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封建制解体时代的欧洲

“地理大发现”之后,最开始向海外扩张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国家。很快,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家也纷纷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他们在殖民扩张中使用种种手段掠夺殖民地人民的资源和财富,这种掠夺使西欧国家积累了很多的财富,逐渐强大起来。

这一时期的世界可以用“弱肉强食”来形容,在很多被殖民地区,人们纷纷开展不同形式的反抗活动,一些有先见之明的人主张发愤图强,为自己国家的强盛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克伦威尔。

克伦威尔是英国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杰出领袖、政治家和军事家。

克伦威尔于1599年出生于亨廷登郡一个中等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中等乡绅,其整个家庭环境是清教徒式的。克伦威尔长大之后进入剑桥大学,一年之后由于家道中落不得不放弃学业,独自谋生。

1628年,克伦威尔被选入议会,17世纪30年代迁居至剑桥郡,曾帮助当地农民反对贵族地主,因而在东部各郡中享有很高的声望。1640年,克伦威尔作为剑桥郡的代表先后被选入短期议会和长期议会。在长期议会中,他与坚决反对王党的议员站在一起,并且参与制定了《大抗议书》等文件。1642年,英国内战开始,他站在国会革命阵营一方,以自己组织的铁骑军屡建战功。1645年,国会授权克伦威尔改组军队,克伦威尔以铁骑军为基础组成“新模范军”,并指挥这支军队战胜了王党军队。1649年,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国宣布成立共和国,但克伦威尔独揽大权,成为实际军事独裁者。他镇压掘地派运动,出兵远征爱尔兰。1653年,他解散议会,自任“护国主”,但国内经济状况不断恶化,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克伦威尔始终未能稳定局势,最终于1658年病逝。

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位于英格兰的剑桥镇,是英国也是全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

英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作家、政治家都来自这所大学。剑桥大学也是诺贝尔奖获奖人数最多的学府,有8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在此执教或学习。

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至路易十六时期所使用的宫殿,后来又经过历代建筑师、雕刻家、装饰家们的不断改进,越发宏伟壮丽,直到今天依然是欧洲王宫府邸的杰出典范。凡尔赛宫是17世纪专制王权的象征,同时也是法国古典主义艺术最为杰出的代表。

凡尔赛宫在路易十三时期只是一个供皇帝打猎时使用的行宫,路易十四时期开始扩建宫殿。凡尔赛宫从1661年开工修建,直到1689年才完工。

凡尔赛宫的主体建筑长达707米,宫殿内房间众多,中间是主厅,两边分别是宫室以及办公厅、剧院、教堂等。宫殿内的地面和墙壁都用大理石镶嵌,并装饰有油画及雕刻。中部的镜厅是凡尔赛宫不同于其他皇宫的地方,内设17面落地镜将室外的蓝天、绿草等自然景观映衬进来,别有一番情趣。镜厅内两旁分别放置罗马皇帝的雕像和古代天神的塑像。镜厅中有8座可以同时插150支蜡烛的高烛台以及其他若干小烛台,如果全部点燃,加上镜面的反射,可以形成3000多支小蜡烛,将整个大厅映照得金碧辉煌。

凡尔赛宫内有园林建筑,这些园林建筑群分别位于宫殿的西侧,面积有100万平方米,呈几何图形。整个园林的南北是花坛,中部是水池,此外还有各种雕像、喷泉、柱廊等人工建筑。站在园子里放眼望去,跑马道、喷泉、水池、河流、花坛、草坪映衬在一起,构成了凡尔赛宫园林的美丽景观。

凡尔赛宫之所以闻名世界,不仅仅是因为建筑本身,还因为历史上很多重大事件都是在凡尔赛宫发生的。比如法兰西第三和第四共和国的总统就是在这里选举产生的。1871年1月,威廉一世在镜厅举行加冕礼,标志着德意志帝国的成立。1919年6月,著名的《凡尔赛合约》也是在镜厅签署的,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的全称是《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和约,其最主要的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

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和同盟国宣布停火,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经过巴黎和会6个月的谈判,双方各参战国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签署了条约,这个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结束。

第一艘移民船“五月花”号。

17世纪英国的清教徒运动中,清教徒时刻处于宗教迫害的威胁下,被逼无奈,他们只得转移迁徙,并最终把目光投向了哥伦布100多年前发现的美洲。那里地域辽阔,还没有被开发,也没有国家制度的限制,据说又非常适合居住,那么,在那里轻轻松松地生活,自由自在地信奉、传播自己喜欢的宗教,开拓出一块属于清教徒的人间乐园不是很好吗?

在这一想法的指引下,清教徒的著名领袖布雷德福召集102名同伴,在1620年9月登上了“五月花”号,开始了漫长的冒险之旅。对于远距离航行来说,这艘有着浪漫名称的船只未免太小了;而且,由于形势所迫,他们“选择”的是一年中最糟的航海季节。不过,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为了找回失去的权利和自由,他们出发了。他们最初的目的十分单纯,不是为了建立一个殖民地,而是为了自己的宗教信仰。

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五月花”号在航行66天后终于安全抵达北美大陆,但这还不是船员们的目的地,在稍微休整后,“五月花”号继续沿海岸线前进。由于逆风和时差的问题,它还是没能到达预定的目的地——弗吉尼亚州,而是在圣诞节后的第一天来到了新英格兰。长期的劳累使他们不想继续漂泊,于是就此登陆。

后来,他们发现了一个适合居住的地方,这是一个天然的良港,非常适合“五月花”号停泊。港口附近有一个优良的渔场,可以提供大量海产品;不远处一片连绵起伏的小山,就像一道天然屏障,把这块土地环绕起来;在明亮的阳光下,结了冰的小溪反射着晶莹的光泽,可以为移民们提供充足的淡水。他们兴高采烈,把这个地方叫做“天堂”。这天堂般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普利茅斯港,这里有一块块整齐的土地等待着他们去开垦。

1620年11月11日,大家按照商谈好的内容在船上签署了一份契约,这是一份共同的约定,41名成年男子在上面签了名,大家约定“自愿结成一个民众自治团体”,并保证遵守和服从将来颁布的对他们全体人“最适合、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

“五月花”号上的人们在登陆之前签订的那份契约,至今仍被美国珍藏,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它的意义几乎可以与英国的《大宪章》、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等相媲美。它预设了美国民主政治的许多理念与理想,这对后来美国政治体制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美利坚合众国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

清教徒。

清教徒指的是天主教的改革派。清教徒们认为《圣经》才是唯一的最高权威,任何教会组织及个人都不能成为最高权威的解释者。

清教徒主要分布在英国,当时的英国将那些不满英国国教、信奉加尔文主义的人称为清教徒。由于后来英国实施了宗教迫害政策,大部分清教徒都逃亡到了美国。

西进运动。

从17世纪20年代开始,北美殖民者开始从大西洋沿岸向西面的太平洋沿岸扩张,所进行的移民扩张运动被称为“西进运动”。

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殖民者纷纷抵达北美。17世纪首批英国人移居北美之后,移民们开始逐渐向西移动。到17世纪50年代,北美的殖民者已经占据了大部分新英格兰地区。

美国独立之后,移民们进一步向西扩张。此外,更有相当数量的拓荒者直抵太平洋沿岸。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现今的大部分土地都已经被开发和占据。

美国领土的不断扩大,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吸引了更多的外国移民。源源不断的移民对整个美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移民使美国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能够以巨大的力量开发其丰富的资源,以至于很快就摧毁了英国的工业垄断地位。美国政府的土地政策,加速了美国西部的开发。

美国向西部进行扩张,无疑对美国的政治、经济都有重大的影响。广大的西部土地并入美国版图,使美国成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西进运动使美国的耕地面积得到扩展,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另外,移民的大量流入,使美国形成了广大的国内市场。

北美。

北美和北美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北美洲是世界七大洲之一,指巴拿马运河以北的地区,范围比北美要大。北美通常指的是美国、加拿大和格陵兰岛。

沙皇彼得一世。

彼得大帝,是后世对沙皇彼得一世的尊称,他被公认为俄国最杰出的沙皇,他所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国变成强国的主要因素。

彼得大帝在承袭帝统之后,认为俄国面临着这样一种局势:周边都是陆地,没有“出海口”,俄国要富强,就必须进入世界文明国家行列,就必须进行“征战”。另外,与西欧先进国家相比,俄国各个方面都十分落后——农奴制盛行,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国防力量薄弱,社会文化生活充斥着中世纪的愚昧,面对国家落后与内忧外患的国情,彼得大帝准备推行改革。

1697年,彼得大帝组织了一个250人的庞大考察团去西欧各国访问,成员分为两部分,外交官员负责游说欧洲列强组织反土耳其联盟,留学生则主要学习先进的科技和工艺,尤其是学习造船技术。25岁的彼得大帝也改名换姓,以下士身份随同前往,自称是“一个寻师问道的学生”。在16个月中,他游遍西欧,在荷兰的造船厂当学徒,同其他学生一起亲手制造了一艘三桅战舰;为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当了一段时间的船长;在普鲁士学习射击,走访了欧洲各地的工厂、学校、博物馆、军火库;还参加了英国议会举行的一届会议,出席了国会的会议,参加了王宫的化装舞会。

彼得大帝归国后就剪掉了贵族们的胡子,下令全体臣民不得穿传统的长袍,其他各项改革制度也随即颁布。

积聚了一定的军事与经济实力后,在1709年的波尔塔瓦战役中彼得大帝给瑞典军以毁灭性的打击。1721年,俄瑞《尼斯塔得条约》签订,俄国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波罗的海东岸、芬兰湾、里加湾的大片土地,从而获得了出海口,取得了周边海域的主控权,也赢得了全欧洲的赞赏与尊敬。

1703年,彼得大帝在涅瓦河两岸,即在征服瑞典所获得土地的一部分上建起了一座新城市——圣彼得堡,并于1712年迁都于此。300年前,这里还是波罗的海边的沼泽地区,彼得仅用30年时间便建起了一座美轮美奂的城市,市中心巴洛克建筑随处可见,花园和雕像星罗棋布,普希金在诗歌中称之为“开向西方的窗户”,俄罗斯走上现代社会之路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不管改革有多少不尽如人意之处,彼得大帝都以一己之力拯救了原本落后的国家。彼得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开放的学习风气,还有张扬的扩张野心,沙皇俄国自此跻身欧亚帝国的行列。1721年10月,俄国枢密院尊称彼得为“大帝”和“祖国之父”,俄国也正式改称“俄罗斯帝国”。

叶卡捷琳娜一世。

叶卡捷琳娜出生于立陶宛一个卑微的农奴家庭,曾是一名牧师的洗衣工,在俄瑞战争中被俘,成了一名军士的情妇,后被彼得大帝的宠臣缅什科夫看中。一日,彼得大帝来缅什科夫营地巡察,发现了叶卡捷琳娜,后将她带走。一直颠沛流离忍受着折磨的叶卡捷琳娜的命运终于改变了,那时她还只是一个17岁的少女。

她用心揣摩彼得的心思,也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当时彼得在皇后身上找不到感情的寄托,又遭到前任情人的背叛,叶卡捷琳娜开始拼命学习俄语,大量阅读书籍,并皈依了俄罗斯的国教东正教,以此表露自己对彼得的忠诚。据说当她用标准的俄语虔诚地朗诵东正教誓言时,在场的大主教和众教徒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些在彼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对于彼得来说,感情上的慰藉不是最重要的,事业上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叶卡捷琳娜颇有见识,年少时曲折的经历与磨炼使其有着成熟的心智和极强的分析能力,让她能够给予彼得所需的理解与支持。

彼得的改革是强烈而激进的,在备受抵触的改革进程中,叶卡捷琳娜巧妙地协调着彼得与权贵间的利益冲突,也为改革时偶尔的妥协寻找合理的借口。正因如此,她从彼得的炮筒下解救了不少人,为自己赢得了许多人的支持。

1712年7月,俄军在普鲁特河会战中被土耳其大军包围,弹尽粮绝,军心涣散。面对打算乔装逃跑的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不要投降,也不做无谓的抵抗,折中的选择是最明智的,即讲和。她献出自己全部的珠宝首饰,让彼得先贿赂土耳其军总司令。最终,和谈成功,俄军以最小代价换取了土耳其军最大的让步,使两万多俄军免遭杀害。

战争期间,陪伴在彼得一世身边的叶卡捷琳娜,既是妻子,又是谋士。她平易近人,关心将士,照顾伤员,为彼得也为自己赢得了军心。因此,在彼得逝世后,叶卡捷琳娜在政界和军界的支持下,登基成为女沙皇。

“加尔各答黑洞”事件。

加尔各答黑洞是于1756年6月间在孟加拉仓促建立的监狱,专门用来监禁英国俘虏,据说它只是一间环境极为恶劣的普通小土牢。

1756年4月8日,印度莫卧儿帝国孟加拉省省督阿拉尔瓦迪汗年迈病逝。由于他死后无子,其外孙西拉杰·乌德·道拉继任省督之职。道拉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商人在孟加拉的种种违法行径深感不满,为维护其尊严和权力,打击周围的亲英势力,他决定把一批英国商人驱逐出境。

6月4日,道拉亲自率兵占领了科辛巴萨的英国商馆。翌日,他又进军加尔各答。6月20日,道拉率兵攻到加尔各答城下,加尔各答东印度公司负责人德雷克和威廉堡守军长官霍威尔稍作反抗后即弃城投降。道拉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加尔各答,并俘虏了一批英国人。当时道拉下令,在黎明到来之前不得随意处置任何一个俘虏。然而,道拉手下怀有强烈民族感的印度士兵将俘获的146个英国人全都关进一间黑房子里。第二天凌晨,英国殖民军官克莱武和沃尔森率领一支3000人的队伍从马德拉斯出发,重新攻占了加尔各答。当他们打开那间关押着英国俘虏、只有一扇小窗、潮湿阴暗的房子时,发现被俘的146名英国人中有123人因窒息而死亡。消息很快传到英国,在英国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被征服者的“野蛮”与“残忍”引起了国民强烈的愤怒。

1757年6月23日,也就是“黑洞事件”一年后,在孟加拉发生了著名的普拉西战役。当时英国殖民者克莱武率领3000名英印士兵与道拉5万大军在离加尔各答83公里的普拉西交战,结果克莱武以少胜多,一举打败了道拉的大军。其实这并不是因为克莱武的军事天赋多么出色,而是道拉的陆军总司令被英国人收买,在战场上倒戈所致。普拉西战役是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开端,此战之后,英国人带给印度的灾难根本不是“黑洞悲剧”中英国人所遭受的生命损失能够比拟的。

有关“加尔各答黑洞”事件的传说,在英国和印度学者撰写的印度历史著作中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这一事件中,英国人到底死了多少,或者是否存在这一事件,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普拉西战役。

普拉西战役发生于1757年6月23日,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印度孟加拉王公之间的战争。

在这场战役中,孟加拉王公的军队阵容远远大于英国方面。英国东印度公司这一方只有不到3000人的士兵和9尊大炮,却最终打赢了这场战争。

杰斐逊。

杰斐逊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科学家,是第三任美国总统(1801~1809年在任),民主共和党创始人。

杰斐逊于1769年当选为弗吉尼亚议会议员,1773年仿照马塞诸塞州的先例成立弗吉尼亚通讯委员会,协同其他殖民地进行反英斗争。1774年,杰斐逊撰写《英属美洲权利综论》,阐述人民有天赋的自由与平等的权利,宣传殖民地独立的思想。1775年5月,杰斐逊作为弗吉尼亚代表参加在费城举行的第二届大陆会议,并执笔起草《独立宣言》。

1776年10月,杰斐逊回到弗吉尼亚任州议会议员,积极从事改革该州的立法工作,提出著名的《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案》等重要法案。此法案于1789年通过。他还提出废除《长子继承法》和《续嗣限定法》两项封建法令,以限制大量土地集中到少数封建大地主手中。他赞同废除奴隶制度,1779年起任弗吉尼亚州州长,1783年重返国会,提出一系列重要法案,包括建立十进位的货币制度和著名的1784年《土地法》,1789年9月被任命为国务卿,1793年底辞去国务卿职务,建立和领导民主共和党,与汉密尔顿领导的联邦党相抗衡,对日后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

1800年,杰斐逊当选为美国第三任总统,1804年再度当选。在两届总统任内废除了前届亚当斯政府所颁布的《归化法》、《客籍法》、《敌对外侨法》和《镇压叛乱法》,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1804年颁布新《土地法》,允许人民购买面积较小的土地,扩大白种男子所享有的选举权范围;1808年宣布禁止奴隶贸易,但对黑人和印第安人仍实行迫害政策。1809年,杰斐逊退居蒙蒂塞洛私邸,1826年7月4日逝世。

两党制。

所谓的两党制,指的是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的多数席位。这是一个国家内两个大的政党轮流执政的政治制度,但并不是说实行了两党制,这个国家就只有两个政党。

攻占巴士底狱。

在路易十六统治时代,巴士底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监狱,还代表了封建势力,代表了法国专制王朝,这座坚固高耸的监狱里关押的都是重要的政治犯,有强大的火力,还有重兵把守。

在路易十六统治时期,他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是国库亏空。庞大的财政出现赤字,为了维持奢靡的生活,他打算召开三级会议。

工商业者、银行家、律师等一些底层的代表被邀请参加了这次会议,路易十六本来打算通过这次会议让财政得到补充,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这次会议上,第三等级的代表们居然提出要限制国王的权力,把三级会议变成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这让路易十六无法接受,他恼羞成怒,派军队包围了会场。这种专制蛮横的做法激起民众强烈的愤怒,他们积极拥护第三等级代表的提议。路易十六对于民众的反抗毫不理会,决定武力解决,他意图逮捕第三等级的代表,然后解散议会,但是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知道了路易十六的卑鄙计划,纷纷表示抗议。

1789年7月12日,数万巴黎市民上街游行。人们纷纷呐喊示威,对路易十六的统治提出抗议,对路易十六准备将军队开进巴黎的做法表示极大的愤怒,他们高喊着自由的口号,拿起枪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这最终发展成了14日清晨的武装暴动。

那一刻,所有的市民冲出家门,聚集在巴士底狱,靠着手里不多的火枪和长矛对这个坚固异常的监狱发起了攻击。战斗是残酷的,但人民的激愤难以阻挡,四面八方的起义者将巴黎这座封建堡垒团团围住。经过惨烈的搏斗,市民们终于打开了巴士底狱的大门,冲了进去,守在里面的士兵看到大势已去便纷纷投降。

巴黎人民掀起全法国人民的抗争热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法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迎来了光明,而攻陷巴士底狱的时刻也被法国人民永远铭记,这是一个成功革命的开端,是它打开了法国甚至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大门。

路易十六。

路易十六是法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处死的国王,也是波旁王朝最后一位皇帝。路易十六无心朝政,也没有治国的才能,唯一的爱好就是制锁,经常在自己的五金作坊里,与各式各样的锁为伍。在他的昏庸统治下,波旁王朝岌岌可危,并最终走向了灭亡,而路易十六自己也最终被推上了断头台。

《人权宣言》。

《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一份纲领性文件,这份宣言的大致内容是:自由、财产、安全是不可剥夺的人权,在法律面前应该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司法、行政、立法应当三权分立。

法国是《人权宣言》的故乡,人权宣言中的精神、原则与规范早已经融入法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不但形成了法国宪政文化的鲜明特色,而且对西方现代的历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89年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了《人和公民权利宣言》,简称《人权宣言》。这不仅是法国历史上第一部人权宣言,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人权宣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人权宣言》共有17条,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在权利方面,人们不论贵贱,都是生而平等自由的。人身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反抗压迫等权利都是别人不可剥夺的。最高的权力并不是来自皇室,而来自国民。

第二,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可以做任何不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所有国民都是平等的,国民身份平等,在法律面前平等。

第三,权力不可集中,而要分散,立法、行政、司法应当三权分立,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政府的专政与渎职。

《人权宣言》充分体现了近代宪政的基本精神,并且奠定了近代宪法的基础。《人权宣言》在宪法史上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始于1789年5月的三级会议,在此次革命中,法国君主专制政体被彻底推翻。关于这场大革命的结束时间有多种说法,第一种观点认为以1794年7月雅各宾派的统治作为革命的终结,另有一种说法认为1830年7月王朝的建立才是革命结束的标志。

1791年宪法。

1791年宪法是法国大革命初期通过的宪法,也是法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这部宪法是由制宪议会于1789年7月开始制定,1791年9月份生效的。

这部宪法主要规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法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国王掌握行政权,有权力任命政府大臣和高级军官,有权力否决议会的决议。

法国的立法权属于立法议会,但是司法权属于选举产生的法官。

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将全体居民按照财产的多少划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

只要年满25岁,有能力纳税的成年男子,就是积极公民,积极公民享有选举权;没有纳税能力的人是消极公民,也就不享有选举权。

这份宪法还规定了法国的国家性质和体制——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这份宪法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立法权属于立法议会,行政权属于国王,司法权属于法官。公民有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的自由,但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仅限于积极公民。在当时的法国,积极公民只是少数,根据后来学者的统计,当时的法国有2600万人口,但是积极公民只有400万。

不管怎样,1791年宪法的制定是一个进步,首先它基本适应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更多地向公民靠拢。但是这部宪法的问题也很明显,比如它没有解决土地问题,没能从根本上摧毁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等等。

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是相对于君主独裁制的一种国家体制,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来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实上的共和政体。

玻利瓦尔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玻利瓦尔英勇反抗殖民者,交战西班牙,解放南美国家,时称“南美的华盛顿”。不同的是,玻利瓦尔从殖民主义统治下解放出来的领土远远大于最初的美国。

作为南美的解放者,如同历史上的其他领袖人物一样,玻利瓦尔一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整个拉丁美洲反抗殖民统治的革命运动中最为杰出的领袖。玻利瓦尔的出身很普通,他在一个还算富足的家庭里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期,然后到国外留学,学习了先进的民主思想,吸收了进步的革命思想。回国后,玻利瓦尔投身到反抗殖民统治的队伍中。被授予“解放者”称号的他积极带领人民进行反抗斗争,虽然当时失败了,但是他流亡海外时依然做着战斗的准备。

玻利瓦尔再次回国的时候,海地已经成功地脱离殖民者的统治实现了独立。受海地独立的影响,玻利瓦尔得到了民众的支持,他获得了一些火药和战舰,又准备了两个多月,终于在1816年3月,带领他的部队向委内瑞拉北海岸的奥里诺科省进军。

在坚定信念的鼓舞下,玻利瓦尔不放弃民族斗争,他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和敌人正面交锋,所以决定旁敲侧击,不再对大城市展开攻击,而是把部队引入奥里诺科河流域的东部地区,这样对战斗非常有利。为了凝聚更多的人,他积极主动地争取到那些被压迫的黑人奴隶,还有一些印第安人的支持,同时将西班牙反动势力的财产没收,分给底层的穷苦人民,从而得到了更为广泛的群众支持,这都为他日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819年5月,玻利瓦尔带领战士们攀越安第斯山,并且鼓励战士们,只要翻过这座山,打败了西班牙军队,就能看到胜利的曙光,而且玻利瓦尔身先士卒,始终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在他的带领下,大家最终翻越了看似不可能翻越的安第斯山。

对于从天而降的起义军,毫无防备的西班牙军队手足无措,起义军迅速将敌人歼灭,这次大获全胜成了玻利瓦尔军事生涯的转折点。这次大胜以后,他乘胜追击,立刻向波哥大进军。波哥大的西班牙守军顽强抵抗,双方展开了艰苦的持久战,最后还是以玻利瓦尔胜利告终,玻利瓦尔终于解放了哥伦比亚地区。

在率军回到委内瑞拉后,玻利瓦尔迅速击溃了那里的西班牙军队,解放了委内瑞拉。随后,玻利瓦尔将处在西班牙统治下的地区逐步解放。他对于南美的意义如同华盛顿对于美国的意义一样重大,成为南美的民族英雄,是人们崇敬的领袖。

在解放运动中,玻利瓦尔也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在解放运动后期。因为内部的斗争,他逐渐丧失了民心,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解放者。

海地。

海地位于加勒比海北部,全称是海地共和国。海地原本是印第安语的音译,意思是“多山的国家”。海地整个国家中黑人占总人口的95%,被称为“黑人共和国”,居民多信奉天主教。1804年1月,海地宣告独立,是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黑人国家。

拿破仑。

拿破仑是世界近代史中杰出的军事统帅,也是法兰西共和国的第一执政。他于1769年出生于科西嘉岛上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1779年进入当时很有声望的布列纳军校攻读炮兵专业。1784年进入巴黎皇家军事学校深造,毕业之后到法国南部地区服兵役。

拿破仑在部队中表现得非常上进,经常学习到深夜还不休息,很受军官们的喜爱。1791年,年仅21岁的拿破仑就晋升为中尉,次年又晋升为上尉。两年之后,他随军队参与围攻土伦的战斗,任炮兵副指挥,由于他在这次战斗中表现出色,指挥得当,立下了大功,被破格晋升为准将。几年之后,巴黎王党分子暴动,他受委托击溃暴乱分子,被称为“蒲月将军”,同时晋升为少将。

1799年,拿破仑趁法国政局动荡之时,于11月9日发动雾月政变,并成立临时执政府,担任第一执政。1804年,拿破仑加冕为法兰西共和国皇帝,称拿破仑一世,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拿破仑加冕之后,野心不断扩大,带领军队远征,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但是他的侵略活动也激起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反抗。

1813年,拿破仑在莱比锡会战中被击败,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上。1815年3月他又偷偷潜回法国,恢复统治。同年6月,他在滑铁卢战役中再次遭到失败,再次退位,被囚禁在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直到去世。

至于拿破仑的去世,直至今日还是一个未解之谜,有人说他是砷中毒导致死亡,因为他头发中砷的含量超过正常人13倍,也有人说他是突发脑出血死的。

拿破仑一生总共指挥作战50多次,35次胜利。他的作战风格是善于迂回和机动,重视建立强大的预备队,习惯采用纵队与散兵相结合的战斗形式。

拿破仑为法国带来了荣耀,法国人民始终敬爱这位勇往直前的法兰西战士。1840年,当拿破仑的遗体被运回巴黎的时候,90多万巴黎市民冒着严寒迎接。

滑铁卢战役。

1813年,欧洲各国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与拿破仑在德国境内多次激战。虽然法军取得了多次胜利,但是反对拿破仑的势力越来越强大,直到10月莱比锡战役法军被击溃,各附庸国纷纷脱离法兰西共和国而独立,同盟军开始向巴黎挺进。1814年4月13日,拿破仑不得不在巴黎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随后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上。1815年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逃回法兰西,不费一枪一弹夺回了帝位,建立“百日王朝”。面对这样的威胁,欧洲列强再次对他宣战——第七次反法同盟。

1815年6月18日,法国军队和反法同盟军在比利时的小镇滑铁卢决战,双方的400门大炮不停地轰击,前线响彻骑兵队向开火的方阵冲杀的铁蹄声。从四面八方传来的咚咚战鼓声震耳欲聋,但是在双方的山头上,双方的统帅似乎都听不见这些嘈杂声,只是倾听着更为微弱的声音。

现在双方都已经没有后备部队了,谁的增援部队先到,谁就有把握赢得这次战役。结果威灵顿的增援部队先到,法军落败。

在世界战争史上,滑铁卢大战以战线短、时间短、影响大、结局意外而著称。正如雨果所说,滑铁卢是一场一流的战争,得胜的却是二流的将军。

这一战不仅彻底结束了拿破仑的军事生涯和政治生命,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进程,也使这片堆满6万多具将士尸骨的土地被永远载入史册,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凭吊的战场。“滑铁卢”这3个字从此成为“失败”的代名词而流传下来。

滑铁卢。

滑铁卢是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一个小镇,滑铁卢镇古朴而宁静,因为威灵顿与拿破仑滑铁卢一役,它的名字响彻世界。 DFKHEgx9aL/hcVwIOZX3gWcXCmhl+xvdr9Y0TZXX5ouGSU2wZgBvHa6kuzRdP2+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