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给小学生讲世界历史(下)
李锋敏

第1章 殖民扩张时代的到来

传统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经济盛行,亚欧非的交往和接触很少,而且时断时续。

到了14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和发展,引发了一系列历史变革。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互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开始有了接触。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从此人类历史开始向近代迈进。

哥白尼。

尼古拉·哥白尼是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1473年生于波兰的一个商人家庭,是家中4个孩子中最小的。

1491年,哥白尼进入克拉科夫大学学习。克拉科夫是当时波兰的首都,也是当时东欧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较早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哥白尼在先进思想的熏陶下,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天文学。

1496年,大学毕业后的哥白尼来到意大利求学,先后进入博洛尼亚大学、帕多瓦大学和费拉拉大学学习法律学、天文学、数学、神学和西方医学,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希腊文。

哥白尼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天文学家,他从1515年开始写作《天体运行论》,并在书中提出“日心说”理论,这本书也是他的代表作品。

哥白尼还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他曾经写过《货币的一般理论》一书。哥白尼的医术也很高明,他利用业余时间免费为当地的穷苦人看病,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医生。

哥白尼也是一位爱国主义者。1519年,条顿骑士团入侵波兰,波兰奥尔兹定城的僧侣们全被吓跑了,哥白尼却留了下来,组织当地人民英勇反抗侵略者,经过五天五夜的激战,终于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1543年,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病逝。他的遗体被埋葬在哪里一直是个谜,直到2010年,人们用DNA鉴定技术才找到他的遗骨,并于2010年5月在波兰的弗龙堡大教堂将他隆重下葬。

日心说。

日心说,也被人称为“地动说”,和“地心说”相对立。日心说认为太阳才是银河系的中心,而不是地球。

哥白尼所提出的日心说,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

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是西方史学对15~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它主要指以下三大事件:

第一,“新航路的发现”。从15世纪开始,葡萄牙人不断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占据了一些岛屿和沿海地区,掠夺当地财富。1487~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是探寻新航路的一次重要突破。葡萄牙贵族达·伽马奉葡萄牙国王之命于1497年7月8日从里斯本出发,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海岸北上,之后由阿拉伯水手马季得领航横渡印度洋,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西海岸的卡里库特,次年载着大量香料、丝绸、宝石和象牙等返抵里斯本。这是第一次绕非洲航行到印度,被称为“新航路的发现”。

第二,“新大陆的发现”。在葡萄牙组织探寻新航路的同时,西班牙也力图寻求前往印度和中国的航路。1492年8月3日,意大利人哥伦布奉西班牙国王之命,从巴罗斯港(即古都塞维尔,今称塞维利亚)出发,率领探险队西行,横渡大西洋,于同年11月12日到达了巴哈马群岛的圣萨尔瓦多岛(华特林岛),之后又到了古巴岛和海地岛,并于1493年3月15日回航至巴罗斯港。此后哥伦布又三次西航,陆续抵达西印度群岛、中美洲和南美大陆的一些地区,掠夺了大量白银和黄金之后返回西班牙。这就是人们所称的“新大陆的发现”。

第三,“第一次环球航行”。1519年9月20日,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探险队从巴罗斯港出发,横渡大西洋,沿巴西东海岸南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与火地岛之间的海峡(即后来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1521年3月,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死于此地。其后,麦哲伦的同伴继续航行,终于到达了“香料群岛”(今马鲁古群岛)中的哈马黑拉岛。之后,船队满载香料经小巽他群岛,穿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循非洲西海岸北行,最后于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

“地理大发现”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顺应了封建社会日趋衰落、资本主义开始兴起时期的时代要求,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对于扩大原料产地、市场以及交换手段的必然需要。“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对世界生产力的分布也有重大影响。

好望角。

“好望角”是一个吉利的名字,意思是“美好希望的角落”,事实上它最初的名字是“风暴角”。

好望角的位置处在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汇合处,也是南非共和国的最南部。由于强劲的西风吹打,这里常年会掀起惊涛骇浪,常常有“杀人浪”出现。航行到这里的很多船只都会遇难。因此,这里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航海地段之一。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哥伦布是意大利航海家,他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的航海路线。

哥伦布年轻的时候十分崇拜马可·波罗,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向往印度和中国。当时,“地圆说”已经十分盛行,哥伦布对此也深信不疑。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都遭到拒绝。1492年4月,西班牙王后对神奇的东方国家感到好奇,同时希望哥伦布能够开辟一条可供贸易的航线,她说服了国王,甚至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使哥伦布的计划得以实施。西班牙国王授予他“海军大将”军衔,预封他为“新发现土地”的世袭总督。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带着西班牙国王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3艘排水量上百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挺进大西洋,一直往正西方挺进。

哥伦布准备了两本航海日志:一本记录每天驶过的实际距离,是秘密的;另一本记载的航程比实际航程小得多,是公开的,这样是为了在航期延长时,使船员们不致失去信心。

经过70个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哥伦布一行终于发现了陆地。他们以为自己到达了印度。

哥伦布从船上看到几个裸体的人从树林中出来,他们全身赤裸,体态十分健美,自以为到达东印度群岛的哥伦布把这些土著居民称作印第安人。从那时起,“印第安人”成为所有美洲土著居民的称呼。

哥伦布同这些土著居民做交易,以红帽子、玻璃珠、铜铃等小物品换得黄金制品等。随后,他们带着从岛上换来的各种特产以及大量黄金和几个印第安人作为这次大陆发现的证物,于1493年1月4日起锚开始了返回西班牙的漫长航程。

经过7个月零12天的旅行,哥伦布率领的船队终于回到西班牙。哥伦布一生中最愉悦的日子就是他回来后的这几个月:他被召进宫,得到了将军的封号,哥伦布一时间成为风云人物。之后,他又三次西航到美洲,陆续发现了牙买加、波多黎各、多米尼加等地,并到达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和巴拿马等地。

地圆说。

自从有人类以来,人们一直对自己生存的大地抱有极大的兴趣。古代中国有“天圆地方”的说法,西亚人认为大地是漂浮在海洋上的半球,古希腊人则将地球想象成一个扁平的圆盘。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第一次提出了“地球”这一概念。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生活在亚历山大的科学家艾拉托色用几何学原理证实了“地球”这一概念。2世纪,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在他的《天文学大成》中将地球描述成圆形。此后,“地圆说”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麦哲伦。

麦哲伦是葡萄牙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险家,1480年生于葡萄牙北部一个破落的骑士家庭。1496年麦哲伦进入葡萄牙国家航海事务厅工作,成为一名“公务员”。他热爱航海事业,但是,十几年过去了,麦哲伦看起来还是一事无成,他意识到自己在国内已经没有多大前途了。

37岁那年,他毅然离开葡萄牙来到西班牙,并于第二年春天觐见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叙述了自己的航海计划。1518年3月22日查理一世和麦哲伦签署了远洋探航协定,组成了一支有261人参加的队伍,分乘5艘船,于1519年9月20日起航。

这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线,茫茫大海,前途在哪里?漫长的路途,恶劣的天气,再加上船上带的食物越来越少,麦哲伦所率领船队中的大半海员失去继续前进的信心。1520年10月2日,船上的反对分子利用全船沉郁的情绪发动反麦哲伦的叛乱,麦哲伦果断地镇压了这次叛乱,使船队继续向前航行,19天之后,船队到达一个海峡口,即后来的“麦哲伦海峡”。船队在前进,人们在缺乏粮食的情况下,不得不用牛皮、木屑和老鼠来充饥,饥饿和疾病又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在九死一生的情况下,船队终于在1521年4月27日到达今菲律宾群岛的马索毕岛,但麦哲伦在和土著居民的一次战斗中被杀。

麦哲伦死后,环球航行的最后一段航程由他的随行海员完成,当返回西班牙时,船只仅剩下1艘,船员仅余10个人。

麦哲伦海峡。

麦哲伦海峡是位于南美洲大陆南端的海峡。1520年,著名的航海家麦哲伦首次通过这个海峡进入太平洋,因此这个海峡被命名为麦哲伦海峡。

麦哲伦海峡蜿蜒曲折,全长563千米,最窄的地段只有3000多米,是沟通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重要通道,风大流急,航行困难。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是16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一些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借研究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文化及文艺创作来宣扬人文精神。这场运动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

欧洲的中世纪是个非常黑暗的时代,在当时,基督教会是封建社会主要的精神支柱,社会中有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人们相信上帝就是绝对的权威,无论什么样的文学,什么样的艺术,什么样的哲学,都要按照《圣经》的教义,谁都无权违背,否则,宗教法庭会“替天行道”,进行制裁甚至判处死刑。

在教会的严厉管制下,中世纪的社会一片死气沉沉,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科学技术都没有什么突破性的发展。人们心中都在暗自期待新时期的来临,以摆脱这种处处受限的生存状态。

文艺复兴从13世纪末开始在意大利各个城市逐渐兴起,此后便逐渐扩展到西欧各个国家,并于16世纪在欧洲兴起一场规模宏大、影响力深远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被认为是中古时代与近代历史的分界线。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了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号召人们摆脱教会对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摒弃神学的权威及传统教条。这一时期的优秀文学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拉伯雷的《巨人传》等。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很少刻画神的形象,而着重歌颂人体美,赞扬人体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谐的比例。人文主义者歌颂世俗而摒弃天堂,赞成以理性的思考取代神的启迪,认为人才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希望人们的思想能够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但丁。

但丁是13世纪末期诞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位诗人,恩格斯评价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他不仅是诗人,也是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开拓者之一。

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博那罗蒂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代表,与拉斐尔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

1475年,米开朗琪罗出生于意大利,13岁进入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多梅尼科·吉兰达伊奥的工作室,在那里接触到自己终生所从事的绘画事业,并以极快的速度掌握了出色的绘画技巧。后来他又进入佛罗伦萨统治者罗伦佐·美第奇开办的“自由美术学校”,他超群的才华备受罗伦佐的重视和爱护,宫廷中大量的艺术品成了他学习、研究的对象,经常出入于宫中的人文主义诗人和学者也给了他极大的影响。短短四年中,他在美第奇宫廷中获得了一个伟大艺术家所必备的条件,为他一生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米开朗琪罗在23岁那年受法国红衣主教委托,为圣彼得教堂制作《哀悼基督》雕像。这尊雕像的问世,使米开朗琪罗名盖罗马,成为自多那太罗之后的又一颗雕刻巨星。

26岁的米开朗琪罗载誉回到故乡佛罗伦萨,便开始从事《大卫》云石雕像的制作,三年后完成,安放在韦吉奥宫正门前,作为佛罗伦萨的守护神和民主政府的象征。

1505年,应教皇朱理二世的邀请,米开朗琪罗赴罗马为教皇在圣彼得教堂建造陵墓,雕刻家历经艰辛磨难为陵墓留下名雕《摩西》和《奴隶》等雕像,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成就,使教皇的艺术总监勃拉曼特极为妒忌,他唆使教皇暂不修陵墓,强求雕刻家去画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米开朗琪罗最终以超凡的智慧和毅力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壁画《创世纪》。

米开朗琪罗在41岁那年又回到佛罗伦萨,出生于美第奇家族的教皇利奥十世强迫米开朗琪罗为其祖先圣罗伦佐的陵墓制作雕像,著名的《昼》《夜》《晨》《暮》雕像就安放在这座陵墓的石棺上。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米开朗琪罗以其诸多超越时空的宏伟大作,在生前和后世都造成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他和达·芬奇一样多才多艺,兼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于一身。米开朗琪罗活了89岁,一生经历的人生坎坷和世态炎凉,使他所留下的艺术作品都带有戏剧般的效果和磅礴的气势,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

黑三角贸易。

16世纪开始了臭名昭著的奴隶贸易,欧洲的奴隶贩子们通过水路进行贸易往来,由于这条路线呈三角状,所以又被称为“黑三角贸易”,黑三角贸易的持续时间长达400年。

“黑三角贸易”得以持续如此之长的时间,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15世纪末,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洲殖民者在欧洲和美洲之间开辟了新航线。对于西欧、北欧的国家来说,美洲、非洲的距离较近,非常适合贸易往来,这为“黑三角贸易”提供了有利的因素。于是,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家纷纷开始殖民扩张,他们在美洲建立种植园,开发金矿和银矿,由于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所以他们将目光投向非洲,开始了罪恶的奴隶贸易。

最开始,欧洲的奴隶贩子们采用掠夺的方式来得到奴隶,但是后来他们改变了手法,用所谓的“贸易方式”名正言顺地掠夺奴隶。这些奴隶贩子们从欧洲的港口出发来到非洲,用盐、布匹、朗姆酒等物品同黑人部落的酋长交换年轻力壮的黑人奴隶,就这样,黑人奴隶就像商品一样被奴隶贩子收购了。

接下来,奴隶贩子们驾驶着装满黑人奴隶的船只,来到北美洲,用黑人奴隶换来大量的糖、烟草、粮食和香料。拉丁美洲盛产黄金、白银和宝石,奴隶贩子们还用奴隶贸易的方式大量掠夺这些贵重物品。

最终,奴隶贩子们的船只装着各种贵金属和原料,满载而归,“黑三角贸易”完成。

由于这种贸易能够为当时的西欧国家带来大量财富,尽管是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还是获得了政府的默许,加之当时的非洲人民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期,这些都是“黑三角贸易”得以顺利进行的主要历史原因。

朗姆酒。

朗姆酒是一种以甘蔗糖蜜为原料制作出来的蒸馏酒,也称为兰姆酒。

朗姆酒的制作程序是这样的:先用甘蔗压制出甘蔗汁,再经过发酵、蒸馏,最后陈酿制成。

“羊吃人”运动。

15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的封建贵族使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历史上称之为“圈地运动”。所谓圈地,就是用篱笆、栅栏、壕沟等手段把强占的农民土地以及公有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因此而丧失土地和家园的农民成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

圈地运动在英国、德国、法国、荷兰、丹麦等国家都曾出现过,而以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英国圈地运动最早从工商业较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地主贵族最初圈占公有土地,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在宗教改革中,国王把没收的教会领地赐给亲信宠臣,或卖给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这些人变成新贵族,同时也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1630年和1631年的调查报告表明,英国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地10万英亩,大部分圈占土地变成牧场。主要的圈占者是乡绅,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或是远走他乡,或是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莫尔在《乌托邦》中辛辣地指责这是“羊吃人”。所以,圈地运动也被称为“羊吃人”的运动。

《乌托邦》。

《乌托邦》这本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作者托马斯·莫尔的不朽巨作。托马斯在1515年出使欧洲的过程中用拉丁文写成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全称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书》。在这本书中,托马斯所描写的乌托邦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共和国,在这样的国家中所有的财产都是共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

马基雅维利。

尼柯罗·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的鼻祖,被西方学者尊为“政治学之父”。他出生于佛罗伦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曾担任佛罗伦萨共和国第二国务厅长官和执政委员会秘书的要职,分管外交和军事工作,多次出使外国,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在美第奇家族专制统治复辟后,他一度被捕入狱,后来避居乡间,埋头著书立说。

他一生的主要著作有《君主论》、《兵法七卷》和《佛罗伦萨史》。其政治学说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主张建立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反对教皇和教会干预政权。他认为君主共和制是最好的政体形式,主张君主应拥有无限权力,掌握常备军。强大的君主应该具有狮子和狐狸的双重本领,有狮子一样的凶狠,又有狐狸的狡猾,认为“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他主张的这一政治权术思想被后人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

他还认为“人们忘掉父亲的死亡比忘掉遗产的丧失快得多”,主张保护私有财产和私有制。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它的核心是民族主义,主张反抗封建神权,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城市,在15~16世纪是欧洲最著名的艺术中心,以美术工艺品和纺织品驰名全欧洲。与此同时,佛罗伦萨还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也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佛罗伦萨是欧洲的艺术中心,是欧洲歌剧的诞生地。至今,佛罗伦萨依旧保留着古罗马时期的格局,还有很多中世纪时期的艺术建筑。全市有40多个博物馆和美术馆。有“世界第一美术学院”之称的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声名远播,意大利的绘画精华全部荟萃于此。

亚当·斯密与《国富论》。

亚当·斯密是近代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1776年发表的伟大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该书简称为《国富论》,一问世便好评如潮,而亚当·斯密也因为这本书备受世人尊重与爱戴。

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于苏格兰,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亚当·斯密从小就热爱思考,经常想事情想得出神,且丝毫不受外物的干扰。长大之后的亚当·斯密担任过海关专员,有一次因为想事情出了神,竟然将自己公文上的签名签成了其他人的名字。亚当·斯密的性格比较内向,但只要是和人谈及他所感兴趣的领域,就能够侃侃而谈。亚当·斯密研究起学问来相当专注,甚至废寝忘食。

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理论的开拓者,也没有提出过多么令人叫绝的新颖独特的理论,他的可贵之处在于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经济学说,为经济理论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济学家们一致认为,《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如果没有这本书,或许经济学在近代不会有如此蓬勃的发展。

《国富论》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一些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描述,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也奠定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思想。

《国富论》的中心内容就是弄清楚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以达到富国裕民的目的。亚当·斯密认为,国民财富就相当于一个国家所生产的商品总量,而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在于不断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同时兼顾好个人和社会、生产者的利益,而避免牺牲某方面的利益。围绕着这个主题,亚当·斯密发表了关于价值、市场、竞争、经济目标的系统分析,以及经济政治学、财政学方面的一系列观点,以高屋建瓴的气势建立了一座经济理论大厦。

启蒙运动。

欧洲的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兴起于17世纪的英国,代表人物有霍布斯、洛克等,18世纪以后传播到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其中以法国的启蒙运动声势最为浩大,影响也最为深远,并且涌现出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狄德罗这样一批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的核心是提倡理性,这次运动涵盖各个知识领域,涉及文学、历史学、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政治学,以至于经济学和自然科学。这场启蒙运动为美国的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并促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

17世纪的欧洲各国,普遍采取封建等级制的国家形式,天主教会可以引导政治。然而此时的社会中已经产生了简单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新兴资产阶级希望能够自由发展,扫除封建制度的种种障碍,这是发生启蒙运动最为直接的原因。

那么启蒙运动都提倡些什么呢?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是这场运动的先驱,他的主张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反对宗教神权和封建专制,不能什么事情都听信“上天的安排”,他相信人有能力自己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其二,反对君主专制统治,不能什么事情都由君主一个人说了算,不能独断专行,提倡政治民主化;其三,主张公正的社会秩序,不能有特权阶级,凡事讲求公平;其四,主张人人平等,强调法律的作用和法制,任何人不论贵贱都要平等相待。

这些建议在今天看来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有着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同,这说明启蒙运动是顺应人心的,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所以这场运动得以顺利地进行下去。

启蒙运动原本是一次思想运动,同时对社会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以至于远远超过了在思想领域的影响。通过这次运动,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公平和平等,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促使后来的欧洲出现了共和制、联邦制、君主立宪制等制度。在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还纷纷爆发独立运动,人们开始要求得到自己的权利和追求平等,比如后来著名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海地革命,都是这次启蒙运动推动的结果。可见,启蒙运动的影响是多么广泛与深远。

伏尔泰。

伏尔泰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家。他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

伏尔泰不仅在哲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也以捍卫公民自由,特别是捍卫司法公正,而受到当时民众的敬仰。

伏尔泰主张开明的民主制度、强调自由平等和人权至上,由于触犯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他曾经两次被捕入狱。尽管如此,伏尔泰不改变自己的观点,依然支持社会改革。雨果评价他说,“伏尔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卢梭与《社会契约论》。

卢梭(1712~1778年)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也是启蒙运动中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卢梭出生在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他的父亲喜爱读书,也使卢梭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卢梭小的时候,父亲常常和他在晚饭之后共同阅读,有时读得尽兴,甚至会通宵达旦。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卢梭在无形之中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也使他年幼的心灵得到了充分的滋养。到7岁那年,家里所有的书都读遍了,卢梭只好外出借书阅读。

不过,这种快乐的童年生活很快就结束了。他16岁那年离开日内瓦,外出做临时工,但是卢梭有着坚定的人生理想,不满足于这样的生活,在工作之余从来没有间断过学习。

1750年,第戎科学院面向全社会开展了一次有奖征文活动,题目是《论科学与艺术是否败坏或增进道德》,卢梭参加了这次征文活动,并且获得头等奖,因而一举成名,走入公众的视野。

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知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私有制及阶级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他的这些主张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卢梭一生最主要的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社会契约论》也被翻译成《民约论》或《政治权利原理》,是卢梭于1762年写成的一本书。书中所提倡的主权在民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后来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等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社会契约论》的民主思想。

《忏悔录》。

《忏悔录》是卢梭晚年写的自传体小说,他在书中以惊人的诚实、坦率,叙述了自己从出生一直到中年以后的生活经历,字里行间充满了深刻的反省。他在书中不仅讲述了他的全部思想感情,而且还剖析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西班牙“无敌舰队”。

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后,殖民事业就迅速发展起来。最先从中获益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1545~1560年,西班牙海军从海外运回的黄金达5500千克,白银达24.6万千克。到16世纪末,世界贵重金属开采中的83%为西班牙所得。为了保障其海上交通线及其在海外的利益,西班牙建立了一支拥有100多艘战舰、3000余门大炮、数以万计士兵的强大海上舰队,最盛时舰队有1000艘舰船。这支舰队横行于地中海和大西洋,号称为“无敌舰队”。

西班牙取得这么多好处,自然令其他国家眼红。当时英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国内急于寻找海外商品市场。舰船制造和航海技术的革新,使英国夺取殖民地的勃勃野心更加膨胀起来。英国开始不断刺激西班牙,准备夺取西班牙的海上霸权。战争在这种形势下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西班牙不允许英国挑战自己的海上霸主地位,1588年5月,“无敌舰队”从里斯本扬帆出航,远征英国。此时的“无敌舰队”共有舰船134艘,船员和水手8000多人,摇桨的奴隶人数就有2000多人,2.1万步兵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但是在两军会战之中,西班牙的战舰并没有多少明显的优势,以前的优势反而变成了劣势,比如战舰高耸在水面上,外形壮观,但易受攻击,而且船体过大,运转不灵。英国战舰小巧轻快,西班牙开炮向英舰射击,英舰可在远处灵活闪避,活动自如。英舰的大炮几乎百发百中,打得西班牙许多战舰中弹起火。激烈的炮战持续一天有余,最后双方弹药用尽,人员伤亡都很惨重。“无敌舰队”在战争中被击沉了16艘舰船,司令官也被抓住了。

战争结束后,“无敌舰队”集中残余船只,逃回西班牙,英国舰队虽取得胜利,但一些舰船受创,加之弹药消耗过大,没有追击。不过,要逃回西班牙的舰队命运更惨,它们在抵达苏格兰西北岸的拉斯角时,遭遇了大西洋风暴掀起的巨浪,一些战舰撞上岩石,一些战舰进水下沉,一些战舰在风浪中打转。饥饿、疾病折磨下的船员孤立无援地在海上漂泊,死了大半,好不容易登上爱尔兰海岸的幸存者也被杀死或饿死。到1588年10月,“无敌舰队”仅剩43艘残破船只返回西班牙,近乎全军覆没。

里斯本。

里斯本是葡萄牙首都,是该国最大的海港城市,也是其政治、文化的中心。里斯本位于欧洲大陆的最西端,这里气候良好,全年大部分时间都风和日丽,温暖如春,舒适宜人。 Ask6HBZGQty1P/TWFoxXtuFd/uQnxOoEuMFrXfRMIvcY2/bWtoa9piP92fyge/n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