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由汉武帝时期的史官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塑造了众多形象鲜明的人物,不仅是中国史书中的上乘之作,也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本章简要介绍了司马迁的生平、著《史记》的过程以及《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千古太史公——司马迁

太史公是这样炼成的。(1)

司马迁的《史记》总是被后人称颂,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史记》不仅是史书的典范,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由此,我们不禁要问;作者司马迁究竟是何方神圣呢?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这是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的一段自我介绍。

这段话主要介绍了司马家族作为史官的“光荣历史”。据说这个家族作为史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候还是黄帝的孙子颛顼帝统治天下,他任命一个叫做重的人掌管天文,另一个叫黎的人负责掌管地理;一直到夏商时期,重黎的后代仍然是掌管天文地理的官员。到了周朝,重黎氏的后代中出了一个叫休甫的人,他做了一个司马的官,从那以后整个家族就改姓司马了。

周宣王以后,司马家好几代人都做史官。周朝内乱之后,司马氏离开都城,逐渐散布到全国各地。

司马迁的祖先曾经弃文从武,但是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这一代,又做起了史官,并且成了大汉王朝一个很重要的官员——太史令。司马谈一直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就是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梳理清楚,编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历史巨著。为了这个目标,他一直在努力。自从做了太史令,他就一直在搜集史料,为编写这部史书做准备。

不过,他觉得要独立完成这一巨著,时间、精力和才学都不够,因此他把希望寄托在儿子司马迁身上,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父子联手完成这部史书。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年左右),字子长,出生在龙门(今山西河津市)。从出生那天起,父亲就对他寄予厚望并且严格要求。他10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背诵《左传》(2)、《国语》(3),并且表现出很高的史学天赋。他善于思考,对历史典籍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司马谈对此十分欣慰,所以就更加认真地栽培他。司马迁到长安之后,父亲安排他拜当时的名士董仲舒(4)和孔安国为师,在两位大师的悉心调教下,司马迁到20岁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学者了。

父亲觉得只读书还不够,还要亲自去了解真正的历史。所以在父亲的支持下,司马迁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游学生涯,这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旅行。他走遍了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考察民俗,收集资料。他曾经漫游到汨罗江畔(今湖南省东北部),在屈原(5)投江自尽的地方高声朗诵屈原的诗歌,痛哭流涕;在韩信的故里淮阴(今江苏淮安),他走访了很多韩信故乡的人,掌握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在孔子的故乡曲阜(今山东曲阜),他与当地的儒生一起参加拜师典礼,学习古礼,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孔子的尊敬。

这次游学,司马迁获得了很多古籍上看不到的材料,而且他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也变得更加深刻。在这次游学中,司马迁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饱览了中国的壮美山河,陶冶了性情,同时也提高了文学修养。司马迁的这次游学经历是真正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他走向成功迈出的坚实一步。

游学归来后,司马迁做了汉武帝的随从,因为见多识广,司马迁很得汉武帝的赏识。后来汉武帝还派他以“特使”身份出使西南少数民族部落,这让司马迁有了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机会,也为他关注少数民族政策问题打下了基础。

(1)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2)《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是一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编年体史书。

(3)《国语》: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朝王室和鲁、齐、晋、郑、楚、吴、越等诸侯国的历史。

(4)董仲舒: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学家和唯心主义哲学家。他把儒家的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5)屈原: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代表作有《离骚》、《天问》等。

忍辱著《史记》。(1)

司马迁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这为他编著《史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像世界上所有成功的人一样,想要取得辉煌的成绩,光有广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司马迁编著《史记》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可以说《史记》中充满了司马迁的血和泪。

当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司马迁的父亲过世了。这一年,汉武帝打算到山东泰山封禅(2),按传统礼法这么重要的事情应该由太史令主持,可是司马谈身体不好,汉武帝便把他留在了长安,让他安心养病。司马谈却因此心中抑郁,病情反而加重了。

这个时候司马迁刚刚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回来,见他回来,司马谈的眼睛又有了光芒。他拉着司马迁的手,气息微弱地诉说着自己不能参加封禅大典的遗憾,最后又嘱咐司马迁一定不要辱没祖先的名声,要写出一部光耀千古的历史巨著,只有这样,他才能安心地离开这个世界。司马迁含泪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父亲去世三年后,司马迁守孝期满,汉武帝任命他为新的太史令,负责记录史实,管理朝廷的文书档案以及天文、历法等事务。

司马迁刚一上任,就发现当时使用的历法太古老了,而且误差很大,于是他联合了一些大臣,建议修改历法,汉武帝就将这件事情交给他去办。为了制定出更加实用的历法,司马迁邀请了当时的占星专家和历算专家组成了一个小组,经过一年的努力,他们成功创制了《太初历》(3),并在全国推广。《太初历》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而且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这个历法一直沿用了180多年,后世的历法也是以太初历为基础修订的。可惜的是,《太初历》的原文已经失传了。

司马迁的心中一刻也没有忘记过父亲的遗愿,接任太史令之后,他就开始整理父亲收集到的书籍和史料,想要专心写作,潜心修史。他一头扎进了浩瀚的书海中,为《史记》的写作积累素材。

但是好像上天故意要考验司马迁的毅力,那样平静又忙碌的日子,司马迁只享受了四年,就在朝堂上因言获罪。

起因是这样的:汉武帝派李广利(4)带兵三万攻打匈奴,结果几乎全军覆没,而李广利则逃了回来。他的逃跑致使李广的孙子李陵(5)只能带领五千步兵与匈奴孤军作战,匈奴单于(6)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住,但是李陵的箭法很好,而且士兵很勇敢,所以单于没能打败李陵,此外单于也不知道汉军的虚实,所以不敢贸然进攻。后来李陵手下一个军官叛变,他告诉单于李陵后方没有救兵,还把能够连续射箭的装置的制作方法告诉了单于。最终,李陵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

李陵投降的消息传回汉朝,整个朝堂一片哗然,大家纷纷谴责李陵贪生怕死。最后,汉武帝问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想了一下,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一定是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其实李陵和司马迁算不上很好的朋友,司马迁帮李陵说话也只是出于一个史官应客观面对事实的立场。

但是汉武帝听完司马迁的话后,勃然大怒道:“你替投降的人狡辩,是想反对朝廷吗?你和李陵是想合谋毁掉大汉江山吗?”震怒之下,汉武帝把司马迁关进了监狱。

不久,有传闻说李陵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一怒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和妻儿。第二年,汉武帝又下令处死了李陵全家,而受到牵连的司马迁被处以宫刑。在狱中,司马迁受尽了折磨,几乎送了性命。司马迁本想一死了之,但是他想到了父亲临终前殷切的眼神以及自己多年的心血,最终决定忍辱负重,继续完成《史记》的写作。

公元前96年,汉武帝大赦天下,司马迁终于离开了监狱,这年司马迁50岁。他出狱后被任命为中书令,地位很高,但是从那以后,他闭门著书,不再过问政事。过了5年,也就是公元前91年,名传千古的《史记》终于完成,全书共有130篇,52万多字。

(1)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2)封禅:中国古代帝王为祭拜天地而举行的活动。

(3)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365.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开始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

(4)李广利: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西汉时期的将领。

(5)李陵: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曾率军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汉武帝灭其三族,致使李陵与汉朝彻底断绝关系。李陵的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学界对他的评价也一直存在争议。

(6)单于:匈奴人对首领的尊称,意思是“广大的样子”。

史家之绝唱——史书的新篇章

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的《史记》中不仅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在字里行间还体现了司马迁的进步思想,这些思想使得《史记》从众多史书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班固(1)曾经称《史记》的写作“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史记》中记载的每个事件都是有根据的,没有因为作者喜欢某个人就把这个人塑造成神一样光辉的人物,当然也没有因为讨厌一个人就把他写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

一个合格的史学家,必须抛弃个人的喜好把一个人的善恶都书写出来,还要明辨是非,恰如其分地表示对历史人物的肯定或否定。很显然,司马迁是史学家中的佼佼者。他对笔下的历史人物,一般不做全盘肯定或否定,而是原原本本地讲清楚人物和事件。比如写秦朝的时候,司马迁反对秦朝的暴政,但是对秦朝统一六国的功劳和一些制度体系则表示了极大的肯定。

此外,司马迁也有不惧强权的精神,在《史记》中,他全面地描述了西汉社会百年的各个方面,重点集中在汉武帝时代的社会矛盾,有些文章批判了横征暴敛的经济政策,有些则描述了黑暗的官场。《史记》中还如实记录了汉武帝连年征战使百姓苦不堪言和迷信鬼神以求长生不老等荒唐事件,汉武帝看到后,非常生气,他派人把这一部分毁掉,命令司马迁重新编著,但司马迁执意不从,最终《史记》的这一部分是由后人根据《汉书》等其他书籍上的内容补上的。

天人关系是司马迁所处时代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所指的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司马迁的老师董仲舒是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命是由天定的,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司马迁并不认同老师的看法。在《史记》中,他强调了天命只是表面的现象,实际上人才是最重要的。皇帝一向都自认为“君权神授”,自己是“天子”,不管自己怎么做都是正确的,由于自己的位置是神给的,那么只要神还在,自己的位置就不会改变。但是司马迁通过《史记》告诉国君人民才是最重要的,要时时关注百姓的生活才能长久地居于皇帝的高位。

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对国君提出了关注人的建议,而且对于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更好地治国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最好的管理百姓的方法是德治,而不是采用暴力压榨百姓。

此外,对于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他也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商人的作用不能小看,这在现代社会看来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古代,这种思想无疑非常先进;他还富有远见地看到各民族将来必然走向统一,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记录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史书,这为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带来了一个契机。司马迁还是一个道德至上的史学家,他认为道德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重要标准,所以他一改以往史书“只以成败论英雄”的标准,将一个人全方位地展示给人们,让人们自己去评断这个人的历史功绩。

(1)班固:东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汉书》、《两都赋》。

成书背景:

虽然司马迁对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生活有诸多不满,对自己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也很悲愤,但是不可否定的是,汉武帝时期强盛的国力是他能够著成《史记》的一个必要条件。

秦朝末年,天下各路兵马混战,虽然在征战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但是社会动乱也极大地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最终汉高祖刘邦登上皇帝的宝座,建立了大汉王朝。汉朝初期也并不太平,最开始是几个异姓王反叛,妄图推翻汉朝的统治;紧接着是吕后专政,使朝廷内部矛盾重重;然后又出现了“七国之乱”。幸运的是,这些事件最终都被平定,文帝和景帝时期,皇帝以身作则过着节俭的生活,全国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最终出现了一个经济繁荣的局面。汉武帝亲政后,首先削弱了诸侯的力量,由此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央集权国家。当时的社会秩序安定,这让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能够以比较平和的心态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

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跟奴隶社会相比,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样就可以积累更多的社会财富。但是由于战争不断,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还是很低。汉朝建立初始,以汉高祖刘邦为首的统治阶级就开始实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他们希望用这样的政策尽快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使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到了汉武帝时期,经过前人的积累,汉朝已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社会文化发展很快。汉朝建立初期,统治者采用道家的思想来治理天下,但是发展到汉武帝时期,道家思想已经越来越不符合社会的需要,所以汉武帝采取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从此,中国历代统治思想的核心就变成了儒家学说。文化上的统一和发展对司马迁创作《史记》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种统一的文化氛围让司马迁在总结历史时不会产生混乱,他只需要用儒家的思想去寻找历史规律就可以了。

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独尊儒术,设立乐府,正是汉王朝国力最强大,经济最繁荣,文化最兴盛的时期,这一切都丰富了司马迁的见闻,使他创作《史记》的热情迸发,为他最终完成《史记》提供了必要的外在条件。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种体例的创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史记》以后,纪传体就成为编写史书的一种模式被后人发扬光大。

在看到《史记》评价时,我们一定能看到这样一句话“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什么是通史呢?其实古今中外有很多种史书,按照不同的标准,它们可以分为很多种类,通史就是其中的一种,它连贯地记载历朝历代的故事,使我们能够了解历史的全貌,《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很明显是一部通史。而只讲述一个朝代的历史的史书叫做断代史。《史记》就像一部百科全书,在这里,你不光可以找到历朝历代的君臣故事,还可以看到很多侠肝义胆的刺客,幽默搞笑的名人,甚至星象、历法、地理水利在《史记》中也都有记载。

在史记产生以前,中国也有很多的历史著作,比如《尚书》(1)、《春秋》(2)、《左传》等。这些书有的重在叙事,有的只记录国君说过的话,所以内容不够全面。《史记》是司马迁在继承前人的历史著作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一种体例——纪传体,主要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和表五部分。

本纪是记载能够左右天下大局的人物的传记,通常情况下是帝王的言行和政绩。但是也有例外,比如项羽和吕后,虽然这两个人并没有称帝,但是两人是当时真正的掌权者,所以司马迁把这两个人也放在本纪中进行记叙;而吕后的儿子汉惠帝(前211~前188年)是个傀儡皇帝,所以司马迁在本纪中没有专门记载他。世家是记载诸侯和对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的人物和大事,司马迁创造性地把孔子和陈涉放进了世家中记载,表示了司马迁对于他们的历史功绩的肯定。至于列传,则是为那些不是帝王贵族,却拥有显赫功绩的人物所做的传记,其中还包括了少数民族和邻国的一些事件。《史记》以本纪为核心,世家和列传作为补充,其中记录的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生动形象,这些都超越了以往的史书。

除了以写人物为主的本纪、世家和列传之外,《史记》还有表和书两种记载事件和制度,其中表是以谱系的形式记载历史人物和大事,让人一目了然,也是对其他部分的补充;书则是记录各种典章制度,包括天文、水利、经济等各个方面。

(1)《尚书》:又称、《书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2)《春秋》:相传由孔子对鲁国史官所编写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无韵之离骚——文采斐然的史书

史书也浪漫

《史记》不仅是历朝历代史学家推崇的著作,也是文学家赞不绝口的巨著。为什么一部旨在写史的书籍却得到了文学家的称赞呢?它对文学家有哪些积极作用呢?

司马迁生长在一个学术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诵读诗书,青年时代又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后来做了太史令之后,可以说诸子百家、奇文异书都已经看遍了。所以,在描写历史人物的时候,很多文字都是信手拈来,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如活生生站在读者面前一样。

我们都知道,屈原是一位著名的浪漫主义(1)诗人,司马迁非常崇拜屈原,他希望自己拥有屈原那样的浪漫主义情怀,所以在编著《史记》期间,司马迁也努力把自己笔下的人物塑造成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后人评价《史记》的行文深得屈原《离骚》的神韵,能使人产生共鸣。《史记》中最出色的几篇人物传记,或多或少都带有这样的浪漫主义特征。项羽推翻秦朝时排山倒海的气势,李广传奇般的一生以及刺秦的荆轲和“为知己死”的聂政,在这些让司马迁赞叹不已的人物身上,都闪耀着浪漫主义的光辉。

为了让人读起来兴趣盎然,在《史记》中司马迁选择的人物都是具有典型特点的人。在司马迁这里,并不是血统高贵就可以进入历史,只有那些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人才可以名列其中。

为了更好地展示这些人物的各个方面,司马迁以生动具体的故事形式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在写这些人物的时候,司马迁为了表现某些英雄人物的浪漫主义性格,常常采用传奇式笔法,这就类似我们现在的设置悬念,他会在前面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在文章最后再揭开谜底;有时候也会用传说中的事迹来增强人物的传奇色彩。

司马迁还很善于描绘细节,有时候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只是一个念头,就可以让主人公的形象跃然纸上;而司马迁刻画的大场面甚至可以直接作为剧本搬上舞台。

司马迁可以说是先秦散文艺术的集大成者,他既吸收了文人们锤炼的书面语言,也把人民大众使用的生活语言引入著作中,使得《史记》的语言独具魅力。司马迁引用古代生涩难懂的语言时会把它翻译成通俗的语言,而且其中也引用了大量的民间歌谣,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

原则上,写史不需要夹带感情,而文学创作则需要浓烈的感情,司马迁把二者完美地统一起来,这正是司马迁以及《史记》的不平凡之处。

(1)浪漫主义: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侧重从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深远的影响

《史记》不仅受到文学家的追捧,还对中国的文学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而且《史记》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那么它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呢?它体现在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呢?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它用纪传体的形式精心描绘了许多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是中国最早的传记文学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典范。除了对我国的传记文学写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之外,后来出现的别传、家传甚至墓志铭都与《史记》开创的传记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除了传记文学,后世散文是受到《史记》影响最直接的文学形式。《史记》是先秦散文之集大成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后来唐宋时期兴起的“古文运动”(1)还把司马迁的散文列为汉代散文的典范。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样也是散文大家的韩愈说《史记》“雄健”,柳宗元则称它“峻洁”。宋朝开始的“文体革新运动”(2)以及明代前后的“文学复古运动”(3)都把《史记》推崇为古文的崇高典范。

除了传记文学和散文,在小说和戏剧方面,《史记》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果你有机会看到中国的传统小说目录,你一定会惊讶地发现中国传统小说的名字大部分都是以“传”命名的,而且它讲述故事时一般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展开叙述,具有和人物传记一样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为脉络,严格按照时间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甚至很多小说的最后还有作者的观点和看法。传统小说所具有的这些特征都与司马迁的《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如出一辙。

《史记》记载的故事中,人物性格鲜明,具有尖锐的矛盾冲突,这和戏剧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史记》自然而然地成了后代戏剧创作的材料宝库。据说,现存的元杂剧中,有16种直接取材于《史记》中的故事,其中《赵氏孤儿》被称为“中国的哈姆雷特”,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我们的国粹京剧中,更是有很多《史记》故事,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霸王别姬》等。

现在,《史记》故事不仅出现在舞台上,还有很多故事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比如著名导演陈凯歌执导的电影《赵氏孤儿》,以及热播的电视剧《大汉天子》,等等。以后看电视和电影的时候,不妨思考一下哪些故事是来自《史记》中的哦!

(1)古文运动: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2)文体革新运动: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兴起的文学革新运动,主要反对诗文的浮靡文风,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要求文学作品反映现实。

(3)文学复古运动:明代初期的文学复古运动开启了明后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明代末期,基于民族救亡的紧迫任务,复古主义再次回归,文学家强调要更加关注社会现实,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想也由此开始。 XBTVjLXeh6Cu4xtDY/BiZkEI8oYmdlyhpVbzBMhF3yQD6CdZKBavn85pQOCNdlw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