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与儿子共同成长

家长姓名:尹承棠

学生姓名:刘乃榕

录取院系:数学科学学院

毕业中学:山东省东营胜利一中

获奖情况: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一等奖

孩子的成长进步需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刘乃榕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得益于他生长在这样一个信息、知识时代,得益于充满爱的家庭环境,更是得益于孩子浸润在胜利一中这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校园,得益于勤奋敬业、业务精湛的老师们的悉心培育。我深怀感恩之心,感谢胜利一中的老师们为培育孩子付出的辛勤汗水,感谢方方面面为孩子的成长进步给予帮助支持的朋友们!在此愿把自己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经历和感悟与感兴趣的朋友一起分享。

作为孩子的母亲,回想陪伴孩子一路走来,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历程,成为我人生最重要和宝贵的财富。他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期待,让我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儿子的第一声啼哭,第一颗乳牙,第一声“妈妈”,儿子迈出的第一步,儿子的入托升学,儿子成长的趣事……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是那么敏感,那么令人惊喜。翻开已经有些泛黄的儿子的成长日记,它又把我带回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片刻,那些被时间冲洗得有些模糊的细节又清晰起来,一个调皮机灵,善于观察,永远没完没了地提问,总爱动手探究,喜欢阅读,充满丰富想象力的小家伙仿佛又呈现在我面前……

儿时的刘乃榕,精力旺盛,小脑袋里装着太多的问题,每天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而且颇有一股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每当此时,我总会对孩子的善观察、爱动脑、好思考大加赞赏。为此,我订了许多科普读物,陪儿子一起阅读,一起动手做实验,在这一过程中与孩子共同寻找答案,保护了孩子强烈的探究兴趣。家里来人安装或维修,小小的他总会从头到尾守在旁边观察,还不停地歪着脑袋提各种各样的问题,那股专心和执著劲,让干活的工人都深感孩子的与众不同。完工后他总要第一个尝试使用,并细心观察,有时还真会发现让你意想不到的问题。从小到大,每当家里买来新产品,他总会迫不及待地第一个打开包装,探寻明白。家里的玩具,他会充满想象地玩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花样来。比如:家里堆满一大洗衣盆的各类塑料插接积木是他的最爱,他常常会很安静投入地变着花样插接出五花八门的东西,摆满整个房间,并兴奋地把大人拉来,如数家珍般告诉你它们是什么、做什么用,听来都是他从电视上或日常生活中所见所思的东西,那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令大人惊叹不已。每当此时,我从不吝啬欣赏和赞美之词。

小学阶段,刘乃榕学习成绩并不拔尖,一般在班里七八名的位置。但他广泛的兴趣爱好,比同龄人更丰厚的阅读,活跃的思维,总会让他在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中有不俗的表现。比如他热衷于动手制作,我就帮他邮购材料,想方设法满足他的愿望。他制作的潜望镜、水上电动轮渡等作品在学校科技节上获奖,令同学刮目相看。有一段时间孩子迷上了电子积木,厚厚的说明书爱不释手,连上卫生间都捧着,后来孩子代表学校参加油田教育系统组织的“读书郎儿童电子积木大赛”,获得了一等奖。有一阵孩子对四驱车感兴趣,我就给他买来一套专供儿童使用的螺丝刀、起子、扳手等工具和各种零配件,那段时间,他像着了迷一样,整日琢磨图纸,拆拆装装,一辆辆不同功能型号的四驱车从他手中诞生。试车过程中,出现车子跑偏、发抖、噪声大等现象,他都能琢磨着摆弄一下平衡杠、发动机、上上润滑油来解决问题。每当此时,我会耐心陪伴儿子,给予他帮助和启发,与儿子一起分享在轨道上试车的那份喜悦和成就感。

在学校,由于儿子精力旺盛,老师对他的好动和顽皮颇有微词。于是我主动与小学班主任老师沟通,给他封了个“科技学习委员”的班委,鼓励他办起了“我是小小科学家”手抄报,定期摘编科普知识并印发给同学传阅,深得同学喜爱和羡慕,还带动班里其他同学纷纷办起以自己喜爱内容为主题的手抄报,既引导他大量阅读,又锻炼了他筛选信息和书写的能力,让他旺盛的精力有了释放的空间,还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驱使他阅读了大量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读物,使用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他总会琢磨着探个究竟,使他从小就开始逐步积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他手指灵巧,在他所在小学键盘指法输入速度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小学他就开始接触信息学奥赛,五年级代表学校参加全油田小学生信息学奥赛,获得二等奖。

客厅里刻着儿子各阶段身高的那面墙记录了他突飞猛进的成长,儿子很快升入初中。为了避免因唠叨引起逐步进入青春逆反期的儿子的反感,我尝试与孩子进行书面交流,取得很好的效果。平日我耐心倾听孩子的倾诉,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从中捕捉到影响孩子价值观、学习习惯养成、心态情绪等点点滴滴的话题,然后剖开这些话题写点东西,以探讨的语气把我对孩子的鼓励肯定和深切期待传递给他,引导孩子拨正前进的方向。

比如:刚刚升入初中的最初一段时间,儿子对陡增的功课和作业量有些不适应,常常发牢骚。我并没有指责孩子,而是给他写了《勇于面对,学会管理时间》,让他要勇于面对随着年级的提升,学业任务会不断增加的现实,告诉他如何有效地安排和管理时间,引导他学会做计划,告诉他每天要做几件事,每件事大约需多长时间,自己总共有多少时间可以支配,分出轻重缓急,提高做事的效率,还要学会自律,计划的事尽量做到。一个习惯的养成,确实需要一个过程,也是对家长的耐心和孩子恒心的考量,在我的耐心鼓励和孩子的坚持下,他逐步养成了做计划的好习惯。每天课后有学习计划,每到周末、寒暑假也会制订详细的计划,最可贵的是他能保证计划的落实。正是这一习惯的养成,使得儿子学有余力,还能坚持自己的兴趣,初中阶段就参加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和山东省初中生物理竞赛,分获二等奖和一等奖的好成绩。

在每次期中、期末考试或家长会后,我都会根据获取的信息,结合孩子自己的试卷分析以及与孩子的交谈等情况,认真地给孩子写点东西,在充分肯定孩子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的前提下,与他一起分析考试暴露出的漏洞折射出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要求他把这些问题的关键字写在卡片上,挂在书桌前抬头能看到的地方,不断提醒自己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尽快克服这些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他不断完善和改进学习过程,让他深切体会到考试分数是对平时学习过程及辛勤付出的检验和回报。要想取得好成绩,工夫下在平时。

孩子踏入高中后,为了引导他对自己三年的高中生活作一个整体规划,我在与孩子进行深入沟通的基础上,写下了《初入高中,早作规划》,与他一起探讨高中三年的学习历程及未来高考的路径选择。引导他分析自己的学习成绩在年级和班级所处的位置,分析个人的学习潜力,根据学校往年的高考情况,思考自己的高考目标定位。并根据国家的高考政策,明确达到这一目标自己有哪些路径可以选择,怎么把高考目标分解到每个阶段的学习中,最终落实在平时的学习行动中。通过这种方式,引导他学会如何规划自己,又如何让自己的规划落地。让孩子明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方向清晰,目标明确,并为达成自己的目标脚踏实地地落实在每一天的行动中……

当他即将参加信息学奥赛时,我写给他《信息学奥赛在即,你准备好了吗》,帮他缓解心理压力,给他以鼓励和信心。当他高一竞赛未达目标时,我写给他《谁能保证一定会赢,你还有机会》。当时,正值奥运年末,我告诉他:参加奥赛的选手就像奥运会上的运动员,有谁不是经历千锤百炼,又有谁不想争金夺银?运动场又何尝不是一个竞赛考场!竞赛场上是对每位选手实力和心理素质的考量。帮助他理性地分析自己信息奥赛的实力上是否还存在差距,是不是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学会不断地调整完善自己,继续努力,明年再来,还有机会……

我与孩子的这种交流,不限于学习,而是涉及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比如,当他说话做事表现出缺少对大人的关心与理解时,我给他写下了《成长与感恩》,把父母对他细腻的爱和深深的期待说出来,让他仔细体味反思自己的言行。告诉他,学会感恩身边的亲人,由此推及学会感恩所有帮助爱护过自己的人。当他不满意自己的座位,为老师调座位的原则和做法不理解而郁闷时,我写给他《学会换位思考》,告诉他老师考虑的是整个团队,你考虑的是你自己。处在不同的位置,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角度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就会不同。让他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别人,还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当发现他谈起同学间在穿着、用品上存在的攀比现象时,我给他写了《同学间该攀比什么》,与他一起探讨自己的身份定位,作为一名学生,自身价值是通过自己的学业成绩及各方面的成长进步来体现,还是通过消费水平来体现?自己应有一个价值判断。告诉他,父母、家庭经济条件是学生本人无法定义和选择的,但是个人的人生道路却可以自己选择。

当他一方面对在信息奥赛学习中遇到的校内外高手超强的理解力感悟力感叹不已,自愧不如,另一方面又流露出对身边有的同学学习勤奋努力,却成绩平平的不屑,我给他写下了《勤奋与聪明》,告诉他每个人天然的智商条件确有差异,但勤奋努力永远是值得每个人尊敬的最可贵的品质。告诉他,无论智商的高低,只有持续不断的努力,才会有不菲的收获。同时,也让孩子明白,人各有所长,如果拿别人的长处比自己的短处,会让自己因缺少自信而畏缩不前,如果拿别人的短处比自己的长处,会让自己因自满而不求进取。聪明人,扬长避短,只有勤奋努力,自己才会越来越优秀。

当他因是否选择清华大学国防保送生机会而纠结时,我写给他《人生就在选择中,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告诉他:是自己平时持续的努力,成就了今天的优秀,赢得了更多选择的机会!让孩子明白,人生总要面临许多选择,不同的选择,对未来的人生方向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有时是你被选择,需要你做出抉择;有时是你主动选择,需要你积极争取……要想清楚自己的目标方向是什么,权衡利弊,做出选择。一旦做出抉择,就不要患得患失,要勇往直前。因为有舍才会有得,你关上了这扇窗,就意味着打开了另外一扇窗,不同的窗外,有不同的风景。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有好的前程。最终孩子放弃了保送机会,决定参加高考,通过自己的努力冲击北大清华。

当然,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也难免会有冲突。每次冲突之后我都会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记录下来,让他了解妈妈的心情,并由此推及在外面与同学、朋友相处时应把握的一些原则。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的古训,教他学会理解别人的心理需求,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等。

这种方式多年的坚持,使我与孩子之间建立了一种良好的沟通,既避免了唠叨,又把家长的感受、对孩子的要求和期待以他容易接受的方式及时表达出来,还创造了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就这样,伴随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四季晨昏,日积月累的坚持,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潜移默化中孩子逐渐养成了优秀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之余,我一直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勇于承担班委工作。从初中到高中,他一直担任班里的学习委员、电教委员和物理课代表。他耐心帮助同学解疑释惑,动脑筋想办法灵活解决问题的风格深得老师的信任,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比如说每一次家长会的精美幻灯片从内容到版式均由他精心设计制作;班里电脑的正常运行、日常维护一直由他打理。长期以来积极参与组织校内外以及班级的各种活动,锻炼了他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也养成了他开朗谦和的性格,营造了和谐的同学关系。

刘乃榕升入高二不久就取得了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一等奖,多年参加信息学奥赛的经历使孩子收获的远不止那份奖项。比如说在解决各类问题的编程构思中,锻炼了他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搜集学习资料的过程中,学会了充分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在参与外部培训、聆听国内名师讲座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内心的感受;尤其是与天南地北的爱好者在网上交流,与众多高手同台竞技的一次次经历,让孩子提升了与人交流,共同分享,友好协作的能力。而多年来对勤奋的坚持,对钻研的坚持,对消解挫折的坚持,无不培养了他坚韧不拔,永不言弃的品格,让他切身体会到,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会有不菲的收获,感悟到所有的快乐都来源于艰苦的学习,都定格在克服困难与磨炼意志的行进中……而所有这些,都会不经意间逐日迁移到日常的学习中,使他的学习品质得到了极大完善,促进了他学业成绩的提升,最终圆梦北大。

如今儿子即将踏入燕园,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又一新起点,在这里的同学中高手如云,会让他更深刻地感受什么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让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各方面的精英,学到更多的东西。希望儿子能够调整好心态,扬长避短,做最好的自己。希望儿子对四年的大学生活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整体规划,能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在保证学业的同时,注意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全面发展,踏踏实实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不断迈进。

摘录分享儿子成长日记

·1995年3月29日记(两岁五个月)

奶奶指着画书上的一家三口说:“这是小朋友,这是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小朋友是爸爸妈妈的儿子。”并解释:“康康(孩子的乳名)是爸爸妈妈的儿子,爸爸是奶奶的儿子。”康康问:“康康的儿子在哪里?”

·1995年7月21日记(两岁九个月)

妈妈掰开刚蒸的馒头给康康吃,康康指着白白的馒头瓤说:“妈妈你看这馒头像白云。”咬了两口后又说:“看我给吃出个小山头……”

·1995年9月13日记(两岁十一个月)

初入幼儿园不爱去,康康问:“为什么要上幼儿园?”妈妈:“爸爸妈妈上班,小朋友都上幼儿园。”康康:“妈妈带我上班,我不想上幼儿园。”妈妈:“不行,那样妈妈就不能工作,挣钱给你买好好吃的、好玩的了。”康康:“那什么时候才能不去幼儿园?”妈妈:“星期六和星期天公休日就可以不去了。”康康指着家里的表说:“那表针指到哪儿是星期六和星期天,我就在家等着星期六和星期天。”

·1996年1月2日记(三岁两个月)

妈妈陪康康在外面玩,康康说:“咱们学飞机飞吧。”于是妈妈展开手臂上下起伏着跑着说:“妈妈飞起来了,妈妈飞得快,康康快追。”康康却大声说:“妈妈飞得不对,飞机的翅膀不能上下动,小鸟的翅膀才能上下动,直升飞机的翅膀是转动的。”边说边给妈妈作示范。

·1996年2月10日记(三岁三个月)

电视上正演“焦点访谈”,云南丽江发生强烈地震,出现抗震救灾的场面,康康边看边问:“什么是地震?地震把他们的家震塌了,他们住哪儿?他们在外面,刮风下雨怎么办啊?”边说边哭起来,妈妈给康康作了解释,哄好了。没想到康康又担心地问:“咱们这儿会不会地震?要是也地震咋办?”说着又哭了,妈妈又是一番解释和安慰。

·1996年4月30日记(三岁六个月)

晚饭前妈妈和康康一块儿洗手,康康用自己的粉红色小白兔婴儿香皂,妈妈用白色香皂。康康问:“妈妈,我的香皂上的小白兔怎么都快看不见了,是不是都让我用没了?”妈妈和康康搓了满手白白的泡泡。康康:“妈妈,怎么你用白色香皂搓出的泡泡是白色的,我用粉色香皂搓出的泡泡也是白色的而不是粉色的?”

·1996年6月19日记(三岁八个月)

傍晚,妈妈陪康康在小区里玩,天越来越黑,一群群蚊子总在人周围嗡嗡地飞,妈妈说:“起蚊子了,快回家吧。”康康大声问:“妈妈,蚊子怎么白天不出来,到了晚上才出来呢?”妈妈又耐心的从蚊子的生活习性,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给康康作了一番解释,康康步步追问,直到满意为止。

·1996年8月16日记(三岁十个月)

中午,妈妈刚从外面买了一袋虾皮,康康嚷着要吃,于是午饭妈妈把虾皮端上桌。康康用手拿了一个小虾皮,并没急于放到嘴里,而是左看看右瞧瞧,又开始提问:“这是小虾的头吗(指着小虾的头部)?这两个小黑点是不是小虾的眼睛?这小虾有多少条腿,它的腿在哪儿?它生活在哪儿?它吃什么?它怎么这么小,它长不大吗?它在大海里会不会被让比它大的鱼吃掉?”妈妈耐心的回答完康康所有的问题后,康康终于把它放在嘴里……

·1996年11月24日记(四岁一个月)

晚上康康又缠着妈妈搂一会儿,妈妈刚躺下,康康的问题又来了:“到晚上,咱们这天就黑了,所有的地方都是黑天吗?有没有别的地方是白天?”妈妈给康康解释了地球自转,讲到东半球西半球白天夜晚的更替。康康又问:“那咱们这儿现在是冬天,好冷,别的地方也是冬天吗?有没有是夏天的地方?”妈妈又给康康解释了一番,包括太阳斜射和直射,北半球南半球一年四季的更替。

·1996年12月3日记(四岁一个月)

晚上康康躺在床上,妈妈给康康到了杯水,请康康吃感冒药,然后准备入睡。吃完药,康康的问题又来了:“妈妈,咱们喝的水是从哪儿来的?”妈妈:“咱们喝的是黄河水。”康康:“那怎么不黄呢?黄河水不是黄的吗?”妈妈:“经过水处理厂的严格处理,符合饮用标准了才能喝。”康康:“是怎么处理的?”妈妈又解释了一番。康康:“那黄河水是从哪儿来的?”妈妈:“黄河是我国的一条大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康康:“它是不是流好长时间才流到咱们这儿呀?它要流到哪儿去?”妈妈又是一番解释后,告诉康康黄河最终流入渤海,就在咱们东营入海。康康最后追问:“流入大海的黄河水过好长时间后这些黄河水又会怎样?”

·1997年2月9日记(四岁四个月)

大年初三,妈妈带康康在姥姥家,晚上比较晚了,康康躺在床上,眼睛不停地转来转去,又开始提问了,好像思考了很长时间似的,一连串的提了一堆问题:“妈妈,太阳为什么发光?镜子为什么能把人照进去?大海为什么会卷起浪花?鲨鱼为什么会吃人?电线是怎么把电送到家里?电灯怎么会亮,外面还有玻璃罩着?为什么一按开关灯就亮了,再一按灯就灭了?咱们睡觉的床是怎么做出来的?气球为什么吹进气就会鼓起来?气球上的花是怎么做上去的?……”

·1997年7月记(四岁四个月)

康康因生病不能去幼儿园,妈妈带康康去学校上班,在妈妈办公室待时间长了没意思,就到楼下玩。回妈妈办公室时,本该上三楼,上到四楼去了,走进别的同事的办公室,才发现不对劲。同事问他:“你找谁呀?”他说:“我找小尹(妈妈姓尹,平时同事都这样称呼)。”把同事给逗乐了,问他:“小尹是谁?”康康说:“是我妈妈。”同事把他送楼下。后来康康对妈妈说:“平时听他们都这样称呼妈妈,认为自己这样说更容易找到妈妈。”

·2001年4月5日记(八岁五个多月)

晚上,康康写完作业练完琴已快九点了,妈妈催康康赶紧洗刷上床休息。可说了几遍,康康还在磨蹭,还凑妈妈跟前不停地说话。妈妈正在写字台前看书,就随手拿起笔,写了张纸条:“儿子,我已有些不耐烦了,请你抓紧时间做你该做的事情去!”写完后,顺手递给康康。康康看完纸条,跑到自己房间,在纸条上写了几个字,溜溜地跑来递妈妈手里,偷笑着跑去刷牙洗脸去了。我一看,他在纸条“儿子”后面加了“他妈”两字返给了我。

·2001年6月16日记(八岁七个多月)

周六上午,康康在写作业,妈妈看书,康康:“妈妈,上课老师讲‘附近’这个词的意思是距离离得很近,我造句说‘嘴巴在眼睛附近’,老师却批我说不对!”妈妈听了大笑,儿子却一脸的严肃!

·2003年4月13日记(十岁半)

康康:“妈妈,你知道外教老师怎么给我们上单词课吗?”妈妈:“怎么上?”康康:“比赛!简直是三英战吕布。”妈妈:“三英是谁?吕布是谁?”康康:“三英是王文韬、李可心、李天舒,吕布自然是我了!”妈妈:“一对三,那吕布肯定得输!”康康:“有输有赢,不过已经了不起了,别忘了我是一人孤军作战!”妈妈:“你们怎么比赛?”康康:“老师把我们分成两大阵营,我方就我一名强将,其他人都不太会,而对方却有三元大将学过剑桥英语。比赛开始,老师每组给我们发一支粉笔,老师说一个单词,双方各出一队员持粉笔快速冲向黑板,谁先正确写出单词谁就得分。比赛好激烈,第一轮我赢他们2分。第二轮,老师不让我上了,总得给别的同学机会,结果第二轮我们组落下了。第三轮我强烈要求上阵,希望能奋起直追,可终因落下的太多,没等追上,下课铃响了,哎,吕布败了!”妈妈:“你已经很棒了!”

·2003年5月12日记(十岁半)

晚上睡前与儿子聊天。康康:“今天下午班队会,我们选星了。”妈妈:“什么是选星?”康康:“就是选‘学习星’、‘劳动星’、‘爱科学星’、‘美术星’、‘动手能力星’……主持人提名,同学举手表决。‘爱科学星’肯定是本人无疑,这是全班同学认可的。但我认为我的动手能力也很好,经常搞些小制作、做实验,可同学们不了解,不一定选我。不过我想了个办法,总算被选上了。”妈妈:“什么办法?”康康:“主持人提名时都说:同意XX同学当XX星的举手。选‘动手能力星’的时候正好轮到我主持,我就表示同意刘乃榕同学当‘动手能力星’的不举手,结果有4名同学举手。于是我宣布:‘我们班共有46名同学,4名同学不同意,42名同学同意,通过!于是我就当选了。’他们与我辩论,我可是我们班的辩论高手,他们根本辩不过我。再说,我举例说明了我确实动手能力很强,只是同学对我这方面缺少了解!最后他们也认可了。”

·2004年5月9日记(十一岁半多)

午饭后康康撅着嘴不高兴的样子。康康:“妈妈,‘五一’后老师要求每天中午午休,下午上学后要交家长的签条证明。否则,罚抄课文。”妈妈:“那以后就睡午觉吧,妈妈也希望你养成中午午休的好习惯。”康康:“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中午从不睡觉,我睡不着,中午我就喜欢看课外书。我也不想抄课文,所以,妈妈要给签条。”妈妈:“老师是为你们好,要么睡午觉,要么抄课文,自己选择。”康康(很生气的样子):“老师的规定不合理,个人有个人的习惯。在家时间不应属于老师管,睡不睡午觉是我个人的自由。反正我就是不睡,你不给签我也不睡!你们大人就爱强迫小孩,还以为是对我们好,从来不想我们小孩的感受。”最终妈妈没给签,康康也坚持没睡午觉。

·2004年5月16日记(十一岁半多)

周末妈妈参加学校组织的拓展培训,晚上8点多钟才回到家。回到家,儿子就“控诉”爸爸让他吃了两天包子(妈妈给蒸下的),爸爸还“恶狠狠”地睡了两天大懒觉(此前爸爸忙于集团公司迎检,白天晚上忙了一周很累)。妈妈走前收拾得干净整洁的家已经被爷俩糟蹋得惨不忍睹。妈妈实难忍受,催两人洗澡更衣,并把所有脏衣服洗出来,又把家收拾干净,大干了一场。我批评两人太不像话,必须开个家庭会说说这事。爸爸懒洋洋的坐在沙发上冒出一句话:“天热了,该穿凉鞋了。”康康不知在忙什么,走来走去说:“妈妈,家庭会已经开始,爸爸已经发言,爸爸的发言是,天热了,该穿凉鞋。”妈妈把最后一块地板擦干净,疲惫地坐在沙发上,看看表说:“呀,都十点了。”康康接着说:“妈妈也发言了,妈妈的发言是‘呀,都十点了’。”康康又说:“现在该轮到我发言了,我宣布,时间不早了,得赶快休息了,散会!”康康看妈妈心情不好,赶紧逃到自己房间去。

……

为了避免因唠叨引起逐步进入青春逆反期的儿子的反感,我尝试与孩子进行书面交流,以探讨的语气把我对孩子的鼓励肯定和深切期待传递给他,引导孩子拨正前进的方向。 Yw5LsNKlvp5ZSESkVAGPFY2OkwTeXT25yCoo8vg4RuN1xLu6wmxRu9faQi0QsMc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