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蒙学故事(导读本)(上册)
杨英

第1章 百善孝为先——孝的故事

子路背米

相传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生有弟子三千,其中贤弟子七十二人。这七十二人中有一个叫子路的人,他以勇猛耿直闻名,其孝行也常为孔子所称赞。

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一家人时常在外面采集野菜充饥。子路年迈的父母许久没有吃过饱饭了,总念叨着能吃上一顿米饭该多好啊!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子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可怎么办啊?子路突然想起山那边舅舅家里比较富足,要是翻过那几座山到舅舅家借点米,那父母的心愿不就可以满足了吗?子路打定主意便出发了。

他不顾山高路远,翻山越岭走了几十里路,从舅舅家借到一小袋米,又马不停蹄地往家赶。夜里看着满天的繁星,一个人走在漆黑的山路上还真有点害怕,可想到父母还在家里等着自己,子路又鼓起勇气,大步流星地朝家赶去。

回到家里,子路忙着生火、洗锅、打水,蒸熟了米饭,自己一口也舍不得吃,连忙捧给父母。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一路的劳顿开心地笑了。

父母去世以后,子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他的学问和人品,加封他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下来的粮食达到万石之多。坐在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子路常常怀念双亲,感叹说:“真希望再像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了。”孔子赞扬他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皋鱼在父母死后发出的叹息,与子路的想法不谋而合。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

先生点评:

我们能孝敬父母的时间一日一日地减少,如果不及时行孝,会遗憾终生。孝敬要及时,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时候,才思亲、痛亲之不在。

知识拓展:

子路批评孔子

子路性格耿直,对于老师孔子极其尊重,但是他又不像颜回那样对孔子的话“无所不悦”,总是采取“不违”的态度。每当子路认为孔子的言与行有不正确的地方,总是直率地指出来。《论语·阳货》记载:“公山弗扰以费叛,召,子欲往。”对孔子的这一举动,子路以为不妥,当面反讥道:“没有人用你就算了,为什么要投奔这个叛乱分子呢?”孔子支支吾吾地回答:“我去应召是想借那块地方复兴周朝啊。”由于此事于情于理都欠妥,加之子路的反对,孔子未能成行。《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想到卫国求仕,当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深得灵公宠爱,要想得到卫灵公的任用,必须走南子这个后门不可;而南子在当时名声极为不佳,这实在给以守礼著称的孔子出了一道难题。但由于求仕心切,孔子还是决定去见南子。对孔子的这一“失节”举动,子路极为反感,当面质问孔子,孔子连忙解释说:“我如果不是为了得君行道而不得已去见南子的话,那么老天一定会厌弃我!”子路就是这样一个光明磊落、耿直坦率的人,只要他认为不对,一定会提出批评,即使是自己尊敬的老师也不例外,这在孔子的弟子中是不多见的。

黄香扇枕温席

黄香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化名人,他从小就知道亲近、孝顺父母,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不幸的是,黄香九岁便死了母亲,又没有兄弟姐妹,只有他和父亲相依为命。

黄香深知父亲辛苦,便加倍孝顺,一切家务活都由他一个人承担。别的小孩子在玩耍时,他在家里劈柴做饭,好让父亲有更多的时间休息。

黄香除了帮助父亲操持农活、料理家务外,还非常关心父亲的起居。

夏天,天气炎热,黄香的父亲干完活儿坐在院子里乘凉。黄香就用扇子把床扇凉,然后伺候父亲上床就寝。

冬天,天寒地冻,常常一连下几天的大雪。由于家里穷,没有那么多取暖的柴火,他就先钻进被窝把被窝暖热,才让父亲躺下睡觉。日久天长,乡邻们都称赞黄香是一个天性善良、孝顺的儿子。

有一天,黄香从山上打柴回来,看见路上有一条长蛇快要干渴而死,就将它带回家放进屋后的小河沟里。长蛇见了水后就活了过来,并感激地向黄香点了点头,便钻进了河底。

有一年,黄香的父亲突然患了一种面黄肌瘦、四肢无力的怪病,无论是黄香请来远近闻名的郎中诊治,还是黄香自己精心调理,父亲的病都不见好转。黄香为此急得不思茶饭,人也瘦了不少。

一天夜晚,黄香梦见自己曾救过的长蛇对他说:“我是鳝鱼,你把我做熟了给你父亲吃,他就会好的。”黄香醒来,便来到屋后河沟观看,果然见沟里有无数条笔杆般长短,笔杆般粗细的鳝鱼,就用鱼篓装了一些回去,做好了给父亲吃。说也奇怪,父亲带肉带骨头地吃完一盘鳝后,病就完全好了!

在黄香12岁时,江夏的太守特意表扬了他的“至孝”,当时的皇帝也曾嘉奖过他。

先生点评:

对待父母,很多感激的话没办法当面说出口,很多的情感也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达。如果没有办法将对父母的心意说出来,我们也可以学习黄香,用实际行动让父母感觉到我们的爱。

知识拓展:

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黄香不仅是一名孝子,还是一名神童。他12岁时,因才学过人,被汉顺帝召至宫中为皇帝管理尚书台,即掌管国家图书和机密档案。他为官尽职尽责,常常不分昼夜地工作。他还趁此机会,遍阅宫中藏书,深得汉顺帝赏识,称赞他是“日下无双江夏黄童”。后世遂用“天下无双”、“无双士”、“黄童”等语称赞出类拔萃,独一无二的杰出人士。

卧冰求鲤

晋朝有一名琅玡人叫王祥,他的生母很早就去世了,继母朱氏不喜欢他,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让父亲厌恶他。但是王祥并没有因为这些而怨恨父母,相反,他对父母非常孝顺。父母患病,他便衣不解带、日夜侍候。有一次继母生病了,想吃活鲤鱼,但当时是寒冬腊月,天寒地冻,河面被冰封了,根本无法捕鱼。

王祥为了能让病中的继母吃上活鲤鱼,解开自己的衣服卧在冰上,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坚冰捉鱼。也许是被王祥的孝心感动了,这时三尺厚的冰突然自行融化,从冰下跃出两条鲤鱼!王祥高兴地拿着鱼回家了。回家后,父亲看见了鱼,便问是从哪里弄来的,王祥就详细地讲述了得到鱼的经过。王祥的父母颇为感动,继母更是羞愧不已,拉着王祥,羞怯地说道:“祥儿,你真是个好孩子,以前为母错怪你了,以后我再也不会嫌弃你了。”父亲也说道:“祥儿为人善良,宽厚待人,真令人钦佩!你亲生母亲可以在九泉之下安息了。”

也许是因为心情好的缘故,继母朱氏吃完充满孝心的鱼汤很快就痊愈了。从此母子俩的关系变得非常好。为了给父母养老送终,王祥隐居了二十余年,直到父母都去世、守完孝之后,才应邀出外做官。他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并被封为睢陵侯。后人为了纪念他,还专门编了一首诗:“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先生点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大人有时候也会因为琐碎的生活、繁忙的工作而心情不好甚至迁怒。这种时候,子女应该体谅父母,尽量让自己做得更好,而不是紧紧抓着一时的委屈不放。

知识拓展:

九孔藕——专为孝心多出一孔

孝河因王祥“卧冰求鲤”而闻名,位于山东临沂兰山区白沙埠镇境内。孝河所产的白莲藕尤以肥、细、嫩、脆、甜最为出名。有趣的是,孝河产的藕不但清脆爽口,鲜美异常,而且比别处的藕多出一孔,为九个孔眼,传说多出来的这一个孔正是王祥的孝心所化。

汉文帝亲尝汤药

汉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他原本不是太子,后来因为孝顺贤能,而被群臣拥立为皇帝。

汉文帝即位后,用心管理朝政,是一个有抱负也比较宽容的皇帝。在生活上,他很俭朴,对母亲极为孝顺。有一年,他的生母薄太后病了,卧床不起,他十分体贴地侍奉,从不懈怠。薄太后卧病三年,他每天都去探望,常常衣不解带地在病床边照顾。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要亲口尝过,确认温度适宜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有一首专门称赞他的诗写道:

仁孝闻天下,

巍巍冠百王。

母后三载病,

汤药必先尝。

汉文帝的仁孝传遍了四方,感化了所有的官员和百姓。

汉文帝共在位24年,一直很注意发展农业,用以治国,非常注意教化百姓孝顺。因此,在他在位期间,西汉社会稳定和谐,人丁兴旺,经济也得到恢复和极大的发展。在历史上,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共同誉为“文景之治”。后人为了纪念文帝的伟业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先生点评:

自古道“久病床前无孝子”,而汉文帝却能做到三年如一日。即使身为皇帝,他也没有忘记自己为人子女的本分。万事孝为先,因为父母的付出比山高、比海深。

知识拓展:

两汉以孝治天下

两汉时期,奉行以孝治天下,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表明了朝廷的政治追求和对“孝”的尊崇。提倡孝道,褒奖孝悌,是汉朝以孝治天下最明显的标志之一。据《汉书》与《后汉书》记载,自西汉惠帝至东汉顺帝,全国范围内对孝悌褒奖、赐爵达三十二次,地方性的褒奖则更多。皇帝幸巡各地,褒奖孝悌也是常有的事。对于著名的孝子,更是将其作为弘扬孝道的榜样,精心扶植。有一陈姓寡妇,独自奉养婆母二十八年,汉文帝感其孝行,授予“孝妇”称号。东汉初年,临淄人江革以孝顺母亲闻名乡里,光武帝赐其“巨孝”称号,赐谷千斛。

缇萦救父

汉文帝时期,在临淄出了一个有名的人,她就是勇于救父的淳于缇萦。

淳于缇萦的父亲淳于意弃官从医后,救死扶伤,深受百姓爱戴。汉文帝四年(前176年),淳于意被一位富商请去为他的妻子看病,结果病人的病情没有好转,反而在几天之后死了。富商仗势欺人,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看错了病,致人死亡。

当地的官吏也没有认真审理,就判处淳于意“肉刑”(当时,肉刑有脸上刺字、割鼻子、砍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他被押送长安离开家之前,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儿子,危难之时,连个帮手也找不到。”听了父亲的话,几个女儿哭得更伤心了,最小的女儿缇萦心想:“为什么女儿就没有用呢?”于是,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路。衙役被她的孝心感动了,答应带着她一起上路。

一路上,淳于缇萦对父亲精心照料:天热了,为父亲擦汗;下雨了,为父亲撑伞;每天晚上还为父亲洗脚解乏……

到了京城之后,淳于缇萦不顾疲劳,马上四处奔走,为父亲喊冤。可是,长安官府的人一看申诉的竟是个还未成年的小姑娘,便没有理睬。于是,淳于缇萦托人写了一封申冤信,决定冒死直接上书皇上。

之后,淳于缇萦来到经常有朝廷大官路过的街道,苦苦等待。一天,一顶官员大轿迎面而来,她灵机一动,用双手举起书信,跪在轿前。轿上的官员见了,马上下令停轿查问情况,小缇萦就把父亲被抓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这位官员,还说:“如果父亲真的有罪,我情愿到官府做奴婢来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还请求您把这封信带给皇上。”

听小缇萦说得如此诚挚恳切,这位官员答应了她的要求。皇上读了这封信后,被深深地打动了,当他听说小缇萦千里救父的事迹后,更是十分钦佩。之后,皇上亲自审理此案,并为淳于意洗清了不白之冤。

先生点评:

要孝敬父母不能只停留在语言上,还必须真正付诸行动。故事中的小缇萦,也许在她的心中根本没有很明确的所谓孝顺的概念,但是,她拥有最朴素的孝顺行为,时时事事都想着自己的父亲,都站在父亲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知识拓展:

汉文帝废除肉刑

史书记载,汉文帝治天下,恭俭仁厚,以德化民,海内安宁,百姓安居,人民乐足。缇萦救父之后,汉文帝颁发诏书废除残酷的肉刑。不久,丞相张苍等人根据这个诏书废除了肉刑,颁布了新刑法。正是小小女子缇萦上书救父的孝举,促使了肉刑的废除。为此,班固有诗赞缇萦: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郯子鹿乳奉亲

周朝时期,在中国的北方有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村中住着一个叫郯子的少年。

郯子个头虽然不高,却机智勇敢,又特别孝敬父母,村里的大人、小孩都特别喜欢他。郯子常常对村里人说:“父亲、母亲生养了我,把我养大不容易,我要像父母爱我那样爱他们。”郯子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时光荏苒,郯子一天天长大了,他越发懂事了,知道自己应该为父母分忧。他每天天刚蒙蒙亮就起床,帮助父母担水、做饭、打扫院落,侍候父母起床。一家人吃完早饭,他又背着绳索,拎着斧头上山打柴去了。

一年赶上闹灾荒,田里的收成不济,日子过得很艰难。父母忧急交加,一时心火上攻,双双眼睛失明。这可急坏了郯子,为了给父母治病,郯子每天半糠半菜地侍奉双亲充饥后,就到处求人,寻医问药。

一天,郯子到深山采药,路过一座庙宇,便进去讨水喝。他见方丈童颜仙骨,就向他请求治疗眼疾的药方。老方丈问明缘由,沉吟一下说:“药方倒有一个,恐怕你采不来。”

一听到有办法治疗双亲的眼疾,郯子喜出望外:“请说,我舍命去采!”

“鹿奶,鹿奶可以治眼疾。”

郯子听了,立即叩头谢过老方丈,赶往鹿群出没的树林。这里的鹿确实不少,可它们蹄轻身灵,一见有人靠近,就一阵风似的飞快逃去。

怎样才能弄来鹿奶呢?郯子绞尽脑汁,想不出办法来。

一天,他见村东头猎户家的墙头上晒着一张鹿皮,忽地眼前一亮:把鹿皮借来,披在身上,扮成小鹿的模样,不就能悄悄接近鹿群了吗?

于是,郯子来到猎户家里,说明来意。好心的猎户欣然把鹿皮借给了他,还指点郯子如何模仿小鹿跑跳的动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郯子已经能够模仿得十分像了。

这天,郯子用嘴叼着一只木碗,悄悄地蹲在树林里。待鹿群走近时,披着鹿皮的郯子像一只小鹿似的不紧不慢地凑到一只母鹿身边,轻手轻脚地挤了满满一木碗鹿奶。直到鹿群走开了,他才站起身来,捧着鹿奶直奔家中。

自这以后,郯子多次扮成小鹿,去挤母鹿的奶。有一天,他又上山去挤取鹿奶,没想到有一个猎人却把他当成真鹿了,在猎人瞄准正要放箭的时候,郯子发现了猎人,急忙直起身子,告诉了猎人真相,猎人大受感动。郯子的孝名也因此传播开来,乡亲们都夸奖郯子是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郯子的父母由于常常喝到鲜美的鹿奶,身体渐渐强壮起来,失明的眼睛也奇迹般地恢复了。

先生点评:

古人说“忠臣出孝门”,因为孝是最基本的善举,如果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知回报,还能指望一个人有什么善举?一个连父母都不孝敬的人,还能指望他对朋友付出真诚吗?因而,孝既是对父母的宽慰,也是对自身的完善,更是获得别人认可的根本方式。

知识拓展:

我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周朝

你知道我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是哪个吗?那就是周朝,它的建立者是周武王姬发。周朝一共经历了37位国君的统治,从公元前1046年灭商起到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统治了约800年。

李密辞官

李密是西晋文学家,他出生刚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

相传,祖母生病的时候,李密痛哭流涕,每天晚上衣不解带,守在祖母的身旁。所有的食物、汤药,一定要先自己尝过之后再给祖母进食。

蜀国灭亡后,晋武帝准备让李密担任太子洗马的官位,朝廷不断催促他前去任职。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李密舍不得离开祖母,就上书给晋武帝,陈述家里的情况,说明祖母年老多病,需要人侍奉,这就是著名的《陈情表》。李密在《陈情表》中恳切地说:“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我,今天祖母需要我照顾,否则就不能安度晚年。据说乌鸦都知道喂养衰老的母亲,人岂能不如鸟呢?况且陛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许多官员都受到您的垂怜,何况我的家庭情况比他们更加特别。我请求陛下准许我奉养祖母,让她安度晚年!”

《陈情表》言语恳切,委婉动人,晋武帝看了,被李密对祖母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其暂不赴任,而且为了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给他两个奴婢,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李密赡养祖母的费用。

先生点评:

感恩和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父母和长辈都是儿女前进的动力和情感的依托。孝顺父母长辈,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知识拓展:

李密的仕途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孝期满后出仕。他在任温县(今河南温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在李密之前,官吏每次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怨声载道。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仍苛求如故,但李密据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

李密原本期望能够到朝廷任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但由于朝中无人推荐,最后只做了汉中太守。后因做诗抱怨得罪了晋武帝,被罢官归田。后来病死在家,终年六十四岁。

伯俞泣杖

汉代梁州有个名叫韩伯俞的人,他有一个非常严厉的母亲,伯俞小时候做错事情时,最害怕的就是被母亲知道了生气。有时候,母亲会用手杖打他,每当这时,伯俞就低头躬身等着挨打,不哭也不为自己辩解。直等母亲打完了,气渐渐消了,他才和颜悦色地低声向母亲道歉。

伯俞长大后,是出了名的孝子,对母亲十分敬爱。有一次,伯俞不知道因何惹母亲发火,年事已高的母亲随手就打了伯俞几下。其实,母亲打得一点也不重,他却哭了起来。

母亲问他:“以前打你时,你总是不言声,也不见你像今天这样掉眼泪。现在这么难受,难道是因为我打得太疼了吗?”

伯俞忙说:“不是的。”他擦了擦眼泪,说,“以前挨打时,虽然感到很疼,但我心中庆幸母亲的身体康健,以后我们还会有很长的时日在一起。今天母亲打我,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疼,足见母亲的身体大不如前了,所以心里难过。”

后人听说了这个故事,就总结出了一个词语,叫做“伯俞泣杖”。

先生点评:

爱不一定要拘泥于某种形式,没有母亲的严厉,或许也锻造不出成功的伯俞。对于父母的管束、教育甚至是唠叨,我们也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尝试理解父母的苦心,未尝不是一种孝行。

知识拓展:

小杖则受,大杖则逃

曾子有一次犯了错,父亲十分生气,狠狠地打了他一顿,曾子没想到要躲避,结果被打伤了。孔子知道后,来看他,并告诉他说:“小杖则受,大杖则逃,勿陷父母于不义。”意思是说,父母打你的时候,要看他们拿什么打,如果是拿个小棍子来打你,你就忍一忍让他打;如果是拿大棍子,你就要赶快跑,因为如果你不逃,万一他们出手过重把你打伤了,那你就是陷父母于不义了。

孝的本意虽然是顺从,但不是无原则的顺从,父母的命令不动脑子全盘接受,并不是真正的“孝”。

随鹿得参

目录学家阮孝绪是南朝梁陈留尉氏(今天河南省境内)人,阮孝绪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过继给了家境富裕的堂伯父做儿子,他对伯父特别孝顺,也丝毫不贪恋伯父家的财产,而是让伯父把钱财资助给那些比较穷的亲戚。

他不但孝顺伯父,还很孝顺自己的父母。

有一次,他去外地听别人讲经文,忽然感觉心惊肉跳,特别不安,他预感可能是母亲生病了,就急忙赶回来看望母亲。原来他的母亲确实生了病,本来他的兄弟们要叫他回来,但是母亲不愿意耽误他听人讲经文,就没有让他们去。没想到,阮孝绪竟然感应到母亲生病自己回来了,乡亲们无不感到惊讶。

听医生说母亲的病需要新鲜的人参才能医好,阮孝绪就去山上找人参。一连找了很多天,却连人参的影子都没见到,但是他丝毫不泄气,继续寻找。有一天,他找得很累,想休息一下,这时他的前面出现了一只鹿,鬼使神差般的,他忘记了劳累,跟着鹿走了起来。一会儿,那只鹿不见了踪影,而一株新鲜的人参出现在他的面前。他喜出望外,连忙采摘了人参。母亲吃了人参就痊愈了。

知道这件事的人,都说阮孝绪的孝心感动了天地,所以出现了一只神鹿指路,让他采摘到了人参,于是有了随鹿得参这个故事并流传下来。

先生点评:

出自内心真诚的感恩和敬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而不是礼节上的做作和表面的功夫。孝顺绝不是喊口号,讲排场,而是用实际的行动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孝顺之意。

知识拓展:

人参

人参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大多生长于昼夜温差小、海拔500~1100米的山地缓坡或斜坡地的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中。由于根部肥大,形若纺锤,常有分叉,全貌颇似人的头、手、足和四肢,故而被称为人参。人参还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是驰名中外的名贵药材。但是由于人们的过度采挖,如今人参已被列为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杀鸡俸母

茅容是东汉时期河南陈留人,四十岁时,他还只是个非常普通的农夫,但让人称道的是,他对自己的母亲特别孝顺。为了增加庄稼的收成,更好地奉养母亲,不管刮风下雨,他都非常辛勤地劳作。

有一次,他正在地里辛勤地耕种,忽然天降大雨,茅容和在地里耕种的其他人都跑到一棵大树下避雨。只见其他人都在树下吊儿郎当地或站或坐,谈笑粗俗,只有茅容一个人在那里端正地坐着不说话。这时候,有一个人从此处经过,见到茅容气质不凡,就主动与茅容交谈起来。两个人一直聊到天黑还言犹未尽,于是此人就随茅容回家住宿。

这个过路人正是当时的名士郭泰,郭泰学识渊博,有弟子千人,十分爱结交有德之人。

两人一夜无话,第二天一大早,郭泰看到茅容在杀鸡炖汤,以为他要款待自己。等到吃饭的时候,茅容端上来的却是山肴野蔬,郭泰不禁暗自惊讶。后来,他才知道茅容把炖好的鸡肉一分为二,一份让母亲这顿吃,另一份留着让母亲下顿吃,而自己和客人只吃山肴野蔬。郭泰不禁感动于茅容的孝心,对他大加赞赏,并主动提出教茅容学习圣贤之道。后来,在郭泰的指导下,茅容成为学识品行并重的人,而他孝顺母亲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先生点评:

好东西给父母享用,这个举动看似简单,但并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孝顺父母是品德完善的表现,而这种孝心有时候跟成功、学识和名利没有关系,不管是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还是耕作田间的农夫,只要有孝顺父母的心意和行为,都值得尊重。

知识拓展:

郭泰

郭泰,东汉末年著名学者,字林宗,山西界休人。家境贫寒,父亲早丧,与母亲相依为命,惨淡度日。长大成人后,跟随屈伯彦学习,三年学业完毕,博通典籍。

郭泰性情通达,淡泊名利,不求仕进,但极富同情心,积极提携和帮助后进人士,即使是那些所谓的“不仁之人”,也尽其所能给予帮助。郭泰只活了42岁,但是影响颇大。其死讯传出后,四方文人学士纷至沓来,为其送葬者竟达千余之众。文学家兼书法家、大学士蔡邕亲撰铭文。事后蔡邕说:“我一生为人撰碑铭很多,而多有虚饰之辞,唯郭有道之碑铭,文副其实,我毫无愧色。”仅此一斑,足见世人对郭泰的敬仰之情。 rBK87VpRMK7lWdlWzWKurgmH7EOvj9SAdUjJdR0cCSgiep83M8Or9LRwu5Yrc+e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