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乐悲喜,无非佛语;柴米油盐,皆是禅机。看破红尘的智慧不在红尘外,而在红尘里。而真正的得道高人也不是那些把自己“锁”在深山老林里的苦行僧,而是在凡尘俗世中,把平淡、琐屑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智者。禅与佛,本来就是生活的注解与调味。烹禅煮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岂不快哉?
看破红尘,就是走入红尘。
庐山烟雨浙江潮,不到千般恨未消;
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宋·苏轼《庐山烟雨》
这是苏轼在临终之时留给小儿子苏过的一首偈子。苏轼在结束了长期流放生活之后,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慢慢变成一个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听说小儿子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他写下了此诗。
初看之时,庐山的蒙蒙烟雨,钱塘江的纷纷滔滔,了无穷尽的潮汐,如滚滚红尘,令人感慨万千,百感交集却无从说起,等到自己投身社会现实,人情冷暖,历经半生风雨沉浮,终于归来无事,眼界已超越物相,进入禅的境界后,那烟雨江潮已不是原来的烟雨江潮了,而成了佛的意境,禅的风景。虽然庐山依旧是烟雨蒙蒙,钱塘江潮汐还是那样的宏伟壮观,但那已不是悟前的烟雨潮汐了,这烟雨,这潮汐,就是佛,就是禅了。这种真正走入红尘,理解红尘后的禅悟,才是真正的看破红尘。
无相禅师在行脚时,因口渴而四处寻找水源,刚好看到不远处有一个青年在池塘里踏水车,无相禅师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一种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我一定会跟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想跟您一样到处行脚居无定所,我会找一个地方隐居,静心参禅打坐,不再抛头露面。”
无相禅师含笑问道:“哦,那你什么时候能看破红尘呢?”
青年答道:“我们这一带就属我最了解水车,全村的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若找到一个能接替我照顾水车的人,没有了责任的牵绊,我就可以找自己的出路,就可以看破红尘出家了。”
无相禅师道:“你最了解水车,如果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怎么样呢?”
青年说道:“水车的原理是靠下半部置于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转。如果把水车全部浸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激流冲走;同样,完全离开水面也不能车上水来。”
无相禅师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可说明人与世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完全纵身江湖,难免会被红尘俗世的潮流冲走;假如完全出世,自命清高,不与世间来往,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同样,一个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观,也不投身粉碎。”
出世与入世没有绝对的界限,相辅相成,须臾不可离。
生活中许多人在遇到一些打击与磨难后,变得心灰意冷,情绪低迷,于是不愿继续努力拼搏,甚至生出出世之心。事实上,真正的看破红尘,就是以平常的心态面对生活中所有的幸与不幸,做到宠辱不惊、怡然自得,这才是人生的真谛。只有体悟到“悟道前,砍柴挑水;悟道后,砍柴挑水”的自在妙境才能得到真正的充满禅意的幸福。
诗人白居易就深谙于红尘里参禅悟道之法,他把禅融入现实生活中,用平常心习禅。他的禅,不是躲到深山老林里,和白云明月做伴;不是抛掷现实,去追寻虚渺的境界,而是在日常习俗中求得适意、自足、忘情;在寻常的日子里求得心灵宁静,以内心的自我解脱,来化解世间的苦闷。所以,他的诗多为感叹时世、反映民间疾苦之作,语言通俗易懂,却寄寓深刻,流传千古。
真正的禅无须离世苦寂,清净自在的禅者既可以在山水闲趣中澄澈心灵,也可以在车水马龙中坐享世间繁华。
禅花解语:出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用平常心,做非常人。
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即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维摩诘经》
平常心,就是不管时空如何变化,不管人情如何转变,始终心情平静,不为琐事费尽心思,不去钩心斗角,每一天都活得轻松自在,时时都像过节一样兴致高昂。心平气和,才能长养智慧,止于至善;心气浮躁,只会蒙蔽灵台,趋向无明。
在喧嚣世事中,想要保持一颗平常心需要极大的定力和心灵力量。面对世间的利益纷争,做到无为、无争、不贪、知足,保持对名利的淡泊心,对屈辱的忍耐心,对他人的仁爱心,做好每天当做之事,享受每件事情带来的快乐,自然会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担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获得更纯粹的幸福。
面对人生,我们要选择闲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心境,选择一种从容自在的人生态度,既要正视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做到宠辱不惊,也要正确定位自己的人生,做到自在随意。
曾经有一个叫曾会的学士,与珊禅师是多年的好朋友。有一次学士外出,偶然遇到了雪窦禅师,于是他就写了封介绍信给雪窦禅师,让他到灵隐寺去找珊禅师。雪窦禅师欣然接受,然后拜别,继续云游去了。
这一别就是三年,一次,曾会学士因为公事,来到了灵隐寺。他突然想起了三年前曾介绍过雪窦禅师来这里,于是便问珊禅师:“雪窦禅师现在怎么样了?”
珊禅师疑惑地说:“没有这个人呀!是不是搞错了?”
曾会学士说:“怎么会搞错呢?我亲自介绍他来的!”
珊禅师派人在寺中的上千僧众中寻找了个遍,可是找了一上午,也没有找到这个人。
曾会学士说:“你还记得拿我介绍信的那个人吗?”
珊禅师摇摇头说:“没有啊!我从来没有收到过你写的介绍信呀!”
珊禅师看学士那么着急想找到这个人,便和学士一起去找,可是找遍了寺院,就是不见雪窦禅师的踪影。直到天快黑的时候,才在一个很破的屋子的角落里找到了正在打坐的雪窦禅师。
曾会学士高兴地喊道:“雪窦禅师!”
雪窦禅师见是曾会学士,也感到十分惊喜,他与珊禅师各自作礼。
各自寒暄了一阵,曾会学士问道:“三年前我亲笔写的介绍信你给丢了吗?为什么不给珊禅师看呢?害得你住这样的房子!”
雪窦禅师从衣袖里取出原封未动的介绍信还给曾会学士,说道:“我只是一个云游的和尚,没有什么渴求,为什么要请人介绍呢?”
雪窦禅师在名利面前保持着最本真的自我,也在这种平静与坦然中成就了非凡的人生价值。禅师挣脱世俗的诱惑,抛却名利的纷扰,虽默默无闻但终成正果。
很多人在春风得意时容易喜形于色,在沾沾自喜中迷失自我。能够始终保持平常心的人总是少数,心态平和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显山露水,却往往能在不显不露中出头。
生命是一种缘,是一种必然与偶然互为表里的机缘,但有时命运偏偏喜欢与人作对,你越是挖空心思想去得到一样东西,它越是想方设法不让你如愿。这时候,痴愚的人往往不能自拔,越想越乱,陷入自己挖的陷阱里;而明智的人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他们会顺其自然,不去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事实上,生活中的太多东西是不可以强求的,那些刻意强求的东西或许我们终生都无法得到,而那些不曾期待的往往会在我们的淡泊从容中不期而至。因此,面对生活中的顺境与逆境,我们应当保持随时、随性、随喜的心境,顺其自然,以一种从容淡定的平常心来面对人生种种的悲欢离合。应知平常即是福,颠沛才是苦。在生活中看亲情如灯,品人生似棋,执一颗平常的心,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从容态度,乃是平淡也是浪漫,是无语也温暖的人生境界。
宋代无门慧开禅师曾做《颂》诗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种怡然自得的心境,日日是好日的洒脱超逸,正是非常人的平常心啊。
禅花解语:执著心即魔,平常心是道。
不苦不乐,是非不挂心。
有是有非还有虑,无心无迹亦无猜。
不平便激风波险,莫向安时稔祸胎。
——唐·司空图《狂题十八首(其十六)》
快乐是每个人的天职,但快乐绝不是自甘堕落、随意懒散的享乐主义。人在追求快乐时也要拥有智慧,智慧就是豁达地看待万事万物,别人看外,你看内;别人看点,你看面。唯有用自己的智慧去看待苦乐,才能参透生活的真相,解决问题时才可做到四两拨千斤。在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中,才能找到真正意义上生命的逍遥。
云照禅师是一位得道高僧,他面容慈祥,常常带着微笑,生活态度非常积极。每次与信徒们开示时,他总是会说:“人生中有那么多的快乐,所以要乐观地生活。”
云照禅师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染着身边的人,所以在众人眼中,他俨然是快乐的象征。可是有一次云照禅师生病了,卧病在床时,他不住地呻吟道:“痛苦啊,好痛苦呀!”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寺院,住持听说了,便忍不住前来责备他:“生老病死乃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一个出家人总是喊‘苦’,是不是不太合适?”
云照禅师回答:“既然这是必不可少的经历,痛苦时为何不能叫苦?”
住持说:“曾经有一次,你不慎落水,在死亡面前依然面不改色,而且平时你也一直教导信徒们要快乐地生活,为什么自己一生病反而一味地讲痛苦呢?”
云照禅师向着住持招了招手,说:“你来,你来,请到我床前来吧。”
住持朝前走了几步,来到床前。云照禅师轻轻地问道:“住持,你刚才提到我以前一直在讲快乐,现在反而一直说痛苦,那么,请你告诉我,究竟是说快乐对呢?还是说痛苦对呢?”
快乐与痛苦没有对错。生活本来就是有苦乐两面。苦的时候要想起快乐;快乐的时候也应该明白还有苦。只顾捧着热烘烘的快乐,会乐极生悲;抱着冷冰冰的痛苦,又会苦得无味。所以,人最好过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
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却是每个人可以追求的。人这一生,快乐与痛苦相伴而生,若一味享受快乐的生活,必然会在安逸的生活中丧失警惕;若长期沉溺于痛苦的深渊,又将在绝望的泥沼中无法自拔。生活总是苦乐参半的,不要期待只有快乐而没有痛苦地生活,也不要偏执地认为生活毫无快乐可言。正视快乐的短暂,不回避痛苦的现实,在快乐中保持清醒,在痛苦时积极应对,这才是智慧的处世态度。
“对于有智慧的人来说,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源自人内心的洒脱与淡定。一个人追求繁华容易,返璞归真却难;潇洒地享受快乐容易,坦然地面对痛苦却难。
人的心性就如一杯水,淡淡的清水里没有掺杂任何杂质,就能够长久地保持洁净的状态,但如果在水中放入了一些酸甜苦辣的东西,这杯水很快就会变质。人的思想也是,想法越多越复杂,就容易变质;而现实的人,就能够坦然地面对生活中所有的苦与乐,享受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
禅花解语:中道非庸道,不苦不乐才能在翻涌的红尘里淡定从容,纵横捭阖。
生活的圆满在于其质量。
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
云深不见千岩秀,水涨初闻万壑流。
钟唤梦回空怅望,人传书至竟沉浮。
面如田字非吾相,莫羡班超封列侯。
——宋·吕本中《柳州开元寺夏雨》
有一个小和尚,做什么事情总是力求完美,无论是参禅还是清扫寺院。有一天晚上,禅师看见小和尚还在擦地板,忍不住问道:“其他人都去休息了,你怎么还在这里干活呢?”
小和尚见是师父,于是扔下抹布,手中合十,恭恭敬敬地对禅师说:“师父,我觉得地板不够干净,我要把地板擦得一尘不染。”
禅师用手拂过地板,不带一点尘灰,于是说:“已经很干净了。”
“不,师父!”小和尚说道:“我从早上就在擦地板,期间不知道从外面飘来了多少灰尘,师兄师弟们你来我往,又给这地板踏上了不少灰尘,就在刚刚说话的时候,不知道又有多少灰尘沾在这地板上,所以我还要继续擦。”
禅师问道:“除了擦地板,你还做了什么。”
小和尚说:“什么都没做,我一直在认真地擦地板,我想让地板一尘不染。”
小和尚原本以为禅师会夸他认真专注,谁知禅师拿起手中的佛珠在他头上重重敲了三下:“你为了擦地板错过了多少事情,即使将地板擦得明亮如镜又有什么意义呢?”
世界永远都是有缺憾的,哪有那么多完美和圆满呢。很多人为了所谓的圆满锲而不舍地追求着,殊不知,自己失去的东西更多。正如小和尚拼命地擦地板,地板擦得再干净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擦地板而浪费了修行的时间,又如何得到修行的圆满呢?
人间沧桑变幻,本就没有完美存在,佛学里把这个世界叫做“婆娑世界”,翻译过来便是能容许多缺陷的世界。这个世界本就有缺憾,悲欢离合是常事,就如同生老病死一般,任何人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律。然而,生命虽有长有短,但生命的质量却有很大的不同。什么是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是霍金在残疾之后的坚强,是海伦在失明之后活下去的勇气,是孜孜不倦追求幸福的过程。诚然,我们无法掌握生命的长度,但我们能改变生命的质量,只要活出有质量的生命,瞬间生命也会绽放永恒的绚烂。
佛教大师经常教我们在这不完美的婆娑世界,如何捕获幸福,提高生命质量:
第一是能“安心睡”。现代人一整天工作下来,十分辛苦,如果到晚上还无法安心睡觉,心惊胆战,那该多么痛苦啊!若是能睡得着,睡得好,的确算是莫大的幸福。
第二是能“快乐吃”。多少人吃饭总觉得没有胃口,处处挑剔,却不知在别处还有很多人为一口饭和一口水而努力拼搏,甚至还有很多人吃不上饭。因而,有东西吃,干吗还要挑剔呢?
第三是能“欢喜笑”。经常把笑容挂在脸上,对任何事都不抱怨、不计较,把别人的赞美当做蜜糖,把别人的批评当做良药,把生活中的磕磕绊绊当做锻炼,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这将是多么宽心的一生。
第四是能“健康做”。这就是说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灵,无病无灾,满心欢喜,勇于付出。
有了这四点,生活即便是不圆满,又怎能不快乐,不自在呢?
今时今日,有多少人为了得到幸福而努力追求金钱和权势,反而因此把获得幸福的机会丢失了。若是放宽心思,做到安枕无忧、品食知味、满心欢喜、身心健康,哪里还会不幸福,不圆满呢?
禅花解语:安心睡,快乐吃,欢喜笑,健康做。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任意生活,随喜不随性。
自来自去动洪炉,无象无私无处无。
回雁不多消气力,染花应最费功夫。
溟蒙便恨豪家惜,浓暖深为政笔驱。
莫讶相逢只添睡,伊余心不在荣枯。
——唐·贯休《春》
人人都向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可如何才能像高僧禅师那样,自由恣意、满心欢喜地生活?一个人如果想要像禅者一样自由,首先就要拥有一颗纯净飘逸的心,随风如白云般漂泊,安闲自在,任意舒卷,随时随地,随心而安。
很多人为了能够禅修开悟,穷尽一生心力只为了寻找入定开悟的真理,而禅师却开示众生放下真理,才是真自由。修禅之人自然都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抵达悟境的方法,所以往往会皓首穷经,遍访名师,但是这样很容易将自己困住。当你追求真理之后,又能将所追求的真理放下,而不执著一个非如何不可的真理,那才是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不是追求,而更接近于一种随遇而安;不是消极地顺其自然,而是一种心境的舒适与坦然。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随心自在并不像用自己的左手握住右手一样简单,甚至不是通过简单的学习就能获得的,它是禅者的一种境界。宇宙万物有各自的生存法则,就像水随地势起伏而流淌,不会刻意地选择路线;云因为风的起落而飘动,不会刻意地抗拒聚散;花随四季的变迁而轮回,不会刻意地回避凋零。它们都是自由的,有着苍天大地赋予的顺其自然的奥义。
自由是一种心境,如闲云野鹤,闲散安逸不受尘世羁绊,能够在悲伤中发现喜悦,能够在阴霾中预见晴天,就如长沙景岑禅师所言,心能够在整个时空中徜徉,“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一日,长沙景岑禅师到山上去散步,回来的时候碰到了住持长老。
住持问他:“你今天去了哪里?”
长沙景岑禅师:“我到山上去散步了。”
住持追问:“去哪里了?”
长沙岑禅师:“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长沙景岑禅师怀抱着一片和风煦日,没有狂风暴雨的心境,他所体验的世界没有黑暗,没有罪恶,一片阳光明媚。其实,不是世界没有狂风暴雨和黑暗罪恶,而是他的心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永远安详、稳定、慈悲、宁静、光明。所以,不论他面对什么样的世界,他的心境始终自在安闲。
世人常常觉得不自由,即使禅定也往往只是为了求禅而刻意入定,虽然稳坐如钟,心却如风中摇曳的枯草,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安宁。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过多的执著造成过多的苦恼,执著于其中不能自拔的人又怎么了解禅者的自有境界呢?
心境坦然,悠然无滞,眼前自然是海阔天空,到处都会是盎然的芳草,遍地都是缤纷的落花,徜徉其中,天高云淡,鸟语花香,神奇的造物,悠然的心灵,一切如诗话般和谐动人。其中境界就如寒山诗偈中所言:“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
禅花解语:自由自在,是因为心无挂碍。
生活慢慢过:一杯茶喝出一池莲花。
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
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元·了庵清欲禅师《痴绝翁所赓白云端祖山居偈忠藏主求和》
走过了险峻的高山和坎坷的洼地,我们才发觉平坦道路的悠然自得;尝过了咖啡的苦和果汁的甜,我们才发现最解渴的是清澈的纯净水;经历了辉煌和落魄,我们才知道平淡是生活的真谛。
生活是一条河,虽有扬波万里、豪情万丈时,但最终都会归于水波不兴、平平淡淡。人生的平淡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人们常说“绚烂至极归于平淡”,平淡就是所有波涛汹涌过后的一种人生常态。人们不可能一辈子都在惊涛骇浪中搏斗,平淡的幸福才是人们最终的心灵归宿。
平淡的生活如同一杯茶,当你放慢脚步,细细品茗,就能尝出一池莲花。
平淡是一盆葱郁的吊兰,它在阳台上潜滋暗长,舒枝展叶,悄悄地把绿色的宁静铺满你的心田;平淡是也一杯清爽的茉莉花茶,清新的气味在平和中缓慢散开,层层开释的花瓣扩散出一波又一波的清香,让人们细细品味其中的悠然;平淡是一首清淡闲远的诗,朗诵之间让心灵浸染上一股清新宁静,不为世俗所扰。
老僧的一位老友来拜访他,等待吃饭的时候,老友看他只吃咸菜,便不忍地问他:“你光吃这咸菜,难道不会太咸吗?”“咸有咸的味道。”老僧笑着回答道。
吃完饭后,老僧倒了一杯白开水,慢慢悠悠地坐在院子里喝,老友看到后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么平淡的开水?”老僧依然笑着说:“开水虽淡,可是淡也有淡的味道。”
咸菜的咸与白开水的淡就像我们在人生中遇到的不同情境与事件一样。在无力做出选择的情况下,我们不如学会适应和享受。虽然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我们需要品尝各种滋味,体验各种心境,但是有高潮和低潮,有咸有淡,才是圆满的结局。
咸在人生中体现为我们强烈的信念、彻骨的痛苦、独自的孤独、炽热的情感、沉醉的痴迷、狂热的爱恋等;而淡就是细心的关怀、伟大的平凡、适当的沉默、温和的知足等。
人们一旦超越了咸与淡,就能真正品味到咸菜的滋味与白水的清甜,这也就是平淡的最高境界。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做到宽容以待,推己及人,和而不同,那么生活中很多的纷扰就会迎刃而解,人生就会变得简单而美好。
平淡不是平庸,也不是懦弱,而是洗尽铅华之后的自我认定与归属,并给自我认定与归属以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同时平淡还是人们幸福与快乐的起源与根基。星云大师告诉我们:“假如能够心平,就能光大心的功能,就能产生心中的净美。”
在人世间,如果我们能够心如止水,沉稳恬静,那么就能拥有一份平淡的心境,不拘泥于人言是非,不沉迷于功名利禄,脱离尘世的喧嚣之境,视悲欢荣辱如过眼烟云,不为权势所羁绊,不为物欲所拖累,以一颗平常心直面人生,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灵魂的自由。金圣叹在《临江仙》中说:“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句词讲的就是要以平淡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平淡是最动人的本色,是不需要加以修饰和装点的。会享受平淡的人,灵魂才会散发出迷人的香味。
禅花解语:平淡中有真味,一杯水可以喝出茶香,一杯茶可以喝出一池莲花。