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

在古代先民的认识中,“三皇五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的开端。关于这些伟大祖先,各地都流传着许多的神话传说。司马迁通过对史书的研究以及实地考察,选取了那些可以确定的史实写进了《史记》。他认为“三皇”的事迹更接近神话,因此司马迁的《史记》是从五帝开始的。

中华始祖黄帝

轩辕长成(1)

黄帝生活于中国的原始社会时期,是中国历史的缔造者。黄帝的故事大多来自人们的传说,这些传说给黄帝的一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甚至他的出生都是与众不同的。

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2)的说法,炎帝是三皇之末,黄帝是五帝之首,炎帝和黄帝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我们到现在也经常自称是“炎黄子孙”。

传说黄帝的父亲是有熊部落的首领少典,母亲是附宝。据说附宝怀孕后,四肢无力,整天无精打采,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七八个月。看到这种情况,少典很是着急。这时,少典的一个手下出了一个主意,他对少典说,现在已经是初夏了,天气会越来越热,恐怕附宝的身体会越来越吃不消。不过在一个叫做轩辕(今河南新郑)的地方有一座寿丘山,山的四周有很多树木,还有潺潺的流水,十分凉爽。

少典听了,非常高兴,于是带着部落离开了原来燥热的有熊,来到了凉爽的寿丘山。后来,附宝贪恋轩辕这个地方的美景,不愿意再回到有熊,于是在这里住了十五六个月。但奇怪的是,一般妇人都是怀胎十月生下孩子,可是附宝肚子里的孩子却迟迟不肯出来。

24个月过去了,附宝终于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长得有点儿奇怪,他的皮肤淡黄,额头中间突起,远远望过去,就像头上长了一轮光芒四射的太阳一样。刚一出生,他就四处张望,好像在观察周围的环境。少典夫妇把出生地作为他的名字,取名为轩辕。少典非常喜爱这个奇异的孩子,他料定轩辕将来必然大有作为,于是就派人精心照料。

一出生就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轩辕果然不负众望。刚出生不久,他就开始说话,七八岁的时候就能像大人一样说话办事,是远近闻名的神童。长大之后,他更是才思敏捷,而且勤奋好学,诚实重信。到20多岁时,轩辕已经是一个见识广博、明辨是非的“准部落首领”了。

后来,少典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轩辕。轩辕所处的时代,神农氏也就是炎帝的势力开始衰弱,各个部落之间为了争夺粮食和财物,三天一小战,五天一大战,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不过,有熊部落的人就幸福多了,因为部落首领轩辕没有带领百姓对外侵略,而是用自己的德行教化百姓,同时操练军队保护自己的部落。

看到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炎帝也很着急,但是依靠现有的势力已经不能再控制各地的部落首领了,于是炎帝向轩辕求助。轩辕答应了他的请求,开始征讨各路作乱的部落。黄帝屡战屡胜,最后那些战败的部落首领都归顺了轩辕,年年向轩辕纳贡,天下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1)选自《史记·五帝本纪》。

(2)三皇五帝:传说中上古社会的领袖。历来“三皇五帝”有不同的说法,现在学术界比较认同的观点中,“三皇”是指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统一中华(1)

轩辕战胜了各个部落之后实际上成了真正的领袖,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服从轩辕的号令,到底是谁在反对他呢?

轩辕成了首领之后,前任首领炎帝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论德行,自己并不比轩辕差,只是不忍心天下百姓处于战乱之中才请轩辕出手相助,没想到竟然连首领之位也被夺走了。他并不甘心就这样把自己统领天下的权力拱手相让,所以一直想把已经归附轩辕的首领们打败,重新夺回掌管天下的权力。轩辕也意识到炎帝蠢蠢欲动,他认为如果不能收服炎帝,天下就没有真正的和平。

于是,轩辕一方面施行仁政,让百姓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加紧整顿军队,增强军队的作战能力。时机成熟后,轩辕便率领军队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的郊野与炎帝展开了激战。三战过后,炎帝大败,轩辕如愿征服了炎帝。此后,炎帝部落与轩辕部落合并成“华夏族”,占据了中原地区,在黄河中下游两岸的广阔土地上逐渐创造发展起伟大的华夏文明。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开端。

另一个不服轩辕统治的人就是蚩尤。他是九黎部落的首领,为人非常残暴,但是能征善战,当时大多数部落都不是他的对手。他认为自己实力非凡,为什么要屈服于轩辕的领导呢?所以他不停地兴兵作乱。后来,他下定决心要与轩辕决一雌雄。于是轩辕命令各地的部落首领率领军队在涿鹿(今河北涿鹿)的郊野会合,轩辕和蚩尤双方都集结了自己所有的兵力进行殊死搏斗,最终轩辕擒杀了蚩尤。这次战役以后,天下的首领都尊轩辕为盟主,轩辕也不负重托,任用了一大批德行兼备、能力非凡的手下,并带领着这些大臣为百姓排忧解难。他常年东奔西走,基本没有固定的住所,经常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休息。轩辕的政策英明仁慈,在他统治时期,大多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当时的人们都认为只有万物赖以生存的黄土地才能够代表轩辕的伟大功绩,还认为他德配天地,是帝星下凡,于是都尊称他为“黄帝”。

黄帝的正妃是西陵国的女儿嫘祖。相传嫘祖是一个非常贤德的女子,全力支持黄帝的事业。此外嫘祖本人也非常聪明,是种桑养蚕的创始人,教会人们养蚕缫丝,织成丝绸,做成漂亮的衣服,让人们从此不再衣不蔽体,因此后世人们把嫘祖奉为“先蚕圣母”。嫘祖为黄帝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玄嚣,一个叫昌意。

后来昌意的儿子高阳继承了黄帝的盟主之位,他就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帝。颛顼帝沉稳有智谋,心胸豁达且明白事理。他继承了黄帝的优良传统,不辞辛劳地带领百姓开发了大片的土地,并且制定了历法来指导百姓按照自然季节和气候变化来发展生产。传说凡是光芒能照到的地方,各种生灵都诚心地接受颛顼帝的领导。

颛顼帝死后,玄嚣的孙子,也就是黄帝的曾孙高辛继位,这就是帝喾。帝喾品德高尚,非常注重自我修养。他以公平公正的态度治理天下,从不偏袒任何一方,百姓都很佩服他。

(1)选自《史记·五帝本纪》。

仁德的尧帝

尧帝为政(1)

尧帝曾经是陶唐氏的首领,因此也被称为唐尧。他是上古时期的贤君,是继黄帝之后最有威望的首领,也是历朝历代贤明君主学习的楷模。

传说尧帝出生在伊祁山(今河北顺平县境内),因此伊祁山又被称作尧山。在尧山南边也有一座山,叫庆都山,传闻这里是尧的母亲庆都的出生地。

尧的名字叫做放勋,他可不是一个平常人。史书上是这样评价他的:“其仁如天,其德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尧这个人的仁德就像天一样,保护着世间的万物;明智得就像神一样,靠近他就能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望着他也能体会到安详。他虽然富有但从不骄傲,虽然尊贵但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帝喾去世后,放勋的哥哥挚继承了首领之位,但是他没有突出的政绩。而被封在陶唐的放勋则与百姓同甘共苦,游刃有余地处理着各项事务,把陶唐打理得井井有条,深受百姓的爱戴。各个部落的首领开始亲近放勋而疏远挚。挚看到这种情况后,亲自率领官员把首领的位置让给了放勋,定帝号为尧。

尧在位的时候,工作一丝不苟,生活上从不奢侈浪费。他经常戴着一顶黄帽子,穿着黑色的粗布衣服巡游四方,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只是披一张鹿皮来御寒。百姓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纷纷劝说他:“您是我们的首领,吃、穿、住都应该是最好的,您现在这个样子,让我们心里很难过啊!”但是尧笑着摇了摇头,说:“我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想让天下的人都能吃饱穿暖,过上富裕的生活。天下哪怕只有一个人挨饿受冻,那也是我的失职啊!”听到这些话,百姓们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尧手下的大臣也是个个聪明能干。他们勤勤恳恳地工作,把各项工作都完成得十分漂亮。尧派手下的大臣羲氏、和氏推算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并制定出相应的历法。他们把一年分为366天,划分出春夏秋冬四季,然后把每年的时令告诉百姓,让人们按照大自然的规律来安排生产。由于用人得当,措施得力,各部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尧出身尊贵,却从来不轻视别人的意见。即使作为至高无上的首领,他也从来不独断专行。他经常召开部族会议,听取别人的意见。为了能时刻听到来自百姓的声音,他还在自己的茅草屋外设了一面鼓,谁要是对他或者部落联盟有什么建议和意见,随时可以敲打这面鼓,尧听到鼓声会马上接见提建议的人。尧还在交通要道上埋上了一根木柱,派专人看守,民众有意见可以对看守人讲;如果来的人愿意当面对尧诉说情况,看守人也会给予指引。

在尧圣明的领导下,当时的百姓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因此人们十分拥护他。尧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选自《史记·五帝本纪》。

尧舜禅让(1)

尧帝在位70年后,他开始为选择自己的继承人而担忧。他认为领导者十分重要,有一个好的领导者,天下才能平平安安,于是他做出决定:传贤不传子。他派百官去寻找贤德的人来做下一位首领。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符合要求吗?

尧在一次部族会议上问众大臣:“在你们心目中,谁能够统领百官,辅佐我治理天下呢?”有人推荐了尧的儿子丹朱,尧说:“丹朱愚笨又性情凶恶,不能治理国家。”大臣们商量一番之后推荐了舜,尧说:“我也听说过他,但不知他的人品如何。”大家一致称赞舜是一个贤德的人。

但是尧还是不放心,他决定亲自去见一见这个众人交口称赞的贤人。他来到舜生活的地方,碰巧看到舜赶着一黄一黑两头牛在犁地。牛屁股上各绑着一个簸箕,长方形的地块不是顺着犁而是横着犁。

尧觉得非常奇怪,便好奇地问道:“年轻人,人家犁地都是顺着犁,你为什么要横着犁呢?”

舜答道:“母亲交代要横着犁,不能违背母亲的话。”

原来,舜有个继母,整天想加害于他,如不照办就会生出事端,舜只好遵从母意。尧得知真相,便暗自思忖:“此人果然宽宏大量,是一位贤德的人才!”接着又问:“那你把簸箕绑在牛屁股上又是为何?”

“鞭打在牛身上会疼的,哪头牛走慢了就打一下簸箕,牛知道是打它的,就会紧走几步赶上去。为不打在牛身上,就想出此法。”

尧听罢,暗自称赞:“此人对牲畜尚能如此疼爱,对人的厚爱就可想而知了。”他觉得舜果然是他的理想之选,便仔细与他交谈。他问道:“你的两头牛哪头走得快呀?”

舜说:“黄牛快,黑牛疾,都听使唤。”

听到这个回答,尧很失望,他觉得舜不诚实,两头牛总不能一样快吧?

舜仿佛看透了尧的想法,便说:“老人家,我知道您对我的答案不满意。实话说吧,黄牛比黑牛快一些。你刚才那样问,它俩都在跟前,牲畜通人性,说出了怕伤害黑牛,所以才那么说。”

尧帝点头称是,心想,这个年轻人办事如此细心,还这样讲究方式,看起来是一个有谋略能办大事的人!于是便表明自己的身份,将舜带进了王宫,并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2)许配给他,通过两个女儿看他能否理好家政;又让自己的儿子去和舜做邻居,看他能否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

舜成亲后,就和两位妻子住在贫穷偏僻的沩水(今湖南宁乡境内)河畔。他没有因为娥皇和女英出身高贵就放纵她们,而是教她们纺织,孝敬公婆,依礼行事。尧的两个女儿都对舜十分倾心,恪守妇道,而舜也将家治理得井然有序。舜和邻居们相处也很愉快,尧的儿子也称赞舜品德高尚。

尧又派舜推行德教,舜便教导臣民以“五典”(3)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臣民们都非常愿意听从他的教诲。紧接着,尧又让舜统领百官,结果百官都臣服于舜的指挥,政事也处理得井井有条。尧又考验了舜与诸侯相处的能力,结果发现远方来的诸侯宾客也很敬重他。

最后,尧让舜独自去森林中接受大自然的考验,舜在暴风雨中,依然能够不迷失方向,继续行路,表现出了很强的生存能力。

经过三年各种各样的考察,尧觉得舜这个人说话办事都很成熟可靠,便正式把首领之位让给了德才兼备的舜,这就是被后人传为佳话的“尧舜禅让”。

舜帝继位28年后,尧去世了,百姓们很伤心并自发为他守孝三年。这三年里,全国没有表演过歌舞、演奏过音乐,人们主动地放弃了娱乐活动来哀悼尧的离去。

尧去世后,舜决定把首领之位让给丹朱,自己躲了起来。结果四方赶来朝觐的部落首领都绕开丹朱,去到舜躲藏的地方;文武百官也不理丹朱,有重大事件都去找舜决断。于是舜决定顺应民意,重新登上首领的位置。

(1)选自《史记·五帝本纪》。

(2)娥皇女英:传说中尧的两个女儿,姐妹同嫁舜为妻。在舜继位后,娥皇、女英一直鼎力帮助舜做为百姓谋福祉的善事。二妃美丽动人的形象,是历代诗人、画家的创作题材来源之一。我国最伟大的诗人屈原的《九歌》中的《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是最早歌颂二妃的诗篇。

(3)五典: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美德。

传奇的舜帝

舜的身世。(1)

舜是一个传奇人物,他的品德非常高尚,孝顺父母,爱护兄弟,但是他的家人却三番五次地想要置他于死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舜叫重华,生于姚地(今河南省范县),他的父亲是个盲人,而且品行不端。舜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后来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叫做象。

象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根本不把哥哥放在眼里,总是欺负他。父亲也偏爱后妻和象,常常对舜非打即骂;更可怕的是心肠狠毒的继母,她一直处心积虑地想要杀死舜。心地善良的舜却没有记恨过他们,仍然心甘情愿地孝敬父母,照顾弟弟,不敢怠慢。但是他的父母和弟弟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地虐待舜。

终于,舜坚持不下去了。他离开了家,来到历山(今山西垣曲县境内)脚下,自己盖了一间茅草屋,开垦了一块荒地,种起了田。由于他勤劳能干,家里的粮食总是吃不完。人们都认为舜这次一定是彻底和家人断绝关系了,然而事实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有一年闹饥荒,他听说家里已经没米下锅了,就马上背上一袋粮食趁着夜晚回到了家,把粮食悄悄地放在门口,然后躲到一边。看着家里人把粮食拿进去,他才开心地回到了茅草屋。时间长了,他的事情被人发现并且传扬开来,历山的百姓也受到他的影响变得更加真诚谦和。舜捕鱼时总是到最难捕到鱼的地方去,把好捕鱼的地方让给别人,百姓们也纷纷效仿,争着把好地方让给别人;原来为了地界而争斗的人们也都不再计较了。

在舜30岁的时候,尧开始寻找接班人,人们都推荐舜。尧非常重用他,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因为舜所居住的地方民风淳朴,人们相处和谐,更多的人慕名而来,一年之后这里就形成了一个繁华的小镇。尧看到这些非常欣慰,赐给舜很多衣物,粮食和牛羊,还有一把很好的琴。

舜的父母和弟弟看到这一切之后又是羡慕又是嫉妒,他们商量着害死舜,瓜分他的财产。

一次,舜的父亲骗舜说家里的粮仓漏雨,让他去修补。然而,在舜爬到屋顶的时候,父亲却在下边点燃了粮仓,然后慢悠悠地转身离开了。舜顿时惊慌失措,但是他很快平静下来,手持两个斗笠从屋顶纵身而下,逃出了火海。

家人的诡计没有得逞,于是他们又想出来一条毒计。这天,父亲又来找舜,说:“儿子啊,家里的井坏了,需要重新挖一口井,你来帮帮我们吧。”舜一口答应下来,但是因为有了上次的教训,他这次留了一个心眼儿。舜开始的时候老老实实地挖井,但是到了一定的深度之后,他在井的侧壁挖了一条暗道。果然不出所料,没多久,站在井边的父亲和弟弟就开始往井里填土,直到把井堵得严严实实才肯罢休。他们料想舜这下死定了,于是他们连忙跑到舜的家里瓜分财物。象趾高气扬地对父亲说:“这个主意可是我想出来的,理应我先挑。”话音没落,他就已经紧紧抱住了那把琴,然后说:“还有两个嫂嫂都归我,那些牛啊,羊啊,衣服什么的,你们就拿去吧。”说完这些他就拿着琴弹起来。正当父亲和母亲往家里搬东西的时候,满头泥土的舜出现在他们面前。象吃惊地张大了嘴巴:“我……我还以为你遭遇不测了,正在安慰两个嫂嫂呢!”父亲则一句话也没说,低着头站在一边。舜拍了拍头上的土,并没有揭穿他们,反而笑着说:“你们喜欢什么,尽管拿去好了。”听了这句话,他的父母和弟弟都羞愧地走了。从那以后,他们都改正了错误,走上了正路。

(1)选自《史记·五帝本纪》。

继承大位。(1)

舜通过了尧的考验之后,继承了尧帝首领位置,舜在位期间,百姓安居乐业,天下一片繁荣景象,舜是怎么做到的呢?

舜从一个普通的百姓摇身一变成了首领,不过他并没有因此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每天想得最多的就是怎么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开开心心地生活。

为了能让百姓吃饱肚子,他把自己在历山耕耘时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个寒冬的晚上,窗外飘着鹅毛大雪,夜已经很深了。这时,一个人经过舜的茅草屋,看见窗内还有光亮,他望进去,看见舜正在精心地挑选豆子,手和脸都露在外面,已经被冻得通红了。这个人看得心疼就推门进去了,问道:“这么晚了您还不睡,挑豆子做什么呢?”

“有好的豆种,才能长出好的苗子,结出更多的果实。种子不好,收成就很差。”

“可是现在是隆冬季节,还没到播种时间,挑它何用?”

“这里地域辽阔,来年会需要很多豆种,现在不备好,来年就会误了播种时机啊!”这个人听了十分敬佩舜,于是和舜一起挑选起来。

当了首领之后,舜依然和农夫一起下田耕种,抢着干重活。他还手把手地教农夫们怎么耕田,怎么下种。在舜的努力下,百姓们的生活更加宽裕了。

除了事必躬亲(2)之外,舜在用人上也非常大胆。他启用了很多在尧的时代地位比较低的官员来管理国家大事。

为了让百姓的生活比较安定,他决定向全国颁布法规,统一律法。他命令皋陶做掌管监狱的官,执行各种刑罚。传说我国的第一部法律《狱典》就由皋陶制定的,里面规定了偷窃、抢劫、杀人等犯罪行为的判决原则。皋陶做事公正,全国人民都很信服他,后来人们把皋陶奉为“上古四圣”(3)之一。

颁布统一的法律之后,舜也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办事。有一次,有人向舜报告说,有个大臣上山考察民情,却让两名山民抬他上山。山路很陡峭,其中一个山民不小心跌倒后脚部骨折了。这个大臣不问这个山民的伤病,反而找人来用鞭子抽打这个山民。舜听后大怒,派人把这个大臣叫过来,对手下的人说:“给我用鞭子狠狠地抽打他。”于是,鞭刑成了封建社会沿用多年的一种刑罚。

即使名门后代犯罪了,舜也绝不姑息。有人告诉舜说有四个人经常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劫百姓的粮食,但是他们都是贵族或者大臣的后代,谁也不敢惹。舜愤怒地一拍桌子:“祖先有德跟他们有什么关系?祖宗是祖宗,他们是他们,作恶的人就不能饶恕!”于是他把这四个人流放到千里之外,并派人监视,谁改邪归正,谁就可以返回。

对坏人,舜不留情面,严加惩治,但对有能力的人,他知人善任,使人尽其才。除了皋陶,他还任用后稷来管理农业,按照节令指导谷物的播种与收获;命令夔创作诗歌舞蹈来教导人民,陶冶人们的情操。舜任用的这些人中,最出名就属禹了,他开凿了九座大山,引导了九条大河,划定了九州的界限,让各地的首领都按照规定向舜进贡物产。

为了让这些首领都能够始终为百姓着想,舜每五年就巡游全国一次,来检查他们的政绩。后来舜去南方巡游的时候,不幸在苍梧(今湖南永州)的郊野中去世了,人们把他安葬在了九嶷山(今湖南永州境内)。今天的九嶷山,盛产一种叫做“九嶷斑竹”的珍贵竹子,这种竹子的外皮上有与泪痕十分相似的斑点,传说是娥皇和女英因为思念舜泪流不止形成的。

(1)选自《史记·五帝本纪》。

(2)事必躬亲:出自《诗经·小雅》。躬亲,亲自的意思,无论什么事都要亲自去做,亲自过问。形容办事认真,毫不懈怠。

(3)上古四圣:尧、舜、禹和皋陶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 GAT5W+5aw95HAySHtxHYfHm+zCzuf/qdazrKfg5L85rUCOaOIKuynVgfmNiGyf5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