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学海无涯苦作舟——求学的故事

韦编三绝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立的儒家学派对后世影响很大。孔子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得益于他的勤学。

春秋时期,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成的:把竹子劈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因此要用许多竹简,而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牛皮绳编起来才能阅读。像《周易》这样的书,就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子到了晚年,花了很大的精力,把《周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也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连竹简的牛皮绳给磨断了,不得不换上新的再用。

就这样,一连换了多次牛皮绳,孔子才把《周易》研究透。而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孔子不仅以身作则,给自己的学生树立了最好的榜样,而且还利用各种机会告诉学生“好学”的重要性,最终成为桃李满天下的大教育家。

先生点评:

只有勤奋好学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每个人都懂,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而那些真正能做到的人,往往能获得成功。

知识拓展:

《论语》

对于《论语》,我们并不陌生,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论语》共有二十篇,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悬梁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字季子,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曾与张仪一起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之后,他到各国去游说,希望各国的君主可以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但一无所获。最后,他的钱全都花光了,只能回家。

回家后,家人对他很冷淡,连嫂子都瞧不起他,邻居们也在暗地里嘲笑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读书,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从此,他闭门不出,埋头苦读,常常读书到深夜。有时疲倦得直打盹、想睡觉,他就用冷水冲醒自己。但是,到后来用冷水也没有用了,于是他想出了另一个方法,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让自己从疼痛中清醒过来,再坚持读书。

几年苦读之后,苏秦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再次游说各诸侯国时大获成功,最后终于成为声望颇高的大纵横家。

东汉时期,也有一个像苏秦一样勤学苦读的人叫孙敬,字文宝,是当时著名的大学问家。开始时,由于知识浅薄他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如饥似渴地读书。读书时间长了,他疲倦得直打瞌睡,于是想了很多办法来刺激自己,但是到后来都失去了效用。

他怕睡觉影响自己读书,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一头则绑住自己的头发。当他读书疲劳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他于是马上清醒,便可以继续读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敬后来成为一个大学问家。

先生点评: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有足够的毅力,肯付出辛勤的汗水,就能够克服重重困难;顽强地坚持下去,你就能把所有的“不可能”踩在脚下,最终获得成功。

知识拓展:

苏秦游说六国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许多说客都想乘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于是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进行游说,所以当时游说之风盛行。

战国晚期,七国中地处西部的秦国最强,其他六国都比较弱。苏秦是当时大名鼎鼎的说客,他主张“合纵”,即六国结成军事联盟,共同对抗实力强大的秦国。他首先来到楚国,摸清了楚王胆小怕事的弱点,于是一见到楚王就故弄玄虚地说:“大王,您还不知道吧,其他五国已经结成联盟,如果楚国不参与,秦国必定会先攻打楚国,到时候,情况恐怕就不妙了。”楚王听了大惊失色,连忙向苏秦请教,苏秦便向楚王历陈合纵的好处。结果,楚王很快就被说服,接受了苏秦“合纵”的主张。

后来,他又来到其他的国家,游说各国的君主。在苏秦的努力下,六国终于同意结成军事同盟,并且推举苏秦做盟主,苏秦身配六国相印,一时风光无限。

编蒲抄书

西汉时期,有个叫路温舒的人,他年幼的时候热爱学习,但是家境贫寒,没钱读书。他靠替别人放羊来来获得收入,但放羊得到的收入很少,仅能维持基本生活,非常艰苦。尽管这样,他还是没有放弃学习,他一有时间就借别人的书来读,但是这样很不方便。因为当时的书是写在竹简上的,携带起来非常不方便,而且借来的书,不能随随便便带到放羊的地方去,怕有损坏。他常常想:如果能一边放羊,一边读书,那该多好啊!有什么办法让自己放羊的时候也能读书呢?

他苦思冥想多天,都没有办法。有一天,他赶着羊群来到一个池塘边,看见那里长着一丛丛又宽又长的蒲草。他灵机一动:这里的蒲草这么宽,不正像抄书用的竹简吗?这样的书,不仅不花钱,而且也比竹简做的书轻多了,放羊时还可以带着阅读。

说干就干,他割了一大捆蒲草背回家,把蒲草切得和竹简同样长短,编连起来。然后跟别人借来书,将书的内容抄写在加工后的蒲草上面,做成了一册册的书。有了蒲草书,路温舒就不愁没有书读了。他每次去放羊,身边都带着这种书,一边放羊一边看书,读完一本,就再抄一本。

他用这种办法读了不少书,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靠着自学,路温舒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在律法方面很有研究。

先生点评:

成功的人,未必都很完美,但他们有一项特质是常人所没有的,那就是勤奋。路温舒的勤奋好学,不仅使他功成名就,而且也令无数后人为之动容。他那种好学、勤奋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

知识拓展:

路温舒简介

路温舒是西汉著名的司法官。字长君,钜鹿(今属河北)人,信奉儒家学说。汉宣帝即位,他上疏请求改变重刑罚、重用治狱官吏的政策,主张“尚德缓刑”,“省法制,宽刑罚”。他认为秦朝灭亡就是因为刑法太重,汉朝承袭了秦朝的这一弊政,必须改革。此外,他还反对刑讯逼供。路温舒的这些主张,在今天看来,仍具有一定的意义。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但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家附近有个大户人家,藏书颇丰。一天,匡衡拿着铺盖出现在那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要报酬。只是希望能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感动,答应了他的要求。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都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他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丝亮光。他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家的灯光。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于是透过来的光亮也多了,他就借着这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勤奋学习,后来做了汉元帝的丞相,并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先生点评:

任何外在条件都无法阻挡我们追求知识的脚步,匡衡便是最好的例证。当然不只是匡衡,历史上有成就、有作为的人,无不具有刻苦勤学的精神,而一个人只要下定决心,不言放弃,总会获得成功。

知识拓展:

匡衡简介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是西汉经学家,以解说《诗经》而著称。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文辞,尤喜爱《诗经》,曾多次亲自听匡衡讲《诗经》,对匡衡的才学十分赞赏,因此任匡衡为御史大夫。后来丞相韦玄成病逝后,汉元帝任命匡衡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

汉元帝封匡衡为安乐侯,其侯国食封土地原本应该为三十一万亩,但是匡衡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后来,汉成帝即位后,有人弹劾他“专地盗土”(指扩大国界),被免为庶人。这一点是后世人引以为戒的。

匡衡幼时勤奋好学,凭借着真才实学成为朝廷的栋梁,是值得学习的。但是匡衡位高权重之后也走上了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的道路,排斥异己,打压功臣,最终被贬为庶人。

囊萤映雪

车胤,字武子,晋南平(今安乡、津市一带)人。车胤自幼好学不倦,可是由于家庭贫困,没有钱买灯油在晚上读书。因此,到了晚上,他只能背诵白天读过的诗文。

一个夏夜,他在屋外诵书,忽然看到原野里星星一般的萤火虫在空中飞舞。他突发奇想:“萤火虫的光亮在黑夜里不正如灯一样吗?如果能捉到足够多的萤火虫,那我就能够彻夜苦读了!”想到这儿,他立即找来了白绢扎成一个小口袋,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屋子里果然亮了不少。就这样,靠着萤火虫发出来的亮光,他经常读书到深夜。

车胤用功苦读,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后来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

同朝代的孙康的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溜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从窗缝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他立即想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在雪地里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都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他也终于成为饱学之士,还在朝廷担任重要官职。

先生点评:

“读书莫畏难,苦尽才有甘来。”读书是一件苦累颇多的事情,但是,即使条件艰苦,也不能动摇学习的意志。只有克服种种困难,才能成才。

知识拓展:

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

我们知道,在夜晚,萤火虫会一闪一闪地发光。它为什么会发光呢?原来,萤火虫的腹部有一个特殊的发光器。这个发光器由发光层、反射层和透明的表皮组成。发光层呈黄白色,是一种叫做荧光素的蛋白质发光物质。当萤火虫呼吸时,这种荧光素便和吸进的氧气合成荧光素酶,于是,萤火虫就会一闪一闪地发光了。

闻鸡起舞

西晋时期,统治阶级极其腐败,北方匈奴趁机入侵,消灭了晋军主力,攻陷了晋都洛阳,俘虏了晋愍帝。匈奴对晋愍帝百般羞辱,叫晋愍帝身穿奴才的服装,宴会时为匈奴贵族端茶倒酒;打猎时命令他充当猎犬,在马队前奔跑,追捕猎物。晋愍帝受尽匈奴的奚落与侮辱,最后还是被匈奴杀了。皇帝的命运尚且如此,普通百姓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

国家的危难激起了许多仁人志士的爱国热情,祖逖便是其中很有名的一个。祖逖,字士稚,小时候不爱读书,青年以后,意识到自己知识贫乏,于是发愤读书。他与好友刘琨都对国家的现状深感忧虑,两人感情深厚,加上有共同的远大理想,常常谈话到深夜,便同床而卧,同被而眠。

一天,两人睡得正香,一阵鸡叫声把祖逖惊醒了,他把刘琨叫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却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每天鸡叫后,他们便在皎洁的月光下练剑,直到皓月西沉、东方发白才收剑回屋。春去冬来,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练习,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仗。祖逖后来被封为镇西将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两人都实现了报效国家的愿望。

先生点评:

正是勤奋与坚持不懈,使祖逖和刘琨成为威名远扬的将军。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都希望好运降临到自己身上。事实上,只要你足够勤奋,成功的大门就会为你敞开。

知识拓展:

鸡为什么会打鸣

根据科学研究发现,在公鸡的大脑与小脑之间有一个内分泌器官叫松果体,鸡的生物钟就生长在那里。松果腺一到晚上就会分泌一种黑色紧张素,公鸡因此能够记忆明和暗的规律,进行周期性的鸣叫活动。

牛角挂书

李密,隋末辽东人,少年时候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好动,值班时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隋炀帝认为他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李密非常好学,总是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学习。他很喜欢读兵法和历史方面的书籍,很多书都熟读成诵。有一回,李密骑着一头牛,出门看望朋友。他想在路上看会儿书,但是手拿书太不方便,便把书挂在牛角上,这样他可以一边看书,一边走路。

半路上正好碰到越国公杨素,杨素见小伙子如此好学,很是吃惊,便跟上前问道:“你是哪儿的书生,学习这样用功,连走路都看书。”

李密认识杨素,赶紧下牛拜见。杨素又问他读的什么书,李密说:“《项羽传》。”此后,两人便深入交谈起来。交谈中,杨素发现李密是个人才,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对当时的形势分析得也非常透彻。

杨素回家以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学识、才能和气度,比你们兄弟几个强得多,你们应该向他学习。”于是,杨玄感结交了李密,两人成为好朋友。

李密勤奋学习,从书中学到不少行军打仗的知识。后来,他当上了隋末农民军瓦岗军的领袖,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武将。

先生点评:

一个人的进取与成才,环境、机遇等外部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还在于自身的勤奋与努力。没有自身的勤奋,就算是天资奇佳的雄鹰也只能空振双翅。成功不能单纯依靠能力和智慧,更要靠每一个人孜孜不倦地勤奋学习。

知识拓展:

瓦岗军

隋朝末年,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起兵反抗,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战争。瓦岗军是隋末农民起义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队伍。大业七年(611年),翟让因畏罪逃亡到瓦岗寨,继而聚众起事。不久后,王伯当、单雄信、徐世勣纷纷加入,势力渐强。大业十三年(617年),瓦岗军发生严重的内讧,李密杀了翟让等重要农民军将领,导致瓦岗军将卒离心,战斗力遭到极大削弱。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引兵西归,在洛阳城下与瓦岗军相遇,瓦岗军被宇文化及军和王世充军前后夹击,大败。九月,李密率部降唐,后又起兵反唐被杀,使这支农民起义军彻底瓦解。

颜真卿学书法

颜真卿非常喜爱书法艺术,他起初师从名家褚遂良学习书法艺术,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

张旭是一位极有个性的书法大家,他常喝得大醉,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之称,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在书法上有所成就。

但拜师后的颜真卿,没有参透老师张旭半点书法秘诀。张旭总是只给他介绍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各家字帖的特点后,就让颜真卿自己临摹。就这样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依然没有学到张旭的书法诀窍,心里有些着急,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望老师将书法诀窍倾囊相授。”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告诉过你了吗?”颜真卿听了,认为这并不是他想听到的书法诀窍,于是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望老师赐教。”

张旭听了这些,知道他有些急躁了,便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道:“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勤学苦练就是观察自然,没什么诀窍。”后又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诀窍’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要知道,不下苦功的人,是不会有任何成就的。”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神速,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字端庄正雅,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的“柳体”并称于世,“颜筋柳骨”成为后世书法之典范。

先生点评:

“业精于勤,荒于嬉。”任何成功,都来自勤奋和努力,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勤奋是成功的助推剂,成功的获得需要十二分的勤奋和努力。

知识拓展:

楷书四大家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他们分别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欧阳询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后人称之为“欧体”,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

颜真卿的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有《多宝塔碑》。

柳公权的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有《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赵孟頫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有《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sn9US5BDK+I3gatTIHnD4lEdIusxe7idxXn7Cz1DtozVSO7Nf5pt/qaLHh8rny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