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大肚能容天下事——宽容的故事

楚庄绝缨

春秋时期,各路诸侯欲问鼎天下。楚国在楚庄王的治理下日渐强盛,因此楚庄王发动战争逐鹿中原,连连获胜。

为了庆祝胜利,楚庄王设宴款待群臣,席间,楚庄王命自己最宠爱的妃子为参加宴会的诸位大臣敬酒。忽然一阵狂风刮过,大厅内所有的蜡烛全被吹灭,整个大厅顿时陷入一片漆黑之中。黑暗中有一只手拉住了妃子的衣袖,对这突然发生的无礼行为,这位妃子有些手足无措,她急中生智,顺手一抓,扯断了那个人帽子上的缨。那人手一松,妃子趁机挣脱,跑到了楚庄王身边,诉说被人无礼调戏的情形,并说那人的帽缨被她扯断,只要点燃蜡烛,检查帽缨就可以查出这个大胆狂徒是谁。

楚庄王听了宠妃的哭诉,并没有暴跳如雷,而是对自己的妃子解释说:“酒后失态是人之常情,如果追查处理,反会伤了众人的心,使众人不欢而散。”随后楚庄王在黑暗中高声说道:“今天宴会,盛况空前,请各位开怀畅饮,不必拘礼,大家都把自己的帽缨扯断,谁的帽缨不断谁就是没有喝好酒!”群臣一听便纷纷把自己的帽缨扯断。等蜡烛重新点燃,所有人的帽缨都断了,根本找不出那位调戏妃子的人。就这样,调戏庄王宠妃的人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就连尴尬的场面也没有发生。

时隔不久,楚庄王派兵围攻郑国。在这场战斗中有一名军官奋勇当先,与郑军交战斩杀敌人甚多,郑军闻之丧胆,只得投降。楚庄王在论功行赏之时,才得知奋勇杀敌的那名军官,名叫唐狡。而他就是在酒宴上被妃子扯断帽缨的人,他如此奋勇当先、忘身杀敌正是为了报答楚庄王当日宽容自己过失的恩德。

先生点评:

容人之过,方能得人之心。人犯了错之后,总是非常迫切地希望得到别人的宽容,给他一次悔过自新的机会。因此,一旦获得别人的宽容,就会产生感恩图报的心理,以期通过自己加倍的表现来获得对方的认可。

知识拓展:

庄王葬马

楚庄王有一匹心爱之马,他给马的待遇不仅超过了百姓,甚至超过了大夫的待遇。庄王给它穿刺绣的衣服,吃有钱人家才吃得起的枣脯,住富丽堂皇的房子。后来,这匹马死了,楚庄王十分伤心,要以大夫之礼厚葬。文武大臣都纷纷阻拦进谏,但庄王一个字都听不进去,还下令说谁要再敢提反对意见,一律处死。

优孟听说楚庄王要葬马的事,跑进大殿,仰天痛哭。庄王很吃惊,迫不及待地问他怎么回事。优孟说:“那匹马是大王最喜欢的,却要以大夫的礼节安葬它,太寒酸了,请用君王的礼节吧!”

庄王听了很高兴,优孟接着说道:“请以美玉雕成棺……让各国使节共同举哀,以最高的礼仪祭祀它。让各国诸侯听到后,都知道大王以人为贱而以马为贵啊。”

至此,庄王才意识到自己差点犯了一个大错,于是收回了成命。

齐桓公不计前嫌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国。两个人身边都有个师傅,公子纠的师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叫鲍叔牙。齐襄公被杀之后,两个公子得到消息,都急着赶回齐国争夺王位。

在公子小白回齐国的路上,管仲安排好人马在那里拦截。看到公子小白的车过来了,管仲拉弓搭箭,向小白射去,只见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

管仲以为小白已经死了,就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回齐国。谁知道公子小白是诈死,等到公子纠和管仲回到齐国时,小白早已抄小道抢先回到了国都临淄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立即下令杀掉公子纠,并把管仲带回齐国治罪。

管仲被关在囚车里送到齐国,鲍叔牙却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还能用他吗?”

鲍叔牙说:“那时候他是公子纠的师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对公子纠的忠心。论本领,他比我强得多,大王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

听了鲍叔牙的一番话,齐桓公不但没有治管仲的罪,还任命他为国相,让他管理国政。

后来,管仲果真帮着齐桓公成就了一番霸业,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不计前嫌,礼贤下士的风范也为后人传为美谈。

先生点评:

常言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一种极高的个人修养,有成就之人的共同品质。但纵观历史,能成大业者,心胸狭窄的寥若晨星,大肚之人却俯拾皆是。凡人欲寻求快乐的生活之道,宽容是一堂必修课。

知识拓展:

齐桓公之死

管仲死后,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重用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奸佞小人。公元前644年,齐桓公患重病,易牙、竖刁等认为机会到了,便假借齐桓公的名义,堵塞宫门,并在大门前竖起一道高墙,不准任何人进入宫内。齐桓公病在床上,没有一个人过问,最后,这位霸主竟然被活活饿死在宫内。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为了争夺王位互相残杀,谁也不管父亲的死活。结果,齐桓公的尸体在寿宫中整整搁置了67天之后,新立的国君无亏才把桓公收殓下葬。

曹操宽容得人才

曹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为了成就统一大业,大力招揽人才,在历史上留下了善于用人、宽厚待人的美名。

陈琳是当时颇有文采的作家,他为袁绍起草檄文,对曹操破口大骂,被俘后,曹操也只是说:“你骂我一个就行了,为何连我的祖宗都骂?”陈琳谢罪说,当时他为袁绍办事,就好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不计前嫌,仍任命他为司空军谋祭酒。

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被张邈扣押,曹操便对他说:“你的家人都在吕布那里,你还是到他那里去吧!”毕谌跪下磕头,说自己没有异心,感动得曹操眼泪直流。谁知毕谌一转身连招呼都没打一个,就背叛曹操投奔了吕布。后来,毕谌被俘,大家都认为他这回必死无疑。谁知曹操却说:“尽孝的人能不尽忠吗?这正是我到处要找的人啊!”曹操不仅没有治毕谌的罪,还让他到孔子的老家曲阜做了鲁国相。

还有个叫魏种的人,原本是曹操最信任的人,张邈反叛时,许多人倒戈跟随了张邈,曹操却十分自信地说:“只有魏种是不会背叛我的。”谁知魏种也跟着张邈跑了,气得曹操咬牙切齿:“好你个魏种!就是跑到天涯海角,我也饶不了你!”但当魏种被俘时,曹操却叹了一口气说:“魏种是个人才啊!让他去当河内太守吧。”

曹操的宽容为他赢得了许多人才,他统治的北方也逐渐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地区。

先生点评:

古人云:“大度集群朋。”一个人若能有宽宏的度量,他的身边便会聚集很多的朋友。所以,我们要学会宽容,小事不要太过计较,要原谅别人的过失;受人讥讽时,不要睚眦必报。

知识拓展:

曹操的智囊团

曹操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枭雄,除了因为他自身能力超群外,跟他善于用人也紧密相关。据后人统计,曹操的智囊团有87人,其中骨干谋士8人。曹操的智囊团在官渡之战前夕已逐渐形成,骨干谋士大都在这一阶段投奔了曹操。191年荀彧来归;192年程昱接受征辟;196年荀攸、钟繇、董昭、郭嘉从操;199年官渡之战前夕,刘晔、贾诩从操,以上8人是曹操的骨干谋士团。此外,华歆、王朗、蒋济、毛玠、陈群、赵俨、司马朗等重要谋士也在这一时期投效曹操。这些人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武则天大度容人

武则天是我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684年,武则天废了唐中宗,准备自立为皇帝。但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女人做皇帝的先例。当时,被贬为柳州司马的徐敬业对武则天颇为不满,便在扬州起兵。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也追随徐敬业极力反对武则天。他不但是这次“谋逆造反”的骨干,还写了当时引起轰动的《为徐敬业讨武兆檄》。

在《为徐敬业讨武兆檄》一文中,骆宾王罗列了武则天的“二十大罪状”,将武则天骂了个狗血喷头。武则天得知后,派人找来檄文。读完檄文,武则天不仅没有发怒,反而对骆宾王的文采大加赞赏。她还责怪宰相:“此人有如此之才,而使其流落不遇,乃宰相之过也。”意思是说,写这篇檄文的人很有才华,你却没有使他为朝廷所用,是你当宰相的过失。

武则天当了皇帝后,引起了更多人的不满,有人辱骂她是人间最坏的女人,说她“糊心巡抚使,眯目圣神皇”,讽刺武则天乱封官员。右肃政台御史纪先知为了维护武则天的尊严,便将辱骂者逮捕入狱,请求下令严惩。武则天知道后反而笑道:“只要文武百官守法清正,尽职效力,岂怕人家说三道四,不惩,放他。”

后来,对武则天的质疑之声随着她的政绩而日渐消弥,人们看到她在政治方面的才能,那些一开始反对她做皇帝的人,也渐渐开始佩服她。

对于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封建帝王来说,能有如此宽广的胸怀,实属难能可贵。武则天在位期间能够有所作为,可以说是与她宽广的胸怀分不开的。

先生点评:

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宽容是催化剂,可以消除隔阂,减少误会,化解矛盾;宽容是润滑剂,能调节关系,减少摩擦,避免碰撞。宽容别人,才会给自己带来广阔的天空。

知识拓展:

武则天的无字碑

武则天从655年做皇后开始,到705年被迫退位,前后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50年之久。从唐高宗死时算起,也有21年。她在政治上颇有作为:通过发展科举制度,使得大量人才登上政治舞台,抑制了豪门垄断;她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并整顿均田制,使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民户数不断增长;她知人善任,破格用人,鼓励各级官吏举荐人才,并虚心纳谏,因此身边有很多得力的干将。

武则天是一个富有政治才干和理想的人,她在统治期间做过许多符合民众利益的事,稳固和发展了“贞观之治”的成果,也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但武则天并非完人,夺得皇权和晚年的奢华生活也为后人所指责。她命人在她死后立一块“无字碑”,上面空无一字,是功是过全留给后人评说。

张宗全“认错”

姚崇是唐玄宗时期有名的宰相,在他求学时的同学之中,有一位叫张宗全的秀才。

一次,老师要姚崇与张宗全就某个题目做一篇文章,两天之后交卷。为了给老师留下好印象,他们都精心做了准备,将自认为写得最好的一篇交了上来。然而事有凑巧,姚崇与张宗全所写的内容几乎完全一样。老师看到二人交来的文章后勃然大怒,没想到自己最得意的两位门生竟然剽窃他人作品,这如何了得!老师当即就质问他们:“你们两人到底是谁抄袭了别人的文章?还不快给我从实招来!”

这时,姚崇据理力争:“我的文章是自己原创,没有抄袭。”张宗全也未剽窃他人,但为了平息老师的怒火,他就对老师说:“前两天我与姚崇兄论及此题,姚兄高谈阔论,学生深感佩服,遂引以为论。”姚崇听了张宗全的话,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他根本没有和张宗全讨论过那个问题。

听到这番话,老师也知错怪了两位学生,就平息了心中怒火。事后姚崇为张宗全的广阔胸襟所感动,他对张宗全说:“张兄的才华姚某佩服,你的胸襟和气度更是姚某所不能及的。”姚崇当宰相后,就向唐玄宗推荐张宗全。唐玄宗在亲自考核张宗全的才华之后,便封了他一个正三品官衔。

张宗全勇于承担,不计得失,宽容大度的品格为他赢得了从政的机会。

先生点评:

事实证明:能宽容者,能得快乐,能够成功。宽容是能容下人世间的酸甜苦辣,能化解所有恩怨是非。学会宽容,朋友之间便会多几分理解,几分感激;学会宽容,人世间便会多几分温暖,几分关爱。

知识拓展:

姚崇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后来为避唐玄宗“开元”年号讳,改名姚崇。姚崇出身于官僚家庭,年轻时喜好逸乐,年长以后,才刻苦读书,大器晚成。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特别是在玄宗朝早期为相时,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影响极为深远。

吕蒙正不记人过

宋代政治家吕蒙正是河南洛阳人,曾三次任宰相。他为人很有雅量,即便别人冒犯了他,他也不会记恨别人。

吕蒙正刚任参知政事的时候,在上朝时,有一个朝廷官员在帘内指着他说:“这样的粗陋之人也能够参与朝政吗?”那个人的嚣张气焰,引起了在场许多人的愤慨。吕蒙正并没有理会那个官员,而是假装没有听到走了过去。但他的同事却很愤怒,让人询问那位官员的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了同事,他说:“不值得理会这样的人。”朝事结束后,他的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没有追问到底。吕蒙正说:“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我也许终生不能再忘了他,知道了对我来说倒是个负担,还不如不知道的好。孔子提倡要恕人,犯错的是他,不是我,所以没有查询他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同事听了,也就不再追究了,知道这事的人都很佩服他。

吕蒙正有个同窗好友叫温仲舒,两人同年中举,在任上温仲舒因犯案被贬,吕蒙正当上宰相后,怜惜他的才能,就向皇上举荐了他。后来温仲舒为了显示自己,常常在皇上面前贬低吕蒙正,甚至在吕蒙正出现失误的时候,还落井下石。有一次,吕蒙正在夸赞温仲舒的才能时,皇上说:“你总是夸奖他,可他却常常把你说得一钱不值啊!”吕蒙正笑了笑说:“陛下把我安置在这个职位上,就是深知我懂得怎样欣赏别人的才能,并能让他人才当其任。至于别人怎么说我,这哪里是我职权之内所管的事呢?”皇上听后大笑不止,更加敬重他的为人。

先生点评:

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对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精彩。

知识拓展:

穷宰相的苦日子

吕蒙正入朝做官之前,缺衣少食,饱尝贫困之苦,夫妻俩居住在破旧的房子里。

一天夜里,外面狂风大作,屋里也风吹雨淋。吕蒙正和夫人只好起来接“雨”。头上滴水,就拿破瓢放在头上;脚上有水,就踩到破盆里。不知不觉,夫妻二人吟起诗来了。

夫人说道:“脚踩破盆头顶瓢。”

蒙正说道:“狂风暴雨不肯饶。”

夫人说道:“夫妻且有安身处。”

蒙正说道:“无数穷人受煎熬。”

此诗道出了他们身处逆境而达观、洒脱的心态,同时也反映了吕蒙正为天下忧的情怀。

王旦德量恢弘

王旦,字子明,是宋朝一位著名的宰相。

宋真宗时期,王旦担任朝廷宰相之职,位高权重,他处理任何一件事都十分谨慎小心、细致周到。当时朝廷还有一位大臣——寇准,刚直忠正,也是皇上身边的左右手。寇准见王旦官职在自己之上,有点不服气,不由自主地对王旦有所指责。在朝廷之上,寇准也曾公开指出王旦的缺点。

王旦认为寇准忠心耿耿,足以担当重责大任。因此,在皇上面前,王旦经常称赞寇准,认为他是值得众人学习的榜样。真宗觉得非常惊讶,有一次,他和王旦交谈的时候,就问道:“你经常称赞寇准,寇准却数次说你的短处,你为什么能这样做呢?”

王旦听后说道:“我在相位已经这么久了,一般大臣都不敢指出我的缺点,而寇准能够直陈我的不足,可见他是忠贞直率的,这也是臣下看重他的原因。有这样的大臣,既是国家之福,也是我的福分啊!”

一次,寇准私下来找王旦,希望他能向皇上推荐自己当宰相。王旦义正词严地对他说:“将军,宰相这样的职位,怎么可以求得来?”但很快寇准被任命为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寇准万分感激皇上的知遇之恩,激动地说:“如果不是陛下了解微臣,怎会有臣下的今天?”皇上特意把事实真相告诉寇准,他说:“你能当节度使,又能当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都是王旦推荐的。”

寇准听说了这样的内情,羞愧不已,对王旦的正直和宽容很是敬佩。

先生点评:

宽容别人能展示出你的博大胸怀和恢弘气度。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容忍别人,你会得到他人的感激与报答。用宽容、豁达的胸怀对待“冒犯”你的人,问题便会自动消失,心灵也可以得到一份宁静。

知识拓展:

寇准罢宴

寇准年轻时得到宋太宗的信任和重用,并给他赐婚,将宋皇后的妹妹宋娥嫁给了他。婚后,寇准和宋娥日日酒宴,夜夜歌舞。

一天,寇准与宋娥正在饮酒作乐,这时门官禀报说有乡亲前来拜见,寇准连忙让门官请进来。原来是舅舅赵午,寇准连忙拉宋娥一起上前拜见,并询问他一些家里的事情。谁知老人两眼发呆,并不回答问话,却大哭起来。

过了一会儿,老人才开口了:“牛娃,听说你每日酒宴不断,歌舞不停,我想起我那可怜的姐姐了。她受了一辈子苦,一天好日子也没过!”听舅舅说起母亲,寇准慌忙跪倒,说:“都是我不好,得意忘形,忘了母亲早年的苦楚。”

老人拍着寇准的肩膀说:“牛娃,你现在当了大官,娶了皇姨,欢乐几天也就是了。可你天天作乐,夜夜宴饮。你娘受过的苦难,你难道都忘了吗?”

寇准忙给舅舅叩了三个头,说:“舅父教诲,外甥得益不浅。”说罢,忙请舅舅入席。

老人看着宴席上的山珍海味,不肯入席,说:“这一桌饭,够家乡一家人过好几个月了。家乡如今正在闹旱灾,想到家乡的父老在忍饥挨饿,我哪能吃得下这么好的饭呢?”

听舅舅这一说,寇准顿感自己失职,愧对乡里。他安排舅舅住下,急忙回到大厅,吩咐撤了宴席,并以此为戒,永不夜宴。

狄青宽宏大量

北宋名将狄青和猛士刘易之间有一段这样的故事:

有一年,狄青要出守边塞,他的好朋友韩将军向他推荐了一名猛士,这名猛士叫刘易。刘易熟知兵法,善打恶仗,对狄青守卫的那段边境的情况非常熟悉,是和狄青一起守边境的合适人选。但是刘易有个不良嗜好,就是特别爱吃苦荬菜,一顿饭吃不到苦荬菜就会呼天喊地,骂不绝口,甚至还会动手打人,士兵、将领都怕他。

刘易和狄青一起到边塞后,忙于军务,每天早起晚睡,从内地带的苦荬菜很快就吃完了,而边塞又找不到这种野菜。这天,士兵送来的菜里缺少了苦荬菜,刘易便把盛饭菜的器皿扔到地上,并在军营中大闹不止。士兵将此事报告给狄青,狄青听了非常生气。

但是狄青转念一想,人的一生当中谁会不犯错呢?做人一定要更多地体谅别人,不与他人计较一时之短长,这样才可以团结大多数人。于是,狄青好言安抚刘易,并立即派人回内地去取苦荬菜。

其他将领见到这种情况,非常不服气,说狄将军骁勇善战,屡建奇功,而刘易何德何能,却要狄将军放下军务派人去给他弄苦荬菜吃。有些气盛的将领还想与刘易比一比武艺,杀一杀刘易的威风。

狄青急忙劝阻众将说:“刘易原来不是我的部下,如果你们与他计较,争强斗胜,传出去势必会给敌人以可乘之机,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加强团结。”

当这些话传到刘易的耳中时,他非常感动:狄将军派人专程去弄苦荬菜,自己获得了同情和理解;狄将军劝阻将领勿争强斗胜,是真正的顾全大局,宽宏大量。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不该再给狄将军添麻烦。

过了几天,刘易去找狄青,懊悔地说:“狄将军,你治军严整,我在韩将军手下时就有耳闻。这次我因这么点小事就大闹,你不仅不责怪我,还原谅了我,我一定会报答你。”从此,刘易再也没为苦荬菜闹过事,并且逢人便夸狄将军胸怀宽阔。

先生点评:

气量和容人,犹如器之容水,器量大则容水多,器量小则容水少,器漏则上注而下逝,无器者则有水而不容。气量大的人,容人之量、容物之量也大,能和各种不同性格、不同脾气的人处得来。生活中,度量大一些,少一些计较,人生会更加美好。

知识拓展:

面涅将军狄青

狄青(1008~1057年),字汉臣,北宋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市)人,著名将领,善骑射。狄青出身贫寒,从小就胸怀大志,16岁时,因其兄与人斗殴,狄青代为受过,被逮捕入京,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1038年,李元昊在西北称帝,北宋出兵讨伐,狄青也在其列。狄青骁勇善战,每次战斗都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所向披靡。在4年的时间里,他参加了大小25次战役,身中8箭,但从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远的战斗中,狄青身负重伤,但听到敌人来了,他立刻挺身而起,冲锋陷阵。

在宋夏战争中,狄青立下了累累战功,声名也随之大振。由于狄青勇猛善战,屡建奇功,所以升迁很快,几年之间,历任泰州刺史、惠州团练使、马军副都指挥使等。皇祐四年(1052年)六月,出任枢密副使。同年,狄青率兵剿灭了广西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的叛乱。班师还朝以后,狄青被任命为枢密使,做了最高军事长官,但也因此遭到别人的嫉恨和猜疑。后来,狄青郁郁而死,终年49岁。

宰相肚里能撑船

王安石当上宰相后,纳了个妾,名叫姣娘。娇娘年方十八,既有美貌,又精通琴棋书画,因此深得王安石喜爱。但王安石整天忙于处理政务,慢慢的,就把姣娘冷落了。

姣娘独守空房,难免会寂寞,于是,她和一个仆人产生了感情。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王安石那里,他顿时大怒,并想出一个办法来惩罚他们。一天,他谎称上朝,实际上是悄悄藏在家中。夜里,姣娘和仆人在房里说一些很亲密的话,王安石气得直发抖。他准备踹门进去,把仆人和姣娘揪出来问罪。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忍”字给他当头一棒,让他冷静下来。他想:自己身为堂堂宰相,为了一个小妾大动肝火,实在是不明智,于是他把这口气咽了下去。走到大院的时候,他一不留神撞到了一棵大树上,一抬头,见树上有个鸟窝。他心生一计,拿了竹竿把鸟窝一捅,窝里的鸟受了惊吓,叫了几声。屋里的仆人听到鸟叫声,慌慌张张地逃走了。

很快,中秋节到了,王安石邀请姣娘赏月。在宴席上,王安石趁着酒劲,做诗一首:“日出东来还转东,乌鸦不叫竹竿捅。鲜花搂着棉蚕睡,撇下干姜门外听。”意思是说,姣娘你和仆人背着我谈情说爱,我捅了鸟窝才走,你不知道,我一直在门外听着。

姣娘知道自己和仆人的事已经被王安石察觉了,就跪在他面前,也题诗一首:“日出东来转正南,你说这话够一年,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意思是说,你冷落我那么长时间,也别怪我;再说,你是个宰相,应该宽宏大量,不计较我们这些小人物的过错。

王安石仔细想想,自己都五六十岁的老人了,而姣娘正是青春年少,和仆人的事也不能全怪她。过了中秋,王安石给了姣娘一些银两,让她和仆人成亲,远走他乡。这件事被人们知道后,大家都夸王安石大度,更加佩服他了。

先生点评:

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宽容是消除矛盾的有效方法,遇到伤害,最高明的办法不是报复,而是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如果我们对任何事情都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来解决,那么整个世界将会失去色彩。

知识拓展: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而掀起的一场改革。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变法对于增加国家收入有着积极作用,但因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苏轼宽容书生

宋代的苏轼是一位颇有雅量之人。他任杭州知州时,曾审过一个案子,被审的人犯姓吴名味道,被查出私售棉纱,偷税漏税。吴味道被押上堂,苏轼见他身背一个大包袱,贴有封纸,上面写着:杭州通判苏轼送京师苏侍郎。苏侍郎即苏轼在京城官居侍郎的弟弟苏辙,封纸上没有写明苏辙的具体地址。

苏轼时任杭州知州,通判是他10多年前在杭州的职务,且苏轼从未托人带物品给他的弟弟。很明显,吴味道是假冒他的名义行欺骗之事。当吴味道得知堂上坐的正是苏轼时,当即吓得瑟瑟发抖,惶惶中只好招供。他说自己是个穷书生,虽苦读诗书,但屡考不中。好不容易州试中榜,有了进京赴考的机会,却没有路费。乡人可怜他,为他捐了一些银两和棉纱,他一并带上,打算将棉纱带到京城换些银两用。但贩运棉纱是要纳税的,若路上所经之处一一纳税,到京城就剩下不到一半了。于是,他便假借苏轼给京城做侍郎的弟弟送物品的名义行事。他认为苏氏兄弟名声大,在路上容易蒙混过关,不必纳税。未想到路过杭州便被查出,而且落入苏轼手中。

吴味道知道罪责难逃,进京赶考的事将成黄粱一梦。苏轼乃读书人出身,不仅胸怀雅量,且豁达大度,面对这位苦读诗书而冒名省财赴考的穷书生,他不但没有责罚,还将棉纱依价折合成银两付给吴味道,亲笔题写自己的姓名官衔和弟弟苏辙在京师的详细地址,换下包袱上的旧封,以示托送。然后嘱咐吴味道,抓紧时间赴京赶考,并祝他高中。后来,吴味道果然高中,特致信感念苏轼的宽容之恩。

先生点评: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懂得宽容,才不会对自私、虚伪、嫉妒、狂傲感到失望,才会因宏大的气量感受到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快乐。

知识拓展:

黄粱一梦

相传唐朝时期,一为名叫吕翁的道士因事要去邯郸,路上巧遇一名姓卢的书生。卢生渴望得到荣华富贵,吕翁一番劝解不见成效,便让卢生在他的枕头上睡觉,让他在梦中得到荣华富贵。卢生在梦里历经大起大落,最后在荣华富贵中度过晚年。卢生做完梦后醒来,发现店主人蒸的黄米饭还没有熟。黄粱一梦用来比喻荣华富贵如梦一场,短促而虚幻。

六尺巷

清朝初年,安徽桐城出了许多人才。有历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张廷玉大学士,还有他的父亲即康熙时的文华殿大学士张英。

张家的人非常和气,从不与人争吵,人丁兴旺,备受朝廷器重。张家对邻里也非常友善,在当地有一个“六尺巷”的故事,说的就是他和邻居家和睦相处的事。

张英家的邻居姓叶,也是一位官员。这一年叶家要翻造新房,在重新打地基时,把他们家的地基向张家这边移了三尺。

张英的夫人听家人说邻家强占她家地基,便去实地察看,邻家果真是向自己家移了三尺。张夫人很生气,就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北京,向在朝中任大学士(相当于宰相)的丈夫张英报告此事,要丈夫出面解决。

张英见家里来人,一问是与邻居争地界的事。就写了一封回信,让家人带回交给夫人。夫人拆开信,只见是一首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夫人看完信大失所望,回信不但不想办法争回三尺地基,反而要让,心里难免生气,但后来一想,丈夫说的话有道理。自己丈夫的官比邻居大,如果要这三尺地基,难免被人家认为以势压人;再说,自家的院子也很大,少了三尺也无大碍;更重要的是邻里之间要和睦,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于是,听取了丈夫的劝导,不再提这件事,把院墙后退了三尺。

看到张家主动退让了三尺,邻居自觉惭愧,也将墙根后退三尺,就有了一条“六尺巷”。

先生点评:

宽容和忍让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和剂,生活中的矛盾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对对方的宽容,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宽容,因为宽容了对方之后,自己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知识拓展:

张廷玉配享太庙

按照雍正皇帝的遗诏,张廷玉死后其神位可以安放在太庙的前殿西庑,接受皇帝每年一次的祭祀。整个清朝的历史中,汉大臣以功臣配享太庙的,唯张廷玉一人而已,这是清朝历代皇帝对汉大臣给予的唯一一次最高礼遇和殊荣。 GTf0Tp7AsEfow3Pjtj+dghVNXx6UmJvg+a1TYz8u/EsnkfwcOGCT2Q2IEbA2IHB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