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北大微讲堂:放飞心灵的蓝天——如何面对压力和抑郁
北大微讲堂

正文

大家晚上好,谢谢大家来听这个讲座。

我为什么不厌其烦地讲这个问题?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在高校里每年都会出现自杀和暴力事件,其中绝大部分是无形杀手——精神压力与抑郁在作怪。第二,我们中国的自杀率是十万分之二十三,已经成为一个自杀大国。国际上普遍认为自杀率超过十万分之十就可以称之为自杀大国。我国超过了这个标准的一倍还多。我国每年自杀的人数是28.7万,同时又有150万人因为亲友自杀而造成心理创伤。自杀已经成为15至34岁人群的第一位死因。在中国每两分钟就有1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自杀高发的国家。近年来自杀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鲁迅在他的最后的呐喊中呼吁救救孩子,我在这里还想说救救孩子。第三,在北京中关村,这个科技精英汇集之地,相当多知识分子精神压力很大。所以我告诫同学们,任何时候都千万不要忽视精神压力与抑郁。我们都应该做好抑郁症的扫盲工作,我愿做扫盲的教师。第四,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教育中心,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特别是谈到“教育”这两个字,发现病症后找医生治疗只能治标,而教育是治本的。由此可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为重要。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一个公立学校开展了心理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是很有成效的。该校的自杀率从0.87‰降至0.31‰,降低了0.56‰。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大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低投入高回报的事业,很有价值也很有意义。这也是我总是讨论这个话题的原因。

我们先来说说大学生的精神压力。

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两个世界,一个是外部世界,一个是内心世界。精神压力来自外部世界,抑郁来自内心世界。抑郁从本质上讲是对外部压力的反应。大学校园不是世外桃源。现代社会的强竞争、快节奏、短周期、频更新等特点必然影响到大学生活,给现代大学生带来沉重的甚至是无所不在也无法逃避的精神压力。当然适当的压力对激发人的进取心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但是压力过大或者不善于应对压力就会形成心理负担,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甚至导致悲剧性的结局。北京大学有一个教授说过“殷忧启圣,大难兴邦”,深深的抑郁有时候可以启迪圣思,正如孟子说的“生于忧患”。古代有很多人,例如屈原、司马迁、苏东坡等,就经历过抑郁。如果能将抑郁处理好,对个人来说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造成精神压力的原因除了社会的大环境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

首先,我们的家庭教育有问题。众所周知,家庭是进行人格教育最重要的场所,也是人格教育最长久、最自然的基地。现在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父母往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小就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这种过高的期望给孩子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为了让孩子取得好成绩,将来能够成才,对孩子个人的一切都包办代替,在生活上过度保护。有的家长甚至帮孩子系鞋带。这就使得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得不到锻炼,反过来影响了孩子的操作智商。上了大学以后,父母虽然不干涉孩子了,但是从小受到的过高期望已经在孩子的心里内化为自我期望值过高。除此之外,因为怕影响孩子的学习,耽误时间,不让孩子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别的小朋友玩,限制孩子的人际交往,造成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差。而人际交往能力是人的“情商”的重要表现。在家里有爷爷、奶奶、外祖父、外祖母、爸爸、妈妈照顾,很多孩子从小就被捧着、抱着、背着、顶着、举着。尤其是北大的同学,在高考前都是各个学校的佼佼者,都是在鲜花和掌声中长大的,还有很多是各省的高考状元。这样的环境对人格的成长其实是很不利的,容易使人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追求完美,情感脆弱等性格倾向,这种性格倾向最容易受到精神压力的伤害。新生初入大学以后,由于个人自理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弱、自我期望值过高、以自我为中心等特点,一时难以适应大学校内的生活,难以处理人际关系。在新生入学时进行的心理测查就显示45%的大学新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也有问题。口头上说的是普及素质教育,而实际上仍然实行应试教育,过分强调学习成绩,忽视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习负担过重,学生的书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背越重。这必然给青少年造成精神压力。

同样的,我们的大学教育也存在着问题。受西方影响,现代许多大学越来越趋向于专业化、产业化,大批量生产专业型人才。大学的人文精神削弱,影响了大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现在盛行考研。而事实上考研的人中志在进行深入研究的已经很少了,更多的是为了就业。这种教育难以培养健全的人格,可以说是只重智商、不重情商,而将来事业的成功,情商起的是主导作用。

社会教育更加迷茫,出现了信仰危机、信任危机、道德危机等等,人们的心态都在追求急功近利。人们总是感到不满,感到不安,为什么?心态不适应。人们总是生活在相互比较之中,往往并不在乎自己已经拥有了什么,而更在乎别人拥有了什么。所以,永远感受不到满足,为了赶上别人,疯狂地工作、学习、废寝忘食、精力透支,最终积劳成疾。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在日本浜松医科大学学习的时候,我的导师是专门从事有关自杀方面研究的,著名的学者大原健士郎教授,被称为“自杀的大原”。他告诉我,他研究了这么多年,他的努力并未能使日本的自杀率下降,反而有上升的趋势。他感到很迷茫,很绝望,也很无奈。他出了一本书,书名是《抑郁的年代》。我们虽然生活在抑郁的年代,可是我们对抑郁障碍的了解甚少,甚至是缺乏认识,我们需要开展抑郁障碍扫盲运动,让人们认识抑郁,远离抑郁,提高生活质量。

我们有必要谈谈自杀的元凶——抑郁症。 WI6NIW6tWwDMZaQZkfKpVMOuUmHEGPo5oEBBpyVD0gTl0e9oHix5Zf3L+/zdHxn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