否则就有从床上摔下来的危险了。为了不让此床被强风刮走,鲁伊森纳尔斯还专门用四根电缆将其拴在墙上。

最早的装饰品

世界上最早的装饰品可能是赤铁矿。1965年,在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一个距今40万年的古人类遗址中,挖掘出极小块的赤铁矿,上面有磨过的痕迹,有人认为40万年前的直立人曾用它来装扮自己。可是,这毕竟只是一种猜测,证据尚显不足。较多的人认为,美观的化妆品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成就。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装饰品大多是动物的牙齿、骨管、贝壳、小石头。

在克罗地亚的沙尼达尔人的头骨上也发现过这样的装饰品。在我国峙峪遗址中,同样发现过这类装饰品。不过,最会打扮的要算距今五万年的山顶洞人。他们的装饰品是小型兽牙、小砾石、骨关节等。除骨管外,山顶洞人都在装饰品上钻一个小孔,看样子,穿孔是为了系带。佩带一串需要很高技术才能制成的装饰品,就可以显示自己的本领,而且容易吸引异性。

手表的最早来源

手表的出现源于一件有趣的经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军官为了看表方便,把表绑扎固定在手腕上,举起手腕便可看清时间,这样可以很方便地掌握时间。

1918年,瑞士的一位钟表匠扎纳·沙奴,听了那个把表绑在手腕上的故事,从中受到启发。经过仔细的研究,他开始制造一种体积较小的表,并在表的两边设计有表耳,安装皮表带或金属表带,使表固定在手腕上。这样,手表就诞生了。

最早的菜单

菜单,就是一份带价目表的菜肴清单。但最初菜单的作用并不是向客人说明菜肴内容和价格,而是提醒厨师不要忘了菜肴的做法。

现在,法国大菜已被当做是西餐菜肴中的佳品。但在16世纪初期,法国宫廷菜肴非常简单。1533年,法国国王昂里二世娶到了一位王妃——卡得里努。这位王妃从佛罗伦萨带来了厨师作为陪嫁,从此法国宫廷菜肴才逐渐得到改善。法国的厨师为了记住这些意大利菜肴的烹制方法和材料,便将它们记录下来,这就是菜单的雏形。

而这些记录真正成为向客人提供的菜单,已是16世纪中叶的事情了。

当时,布伦斯维克侯爵在自己的府第举行晚宴。每送一道菜,侯爵都要看看桌上的单子。当客人们知道他看的是今天的菜单时,觉得非常有趣。于是,大家争相仿效,在举行宴会时,都预先制作了菜单,让客人观看。

世界上最古老的食谱

世界上最古老的食谱是600年前英国国王的食谱,是受雇于理查德二世的主厨编写的。

曼彻斯特大学约翰里兰兹图书馆的专家们是这份古老食谱的发现者,食谱采用中世纪英语编写,可以追溯到1390年。专家们只翻译了食谱中的一小部分——150道菜,其中包含了牛奶麦粥(一道由小麦、鸡汤和番红花烹制的粥)以及佩恩泡芙(馅饼皮里包着煮熟的水果)。据说,这本不同寻常的烹饪书籍包含了供应上至皇亲国戚下至皇宫女仆的菜肴。历史学家们表示,在翻译完这些食谱后,他们想要亲自烹制这些古老的菜肴。

然而,由于这本烹饪书中并没有写到菜肴配料的用量和使用方法,使得烹制这些古菜显得非常困难。负责图书馆中手稿和档案管理工作的约翰·霍奇森说:“烹饪书中大部分食谱字迹都模糊不清,这也是困难之一。”

然而让人激动的是,这本烹饪书中的几道菜现已被添加到该图书馆食堂的菜单中供游客品尝。

最早的酱油

酱油是由中国最早发明的。

酱油是把豆、麦煮熟,使其发酵,然后加盐而酿制成的液体调味品。现在已知在距今两千多年的西汉时期,中国就已经比较普遍地酿制和食用酱油了,而那时世界上其他国家还没有酱油。但考虑到酱油和酱的制造工艺极其相近,而中国在周朝时就已发明了酱,所以酱油的发明也应在汉代之前。

酱存放时间久了,其表面会出现一层汁。人们品尝这种酱汁后,发现它的味道很不错。于是便改进了制酱工艺,特意酿制酱汁,这大概就是最早的酱油的诞生过程。

在《齐民要术》中曾提到“酱清”、“豆酱油”,这有可能就是酱油的最初名称。此时酱油是在酱坯里压榨抽取出来的,工艺在制酱基础上又发展了一步。

而到了宋代就已经有酱油的文字记载了。如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记载:“柳叶韭,韭菜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但当时的酱油,不过是在制成清酱的基础上,原始地用酒笼(一种取酒的工具)逼出酱汁。做清酱与做一般豆酱的区别是,要不断地捞出豆渣,加水加盐多熬。而逼酱汁时,先将盛酱的酒笼放在缸中,等生实缸底后,将酒笼中的浑酱不断地挖出来,使酒笼渐渐见底,然后在酒笼上压一块砖,使其不浮起来。然后沉淀一夜后,酒笼中就是纯清的酱汁了。这时用碗缓缓舀出酱汁,注进洁净的缸坛,再在太阳下晒半月,就成酱油了。

到了清代,各种酱油作坊如雨后春笋,已有包括香蕈、虾子在内的各种酱油,也有红酱油、白酱油之分,酱油的提取也开始称“抽”。本色者称“生抽”,在日光下复晒使之增色、酱味变浓者,称“老抽”。

最早的席梦思

有人把“席梦思”说成是弹簧床,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席梦思”实际是对弹簧床垫的通称。

100多年前,美国有一位商人叫扎尔蒙·席梦思。他非常精明,很会做生意。1870年,席梦思想用铁丝编织成床垫。经过努力,他终于在1900年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张弹簧床垫。

1919年,席梦思感到手工制作速度太慢,质量也无法保证,就请人称“天才机械师”的约翰·加利设计一台生产弹簧床垫的机器。三年后,这个机器问世。

就这样,一张张弹簧床垫造出来了。后来这些床垫的正式商标,用的就是老板的姓——席梦思。

这种床垫在我国的流传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在上海提篮桥附近,有位美国商人开了一家“席梦思床厂”,专门从事弹簧结构床垫的生产和经营。人们便把这家厂生产的床垫称之为“席梦思床垫”。

日久天长,人们干脆把“床垫”两字省略,而把“席梦思”三字传了下来。从此,人们便把席梦思作为弹簧床垫的同义词了。

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纸起源于中国,是西汉时期发明的。到了东汉和帝时,蔡伦又对造纸进行了重大改进。

人们将树皮、破布、破旧渔网等加水蒸煮捣碎,直到成为均匀的纸浆,再把纸浆薄薄地倒在预先做好的筛网上,水渐渐流走了,筛网上便留下来薄薄的一层纸坯。然后把纸坯晾干,涂上一些苔胶,就制好了一张纸。

到了公元3世纪,造纸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并且人们发现植物纤维可用做造纸原料。这种造纸的基本原理和原料应用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早期的纸作为商品先从中国传到朝鲜和日本,后来又由商人们经过新疆一带,传到阿拉伯国家,最后传到了欧洲。公元8世纪时,伊拉克的巴格达和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开始有了造纸厂。公元9世纪造纸术传到了埃及。

公元12世纪造纸业在西班牙兴起,尔后欧洲其他一些国家也先后建起了造纸厂。

最初人们对纸还持怀疑态度。例如有的国王下令,重要文件不能写在纸上,而只能写在羊皮书上。到了15世纪,德国人古登堡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时,纸——这一用以记录文字的工具,才在欧洲深深扎下了根。

广告的最早来源

“广告”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我大喊大叫”。传说,古罗马商人争相做生意,常常雇一些人在街头闹市大喊大叫,请大家到商品陈列处去购买商品,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之为“广告”。随着商品的发展,广告的式样越来越多。美国纽约百老汇的广告牌,是世界最早的广告牌。

我国广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殷商时代,有个叫格伯的人,他把马卖给一个叫棚先的人。这笔交易以铭文的形式记录在专门为刻铭而铸造的青铜器上。

《周礼》记载,凡做交易都要“告于士”。到了宋代,我国就已出现图记广告,即商标。据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汴梁城东门附近十字街就有各类横匾、竖牌等广告牌30多块。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枚宋代制针作坊的银牌,上有“请认白兔儿为记”字样。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又相继出现了报刊和印刷广告。可见1000多年前,我国广告业已很发达。

第一家超级市场

超级市场源于美国,美国建立的第一家超级市场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刚开始,它的名字并不叫超级市场。

美国伊利诺伊州赫林区一位叫麦克古伦的商店经理是超级市场的创建人。当时他为了节省人力物力,想出了一个自动出售商品的办法。他改装一间废弃的车库,四处收集各类货物,把五光十色的货物摆在货架上,或分类放在货箱里,让顾客随意挑选。

这就是当时的“超级市场”。开张后,由于货物齐备,价格低廉,选购方便,而且节约了顾客的时间,因而深受人们欢迎。许多顾客闻讯赶来购物,生意十分兴隆。

但麦克古伦却没有使用“超级市场”这个词。最早以“超级市场”命名的商店是美国阿尔巴茨超级市场,而进一步发展的人是克拉伦斯·索思达斯。

克拉伦斯·索思达斯在田纳西州孟菲斯的杰法逊大街成立了皮革里·微格无人售货的食品商店,并开始使用回转式入口和出口支付柜台。这种新方式取得极大成功,索思达斯在以后的七年中,在美国开设了2800多个皮革里·微格连锁自选市场。

后来,受麦克古伦商店的影响,其他各地的超级市场便在美国纷纷出现。美国现已有近四万家超级市场。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也逐步兴建起超级市场,且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第一个永久国际刑事法庭

世界上第一个永久的国际刑事法庭于2002年7月的第一天正式开始运作。但是,当时有人估计这个刑事法庭要真正运作起来,恐怕至少要到第二年的六七月份。

据报道,这个国际刑事法庭在经过几年的筹备和运作后才在荷兰成立,它将致力于审判灭绝种族罪、战争罪、危害人类罪等罪行。一旦某国政府不愿意或者无法起诉犯有上述一种罪行的本国公民,国际刑事法庭就会介入审理工作。

对于成立国际刑事法庭,美国是持反对态度的,因为美国担心有人会利用这个刑事法庭对美国军人和平民进行“有政治图谋的起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卸任前签署了该协定,但他嘱咐继任者布什在美国疑虑得到满意的答复之前,不要将协议书上交联合国。一位美国官员称该协定“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阻止那些有偏见的指控。在这种情况下,依协定设立的国际刑事法庭很可能把美国推上被告席。

1988年7月,在意大利罗马召开了成立国际刑事法庭外交大会,会议通过了《国际刑事法庭规约》,决定设立国际刑事法庭预备委员会为法庭的正式成立和运作作准备。预委会于1999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了三次会议,讨论制定《罪行要件》和《程序与证据规则》。中国作为罗马大会最后文件签字国之一,本着认真、务实、建设性的态度,积极参与了这两个文件的制定工作。

第一条国际航线

1913年11月29日,法国飞行驾驶员罗朗德·加罗斯第一次驾驶着飞机穿越地中海,完成了一次从法国到非洲的飞行。从此以后,人们大胆地进行了各种尝试,开辟国际航线,使得更多的人乘坐飞机在短时间内长途旅行。

在1919年2月8日,第一条国际航线终于诞生了。这条航线是从法国的巴黎,穿越英吉利海峡到达英国的伦敦。由于第一条国际航线开辟成功,飞机便逐渐成为人们进行国与国之间、大陆与大陆之间来往的重要交通工具。现在,大家都乐于乘坐大型客机进行洲际旅行,既舒适又省时。但在当时,坐上那设备简陋的客机,穿洋过海长途旅行,确实要有一定的勇气。

最早的航海家

郑和是云南回族人,是最早的航海家。1405年,他带人分乘62艘有100米左右长的宝船,船上带着大量的黄金、白银、丝织品、瓷器等,从苏州刘家港出发,沿海南下,经过我国的西沙群岛到占城(越南南部),以后陆续到达其他各国。

这是当时全世界最强大的舰队,而一直到500年后,即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的舰队才差可比拟。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新大陆时,只有三艘船只和90名船员,最大的船也只不过85米长。除此之外,郑和舰队的航海设备还很先进,如船舵和防浪船舷等都是当时的前沿设计,而这些先进航海设备要350年后才传入西方。这表示东方的造船术在古代一度远远超越西方。

从1405—1433年,前后28年间郑和一共出洋七次,在南海和印度洋上乘风破浪,到过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南洋群岛、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的许多地方,最远的到过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等国。他们所到之处,跟各国人民进行贸易,扩大了我国同亚非各国人民的友谊,在人类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最早的船坞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黄怀信主持修建的金明池船坞(船坞是停泊、修理或建造船只的地方),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金明池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城西,是北宋政府操练水军的地方。北宋开国之初,吴越王钱倜向朝廷进献了一条长20余丈、上面建有楼台殿阁的大龙舟。后来船底损坏了,神宗诏令将其修复,于是宦官黄怀信承接了这件差事。

但是偌大的龙舟,是根本无法在水里修复的,要拉上岸来修复也很难办到。据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黄怀信想了一个办法,他让民夫在金明池以北挖了一个大池塘,塘底竖立木桩,桩上架梁,然后引水到塘里边,将顺水而来的大龙舟架在梁柱上,再排出塘中的水,这样,龙舟的船体便完全暴露出来,工匠在船舱或船下进行修复工作,都很便利。当龙舟修复后,再往塘中注水,将龙舟浮起,进而将龙舟引出池塘。

船坞的发明对于修理、建造船舶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我国宋代的航海事业比较发达,是与船坞的发明分不开的。在欧洲,直到公元1495年英国才在朴次茅斯建造了第一个船坞,这比我国晚了400多年。

最早的爱情节日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源于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七夕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比起源于公元270年古罗马的西方情人节早得多,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

七夕源于一个凄楚动人的神话故事,说的是天上织女与人间牛郎互相爱慕,结为夫妻,后来却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二人化成牛郎星、织女星,分隔在天河两岸,只能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在天河上的鹊桥相会。

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节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可见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最古老的国旗

国旗是国家的一种标志,是国家的象征。它通过一定的式样、色彩和图案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在一个主权国家领土上一般不得随意悬挂他国国旗。在国际交往中,形成了悬挂国旗的一些惯例,为各国所遵守。

在建筑物上或在室外悬挂国旗,一般应日出升旗,日落降旗。遇需悬旗致哀,通常的做法是降半旗,即先升至杆顶,再下降至离杆顶相当于杆长三分之一的地方。也有的国家不降半旗,而是在国旗上方挂黑纱致哀。升降国旗时,要立正脱帽行注目礼,升国旗一定要升至杆顶。

悬挂双方国旗,按国际惯例,以右为上,左为下。两国国旗并挂,以旗本身面向为准,右挂客方国旗,左挂本国国旗。汽车上挂国旗,则以汽车行进方向为准,驾驶员左手为主方,右手为客方。所谓主客,不以活动举行所在国为依据,而以举办活动的主人为依据。

国旗不能倒挂。有些国家的国旗由于文字和图案的原因,也不能竖挂或反挂。有的国家明确规定,竖挂须另制旗,将图案转正。各国国旗图案、式样、颜色、比例均由本国宪法规定,不同国家的国旗如比例不同,同样尺寸制作,两面旗帜放在一起,就会显得大小不一,因此,并排悬挂不同比例的国旗,应将其中一面略放大或缩小。

在各国国旗中最老的一面,应该算丹麦的红色大白十字旗了。据说,丹麦瓦尔德马于1219年进攻爱沙尼亚时,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正当双方酣战的时候,忽然有一面白色十字的血红的旗——“来自上帝的旗”,从天空徐徐飘下来。这面旗帜立即被命名为“丹麦人的旗”。瓦尔德马立即命令竖此大旗全面进攻,最后获全胜。事实上,这是瓦尔德马为了鼓励士气战胜敌人,自称“秉承上帝的旨意”制作了这面旗帜,后来被定为丹麦的国旗。

更换次数最多的国旗

世界上更换次数最多的国旗要数美国国旗了。

在1776年之前,美国由13个殖民地组成,臣服于英国,那时用的是英国国旗。但是许多美国人不愿意长期被英国统治,一直在争取自由。最终在1776年,美英两国开战,美国获得了独立。

1777年,一种新设计的旗子被确定为美国国旗——星条旗。这种旗子首次使用在美国人在麦克亨利堡对英国的一次战役中。为了叫英军在远处就能看得见,美国人做了一面又大又醒目的旗子。这面旗子是一个女人制作的,她叫做玛丽·扬·皮克斯吉尔。她用了366米长的羊毛布,在上面添加了13颗星星和13条条纹,代表了13个最初组成美国的殖民地,或者叫做州。

这种旗子的颜色包括红色、白色和蓝色,其中红色代表勇敢,白色代表纯洁,蓝色代表忠诚。这面旗子一经制作完成后,就插到了这个堡垒上,展示给所有人。

此后,这面旗子更换了27次,每当有新的州加入美国,旗子上就要多加一颗星星。现在美国已经有50个州了,于是旗子上有了50颗星星。最后两颗星是在1959年加上去的,那一年,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群岛成为美国一部分。但是旗子上的条纹一直是13条。

报纸最多的国家

美国是世界上拥有各种报纸最多的国家。据统计,1910年美国有2202种报纸,是美国报纸史上的最高纪录。1972年1月1日那天,美国共发行了1761种英语日报,发行量为62060000份,平均每三人有一份。1977年美国共有180个报系(即垄断了许多报纸、杂志、电台及电视台的集团),比较大的报系拥有50~70种报刊,如纽约豪斯报、时代与镜报公司、道·琼斯公司、赫斯特报系、考克斯报系、纽约时报公司。

在美国发行的1761种英语日报中,对社会影响较大的报纸有:《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芝加哥每日新闻》、《基督教科学箴言录》、《华尔街日报》、《纽约先驱论坛报》、《芝加哥论坛报》等。1970年,美国老资格的公共舆论专家爱德华·L.伯奈斯对最有影响的报纸组织了一次民意测验。测验结果表明,《纽约时报》以百分之六十的票数独占鳌头,其次是《洛杉矶时报》,获得百分之五十的票数。水门事件以后,人们把《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及《华盛顿邮报》并称为美国的三大报纸。

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

2000年1月,李彦宏、徐勇两人在北京中关村创立了百度中文搜索引擎,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

百度拥有全球最大的中文网页库,目前收录的中文网页已超过12亿个,而这些网页的数量每天正以千万级的速度在增长。同时,百度在中国各地分布的服务器能直接从最近的服务器上把所搜索信息返回给当地用户,使用户享受到极快的搜索传输速度。

百度每天处理来自138个国家超过数亿次的搜索请求,而每天也有大量用户将百度设为首页,用户通过百度搜索引擎可以搜到世界上最新最全的中文信息。2004年起,“有问题,百度一下”在中国开始风行,百度成为搜索的代名词。

百度还为各类企业提供软件、竞价排名以及关联广告等服务,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获得潜在消费者的营销平台,并为大型企业和政府机构提供海量信息检索与管理方案。

百度的主要商业模式为竞价排名,即为一种按效果付费的网络推广方式,该服务为广大中小企业进行网络营销提供了较佳的发展机会,但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该服务会影响用户的体验。

世界上最早的院士

院士制度最早起源于欧洲,现已通行全世界。不少科学家都梦想获得学术界的这一最高荣誉称号。

传说在古希腊时代有一位名叫阿卡德莫斯的英雄,曾凭自己的智慧和责任感把雅典城从一场可能发生的大灾难中解救出来。他死后葬在雅典城西北郊一片橄榄林里,人们于是把这处幽静的林园称做阿卡德米。公元前387年,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开始在阿卡德米讲学,因此阿卡德米也被称做柏拉图学园。

在经历文艺复兴之后,欧洲许多学术团体都因崇敬柏拉图而自称阿卡德米。阿卡德米成为这类团体的共称。16世纪起,欧洲许多阿卡德米的活动从侧重文学逐渐转向科学,并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分化为学术团体或专业研究机构。

17世纪中叶,法国成立了若干称做阿卡德米的研究机构,其中就有1666年创建的法国皇家科学院。这个学院以法皇路易十四的名义招聘著名的科学家从事研究工作,他们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批国家科学院的院士。法国皇家科学院的建立和院士们的积极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法国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使法国一跃成为欧洲大陆的科学中心。

此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法国,成立科学院,聘选院士。俄国的彼得堡皇家科学院和普鲁士皇家科学院等都是如此。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各国科学院的规模和职能各有不同的变化,然而,科学院由院士组成这一点是没有变化的。

世界上第一位总统

总统是共和制国家(即共和国)最高行政元首的名称。总统制源于美国。

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被制定了出来。当时,刚获得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13个州的代表55人,在费城独立厅召开了制宪会议,商讨宪法的订立。宪法规定:国家行政大权赋予总统,总统任期四年,从各州推选的总统候选人中选出;总统是最高的行政首长,又是武装部队的总司令;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任命部长、外交使节、最高法院法官以及政府其他官员;总统还有权批准或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

1789年1月,根据宪法,美国举行历史上第一次大选,美国独立战争的杰出领导人华盛顿当选为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总统。他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总统,从此之后,各国总统才一个接一个地产生了。

华盛顿战功卓著,本可以任终身总统,但他只当了两届总统就决心不再当了。因此以后美国总统只能连任两届,只有富兰克林·罗斯福例外,他担任了四任总统。

最早提出人口概率的人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提出人口概率的人。

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徐光启在《处置宗禄查核边饷议》一文中,用概率提出了“每三十年人口增长一倍”的规律,引起了当时有识之士的重视。此后,他在《农政全书》中又一次指出这个规律。

而世界著名的《人口论》一书,是英国的马尔萨斯于1798年才出版的,书中提出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条件下,每25年人口增加一倍”的人口概率,这比徐光启晚了近200年。

据文献记载,清乾隆元年至道光十四年(公元1736—1834年)这大约一百年间,我国人口由一亿增至四亿多;新中国成立后的40年,我国人口由4.7亿增至11亿。而我国这两个人口激增时期的数字表明,徐光启当时提出的人口概率是非常科学的。

戴婚纱的最早来源

如今,年轻人在举行结婚典礼、拍摄结婚照时,新娘大多数喜欢戴上洁白的婚纱。这种习俗有着久远的历史。

一般人会认为戴婚纱的习惯可能是从英国流传开的。原因是,英国人普遍流行戴婚纱的习俗。新郎穿长礼服,新娘身着白衫、白裙、头戴白色的花环,还要罩上长长的白纱,手持白色的花束。总之,在英国人心目中,白色象征爱情纯洁,吉祥如意。

其实,戴婚纱的习俗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在公元前10世纪,当时两河流域就已盛行女子戴头纱。在古希腊,举行结婚仪式时不仅新娘要戴亚麻或毛织成的头纱,而且一对新人都要戴上花冠。到了罗马时代,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要戴不同颜色的头纱以示区别。中世纪以后,宫廷贵族之中出现了用珍珠装饰的花冠,尔后,发展成白色头纱,并且尺码日益延长,这种习俗之后遍及欧洲各地。

交杯酒的最早来源

谈及交杯酒,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它是婚礼上一个十分常见的节目,为婚礼平添了喜庆的气氛。

据说,这一习俗最早起源于我国的先秦时期。据《礼记·昏义》载:新郎、新娘各执一片一剖为二的瓢饮酒。其意义是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夫妻间享有相同的地位,婚后相亲相爱,百事和谐。

唐朝时期,除了沿用瓢做酒器外,亦可以用杯替代。到了宋代,新婚夫妇喝交杯酒时用的是两个酒杯,先饮一半后再换杯共饮,饮完后则将酒杯一正一反掷于床下,以示婚后百年好合。至清末时期,交杯酒仪式已发展成为“合卺”、“交杯”、“攥金钱”三个部分。

如今的婚仪中,“安杯于床下”之礼已被革除,“攥金钱”则为“掷纸花”所代替,唯有“交杯酒”礼仪仍然实行。

送花圈习俗的最早来源

参加葬礼时,人们常常敬送花圈,作为对逝者的追悼。这种习俗是从欧美传过来的。但花圈最初并不是为丧礼专用的。

花圈的“发源地”据说在希腊。古希腊把花圈称为“斯吉芳诺思”,是装饰神像的“圣物”。后来,花圈传播到其他地方,不再是教堂专用的饰物,而是用做奖品,颁发给凯旋的战士和运动场上的优胜者。

古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中《神圣法》第七条说:“假如有人亲身,或者由于自己的马或奴隶在竞赛中获胜而得到花圈,那么在他死时,无论在他家里或在战场,都允许把花圈置于其身上。同样,也允许他的亲属带花圈参加葬礼。”

据说一个人临死时戴上花圈,天使就会把他的灵魂带到天堂。后来,人们给去世的亲人和好友敬献花圈,以表示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悼。

最早出现下半旗致哀的国家

下半旗是当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种致哀方式。当某个国家的重要领导人逝世后,以下半旗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其方法是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降到离杆顶约1/3处。

相传,这一礼节最早起源于英国。早在17世纪初叶以前,人们在船上通常对死者以升黑旗的方式致哀。

1612年的一天,英国哈兹·伊斯号船在探索北美北部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时,船长不幸逝世。船员们为了表示对已故船长的敬意,将桅杆上的旗帜下降到离旗杆的顶端有一段距离的地方。

当船只驶进泰晤士河时,人们见它的桅杆上下着半旗,不知何意。一打听,原来是以此悼念死去的船长。

久而久之,以下半旗表示哀悼不仅用于船上,而且也用于公共建筑物顶上,最后成为一种惯例,沿袭至今。

现在,一般来说,只是当一国主要领导人或友好国家领导人逝世时才下半旗。

最早冶炼和使用黄铜的国家

中国不仅是最早冶炼和使用青铜的国家,也是最早冶炼和使用黄铜的国家。宋代李昉等编著的百科全书《太平御览》中,引用了三国时钟会的《刍荛论》中的一段话:“稗早像稻身,俞石像金子。”所谓俞石,是我国古时对于黄铜的称呼,这一记载,说明至少在公元3世纪我国已具备了炼制黄铜的技术。

到了唐代,冶炼黄铜的规模已相当大了。根据《唐书·食货志》记载,玄宗时候,全国有99座炼铜炉,每座炉子每年铸钱3300串,使用21200斤黄铜。这些数字已很令人吃惊。

唐以后的著作,对于冶炼黄铜的方法有不少记载。宋人崔昉在他的《外丹本草》一书中写道:“用铜一斤,炉甘石(即菱锌矿)一斤,炼之即成俞石一斤半。”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炉甘石大小不一,赤铜得之,即化为黄,今之黄铜皆此物也。”

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也谈到冶炼黄铜的方法,在所有著述中最为详尽。

世界上首位女法老王

公元前1503年,赫雀瑟成为埃及法老,她不但是第一位女法老,而且也是历史上仅有的一位女扮男装的女法老。

赫雀瑟曾经嫁给了她同父异母的哥哥图特摩斯二世。但她没有儿子,只生了一个女儿。公元前1504年,图特摩斯二世去世后,将王位传给了另一位妻子的儿子图特摩斯三世。因为当时这位法老非常年幼,于是赫雀瑟和他共同执政,最终她却自己坐上了王位。

自从获得法老王的称号以后,赫雀瑟一直坚持将自己扮演成男性。她去掉了自己名字的女性后缀,命令人们称呼她为“法老陛下”。从此,她也开始穿戴男性的外衣和头巾,甚至还戴了一副假胡须。

赫雀瑟成功统治埃及长达21年之久,直到公元前1482年去世。1903年,当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在埃及的“法老谷”进行考古挖掘时,他发现了一座没有标记的古墓,从古墓中出土了一具女性木乃伊尸体,尸体旁边还有个盒子,盒子里面保存了一些人的器官,其中有颗断牙,而这颗断牙与女性木乃伊下颌牙槽缝隙完全吻合。DNA检测表明,这具木乃伊正是女法老赫雀瑟的尸体。

最大的储金国

金矿在地壳岩圈中的分布既稀少又分散,平均约为十亿分之五,即每吨5毫克。目前,世界上有开采价值的金储量不过三万一千多吨。南非得天独厚,在全世界金储量中,竟占了60%~65%,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储金国。

南非的金矿主要分布在奥兰治河的支流瓦尔河流域,大大体呈半圆形,延伸500千米,素有“金弧”之称。

南非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五大矿产国之一。黄金、铂族金属、锰、钒、铬、钛和铝硅酸盐的储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蛭石、锆储量居世界第二位,氟石、磷酸盐储量居世界第三位,锑、铀居世界第四位,煤、钻石、铅居世界第五位。南非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和出口国,黄金出口额占全部对外出口额的三分之一,因此又被誉为“黄金之国”。

南非属于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占非洲生产总值的20%左右。矿业、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是南非经济四大支柱,深矿开采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南非的制造业门类齐全,技术先进,主要包括钢铁、金属制品、化工、运输设备、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近五分之一。南非的电力工业较发达,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干冷发电站,发电量占全非洲的三分之二。

吉尼斯之父

1925年8月12日下午7时40分,诺里斯呱呱落地,20分钟后他的弟弟罗斯也降临人间。

诺里斯从小对统计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收集奇闻怪事上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而正是诺里斯的父亲使得两兄弟对政治和媒体产生了兴趣,老麦克沃特当年负责编辑多份报纸,每周他都会带150份报纸回家,而这就成了两个双胞胎儿子的节日。

成年后,两兄弟都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服役。

1945年恢复平民身份后,他们又一起前往牛津大学学习。在那里,诺里斯攻读国际关系和经济学,并获得了合同法的硕士学位。就在这时,诺里斯也成为一位在国际赛事中著名的短跑运动员,经常代表英格兰和苏格兰参加国际比赛,并与长跑选手罗杰·本尼斯特成为好友。

1950年,麦克沃特兄弟成立了类似通讯社性质的“麦克沃特兄弟公司”,该公司专门向报纸出售新闻。

1951年,著名啤酒厂“吉尼斯”的总经理休·比佛爵士无法平息顾客们的一个争议——什么鸟是欧洲飞得最快的鸟,是水鸭呢,还是凤头麦鸡?他们无法找到有相关记载的书籍,于是酒厂的一个曾当过运动员的酿酒工向比佛爵士推荐了麦克沃特兄弟。

1954年,麦克沃特兄弟终于拿出了自己的方案——出版一本记录人类和自然各种最极端现象的书。1955年8月27日,第一本《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正式面世,该书由“吉尼斯”啤酒公司出资出版,当时仅仅是为了给酒馆内闲聊的人提供五花八门的谈资,但这本仅有198页的小册子立即登上了英国畅销书榜首。

长期以来,诺里斯对事业充满了热情。1975年罗斯的去世给诺里斯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他曾说“这不是一个人死了,而是两个。”2002年在一次访问中,诺里斯对20多年前的往事还是不能忘怀,他说兄弟的过世就像是自己被“切掉了身体的某个部分”。

诺里斯将晚年的许多时间都花在环游世界上,2000年从南美洲回到英国后,他向人们宣布,自己已经去过世界上的101个国家。诺里斯还说,他去过地球上最干旱的地方,那里已经有450年没有下过雨,简直“像在月球上一样”。但诺里斯抱怨说,在旅行过程中他的体重总是下降,因为很多时候他根本吃不下当地的食物。他的爱好还有收集各种“有重要意义的”书籍,尤其是那些有作者亲笔签名的版本,而且据说诺里斯还游览过英国的1040个岛屿。

1957年诺里斯·麦克沃特娶了凯罗尔·艾克特,他们生了一子一女。1991年,在妻子死后,诺里斯续弦与特丽莎·帕克特结婚。 GgO4ulvZyfsMQ1G8Au1RlY7PsCSvVBZp82GSkZ/NF3DZJw9i+AvakQjZNh8GcsS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