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现场互动

问:我的问题是这样的,根据您的讲述和我原来的一些思考,我觉得对于传统电视与观众的关系,我有个概括叫做“双规”,就是规定时间、规定地点的收看方式,根据是您所说的下一代的电视“两任”,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收看方式。这是我非常简单的概括。

另外我的问题是,根据您所预期的变革,需要广播电视这个体制和机制的一种相应的变革,您认为目前的这种变革的障碍,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是什么?根据您的表述,我们感觉,广电行业可能慢慢地就成为信息产业的一部分了,没法有一个独立的状态了,您怎么看,谢谢。

黎瑞刚:不愧为北大的同学,上来第一个问题就是单刀直入,直中要害。刚才谈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也是有感而发,首先我觉得中国的广电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是这些变化的亲历者,也是参与者。我们今天无法想象,十年前在电视台当记者的时候,你说现在我们有IPTV是自己运营,自己参与,今天我们所主导的IPTV是我们电视台来做这个事情,这也是中国特色IPTV的模式。事实上广电行业已经做出了非常多的积极的探索,在这中间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考。新媒体有它自身发展的规律,比方说新媒体是一个风险性、成本高的行业,很多新媒体起步的时候,你不会知道它会变成新浪还是盛大,也许是一百个一千个终端,最后才会有成功的几个。

这种模式是一种风险度非常高的模式,跟我们现在国有广电业是不完全匹配的。这些问题,我认为现在有很多广电行业的领导也意识到了,但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也许在现在的电视平台之间,推动手机电视,推动IPTV,在中国的特色下,我们对内容加强管理,电视台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比方说在欧洲、美国、中国香港地区,电视运营商运营IPTV,在中国内地是广电和电信运营商共同运营IPTV,保障里面的内容是健康、安全、有效的,这种模式是我们正在探索的模式,也得到了观众很好的反应。

但是新媒体的很多发展,这种资本高、风险高的投资,这种模式事实上我觉得还有待于新的突破,简单地讲是这样。

主持人(徐泓):一会儿提问的同学先介绍一下自己,因为我想黎总很关心提出问题的同学处于什么样的年龄段?咱们换个女同学吧。

问:我是88年出生的,也是新生,我的专业跟新闻没有关系,我关注的是问题。您认为传统电视媒体独特的传统性是什么?怎么样防止别人沦落为另外一种变化,怎样把自己的传统特色发展成独特的呢?

黎瑞刚:未来的发展不是说我学习了你,我固守自己的领地。电信行业、IT行业还是相互割裂的行业,未来的电视形态和方式,你也许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今天我们说三网融合,成为我们国家的国家战略。现在的手机付费,多种形态的融合,是交互性的。我认为今后的电视业态是多种行业多种技术共同造就的,目的是方便受众,让受众得到最好最优质的服务,我觉得这是一个融合性的产业。

问:是什么使它有别于报纸呢?

黎瑞刚:报纸很简单了,因为是视音频的信号,对电脑来说,即使自主电视,IPTV在发展,各种业务在发展,也不是完全替代性的。IPTV的发展,或者手机电视的发展,本身这种广播式的发展,一定还是有非常非常强大的市场。我们可以看到技术的发展是这样的,后面一种技术出现,也许会颠覆前面一种技术,但不是取代,不是把它抹煞掉。我们以前说报纸会消失,广播会消失,不但没消失,而且现在还发展得很好。互联网起来以后,还是找到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不是一种完全替代的关系,不会把它完全取代掉。就拿手机来说,大家知道手机是个接收电视,但是手机电视,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观众大部分的时间不会一直按着按纽,这里面是什么东西?下行的信号的流量肯定是大于上行的流量,手机电视还是看电视信号看,上传的信号流量还是非常小。3G上来以后传输信号没有问题,但是用3G网络传输电视信号成本太高,3G是点对点,成本太高,流量费太贵,还是回到移动当中,因为观众看电视要参与互动,但这种互动不会影响电视节目的内容,电视作为基本形态还是会往前走。

问:我是1979年生的,在这儿听了黎台长的一番话觉得非常欣慰,(全场笑)我用这个词语,是因为我所站的角度。我本身是媒体工作者,您与省级的一些电视台,如上海市文光,跟省级电视台是平级的,您在跟电视台的交流过程中,会不会感觉在理念上有很大的差异?另外从您刚才说的来看,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可能对于上海市一个单一的市级的地区来说普及也是比较方便的,但是它在下面的省里面推广的时候,会不会有很大的阻力?另外各省可能在观念上、体制上会有一些落后的思想,您所讲的这些东西,大概在多长时间内能够在全国内推广?谢谢。

黎瑞刚:跟兄弟台的台长有很多交流,我非常喜欢跟全国的兄弟台的台长交流。我个人感觉到,在最近的一两年中间,全国各地的电视台台长都高度关注新媒体的业务。比如说在上海,新媒体也是一个场地,我们接待的大量参观团了解这个信息。我几次在台长论坛上发表观点,也许观点是比较超前的,但是台下的交流非常多,不管知识背景,不管年龄,不管对这个行业未来的前景看待如何,大家都在关注这个新的媒体,包括高校。你刚才说的问题是在新媒体推广中间,有没有地区的经济状况不同。我要强调的一点是,在新媒体的事上一定要有信心。中国新媒体颠覆性技术后发展优势非常明显,颠覆性的技术往往是在后发的国家中间,颠覆性的技术往往起步的时候多被人关注,这种应用会像病毒一样迅速传播。中国在新媒体应用方面,人口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刚才说过了,互联网的价值跟加入用户的平方是成正比的,你把它放入一千万人的小国家去,这事情别谈,只有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才可能实现。中国具有新媒体发展的后发优势,但是一定有很多发展中的问题,利益提升的问题。任何一种产业的发展,并不因为技术领先一定发展得好,任何产业的发展不一定观众有需求才能发展好,这是个利益协调的问题。

进入到这个市场中间去也许会伤害到传统产业,下岗员工怎么办?企业原来的投资怎么回收,原来利益的拥有者会排斥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推迟新业务的介入,这种迟缓并不能阻碍整个一个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我是这么看的。

问:我在网上看到的报告说,电信的主要收入靠广告。电信媒体的高速发展已经过去了,中国的电视媒体在落寞的情况下怎么跟世界接轨?谢谢。

黎瑞刚:你刚才说的问题其实是两个问题,中国要走向世界一流不光是电视,还有很多方面。媒体中间,互联网也是一种,这都是大家共同的责任。我想刚才前面我已经讲到了,电视广告全球范围内还在增长,但这种增长的趋势减缓,我们经营广告感觉很吃力。互联网基数比较低,但是呈上升的态势。今天对互联网的广告投放来说,还有一个用户所熟悉的过程,比如说现在有电子杂志,但电子杂志不能挣钱,中间的广告消费模式还没有被认同,虽然这种多媒体的方式好,但是没完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发展。

在电视的整个产业中间长期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产业链。比方说电视广告,我说我广告做得好,不是我说了算,是AC米尔森说了算。广告主根据收视率卖这个广告,你说我的互联网广告做得好,很多数据都是一个问题。今天很多数据说,客户端下载多少,其实有些东西都有水分在里面。这个产业链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我相信会有第三方公司来计算流量等,这个时候才会健康发展。

刚才最后一个问题,我只能回答这是我们所有做电视行业的工作者,在座各位热爱电视的同学的梦想,希望中国的电视让我们的民族骄傲、让世界所关注。我个人在01年和02年在美国学习过工作过一段时间,我曾经在美国大媒体的电视频道里工作过,我目睹过他们很多电视的制作流程,我亲身地感受到美国电视工作者的职业状态、敬业精神,以及他们对电视的执著的追求。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一种民族的傲慢情绪,被他们的态度所刺痛过。我回来以后自责,跟很多同行朋友们一起,推动电视产业的发展。有一天要让世界不光记住美国的CNN,还有中国的电视品牌。现在中央电视台做得很好,在国际上有相当大的进步,前几天日本要办一个英文电视台,目标是赶上中央电视台。这是我们共同的骄傲。

问:黎总,您好,我是1985年出生,我的问题是,东方卫视台庆活动在北大举行,您能不能给我参加台庆的机会?

黎瑞刚:今天能站在台上交流是个人的荣幸,也是我们东方卫视的荣幸。我们东方卫视成立了三年,应该说是一个年轻的品牌。原来我们叫上海卫视,后来改名为东方卫视,希望给这个品牌赋予新的含义。我们在追求这个梦想的同时要赋予这个台青春的、都市的、代表国际化的、有朝气的形象,我觉得人们追求的气质跟北大的文化氛围,完全是吻合的。我们策划台庆的时候,有一个理念,要选中国最好的高校,毫无疑问就是在这里。

(掌声)

我今天更希望,今天的演讲跟大家有一个交流,希望大家能够不光关注东方卫视,关注我们SMG这个集团,更多的是关注危机和挑战也有希望并存的中国电视。有更多的人关注,这是我们真实的想法。

(掌声)

问:在刚才的演讲中听出来,您对技术很重视,我想请问一下,地方媒体想要打破央视的垄断,该怎么做?因为我知道东方卫视有很多好的节目,像《第一财经》,但是无法落地,才会用IPTV这样大家看到的技术来做。

第二个问题,我想IPTV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节目,可能还是要用IPTV点播,刚才您说内容,我觉得内容是最重要的,您觉得这个技术在什么样的程度上可以带动内容的改进?

(掌声)

黎瑞刚:我今天讲的很多东西跟技术有关,其实这些年我自己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技术问题。我觉得,就今天的发展来说,无论你是创业也好,还是从事娱乐也好,一定要关注技术给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变化,每一次技术革命也许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刚才讲了很多,会不会地方媒体打破垄断,跨地域发展。我想中国的电视有一个发展的格局,这种发展格局在更早以前叫做“四地办台,调块分割”的模式。这个模式跟市场的发展,跟观众对于电视的需求,这几年在国家广电总局的推动下,电视整个行业性的变化没有停止过,整个产业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这毕竟是多年来中国形成的电视格局。作为地方台来说,非常感谢你所说的,除了东方卫视之外,还有《第一财经》,这是我们这些年致力于打造的品牌。我们除了《第一财经》之外,还有很多很好的品牌,真的希望与北京的观众,北京的听众共享,这也是一个梦想。

把这些内容能够更多地传播到更多的地域中间去,我觉得一方面有待于政策的推动、支持,当然还有待于商业模式的变化,IPTV是一个成长性的发展。另外,我觉得还有其他模式,网络等已经形成了很多种节目异地播出的模式。

我个人认为,不仅要关注这些新闻业务在其他地区的播出,而且更要关注这个业态带来的新机制,不是简单地打破某一个电视台的垄断,更重要的是业务形态,刚才说的业务模式发生很大的变化。在未来也许会更多地超过现在,无论是商业价值也好,影响力也好,这是种新的业态,我们做这些业务,我们的关注点不是简单的竞争,传统媒体上的竞争,更重要的是通过媒体的创新,创造一种新的影响力,这是一种新的探索。

我相信,在未来随着三网融合的互动,也随着中央台和地方台之间的更多互动、合作,中国的电视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我还是回到刚才说的第一点,一定是造福于亿万观众的。

主持人(徐泓):我可以向您透露一下,新闻传播学院有一些同学的硕士论文就是以你们的一些节目作为题目的,包括“第一财经”。

问:第一个问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上海文广和中央电视台比起来最大的优势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您愿意别人称呼您企业家、企业的老总,还是台长?

主持人(徐泓):请介绍一下你的身份。

问:我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

黎瑞刚:我们台一直非常敬重中央电视台,说这样的话大家不要笑,我是由衷的,我之所以加入电视行业,是因为中央电视台一部片子。我在复旦上学的时候,我的目标是去上海的一家报纸,当时在那儿实习过,后来我选择电视的工作,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参考消息》上讲的电视怪杰,写它的一个发展,第二个我看了中央台的一个节目《望长城》,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纪录片,改变了我对电视的理解。

主持人(徐泓):咱们有多少同学看过?

黎瑞刚:很少。

主持人(徐泓):这是80年后出生的人的一个遗憾。

黎瑞刚:里程碑式的创作,在这个节目当中,中央台军事部的一批电视工作者,他们当时带着电视摄像机沿古长城沿线拍摄风土人情,拍摄社会的变迁,进行考古的发掘,阐述我们的哲学观上的很多东西,我忽然发现电视是这么有魅力的东西。电视打开,摄像机到现场的时候,不知道现场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但是把现场的东西记录下来通过后期的剪辑,就把理念传达出来。像我们拍电视剧、电影,所有的情景设计好了,电视是每天都会面临新的东西,都会不断地刺激你的想象力、创造力。所以我今天说,感谢中央电视台让我选择了今天的道路。

到今天为止,我们跟中央电视台依然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我们在许多领域有合作。你刚才说到优势,我觉得中央电视台的优势是不容质疑的,不容挑战的,作为地方媒体来说,我觉得跟中央电视台之间的关系是,配合好中央电视台,服务好中央电视台。

(掌声)

问:您讲了很多关于IPTV,还有手机电视等的优势,新媒体的优势,我想问的问题是,现在文广进入了新媒体领域,包括新华社也在进入这个领域,可是在现阶段的传媒市场有没有得到回报呢?而且其他媒体一如既往的大规模的进入,出现克隆现象,文广相信地域性的优势吗?

三年前改版的时候,我听说是新闻立台,我现在看到的是在娱乐方面东方卫视整合强度更大一点。拿东方夜新闻来说,到现在这个节目让我看了感觉好像已经淹没在其他的同时段的新闻栏目当中了。我想问的是,是不是娱乐节目更挣钱呢?

黎瑞刚:我觉得新媒体这个市场确确实实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间有很多变化的因素,今天上海领先也并不意味着将来永远领先,在这个行业中间有太多的机会出现,只要你抓住这个机会。回答你刚才第一个问题,我们挣钱还是不挣钱,我告诉你,我们绝大多数的新媒体公司,到今年已经盈利了。除了个别的几个,刚刚开始的IPTV还在投入期,比较大的投入,但是其他的,我们之前投入的新媒体都进入到盈利期。我们应该是看到了新媒体的规律,依靠我们自身的优势做了很多整合。今年世界杯期间,我们购买了世界杯互联网的无线权,再过一两个星期,我们会跟国际上非常大的一家媒体,在新媒体领域方面有一个合作,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良性的发展。就未来的发展来说,我觉得,首先,我非常希望看到这个行业中间,不光是SMG一家人在做新媒体的尝试,如果这个行业中间就我们一家孤军奋战,那是不行的。每个行业中间,取长补短,共同把市场撑大,这个蛋糕才会越做越大。他们之间会有相互的竞争和磨合,更重要的是把空间撑大。我相信会看到这一天。

刚才讲到东方卫视这个问题,应该这么来看,到今天为止,我们仍然高扬气质,我们新闻立台,这是我们坚定不移的使命。作为地方媒体来说,在新闻资源掌控上,受到一定局限,我们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种追求是电视人的追求,也是电视工作者对于自己承担的使命的理解。

你刚才谈到这几年东方卫视品牌定位形象会有一些变化,原来我们做新闻的,也有了新闻的评论员等这些做法,但是今年以来忽然说娱乐节目倾向很浓,风格很明显,甚至成为一种中国娱乐新的选择,我是这么来看这个问题的。不介意我在这里推销一下我们这个集团吧,我们这个集团我非常为它骄傲,在过去的发展中,我们集团整体发展是非常强的。2001年集团刚刚成立的时候,我们的营销收入只有19亿,到今年年底,我预计集团的销售收入可以达到42亿、43亿,广告收入我相信应该是在35亿左右。

从短短的2001年到现在的2005年,五年工夫这个集团在销售收入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收入的创新、执行力的创新带来的效果。我觉得在SMG这个集团中间,我们新闻是做得很花工夫的,各地方卫视应该说也是新闻很多,但是主要的新闻还是以本地新闻为主,但是我们的新闻覆盖面比一般的地方更宽广。我们有体育频道,我们体育频道是非常强的,我们有全国唯一的省级电视台的纪录片频道,包括我们的少儿节目等,都做得非常好,而且经营上都做得很成功。

我们去年在思考一个问题,上海新媒体方面做得很不错,内部管理有很多新的理念在推动,但在全国的市场中间,好像上海,电视影响依然不够,问题出在哪里?我当然也在想这个问题。对观众来说,也许新闻这一块并不能构成完全意义上的竞争,但是在省级电视台,在全国的市场中间,直接面临竞争的一是电视剧,一是娱乐节目,面临着竞争,观众直接有感受的。电视剧自己投资的不多了,是我们采购,我们买的,这个是实际的投资量。娱乐节目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强的娱乐台,比方说湖南,我认为湖南台也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个电视台,在这样的资源的情况下,湖南团队对娱乐的追求精神,值得我们上海学习。

他们在这方面更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很多节目是自己在创造,不是简单买娱乐公司的节目在平台上播,这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对东方卫视,在目前这个市场来说,坚持新闻定位是我们追求的。我们东方卫视到目前为止还是全国地方卫视中间播出新闻量最高的一个台。我们全天播出新闻240分钟,这个量在全国是没有的。我们的新闻元素也是很多的,你们可以看到没有一个卫视有整点新闻,晚上十点钟还有一个报道,还有很多新闻的专题节目。新闻形成了一个架构,但是在这个中间怎么扩大平台的影响,尤其是刚才我说的,在普通受众中间的影响。娱乐节目也许是一个短平快,是一个突破点,所以去年这个团队,在集团娱乐资源整合以后,我们《莱卡—加油!好男儿》创造了很好的收视率,《我型我秀》也比去年有很大的增长,现在正在热播的《舞林大会》,再一次在市场上引起很大的反映,我们还有《创智赢家》,我相信也会产生很大的市场反响。

我们也证明了自己这个娱乐团队,在制作大型娱乐节目方面有我们的强项,有我们的实力,这种实力是整个集团综合实力的体现。我不认为,坚持新闻定位就是完全把这个团队变成新闻频道,我们仍然说东方卫视是综合性的频道,这种综合性的频道也许是抽象的。我们东方卫视是青春的,是都市的,是国际化的,有人文关怀、人文追求的,这些理念会渗透到娱乐中间,也会渗透到新闻中间。

问:您刚才说为了迎合我们观众的口味,“我型我秀”、“超女”是推荐做法,是观众的需要,我想问您,作为一半企业家的身份,一半政府官员的身份,怎么调和这个矛盾?央视的名嘴对超女的文化载体都进行过批判,您对这样的问题怎么看?

问:首先祝东方卫视生日快乐,我是刚才这位师妹的师弟。请问怎么有机会加入东方卫视?

黎瑞刚:去年以来,中国电视市场中间非常火爆的是真人秀节目。刚才注意到你们对这个节目的评判,但是我还强调一点,就我们电视的这些负责人来说,无论是对编导、演员,还是对负责人来说,我们不是为了简单地,拿电视节目迎合观众,我们的价值观是在节目中间有体现的。这个节目非常受年轻人喜爱,受到社会观众的拥护。事实上我们在节目过程中,我举个例子来说,刚刚完成的《莱卡—加油!好男儿》,我们发现最后选出来的冠军蒲巴甲是藏族的选手,我们的亚军宋小波是聋哑选手,我们的十强之中还有空军中尉,还有大学生,武警战士。我们想展示的是青年人的整体形象,有自己的职业,有对自己的追求,对国家的热爱,对社会的奉献,同时他们也漂亮、亮丽,也是偶像,这有什么不好?

我觉得电视的重要性是把电视的娱乐元素——非常核心的元素跟社会的观点结合在一起,这种元素我们说是养眼也好,悦目也好,这是真人秀节目的探索,至少从我们的解读来说我们是非常努力的,包括《我型我秀》,我们也是非常注重这点。我们拒绝没有价值的眼泪,我们希望在这个舞台上展现年轻人张扬的个性,这点是我们所追求的东西,不是简单的煽情。

问:我想问您的是,您怎么样看待现在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很多越来越女性化,越来越没有味道,我觉得非常地让人不可接受。还有您怎么样理解他们没有思想,就像一个机器人说话?您怎么样理解这个现象,您怎么样理解电视传媒的媚俗化?作为地方台,而且是刚刚成立不久的成长中的媒体,您觉得你们怎么样提升你们的软权利,你们在吸引人才方面有哪些举措?

黎瑞刚:其实作为电视从业者,或者电视运营的领导来说,我时时刻刻都在关注这一问题。今天电视的定位也好,或者主导方向也好,正如你所言,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无论是节目中间的问题还是主持人之间的问题。我想说的是,首先电视是在一个成长过程中的电视。我当时加入到电视这个行业中间去,主持人更多的就像你说的背稿,播音非常非常多。但是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节目,一直到地方台说新闻的,他们是有灵魂、有思想的,他们不是把提示器作为他们唯一依托的东西。这种现象我相信会越来越多,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现象。

电视节目我觉得是这么一种状况,十年前二十年前,一个电视节目是要大众都喜欢,一个春节联欢晚会是全国人民唯一的选择。但是今天的电视节目细分化、分层化,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也许您对电视节目非常讨厌,但也许有另外一批人很喜欢,这种电视的多样化是非常非常广泛的,跟原来完全不一样,像春晚也会接受观众的意见和建议,我觉得这是电视的进步。包括刚才我说的电视台的自身参与。我觉得未来的电视会更加精准,更加细分化,也许像您这样的教育背景,你喜欢看一类电视,但是另一类有它的观众群,这是电视细分化、市场化的前提。

不管电视怎么变局,节目怎么变,我认为人还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国电视行业的人才素质的提高,我认为是我们所有从业者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多年以来,因为电视这种强势传播,使电视工作者有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我认为是非常可笑的。电视只是很多传播媒体中后发而且有优势的媒体,电视本身也是一种大众沟通的工具,电视如何跟观众更多地互动,而不是持有这种优越感,我觉得这是电视人自己反省、自己思考的事。

另外,你刚才讲到,今天的电视出现媚俗这种现象。我承认今天的电视有时候过度竞争,在同种类型中间,大家哗众取宠,靠搞笑赢得收视率,但是我相信,这只能够博得一时的收视率,不能博得一世的品牌,真正有品牌、有价值的媒体必须是有价值、有灵魂、有追求的,这也是我一直所信奉的,谢谢。

(掌声)

主持人(徐泓):我是40年代生的,作为80年代的奶奶一辈,我也期待着在新的一代电视之中我们也是忠实的观众,我相信在黎总这一代电视人的领导之下,我们中国的电视业会有美好的未来。再一次感谢黎总今天精彩的演讲。

(掌声)

(2006年10月21日) 1Ft4KlymOnXV/emv33TMOIHax8ZTy0Mq8afeazBoPpAH/1SFrKm3pfyqxBWv+lC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