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到工业革命时期,所谓的工业革命,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操作。这种生产方式与传统的小作坊式的生产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生产力的提高,使这一时期的产品极大丰富,人们将用不完的产品卖到其他国家,对外贸易变得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也逐渐紧密起来,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也称产业革命,其基本的革命形式是用大规模的机器化生产来代替手工生产。
工业革命的爆发起源于18世纪的英格兰中部地区。18世纪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之后,这一新的技术引发了一场机械化生产的重大革命,由此引发工业革命。到了19世纪,工业革命传播到了美国,后来又传到世界各国。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工业革命呢?
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推进,生产力发展之后,生产产品的原料增加了,同时劳动力的数量增加了,而且由于多年的海外贸易和扩张,生产出的产品也不愁没有销路了,此时,传统的生产方式愈加显得无法满足需求。只有发明先进的生产技术,才能够使生产产品的效率提高。因此,爆发一场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的革命成为必然。
在工业革命爆发之前,一些技术革新也是促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因素,比如蒸汽机、焦炭、铁和钢等技术的成熟,也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发展条件。
工业革命之后,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更依赖机器,而并非像以前一样依靠人力和畜力。人类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类文明开始了现代化进程,从此之后,人类走进“蒸汽时代”。
珍妮纺纱机。
从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生产的商品开始越来越多地销往海外,手工生产的商品根本不能满足商品需求总量。为了提高产量,人们开始想办法对生产方式进行改革。
这种现象出现在各个生产领域。在棉纺织生产部门,人们最先想要改进的是一种叫做飞梭的纺布工具。18世纪60年代,织布工哈格里夫发明了一种名叫“珍妮”的手摇纺纱机。这种纺纱机一次可以纺出许多根棉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珍妮纺纱机的出现使当时的纺纱能力和之前相比提高了8倍。
瓦特和蒸汽机。
詹姆士·瓦特是英国近代著名的科学家,也是蒸汽机的发明者。他出生于1736年,父亲是熟练的造船装备工人,后来自己独立经商做生意。瓦特的母亲出身于贵族,从小给予瓦特很好的家庭教育。
瓦特从小体弱多病,上学之后不喜欢剧烈运动,而是喜欢独自沉思。有一次瓦特看到水壶里的水开了,蒸汽的力量将壶盖顶起来,他盯着水壶盖看了很长时间。年纪尚小的瓦特从此对蒸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由于身体的缘故,瓦特中途退学回家了。在家中,瓦特自学了天文、化学、物理、解剖等多门学科,同时还掌握了拉丁文、希腊文、法文、德文和意大利文。
瓦特17岁那年,父亲破产,家庭经济状况急转直下。这个时候瓦特不得不出去工作以维持生计。他先来到一家钟表店学手艺,然后又到伦敦跟一位很有名的钟表机械师学技术。21岁那年,他在工作中结识了当时颇有名望的化学家布莱克和物理学教授鲁比森,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化学、物理方面的理论知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了对蒸汽机的研究。
在瓦特生活的时代,已经出现了一种“纽可门蒸汽机”,但是这种蒸汽机对燃料的损耗很大,而且生产效率低下,所以不能在各生产部门中广泛使用。瓦特总结前人的经验之后经过反复的改革和试验,花了10年的时间,终于发明了新型蒸汽机。
新型蒸汽机的发明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意义究竟有多大呢?
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在英国普遍推广使用之后,英国的生产力水平飞速发展,工业产值达到了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超过法国3倍以上。当时,拿破仑虽然造就了战斗力最强的陆军,却始终不能战胜英国,关键也在于法国的经济实力远远比不上英国。
纽可门蒸汽机。
1705年,英国的纽可门设计制成了一种实用的蒸汽机。
纽可门出生在英国一个工匠家庭,年轻的时候曾经在一家工厂当铁工。从1680年开始,纽可门和同伴合伙做采矿生意,通过出入矿山了解到了矿井排水难的问题,于是纽可门下决心对蒸汽机进行改革。
纽可门通过不断探索,并综合前人的技术成就,设计制成了气压式的蒸汽机。这种蒸汽机每分钟可以往返运动16次,非常适用于矿井的排水。
加里波第。
加里波第是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的领袖,杰出的军事家,于1807年7月4日生于法国的尼斯,1882年6月2日逝世。加里波第年轻时当过水手和船长,并于1832年加入青年意大利党。1833年7月,加里波第在马赛与马志尼相识,同年12月受到马志尼的派遣前往热那亚,策划举行了推翻撒丁王国的海军起义,事败之后出走法国,后又流亡到南美洲,建立以在南美侨居的青年意大利党人为骨干的志愿队伍——红衫军,先后参加巴西人民建立里奥格兰德共和国和乌拉圭人民1842年抗击阿根廷独裁者罗萨斯的战争,成为名盛一时的游击战领袖。
1848年,意大利革命爆发,他于同年6月返回意大利,并组建志愿军参加反对奥地利的独立战争,与奥地利军队在阿尔卑斯山展开山地战。
1849年2月,加里波第参加建立和保卫罗马共和国的战斗,大败法国侵略军,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共和国灭亡后,加里波第率领数千人退出罗马,摆脱法军和奥军的追击,跨过亚平宁山抵达意大利北部海岸,沿途宣传意大利统一的思想,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
由于加里波第在南美洲和欧洲都建立了军事冒险的神话,因此也有人称他是“两个世界的英雄”。
尼斯。
尼斯是法国南部的一座城市,位于地中海沿岸,被誉为是仅次于巴黎的第二大旅游城市,也是全欧洲最具魅力的黄金海岸。
尼斯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还有世界一流的歌剧院,同时在城市规划方面融入了普罗旺斯风格。这里的鲜花四季常开,漫步在城市中,仿佛置身于花团锦簇的童话世界中。
俾斯麦和“铁血政策”。
1815年之后,德国一直四分五裂,这种群龙无首的状况欧洲皆知。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在俾斯麦的“铁血政策”指导下,完全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
1815年,德国分裂形成的各个封建国家提出建立德意志联邦,但这次的联邦只是联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国家,联邦包括力量较强的奥地利、普鲁士和其他小国共34国家和4个自由城市,这些国家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仍各自拥有独立的领土和主权,联邦只不过是一个形式而已,但德国的统一已经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俾斯麦在他的就职演讲中说:“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它的武力!”在这次演讲后,俾斯麦获得了“铁血宰相”的称号。俾斯麦丝毫没有愧对这个称号,他带领普鲁士人民为德国统一进行不懈的战斗。
普鲁士首先发动了对奥地利的战争,只有将最强大的敌人挤出竞争的行列,才能彻底扫清统一德国道路上的绊脚石。奥地利作为和普鲁士实力相当的国家,自然很难打败,为了有更大的胜算,俾斯麦发挥了他的外交才能,对周边的国家拼命拉拢,俄国成了首选。
因为有了俾斯麦充分的战前准备,在1866年爆发普奥战争后,奥地利的军队无法阻挡普鲁士的进攻,普鲁士大军一路挺进,一直将奥地利的军队打退到其首都维也纳。在那里,俾斯麦再次显示出他卓越的政治眼光,他认为这时还不是和奥地利拼得鱼死网破的时候。最后,普鲁士只是将局面置于掌握之中,等待更为合适的机会。
为了能够一举统一德国,俾斯麦认为解决外围问题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将战争的矛头指向了法国。这又是普鲁士准备充分的一次战役,法国在匆忙应战中被打得连连败退,甚至连国王都被俘虏了。这次胜利之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为首相,德国的统一终于完成。
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俾斯麦的功劳是无人可比的,他以出色的外交手腕和卓越的政治眼光,终结了德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其“铁血政策”为日后德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影响了日后德国的历史。
维也纳。
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是奥地利最大的城市和政治中心,位于多瑙河畔。
维也纳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名城,有“音乐之都”的盛誉,许多音乐家都在此度过了自己的大部分生涯。每年夏天,这里都会举办“露天音乐会”。
巴黎公社起义。
1870年9月2日,拿破仑三世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投降。9月4日,巴黎人民掀起革命浪潮,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胜利果实却落入梯也尔政府手中。9月28日,梯也尔政府与德国签订和约,法国割让阿尔萨斯、洛林大片领土给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梯也尔政府的丧权辱国行为激起人民群众的极大愤慨,巴黎民众纷纷要求成立公社以监督政府。1871年3月15日,国民自卫军251个营队的代表选出中央委员会。3月18日当晚,国民自卫军控制巴黎所有政府机关和塞纳河上的桥梁,梯也尔政府成员及其军队、警察仓皇出逃。3月26日巴黎进行选举,3月28日正式成立巴黎公社。
4月19日,巴黎公社通过了主要纲领性文件——《告法国人民书》,它阐述了消灭军国主义、剥削制度和各种特权的问题。公社的其他文献表达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以及必须建立真正的民族联盟的思想。
巴黎公社成立后,制定了一系列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措施。这些革命措施显示出巴黎无产阶级的革命首创精神,是巴黎公社的伟大创举,为无产阶级专政进行了第一次伟大尝试。
巴黎公社的全部活动都具有旨在对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深刻社会性,也具有国际意义。但是,在巴黎开始的革命并没有在全国取得胜利,里昂、圣艾蒂安、图卢兹、纳博讷、马赛、波尔多等城市的公社都被凡尔赛政府军队摧毁了。
在法国的中心存在着两个相互对抗的国家政权:以公社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政权和以凡尔赛反革命政府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政权。作为政权机关的巴黎公社是由各派代表组成的,它是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党派的联盟,联盟双方对纲领和实际工作中的许多重要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公社领导的持久辩论贻误了对反革命采取坚决行动的时机,最终导致主动权的丧失。
梯也尔政府利用公社社员踌躇之机,调动10万大军扑向巴黎。
5月份,公社战士与敌人进行了连续激战,坚持死守阵地。28日16时,公社战士坚守的最后一个街垒被攻克。英勇的巴黎人民的武装起义在经过不屈不挠的斗争后,被凡尔赛军血腥镇压。
据统计,公社战士共有7.29万人在作战中牺牲,2.98万人被枪杀,6万多人被投入监狱或被流放。
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其功绩不可磨灭。列宁高度评价了巴黎公社的历史功绩,指出公社的活动提供了建立新型国家——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范例。巴黎公社给无产阶级“具体地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唤起了无产阶级对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希望。
梯也尔政府。
法国在普法战争失败之后建立了以梯也尔为首的临时政府,梯也尔政府实行投降卖国和敌视工人的反动政策,是巴黎公社革命爆发最直接的原因。
梯也尔是法国政治家,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总统。他依靠法国资产阶级的借款提前还清了对德国的赔款,并使德国军队于1873年3月撤离了法国。他所建立的共和国并没有得到多少人的支持,梯也尔最终于1873年被迫辞职。
英国东印度公司。
自从1588年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后,英国逐渐取代了西班牙,成为海上新兴的霸权国家,英国的殖民地逐渐遍及世界各地,一天24小时中,阳光照射的地方总有一处或几处是英国统治的地区,所以英国又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英国之所以强盛发达,与对殖民地的残酷掠夺是分不开的。东印度公司的建立与发展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东印度公司始建于1600年。最初,英国人主要利用东印度公司做生意,后来,东印度公司逐渐成为英国殖民者侵略印度的工具。1613年,英国人在印度西部的苏特拉设立贸易站,不久,又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拉斯建立商馆。1698年,东印度公司向印度莫卧儿政府买下了位于孟加拉湾恒河口岸的加尔各答。加尔各答村庄虽小,作用却非常大,其周围盛产大米、黄麻等作物,河流纵横交错,平原一望无边。东印度公司在这里设立了贸易总部,把印度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因为东印度公司实力越来越大,逐渐占领了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和孟买。他们在这里设立了三个管区,各设一名省督管辖,把这些地方变成了进一步侵占印度其他地区的根据地。
英国人在印度大肆掠夺,势必引起印度人民的不满,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更顺利地入侵其他地区,便在加尔各答修筑了一个巨大的堡垒,里面是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的英国军人,这些英军还训练印度人帮助他们打仗。
本来是做生意的东印度公司,光是经济掠夺就已经使印度人民非常不满,此时竟又建立了军队,印度政府理所当然地出面进行干预。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年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是在1756至1763年间由欧洲主要国家组成的两大交战集团在欧洲、北美、印度等地争夺殖民地及领土的战争。
这次战争对于18世纪后半期国际战略格局的形成以及军事学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参加战争的国家众多,所以也有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林肯。
在美国历史上,他被评价为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人物,他就是亚伯拉罕·林肯。贫民出身的林肯的一生可以算得上是不断进取的一生。即使在食不果腹的日子里,林肯也从来不放弃读书学习的机会,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了一名律师。
作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苦难的童年是林肯成年后不断进取的动力,在他与那些黑人一样受到虐待的时候,他就发誓要亲自将奴隶制度毁灭。他为这个目标努力着,成为州议会辉格党领袖不久后,他参加了美国国会议员的竞选,获得了成功,第一次来到首都华盛顿,在这里他付出了更大的努力。林肯针对奴隶制度进行了抨击,他认为这是严重阻碍人类进步的野蛮制度,是一种早就应该被消灭的制度,当然,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利益的蓄奴主义者疯狂地反对林肯。
1860年,林肯成为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11月,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这个消息使得南部的奴隶主更加不满,美国南北矛盾迅速扩大,坚持蓄奴主义的南方把林肯的当选看做一场灾难,南卡罗来纳州在林肯宣誓就职前退出了联邦。
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但是作为总统,林肯仍希望可以为民众赢得和平的环境,他进行着最后的努力。南方的奴隶主对林肯进行中伤、造谣,乃至刺杀,但这丝毫不能影响林肯的脚步,他在宣誓就职后,由骑兵护送前往白宫,开始履行总统职责。林肯就职一个月后,南部联邦的军队攻占了政府的一个要塞,南北战争爆发。在大势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南方奴隶主败局已定。
随着林肯第二次当选总统,美国终于要结束内战,走向统一了。1865年4月9日,南方奴隶主战败,美国赢得了统一,林肯终于为他的理想和美国人民赢得了美好的未来。但就在南方军队投降后的第5天,林肯在华盛顿福特剧院遇刺身亡,死后葬于橡树岭公墓。
林肯领导美国人民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美国国会。
美国国会是美国最高的立法机关,具有立法、代表选民发言、监督、公众教育、调解冲突的任务,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议员总数为435人。在美国,两院议员长期连任的现象十分普遍,议员不得再兼任其他的政府职务。
芝加哥工人大罢工。
5月1日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的节日,这是为了纪念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因为无法忍受资产阶级的压榨而自发举行的大规模的罢工。
19世纪80年代,工人们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资本家丝毫不顾及工人的身体承受能力,让他们从早到晚不停地工作。在这种工作条件下,工人们仍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很多工人工作不久身体就迅速消瘦下去,变得孱弱不堪,而一旦工人们失去劳动能力,便会被无情抛弃,工厂里会再招来一些新的年轻力壮的劳动力,失去饭碗的工人根本没有积蓄,这个时候等待着他们的就只有死亡。
工人们强烈要求改变自身状况,他们团结起来,要求资本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但是面对弱势的工人群体,资本家根本就不予理睬,他们眼里只有利润和财富。面对资本家的冷漠,工人们忍无可忍,自发组织起来为自己的生存权利与资本家作斗争。
面对工人们的强烈抗争,资本家选择了一种极为卑鄙的做法,他们教唆警察对上街游行的工人开枪镇压。资本家本以为这样做会使工人们胆怯,但是他们低估了工人们的决心,工人们反而更加坚定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信念,再次掀起了罢工热潮。
在1886年5月1日,所有的工人集结起来,在街头进行大规模游行表示他们的抗议。这一天,美国全体工人进行了总罢工,仅芝加哥一个城市,就有4.5万名工人涌上街头。
资本家联合政府对工人进行了再一次的镇压,这一次有更多的工人代表们死去,还有更多的人被抓进警察局,但武力无法使工人们屈服,他们誓为自己的权益抗争到底,哪怕流血牺牲也无所谓。
美国芝加哥工人的鲜血,燃起了全国工人斗争的烈火,进而影响了全世界的工人,大家纷纷停下手中的工作,到街上游行、罢工,做好了殊死搏斗的准备。得到世界舆论支持的这场工人运动最终取得了胜利,美国政府在一个月后答应了实行八小时的工作制度。
这场罢工运动,激发了全世界工人的斗争热情,为了纪念这一天,人们将5月1日定为劳动节,这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
八小时工作制。
八小时工作制最早是由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于1817年提出的。1833年,在欧文的支持下,具有同情心的工厂主约翰·多赫尔蒂等人发动了一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运动。
在当时的美国,工人们每天要劳动14个小时以上,有的甚至要劳动18个小时,但是工资很低。沉重的阶级压迫激起了无产者的极大愤怒。后来,工人们联合起来提出罢工口号,一次又一次地和资本家进行抗争,争取了八小时工作制。
美西战争。
美西战争发生于1898年,是美国为了争夺西班牙属地古巴和菲律宾而寻衅滋事,向西班牙发动的战争。
1898年2月15日,停泊在古巴哈瓦那港的美国军舰“缅因号”无故爆炸,造成军舰的损坏和船上官兵的大量死伤,这一事件引起美国极大的关注,美国人认为这是对他们的挑衅,宣称要查出是谁炸毁了自己的军舰。这则新闻吸引了美国民众的眼球,接下来的事情更是出乎意料,美国政府调查之后,称这起恶性事件是西班牙人干的,这一消息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小石子,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知道这个消息意味着什么。
自从资本主义崛起之后,各个强国争相抢夺殖民地,美国作为“后起之秀”,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自然非常不甘心,它渴望着一个机会,好对一些国家采取行动,古老衰败的西班牙就成了首要目标。美国政府集结军队,准备开战。西班牙一直要求由自己国家的调查队亲自登上战舰调查实际情况,但是美国进行了阻挠,所以西班牙一直没能找到爆炸的真正原因。
1898年2月15日晚上,美国正式对西班牙宣战。战争在西班牙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宾同时展开。先进的美国舰队在海面上和西班牙舰队进行了激烈的较量。虽然西班牙船只众多,但是设备多已老化,而且因为时间仓促,根本没有充足时间进行准备,所以在美国军队的猛烈轰击下,西班牙舰队节节败退,不过几个月时间,美国就占领了菲律宾,西班牙在菲律宾的统治彻底土崩瓦解了。
之后,西班牙军队从大西洋的佛得角群岛调来舰队,想要守住古巴,但是非常可惜,因为这支舰队的总指挥判断失误,舰队失去了主动权。经过3个月的艰苦战斗后,西班牙战败了,并承认古巴独立,将菲律宾群岛转让给美国,由美国付给2000万美元作为补偿。
美国终于达到了目的,将古巴和菲律宾变成其殖民地,为自己谋取了更大的利益。至于战舰爆炸的真正原因,据说有人查明是船上的煤堆自燃引起的,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一次的美西战争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也让新兴的美国走上了更为强盛的道路。
缅因号。
1898年2月15日晚上,在西班牙殖民地古巴的哈瓦那港口,停泊着不少船只,美国的“缅因号”军舰也停靠在这里。突然一声巨响,“缅因号”爆炸了,很多官兵还没来得及问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就送了命。“缅因号”军舰的爆炸使164人死亡,100人受伤。
诺贝尔奖金。
诺贝尔是安全炸药的发明者,有“炸药大王”的美称。他一生当中,共有400项关于各类炸药的发明,在世界化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诺贝尔小时候就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父亲在硝酸甘油方面很有研究,诺贝尔和父亲、弟弟一起,废寝忘食地成功研制出了一种液体炸药,这种炸药很快被普遍使用。但是这种被称为“诺贝尔炸油”的炸药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那就是极其不稳定,只要有一点轻微的摩擦或者震动就会引起爆炸。出现过几次严重的事故之后,人们都拒绝使用这种炸药,许多政府不准进口,运输公司也拒绝运送。
这让诺贝尔父子都十分失落,他们决心研制出更强大、更安全的炸药,于是再次投入到试验中。然而,炸药的研究是非常危险的,有一次,诺贝尔外出回家,发现自己家的实验室已经夷为平地,而他的亲弟弟和助手也在这次试验中丧生。诺贝尔没有被悲伤击倒,他化悲痛为力量,更加坚定信念,继续从事炸药的研究。为了不让周围的邻居受到安全的威胁,诺贝尔独自躲到湖中心的一艘小船上继续进行试验。
有一次,他的实验室突然爆炸,正当人们议论他是否已经被炸死时,他满身是血地从实验室里跑出来,脸上毫无疼痛的表情,兴奋地高喊:“我成功了!我成功了!”人们都认为他疯了,但是他真的成功研制了一种安全性极高的炸药。炸药研制成功后,他申请了专利,开办了厂房,他的炸药销路很好,他很快就拥有了巨额的财富。
后来,诺贝尔的炸药被人们用于战争,这使他伤心欲绝,因为他研究炸药的初衷是为了方便人们开矿修路,没有想到竟被用来杀人。为此,诺贝尔心中充满了遗憾。
1895年,诺贝尔立下了一份独特的遗嘱,他将自己一生的积蓄捐献出来当做基金,将其利息作为奖金,奖给世界上对物理、化学、医药学、文学和促进世界和平有特殊贡献的人。这就是现在很多科学家为之骄傲的“诺贝尔奖金”的由来。
诺贝尔奖金的第一次颁发是在1901年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地点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音乐厅。在这次盛会中,由瑞典科学院等机构推荐的物理、化学、医药学、文学、促进世界和平等方面的杰出人才,接受“诺贝尔基金会”颁发的荣誉证书和巨额奖金,以表彰他们对社会和人类的杰出贡献。在对这些优秀的人才表示祝贺的同时,人们更加怀念诺贝尔,他和他的发明将永远被铭记。
诺贝尔基金会。
诺贝尔基金会是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规定建立起来的,他的这项遗嘱于1895年他去世的前一年在巴黎签署。实际上,这个机构真正运作起来则是在诺贝尔死亡3年之后。1900年6月,瑞典国王在议会中正式颁布了这个机构的管理章程。
莱特兄弟和他们的飞行之旅。
1896年,在俄亥俄州从事自行车修理和制造的莱特兄弟看报纸时,无意间读到一则消息:德国的李林塔尔驾驶滑翔机失事身亡。这则消息带给了莱特兄弟灵感,他们决定研究飞行器械。由于还没有任何成功范例,这在当时是一项困难无比的研究,很多研究飞行的专家和机械大师都望而却步。莱特兄弟两人能坚持下去吗?
兄弟两个凭着默契的配合、对飞机研究的巨大热情以及百折不挠的精神,开始了对飞机的初步探索,他们白天干活挣钱维持生计,晚上则研读飞行资料。他们始终没有放弃理想,坚持了整整3年,终于开始动手设计自己的滑翔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1900年10月,他们终于制成了自己的第一架滑翔机,并把它带到吉蒂霍克海边,这里十分偏僻,周围既没有树木也没有民房,而且这里风力很大,非常适宜放飞滑翔机。
这次的飞行效果不够理想,但也不算失败,因为滑翔机总算是离地一米滑翔了。在这一小小胜利的鼓舞下,莱特兄弟继续鼓足干劲,第二年,他们的第二架滑翔机研制成功,这次试验得到了一个让他们激动的结果,滑翔机借着风力达到180米的高度。莱特兄弟在借助风力飞行成功后,还想不借助风力就将飞机开上天空,他们想到了汽车的发动机,并很快付诸行动。1903年,莱特兄弟终于研制出了一架飞机,这次他们邀请了观众观看他们的飞行试验。
莱特兄弟开动了发动机,飞机的螺旋桨开始转动,带动着飞机滑翔到了3米的高空,向前飞去。之后又试验了几次,飞机都能飞行几十米,然后稳稳地着陆。莱特兄弟和观众都很激动,他们相拥而泣,这是一次伟大的飞行,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驶飞机飞行成功。
真正划时代的改变要来临了,莱特兄弟相信他们将带来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变革,他们确信飞行器的时代已经来临。此后,虽然他们不断地带着他们的研制成果去世界各地做巡回表演,让人们知道他们梦想多时的飞行之梦已经不再遥远,但是,这一成功并没有及时得到美国公众的认可,反而是在世界巡回飞行时被法国首先给予了肯定和正确的评价。
滑翔机。
滑翔机是外形与飞机相似的飞行器,但是二者最大的不同就是,滑翔机没有动力装置,最初级的滑翔机就是从高处的斜坡下滑,用高度的损失来获得前进的动力。
现代的滑翔机可以由飞机拽着起飞,可以用汽车牵引起飞。在无风的情况下,滑翔机只能进行下滑飞行。如果有上升气流,滑翔机则可以像老鹰那样平飞或者高飞。
发明家爱迪生。
爱迪生是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学家,为人类文明的进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爱迪生只上过3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主要是源自母亲的教导以及通过自学得到的。爱迪生从小就总是问一些和课本无关的问题,问得老师和大人都无法回答,人们认为他是在故意刁难,其实爱迪生只是在思考一些人们从来没有思考过的问题。
爱迪生一生有2000多项发明专利,平均每两周就有一项专利成果,这位“发明大王”被当时的人们称为“门罗公园的哥伦布”。电灯、印刷机、留声机、蓄电池、电影等都是爱迪生的发明,他成为十几种行业的开创者。其中,电灯泡的发明使爱迪生走向其发明生涯的巅峰。登上巅峰的道路是艰难的,爱迪生对灯泡的研究正是如此。
为了研制出一种实用的灯泡,爱迪生在实验室里进行了不下数百次试验,他几乎试用了所有可以当做灯丝的材料。他把一截棉丝撒满炭粉,弯成马蹄形,放入坩埚进行加热,做成灯丝,放到灯泡中,再用抽气机抽去灯泡里的空气,电灯亮了,并且一直亮了45个小时。1879年10月21日,爱迪生就这样点亮了世界上第一个灯泡。
但是爱迪生并不满足,他希望灯泡可以亮得更持久、更方便,于是继续埋头在实验室里工作。最终,他的灯泡可以持续发亮2000多个小时都不熄灭,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从蒸汽时代到电力时代的门槛被这小小的灯泡跨越了。1882年9月4日,爱迪生亲手合上世界上第一个商用电力系统的电闸,电流沿着电线迅速流动,照亮了曼哈顿金融区的摩根公司等58个地方。
爱迪生的这项发明不亚于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灯泡被送到千家万户,亮起来的时候,电才算真正普及到千家万户。随着灯泡的应用,爱迪生再次推出他的新发明——火力发电站,这是为了使人们更好地使用灯泡而延伸出来的发明。自此电流就四通八达,人类社会真正迎来了电力时代,美国也借此达到了工业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曼哈顿。
曼哈顿是当今世界上最繁华的地区之一,是纽约市中心的一个小岛,面积为57.7平方公里。百老汇、华尔街、帝国大厦、中央公园、联合国总部等都集中在曼哈顿。
马克思与《资本论》。
马克思是近代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以及革命理论家,他的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支持他理论的人,被称为“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于1818年出生在德国莱茵的一个律师家庭,长大之后考入波恩大学,学习希腊罗马神话和艺术史,后来又进入柏林大学攻读法律及哲学专业,并于1841年获得博士学位。1842年,马克思进入《莱茵报》当编辑,凭借精彩的社会评论文章使报纸的社会影响力扩大。
1844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相识,从此,他们开始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共同奋斗。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起草了著名的革命纲领《共产党宣言》,该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64年,马克思在伦敦创建国际工人协会,并成为该组织的领袖。1867年,马克思发表了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的第一卷,在书中阐明剩余价值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马克思还写过《法兰西内战》一书,在书中有力地论证了暴力革命的原则,发展了无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马克思晚年的时候物质生活极度贫乏,健康状况也不乐观。尽管如此,他依然致力于帮助各国工人政党进行长期斗争的理论研究工作,并写出《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
1883年,体力已经严重透支的马克思在办公过程中忽然感到很疲惫,于是在办公桌上小憩,却再没有醒过来,一代伟人就这样与世长辞了。
马克思主义是近代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理论之一,其学说至今仍然活跃在学术界,其学说精神也不时地被运用在各国政府的施政方针上。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仍然有许多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的治国方针,比如中国、越南、老挝、朝鲜、古巴等。
波恩大学。
波恩大学是位于德国波恩市的一所重点大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德国莱茵河畔,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产物。
1777年,人们在波恩建立了一所高等学校,以促进蓬勃的启蒙运动的发展,1786年又将其改建为大学,这就是波恩大学的前身。
1818年,波恩大学成为了普鲁士的正规大学,由政府接管,从此学校的各个领域开始进入正规,向现代大学迈进。
白宫。
白宫是美国总统居住及办公的地方,位于华盛顿的宾夕法尼亚大街,占地18英亩,主楼是一幢三层高的白色楼房。
白宫兴建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建筑师詹姆士·霍本设计,属于爱尔兰宫殿风格。
白宫最开始其实并不叫“白宫”。1814年英国远征军企图一把火烧掉白宫,幸亏当时一场暴雨使火势及时得到控制,但是宫殿处处都露出难看的焦火痕迹。为了美观,人们将建筑涂成白色,没想到这使建筑物看上去更加美观大方了,于是就干脆保留了白色。1901年,美国第26届总统罗斯福将其命名为“白色的房屋”,后来人们就习惯称之为“白宫”。
作为美国政府的所在地,人们不免对白宫充满好奇。根据美国法律规定,白宫内所有支出都是由纳税人所负担的,所以白宫的一部分也应当向公民开放。
从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开始,白宫开始对外开放,每天早上,总统府邸的房门将会打开,公民可以在不影响总统办公的前提下参观白宫,这也是杰弗逊民主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据说那时前来参观的人不少,而杰弗逊本人也会在休息时间走出办公室,与素不相识的客人握手,表示欢迎,甚至会凭友人的一封介绍信邀请陌生人共进下午茶。
罗斯福。
罗斯福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是20世纪最受美国民众爱戴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三届总统的人。不仅如此,罗斯福还是身残志坚的代表,他因为患小儿麻痹症致残,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政治上的杰出成就。
西点军校。
美国的西点军校,素有“美国将军的摇篮”之美称,是美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军事学院之一。很多著名的美国名将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家喻户晓的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布莱德利都曾是西点军校的学生。
西点军校位于纽约北部的西点镇,1802年,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宣布在西点成立美国军事学院,这就是西点军校。西点军校以学术水准高、纪律严明著称。1817~1833年,希尔维纳斯上校担任这所学校的校长,在任期间提高了西点军校的学术水准,严明了军事纪律,尤其强调诚实正直,被尊称为“西点军校之父”。他还提倡萨耶尔教学法,就是进行小班授课,学员和教官应当每天对课程进行讨论,这一方法至今还在西点军校广泛使用。
1898年,西点军校将“职责、荣誉、国家”正式定为校训。西点军校特别注重对学员进行品德教育,以期培养出品德高尚的领导人才。学员从进校第一天起就被灌输了西点的基本价值观,即诚实正直和尊敬他人。校训中明确规定学员不得有撒谎、欺骗和行窃的行为,否则,一经查出,学员将受到严厉批评甚至被开除学籍。除此之外,西点军校还为学员们灌输这样一个观念:如果你想要得到别人的尊敬,就必须以同样的尊敬对待别人。
艾森豪威尔。
美国第34任总统。在美国历史上,他是一位充满戏剧性的人物,是美国唯一一位当上总统的五星上将,并担任过哥伦比亚大学的校长。
国际红十字会。
国际红十字会创立于1863年,创始人叫亨利·杜南。
19世纪中叶欧洲战乱,大小战争时常发生。1859年的一天,杜南经过意大利的一个小镇,看到战场上很多无助的士兵在烈日下痛苦挣扎。看到这样的场景,杜南马上组织附近的居民救助伤员,对尸体进行掩埋。救助伤员的时候,杜南脑海中产生了一个伟大的念头:呼吁制定一项国际法律,对交战双方的战俘进行人道主义保护,不分国籍、不分民族、不分宗教信仰地全力抢救伤员,最大限度地减少死亡人数。
杜南的想法在欧洲赢得了广泛的支持,最终瑞士日内瓦福利会选出杜南和其他四个人一起组成委员会,并于1863年2月在日内瓦召开会议,这就是红十字会委员会的前身。
1863年10月,欧洲的16个国家齐聚日内瓦召开外交会议,一致通过了《红十字决议》,决定在每个国家都建立救护团体。此后,战士们的生命安全得到一定的保障,欧洲战场的伤亡状况明显得到改善,红十字会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
100多年来,红十字会的任务从最开始的战场救助扩展到对自然灾害的援助以及意外伤害的急救等。
人们为了纪念杜南并表彰其贡献,将他的生日——5月8日定为国际红十字日。
日内瓦。
日内瓦是瑞士的第二大城市,位于日内瓦湖的西南角,湖上的大喷泉是日内瓦的象征。日内瓦还是世界钟表之都,钟表业与银行业是日内瓦的两大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