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非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

俄狄浦斯杀父娶母

这是一个关于“杀父娶母”的故事。

古希腊的底比斯王在神庙中得到一个神谕:“底比斯王将死在自己儿子手中。”底比斯王因惧怕此预言,就把新生的儿子放在山上,想饿死他。有个流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和王后当儿子,取名俄狄浦斯。等他长大之后,又被当地的神告知“他将杀死自己的父亲,并娶母亲为妻”。

为了避免这一可怕事情的发生,俄狄浦斯出走他乡,在路上遇到霸道的马车夫粗鲁地吆喝让路,年轻人一怒之下便把马车夫连同车内的主人就是底比斯国王都杀死了。

到了底比斯,因答出斯芬克斯的问题,作为嘉奖,俄狄浦斯登上了国王的宝座,并娶了王后——底比斯国王的妻子、自己的亲生母亲。杀父娶母的悲剧就这样发生了。之后从当年救过自己的牧羊人那里,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杀父娶母的真相之后,母亲悬梁自尽,他也挖掉双目,从此流浪他乡……

心灵漫步: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他通过讲述俄狄浦斯的故事来论证他的一个理论——恋母情结(恋父情结),即进入生殖器期(个体从父母那里摆脱出来,把关注的重心转移到异性身上,容易产生性冲动的时期,年龄在12岁~20岁之间)的少年开始意识到男女有别,他们都渴望从异性的父亲或母亲身上满足性欲,而怨恨与他同性的父亲或母亲,即女孩恋父仇母,男孩恋母仇父,这一现象叫俄狄浦斯情结。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理论,有很多人为了证实它而一直在努力,但遗憾的是,多数证明恋母情结的实验研究都缺乏说服力。

一个女人梦里的秘密

你的梦透露着你心中的秘密。

苏珊梦见自己正在一座绿房子里,突然看见一条蛇要咬她。母亲站在她身旁,正朝她不怀好意地微笑,然后母亲走开了,一点也不想帮助她。她跑向门口,却发现那蛇早已在那里挡住了去路。她十分恐惧地惊醒了。

苏珊是一位45岁的妇女,被严重的焦虑所困扰。长期以来,她和母亲互相仇视。她的父母关系不和,母亲认为正是她的出生才迫使自己继续这桩婚姻,于是十分恨她。苏珊越长大,就越想激怒母亲,而她母亲就越惩罚她,甚至想毁灭她。苏珊的父亲惧内,不敢帮助和支持女儿,使得这位骄傲的、很有才华的女儿渐渐在人群中退缩。

苏珊觉得她被母亲的“胜利”所打败,并希望有一天能转败为胜。因此,某一天她做了一个梦。

绿房子是苏珊父母的财产。她经常独自去那儿,但从未与母亲一起去过。在梦的显意中,具有危险性的不是母亲而是蛇。

这表明,苏珊在内心深处希望有一位好母亲能够保护她,使她免受伤害。她有时会幻想母亲改变了,乐于帮助她了。

在苏珊的梦中,当她遇到危险时,母亲正在她的身边,这说明她希望母亲能够帮助她。然而,母亲却不怀好意地笑着走开了,这显示出母亲的真实面目。最初,她试图区分出好母亲(帮助女儿)与坏母亲(蛇)。但当母亲不怀好意地看着她并拒绝给予帮助时,她的幻想破灭了,母亲与蛇是一体的,是带给她毁灭的力量。于是她想跑出房门,希望能够逃离,但是太迟了,出路已被阻断,她只有绝望和恐惧。

在梦中,苏珊体验着强烈的不安,而且明显地涉及母亲。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愿望的满足。她有一种愿望,希望有一位好母亲能够保护她。但同时,由于早年的挫败所产生的深刻的羞辱,她有一种强烈的报复欲望,希望父亲明白母亲是邪恶的,从而把母亲从父亲身边赶走。

苏珊感到,只有母亲的毁灭,她的骄傲和自尊才能复原。

心灵漫步: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对梦的解析非常著名。这一故事就是心理大师对一个妇女梦境的描述和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被压抑的无意识经过伪装后的显现,因此释梦就是把这种伪装剥掉,分析隐藏其后的真正含义。人做梦的目的并不仅是经过伪装满足欲望,还为了恢复心理平衡,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称之为梦的补偿。

每个人都会做梦,如果感兴趣的话,你也可以分析一下自己做过的梦,看一看是什么让你的心理不平衡了。

石油大亨朝圣归来

只有你才是自己的圣人。

1947年,美孚石油公司董事长贝里奇到开普敦巡视工作,在卫生间里,看到一位黑人小伙子正跪在地上擦洗污渍,每擦一下,就虔诚地叩一下头。

贝里奇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何如此。

黑人答道:我在感谢一位圣人。

贝里奇问他为何要感谢那位圣人。

黑人小伙子说:“是他帮助我找到了这份工作,让我终于有了饭吃。”

贝里奇笑了,说:“我曾经也遇到一位圣人,他使我成了美孚石油公司的董事长,你愿意见他一下吗?”

小伙子说:“我是个孤儿,从小靠锡克教会养大,我一直都想报答养育过我的人。这位圣人若能使我吃饱之后还有余钱,我很愿意去拜访他。”

贝里奇说:“你一定知道,南非有一座有名的山,叫大温特胡克山。据我所知,那上面住着一位圣人,专为他人指点迷津,凡是遇到过他的人都会前程似锦。20年前,我到南非登上过那座山,正巧遇上他,并得到他的指点。假如你愿意去拜访,我可以向你的经理说情,准你一个月的假。”

这位年轻的小伙子是个虔诚的锡克教徒,很相信神的帮助,他谢过贝里奇后就真的上路了。

30天的时间里,他一路披荆斩棘、风餐露宿,终于登上了白雪覆盖的大温特胡克山。然而,他在山顶徘徊了一天,除了自己,什么都没有遇到。

黑人小伙子很失望地回来了。

他见到贝里奇后失望地问:“董事长先生,一路我处处留意,但直至山顶,我发现,除我之外,根本没有什么圣人。”

贝里奇说:“你说得对,除你之外,根本就没有什么圣人。因为,能帮助你的只有你自己,你就是自己的圣人!”

20年后,这位黑人小伙子靠自己的拼搏成为美孚石油开普敦分公司的总经理,他的名字叫贾姆纳。

心灵漫步:

有的学者将意识大致分为潜意识、知觉意识、反思意识、超越意识。其中反思意识是指向自身,正如阿波罗神庙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人首先要承认自我的存在、自我的价值,然后才能超越自我,从而有所成就。而故事中的青年人缺少的正是这种自我意识。

要知道,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没有谁会帮你一辈子,将自己像菟丝花一样缠绕在别人的身上,终将一事无成,甚至面临绝境。

请记住吧:你就是自己的圣人。

知道自己“有限”的智慧

生命有限,而智慧无限。

有一个叫帅克的小男孩,他很聪明,凡事都会多想一下。

有一天,妈妈带着帅克到杂货店买东西,老板看到这个可爱的小孩,就打开一罐糖果,要帅克自己拿一把糖果。

但是帅克却没有任何动作,他只是看看糖果,又看看老板,然后又依偎在妈妈身边。

几次邀请之后,老板亲自抓了一大把糖果放进他的口袋中。

回到家中,母亲很好奇地问帅克:“为什么没有自己去抓糖果而要老板抓呢?”

帅克笑着回答说:“因为我的手比较小呀!而老板的手比我的大多了,所以他拿的一定比我拿的多很多!”

心灵漫步:

这是一个多么聪明的孩子啊!他很明白自己的能力有限,于是就借助于比自己强的人的力量,从而获得了更多的糖果。

其实这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

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我们的一生中一直进行着。只有拥有自我意识的人,才能对自己的能力及其他方面作出正确判断与评价。

被国王拔光羽毛的秃鹰

人贵有自知之明。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詹森曾经对他的孩子们讲过一个故事,用来教育孩子们学会确立自己的价值,培养自我意识。

一只秃鹰飞过王宫,看见王宫中的一只黄莺十分受国王的宠爱,于是就问黄莺:

“你是怎么得到国王宠爱的?”

黄莺回答说:“我到王宫后,唱歌十分动听,国王非常喜欢听我唱歌,于是十分喜欢我,就经常拿珍珠来打扮我。”

秃鹰听了,心中很是羡慕,它想:“我也应该学学黄莺,这样说不定国王也会喜欢上我的。”

于是秃鹰就飞到国王睡觉的地方,开始叫起来。

正好国王在睡觉,听了秃鹰的叫声,感到十分恐怖,就叫属下去看看是什么东西在叫。属下去了回来报告说是一只秃鹰不知道为什么在叫。

国王感到十分愤怒,就吩咐手下去把秃鹰抓了来,并命令拔光秃鹰的羽毛。

秃鹰浑身疼痛,满是伤痕地回到鸟群中。

秃鹰恼羞成怒,到处对别的鸟儿说:“这都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

心灵漫步:

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并强调自我的价值和理想。但是生活中总是有很多人没有自知之明,他们总想着出人头地,却不去努力挖掘自己的能力,而是一味机械地模仿别人,结果弄巧成拙。更可悲的是,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却不知反省自己,而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只能面临失败的命运。

其实忠实于自己、忠实于自己的信仰,这是一种可以帮助你走向成功的智慧。

一个改变爱因斯坦一生的故事

你需要认识你自己,更需要反省你自己。

有一个犹太人,在他还是孩子的时候,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跟着一帮朋友四处游玩,不论他妈妈怎么规劝,这个孩子只当耳边风,根本听不进去。这种情况发生转变是在他16岁那年。

一个秋天的上午,这个长到16岁的少年提着渔竿正要到河边钓鱼,爸爸把他拦住,接着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改变了他的人生。

父亲对他说:“昨天,我和隔壁的杰克大叔去给一个工厂清扫烟囱,那烟囱又高又大,要上去必须踩着里边的钢筋爬梯。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爬了上去。下来的时候也是这样,杰克大叔先下,我跟在后面。钻出烟囱后,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情况:杰克大叔一身上下都蹭满了黑灰,而我身上竟然干干净净。”

父亲微笑着对儿子说:

“当时,我看着杰克大叔的样子,心想自己肯定和他一样脏,于是跑到旁边的河里使劲洗。可是杰克大叔呢,正好相反,他看见我身上干干净净的,还以为自己一样呢,于是随便洗了洗手,就上街去了。这下可好,街上的人以为他是一个疯子,望着他哈哈大笑。”

这个少年听完忍不住大笑起来,父亲也跟着笑了起来,然后郑重地说:“真的,别人无法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能照出自己的真实面目。如果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以为自己是天才呢。”

少年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从此以后,他不再去找那群顽皮的伙伴。他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始终坚持反省自己,终于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他就是爱因斯坦。

心灵漫步:

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人能够通过自我意识去认识世界,也能够进行自我反省。

在《论语》中,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连圣人都要自我反省,何况是普通人呢。在你迷失自我的时候,不妨想想爱因斯坦的父亲给他的忠告:别人无法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能照出自己的真实面目。然后,时刻反躬自省,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和目标,在人生之路上稳步前行。

“流浪汉”被转移注意力之后

注意,别被一些不重要的事情转移你的注意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间谍活动频繁,反间谍机构的活动也很积极。一次,法国的反间谍机关收容了一位自称是来自比利时北部农村的“流浪汉”,他的言谈举止使人怀疑。

因此,法国反间谍军官吉姆斯认定他是德国间谍,可是没有更有力的证据。

吉姆斯决定打开这个缺口。

审讯开始了。

吉姆斯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会数数吗?”

这个问题很简单。

“流浪汉”用法语流利地数数,没有露出一丝破绽,甚至在说德语的人最容易说漏嘴的地方,他也说得很熟练。于是,他被押回小屋去了。

过了一会儿,哨兵用德语大声喊:“着火了!”

“流浪汉”仍然无动于衷,似乎真的听不懂德语,照样睡他的觉。

后来,吉姆斯又找来一位农民,和“流浪汉”谈论起庄稼的事,他谈的居然也并不外行,有的地方甚至比这位农民更懂行。看来吉姆斯凭外观判断的第一印象是不能成立了。

第二天,“流浪汉”在被押进审讯室的时候,显得更加沉着、平静。

吉姆斯非常认真地审阅完一份文件,并在上面签字之后,抬起头突然用德语说:“好啦,我满意了,你可以走了。你自由了。”

“流浪汉”一听到这话,长长地松了口气,像放下一个沉重的包袱。他仰起脸,愉快地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这欣慰的表情在瞬间发生,但是已经暴露出“流浪汉”懂德语的事实。后来经过审讯,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德国间谍身份。

吉姆斯的计策成功了。

心灵漫步: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主张用信息加工理论研究注意、感觉和记忆等认知过程,提出了注意的“过滤器模型”。在和朋友的一次谈话中,他说起了这个他听来的有趣的小故事。

注意是意识的一个属性,它是意识的警觉性和选择性的表现,一切心理活动都必须有注意的参加,否则就不能顺利有效地发生、发展。故事中法国军官吉姆斯利用人的潜意识心理,转移了德国间谍的有意注意,从而使他在得意忘形之际,暴露了自己的身份。

所以请记住,千万不要被一些小事情转移你的注意力,否则你会因小失大,后悔莫及。

把泥土塞进骡子的嘴巴

有时候,你也需要转移一下注意力,去看另一种风景。

古时候的人们,都利用脚力极佳的骡子来驮运笨重的货物。

骡子的体力虽然好得不得了,但也有一项要命的缺点——传说中的骡子脾气。

一头骡子若是耍了性子,它的四只脚便会像上了钉子一样,固定在地面,一动也不动,无论主人怎样使劲鞭打,骡子还是坚持它固执的脾气,一步也不肯向前走。

当骡子闹脾气时,有经验的主人不会拿鞭子打它,那样只会让情形更加糟糕。主人会运用智慧,很快从地上抓起一把泥土,塞进骡子的嘴巴里。

为什么要把土塞进骡子嘴巴里呢?其实道理很简单,骡子忙着处理口中的泥土,便会忘了自己刚刚生气的原因。这种塞泥土的做法,只不过是转移它的注意力罢了!

心灵漫步:

注意的转移是指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转移注意力可以让骡子继续拉车前进。

其实有些道理是相通的,当生活中有很多不快,让你难以开怀的时候,你也可以放下执著,转移一下注意力,让心看到另一种风景,一切烦恼就会烟消云散。

被兔子赶跑的土拨鼠

你还在坚持最初的梦想吗?

在一次心理学课上,老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

有三只猎狗追赶着一只土拨鼠,土拨鼠突然钻进了一个树洞。

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几秒钟后,从树洞里跳出了一只兔子。

兔子飞快地向前跑,后来爬上了一棵大树。

在树枝上,兔子仓皇之中没站稳,摔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

最后,兔子终于脱离了危险。

故事讲完以后,老师问学生们:“这个故事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们有的说:“兔子怎么会爬树呢?”

还有的说:“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呀!”

“还有呢?”老师继续问。

直到学生们再也找不出问题了,老师才说:“可是还有一个重要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里去了?”

心灵漫步:

这也是一个注意力被转移的故事。其实人就是这样,年轻时都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当不再年轻时,回过头再看,我们早已经伴随着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机会而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那些曾经让我们激动不已的理想也早已被尘封了,就像那只被学生们遗忘的土拨鼠一样。

为一只蝴蝶失去一片大陆

确定目标,就要坚持走下去。

1802年,英国和法国各派出一支船队驶向澳大利亚这块最新发现的“新大陆”,都想第一个把国旗插到这块大陆上。英国方面由弗林斯达船长带队,法国方面则由阿梅兰船长领军,两位船长都是长期叱咤海上、经验异常丰富的航海家。双方都知道对方也派出了占领船队,因此都不甘示弱,拼抢非常激烈。

当时法国方面的船只技术较为先进。阿梅兰船长率领的三桅快船第一个到达了今天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港,并将它命名为“拿破仑领地”。正在他们准备插旗扎寨之时,突然发现了当地特有的一种珍奇蝴蝶,于是兴高采烈的法国人全体出动,一齐去抓这种蝴蝶。

巧合的是,就在法国人深入大陆腹地猛追蝴蝶的同时,英国人也来到了这里。当他们看到停泊在岸边的法国船队时,船员们都以为法国人已经占领了此地区,心情无比沮丧。但弗林斯达船长还是命令部属登岸,准备有风度地向法国人祝贺。谁知到了岸上一看,既看不到法国人的影踪,也看不到任何占领标志。于是,英国人立即紧急行动起来,把大英帝国的各种标识插得遍地都是。

当法国人带着漂亮的蝴蝶标本回来时,却吃惊地发现,他们的“拿破仑领地”已经不复存在了,英国人正严阵以待,俨然以胜利者的姿态向他们介绍“维多利亚”的领地归属。

澳大利亚就这样在一天之内完成了由法属殖民地向英联邦体系的过渡,留给浪漫的法国人的只能是一些可怜的蝴蝶标本和无尽的沮丧。

这就是为一只蝴蝶失去了一个大陆的故事。

心灵漫步:

每次提到这个澳大利亚的故事时,法国的心理学家们心里都不是滋味,因为他们的士兵们竟然因为一只蝴蝶失去了一个大陆。但他们还是把这个故事讲给人们听,以便作为“后事之师”。

所以,鉴于这个故事,我们一定要明白,千万别被一些小利转移你的注意,那样你会得不偿失。记住孔夫子的话: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阿尔卑斯山的猴子

你心中可有个“阿尔卑斯山的猴子”?

在阿尔卑斯山的山脚下有一个小村庄,有一天,村里来了个仙风道骨、充满智慧的老人。他向全村村民宣布,他自己会一种点石成金的法术,可以传授给大家,但是想学这套法术的人必须拿出家里最值钱的东西作为学费。

村里的人听到有点石成金的法术,大家都跃跃欲试。于是,每个人都把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拿出来,送给老人,然后就集合起来听老人讲授这神奇的法术。只听老人叽里咕噜念了一大串咒语,然后就把盖在木桶下的石块变成了闪亮的金子。

“快教我们吧。”每个人的喉咙深处都发出饥渴的声音。

老人不厌其烦地将咒语教给了村人,当村子里最笨的人也能背诵咒语之后,他很满意地告诉他们:“你们等明天日出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用点金术了,我保证各位都可以把没用的石块变成黄灿灿的黄金。不过,你们可要记得呀——念咒语的时候,你们的脑子里千万不要想起阿尔卑斯山的猴子。”

“绝对不会!”村人异口同声地回答。金子跟阿尔卑斯山的猴子有什么关系呢,老人真是无聊,他们哪会想起阿尔卑斯山的猴子?

可是……

一千年过去了,有人说,如果你现在到这个村庄,你还会看到不少人把石头盖在木桶下喃喃自语,“努力”地不要想起阿尔卑斯山的猴子。

他们始终没有“念”出黄金来,但也没有人能怪老人说谎,因为每个人都得承认,他们越想告诉自己不要想起那些猴子,就越是会想起那些事不关己的猴子。

心灵漫步:

阿尔卑斯山的猴子竟然有这种威力,竟然能让点金术永远都无法灵验。其实这是心理暗示的力量。心理暗示就是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作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一旦我们暗示自己不要去注意那些于我们无益的东西时,我们就越会去关注它,甚至很难摆脱掉。所以你要想学会人生“点金术”,一定要把“阿尔卑斯山的猴子”放下啊。

心理医生的“死刑实验”

你需要做的只是不被自己的精神击垮,用意志力挺起生命的脊梁。

马丁·加德纳原来是位医生。他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个死囚躺在床上,告知其将被执行死刑,然后用木片在他的手腕上划一下,接着把预先准备好的一个龙头打开,让它向床下的一个容器滴水,伴随着由快到慢的滴水节奏,那个死囚昏死过去。1988年,他把实验结果公布出来时,遭到了司法当局的起诉,但他用事实告诉世人:精神才是生命的真正脊梁,一旦从精神上摧垮一个人,生命也就变形了。

因此,他竭力反对把实情告诉癌症患者。他认为,在美国死于癌症的病人中,80%的病人是被吓死的,其余才是真正病死的。

现在,加德纳是美国横渡大西洋——3V俱乐部的心理教练。在他的指导下,一个叫伯来奥的人一举成名。这位男子驾着独木舟从法国的布勒斯特出发,横跨大西洋和太平洋,历时6个半月到达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创造了单人独舟横渡大西洋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心灵漫步:

心理暗示是一种可怕的力量,故事中的死刑犯就是由于接受了来自外界的信息,从而作出相应的反应,最后在这种心理暗示下痛苦地走向死亡。

在很多情况下,生活并没有走向绝境,而是人们自己过多地受到外来信息的干扰,从而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使自己的精神被打垮,以至于在困境中深陷,不能自拔。 LGXt2lnNa/0xxy4QHonvmO4LePuzgmBXCCyms0mTVCehNNsJgYyXSAOB8CHKEW9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