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听心理学大师讲故事
宿春君,杨英

第一章 假如生命中只有三天光明

让感觉伴随你认识世界

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

疼痛只不过像快乐一样是一种心灵的激情。

——亚里士多德

理解行为的问题就是理解整个神经系统活动的问题,反之亦然。

——赫布

他真的见鬼了吗

世上本无鬼,他只是被自己的眼睛欺骗了。

哈佛大学医学院有个来自农村的学生兰德,他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解剖任务,连续几个晚上在解剖实验室里对着尸体进行解剖。

有一天晚上他正在聚精会神地观察标本,突然看见对面墙上有一个披头散发、面目可憎的“鬼”在乱晃。

他几乎被吓瘫了,此后再也不敢夜间外出,不敢去观察标本。

见到同学,他就会说,实验室里闹鬼了,每次都惹得大家一阵嘲笑,说他就是一个鬼——胆小鬼!

心灵漫步:

哈佛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听到他的医学院同事向他讲述这件事时,并没有把它当成一个笑料来听,而是讲给自己的学生听,并对此进行了解释。

其实这种情况是人的正常生理心理现象,是每个具有正常视觉的人都会遇到的情况。

如果在浅色背景下对一个有色小物体(例如纽扣)注视约10秒钟,然后看一张白纸,就会看到一个暗淡的补色图像(如红色一绿色、黄色一蓝色),这被叫做负后像。

也许对这个故事的解释会给你一个启示,即有些时候,你的一些感觉会迷惑你的判断力,使你产生了恐惧或者其他的心理。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

有趣的盲人“面部视觉”

盲人为什么能感觉到墙壁存在,难道他们的脸真的可以发挥眼睛的功能?

一直以来,人们都惊讶于盲人的一种感觉能力,即他们在走路时能觉察出障碍物的存在而不会碰到它。一个盲人走近墙壁时,能在撞到墙壁之前就停下来,这时我们常听到盲人说,他感觉到面前有一堵墙。

他还可能告诉你,这种感觉是建立在一种触觉的基础上的,即他的脸受到了某种震动的作用。

为此,人们把盲人的这种对障碍物的感觉称为“面部视觉”。问题是,盲人真的是靠“面部”来避开障碍物的吗?

对于这一疑问,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研究者达伦巴希(KmDallenbaeh)给出了答案。他在他的文章中讲述了他和同事们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后,对盲人的“面部视觉”的研究结果。

其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实验人员用毛呢面罩和帽子盖住盲人被试的头部,露出盲人被试的耳朵,往前走的盲人被试仍能在碰到墙壁前停住。然后,研究人员除去盲人的面罩和帽子,而只把盲人的耳朵用毛呢包起来,在这种实验条件下,盲人被试一个一个地撞上了墙壁。

于是实验人员得出一个结论,盲人“面部视觉”的说法是错误的,他们是靠听觉来感知和避开障碍物的。

心灵漫步:

我们如何触摸世界?答案是:感觉。通常我们所说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都属于感觉的范畴,感觉是一个奇妙的东西,既看不见,也摸不到,然而它却时刻在发挥作用。

充分地利用你的感觉去感受这个美好的世界吧,让你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

你的内脏有感觉吗

事实胜于雄辩,一次震惊医学界的伟大发现。

如果用手去触摸我们的内脏,我们的内脏会有被触摸的感觉吗?哈维医生的发现可以给你答案。哈维医生生活在18世纪。

在一次战斗中,有一位叫艾德的士兵不幸受伤,其胸腔上的一大块肌肉被拉掉了,心脏裸露在外。

每一个看到艾德伤势的人,都认为艾德必死无疑了,但哈维凭借出色的医术,竟然奇迹般地把艾德治愈了。

在治疗的过程中,哈维发现每当触摸到艾德的心脏时,艾德都好像浑然不知,于是他有意地在触摸后问艾德有什么感觉,艾德竟然说没有什么感觉。

哈维十分激动,于是就把艾德带到了皇帝面前,说:“我以皇帝的名义宣誓,心脏是没有感觉的。”

心灵漫步:

一位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讲述了这个故事。他解释说,内脏感觉是指我们身体各脏器受到刺激时产生的主观感觉,包括内脏痛觉、牵拉感觉、胀、饥饿、恶心和反射痛等。

是的,这些感觉我们都体会过,然而,当这些身体器官被碰触时,我们却没有感觉,这真是出人意料,不是吗?

麻醉剂的替代品真的是催眠术吗

催眠术竟然可以代替麻醉剂,令人称奇!现在就来了解一下吧!

19世纪初,一位法国的外科医生克劳奎特(Cloquet)接待了一位患有右侧乳腺癌的妇女,医生决定进行手术,并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利用催眠术代替麻醉剂。

在手术前,他只给病人进行了催眠,而没有注射任何麻醉药物,结果在切开病人乳腺至腋窝并去掉肿瘤和腋窝腺体的整个手术期间,病人没有一点疼痛的感觉。

1829年,克劳奎特在法国医学院作报告时专门报告了这一发现。

此报告一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人们甚至指责克劳奎特是骗子。然而在随后的几年中,就有很多人报告说也用催眠术进行了无痛手术。这些报告唤起了人们对催眠术可以缓解疼痛的心理学机制的研究兴趣。

在大多数学者看来,催眠术缓解的只是病人对手术的焦虑、恐惧和担忧,而疼痛作为感觉是否也能得以缓解,至今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也许,在催眠术下,疼痛可能达到某些较低的水平,只是没有达到意识水平而已。

关于这一点,希尔加德(Hilgard)的实验也许可以说明。

希尔加德用循环冰水作疼痛刺激。他请被试验者把一只手放进冰水里,另一只手则放在一个指示疼痛感受的按键上,并请被试验者用1~10级报告感受到的疼痛强度。

在催眠状态下,希尔加德惊奇地发现,被试验者说不痛,而且全然不理会放在冰水中的那只手,但放在按键上的手却按下按键报告疼痛的感觉,表现得和没有受到催眠时一样。

心灵漫步:

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催眠术很神秘,也很神奇。可是在懂得催眠术的心理学大师那里,这只是一种治病的手段。这也是他们在讲述上面这个故事时,采取一种趋向学术化语气的原因。

在受到外部的剧烈刺激时,每个正常人都会产生痛觉,然而在催眠状态下,这种痛觉竟然能够消失。其实这说明了,在我们的意识中存在不同水平的认识机能,疼痛可以达到意识的某一水平,当人被催眠后,意识就会在能够感知痛觉的水平之下。

如果人们能够在催眠状态下接受手术,这也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毕竟不用忍受麻醉剂的副作用了。

你可有烧自己手的勇气

控制住你的心理,可以控制住疼痛的感觉。

公元前508年,伊特拉斯坎国国王波尔谢纳章军包围了罗马。

罗马城中有一位勇敢的青年名叫穆齐,他眼看国家遭受灾难,心中十分不平,于是,决定刺杀敌军的最高首领——波尔谢纳。

不幸的是,由于行刺过程中被发现,穆齐因寡不敌众而成了俘虏。波尔谢纳怒不可遏,下令在祭坛上点起火来,以便拷问这个青年,要他供出同谋者。

穆齐骄傲地走到祭坛跟前,把右手放在火中。他在同国王谈话的时候,一直把手放在火中,直到烧焦。

这位罗马青年表现出的坚强意志和无畏的精神,使波尔谢纳十分震惊,他想到罗马人如此勇敢,心中不免失去了攻占罗马的信心。出于敬佩,他释放了穆齐,由于害怕失败,他决定撤兵。

穆齐的绰号叫斯采沃拉(左撇子),他的形象已成为世界文学中无坚不摧的意志的典范。

心灵漫步:

心理学家们发现,人类心理对身体有着各种各样的积极影响。通过学会控制心理,人们可以控制身体反应,比如对痛感的反应。因此,他们引用了古罗马的这个故事来论证这一现象。

穆齐的勇敢与坚强令人动容,可我们不禁会想,他是怎样承受手被逐渐烧焦的痛苦的呢?其实这应该与心理有关,在心理学上允许作出这样的假定:与他所喊出的祖国伟大的思想相联系着的他的第二信号系统中心,是这样的强而有力,以至于根据负诱导规律,使它抑制住了引起疼痛的中心。

大脑皮质中明显的兴奋灶不仅能够克制疼痛,而且还能使人感觉不到它。人类的心理对痛觉的影响就是这样奇妙!

假如你的生命中只有三天光明

你应该珍惜拥有,用心去感受这光明的世界。

海伦·凯勒的生命是以苦难开始的,在她一岁零七个月时,突如其来的猩红热产生的高烧使她失明、失聪,成为一个残疾人。

由于聋盲儿童没有获取正确信息的途径,也无法与别人交流和玩耍,造成她性格乖戾,脾气暴躁。

七岁那一年,安妮·莎利文老师来到她的身边,此后半个世纪一直与海伦朝夕相伴。

莎利文到海伦家担任家庭教师的那一天,就送给海伦一个玩具娃娃,并用手指在海伦的小手上慢慢地、反复地拼写“d—o—l—l”(玩具娃娃)这个单词。

从此,海伦开始懂得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名字,并认识了自己的名字。此后,海伦经过艰苦的努力,陆续学习并掌握了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被誉为“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成就”。

十岁那年,海伦开始学习说话,因为她的“哑”是丧失听力而造成的,她的声带并没有受损。可是由于听不到别人和自己的声音,她只能用手去感受老师发音时喉咙、嘴唇的运动,然后进行成千上万次的模仿和纠音。最后,她终于学会了说话,并多次在世界各地巡回演讲。

她除了嗜书如命,还喜欢骑马、游泳、划船,酷爱戏剧表演艺术。

海伦在她那本伟大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下了一段感人至深的话:

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那宝贵的三日?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

“我,一个盲人,向你们有视力的人做一个提示,给那些不善于使用眼睛的人提一个忠告:想到你明天有可能变成瞎子,你就会好好使用你的眼睛。这样的办法也可使用于别的器官。想到你明天有可能变成聋子,你就会更好地去聆听声响,鸟儿的歌唱,管弦乐队铿锵的旋律。去抚摸你触及的那一切吧,假如明天你的触觉神经就要失灵;去嗅闻所有鲜花的芬芳,品尝每一口食物的滋味吧,假如明天你就再也不能闻、也不能尝了。让每一种器官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为世界通过大自然提供的各种接触的途径向你展示的多种多样的欢乐和美的享受而自豪吧。不过在所有的器官中,我相信视力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

心灵漫步:

海伦·凯勒的故事已经为大家所熟知了,当然她的故事也经常被心理学家们提起,但不是被拿来说明坚强的意志,而是讲解“感觉剥夺”。

在一个绝对宁静孤独的环境里,几乎没有人能忍耐三天以上;即使可以,在实验过后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也会频频出错,精神难以集中,且需要三天以上的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就是“感觉剥夺”。

海伦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一度处于严重的感觉剥夺状态,但难能可贵的是,海伦凭借坚强的意志战胜了自己的命运,走出了一条精彩而充满意义的人生路。我的朋友,假如你的生命中只有三天光明,你会如何呢?你会珍惜这短暂的幸福,并准备用坚强的意志迎接那些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吗?

盲人触摸到的东方大象

凡事以偏概全,如同盲人摸象。

在古印度,有几个盲人想知道大象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于是就决定请人带他们到大象那里,去摸一摸大象。

一天,这几个人被带到一头大象跟前,他们都很兴奋,于是跃跃欲试,开始选择一个位置,用手去摸象。

盲人A是个高个子,首先摸到了象的耳朵,马上激动得不得了,大声喊道:“哦,原来大象像一把扇子。”

盲人B个子矮,所以一把抱住了象腿,他立刻反驳道:“不对,不对!大象好比一根柱子嘛。”

这时,摸到象身的C慢条斯理地说:“什么呀,你们都错了,大象就如同一堵墙啊!”

拽住象尾巴的D,哈哈大笑起来:“哪里,哪里,大象似乎是一根粗绳子呀。”

最后,被象鼻子卷住的盲人E气喘吁吁地声明:“我觉得呢,大象跟一条大蛇差不多。”

触摸完毕,在回家的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争论,谁也说服不了谁,都想让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

心灵漫步:

哈佛的心理学教授在给他的学生讲授“感觉”时,讲了这个发生在东方的故事。

摸象的盲人们,体现出的是一种片面性的思维。其实思维的片面性来自于感觉的片面性。人的感觉总是有限的,一种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一个方面,要想全面认识事物,必须进行全面考察,不能以偏概全。 PMxob+JeYljb+V8sArhbUjn+gYUzCiV1gv3gJ/If9Fgo11ivcxeQQgAiZihT+L1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